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04:5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

第一篇: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认为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其二,讽喻批判说。认为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其三,双重主题说。认为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我同意双重主题说。我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为此,我从两方面来说明我的观点。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些全部都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将玄宗重美色看作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但也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让我们被悲剧气氛所感染,同时也淡化了批判的语气。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寂寞悲伤和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后两部分深切地写出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捉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

由此可见,全诗并不是在一味地叙述和赞美玄宗和贵妃之间的爱,前半部分意在讽刺。后半部分将两人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意在与前半部分相呼应。在爱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最终酿成了长恨的悲剧。玄宗的长恨是失去了挚爱之人,贵妃的长恨是与玄宗的过往既是她的幸福也是她的遗憾,而诗人的长恨则是国家的灭亡……

除此之外,每个人内心都有渴望一份爱情的心理。而且希望爱情的过程越波澜起伏、越惊天动地越好。人们这种对爱情期盼的心理会不自觉地扩大到他人身上。所以,当人们看到《长恨歌》中对李杨爱情的描写之感人之惊天动地时,便忘了对其主题加以理性的分析。只注重于后半部分对两人爱情的描写,而忽略了前半部分对玄宗的讽刺。

综上所述,我认为《长恨歌》的主题为双重主题。

第二篇:长恨歌主题议论

本文认为,白居易是借李、杨的爱情悲剧(长恨)来作“荒淫误国”的政治研究,讽喻“汉皇”,以 诫后来。原因有三:

一、从作家生平及《长恨歌》诞生的背景看其政治讽喻性

白居易(772-846),字乐 天,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本籍太原,后搬家下邽(今陕西渭南)。十一二岁时,因避战乱而搬家越中,后又往徐州、襄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可 怜少壮日,适在贫贱时”,因而对百姓疾苦有着较深刻的认识。他自幼聪慧,刻苦好学。20岁举秀才,20八岁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为应制举,他 与元稹“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政”,撰成《策林》七十篇,全面地阐述他们的政治主张,其核心是反对无休止的剥削,要求统治者“酌人言,察人情而后为政”。他大胆地指出:“人庶之贫困者,由官吏之纵欲也,官吏之纵欲者,由君上之不可以节俭也”,提出“革财用,均贫富,禁兼并,逐盗贼,起廉让”等重要对策,并 且还反对侵略与投降。应举后,被派往周至任县尉,使他又一次有机会接触下层群众。适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传播后世且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不停为大家争论不断的著名长诗《长恨歌》,时年30五岁。并且,他还创作了《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等其他讽喻诗。

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回长安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于元和五年(810年)降职改做京兆府户曹参军。这三年,他又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讽喻诗。在其后的政治生涯中,他仍抱有极高的热情,“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直至元和十年,四十三岁的他,又 因“僭越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下了《琵琶行》。其后,白居易又辗转做过中州、杭州、苏州刺史等地方官。晚年的他,已无心仕途官场,回东都洛阳,过起 香山居士的闲适生活,直到终年。在其任职期间,他不停非常关心民生疾苦,敢于为民请命,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实事。如杭州的水利工程,被后世称为“白 堤”; 苏州离任时,“闻有白太守,辞官归旧溪。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在他逝世的前两年,还出钱建造了龙门潭的八节滩这一利民工程。

了解了白居易一生的生平事迹后,咱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白居易是一位关心民生疾苦、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政治抱负的诗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分子。他爱憎分明,同情民众的遭遇,《长恨歌》也明显透暴露作者的“政治讽喻”。

二、从诗人的创作主张及创作实践看《长恨歌》的政治讽喻性

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创作主张与创作实践中,表现出了他的人格特性。他既倡导(率先提议)发起了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又创作了大量富有实际意义的优秀诗歌,成为我国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他在《与元九书》、《新乐府诗序》、《策林》等作品中,提出了许多有关诗歌和文学创作 的理论,他认为“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行于歌诗矣”,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作品应可以“补察 时政”,“泄导人情”,还明确规定了文学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和批评标准,即诗应以情为根,义为实,言为苗,声为花,做到文质并重,并且应以有无“兴寄 讽喻”作为评价作品的首要标准。

