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重建时代“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发展策略探析

时间:2019-05-14 04:1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后重建时代“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发展策略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后重建时代“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发展策略探析》。

第一篇:后重建时代“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发展策略探析

后重建时代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发展重建策略探析

王治涛1,汪昉1,黄绵成2,卢永记1, 邢晓东

1(1.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15;2.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摘要:历时三年的“汶川大地震”震后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发展,为灾区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灾区进入了发展重建阶段,灾区经济面临着从恢复向发展的转变、从投资拉动向市场机制回归的转变。但是,灾区物质建设的高起点对当地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克服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种种困难,必须理顺工作思路,按照减少贫困,提高经济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长期目标,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现代山区农业和旅游产业,形成以农业发展为基础,旅游产业为核心,带动实现工业结构多元化,将灾区建成社会、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关键词:后重建时代;发展性重建;现代农业;技术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141(2012)-02-

Study of Sichuan Provincial Developmental Re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WANG Zhi-tao1, WANG Fang1, HUANG Mian-cheng1, LU Yong-ji1, XING Xiao-dong

1(1.Sichuan Province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Academy, Chengdu 610015, China;2.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The earthquake disaster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work was completed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Construction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was greatly developed for economic take-off for the disaster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During “Twelve Five” period,the development of stricken areas got into the reconstruction phase.The disaster economy faced to the transition from recovery to development, from investment-led to market mechanism.However, the starting points neede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According to reduce poverty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level,enhance long-term self-development goals,actively adjust and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vigorously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ies, this paper proposed to build the affected areas of social, resources,recycling economy demonstration areas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ial economic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developmental reconstruction;modern agriculture;technology transfer 1引言

“汶川”大地震破坏性强、受灾范围广、灾害损失大,灾后重建工作系统性强,难度大。截至2011年下半年,历时三年半的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已全面完成。地震灾后重建是一个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的大系统。按照时序,灾后恢复重建可划分为恢复性重建和发展性重建两个阶段[1]。“十二五”期间,灾区进入了发展性重建的重要阶段。为了实现灾区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灾区资源环境现状出发,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改变现有的发展格局,重视灾区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和消除灾区人民贫困问题,提升灾区区域发展能力和自我发展活力。

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集山区脱贫[2]、经济、人与自然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统筹的多元协调于一体,灾区人民、企业和政府必须摒弃“等、靠、要”的心理[3],积极、主动投身到灾区经济发展中来,集思广益,为灾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在力求改变现有经济发展格局和理念的基础上,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组织当地居民与外出劳务人员接受各

收稿日期:2011-12-15;修订日期:2012-01-16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编号:2010ZR0060)。

第一作者简介:王治涛(1979-),男,山东省潍坊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开发与保护。

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经济生存能力,增强对未来各种突发自然灾害的承受和防御能力,以及应对形势严峻的经济困境。本文认为,发展重建需要解决的是发展什么、如何发展、资金来源,以及如何保证发展按照既定方向长期坚持下去。结合“十二五”规划以及灾区重建现状,采用SWOT法分析后提出灾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消除灾区贫困[4],提高灾区人民经济水平,转变灾区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全面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2研究对象概况 本文选取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的10个县(市)为研究范围,分别是四川省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极重灾区大部分位于龙门山—峨眉山—大凉山一线,东部为四川盆地,西部为川西高原。极重灾区10个县市以距离省会城市——成都的远近,经济发展水平依次降低,呈现出以成都为核心、经济发展水平逐步降低的态势,经济外向性较低。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大量物资和商贸交流大大加强了极重灾区与援建省市的经济联系[5],为灾区“走出去”提供了机会。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起点、高配置对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了高要求,新城镇的高标准养护、当地居民职业技能缺乏以及经济增长极缺失也给灾区未来经济发展增加了难度。从极重灾区2011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可见,灾区经济发展格局没有根本性变化,农民收入低,农业水利建设滞后,严重失修;工业结构单一,高能耗问题突出;旅游业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未与其他产业实现有效协同,当地旅游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占有率低,旅游经济实际收益不高,这是无法实现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旅游发展成果的主要原因。3灾区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3.1 灾区发展现状

随着3年重建工作的提前完成,灾区重建进入了后重建时代。极重灾区“十二五”期间以及在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2020年之前,极重灾区必须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转变。

