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专业采煤概论
第一章
1.内力地质作用分类:包括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运动和地震作用等。
2.外力地质作用分类: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和剥蚀、搬运和沉积、以及固结成岩。
3.岩石分类:按生成原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4.煤层厚度分类:薄煤层(煤层厚度0.5~1.3m);中厚煤层(1.3~3.5m);厚煤层(煤层厚度3.5m以上)
5.煤层的稳定性分类(根据煤层厚度变化情况及对开采的影响分):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极不稳定煤层。
6.煤层结构分类(根据煤层中有无较稳定的夹石层分):简单结构煤层和复杂结构煤层。
7.煤层按倾角分:缓斜煤层(8~25°);倾斜煤层(25~45°);急斜煤层(45~90°)。
第二章
1.等高线的特征:
(1)等高线是连续的闭合曲线,如果不在图内闭合,就一定要在图外闭合。在一般情况下,所有等高线不能相交或重合。
(2)等高线上任一点向相邻等高线可以作很多线段,投影到水平面后,其中最短的一条线段称为最大倾斜线。等高线与最大倾斜线成直交。
(3)等高线稠密表示陡坡,等高线稀疏表示缓坡,等高线间距均匀表示坡度一致。
2.地形图的绘制:根据地形画等高线:山岗、凹坑、山脊、山谷、山坡鞍状地形(P23~24)
3.根据等高线图做地形剖面图(写作图步骤)。(P25)
4.根据煤层底板等高线确定煤层产状。(P26)
第三章
1.煤田概念: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含碳物质沉积形成的基本连续的大面积含煤地带称为煤田。
2.井田概念:划分一个煤矿开采的范围称为井田。
3.井田的再划分三种形式以及阶段再划分四种形式:
一、井田划分为阶段;
二、井田划分为盘区;
三、井田分区域划分;
四、阶段内再划分:(1)分区式(2)分带式布置(3)分段式(4)整阶段布置。
4.对同一层煤由上而下(由浅入深)地逐步开采,这种开采顺序叫煤层的下行开采顺序;反之,称为煤层的上行开采顺序。
第四章
1.立井开拓的优缺点即适用条件?
优点:井筒长度短、提升速度快、提升能力大及管线敷设短、通风阻力小、维护容易。此外,立井对地质条件适应性强,不受煤层倾角、厚度、瓦斯等条件限制。
缺点:井筒掘进施工技术要求高、开凿井筒所需设备和井筒装备复杂、井筒掘进速度慢、基建投资大等。
适用条件:煤层倾角小于12°、地质构造简单、煤层深埋较深的矿井。
2.综合开拓的含义:因某些条件的限制,采用同种井硐形式会带来技术上的困难或影响矿井的经济效应,因而主副井采用不同的井硐形式,称为综合开拓。
常见形式:立井——斜井、斜井——立井、平硐——立井、立井——平硐、平硐——斜井、斜井——平硐。
3.开拓、回采、准备,举例(不少于3个)。
第五章
1.运输大巷布置方式及优缺点:
布置形式有分层运输大巷、集中运输大巷和分组集中运输大巷。
其优缺点见P64~65。
2.矿井延深的原则:
(1)充分利用老矿原有设备、设施,挖掘现有的生产潜力。
(2)尽量减少对现有生产水平的影响,并有利于下水平的延深,同时力求生产系统简单,缩短新旧开采水平交替生产的时间。
(3)临时性的辅助工程量小,减少投资,缩短工期,降低生产经营费用。
(4)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以适应煤矿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
第七章
1.巷道围岩压力概念:围岩变形受阻而作用在支护结构物上的挤压力或塌落岩石的重力统称为巷道围岩压力。
2.巷道狂压控制方法:
从广义角度看:
一、巷道保护。
二、巷道支护。
三、巷道维护(维修)。
从对付矿压的原理看:抵抗矿压(抗压)、忍让矿压(让压)、躲避矿压(躲压)、转移矿压(移压)。其处置基本原理和途径(P84的表7—1)
3.传统的巷道支护方式:木支护、石材及混凝土砌碹、矿工钢支护、U形钢支护等。目前广泛采用的有锚杆支护以及喷射混凝土支护。
第八章
1.煤巷:沿煤层掘进的巷道,如果在掘进断面中煤层占4/5以上者(包括4/5),称之为煤巷。
2.半煤岩巷:当岩层(包括夹石层)占掘进工作面面积的1/5~4/5时,称为半煤岩巷道。
3.下山掘进的特点:
(1)掘进下山时装载工作比较困难,目前多用人力,但用耙斗装岩的也为数不少。耙斗装岩机可用于倾角小于35°的下山装岩。
(2)下山有乡下的坡度,巷道内各处的涌水很自然地积存在工作面,因此掘进下山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好防排水工作,以免影响掘进工作进行。
(3)在使用矿车运输时,有可能因为牵引装置的滑落或段绳引起跑车事故,所以在掘进工作面附近一定要有可靠的挡车器,以防止矿车自然滑下时不致冲击到工作面,保证工作面工人的安全。
4.硐室施工的方法:(1)全断面一次掘进法。(2)台阶工作面施工法:a.正台阶工作面(下行分层)施工法;b.倒台阶工作面(上行分层)施工法。
特点:硐室的长度一般较小,断面较大且多变化,故使用大型联合掘进机械难于施展,多数硐室内有设备基础、预留管缆沟槽以及安起重梁等项施工;一个硐室与其他硐室或巷道相连,要注意施工的安全;硐室的出入口一般较小,材料供应、出矸与通风、排水均较困难。
第九章
1.立井的组成部分及概念:立井又称竖井,它是矿井井下通往地面的主要出口,是用来提升有用矿物、上下人员、下放材料设备和通风排水的垂直巷道。整个立井从上到下是由井颈、井身和井底3个基本部分组成。
2.简述特殊凿井的六种方法:板桩法、沉井法、注浆法、混凝土帷幕凿井法、冻结法、钻井法(具体看P120)
第十章
1.双翼采区:将采区上山布置在采区的中央,向两翼前进回采或由两翼边界后退回采的采区,称为双翼采区。
2.单翼采区:如采区上山布置在采区的一侧边界附近,向另一侧前进回采或由边界向上山后退回采的采区,称为单翼采区。
