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志鹏的创业历程及发明史
林志鹏的创业历程及发明史
林志鹏先生是山东大学控制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曾经是航天部710所的高级工程师,师从我们著名控制论专家于景元从事多年的控制理论与系统工程研究工作。后来转入小家电行业奋斗多年,现具有十多年的小家电营销经历,并且在该行业内的市场开发和产品研发方面都有着多项成功案例。2004年毕业于中欧工商管理学院EMBA。
林志鹏先生任职北京九阳电器有限公司北京地区总负责人时,豆浆机产品刚上市,还不被市场认可。当时不仅豆浆机不被人看好,就是豆浆也没有很多人爱喝。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把豆浆宣传的跟人参汤一样”的口号,开创了一条“卖豆浆机先宣传豆浆好处”的营销思路。经过长达4年的艰苦运作,成功地开发出了北京地区的豆浆机市场,实现北京地区年销售10万台的辉煌业绩。在豆浆机的开发期间,独立完成了渠道开发、广告运作、市场策划等营销活动,创造了一个暂新的营销模式,使北京地区的豆浆机市场一直是豆浆机市场开发的典范。
经历数十年的沉淀与累积后,他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从业经历,发明并开发了能够自动炒菜做饭的捷赛自动烹饪锅,这是一款十分契合我国人民烹饪需要的产品。然而,产品上市初期,却没有预想的火爆销售,于是,作为总经理的他不仅站到了柜台前去卖锅,他还亲自上门给顾客演示,教人家怎么炒菜,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林志鹏终于卖出了第一口锅。从此,市场终于慢慢动起来,开始是一天一台,后来一天两台,最后达到月销售额超过10万元,20万元„„不仅在北京,东北、华北等全国的大中商场和专卖店开始销售自动烹饪锅,产品更是拓展到礼品、电视购物、电子商务等多种销售渠道,形成遍地开花之势。家有、优购物等电视购物更是多次达到一档节目销售1000多台的火爆销量。
2008年,《商道》(原《财富故事会》)节目为此专门采访了林志鹏先生,续而慧聪网、《商界》分别发表了《林志鹏:灾难还是机会》、《个性商人林志鹏:一口锅的救赎与升华》等报道,刮起了自动烹饪和健康饮食之风。
2012年,《第一时间》、《消费主张》等栏目相继采访了林志鹏先生,并报道了这款引领健康饮食的捷赛自动烹饪锅,并提出“魔幻厨房新主张”;续而《我爱发明》节目更是深入采访林志鹏先生,用长达半小时的时间详细介绍了产品不糊锅、不溢锅等独特功能的发明原理。
如今,自动烹饪锅正为创立一个新的家电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中式烹饪自动化的开创者,他必会同他的团队一起将“未来厨房自动化”的新理念带入千家万户。
第二篇:雷军创业历程及成功经验
雷军创业历程及成功经验
一提起小米,大家自然而然的便想起了雷军.雷军,1969年12月16日出生,湖北仙桃人人,中国大陆著名天使投资人人,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多玩游戏网董事长,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2012年12月,荣获“中国经济人物新锐奖”。那么他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呢?现在为大家解读一下。
一、第一次创业:
受《硅谷之火》中苹果公司创业故事影响,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雷军开始和同学王全国、李儒雄等人创办三色公司。当时的产品是一种仿制金山汉卡,可是随后出现一家规模比雷军他们更大的公司,把他们的产品盗版了,而且这家公司可以把同类的产品做得量更大,价格也更低。三色公司度日为艰,不要说公司运营,即使他们生活上也面临着等米下锅的局面。半年以后,三色公司决定解散。清点公司资产时,雷军和王全国分到了一台286电脑和打印机,李儒雄分到了一台386电脑。在三色公司工作期间,雷军与王全国合作编写了雷军的第一个正式作品BITLOK 加密软件并且组建了黄玫瑰小组;除此还用PASCAL编写免疫90,此产品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一等奖。
二、创办小米科技:
2010年4月,雷军与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曾参与微 软亚洲工程院创建并任工程总监)、原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主持设计“明”系列手机)、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原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和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峰六人联合创办小米科技并于2011年8月公布其自有品牌手机小米手机。如今小米手机已有产品一代小米手机、小米1S、小米
2、小米2S、小米2A、红米手机、小米盒子、小米
3、小米电视等多款数码产品及配件产品。截止2013年8月最新一轮融资,小米估值超过了100亿美元。照此计算,小米科技将成为位列阿里集团、腾讯、百度之后的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硬件公司中,仅次于联想集团。
三、天使投资人:
雷军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的企业不在少数,投资的项目包括卓越网和逍遥网、尚品网、乐讯社区(移动互联社区)、UC优视、多玩游戏网、拉卡拉、凡客诚品、乐淘、可牛、好大夫、长城会等20多家创新型企业。雷军投资有三大理念:第一是不熟不投,第二是只投人不投项目,第三是帮忙不添乱。雷军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通常考虑四个必备条件:大方向很好,小方向被验证,团队出色,投资回报率高。只投熟人是雷军投资的最大特点,他的投资只限于“朋友”和“朋友的朋友”——最多不超过两层关系。
四:社会对雷军的评价:
雷军是一个聪明人,大学三年级时就是百万富翁,靠的是帮人开发软件赚到了“第一捅金”;他是一个能够坚持的人,就是他的坚持使金山完成上市,成为如今最大的多元化民族软件企业;他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如今自己开始做投资人,一直想建一个在世界上受人尊敬的企业。
雷军是二次创业,用一年的时间把产品从零卖到一百亿人民币的销售规模,他还把自己投资的一家企业走到了纳斯达克,他的公司是在历史上最快达到100亿的销售规模,比Facebook,比谷歌都还早。雷军一直有个梦,就是建一个受世人尊敬的企业。他不仅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受人尊敬的企业,也在帮助别人实现心中的梦想。
雷军是最成功的投资人之一。2001年他跻身中国福布斯富豪榜,但年过不惑,他却决定投身创业。他想只在互联网上卖手机,有人说他异想天开。根据数百万用户的意见定制手机,在他看来,这才是小米最大的创新。
五、来自雷军的启示:
读完了雷军的创业经历,我想大家和我一样有很多话要说吧!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大学生现在升上缺少一种拼劲,一种闯劲。在没做什么事之前,我们总是可以找到很多的借口,不停地去想一些反面的东西,是自己打了退堂鼓。或许是因为我们的经济还不够独立吧!我们输不起!但我们也因为怕输,也就不曾起步,不曾尝试过。我们要向雷军那样,相信自己,相信无论梦想是什么,有梦想就会不一样!什么是成功?每个人眼里的成功都不一样。在我们眼里,雷军是一位很成功的IT企业家。雷军曾给成功这样定义:成功不是别人觉得你成功,你就成功。成功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感受。我不认为自己是成功者,也不认为自己是失败者。我只是在追求一些东西,在路上!感觉约有能耐的人,越想灯心草一样谦卑。
从他身上,我知道一个人若想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就要像毛爷爷说的那样,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敌人弄得少少的。由此可见,建立人脉是多么的重要。在大学中,我们要不断的扩充自己的人脉,与同学搞好关系,和睦相处。记得有人说过:你未来的合作者,大部分都例子与你大学的同学。是啊,若干年后不管现在的关系怎么样,当我们再次见面我们所能感觉到的应该就是亲切!