极重灾区10个县市经济发展紧密围绕省会城市成都这一核心,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按照距离成都市远近逐渐降低,经济结构基本相同,三次产业均由农业、工业、旅游服务业“三驾马车”组成。其主要特征为:1)农业。极重灾区农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首先是耕地缺乏[6]。灾区地形多以山地为主,耕地资源稀缺而分散,机械化程度低,水利设施配套差且多年失修,加之灾后重建又占用了大量已开发的农田,加剧了耕地问题的严重性。如汶川等县市已将半高山地势较平缓的地区开垦为耕地,这是农民耕地需求与退耕还林压力下的无奈之举,说明灾区耕地开发已逼近极限;其次是劳动力匮乏,特别是中青年男性劳动力匮乏,有知识、有技能、有资金的农村带头人更稀缺,仅仅依靠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儿童难以承担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第三是休闲意识浓厚,发展当地经济的意愿不强,灾区居民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这既是劳动力匮乏造成的,又说明灾区居民缺乏资金积累,家无余财,不具备应对自然灾害和经济困境的能力和财力;第四是缺乏前期启动资金。许多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收入除维持生计外,已无资金积累,他们既不愿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又缺乏现代农业技能,抗风险的能力低;第五是缺乏优良品种与种植技术。极重灾区生产的农牧副产品销售困难,价格低廉,种植技术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第六是农副产品缺乏深加工,一般以原料输送到城市,产品附加值低,限制了发展。综合上述六个方面的分析可见,极重灾区农业发展面临很大困难,大量农村耕地闲置,“空心村”现象非常普遍,留守人员有向附近城镇转移集聚的趋势。2)工业。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七区二十三带”的划分,极重灾区大部分位于国家层面规划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除极重灾区范围内的禁止开发区域外[7],限制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农产品生产、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8]。但是作为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集中地,未来极重灾区的工业发展仍将以水电开发为主,并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极重灾区能源与矿产资源开

发应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国家原则。目前,极重灾区水电开发面临技术设备落后、单位产品能耗高、经济效益低,与当地农民、小城镇居民争水,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矿产资源开发对周边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大。由于技术更新换代不及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价格低廉,陷入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源诅咒”。3)旅游业。极重灾区旅游业以旅游服务业为主。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可提供的生态产品种类很多;但很多世界知名的旅游景点对周围的旅游开发产生了“屏蔽效应”,旅游同质化严重[9],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困难。极重灾区自然环境与生态产品大同小异,外地旅游商品多,本地商品少,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导致旅游经济的“虚假繁荣”,旅游经济收益低。

3.2灾区未来发展方向

灾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震后发生了巨大变化。灾区在遭受巨大物质损失的同时,灾区人民的思想和精神也受到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深刻而又久远,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5]。随着灾区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原先并不突出、不激烈的矛盾和问题被激化,如耕地减少、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8]、灾区居民安置与工业用地冲突、灾区民族文化保护等。但应看到,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省地震灾区经济发展既是灾难,也是机遇。灾区未来的发展目标按照《十二五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应定位为减少灾区贫困,发展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当地经济发展活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探索适合中西部广大地区的新的发展模式。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很多灾区都实现了对口支援向长期合作转变。如2010年4月30日,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广东考察,双方签署了《广东―四川经济社会战略合作协议》。灾区产业重建与承接对口地区产业转移工作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四川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地区对对口支援灾区的形式多样化,出现了智力支持、农业技术支持等多种深层次的援建方式。在灾区恢复重建即将完成、发展性重建前景看好的形势下,也应看到多种不利条件。如最近两年汶川地震灾区发生持续干旱和集中降雨。干旱严重影响了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暴露了灾区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常年失修以及小水电开发与农业争水等严重问题;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交通长期中断对灾后重建成果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对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灾区发展重建遭遇到严峻挑战,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4影响灾区发展重建的主要因素

基于SWOT分析法,本文对影响极重灾区未来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依据本文拟定的极重灾区未来发展目标,分析了极重灾区的经济条件、社会基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格局的发展模式。

4.1 优势(Strength)