白居易的这些理论和主张,既有对前人经验的承继,又有对实际的发展。他的诗歌创作,也很好地践行了 他的理论主张,并且也是他“政治人生”追求的表现。如他的《伤宅》、《红线毯》、《杜陵叟》、《观刈麦》、《卖炭翁》、《新丰折臂翁》、《上阳白发人》、《琵琶行》等作品,或批评统治者的骄奢腐化,或揭露抨击统治者的参保与掠夺,或倾吐对劳动人民贫苦生活和悲凉命运的深切同情,诚挚深刻,感人肺腑。他在四 十岁大概说四十五岁以前的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表达着这样的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或思想,因此可推知,他30五岁在周至做县尉时所创作的脍炙人口 的《长恨歌》,也同样拜托了一个正直、善良、有才气、有抱负、有追求的关心时政的青年的思想感情,而非一个庸俗才子的世俗之举。

三、从对作品本身的解读看《长恨歌》贯穿全篇的政治讽喻性

从《长恨歌》本身来看,作品开篇即开门见山,直言不讳,指出:“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定下了全文讽喻的基调,一个荒淫好色的封建君王的形象也跃然纸上。接下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则暗含了唐玄宗霸占子媳,违背人伦的丑行。诗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及背面的相关系列描述,无不深刻地不遗余力地揭露了唐明皇得到杨贵妃后,沉迷于美色、不睬朝政、好色误国的 罪恶行径,不行饶恕。又如,诗中描写杨家得权势后,“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以至“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又从侧面写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幸之至,以致颠覆了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意识,荒诞至极。这也为安史之乱的爆发,盛世的衰败埋下 了祸根。诸如此类的例子,全诗中可谓俯拾便是。如此之君王,如此之爱情,怎么会让一个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爱民忧国的正直的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 验的总结)分子产生怜悯同情,以致被感动,进而对其置责任道义于不顾的淫乱纵欲行径进行美化和歌咏呢?这对任何一个稍有正义感和责任意识的人来说,都是难 以理解和接受的。至此,笔者一直以来淤积在心头的结,也多少有部分梳解。《长恨歌》的讽喻之说,想来也不会有更多的异议了。

难题的 焦点主要出现在诗歌的后半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在地愿为连理枝”四十四句)对李、杨缠绵爱情描写的理解。很多人被此处作者对二人凄美艳丽的爱情 描写所打动,部分读者“往往深爱其‘风情’,而忘了‘戒鉴’”(《中国文学史》)。于是乎就借此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改变,由批判讽喻转向了称赞歌 咏。因而,也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说,或歌咏爱情说。本文认为这两种意见存在不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没有顾及全篇及作品产生的 背景;其二,没有顾及作者的为人。假设全面的考虑了这些原因,那就不难理解《长恨歌》讽喻的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了。试想,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有爱民情结的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分子,怎么能容忍一个帝王、一国之君,置国家安危与百姓的疾苦于不顾,荒淫无度,重色误国?这是任何 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无法容忍和接受的!

本文认为,作者在后半部分细腻动情的描写,非但不是对李、杨爱情的称赞与歌咏,反倒是对他们所 作所为的一种无情的讽刺和鞭笞。这大概也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一个君王不睬朝政、迷恋女色,就如同一个正常人不务正业,胡作非为,是不可以被常人所接受 的,“是可忍孰不行忍”,有关这一点,白居易的另一篇《胡旋女》以及晚唐时期杜牧的《荔枝行》,可以帮咱们作如此理解。一个君王荒淫昏聩到如此地步,死罪 可免活罪难逃,于人于己于后世,能不产生“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慨叹吗?清代学者沈德潜曾说过:“此讥明皇之迷于色而不悟也。”(《唐诗别 裁》)

综合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和主张,需要是讽谏后来者,作为一国之君,甚或一个普通人,一定要明确身份和责任,懂得 良知和道义,知耻重义,切忌因一己之私欲而误国误人误本身。正如《长恨歌传》的作者陈鸿所说,白居易写《长恨歌》“不光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 将来也”。

第三篇: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关键字】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伤感情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对白居易的《长恨歌》都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既有浪漫的爱情说,又有批判性的讽喻说,还有就是双重主题说,从三个方法上去分析,可以看出白居易写的不像陈鸿《长恨歌传》那样带有批判性,而是以“情”为重点去展开,去描写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巨大成功。

到底哪种主题是白居易所要表达的呢?综合来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喻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大致人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实际,而作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写的是一段悲惨的爱情。说它写的是爱情是有依据的,纵观全诗,可以将诗歌分为四层: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