在雷军创办小米时,他也曾犹豫过,但他又一想:如果我要不在干一把,心里还是不踏实,大不了输了,一辈子就不干了。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也会面对许许多多的选择,此时,我们应该想雷军那样,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听一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在对的时间去做对的事情,我们要专注,并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雷军的成功还在于他是一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人,有一种无畏的精神。是啊,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雷军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相信榜样的力量。我们应该为自己找一个梦想,并为了这个梦想坚持坚持在坚持,努力努力在努力!对每一天都有所期待,有所希望,相信自己选的路错不了,自己选的人生错不了。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阳光总在风雨后,上天自有公道,努力便会有回报,既然选择了,就要风雨兼程,就算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六,参考文献
《雷军:世界需要我的突围》 《人因梦想而伟大》
第三篇:任正非创业历程及成功经验
任正非创业历程及成功经验
一、本小组成员评价意见
岳成祥:结构层次清晰,语言流畅,内容齐全,经过自己的加工,有自己的感悟和启示。
张朋飞: 张昌斌: 张飞飞: 李金泽: 刘斐斐: 李松贺: 王杰:符合老师要求,内容充实,介绍任正非的创业历程以及华为的发展过程。华为的战略制定给人深刻印象,值得大家学习。
二、评定成绩: 14分
一、创业者基本情况介绍
大家都知道华为吧,它是由任正非1988年,以2万元注册资本创办的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营电信设备。1996年,大规模与内地厂家合作,走共同发展的道路。2000年被美国 《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3位。个人财产估计为5亿美元。2003年荣膺网民评选的“2003年中国IT十大上升人物”。2011年任正非以11亿美元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全球第1056名,中国第92名。华为还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民营企业。那么,他是如何走向成功的?都有哪些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今天我将给大家予以解读。
二、企业发展历程
1、创立初期----两万元的神话
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
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当时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仅不为所动,而且对于股票和泡沫深恶痛绝。其实在他内心更多的是对知识、技术和真才实学的尊重。在研制C&C08机的动员大会上,任正非站在5楼会议室的窗边对全体干部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言语间充满了悲壮。此次孤注一掷没有让任正非失望——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C&C08交换机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成立之初确立的这个自主研制技术的策略,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成为华为日后傲视同业的一大资本。
2、“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
1995年 销售额达15亿人民币,主要来自中国农村市场。当时,国际电信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盘踞在各个省市多年,华为要与这些拥有雄厚财力、先进技术的百年老店直接交火,未免是以卵击石。最严峻的是,由于国内市场迅速进入恶性竞争阶段,国际电信巨头依仗雄厚财力,也开始大幅降价,妄图将华为等国内新兴电信制造企业扼杀在摇篮里。
熟读毛泽东著作的任正非,选择了一条后来被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华为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市场,步步为营,最后占领城市。
电信设备制造是对售后服务要求很高的行业,售后服务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当时,国际电信巨头的分支机构最多只设立到省会城市以及沿海的重点城市,对于广大农村市场无暇顾及,而这正是华为这样的本土企业的优势所在。另外,由于农村市场购买力有限,即使国外产品大幅降价,也与农村市场的要求有段距离,因此,国际电信巨头基本上放弃了农村市场。
事实证明,这个战略不仅使华为避免了被国际电信巨头扼杀,更让华为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支精良的营销队伍,成长起来一个研发团队,积蓄了打城市战的资本。因此,在当年与华为一样代理他人产品的数千家公司,以及随后也研制出了类似的程控交换机的中国籍新兴通信设备厂商纷纷倒闭的时候,华为在广大的农村市场“桃花依旧笑春风”。
3、“削足适履”的大变革 在卖设备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电信对程控交换机的渴望,同时他也看到整个市场被跨国公司所把持。当时国内使用的几乎所有的通讯设备都依赖进口,也就是“七国八制”,即美国AT&T、加拿大北电、瑞典爱立信、德国西门子、比利时贝尔、法国阿尔卡特,以及日本NEC和富士通。民族企业在其中完全没有立足之地,任正非决定要自己开始做研发。
任正非后来解释自己早期的这一次转型的原因的时候说:“外国人到中国是为赚钱来的,他们不会把核心技术教给中国人,而指望我们引进、引进、再引进,企业始终也没能独立。以市场换技术,市场丢光了,却没有哪样技术被真正掌握了。而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就是技术。”军人出身的任正非似乎天生具有比一般人更加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保卫领土的敏感和决心,而他在那个时候能够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根本”,便从此和“代理商”这个身份告别,踏上了企业家的道路。
1997年圣诞节,任正非走访了美国IBM等一批著名高科技公司,所见所闻让他大为震撼——他第一次那么近距离,那么清晰地看到了华为与这些国际巨头的差距。任正非回到华为后不久,一场持续五年的变革大幕开启,华为进入了全面学习西方经验、反思自身,提升内部管理的阶段。这个“削足适履”的痛苦过程为华为国际化作了充分准备。于是在这一年,推出了无线GSM解决方案,并于1998年将市场拓展到中国主要城市。
4、进军国际市场
在国内市场依靠“从农村包围城市”的传统军事战略而站稳脚跟之后,任正非却很快认识到,将来不会有仅仅依靠区域市场生存的电信设备商,所有的电信设备商都必须是国际标准化的。从1996年,华为就开始了国际化布局。起初,这是一个无异于痴人说梦的计划,民族通信企业华为拥有什么优势?资金、品牌还是技术?在国内市场还没有能够抢下一线城市的山头,如何去敌人的势力范围抢饭碗?任正非说这是出于一种军人天生对于危险的警惕和危机意识,让他做出了这个决定。他也知道在那个时候,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nobody(无名小卒),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而从艰难生活走过来的任正非,在这件事情上愿意大手笔地投入。从1996年到2000年,华为以疯狂参加国际电信展的方式来给自己制造品牌和知名度。它还推出“东方丝绸之路”、“东方快车”等品牌计划让国际客户来熟悉陌生的华为。
另一件事,是1997年任正非参观美国IBM之后,意识到华为与国际一流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决定要向IBM学习。他的学习不是挂在嘴上或者买几本 《大象为什么会跳舞》这么简单。1998年,华为与IBM合作项目“IT策略与规划”正式启动,内容是规划和设计华为未来3-5年需要开展的业务流程和所需的IT支持系统,包括集成产品开发、集成供应链、IT系统重整和财务四统一等八个项目。为此,仅顾问费一项,华为的投入每年就在5000万美元,再加上其他费用,据统计华为为了业务流程变革所付出的代价,高达10亿元。
但是,这成为了华为后来在国际化道路上能够走得顺利的基础。《华为的世界》一书中提到,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高瑞彬曾经判断华为依靠小米加步枪的竞争优势不可能维持下去。让华为人自己津津乐道的快速反应——哪里出问题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想办法解决的情况,在跨国公司看来却是企业管理和制造不规范的体现。“改来改去,各地的版本差异越来越大,将来设备升级的时候可能一团糟。现在华为反应迅速是因为接触面小,将来在全球市场发展,现在的这套适合中国情况的机制,还能保证华为同样反应迅速吗?”
