中西爱情观比较研究(精选)

时间:2019-05-14 04:5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西爱情观比较研究(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西爱情观比较研究(精选)》。

第一篇:中西爱情观比较研究(精选)

中西爱情观比较研究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做为一种社会现象,爱情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它发端于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时期。

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写道:原始抒情诗中所呼为爱的,并不是精神的爱,而是指在享乐上很快就会冷却的肉体的情爱,爱情的产生当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当然,在男女之间,在择偶、结婚和夫妻生活中,不断萌发着相关的理想、道德、伦理等超乎生理、生育需要的观念,作用于男女双方关系的人的社会属性的因素超过了人的自然属性的因素,思想感情的交融上升到主导地位。爱情作为男女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而发展起来的,爱情创造了美,使人对美的领悟能力敏锐起来,促进对世界的艺术化认识。

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爱情在不同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中西方对于爱情的认知和作为也有迥然不同的景象。

对于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我先从以下几方面予以阐述:

一、从爱情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上看,爱情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处于首位系统中。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属于次位系统。

二、从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上看,西方相对宽容,由于爱情主题在西方文化中所占地位较高,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相对就很少。中国相当严厉。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个人是处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个人在面对政治大潮、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压力时,往往没有选择的自由。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

三、从爱情的表达方式上看,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显得直露、开放。如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之下,中国文化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含蓄”来概括。如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所经历的一般: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

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 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

四、从爱情的表达模式上看,西方现代的爱情观建立在希腊民主制和基督教文化模式之上,主张爱情至上,恋爱双方必须相互尊重对方的自由,两性在爱情上是平等的。中国古代的爱情观过早地渗入了家国、义利、善恶等道德因素,由此而引发的爱情悲剧在各时代连绵不断。妇女事实上已经被剥夺了爱情的权力。

因此总结上述论点:在个人为本位的西方社会,爱情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爱情就是一切。爱情是至高至上的,因此在表达爱情时也是理直气壮的,坦坦荡荡的,没有太多道德的顾忌。而在以家族为本位的中国社会,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爱情的本意消亡了。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含蓄”来概括。

对于爱情,很多人是迷茫的,有人曾呼喊;“什么事爱情?” 海涅于是便答:什么是爱?爱就是笼罩在晨雾中一颗星。没有你,天堂也变成地狱。可爱的战栗,微妙的颤抖,这...羞怯温柔的拥抱,在你美丽的樱唇上,我惯用接吻来代替语言,我的吻就像是从我的心底冒出的一个火焰!昨天吻过我的幸福,今天已经化为乌有,我获得真诚的爱情,向来总不能持久。女人使男人得到幸福的方法有一种;但使男人陷於不幸的方法却有三千多种!只有在爱情之中才有真实。爱情究竟是什么?没有一个人能解答。马克思说:“真正的爱情是表现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的过早的亲呢。”呼吁羞涩的回归是拯救我们这个时代爱情的灵丹妙药。

爱情中包含着两种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也就是说爱情具有两个属性,即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我们对这两个属性加以探讨,就可以揭示爱情的本质。身—心—灵。爱情当是身—心—灵三者和谐的统一。人的吸引有三个来源:心灵、智慧和肉体。心灵吸引产生友谊。智慧吸引产生尊重。肉体吸引产生情欲。这三种吸引的结合产生爱情。人的吸引有三个来源:心灵、智慧和肉体。心灵吸引产生友谊。智慧吸引产生尊重。肉

体吸引产生情欲。物种延续的本能冲动。原始社会的爱情以生育为图腾,“你为我生”,那是物种延续的本能冲动,是典型的身之爱。随之而来的是因物种优胜劣汰的选择,产生了对外貌、体格的要求。爱情的眼睛是审美的眼睛,爱情的双方是用审美的尺度来选择对方。审美尺度不仅要量度外在美,而且要量度内在美。即人的思想、情感、心理、趣味、风度气质——精神世界。

对于爱情,我认为使爱情根深蒂固的方法,彼此间的好感度非常重要。对一个人没有好感,是无法爱上这个人的。事实上,爱情是在社会接触的这种看不到的心理扩散影响的条件下产生和存在的。因此,好感的存在,是表明性的吸引力量的的第一个标准。当然,爱情也是激情的碰撞,没有激情的爱情根本谈不上是爱情,许多浪漫华硕的言辞和肢体上的表达,很容易使对方互生好感从而轰轰烈烈的去爱。没有羞涩的爱情,也不是一种良好的爱情,羞怯是进化赋予人的一袭无形的美丽外衣,因而,特别是女性的羞怯,是重要的审美对象,是诗人歌颂赞美的对象。不知羞怯,可以说是人性的一种异化。人们应当珍惜这天赋的美好的情感。纯洁的爱情,是最美好最让人陶醉的。每个人都有其对爱情婚姻的独特理解,但纯洁美好、坚贞不渝的感情却是每个人追求向往的最高境界。爱情的顺利与否,与爱情的自由性也有莫大的关系,雪莱说:“强制的爱情会凋萎;爱情实质的本身就是自由,爱情与服从、嫉妒或者恐惧是势不两立的。”丁尼生说:爱情是自由自在的,而且自由自在的爱情是最真切的。