大地震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这种改变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大地震为灾区未来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条件,如堰塞湖可开发为新的旅游资源,灾后重建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许多震前未通公路的地区实现了“三通”、“五通”,提高了当地公共服务能力,地震锻炼了一大批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改善了干群关系,增加了当地人民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度,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新政策的执行和实施。重建工作提高了灾区的开放度,拓宽了当地人民的视野,加强了灾区与全国其他省市的联系,为发展性重建阶段增加彼此间的经济联系、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大地震改变了灾区少数民族群众对政府和其他各族人民的看法,促进了地区稳定,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随着重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极重灾区生态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灾区生态环境治理在得到充足的资金和高新技术支持后,生态环境将会明显好转,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

4.2 劣势(Weakness)

汶川大地震主要发生在四川省的多民族地区,也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区。这些地区震前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条件差,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种植技术落后,产量

低,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的难度大,劳动力流失严重,耕地荒芜,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工业多以水电和高载能企业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重工业为主,严重制约了当地特色生物资源的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普九”率多年维持在80%左右,职业教育多为中专,有知识、有技能、有资金的农村带头人少,城乡科技水平发展既不均衡也相对较低。交通条件差,许多当地特色产品不能及时运出,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灾区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对口支援的物资多数是从援建省市当地采购而来,这种“包办”既造成了部分地区人民的“等、靠、要”思想,又没有带动灾区当地经济发展。在发展性重建阶段,这种思想和影响将会阻碍当地经济发展,不利于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无法实现经济的“软着陆”。虽然灾后重建已让灾区发展提速了50年,但是灾区精神(思想)重建以及技术支持短期内没有跟上物质重建的进度。

4.3 机会(Opportunity)

首先,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退,经济正在逐步复苏,经济形势持续好转。其次,中国东部经济发展已率先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积累了充裕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为支援和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为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提供了机会。“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将建设8个“特大城市”。为实现这一目标,四川省经济发展必将突破成都平原的束缚,率先带动邻近的极重灾区实现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环境大改善,为极重灾区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极重灾区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调整经济发展格局,适应未来经济大发展的形势需要。

4.4 威胁(Threat)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灾民定居和安置占用了大量的耕地。灾后部分工业企业和学校迁往外地或距离当地居民生活区更远的乡镇,既给生产带来不便,增加了经济负担,又使当地居民失去了经济依靠。如师生近2万人的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迁往附近的郫县,使汶川县失去了一大经济来源。灾后留在当地的部分居民老年人比例偏高,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灾区生态环境恢复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5-10年才能基本稳定下来,而且在此期间不能继续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灾后政府支持援助的资金和项目存在落实不到位,如资金被截留,无法足额或及时下拨;扶持对象和范围不合理,农户未能从项目和发展中受益;极重灾区在灾后援建中得到的资金较少,使用期限短,难以长期发挥作用,应适当提高资金数额,延长使用年限。“十二五”期间,四川省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周边地区强有力的支撑。极重灾区未来经济发展可能出现与四川核心经济区争夺发展资金等不利情况,灾区未来经济发展压力巨大。

5对策和建议

极重灾区发展重建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在时间上重合,为灾区经济发展借力提供了机遇。“十二五”规划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四川文川大地震极重灾区是我国多民族集中的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更是维护地区稳定的迫切需要。目前,极重灾区在“十二五”期间仍能得到相对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灾区公共财政政策应尝试以为促进灾区富裕、改善民生为目的的方向改革,防止资金大量流向大项目,出现“吊车经济现象”。大项目虽然能明显提高当地经济规模总量和GDP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项目过大和集中,当地多数居民不能从其中直接受益。多元化路径可解决发展性重建的融资瓶颈,为灾区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考核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应严肃处理,决不姑息,保证援建资金用对地方、用对对象、用得有效率和有成果,实现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最终目的。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1)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方向应以县域经济为主,重点扶持中小项目,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地级市范围过大可能会使项目投资过于集中、规模过大,投资不能达到促进灾区经济全面发展的效果。而乡镇一级的工

农业科技水平低,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在后重建时代是不现实的,因此实现投资资金的集约利用,必须以县域经济为主体才可能实现。2)变产业转移为产业合作、产业技术改造和提升,实现产业对接和互动,避免承接产业转移时出现大量空投性质的“舶来品”产业。为实现灾区内生增长建立起坚固的基础,使灾区经济增长长期保持活力。