任正非以高昂的学费请入IBM,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企业发展势头极好,一切看起来正昂首阔步走在正轨上的时候,让一群穿着背心短裤和片儿鞋跑得飞快的土狼们穿上西装革履迈起整齐划一的步子,是一件让人憋气的事。任正非强大的个人意志力在这件事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几乎是用一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命令方式将集成化流程变革强推下去。到现在,华为对这一次变革的评价是,因为有了集成产品开发和集成供应链,华为才能够与世界顶级的电信运营商以同一种语言进行沟通。做了品牌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两手准备之后,华为的国际化扩张道路才算真正进入跑道,而这一起跑,就是加速度的。到2008年,华为取得了233亿美元的合同销售额,其中海外销售占比达75%,与此同时,华为2008年全年纳税总额高达120亿元。2004-2008年,华为合同销售额从56亿美元快速上升至233亿美元,海外销售占比从43%上升至75%,年均增速高于40%。1994年,站在国境之南的任正非说了一句志怀高远的话,他说:“将来电信设备市场将会三分天下,西门子、阿尔卡特和华为。”他没有说将来有多远,不过到2009年,华为在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之后,名列世界第四大电信设备制造商。而曾经创造辉煌业绩的北电已经申请破产保护,摩托罗拉也岌岌可危,市场份额下滑到只有4%。
三、成功经验
(一)丰富的的企业文化---“狼性文化”“床垫文化”
认识华为,了解到它的存在和优秀,很多人是从华为掌门人任正非开始的。一个异常低调、调教出华为“狼性文化”的舵手,赋予了华为不断拼搏的文化底蕴。创立20年来,任正非及其团队牢牢把握了住了电信设备行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技术立足,从一开始就立志做电信解决方案的供应商;面对电信行业不断向信息化、网络化靠拢,华为适时提出了实现业务和网络的融合,进行全业务运营的新思维。这才是华为可怕之处,因为它已然洞悉了行业未来的走向,并切实融合到了公司运营当中。
关于狼这个动物,除了凶猛、具有攻击性外,敏锐的观察力、危机意识、团队协作、纪律严明等都是狼群必不可少的品质。“狼性文化”也确实给华为注入了敢于拼市场的攻击性,但国际化的经营更多的是企业管理和营销的高效整合、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行业格局。如果一味进行低价位的厮杀,攻击性十足,结果必然有损于华为的长远利益。事实上,当媒体开始宣扬华为“狼性文化”的时候,华为自己是很审慎的。除了新晋员工的培训,很少看到华为对外宣讲,而只是在企业内部潜移默化地传播。
除了“狼性文化”,华为的“床垫文化”也不再是秘密。华为的研发人员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没有加班费也工作到很晚,经常睡办公室,柜子里大都备有床垫、被子等,一周或更长时间不回家是常有的事。听起来似乎难以接受,甚至很恐怖,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崇尚个人空间和惬意工作环境的年代。但事实是,没有上述的勤奋和热情,华为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技术上的追赶和领先。当然,华为也传出过员工过劳死的事情,相信华为事后有自己的反思,但不能否认正是这种废寝忘食的科研精神铸就了华为技术上的突飞猛进。
当然,军事化的作风是任正非带给华为的另类的风格,这与他早年的军人生涯关系密切。但这并不代表华为抛弃了传统的企业文化塑造,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华为的愿景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使命是“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实施的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所有这些,不仅仅流于形式,而是切实体现在华为的日常运营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履行之中。此外,华为还创办有自己的内部刊物,主要有《华为人》、《华为的冬天》、《华为技术》、《北国之春》和《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通过定期出版这些刊物,不仅方便了内部交流和学习,有利于员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更是一种企业文化的流动和升华。
(二)先进的经营战略
2008年,华为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5%的合同销售额来自海外,海外业务的占比逐年上升,华为的国际化经营成绩斐然。经过10多年的努力拓展,华为已经初步成长为一个全球化公司。目前,华为在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这使得华为可以更加贴近客户,倾听客户需求并快速响应。此外,华为还在全球设立了29个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并大力推行员工的本地化。全球范围内的本地化经营,不仅加深了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也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不管是外派人员还是招聘当地人员,华为优厚的待遇和处处为员工着想的细心让每个员工印象深刻。对于本地化战略,华为的理念是重在引导。本土化固然有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因此,华为在海外机构本土化过程中,与其他公司不同,并非一味迎合,它更注重的是对当地文化“包容性”和“引导性”,用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感染当地员工,加速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为增加海外机构的经济效益,跨国公司对海外机构的员工都是激励为主,同时由于“山高皇帝远”,很多海外机构往往容易出现财务控制过松、成本上升和滋生腐败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华为的做法是实行全球一致的管理和工作流程,其对海外30多个分机构的管理都是基于公司统一的管理平台。华为对全球各地员工的管理是公开并且一视同仁的。华为与IBM公司合作,建立集成产品开发流程(IPD)和集成供应链(ISC)。同时,华为公司财务的IT建设全面展开。IT系统已覆盖到公司主要业务运作以及整个公司的办公自动化操作。华为Intranet网络专线连接了国内所有机构及拉美、独联体、南部非洲及海外研究所等海外机构。可以说,华为总部的触角能很方便地到达每一个海外的分机构。
除了一体化的严格管理,华为的国际化经营还体现了踏实、稳健经营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正如任正非所言:“海外市场拒绝机会主义”。与TCL收购汤姆逊、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部门展开的国际化经营和困局不同,华为始终是以自身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为先导来推进这一战略的。每一场交锋、每一个市场的厮杀,华为始终无惧行业巨头。面对国际化经验丰富的行业巨头们,惟有敢打敢拼才有出路。当然,前提是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华为就是凭着自身的技术、产品实力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直面残酷的国际竞争并频频得手。
(三)领先的科学技术
作为高科技企业,技术优势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创业之初,华为便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到现在,华为依然坚持着这样一个传统,即每年拿出不少于销售额的10%用于研发。近年来,华为还坚持从研发经费里拿出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目前,华为在FMC、IMS、WiMAX、IPTV等新技术和新应用领域,都已经成功推出了解决方案。