3.条带式准备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优点:巷道布置简单,巷道掘进和维护费用低,建井工期短,投产快;运输系统简单,占用设备少,运输费用低;采煤工作面长度在整个采煤期间保持不变,为采用综采设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煤炭损失少,采出率高;通风系统简单,通风设备少;对某些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强。
缺点:倾斜巷道掘进工程量大,效率低;倾斜巷道长,辅助运输比较困难;当煤层沿倾斜起伏较大时,巷道积水不易解决;大巷装车站多。
因此,条带式准备方式适用于倾角为12°以下的煤层。当对回采设备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应用于倾角12°~17°的煤层。对于含断层较多的区域能划分规则分带的情况下,采用条带式准备方式较为有利。
4.上山布置的方式:(1)两条煤层上山;(2)一岩一煤上山;(3)两条岩石上山;(4)两岩一煤上山;(5)三条岩石上山。(各自的适用条件参照P136)
第十一章
1.矿山压力:在应力重新分布过程中,使围岩产生变形、移动、破坏,从而对工作面、巷
道及围岩产生压力,这种因围岩移动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矿山压力。
2.矿山压力显现(现象):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出现了如冒烟、底鼓、煤岩片帮、支架破
坏、煤和瓦斯突出等破坏现象,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矿山压力现象或矿山压力显现。
3.直接顶分为3类:
一类直接顶(不稳定):回采时若不及时支护,很容易造成局部冒顶,如裂隙、发育的泥浆、页岩、泥页岩等;
二类直接顶(中等稳定):顶板虽然受到裂隙的切割,但局部尚完整,如砂质页岩,其岩层强度较大;
三类直接顶(稳定):顶板允许暴露较大面积而不垮落,直接顶完整,稳定性好,不易发生局部冒顶,如砂岩或坚硬的砂质页岩;
四类直接顶(非常稳定):煤层上方直接赋存着坚硬难冒的基本顶,如厚层致密砂岩,石灰岩等。
4.基本顶(老顶)的分类:
一类基本顶:初次和周期来压不明显,来压时缓和无冲击;
二类基本顶:初次和周期来压很明显;
三类基本顶:初次和周期来压强烈;
四类基本顶:平时顶板无压力,采空区悬露面积达几千甚至上万平方米不垮落,初次和周期来压时,顶板垮落常形成狂风、巨响。
5.顶板下沉可分为三类:冒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含义见P147)
6.工作面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概念及特点(P146)
第十二章
1.采场:用来直接大量采取煤炭的场所,称为采场。
2.采煤工艺:由于煤层的自然条件和采用的机械不同,完成这些工序的方法也就不同,并
且在进行的顺序、时间和空间上,必须有规律地加以安排和配合,这种按照一定顺序完成各项工作的方法及其配合,称为采煤工艺。
3.采煤方法:采煤方法是采煤工艺与采煤系统在时间上、空间上相互配合的总称,根据不
同的矿山地质及技术条件,可有不同的采煤系统与采煤工艺相配合,从而构成多种多样的采煤方法。
4.放顶煤采煤法的分类、优点以及适用条件:(1)预采顶分层放顶煤采煤法;(2)预采中
分层放顶煤采煤法;(3)整层开采放顶煤采煤法;(4)分段放顶煤采煤法。
优点:
(1)在工作面采高不大的情况下,可大大增加一次开采的厚度,用于特厚煤层的开采;
(2)简化巷道布置,减少巷道掘进工作量;
(3)提高采煤工效;
(4)降低吨煤生产费用。
适用条件:放顶煤采煤法适用于煤层厚度5~20m或更厚的煤层;煤层倾角由缓倾斜到倾斜或急倾斜厚煤层;煤质比较松软易冒落,冒落块度不大;顶板容易垮落。
第十四章
1.矿井通风的主要任务:
(1)提供井下足够的新鲜空气,以供人员呼吸;
(2)把井下的瓦斯稀释、排出井下有毒、有害气体和矿尘;
(3)创造良好的矿井工作环境,保证井下有适合的气候条件(即适宜的温度、湿度
与风速),以利于工人劳动和机器运转。
含义:这种利用机械或自然压差为动力,使地面新鲜空气定量进入井下,并在井巷中
沿既定的路线流动,最后将污浊空气排出矿井的全过程称为矿井通风。
2.矿井通风的方式分为中央式、对角式和混合式3种基本类型。
3.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有3种形式:(1)U形通风系统;(2)Y形通风系统;(3)W形通
风系统。
第十五章
1.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是指矿井在一定时间或单位时间内所涌出的瓦斯数量。
2.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是指矿井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平均日产1t煤的瓦斯涌出量。
3.矿井瓦斯等级以及瓦斯爆炸的条件(P204)
4.瓦斯抽放的办法:(1)本煤层抽放;(2)掘进巷道瓦斯抽放;(3)邻近煤层抽放瓦斯;
(4)采空区抽放瓦斯;(5)地面定向钻孔抽放瓦斯。
第十六章
1.煤炭自燃分三个主要阶段:(1)潜伏期;(2)自热期;(3)燃烧期。
2.自燃火灾的预防措施有以下五种:
(1)合理的开拓开采系统、采煤方法及通风系统;
(2)预防性灌溉;
(3)阻化剂防火;
(4)均压防灭火;
(5)惰性气体防灭火。
3.矿内灭火方法有三种:直接灭火法、隔绝灭火法和联合灭火法。
第二篇:河南理工大学采煤概论重点
一、题型
填空(1分×20题=20分)
名词解释(2分×5题=10分)
简答(6分×5题=30分)
问答(10分×4题=40分)
二、复习题
1.填空
2.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煤系、井田开拓、阶段、石门、上(下)山、井底车场、普氏系数、最小抵抗线、迎山角、支承压力、初次(周期)来压、采场、采煤工艺、采煤系统、采煤方法、通风阻力、3、简答及问答
煤形成的条件及类别;地质作用;井田开拓形式比较;
矿井运输、通风、运料等。
掘进作业线、巷道断面确定过程、常用的巷道支护形式;巷道断面如何确定、特殊凿井;常见的巷道支护形式
上下山位置及优缺点、适用条件;