3)大地震之后的地质环境需要5-10年才能基本恢复稳定。汶川大地震之后的头两年,灾区地质灾害严重,既有地震造成的影响,又有世界气候大范围变化的影响。因此,针对灾区震前和震后出现的地质和生态环境问题,既要有预警应急机制,又要建立长期机制,使灾区生态恢复在有保证的条件下实现。4)建立起以现代农业为基石,旅游业为龙头,轻、重工业合理发展为纽带的新经济发展格局。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培育农村带头人,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开展中草药野生环境下的驯化与人工种植研究,发挥特色野生资源优势,实现野生资源在野生环境下的大规模种植;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变所谓“一村一品”理念,“一村一品”意味着“乡镇无品”、“县市无品”,农业产业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应以县域经济为主体,实现农业产品“一县一品,一县几品”,最多“一镇一品”,越向下移,力量越分散,无法打开市场,形成品牌。发展深加工企业是适应灾区严重的自然灾害的结果,农副产品保存期短,如在收获期遭遇大的自然灾害,运输不畅将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经济的积极性。提高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有效改善目前工农业与旅游业不协调、共同参与积极性不高、旅游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地旅游经济收益大量外流的形势。旅游业发展应立足于当地的生态产品和多民族文化底蕴,实现旅游与文化结合,提高旅游品位,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和民俗习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协同

[10-14]。工业发展应有步骤、有计划地采用新技术,改变目前高能耗、低产值的发展模式,扶持轻工业发展,改变以采矿业和水电开发为主的工业结构;降低环境污染,借鉴国外特别是澳大利亚的回填方式;关停部分小水电,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小水电。随着灾区人口增长,工农业与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改变目前以资源输出为主要发展模式的经济发展格局后,资源的集约利用问题将更加紧迫,经济发展必须实现在当地的有效循环,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破环。参考文献:

[1]李斌,张乐颖.后重建时代的四川机遇与发展途径——专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盛毅[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0,(6):30-31.[2]张艳红,汤鹏主.农业产业化经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农业发展思路的探索[J].社会科学家,2009,150(10):56-59.[3]赵利梅.农业灾后重建的调查与思考[J].成都发展改革研究,2009,(1):38-39.[4]陈太勇,庞宗平.国际小母牛:生计重建和社区重建[J].中国社会工作,2010,(13): 52-53.[5]岳慧.物质重建与思想重建并举——浅谈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认识[J].世纪桥,2010,(11):13-14.[6]谢贤健,黄晓林,袁天凤.汶川地震灾毁耕地灾度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0,(5):295-301.[7]刘铁.从对口支援到对口合作的演变论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基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考察[J].农村经济,2010,(4):42-44.[8]张翔,王庆安,王文国,等.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植被恢复分区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0,(5):48-51.[9]李悦.灾后旅游恢复中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营销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0,(5):250-253.[10]舒代宁.汶川地震灾后旅游重建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4):82-85.[11]陈向红.汶川地震重灾区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2):65-66.[12]陈爱,李小强.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旅游的复兴[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4):86-90.[13]但强.汶川地震重灾区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0):68-71.[14]陈向红.走进四季人居:汶川地震重灾区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对策思考[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0):63-67.

第二篇:支援汶川大地震灾区图书馆重建倡议书

致全国图书馆系统及全国高校志愿者组织支援汶川大地震灾区图书馆重建倡议书

尊敬的各图书馆同仁,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

2008年5月12日,一个平静的午后,地下的猛狮惊醒了,瞬间吞没了四川省汶川、北川、茂县等地,将原本繁荣的街市夷为平地,将原本鲜活的生命吞噬入地。汶川告急!北川告急!茂县告急!数万座房屋在此地震中倒塌,数万人在此次地震中遇难。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工作人员。截止到笔者写此倡议书之时,据不完全统计:

绵阳市图书馆7000平方米大楼大面积墙体拉裂,计算机机房3台服务器被震坏,电子阅览室电脑约30台被摔坏,部分阅览桌椅及办公用品损坏严重。邛崃市图书馆古籍室内66个古籍书架损毁,少量古籍书受损,整个馆舍出现贯穿性裂痕,包括四层书库、阅览室、办公室,涉及面积达1800平方米,围墙倒塌4米。彭州市图书馆房屋共四层,每层到处都是裂缝,已成危房。电脑4台受损无法使用。梓潼、江油、安县、三台四县图书馆馆舍出现多数开裂,已属危房。绵竹市图书馆填充墙部分倒塌,雅安市天全县图书馆馆舍裂缝。广安市6个公共图书馆馆舍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雅安地区受灾严重的汉源县、宝兴县图书馆也遭到破坏……