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是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所以,《长恨歌》并非一首讽喻诗,而是一首歌颂爱情的诗篇。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我们说这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现。可以说这样处理不是必然的生活逻辑,不是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只是诗人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情节,不是客观化的。它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的。读者、观众都不希望“好人“死绝”,更不愿哭着离开剧场。这大团圆结局,与中国古典美学追求有关,是民族传统、哲学基础所决定了的。《长恨歌》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局,这反映出了诗人对他所认识所描绘的那部分社会生活的基本评

价和基本态度,而且这爱情悲剧是能够统帅全诗灵魂的;至于纵欲失政等政治因素可作为背景、典型环境来考虑。这爱情悲剧作为主要线索来分析、评价。那《长恨歌》的爱情主题也就好解释了。

《长恨歌》,一篇流传千古的诗歌,其魅力在于诗人用抒情的笔调、同情的心理,讲述了一则发生在帝王与妃子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充分表现了爱情的欢乐、痛苦、悲伤;还在于诗人用极为优美的笔调赋予了人物以饱满的感情,杨贵妃死后复生对唐明皇的深情尤为感人。缠绵悱恻的感情,曲折婉转的故事,优美流转的语言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幻想,也正因为作者饱含深情的爱情观,吸引了历代读者,也使它成了享有世界声誉的名作,得以世代流传。

【参考文献】黄德仁.《长恨歌》主题之我见[J].兰州学刊

华世欣.一篇长恨有风情——读《长恨歌》管见[J].固原师专学报周啸天.一篇长恨有风情—

—谈《长恨歌》[J].西华大学学报

第四篇: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要想了解长恨歌的主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充分体现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这种思想也贯穿在他的行文写作之中。长恨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这一部分运用大量的写实并结合了一些浪漫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奢靡淫逸的后宫生活,从侧面写出了唐玄宗的荒废朝政。在作者通过反复的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向读者暗示了悲剧的结果。第二部分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也预示了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的终结。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这也是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的结局。之后作者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婉转地形容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寂寞悲伤,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从这里开始作者的笔调开始由批判转向同情。第三部分,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最后以“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突出了恨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和白居易的思想也有一定的联系,由这个可以看出,长恨歌的主题并不是简单的爱情说和讽喻说,而是两者的结合。在他的心目中,应该把唐玄宗一分为二,作为一个皇帝来说,他不能不爱江山只爱美人,他身上肩负的是整个国家社稷,唐玄宗这样做无疑不是一个好皇帝的所为。但对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说,他需要爱情,他需要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白居易在写这篇长恨歌时,在情感上发生了一些转换,前一部分批判了唐玄宗奢靡颓废的生活,只顾和杨贵妃玩乐,而不顾天下苍生,“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 “不重生男重生女”字里行间中的讽刺意味十分明显。但从后文杨贵妃死后,作者的思想则由批判渐渐转换到了同情,这时候唐玄宗的形象不再是荒淫无度的皇上,而是个一往情深的普通人。作者淡化了唐玄宗的身份,而重点突出了他作为一个人类的情感。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唐玄宗失去杨贵妃后的孤寂和悲痛以及对往日美好的爱情生活的追忆。尤其是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是充满了作者对这段爱情的叹息,对这段爱情受命运捉弄的同情。这里也可以看出白居易本身思想的矛盾性,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思想在他写的长恨歌里也得到了体现,在天下太平中唐玄宗不顾国事,作者对此是批判讽喻的,而战乱时候,又对这对苦命鸳鸯十分同情。也正是这种复杂而又真实的情感,才会使得长恨歌受到这么多读者的喜欢,才奠定了长恨歌在历史舞台上的地位。

第五篇:长恨歌说课稿

《长恨歌》说课稿

语文组

高二年级 李翔

《长恨歌》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高中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一课,我将从八个方面(教材、学情、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评价、开发、得失),说我对此课的思考和我的教学。

一、说教材

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共有五首诗歌,白居易的《长恨歌》,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杜甫的《蜀相》,陆游的《书愤》。(出示ppt)这几位都是诗歌创作的大家,学养极其丰厚,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领域。《长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第一首诗歌,并且作为这一单元的赏析示例,可以说是这个单元最重要的一篇诗歌,我们应该精讲细讲,既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又要兼顾高考中的一些考点,并且学会运用“知人论世”来分析诗歌的主题。这篇诗歌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学习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气度。本课的重难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主旨。