工作面回采横三区和竖三带、回采工艺、回采工作面主要设备及用途、初次来压、放顶煤开采的优缺点、支架的形式;支承压力、周期来压;
煤矿五大灾害及其预防措施;煤矿通风方式、风机类型等、矿井瓦斯类别及判断标准、矿井火灾过程、矿井水特点及治理方法等。通风构筑物
煤矿电器设备、压风设备、矿井提升与运输装备
第三篇: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2010—2011 学年第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卷(A)
一、单项选择(共20道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A.中共二大B.遵义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七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上。
A.社会性质B.主要矛盾C.根本任务D.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5.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
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7.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段话表明邓小平理论产生的()。
A.时代背景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
B.历史依据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现实依据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 D.理论依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8.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6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3万元;购买股票分得的红利2万元;出租住房收入2万元;转让一项技术收入2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
A.12万元B.9万元C.8万元D.11万元
9.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
A.私营经济B.个体经济C.集体经济D.股份合作制经济
10.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
A.规模较小B.经营方式单一C.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D.不是法人企业
11.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
A.实现两岸三通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发展两岸经济贸易关系D.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1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人民当家作主B.人民民主专政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13.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
A.爱国主义B.团结统一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
1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15.为研究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这体现的执政理念是()。
A.依法执政B.科学执政C.民主执政D.理性执政
16.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纳入()。
A.经济建设的内容B.政治建设的内容 C.文化建设的内容D.社会建设的内容
17.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尊重和保护人权,认为首要的人权是()。
A.参政权、议政权B.自由权、平等权C.生存权、发展权D.选举权、被选举权
18.中国共产党要求全体党员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实质是()。
A.同资产阶级的明争暗斗B.孤立顽固势力的手段
C.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D.避免正面的武装冲突
19.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是()。
A.加强党的领导B.改善党的领导体制
C.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D.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20.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
A.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C.党的领导D.邓小平理论
1、C2、A3、B4、C5、C6、A7、C8、D9、A10、C
11、B12、A13、A14、C15、C16、D17、C18、C19、D20、B
二、多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答案中可以选出至少正确两个选项,不选、多选、少选或错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