北川县图书馆已基本毁灭,1工作人员遇难。李春馆长在被困75个小时后成功获救,在医院接受治疗。由于在废墟下被掩埋长达75个小时,造成李春神经支配区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瘫痪在床。李春的父亲不幸遇难,任县文教局副局长的大哥李剑波失踪。李春不愿多提及家人的生死安危,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创伤,却念念不忘视之如自己生命的北川图书馆的命运。在文化部赵维绥副部长去医院看望她时,她表示希望重建北川图书馆。

重庆大学图书馆在获悉李春馆长获救消息后第一时间内启动了重庆大学“北川县图书馆重建项目”,旨在帮助北川图书馆重新“立”起来,为李春馆长实现愿望,也为北川人民重建精神家园。

重庆大学图书馆将联合蒲公英义工社共同开展此项目,在项目进行中,蒲公英将提供充足的义工作为项目人员保障。项目将在重庆大学设立“北川县图书馆——重庆大学临时书库”,用以存放社会各界募捐的图书及物资。建立“北川县图书馆网站www.xiexiebang.com”,先让北川图书馆在网络上“立”起来,为读者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我们一所高校图书馆、一个志愿者组织的力量是微小的,全国图书馆系统及全国高校联合起来的力量却是伟大的。在此,我们向全国图书馆系统及全国高校发出倡议:大家共同行动起来,在灾难面前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职责,向受灾同胞、同仁们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奉献爱心,传递关怀;发挥专业优势,提供行之有效的行动,支援灾区心灵家园重建,为灾区图书馆重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大家可以做的有很多:

1、全国各图书馆、各高校大学生可向北川县图书馆等受灾地区的图书馆募捐书籍、设备和物资,我们将做好代收工作,在灾区图书馆重建后送达;

2、积极促成各高校、各图书馆与受灾地区各县图书馆建立“一对一”重建支援项目,收集捐赠的图书、设备等直接用于该图书馆重建后的发展。我们将协助做好联系工作;

3、呼吁全国各高校志愿者组织或学生团体能够组成“心灵家园重建”团队,积极承担或协助所在学校图书馆做好本地区的图书、物资的募集工作。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图书馆是一个地方的精神象征。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图书和设备在灾区图书馆重建后第一时间到达,让当地人民能够早日到图书馆里用书籍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用书籍武装他们的头脑,以最好的状态、百倍的信心去重建那美丽的家园!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奋战,全国图书馆人同心协力,全国大学生志愿者齐心协力,灾区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灾难,重建家园!

让我们行动起来!