目前,华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达拉斯及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俄罗斯莫斯科,以及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南京、西安、成都和武汉等地设立了研发机构,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实施全球异步研发战略。印度所、南京所、中央软件部和上海研究所通过CMM5级国际认证,表明华为的软件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已达到业界先进水平。同时,华为87,502名员工中有43%从事研发工作,足见华为对技术的重视程度。
大规模的研发队伍、大量的资金投入,华为的研发团队没有让人失望。截至2008年12月底,华为累计申请专利35,773件,包括中国专利申请26,005件、国际专利申请5,446件、国外专利申请4,322件。在LTE领域,华为基本(核心)专利数占总数的10%,排名第三。其中,部分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向西门子等国外知名公司转让了多项专利技术,而这些正是国内其他高新技术企业难以望其项背的地方。
(四)先易后难,重点突破
从其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华为堪称企业版的农村包围城市。1992年,华为开始研发并推出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1995年销售额达15亿人民币,主要来自中国农村市场。1997年推出无线GSM解决方案,并于1998年将市场拓展到中国主要城市,并获得成功。当时,华为的资金和竞争实力都无法保证在大、中城市参与竞争,以农村市场为突破口,承受的风险相对小很多,而且农村对于产品的要求不高,注重实用就行。这样,华为的自有资金实力不断增强。当推出无线GSM解决方案后,华为便适时地将市场拓展到了更大、更具竞争力的主要城市。
虽然农村市场早已不是华为的业务重点,但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思维一直体现在研发和国际化经营当中。比如,先在发展中国家与行业巨头展开竞争,待获得突破后再进入更高一级的市场。
(五)优秀的管理才能
华为的成功离不开任正非优秀的管理才能,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时时刻刻都严格要求着自己鞭策着自己····
1、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 听。
2、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3、他说他也没有犯错啊,没犯错就可以当干部吗?有些人没犯过一次错误,因为他一件事情都没做。而有些人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但他管理的部门人均效益提升很大,我认为这种干部就要用。对既没犯过错误,又没有改进的干部可以就地免职。
4、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IT业的冬天对别的公司来说不一定是冬天,而对华为可能是冬天。华为的冬天可能来得更冷,更冷一些。我们还太嫩,我们公司经过十年的顺利发展没有经历过挫折,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磨难是一笔财富,而我们没有经过磨难,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
5、不管遇到任何问题,我们的员工都要坚定不移地保持安静,听党的话,跟政府走。严格自律,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特别是干 部要管好自己的家属。我们华为人都是非常有礼仪的人。当社会上根本认不出你是华为人的时候,你就是华为人;当这个社会认出你是华为人的时候,你就不是华为 人,因为你的修炼还不到家。
四、成功的原因及对自己的启示
华为在任正非每隔三五年就阶段性地宣布冬天到来的警示中,频频取得接近50%的业绩增长。对于华为来说,值得庆幸的是从成立第一天开始,它就紧守着这个在中国具有高度成长性的行业,从未离开。随着3G的启动,可以想象这个市场还将继续延续它的繁荣。或许更值得庆幸的是,企业创始人任正非一直像一个军人一样,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对市场的敏锐。尽管他脾气暴躁,对企业进行一种高压式的军事化管理;尽管他个性低调,从内部流传出来的讲话充满了属于上一个时代的军事术语;尽管他被人指责所谓的国际化管理只是深圳总部一小撮人的事,一线员工仍然似饿狼一般,频频以地狱式报价来扰乱市场„„是的,任正非是一个充满缺点的企业家,低调平添他的神秘,不爱出镜不妨碍他成为被提及概率最高的企业家。华为或许也是一个充满缺点的企业,因为狼性而树敌众多,因为任正非说自己不是上市公司只需要对政府负责而使得公众对这家企业充满了种种揣测和猜疑。
充满矛盾的企业和企业家,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元素,或许矛盾的不是他们,而是这块让他们生长的土地。任正非只占华为1%的股份,段永基曾经担心有一天他会不会因此而被人赶下台,而任正非的回答是,如果这一天到来了,说明华为成熟了。
从任正非身上我们学到了:
1、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2、敢于迎难而上;
3、有梦想就有希望;
4、激励每一位员工,设置高远的目标,努力为之奋斗;
5、居安思危。天天思考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
6、人无圣人,伟大的领导者也都是凡人,其领导力也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7、学习“狼的精神”: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的意识。
第四篇:名人创业历程及成功经验
山姆.沃尔顿创业历程及成功经验
大家都知道沃尔玛公司,它是由山姆.沃尔顿1945年创业,1962年成立了沃尔玛公司,到2000年它成为世界零售霸主,并荣登《财富》世界企业500强榜首。那么,它是如何走向成功的?都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今天我将给大家予以解读。
一、发展历程
1.初次创业----“5分~1角商店”
1940年,山姆从密苏里大学毕业,他原计划拿到学士学位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的沃顿商学院继续深造。但很山姆意识到半工半读根本无法筹足去沃顿商学院继续学习的费用。于是,他决定放弃继续学习,选择工作。他的第一理想职业是----保险推销员。因为他高同学的父亲是位很出色的保险推销员,这种职业的“钱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外,自己过去的经历也让山姆确信他会是个优秀的保险推销员。
他毕业时,恰逢两家大百货零售公司西尔斯和彭尼公司到学校招聘新员工。经过认真考虑,山姆最后选择了去彭尼公司工作。1940年6月3日,在大学毕业3天后,山姆到彭尼公司位报到,当时的月薪是75美元。
原本打算做保险推销员的山姆,发现他几乎是立即爱上了零售 业。
1941年年底,美国对日本宣战。1942年年初,山姆辞去了在彭尼公司的工作报名服兵役。由于身体原因不适合上前线,山姆最终被编到了预备军官训练团担任少尉。在服役期间,山姆经常到图书馆查阅有关零售方面的书籍,并花大量的时间研究零售业,为退役之后进入零售业作准备。
1945年,战争结束,山姆结束了军旅生涯回到家中。他在服役期间已与海伦结婚。
他的大学好友汤姆也准备进入百货业。因此山姆打算与汤姆在圣路易斯一起合伙买下巴特勒兄弟公司旗下的一家百货连锁分店。
海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她说,首先她不喜欢在大城市里生活,况且开零售店并不一定必须在大城市,一万人左右的城镇也适合于零售业的发展;此外,她也不同意合伙,她认为合伙风险太大,除非合伙人是自己的家人,否则还是独资经营可靠,因为她家已吃过几次合伙人的亏。经过仔细考虑,山姆采纳了海伦的意见。新港是一个小城镇,用25 000美元租下了这家商店,租期从1945年到1950年。第一家商店“5分~1角商店”。这笔钱中,5 000美元是他和海伦的积蓄,另外20 000美元是他向岳父大人借的。
1)初次受挫