A.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B.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C.进一步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D.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指()。
A.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报告
B.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D.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上海等地发表的《南方谈话》
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B.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C.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D.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4.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
A.消灭资本家和富农分子B.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C.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D.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B.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C.目的与手段的统一D.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6.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
A.经济体制B.公有制C.按劳分配D.人民民主专政
7.“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
观点表明()。
A.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以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
B.有公有制经济参股的就是公有制
C.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
D.公有制经济站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8.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主要包括()。
A.农村村民委员会B.城市居民委员会
C.企业职工代表大会D.连队士兵委员会
9.当前,代表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迪斯尼、麦当劳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看到,同时许多地方性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方式,正在被全球范围的对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效仿和跟进之风所吞噬。面对这些,我们应当:()。
A.立足本国本民族同时大胆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反对全盘西化
B.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坚持以继承、借鉴和创新的统一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0.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是因为()。
A.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关系党执政的全局
B.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
C.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D.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关系社会安定的全局
二、多选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BC2、AD3、ACD4、BCD5、ABCD
6、BCD7、ACD8、ABC9、ABD10、ABCD
四、简答题(共3道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简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联系:1革命对象一致,三座大山;2革命动力一致,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3革命性质一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区别:1时代条件和指导思想;2领导阶级不同;3革命前途不同;
2.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答: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
3.简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与重要性?