爱情的成分是非常奇妙的,这主要分五点。

一、排外性:即在众人中唯独钟情一人并且排除他人。

二、阻碍:对社会禁忌和阻挠的反抗。

三、屈服:情人主动地选择被奴役。

四、自由:被一个人不可抗拒地吸引,而自己又自由地选择。

五、身体与灵魂:帕斯指出了西方人经历的一个变化。即过去人们一直遵从柏拉图的学说,高扬灵魂、轻视肉体。而到了现代,西方人则抛弃了灵魂,或者至少认为它是虚无缘缈、无法证实的东西。

然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把市场规律和大批量生产的技术运用于爱欲,把人体作为商业广告的手段,爱情关系被降低到金钱交易的地步。正如帕斯所云,“金钱的力量和赢利动机把恋爱自由变成了奴役。”他认为,“当代爱情的衰竭是人的观念和灵魂的观念堕

落的结果。”其实永不凋谢的爱情在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于思想和感情的完善,在于意识的永远更新。停滞不前,会毁灭爱情,把清澈透明的泉水变为死水一潭,把欢乐和迷恋变成烦恼。生活单调枯燥,会窒息爱的热情,抹杀理想化的光彩。

爱情是衡量文化素养的尺度。爱情中思想和激情的丰富内容,取决于个人发展的水平,取决于个人一般的文化素养。人的文化素养越高,人的精神品质越丰富,人的爱情就越富于审美化。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陈文蕾 0942101043

第二篇: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差异

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的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一般来讲,中国式的爱情内敛含蓄,而西方人的爱情大胆直率,对比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便可见一斑。

西方传统爱情观的核心是英雄配美人。比如荷马的《荷马史诗》中讲述了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而使希腊和赫梯两个大帝国的君王持续了10年的战争,我们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另外一种英雄美人的故事。罗密欧的心中一旦被爱情的火焰所点燃,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无所顾忌,舞会结束后,他冒着被朱丽叶家人发现而受害的危险,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偷偷地潜入普莱特家的花园,向朱丽叶吐露爱慕之情。英雄配美人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英雄为了赢得荣誉或爱情而为美人所效劳,或者英雄和美人为了爱情而奋斗。为了崇高火热的爱情,西方文学中的悲剧英雄不惜以生命来捍卫爱情,以壮烈的行动向敌对力量发起猛攻。现实中也有为了爱情而决斗致死的,比如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换言之,西方的观念崇尚追逐自由爱情的勇士。这些故事的主角们总是大胆直接地对他们的钦慕对象袒露心扉,从不遮遮掩掩,欲语还休,甚至一定要说一句“啊,美丽的女士,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西方人对爱情的表达大胆而直率,罗伯特·彭斯在《一朵红红的玫瑰》里写道“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谐。”,拜伦的《雅典的少女》更是直接:“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这是一种自由、大胆、直率、热烈的西方式爱情。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上看起来他们倒会被认为高调而难以接受。

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核心则是才子配佳人。中国的才子们以一支笔博取佳人芳心,男子寒窗苦读总是配以柔情似水的女人。这类故事实在太多,从中国传统爱情观大家都喜欢提到的《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到《聊斋》中各色书生和各色狐狸精的故事,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是那种才思敏捷、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男性。而且这种爱情必须是含情脉脉,含蓄内敛,一波三则然后皆大欢喜的。这种含蓄和内敛在文学作品中大多通过拟物的手法表现出来,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等,这种含蓄的爱情在汗牛充栋的中国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而且还有种凄美的感觉。同时这种爱情最好经历一些苦难的历练或父母之命的阻碍便会得到上天的祝福,因为老天也不能拆散他们。如果你太直接的话则会被认为是耍流氓、不要脸、没教养。

西方人奔放直率的爱情观还表现在他们的个人主义传统。西方人乐于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带来的束缚。法国人是世界上公认的浪漫的民族。在法国,有很大比例的长期同居的男女是没有结婚的。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和波伏娃一生相爱。但并终生没有结婚。两方人的爱情很热烈,可是想断的时候也很干脆。在西方表白被拒绝了,他们并不会太懊恼以至于“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而且他们甚至可能会转而喜欢上自己心仪对象的闺蜜,比如《荷马史诗》的海伦甚至一度喜欢上英俊威武的敌方将领,这在中国传统爱情里面是会被认为不忠被唾弃的。