蒲公英义工社2008年5月25日

第三篇:5·12汶川大地震农村社区恢复重建的相关政策建议

5·12汶川大地震农村社区恢复重建的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李人庆 于建嵘

目前四川大地震抢险救灾已获得赞誉和成功,抗震救灾取得了一个开门红,但是这只是抗震救灾安置恢复重建的开始,为取得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政府还将面临更大和更艰巨的考验。因此,不可松懈,要保持勇于改革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以改革和制度创新来促进灾区恢复重建取得更大的成绩。灾区复兴和重建是一个新的发展机会,而不仅仅是一个重造和简单复制过程。灾后的重建经常需要政府协助,才能迅速克服困境,然而重建经费庞大,如果不能谋而后动,可能不只是浪费国家有限资源而已,更可能耽误或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政府在灾后的重建决策,可以视为社会的重大投资,这种举足轻重的投资决策,为避免流于主观判断,应有客观的评判法则进行分析。下面我们根据对四川地震灾民的调查,对四川农村灾区的社区重建提出以下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1. 灾民安置重建物资和生活供给应建立在基础调查基础上,以灾民需求为导向,在听取每个灾民心声基础上,进行安置恢复重建。应迅速开展针对灾民需求和灾害评估的调查,摸清灾害基本状况和需求为安置恢复重建提供必需的决策基础和依据。根据我们在灾民救助点的调查表明,灾民因个体家庭情况的各异,他们对于灾后重建的期望和选择各不相同,应在尊重他们意愿和听取他们的意见基础上,进行安置恢复重建规划。不应仓促自上而下决定。应审慎决定,不但要听取各种学科专家的意见,更要听取灾民的意见,从易到难,成熟一个进行一个,却不可一刀切和急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旦规划确定将产生路径依赖的效果,错了后果很难扭转。作为地震后的失地农民安置和迁移需要尊重灾民的选择和意愿。通过我们的访问调查表明,大多数地震失地农民大多选择县内或省内移民,不愿意迁移文化和语言气候差异较大的地区。在是否愿意农转非上,根据其条件和意愿也各不相同。灾害重建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不是按传统的重建思路,而是利用此次灾害的机会,有步骤地迁移人口,包括以少儿人口为主的“教育移民”,以青壮劳动力为主的劳务输出,以不适宜居住条件的“生态移民”,以及孤寡老人、残疾人为主的“福利移民”。我们现在抗震救灾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资金和物资问题,而是与决策相关的基本信息问题,如果能够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及影响提供准确、详细的数据和评估,有利于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策,否则即容易产生决策失误。如日本在地震灾害数据调查统计上就比较详细准确,单以房屋倒塌一项为例,完全震毁倒塌房屋67421幢,部分垮塌55145幢(截至1995年11月20日);火灾完全烧毁6965幢,半毁80幢,部分毁坏270幢,小灾71幢,火灾面积819108平方米等。还从程度上区分了是100%的倒塌,还是50%的倒塌;从房屋属性上,他们还特别统计了公共建筑物的倒塌情况,尤其是医疗机构、学校、体育和文化设施等,确实非常详细。反观我们的统计数据,19日新闻报道此次汶川地震截至5月19日21时,已倒塌房屋536.25万间,造成400多万房屋倒塌,但这还不够细,我们无法了解其更为具体的实际情况,如倒塌损坏程度、涉及的相关人口等,因为这直接涉及到帐篷、简易房的需求量。2. 建立以灾民为主体,政府和社会为辅的安置恢复重建体制。采取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的方针逐步开展灾区的安置重建。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农村灾区重建主要可以分为重灾的山区和比较轻的平原社区。重灾山区如汶川和北川由于地质变化,很多地方已经无法在重建和居住生活,这就涉及到迁居移民的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大,并且目前堰塞湖等次生灾害还没有完全解除,这些灾民大多都临时安置在救助点上。其灾害程度还无法最终测定。解决条件还不成熟。可暂缓进行规划重建。在地质和水文条件稳定后,再进行评估和规划。而平原地区,即使是灾情比较中的绵竹,农民的房子虽然倒了,但人生安全 1 已不成问题,各家的抗震棚也是建立原址上,即刻就可开展恢复重建,不必经过安置阶段。因此,这些以解决的社区应可着手开始恢复重建的调查规划。恢复重建过程中,应以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缩小灾民规模。在政策导向上,鼓励和促进灾民的自助和自救,而不是鼓励依赖和依靠政府救济的恢复重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还留在灾区自助和自救的灾民,他们的有些补助待遇还不如在救助点。从投入来讲,自救、政府救助和社会救助三大部分中,要以自救和政府救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

3. 灾区重建是一个社会重建的系统工程,即包括物质重建,更包括社会精神文化组织重建等多方面内容。在灾民安置恢复重建中,要避免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很多国家的救灾重建实践表明,在强大的国家行政系统下,安置恢复重建往往很容易流于只重视或过度重视重建的“表”,也就是灾区恢复面貌,指以大规模重建为代表的硬件设施建设一马当先。而忽视所谓“里”,就是灾民恢复生活,也即是指来自国家和地方的各种支援首先投入到生活复兴中。内里是看不见”的,恢复重建应重视“作为地震被害者的一般民众,他们的感情和感受应该受到充分尊重,他们的生活实态应该首先得到重视。里相对于表,是不容易考核和标准化的,对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而言可谓是费力不讨好。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只有生命财产等能够客观表现与衡量的事物,才是地震造成的损失,被当成政府重建要恢復的目标,因此也就是评判政府重建成效的重要标准。这就助长重建往往重视物质重建和援助金,而忽视非物质重建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建立新的考绩标准和指标,以灾民需求满足,社会稳定和满意度作为其政绩考核的很重要方面,通过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推进地方政治改革和地方重建。在社区重建过程中,要通过建设创新型社会,使每个人都成为社区重建的主人公,农村社区应建立起灾民自我管理,民主监督的社区重建委员会。通过多部门多层次,建构实施自助、社会共助和国家公助相辅相成的共建结构,在灾民个体差异基础上,通过自由选择和认同,建设具有活力的农村新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4. 要通过体制创新,建立国家救助直接到灾民的渠道,在救灾重建资金的使用和发放上,减少中间环节,给灾民更大的选择权和支配权。通过我们对灾民的调查表明,灾民最关心的是国家救济款究竟能有多少?多大比例?能实实在在到灾民的手中。建议及早建立灾民信息管理和相关账户,将救助款项直接打入灾民账户中。提高资金到账时间和效率,避免中间环节损失。如神户大地震后,灾区也收到了来自日本各地的社会捐助金,仅半年时间就高达1785亿7495万日元。一年以后,受灾的兵库县详细列表公布了社会支援金的分配情况:赈灾捐款一分不剩,全部分配给受灾家庭和个人,平均一个受害家庭获得40万日元。但即使如此,政府在生活支援和现金支付方面依然受到多种质疑。