答: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重要性: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四、材料题(共2道材料题,每题8分,共16分)
1.下面是一组经济发展方式的材料,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当前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问题在加剧。内需不足,一方面说明消费、投资、出口比例不尽合理;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影响了消费者信心,使之有钱不愿
消费和不敢消费。
————摘自人民网·“2007消费和谐年”
材料2:据推测,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设备投资60%以上依靠进口,科 技进步贡献率只有39%左右。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拿出来向国外专利持有者支付专利费。而发达国家在九十年代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60%—80%。
————摘自路育网
材料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 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摘自十七大报告
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我国为什么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分)
答: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缓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矛盾,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3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2)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5分)
答:“两个坚持”: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一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经济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2.下面是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材料,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请回答:
(1)简述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
答: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的伟大变革有哪些?
答: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的改革开放。
(3)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答:必要性: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是适应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需要。
五、论述题(共2道题,每题13分,共26分)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的认识?答:第一、改革开放是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背景。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国际上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日益拉大;
第二、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第二次革命”。
第三、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具体体制的变革和创新。因此,改革开放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四、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可以照搬。因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才能有效解决。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谈谈你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改革开放以来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解决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第四篇:采煤概论学后感
矿井建设专业以从事矿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岗位为基本就业目标,通过综合职业学习与训练,培养熟练掌握矿建工程施工技术,具有较强的施工组织管理与经营能力,较强的规范意识和施工创造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管理人才。而矿井建设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煤田范围内由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的巷道进入煤体,建立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动力等生产系统,也就是矿井开拓。在没有学习采煤概论这门课以前我们对自己专业从事工作的任务已经坏境简直就是一片空白。所以了解自己将来从事工作的环境以及工作方式是我们每个在校学生急切的需要。
《采煤概论》课程具有地下井巷空间关系、矿井生产系统复杂且动态变化、涵盖的知识面广等特点。课程的难点在于如何使非采矿专业的学生理解并建立地下井巷复杂多变的时间、空间关系,理解矿井各主要生产系统的构成。
通过这采煤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使我们了解采矿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矿产资源埋藏在地下,要转化为国民经济所需要的的原料产品。必须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将其开发出来,采矿石从地壳中将矿产资源开采并运输到加工地点或使用地点的行为、过程或工作。采矿的过程,地质勘查和设计之后等准备工作结束后,接下来就是打井、掘进,井巷施工技术在安全、高效低耗的条件下,从岩体中破碎一部分岩石、装载破碎岩石。支护周围岩体,运出破碎岩石,形成井巷施工设计要求的井筒、巷道、硐室、交叉点等断面形状及尺寸,保护已掘进空间周围岩体的稳定性,防止围岩破坏坍塌,以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明确所学专业在煤矿生产建设中的位置,煤炭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化工原料。采矿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俩种方式,地下开采的话会遇到许多威胁煤矿安全的事故,我们了解了矿井瓦斯及其防治、矿井火灾及其防治、矿尘危害及其防治、矿井防水及其排水、矿井顶板事故及其防治、爆破安全、矿山救护等。熟悉矿井生产系统。主要内容包括井田开拓、准备方式、采煤方法及矿井通风与安全。
煤炭工业对国家的两大贡献即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贡献注定了其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这种地位不会改变,因为这种地位是由中国能源的资源,熟悉煤矿生产建设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我国煤矿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机械化程度低、安全设施不完善、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低,这是长期困扰我国煤矿生产的主要难题,是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煤矿行业存在的基本现状。
学生对采矿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矿井主要生产系统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多数学生找到了所学专业与采矿的结合点,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逐步形成了矿业特色。我们由原来对煤矿的偏面了解而恐惧,到最终掌握煤矿知识后对煤炭事业产生热爱,愿意服务煤矿、建设煤矿的信念得到了培养。
第五篇: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所反映的是()A.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心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认识始于直接经验,这是()A.认识论的唯物论B.认识论的辩证法 C.认识论的不可知论D.认识论的形而上学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32、“拿事实来说话”这一名言体现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时间是认识的目的
3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34、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35、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36、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之口和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主要说明()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3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38、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3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决定作用于反作用的关系 C.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D.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0、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日益丰富。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41、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4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 4