西方人的爱情是这样的大胆而直率,相比中国人的爱情少了很多忧愁,以至于他们会在恋爱期间分泌大量的有益荷尔蒙,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所以一次真正的爱情,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此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无不重视爱情,甚至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感与激情。歌德每经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是此证。而中国儒家文化讲究先修身,再齐家。所以将爱情与孝悌、礼义相配合。中国人以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婚姻。一旦订亲,虽然男女双方从未见面,或仅见过一面,但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所以不免要经常猜测、揣摩、打听,这样,心有所属,终身有托,时间久了,仍会有相思之苦,仍会产生纯真的爱情。虽然没有西方人那样有形的恋爱对象,但无形的对象更易使人联想,使人美化对方,更易产生超尘脱俗的纯粹美感,这是一种苦恋。“爱情使人高尚”中国传统的爱情方式仍会使人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且比西方人更刻骨铭心。

爱情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是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爱情观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正是文化根源的差异使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爱情的认知以及在爱情的表现上不尽相同,我们无法判断谁对谁错,谁好谁坏,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带着不同的文化,去尊重这些与我们不一样的文化。当今的很多中国年轻人已经接受了西方大胆直率的爱情方式,同时西方的一些年轻人在步入婚姻殿堂时也会采用中国传统的含蓄的结婚仪式,这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第三篇:中西电影文化比较(爱情观)

爱情观——中西电影之比较

爱情,是电影永恒的题材,甚至可以说是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题材类型。无论是纯洁正常的爱情亦或是猥琐畸形的爱情,电影里皆有反映。

但由于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历史情况、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中国与西方的爱情观念的差别在电影里亦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首先,在恋爱与婚姻的关系上,中西方的认识就是不同的。

中国人的恋爱离不开婚姻,可以说是更看重婚姻。电影《非诚勿扰》中有句经典台词“一切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就很好地阐释中国人的恋爱与婚姻的关系。中国人的爱情往往是以婚姻为前提的,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随着时间的流逝,浓郁的爱情细化于生活的点滴。彼此习惯了对方,相爱变成了相知,夫妻间的情感往往变成一种融合了爱情和亲情的复合感情。如此,相濡以沫,白头到老。

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更相信一见钟情并乐于享受恋爱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带来的束缚。西方的恋爱往往与婚姻无关。电影《初恋50次》的中,男主角亨利·罗斯(亚当·桑德勒饰)一开始就是个不婚主义者,但却极其喜爱享受恋爱,所以我们能看到他大大方方与形形色色的女人们在初识之时就能不断表达爱意乃至发生各种风流韵事,但很快又急于摆脱她们。

可以说,在爱情上,西方人只要求曾经拥有,不要求天长地久。

其次,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中西方的方式也迥然不同。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历来主张含蓄、拘谨、谨慎的。在古代中国的正常的婚姻嫁娶,必须是“父母之约,媒妁之言”,因而男女都被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在爱情表达上只能是拘谨的。

不得不强调的是,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一贯重男轻女,女子一直被“三从四德”所压迫,因而中国女性在爱情表达的含蓄性这一点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就算是具有反抗旧习俗精神的祝英台,也只敢在完成学业后暗中委托师母转递给梁山伯玉扇坠、让梁山伯去她家提亲,而不敢当面表明心意。

直至近代,虽然人人皆知自由恋爱,但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向喜欢的人表达爱意前总犹豫再三。爱情最经典的表达——“我爱你”,亦仍是比较难说出来。过于露骨的爱情表达方式,尤其是女子过于露骨的爱情表达方式,在西方很正常,但在中国,女子避免不了会遭受各种非议,轻则可能被指“这女孩一点都不矜持”,重则恐怕就背上了“不知廉耻”的骂名。

而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白、开放得多了。西方人自古就特别崇尚爱情,很早就有了“平等爱情”“爱情至上”之说。西方男女交往相对自由,社会尊重自由恋爱,家庭干涉小。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无须顾忌是否会遭到社会的轻视、是否会遭到道德批判、是否会被他人指指点点。

西方人,不管男女,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往往会用直白的语言或是连绵不断的甜言蜜语,乃至用更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恋爱刺客》中,三个女子为一个男子大打出手。他们甚至会为了心爱的女人决斗,比如电影《特洛伊》中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迈西尼国王阿伽门农就为了海伦兴兵讨伐特洛伊,引发特洛伊木马之战。