就在山姆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l950年合同到期。以前的店主看到商店的良好业绩想收回商店交给自己的儿子经营。无奈之下,山姆只好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商店。2).东山再起
1951年山姆带着全家搬到本顿威尔,在这里买下了一家名叫哈里逊的杂货店,加上另租下的一家与杂货店紧挨着的理发店,拥有了不到400平方米的店面,不过这在当时已是当地最大的商店了。小店被命名为“沃尔顿5分~1角商店”。
山姆在一家店赚了钱,马上投资再开另一家店,不断扩张。到1960年,他已有15家分布在本顿威尔周围地区的商店,年营业总额达到140万美元。
2.沃尔玛的诞生
就在山姆在杂货业大显身手的同时,美国的杂货业开始走向了衰落。20世纪60年代,折扣商店在美国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对小镇的传统杂货店的零售形式形成了很大的威胁。据统计,1960年年底,全美有折扣商店1329家;到1962年年底,折扣商店的数量已达2 363家。每家店的平均营业面积接近5000平方米,年均营业收入近300万美元。而当时的小镇杂货店一般营业面积只有二三百平方米,年营业额也不过10万~20万美元。
敏锐的山姆意识到,折扣商店代表了未来零售业发展的主流,必须赶快进入。于是,在l960年到1962年间,他带着自己的想法跑遍全国,考察了当时国内主要的几个折扣商店连锁集团。然而,在当时几乎没有人支持山姆投资折扣商店的想法,最后,只有山姆的弟弟巴德出于手足之情投入了3%的资金,刚被山姆请来的新经理唐·惠特克投入了2%,山姆自己要设法筹足剩下 的95%。于是,山姆不得不在征得海伦的同意后,签署了他们所有的票据,把家里所有的一切—住房及财产—统统抵押出去。
1962年开设了第一家折扣店,并取名“沃尔玛”
“沃尔玛”不断扩张。l965年,他新开1家店;1966年,2家;1967年,5家;l968年,他第一次进入密苏里州和俄克拉何马州的邻近地区,开新店5家;1969年,又是5家。这样,截至1970年,沃尔玛已有38家分店。
3.“沃尔玛”上市
沃尔玛的扩张速度已经超过了山姆所能借到资金的增长速度—他已举债几百万美元。但经历过大萧条的山姆具有很强的危机感,沉重的债务压在他的心头。此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可能是让公司的股票上市,但当时海伦对发行股票是不赞同的,因为她怕沃尔玛上市后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最后,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山姆决定发行股票解决当前的财务危机和心理危机。
1970年10月1日,公司股票上市,沃尔玛正式成为上市公司。当时公司只将20%的股份上市,共发行30万股,总计获得资金495万美元,但已足够还清公司欠银行的所有债务。
4.危机中赢得发展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折扣百货业开始遇到严重问题。1974~1975年,美国开始面临经济衰退和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这使消费者推迟了对许多商品的购买,导致百货业销售额增长速度放慢;同时,利息、工资、取暖和制冷费用及其他开支却迅速上升。这一系列问题也影响到了折扣业的进货、销售,从而导致销售利润全面下降。一些折扣百货连锁公司破产,另一些被迫放慢发展速度,并且面临诸多问题,即使是一些大的折扣公司也不例外。
此时,沃尔玛却加速了自己的扩张。1974年分店数达到104家,进入第八个州—密西西比州,总销售收入2.36亿美元。1975年,新增25家店,遍布九个州,年销售额达到3.4亿美元。在整个行业的困难时期却获得如此的成功,沃尔玛不禁让人们刮目相看。
1970~1979年的10年间,沃尔玛从38家分店发展到276家分店,总营业面积117万平方米,每店平均4 200平方米;销售收入从1970年的4 429万美元增至1979年的12.48亿美元,利润从165万美元增至4 115万美元,二者的年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40%。沃尔玛一跃成为全美最年轻的年销售收入超10亿美元的零售公司。同时,在区域性零售公司中,它是成长最快的,也是唯一一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1977年,在《福布斯》杂志(Forbes)对全国主要折扣百货店、百货公司和小百货连锁店的调查比较中,沃尔玛在股票回报率、投资回报率、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率四个方面都居第一位。
1990年到来了,沃尔玛终于超过了百年老店西尔斯,成为全美第一大零售公司。当年,沃尔玛的销售额达326亿美元,同比增长26%。
5.海外扩张
1)1991年,沃尔玛通过和墨西哥的零售商西弗拉(Cifra)公 司合资在墨西哥城开了首家山姆会员店,开始进入墨西哥市场,实现了沃尔玛的首次海外扩张。1997年,沃尔玛控股了西弗拉公司,2000年2月将西弗拉公司更名为沃尔玛墨西哥公司。
2)1994年11月,沃尔玛通过并购进入加拿大市场。1995年,沃尔玛在加拿大获得了40%的市场占有率。
3)1995年5月,沃尔玛公司进入巴西。
4)1996年,沃尔玛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到2009年5月初,沃尔玛在中国89个城市开设146家店(超过了家乐福的136家),其中购物广场138家、山姆会员店3家、社区店2家、惠选店3家,员工人数超过7万人;沃尔玛同时还拥有好又多的102家门店。
5)1998年沃尔玛公司斥资9亿美元收购了拥有21家商店的韦特考夫连锁店进入德国。
从1991年开始迈开进军海外第一步开始,1992年,沃尔玛海外商店的数量只有10个,还不到全部商店数(2 148家)的0.5%,到2009年5月初,沃尔玛共在智利、墨西哥、巴西、印度、阿隸廷、波多黎各、英国、加拿大、中国、尼加拉瓜、日本、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等15个海外国家开了3 635家商店,占总店数(7 899家)的46%
二、成功经验
(一)业态创新 1.折扣店
折扣店作为沃尔玛最早发展的业态之一,为沃尔玛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到现在这一业态仍然占据了沃尔玛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1950年,山姆·沃尔顿在美国阿肯色州开创了自己的事业,12年后第一家沃尔玛折扣店诞生于该州的罗杰斯城。折扣店的经营理念正是在那时产生的。从1962年沃尔玛创立第一家商店开始,折扣的概念就随着沃尔玛传播开了。
2.山姆会员商店
山姆会员商店是以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名字命名的会员制仓储商店,是沃尔玛的第二种业态。第一家山姆会员商店于1983年创立。到2005年1月31日,在20多年的时间里山姆会员店已发展到全球600多家;到2009年5月初,山姆会员店在美国本土共有602家。
3.沃尔玛购物广场
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于1988年3月1日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华盛顿开业。10年之后,沃尔玛购物广场便成为顾客们的挚爱,推动着沃尔玛不断发展。到2009年5月初,沃尔玛在美国本土共拥有2 622家购物广场。在中国,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于1996年在深圳罗湖区隆重开业。购物广场是沃尔玛零售业态家族中相对年轻的一个业态。与折扣店一样,沃尔玛的购物广场也是针对低收入家庭阶层消费者而开设的,其竞争对手是那些独立百货店和其他大型连锁食品超市。4.沃尔玛社区店
1999年,沃尔玛的零售业态家族中又增添了一名新的成员—社区店。自1999年成立了第一家社区店以来,这一新成员的成长十分迅速,到2009年5月初,沃尔玛在美国本土的社区店已达到150家。2002年1月10日,沃尔玛在中国深圳的商务中心区—嘉里中心开设了第一家社区店。同购物广场一样,社区店也是沃尔玛今后发展的重点业态。
所谓社区店,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在居民聚集的社区内,并以社区内的常住人口为服务对象的零售店铺。社区店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居民日常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发展起来的。由于社区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社区门店的经营种类和发展要根据社区的情况有其侧重。