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43、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44、“当一个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45、尼葛洛庞蒂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为著名的美国未来学家,在其著作《数字化生存》中有一句箴言:“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这句箴言是由阿伦•凯(A•Kay,1940年生于美国,当代著名计算机专家,美国硅谷的亿万富翁)首先提出的。2004年7月19日,中央电视台的高端访问节目专访尼葛洛庞蒂,谈“数字化生存”。近年来在我们国内流行的这个著名论断。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46、“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4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48.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49.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50.关于“天官薄类,心有征知”,正确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唯物主义认识论 C.反映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D.先验论 5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B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52、“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53、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改造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加工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5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55、感性认识反映的是()
A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内部联系C 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D事物的本质全体 56、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
A内部联系和全体的本质 B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C 生动具体的外部形象 D现象
5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 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58、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直接在意识中把它们按苹果本来的面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 59、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 意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知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知的三种形式 60、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
A只要参加实践B只要刻苦读书C既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D依靠灵感和机遇 61、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62、“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理论来源于实践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6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A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
B 社会实践的需要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D 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64、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
A客观世界
B经验
C 学习理论
D 实践 65、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
A发现真理
B 揭示客观规律 C改造世界 D 创立科学理论 6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发展规律
B 客观物质世界 C 社会实践 D 物质统一性 6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B 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 D 主观随意的过程 68、在认识问题上,“ 跟着感觉走 ” 是()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C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69、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 对人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和价值的正确认识D为大多数人普遍赞成的思想形式 70、认为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A唯物论
B 辩证法
C 历史观
D二元论 71、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A陷入诡辩论
B 导致怀疑主义 C 防止相对主义D防止绝对主义 72、“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这种观点是()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73、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主观自生的C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7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D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75、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A多数人的意志
B先进思想
C 社会实践
D 逻辑推理 76、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实践和理论的认识都有普遍性的优点,而实践又高于理论的认识,这是因为实践还有()A绝对性的优点 B 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 客观的物质性 D 能动性的特征 78、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A主观唯心主义承认
B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 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
D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79、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 “ 这个标准也这是样的 ‘ 不确定 ',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 ‘ 绝对 ',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80、思维的起点是()A感觉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8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82、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83、认识的主体是()
A、进入实践活动的具体事物 B、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C、人的主观意识 D、电脑 84、认识客体是()
A、客观精神本身 B.人的意识本身
C、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 D、进入实践领域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85、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在于()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86、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A、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B、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
C、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D、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
87、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88、意识中形成的关于客体的个别特征,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89、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特点是:()A、诡辩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先验论 90、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从实践到感性认识 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C、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 91、相对主义在真理问题上()
A、坚持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B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 C、强调了真理是一个过程 D、反对把知识凝固化 92、“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A、形而上学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 93、“有用即真理”。这是()
A、马赫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实用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94、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就在于()A、它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B、它是否有用
C、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D、它是否是不证自明的 9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A.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 B.主观认识是否清晰明白