中西方的爱情观在一点上的差异尤其巨大——对性的看法。

中国的传统观念不仅羞于谈爱情,更是耻于谈性。中国的传统婚姻是以生育为基础,然后是婚姻,最后才是性爱。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绝对反对非婚性行为的,认为那样是只求一时享乐不顾后果的行为,没有婚姻做前提的性行为是道德败坏的表现。而且,对女性的要求远比男性苛刻。未婚先孕的女子,往往被人指指点点,未婚妈妈往往被人轻视,结婚时不是处女的女子往往更会背负“淫荡”的罪名。男性顶多就戴上“花心”的头衔。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性爱观念还是稍微开放了些。

而在西方,次序却是完全颠倒的。西方人以性爱为基础,然后是婚姻,最后才是生育。他们认为性是生理要求,恋爱中的情侣发生性关系是亲密的表现,属正常现象。在中国道德中所不齿的一夜情,在西方却是很正常的事。《穿PRADA的恶魔》Andy Sachs(安妮·海瑟薇饰演)在有男朋友的前提下却也能与自由作家Christian Thompson发生一夜情。欧美电影电视剧中性爱场景的尺度也远比中国来得大得多,就像《Lie to me》,其中不仅男女关系混乱,其开放尺度也不是中国广电局所能允许的吧。

通过中西方电影中的爱情观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西方人的爱情表达方式直白而热烈,中国讲究含蓄委婉;西方人对待性观念随意自由,中国则比较保守。

我个人觉得中国在对待男性与女性的爱情公平程度方面,应该向西方学习。学习其男女平等的观念,才能有利于双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发展真挚的感情。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爱情观中的某些成分,如重视婚姻的同时也要重视恋爱,重视恋人间的言语沟通,男女都敢于主动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至于其他方面,没什么好强求的,环境不同,观念不同,自然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第四篇: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碰撞

内容提要:中国爱情诗在儒家倡导的中庸哲学熏染下注重情感表现的委婉与节制,向往温婉柔情和温柔敦厚的含蓄有致,宁静如水;西方爱情诗则崇尚刚性之美,在作品中充溢着率性的铺张,浪漫的激情和深沉博大的气势,热情如火。本文通过几个文本分析比较了中西文学作品里情感表达的差异性,并简要阐述了这种差异性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 含蓄;奔放;情感表达;文化根源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一点中西概莫能外。中国古语云:“语必关风始动人。”西方人也认为,爱情从来没有使诗歌炉膛里的火焰熄灭过。然而,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爱情诗也存在着种种差异。

一:中西爱情的不同表达方式

爱情主题在中国文化结构中处于边缘系统,其发展与作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实践中逐步发张一整套“隐喻式”的表达方式。恋人之间可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青丝(思)、莲子(怜子)、红豆等表达心意。汉代以后,随着儒教思想的日益风行,男女青年之间无法自由地表达彼此的情感,深谙“男女授受不亲”,含蓄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中国爱情的主调。

由于在社会文化中居于首位系统,对其制约的因素又少,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也对此予以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就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经常第一次见面就“眼光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面对社会的压力时,双方甚至会采取“出走”的策略,对爱情充满了执着和敬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初次舞场的会面,《浮士德》中,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相遇,都很好的体现了这种奔放的表达方式。

二:中西爱情诗的特征

首先,中国诗歌写婚前热恋的少,写离愁别恨的多。如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她和赵明诚是恩爱夫妻,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写了一首悼亡诗《武陵春》,表达了她与丈夫生前的深厚爱情,读来凄婉感人: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在英诗中,表现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强烈的爱慕是普遍的现象,如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二一)即为其中一例:

请你再说一遍吧,说了还要说,就说你爱我。哪怕你的话一再重复,如同布谷鸟之歌,不断唱着“布谷”。

要知道:如果没有布谷鸟之歌,就不会有完整的春天,身披绿袍,降临平原和山坡,树林和幽谷。

爱人啊,我在黑暗之中听出一个忧虑的心声;

由于不安的折磨,我喊道:“再说一遍:你爱我!”

谁会嫌星星太多,哪怕颗颗都在天上运行?

谁嫌花太多,哪怕朵朵都为春天加冕?

说你爱我,你爱我,你爱我,把银钟

敲个不停!——亲爱的,只是别忘这一点:

也要用沉默来爱我,用你的心灵。(飞白译)中西诗歌的另一个显著不同点是:中国爱情诗歌表现得含蓄、婉转、迂回曲折,欲语还休;而西方诗大都是表现得坦率、透明,有时甚至直言不讳。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这首诗写离情别恨,诗中也没有直接写一个“爱”字,连题目也不标明;但一“晓”一“夜”,暗示着思念之切;“春蚕到死”和“蜡炬成灰”倾吐出了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坚贞爱情。李商隐写过不少的无题爱情诗,诗中那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朦胧感,那种未语先咽式的凄婉感,都体现了无题诗的特色,也体现了中国爱情诗的特色。

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多是热烈奔放、直抒胸臆的。比如,同样是表达对恋人的忠贞不渝,在英国诗人彭斯笔下,感情表达得是如此真率、热烈:

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在六月里迎风初开:

啊,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乐曲,美妙地奏起来。

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我爱你那么深切;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一直到四海枯竭。

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直到太阳把岩石烧裂!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只要生命不绝。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再见吧,小别片刻!