(二)成本领先
“天天平价,保证满意”是沃尔玛的经营理念,沃尔玛的成本控制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门店选址及装修。沃尔玛设店一般选择租金低而交通集中地区的公路旁,而且店内装修比较简单。
2.广告。沃尔玛所做的广告不多,广告费用一直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3.较低的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沃尔玛的人力成本与竞争对手相比较低,沃尔玛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公司办公室费用只占营业额的2%,而一般公司大约占到5%。董事长的办公室20平方米;总 经理的办公室40平方米;沃尔顿外出采购住10人的大房间,而不住单间。
4.高效的供应链为分销成本大幅降低提供了保证。沃尔玛拥有自己的卫星系统、全美最大的私人车队。这一切使得公司分销成本得以降至销售额的3%,低于竞争者4.5%~5%的水平。
5.大批量及全球性采购。由于沃尔玛的巨大销售量与采购额确立了沃尔玛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沃尔玛90%的产品直接从厂家进货,并且实现了全球性采购,从而使采购费用大幅降低。
6.低失窃率,保证了成本的降低。沃尔玛通过退款和失窃自动跟踪审查系统,有效地抑制了零售业常见的偷窃现象。早在1993年时,公司占销售额1.7%的失窃率就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分享制,将节省的分配给大家。
(三)开店策略
1.选址规划
1)选址原则
随着开设越来越多的门店,沃尔玛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选址规则,并在新店的选址过程中加以实施。
(1)从连锁发展规划出发。沃尔玛设立门店要从发展战略出发,通盘考虑连锁发展规划,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门店的设立具有一定的集中度,以免设店选址太过分散,这有利于总部实行更加精细科学地管理,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2)选择经济发达的城镇。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的城镇是零售商店的首选地。这些城镇人口密度大、人均可支配收入高、需求旺盛、工商业发达,零售店在当地有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研究报告指出,沃尔玛开设折扣店的小镇,一般比没有开设折扣店的小镇经济会更发达,这保证了沃尔玛有充足的客源。
(3)独立开设门店。沃尔玛的商店大都要独立的门店,一般不与其他大型零售店聚集在一起。沃尔玛在商店的选址中十分注意与其他仓储式零售店、大型综合零售店以及批发市场等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少和它们在核心商圈不能重叠,以免引发恶性竞争,导致两败俱伤。但有时,出于抢占市场的需要,沃尔玛也会在凯玛特等竞争对手的地盘上立足,一争高下。就像在中国石景山的山姆会员店,就和竞争对手在一起。
(4)选择城乡结合部。沃尔玛的卖场一般规模较大,考虑到成本因素,沃尔玛常常会将店址选择在城乡结合部。例如山姆会员店的选址一般应具备这样两个条件:第一,该地点土地价格和房屋租金要明显低于市中心,土地价格一般为市中心的1/10以下,这样有利于减少零售店投资,降低运营成本,为沃尔玛仓储式零售店的低价格销售创造条件;第二,要符合城市发展规划,与城市拓展延伸的轨迹相吻合,这是由于城市的发展会给仓储式零售店带来大量客流量,降低投资风险。
2)店址调查
在上述选址原则的指导下,沃尔玛对候选的店址进行市场调查,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交通便利性。在交通方面,主要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该地是否接近公路干线,交通网络是否四通八达,商品从火车站、码头运至商店是否方便,白天能否通过大型货车,因为大城市普遍对大型货车实行运输管制,中心区许多街道不允许货车通过,有的只允许夜间通行。二是该地是否有较密集的公交汽车路线,各条公交路线的站点能否均匀全面地覆盖整个市区。
(2)易见度。易见度是用来衡量门店被往来行人或乘车者所能注意到的程度。商店的可见度越高,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他们来店里购物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沃尔玛选址时要选择可见度高的地点,一般都会选在两面临街的十字路口或三岔路口。
(3)适用性。如果要征用土地建房子,沃尔玛就要考虑土地面积、形状与商店的类型是否相符。若租用现成的房子,就要考虑建筑的构造、材料、立面造型及其可塑性。沃尔玛仓储式零售店货架比一般商场的要高,相应地要求建筑物的层高也比较高。同时还要了解有关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要求,详细了解该区点的交通、市政、绿化、公共设施、住宅建设或改造项目的近期和远期规划。
.3科学的卖场陈列
通常来说,沃尔玛商品卖场陈列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按销售贡献分。按销售贡献分,沃尔玛的商品分为三种。①主力商品。主力商品是指在商场经营中,无论是销售额还是销售量均占主要部分的商品,它的品种数最虽然在沃尔玛零售店中一般 只占20%,但却创造出80%左右的销售额,这符合我们所熟知的“80/20法则”。沃尔玛的经营方针、经营特点以及企业的性质和竞争力主要由主力商品来塑造和体现。②辅助性商品。辅助性商品是对主力商品的补充,与主力商品有较强的关联性,是与主力商品同属一个类别的不同品牌的商品。它不仅可以衬托出主力商品的优点,成为顾客选购商品的比较对象,而且还可以克服商场商品单一,满足顾客多样性的需要。沃尔玛辅助性商品的配备,充分考虑到了它的季节性和流行性,对过季、过时的商品进行及时替换。③关联性商品。关联性商品是在用途上与主力商品有密切联系的商品,两者通常要组合在一起使用。例如,剃须刀与刀片、西服与领带都是关联商品。配置领带、刀片等关联商品,可以增加主力商品的销售,方便顾客购物,扩大商场整体销售量。在沃尔玛的商品结构中,关联性商品只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2)按顾客选择分类。按照顾客选择分,沃尔玛的商品可分为三种。①便利品。这是指消费者购买频繁、经常使用、购买时不愿花过多时间去比较品种与价格的商品。便利品主要是日用品,这些商品价值较低,顾客经常使用和购买,如牙膏、香皂、电池、食盐、白糖等。②选购品。这类商品是指消费者购买频率较低,购买时会仔细比较价格、适用性、质量和式样的商品,如家电、办公用品等。③冲动购买品。指消费者事先并没有购买计划,在购买中因视觉、嗅觉或其他感官受到刺激而临时决定购买的商品,如儿童玩具、风味食品、糖果、饮料等。④特殊品。这些商品主要是一些大件商品,如家用电 器等。这些商品不是沃尔玛所售商品的主流。
(四)定价策略 1.量贩定价法
量贩定价法是沃尔玛在山姆会员店根据包装大小将同种商品以不同的包装、不同的价格出售,有的将单个小包装和多个商品甚至是整箱整捆在一起销售。通过此举,大的包装中的商品单价比正常包装的要低,通过价格对比,可以促使顾客购买大包装商品,从而增加顾客的购买量。但沃尔玛这一定价方法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商品包装大小要适中,过小或者过大都不好。过小,对零售店批量销售的推动作用不大,过大,购买者一时消费不了,反而会限制消费者购买。一般来说,价值不高、消费频繁、保质期较长的可采用较大的商品包装;第二,大包装商品的单价要明显低于小包装,否则无法起到刺激消费者购买的作用。
2.促销商品定价法
促销商品定价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特殊事件定价法。所谓特殊事件定价法是指在公众性的节目或其他特殊性的日子里进行商品促销的定价法。采用该定价法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选择适当的促销商品。促销品的选择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促销效果。沃尔玛一般选择与节日密切相关的商品,如儿童节选择儿童用品、情人节选择情侣礼品等;二是要选择适当的促销时间。沃尔玛一般选在节日前夕及节日期间,持续时间不宜太长,这样才能给顾客造成一种时间有限、过期不候的紧迫感,有利于顾客 迅速做出购买决策。