C.主观认识是否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D.认识和理论是否相一致
96、客观事物本身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97、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悬而未决”是()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98、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认识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
99、“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发笃实处便是行”这说明了()A、知和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行先知后的关系 C、知行合一 D、知易行难 100、在阶级社会中,真理的根本属性是()A、阶级性 B、客观性 C、主观性 D、相对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生而知之(孔子)B.不虑而知(孟子)C.不行而知(老子)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22.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25.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价值的特性是()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31.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4.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35、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 B.可知论 C.经验论D.实践论
36、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慧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可以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3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38、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39、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A.唯理论 B.诡辩论 C.经验论 D.反映论
40、在认识活动中,情感、意志、想象等非理性因素是()A.非认识、非逻辑因素 B.起激发和调控的作用
C.筒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D.受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41、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4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43、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8年时间内,捐资上百万元资助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而自身却是患癌症,负债17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丛飞的行为表明()A.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D.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44.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是()A.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
B.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一种主观主义D.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45.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4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
A.个别——一般——个别 B.实践——认识——实践 C.群众——领导——群众 D.团结——批评——团结
47.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
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 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48.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 D.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49、列宁说: “ 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这句话说明()A.感性认知对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体是无关紧要的 B.正确的理论才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C.一切理论都能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D.反映事物全体和本质的理性认知,更接近于客观真理 E.感性认识本身也就是科学的抽象
50.认为 “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是具有 “ 普遍意义 ” 的 “ 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 ”。这种观点()
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把真理看作主观意识范围的东西 D.认为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E.是主观真理论
三、判断题
1、“因为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错)
2、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价值的标准是主观的。(错)
3、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错)
4、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错)
5、天赋观念。(错)
6、生而知之(错)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错)、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确)、“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错)
10、实践高于认识。(正确)、绝对真理是不包含错误的真理,相对真理是包含错误的真理。(错)、逻辑证明只能是实践标准的补充。(正确)、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正确)
14、真正的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正确)
15、认识的基础是实践。(正确)
16、真理原则是客观的,价值原则是主观的。(正确)
17、影像说与白板说都是唯物主义反映论。(错)
18、真理与谬误是决然分开的。(错)
1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辩证统一。(对)20、判断是思维的起点。(错)
四、论述题、根据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两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真理的发展就是由相对真理不断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这一原理是我们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
(2)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许多具体观点和结论,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作出的,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具有相对性,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坚持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3)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这一原理是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二者各执一端,在总体上都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原理克服了它们的片面性。
(3)这一原理也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则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轻视科学理论,从而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二者都是主观主义,给革命和建设造成重大损失。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原理,就可以克服这两种主观主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A 5.D 6.B 7.B 8.C 9.A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D 23.C 24.C 25.A 26.C 27.C 28.B 29.A 30.C 31.D 32.C 33.B 34.B 35.D 36.A 37.D 38.D 39.B 40.C 41.C 42.D 43.C 44.D 45.C 46.A 47.D 48.D 49.D 50.B 51.D 52.C 53.C 54.B 16
55.C 56.A 57.D 58.B 59.C 60.C 61.D 62.C 63.B 64.D 65.C 66.C 67.A 68.D 69.C 70.B 71.D 72.D 73.D 74.B 75.C 76.D 77.B 78.D 79.D 80.B 81.B 82.A 83.B 84.D 85.C 86.A 87.A 88.A 89.D 90.D 91.B 2.D 93.C 94.C 95.A 96.A 97.C 98.C 99.C 10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BD 4.ABCD 5.ABCD 6.CD7.ABD 8.ABC 9.BCD 10.ABC 11.ACD 12.ACD 13.ACD 14.ABC 15.ABD 16.BC 17.BC 18.ABCD19.BC 20.BC 21.ABCD 22.ABCD 23.AB 24.BCD 25.ABCD 26.ABCD 27.ABCD 28.CD 29.ABCD 30.ABCD 31.ABC 32.BCD 33.BCD 34.BD 35.AB 36.ACDE 37.ABCD 38.CDE 39.AC 40.ABCD 41.DE 42.BCD 43.BC 44.ABCD 45.ABD 46.ABC 47.ACD.48.ABC 49.BD 50.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