我会回来的,我的爱人,即使万里相隔!——《一朵红红的玫瑰》

这样奔放、炽烈、坦露的爱的表白,令每一位读者都立刻感受到灵魂的震颤。人们从诗的语言中可以直接领会作者的胸臆,不须仔细揣摩,他的感情是明朗的,一泻无余。

三:中西爱情诗文化根源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受宗法制道德伦理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影响。自从西汉“独尊儒术”以后,人们的行为及诗歌创作被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那些发乎“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的任何迹象,都遭到封建礼义的压制。

而且,男女地位实质上是男尊女卑的。如:夫妻、夫妇、子女、男男女女等词序表明男先女后的原则不可颠倒,过去出嫁的女子要在姓氏之前冠以夫姓,可见,女子地位低下,择偶得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后须“主中馈”“奉箕帚”,三从四德。这样,期中萌生的爱情怎么会有平等,自由。而且在道义责任的约束下,古代未婚男女完全被隔离,青年男女之间根本没有条件和可能相互接触,产生爱情。

自文艺复兴以后,封建主义、禁欲主义受到猛烈的冲击,人文主义者提出“一切以人为中心”的口号,宣扬人性、人权、人欲的天然合理性,要人们尽情享受现世生活的幸福。他们歌唱爱情,赞美人生,要求个性解放。这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习造成极大的冲击。男女之间可以自由交往和自由恋爱,宫廷、沙龙、舞会、节El都为他们提供接触的机会和谈恋爱的场所。正因为男女双方是在较为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彼此萌发了爱情的种子,他们往往将爱情视为两个心灵的结合,两个人格的融合,爱情诗也着意表达对对方的倾慕,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同时,由于没有受到来自外界的过多的压力,他们可以热情奔放地直抒胸臆,不必加以掩饰。

中西爱情诗碰撞,火花四溅。其实,不论是中还是西,爱情本身是充满美好的,值得我们纯洁的瞻仰。

学校:浙江财经学院

姓名:童静

学号:100104300238

第五篇: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一)不同的历史传统

大致的说,西方重叙事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 中国诗歌重抒情,但也有叙事诗。

西:叙事诗,荷马史诗,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英雄史诗:弥尔顿、拜伦、雪莱、抒情诗:萨福、品达、维吉尔、奥维德 中:《诗经》《楚辞》诗言志± 重表现论

以抒情诗为主的中国诗歌,也不乏叙事诗的作品。

《诗经〃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象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 丰华瞻

①与中国哲学有关。孔子、老子

②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

③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情冶性,而不在于叙事。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

②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华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二)别有天地的田园诗

同:中:兴起于魏末西晋,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盛唐时期的王孟诗派

西:又称牧歌,创始人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 维吉尔《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其地位远不如中国诗歌中那么重要,这与《圣经》的极大影响有关系

山水田园诗主要产生于退隐生活的基础上。

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反朴归真的思想。

异:①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斯宾塞《牧人月历》马洛《热情的牧人赠给情人的诗》布莱克《羔羊》彭斯《赶羊上山》

②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

③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中国田园诗中,参佛和求仙的思想时有反映。④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三)各呈异彩的爱情诗 西方开始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 中国始于《诗经》

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如《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等,“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西方的情诗: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 1

四行诗;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在古希、罗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中西爱情诗的差异:

1、数量上的不同:爱情诗在西方诗歌中的比重,比它在中国诗歌中的比重大得多。《诗经》中的《关雎》《静女》《卷耳》

2、主题上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 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3、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

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

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拜伦的抒情诗:

4、中西情诗在性质上的差异:

中国诗少性的描写,少写身体、话语和动作,如陆游的《钗头凤》;

而西方诗多“性”的展示,多写身体,并且大胆而热烈,如康明斯的一首诗,这里不便于展示。

5、宗教情感上的差别: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渺不可期。

西方诗歌却并不一样,弥尔顿《悼亡妻》、勃郎宁《展望》,都坚信死后会与亡妻在天国见面,天国几乎具有地理的真实性。

6、中西情诗在情景上的差异:

中国: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 回文》。

西方: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如华兹华斯的《露茜组诗》等。

7、中西爱情诗的风格很不相同。

西方爱情诗,大多采用一种开放式的、奔迸的表情法,笔调直率、大胆,往往先写景、然后让感情一泻而出。

中西情诗差异的三种根源

1、社会与文化根源:中国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宗法制农业社会;中国的文化是儒道释综合而以儒家为主;封建仕人追求功名利禄,重规范,不重感情,妇女没有任何地位。西方是一个海洋性的开放体系,有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基督教的上帝宗教和罗马帝国的冒险精神相统一的文化传统;女性有出入社交场合的自由;西方人比较注重人间的现世的及时行乐的生活。

2、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受到伦理道德与责任的约束,只重生儿育女,不重圣与灵的结合;中国人重男女之大妨,婚外情是严厉禁止的;中国人重婚姻而轻恋爱,婚恋合一由于种种因素而成为一种不可企及的理想,同时宗教成分很少。

3、不同的诗歌价值观: 孔子有“兴观群怨”之说,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仪”,讲究“温柔敦厚”。

而西方,在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强调诗是客观之再现,强调主观之移情作用:华兹强调“自然”,柯尔强调“想象”,雪莱强调“情感”,济慈追求“美感”,都有一种“唯美主义”倾向。

中西戏剧比较研究

(一)中西戏剧的起源和形成 中西戏剧起源和形成相同之处:

①都起源于生活和劳动,其基础都在农村,但其形成和发展却在城市;②它们很早都是即兴表演,没有剧本,经历了一个从无剧情到有剧情的过程。殊异之处:

①西方戏剧起源于酒神祭,其源头是单一和明确的,中国戏剧的来源主要是歌舞、滑稽戏和说唱艺术,其源头是多源的;②西方戏剧早出、早熟,中国戏剧晚出、晚熟。异:西: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从古希腊戏剧开始 中:“戏曲”,中国戏剧的起源是多源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

(二)写实与写意的戏剧观

在“模仿说”原则下产生的西方“写实”性戏剧,它首先要创造出与实际生活形态基本一致的舞台形象,在“形似”和“神似”方面,它关注的是前者;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中国传统戏剧是“写意”的戏剧。即表现客观生活对象的本质,而不是其表面形态。在“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它更关注的是后者,即通过虚拟的手法来传人物之“神”。这种虚拟性的写意特征,是在中国绘画艺术影响下形成的。中国戏剧如何达到这种“写意”效果? ①表现为对舞台时空处理的灵活性。②表现在其程式化的创作手法上。

③体现在对现实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虚拟。

(三)紧密和松懈的戏剧结构

西:结构多为网状,脉络复杂,矛盾冲突往往交织在一起。

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的集中 《俄狄浦斯王》、《玩偶之家》、《威尼斯商人》

中:多为线状,结构崇尚单纯,线索以明白简单为主,矛盾随起随结,不存暗线,脉络清晰,矛盾冲突呈直线式发展。按生活逻辑结构,即按时间顺序展开事件进程。时间和地点都没有限制。

四)不同的诗的语言

从文体形式来看,中西戏剧都是韵文在先,散文在后,是从韵文向散文过渡的。西:《玩偶之家》《哈姆莱特》

西方戏剧的语言是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语言,它既能塑造形象,绘声绘色,又精炼含蓄,饱和着情感和意志,富于潜台词。它虽也是一种诗的语言,但那是一种充满了感情、表现了性格,进行着动作的语言。它重在人物间思想感情的交流。

中国传统戏剧由词曲和宾白两部分组成,宾白固然重要(推进戏剧动作),但中国传统戏剧的戏剧语言主要还是词曲——诗的语言。

中西悲剧比较

一、相同点

追求主题的严肃;追求道德认同

二、不同点

1.不同的主人公

西方:强者(hero)

过失或悲剧性缺陷(Tragic Flaw)

中国:弱者

2.不同的悲剧理念

西方: 人与人或人与自然的冲突(抗争),英雄主义气概(崇高)

中国: 社会或传统对人的迫害(束缚),悲惨 3.不同的悲剧结局 西方:

死亡或毁灭

中国:

“大团圆”

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根源

以“和”为重,以“和”为美的民族性格; 儒道两家对情感节制的宣教;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对君王歌功颂德的心理; 家庭演出场所的限制。中西短篇小说比较研究

(一)关于性格塑造

1、中国古代短篇小说是以性格取胜的;而西方短篇小说从薄伽丘到霍夫曼、爱伦〃坡的作品,大都不注重刻画人物性格,而只注重描写故事。

2、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当然也重视情节的编造,但它是从情节到性格;而西方浪漫派小说是从情节到心理、宗教的构架上。

3、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重视性格是因为它有一个强大的传统作背景——史传文学、诗体叙事文学、先秦散文 《史记》; 《诗经》“氓”—《九歌》湘君、湘夫人、山鬼;西方则不同,他们有的是荷马史诗、希腊戏剧的传统,擅长在长篇中塑造性格,但他们在一个很长时间中没有在短篇中塑造性格的经验。