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本着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理解,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1、了解作者,把握诗歌结构内容。

2、注意本课的重点字词的读音,积累本课重点词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等过程,分析诗歌中写景与抒情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

1、让学生在反复研读中学会概括人物形象,2、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主旨。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 一年的训练,尤其是文言散文和诗词鉴赏的训练,已经具有一定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理解较难散文的能力,已经能够独立分析问题。但高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要以优促差,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

三、说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四步导学模式。四步导学模式,通过导引——讲读——探究——拓展检测四个步骤,集中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目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精讲精练,当堂任务当堂完成。这种模式步骤简洁,易于操作实践。第一步,情景导入,明确目标。通过情景导入展开进入课堂环节,明确目标,师生学习有的放矢。第二步,初读感知,把握主旨。阅读中在读,在读中体悟,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更有目的性,便于很快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第三步,划分任务,合作探究。分组分板块阅读,能够更深入,学生在思考教师提问时,可以圈点出自己疑难的地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得到解决。第四步,拓展迁移,形成能力。根据课堂所学重点,完成相应练习,使学生收获得到的快乐。

四、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效果才能显著。《长恨歌》不但所抒发的感情缠绵悱恻,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而且语言优美,将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我们今天重点鉴赏此诗的语言。今天,我们就跟着白居易一起来品味《长恨歌》(板书)

出示“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目标作简要解释。

(二)初读感知,把握主旨

阅读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的对话,是读者对作者灵性的认知。我们常说“观其文,识其人”,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就是在解读作者的性灵。第一遍阅读往往都是粗读,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抓大旨,抓重点。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文中找出答案。

(三)划分任务,合作探究

划分并明确各小组的任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更深入的体会文意,抓住关键词,教师在每一步认真引导,恰当点评,适时鼓励,使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的主旨。

在这个环节,设置自疑、答疑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深入研究文意。

(四)拓展迁移,形成能力

练习不是让学生陷入题海,而是对本课所学内容巩固,并能“举一反三”,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练习一:

挑选课文中的需要鉴赏的诗句:(分小组合作回答)

1、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2、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3、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4、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五、说板书

板书是本堂课重要内容的简洁呈现。

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主旨,以简洁的文字书写在黑板上,清晰明了,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内容,又能使这些重点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说评价

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定性评价,穿插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互评方式,学生理解准确、回答正确,以掌声来表示庆贺尊重;学生理解错误,回答不到位,学生纠错、改错。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适时鼓励,增加学生阅读分析的兴趣。

定量评价

在拓展练习过程中,所有学生答题,由浅入深。最后一题,分小组合作回答。

七、说开发 相关配套资源开发有

1、作者简介资料

2、课内资源 经典古诗词名句

《长恨歌》中的语句

八、说得失

得:从整个教学流程看,有效运用了四步导学法,教学目标集中单一,避免芜杂,可操作性强,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

在做预设的时候我注重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良好而恰当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纲,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失: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应该有更多的方法使所有学生获得参与的信心与快乐。

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希望您能留下宝贵的意见,我愿意倾听大家的指正。

下载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恨歌优秀教案-课堂实录

    晴晴 《長恨歌》教學設計 一、 導課: 曆史上傾國傾城の美女不計其數,但最著名の卻只有四位,這四位是(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為什麼只有這四位美得這樣深入人心而名垂青史......

    长恨歌翻译(集锦)[优秀范文5篇]

    长恨歌翻译(集锦13篇)长恨歌翻译1长恨歌【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教案 一、导入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最终定稿)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②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2、过程......

    试析长恨歌的双重主题矛盾

    试析长恨歌的双重主题矛盾 《长恨歌》是白居易成功作品之一,几千年来古今传诵。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以“长恨”为主线,恨是长恨。《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时诗人35岁,与友人......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该诗与另一首叙事诗《琵琶行》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广泛流传,以至“童子解吟《长......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欢迎阅......

    长恨歌优秀教案 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长恨歌》教学设计 一、 导课: 历史上倾国倾城的美女不计其数,但最著名的却只有四位,这四位是(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为什么只有这四位美得这样深入人心而名垂青史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