(2)标志商品滚动定价法。滚动定价法就是从众多的商品中挑出一定数量的商品作为促销商品,这些商品分为几批滚动促销,在促销期间购买者可享受购买优惠,其余时间则按正常价格销售的一种促销商品定价法。这是促销商品定价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采用滚动定价法既可以使顾客对沃尔玛的促销商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新鲜感,又能减少促销商品的数量,降低促销低价销售造成的利润损失。沃尔玛通常每周都要推出一批特价促销商品。
(3)数量折扣定价法。所谓数量折扣法又称为批量折扣,是指对购买量大的顾客,给予一定的价格折扣,鼓励购买。它是仓储式零售店吸引顾客的一个重要手段。数量折扣分为一次性数量折扣和累积数量折扣两种。一次性数量折扣是指对一次购买量达到规定金额标准而给予的价格优惠,其目的是鼓励顾客增加每次来门店的购物量,便于门店组织大批量销售。累计数量折扣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累计购买数量超过规定的金额而给予的价格优惠,其目的是为了使顾客保持长期稳定的购买。
三、山姆成功启示
大家回顾以下:
他有资金吗? 他有经验吗? 他有技术吗? 都没有但他成功了,这得益与: 1.敬业;
2.与所有同事分享利润,把他们视为合伙人。鼓励你的同事持有公司股份,将股权打折卖给他们,承诺退休后给予股票。
3.激励你的合伙人。设置高目标,鼓励竞争,奖励要丰厚。4.交流沟通。要与你的合伙人交流,信任他们。5.倾听公司中每一位员工的意见,广开言路; 6.感激你的同事为公司所做的每一件事。7.成功要大肆庆祝,失败则不必耿耿于怀; 8.超过顾客期望--要做得比顾客期望的更好; 9.比对手更好地控制费用;
10.逆流而上,另辟蹊径,藐视传统的观念。参考资料:
沃尔玛成功历程,彭剑锋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第五篇:默多克创业历程及成功经验
默多克创业历程及成功经验
基思.鲁珀特.默多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和首席执行官,他及其家庭控制着公司的30%的股份。这家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的新闻集团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公司净资产超过600亿美元。在2008年第三财季,公司实现净利润27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实现营业额87.5亿美元,同比增长16%,以年销售额330亿的惊人业绩成为/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公司0。在全球化战略的指引下,新闻集团不仅势力范围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地区和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而且经营的核心业务也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媒体领域,默多克也由此成为地球上最有势力的人物之一。那么,它是如何造就这辉煌的呢?都有那些值得我们汲取呢,这里我将给大家予以解读。
二、发展历程
1.起步报业
默多克的父亲基思·默多克爵士是一名战地记者,拥有澳大利亚4家报纸。1952年,他父亲死于心脏病,正在英国牛津大学读书的默多克赶回家中处理后事。然而,清算后默多克发现父亲的几家报纸处于亏损状态,于是他设法保留住了《星期日邮报》和《新闻报》两份报纸,而将其他报纸出售。面对主要的竞争对手《广告报》,默多克果断与其合并,并且努力使《新闻报》开始盈利。同时他又筹措到足够款项,收购了位于帕斯市处于亏损的《星期日时报》,通过调整人员,将阿德莱德一些记者和编辑调往帕斯使该报纸重获生机。
2.初战悉尼
悉尼的报业由三个家族把持着:较大的费尔法克斯、帕克家族,以及较小的诺顿家族。费鲁伯特·默多克与妻子邓文迪尔法克斯经营着《太阳晚报》、《先驱早报》;帕克拥有《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诺顿掌管着《镜报》和《星期日镜报》。由于经营不善,诺顿将《镜报》转让给费尔法斯特,费尔法斯特同样没能使其盈利,于是就以400万美元的价格出手给了默多克。除此以外,默多克还获得了多家印刷厂。不久,默多克开始筹划创办澳大利亚第一家全国性报纸。1964年7月14日,《澳大利亚人报》正式发行。1967年发行量达到75000份。1972年他又收购了帕克的《每日新闻》和《星期天电讯》报。
3.进军巴黎
1968年秋,英国最大的星期日周报《世界新闻报》开始转手,这份报纸属卡尔家族,以发布黄色内容著称。《世界新闻报》正式宣告关闭当年10月,默多克购买了该报40%的股份。在他看来,报纸地位下降的原因是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电视的普及。他为了让该报重获新生,大量发布骇人听闻。半年之后,默多克将卡尔赶下台,占有了49%的股份,成为主席。然而,默多克认为一份周报还不足以满足自己,他希望能够再买下一份日报。他的第一目标是《每日镜报》,但该报并不打算出售。此时,左翼报纸《太阳报》因为销售量从150万下降到85万,面临出售的局面。默多克得知马克斯韦尔已经开始了谈判,于是赶在他之前以150万元买下了《太阳报》。默多克认为,《太阳报》应该办成《世界新闻报》的每日版,并且应该以文摘类的文章为主。此后,他就开始裁减《太阳报》的员工,从澳大利亚调来有经验的文摘文章编辑,并且加大促销力度。在这些措施下,太阳报成为了一份独树一帜的新颖报纸。年销售量迅速攀升至200万份。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太阳报》成为日销量最大的英文报纸。1981年2月默多克又完成了对《泰晤士报》的收购。
4,转战美国
1973年,默多克美国收购了哈特·汉克斯报系三家报纸,他为此支付了1970万美元,这些钱来自 《纽约邮报》电子版于他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报纸集团。此后,他沿用老办法,力推爆炸性新闻,加大宣传力度,使得报纸的发行量逐渐提高。他还发现,美国报纸更关注广告收入而非发行量。1976年底,默多克收购《纽约邮报》。又花1200万美元创办了一份周报《国民之星》,当他发现该报纸无法盈利后,立刻从澳大利亚抽调人手,把其变为名为《星》的彩色杂志,不久,该杂志就获得了大量广告收入。后来他又买下了《纽约》杂志和《乡村之声报》、《新西部》。每当默多克买下新的报纸后,他总是想方设法将其转变为文章短小,标题鲜艳的出版物。他又与1982年买下《先驱美国人报》,并将其改名为《波士顿先驱报》,第二年又收购芝加哥《太阳时报》。
5.收购集团
2007年5月1日,默多克打算以每股60美元共计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道琼斯集团,当年8月1日 道琼斯,双方达成协议,完成了这一收购。道琼斯公司最大股东班克罗夫特家族的大部分成员已经同意收购方案,同时,这个家族的成员同时也是道琼斯董事会成员的莱斯利·希尔发现已经无力阻止收购后,也黯然辞职。2007年8月4日签署的协议,就这样,历经三个月的拉锯式谈判之后,道琼斯终于改姓默多克了。当天,新闻集团和道琼斯公司的股价都出现上涨,其中,道琼斯的股价上升了11.3%,每股57.4美元的收盘价逼近了默多克收购道琼斯60美元的出价。而相比这次收购的商业性,作为收购核心内容的《华尔街日报》未来的新闻独立性问题更受外界关注,这份创刊于1889年、全球最重要的商务财经报纸的出版人昨天在给《华尔街日报》读者的一封公开信上说,无论总编、编辑还是记者,都会继续这份报纸的良好传统,据说,默多克也曾多次表示他不会干涉《华尔街日报》的新闻业务。在收购道琼斯公司后,人们突然发现默多克的媒体帝国在一夜之间变得更加强大。当前,新闻集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拥有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福克斯广播公司、福克斯新闻频道、国际交友网站MySpace以及英国、澳大利亚多家报纸和卫星电视。
从1956年收购《帕斯星期日周刊》开始,此后近五十年的时间,《世界新闻周刊》、《太阳报》、《纽约邮报》、纽约杂志公司以及象征大不列颠尊严、有200多年历史的《泰晤士报》,后来的的天空电视台以及现在的道琼斯公司,它们先后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主人,名字就叫鲁伯特·默多克。
6.拥有资产