二)关于浪漫主义精神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用“变形”的手法描写女性,及其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对恶势力的反抗。①“女鬼” ②狐鬼花妖

西方短篇小说缺乏浪漫主义的反抗精神,在女性描写上尤其如此

(三)关于类型和结构

1、关于类型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类型演变的轨迹极为清晰——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拟话本—清代《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文言小说 西方短篇小说类型演变的轨迹远远不如中国的分明。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短篇小说才有了明显的类型—— ①《十日谈》“框形结构”

②“不独立”类型(依附长篇)

2、关于结构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结构是比较简单的,没太多的变化。

基本结构在六朝小说中已经定型,后来的只作一些加工

西方短篇小说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也是比较简单的——薄伽丘式的结构:纯粹讲故事 短篇小说的结构,如同长篇小说、戏剧、诗歌的结构,都是不易改变的,它反映了一种民族审美的心理定势。

西方近代短篇小说结构的变化,是从浪漫主义开始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结构的变化,是从新文学开始的。

(四)关于叙事手法和结局

1、关于叙事手法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从唐传奇开始直到清代小说都是传记体——记传人物一生,用第三人称写法,着重写人物语言动作,大段大段写人物的纯心理的技法极少。

西方短篇小说不是传记体,不求人物生平的完整性,而只写一件事,人生一个片断,重视心理描写,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和倒叙手法。——也是对传统的继承

中西短篇小说叙事手法的不同,源于传统的不同,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中:“求全”,历史家求真求全的观念影响了文学家,从而影响力量汉民族的审美心理。西方人的审美心理并不求真求全,为什么呢?

①西方人的历史观念不强,并不求文学作品写成历史那个样子。

②他们很早就有了纯文学,崇拜荷马,习惯接受荷马的叙事法——不求“全”

2、关于结局

中国古典短篇小说都有悲剧式的与大团圆式的结局,两种模式同时并存。西方古典短篇小说没有“大团圆”的公式、,原因有三: ①他们有传统的悲剧观念;

②他们有基督教的“罪”与“罚”的观念;

③他们的作家多信奉“模仿”说,强调如实地反映生活。

(五)关于系列小说

“系列短篇小说”在西方古已有之,可追溯到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诗)

薄伽丘《十日谈》“框形结构”: ①有一个贯串始终的大故事; ②指故事内容的分类; ③每篇有“题解”;④作者直接出面评论故事。“绿鹅”

中国有没有“系列短篇小说”的传统呢?严格说没有。中国式的“系列短篇小说”《聊斋志异》488篇故事用作者的评语串起来——控诉与抨击官府

西方“系列短篇小说”以结构胜,而《聊斋志异》则以思想胜。为什么现代中西作家都要把单篇小说串连起来?

主: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艺术地概括广阔的人生,塑造完整人物 客:小说发展的规律。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 《沃许》 中西长篇小说比较研究

(一)不同的演变轨迹与不同的结构

1、不同的演变轨迹

西方长篇小说脱胎于西方长篇诗体叙事文学,中国没有长篇叙事文学的源头,中国长篇小说是在明清时才发展起来的,而且是从短篇小说、从散文发展而来,其发展道路也远远不如西方的分明。

2、不同的结构

西方长篇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结构的一再更新上。西方长篇小说的结构的变化,具有那些基本特征呢?

①西方长篇小说结构的演变,是写个人为主的戏剧性结构让位给写时代变迁的史诗结构,又让位给写内心活动的抒情结构。——主流

②西方长篇小说结构的变化又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不开。——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

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结构有四种: ①以历史为结构 《三国演义》 ②短篇加短篇的结构 《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海上花列传》《水浒传》 《西游记》

③ 《金瓶梅》的结构——家庭小说的结构

④ 《红楼梦》的结构——写实故事与神话框架的结合

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的结构就大大落后了,首先是落后于中国古典的长篇小说。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名作,基本上是半部《红楼梦》式的结构:(二)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及选材眼光的区别

1、心理描写的区别。由于中国与西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审美意识不同,心理描写的角度和侧重点也有重大的区别: ①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多从儒家的政治的、道德的角度来描写人物的心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忠义观念

西方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的历史小说也是宣扬忠君爱主的封建正统观念;如司各特的《艾凡赫》

但在妇女观上,则不同。西方歌颂女性,而女性崇拜绝非儒家正统道德观念。②西方近代长篇小说更多地从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角度来写人物的心理。

③ 西方作家十分热衷从宗教的角度写人物的心理,中国古典小说家只有曹雪芹从宗教的角度写人物的心理,但写法与西方迥然不同。曹雪芹 托尔斯泰 心灵的辩证过程 ④西方小说家还从生物学角度写人物心理(性心理),中国古典小说家很少写这方面,只写精神上的交流,而避讳写赤裸裸的性意识。自然主义派作家 左拉

⑤纯心理描写,是西方小说家心理描写的重要特色,尤其是无意识心理的描写,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没有纯心理描写,纯粹的无意识描写更为罕见。巴金《新生》李冷、《家》觉慧

2、环境描写的区别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是通过写人际关系、通过日常生活琐事、通过人物的眼光来写社会环境的。西方长篇小说写“环境”有三种写法:

①与中国相似,通过人际关系来写社会环境 《战争与和平》

②写物化的环境,这是巴尔扎克的首创《高老头》—左拉《萌芽》 ③将“环境”象征化、神秘化

3、选材眼光的区别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家在选材上是很有一些眼光的,西方的长篇小说家的眼光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往往盯住爱情

(三)倾向性的表现方式及民族意识的区别

1、倾向性的表现方式的区别

①西方小说家喜欢在小说中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喜欢为自己的作品写序言、后记,这都是他们的传统。

②中国古典小说家极少有人在书中发议论,也很少为自己的作品作序跋的 2、民族意识的区别

①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家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反映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和碰撞。

西方的长篇小说以人道主义思想为主体, 反映了希腊思想与希伯莱思想的融合。

②中西方的民族意识不同,小说的写法也不同.西方长篇小说不乏寓言式作品,中国古典长篇 6

小说除曹雪芹外,大概很少有人自觉把小说 写成寓言 ③西方的民族意识是开发的意识,这是由西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所决定的——航海小说传统—民族进取精神

中国的民族意识是封闭的,这与中国地理环境和经济情况分不开, 与儒道佛思想分不开.李汝珍《镜花缘》

中 西 小 说 比 较 研 究 一、中西小说的艺术结构 1 三点区别:

一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傲慢与偏见》、《最后一课》

二是中国小说往往是单线式的发展线索,即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的,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

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下去;一条线索的情况也有,但多数小说特别长篇小说,往往是复线性的,并且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艺术格局。长篇小说中往往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小故事。

西方小说则是以意识的流动为主线,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原因分析:

一是中国早期小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小说则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二是中国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有关,西方小说与西方传统的审美特点有关。三是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叙事,同时与民间说话艺术有直接关联,而西方小说与庞大而复杂的神话传统有关。

二、中西小说的人物艺术 1 三个区别:

一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与情感。

二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以诗词来议论人物与创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环境。西方小说中则很少有诗词的形式,即使有,与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关系。

西方人往往注重过程,而中国人往往注重结果,中国人对于一件事、一个人往往也有清楚了解的愿望。

不过,中西早期小说都有只重情节与行动而不重人物的倾向。2 原因探析:

一是中国有只重群体不重个体的传统,中国小说善于写群体的行动,西方小说善于写个体的行动。

二是在中国的小说观念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能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而只是强调作为实录所依托的事件;而西方小说观念中则比较早就有人的地位。

三是中国的传统小说观念,是由东汉的桓谭和班固所确立的,是以事件为中心;而西方小说则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表达为中心。

四是中国小说有一种伦理化的品格,西方小说有一种狂欢化的品格。

下载中西爱情观比较研究(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西爱情观比较研究(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读书笔记

    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马克垚学林出版社 1.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从严复起,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把封建社会单纯的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而是兼及其社会和经济的内容。 陶希圣......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何功杰: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内容提要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本文从中外爱情诗的发展历史入题,探讨了中西方对......

    爱情观

    1.人永远不会珍惜三种人,一是轻易得到的。二是永远不会快离开的。三是那个一直对你很好的。但是这三种人一旦离开就是永恒的。 2.喜欢一个人最愚蠢的方式莫过于暗恋。什么也......

    爱情观

    爱情观 爱情是个谈不完的话题,也是一个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人对爱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称这种对爱情的见解为爱情观。爱情观决定着一个人怎样对待爱情、怎样去选......

    中西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比较研究(精选五篇)

    中西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比较研究2010-02-26 09:57:35 由于中西方长期以来存在着意识形态、历史人文背景以及媒体功能认定等方面的冲突和差异,中西方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理念也......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

    回族爱情观

    穆斯林青年视野中的爱情观 人们都说:爱情是人类社会永不衰退的主题,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思想,不同宗教信仰,甚至不同国度的人们都赋予了它不尽相同的理念和内涵。广而言之,爱情指的......

    金庸爱情观

    金庸小说中的爱情观 内容提要: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爱情,大部分是天长地久似的爱情童话,很痴情,很浪漫,很久远的爱情,更多的体现金庸先生心中所坚守的那份道德和爱情准则。他的小说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