默多克所创建的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净资产超过400亿美元,集团经营的核心业务涵盖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数字广播、加密和收视管理系统开发。1999年3月,新闻集团北京代表处成立,次年,卫星电视在上海设立代表处,成为首家获准在沪设立代表处的境外传媒公司。默多克的个人财产已超过110亿美元。默多克三次结婚,与第一任妻子帕特生下一个女儿后不久便分道扬镳。1967年,默多克与当时担任英国《每日镜报》记者、19岁的安娜结婚,在32年的共同生活中,育有两男一女。1999年,与安娜的离婚协议生效仅17天,68岁的默多克迎娶了32岁的邓文迪,但于2013年离婚。当前,默多克控制澳大利亚2/3的报纸,英国的《太阳报》、《泰晤士报》等40%的报纸都默多克控股。他还拥有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香港的亚洲卫视。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默多克又宣布与日本公司合办一家专门拓展互联网投资的金融企业——软银。西方主流媒体对默多克评价毁誉参半,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上:首先是默多克对商业利益无止境的追求。新闻集团虽以“新闻”起家,但该集团超过60%的收益来自“娱乐”及相关产业。默多克受西方抨击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淡化意识形态,积极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努力在华拓展业务。80年代中期,他首次访华就促成了新闻集团与中国的第一次合作。1998年,他还通过新闻集团向中国洪灾重灾区捐款100万美元。
三、成功经验
1.高屋建瓴
不畏浮云
作为一代传媒巨子,默多克的视野并不仅仅囿于业务领域,而是高屋建领,深刻认识到传媒、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他知道维护默多克帝国的利益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不变的追求是其各方面衡量的标尺。为此,他根据局势变化,审时度势更换自己的立场,他的政治倾向及其他方面都随时根据商机而调整。
1973年默多克在美洲开拓他事业的新大陆,并申请加入了美国国籍。默多克独到的政治眼光认为罗纳德·里根说出了当时美国人想听的话,于是在1980年他全心全意利用媒体的威力来给里根竞选助阵。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车轮转到1望刃年代,整个经济形势、政坛局势发生了变化一一撒切尔夫人落选、里根时代终结,与默多克相关联的过去的背景不复存在。当此之时,默多克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紧随时代发展,根据变化的形势确定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方向。他有过人的赏识力和先见之明,1995年,当布莱尔随英国工党代表团赴澳开会时,默多克就认定其具有领导才能,于是他的媒体就一马当先为布莱尔所代表的工党呐喊助威。为回报默多克的支持之恩,布莱尔上台后对英国的新闻制度进行改革,颁布了对于默多克明显有利的通信法案,并帮助天空电视台顺利在中国落地播放权。政治归政治,商业归商业,不管默多克曾经支持的是保守党还是工党,他的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的:扩大其事业,而一切政治上的恩怨,不过都是过眼浮云。默多克心中有杆事业的秤,他毫不畏惧艰难险阻,只因他总是努力身在高处,因而视野开阔、目光远大。
2.动如脱兔
捷足先登
在与其他同行同时竞技时,默多克开始时往往是如处子般沉静,待竞争对手放松警惕之后,又突然像脱兔般迅速行动。
《世界新闻》是英国一家历史最悠久的通俗报纸,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该公司经营不善, 利润和股票价格下滑。在与马克斯韦尔的竞争中,默多克当时甚至根本无法筹到与其原来投标相等的资金,但他却迅速地获得了卡尔家族这个最大股东的强有力的支持,最终他不仅在竞标中取胜,而且取得了卡尔家族的信任,逐步购买更多股份,最终成为泄界新哪的最终掌控者。
3.妙手仁心
魅力迷人
他的个人魅力在挽救新闻集团金融危机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0年,世界经济衰退,流动资金出现危机,新闻集团无法及时还贷,无奈之下,默多克只能以重新清理集团繁重的债务为由,恳求银行贷款延期一个月。此后,花旗银行作为其最大的债权人被委以解决债务问题并重组该公司的重任,安·莱恩和她的同事比尔·罗兹被任命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莱恩通过对新闻集团的了解,逐渐开始钦佩默多克,认为他精通业务、具有远见卓识,而罗兹则对默多
克的坦诚和愿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默多克的个人品格使两人深为折服,他们尽心尽力地帮助新闻集团渡过难关。莱恩夜以继日地整理信息,在关键时刻想方设法说服其他银行延期贷款,并且鼓励心情跌人谷底的默多克不要灰心,要勇往直前;罗兹是善于处理棘手问题的能手,他给全世界的银行总裁打电话,告诉他们新闻集团崩溃将会严重影响世界经济,让他们务必延期贷款。事件的最后结果是延期成功,新闻集团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4.无形之手
无往不利 他从不强调所谓品牌意识、价格策略等诸如此类的理论言辞,而是将这些策略、理念像盐溶于水似的化于现实的销售之中,无形之中蕴涵着有心。
与马克斯韦尔竞争购买《世界新闻》即是明证。他还深谙报纸受众心理,深知受众对价格比较敏感,降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营销中最受瞩目的方法,于是他不时地采用这种方法以获取竞争优势。如1993年9月,当《泰晤士报》的销售量和其竞争对手《独立报》的销售量都在35万份左右时,默多克不安于此,他在价格上挑起了竞争。他将《泰晤士报》的价格由45便士降至30便士,而她立扔奉行高价策略,此时非但没有降价,反而提高价格。结果,到1994年,前者销售量上升了约40%,达50万份,大获成功;而后者的销售量降至27.5万份,濒临破产边缘。
5.革新现在 兼容未来
默多克总 是 有 着 超 凡 的 预 见 力。他深谙新技术在传媒业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在经营中密切关注新技术所带来的机遇。上世纪80年代他革新印刷技术, 推动了英国报业的发展。当时他还涉足卫星通信领域, 这在传媒业可谓是一项兼容未来的举措。他喜欢引用科幻小说家阿瑟·A.克拉克的预言:“ 在争取信息自由的竞争中, 技术而不是政治是最终决定胜负的力量。”在上个世纪他就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十分关注, 他的观念也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而不断更新。
6.纵览全局 全球拓展
新闻集 团的 传播 渠 道 遍 布 全 球 ,涵盖面之宽是目前其他传媒集团无法企及的。在全球化的传播内容与渠道背后, 全球化的管理与资本运作为其提供了永不衰竭的动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默多克在全球传媒市场购并了30多项重要资产, 购并资金则来源于世界各大银行为其提供的贷款。他用各地的企业连锁抵押, 利用从不拖欠的良好信贷记录取得各地银行家们的信任。1990年花旗银行的安·莱恩为其审查账目时, 发现他同时使用着146家金融机构、10种货币的贷款, 如此广泛的全球融资, 为其短短几十年间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传播内容相似, 其管理也是走全球化思考、本土化实践之路。新闻集团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往往具有独立的品牌, 如其麾下的STAR总会被视为一家亚洲公司;管理人员本土化, 选用既熟悉当地状况又掌握多种语言的员工担当要职, 因为他们了解本地市场及受众需求, 熟悉本土管理制度和适应本土实情的市场拓展技巧, 能使新闻集团的传播产品更切合当地受众口味。
四、默多克成功启示
1.继往开来,雄心依然,不断寻找新机遇。
2不畏浮云。
3.思维敏捷。
4目光敏锐,善于经营。
5.敢冒风险,视野开阔。
6.高瞻远瞩,思考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