5. 要通过制度创新,广纳社会财源,扩展社会救助的社会参与面和制度化建设,以保证社会救助的长期和可持续性。此次汶川大地震激发了社会各界的爱国热情和仁爱奉献精神,体现了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后,公民社会的成长和成熟。如何善用这一资源,扩大和发挥社会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重建中的作用,并纳入到制度化轨道中是一个挑战。大灾过后,往往是悲天悯人,群情激奋,一呼百应。社会捐款快、奉献爱心多,不在话下;但激情过后,没有制度化建设,几个月过后就不了了之,不闻不问。其中关键的问题还是如何让社会爱心落实到灾民手里、切切实实让捐献者捐的明白踏实,让每一个受害家庭和个人得到合情合理、公开透明的救助。与此同时,随着从抢险救人到恢复重建,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远远不是国家政府所能提供的,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参与,尤其是志愿者的参与,在日本神户地震恢复重建过程中,第一个月志愿者为62万,这个数字一年后上升到138万人,这些志愿者负责救援物资的搬出搬入、避难所的运营、炊饭、汲水、医疗、看护等。这些志愿者以其专业化和奉献精神为重建做出了重大不可替代的作用。汶川地震无论是从规模和程度而言,远远不是地方政府和国家所能承担的,2 必须凝聚全国全民之力,建立更广泛社会参与基础上的共建,这不仅有利于资源的聚积,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6. 农村社区的重建不仅仅是房子的重建,更是人际、文化与经济纽带的重建。重建是百年大计,如果做得粗糙,会是另一种破坏。在南亚海啸灾区,如果是大的慈善单位进行重建,盖出来的房子千篇一律都是规格化的标准房。因为他们为了求效率,使用的只是少数几套设计图,很有效率,但很粗糙,没有办法因地制宜。我们从灾民的调查表明,由于目前农村社会分化比较大,人口数量各有不同,因此,在如何重建房屋上他们均各有各自的主张和想法。同时他们也最注重在重建过程中,最大救助款房屋款的救助标准和评估发放方式等问题。由于差异化很大,他们还是更希望通过现金资助的方式进行重建,我们调查几户灾民他们对房屋救灾重建预算大约为户均2万元左右,并说明如果按照政府要求的方式来做,2万元甚至加倍也是不够的。由于四川灾区很多地区都属于民族地区,居住着藏族和羌族等众多少数民族,重建也不应破坏其文化景观,因保留其民族文化特色,与此同时,施工简易、材料环保、外型美观,有助于解决物资交通压力和缓解当地的就业状况,如果四川灾区的重建施工过程让灾民可以参与,那他们至少有一两年的工作收入与生活来源,这可以作为他们农业损失的过渡期,而不是让他们坐等救济金。大规模标准化的重建多半被大的承包商、包工头给垄断了,灾民只是等着接收房子。将住房救助款直接发放给灾民,通过鼓励社区居民一起协力造屋,让灾民能够参与到重建的生产过程。可以促进灾民自助自立和互助等社区精神的建立,也是能力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保证资金瞄准机制和制止贪污腐败,创造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保留部分资金作为社区公共建筑使用。让灾区的农村可以保有自主性与社区意识。灾区重建不仅仅是建筑技术问题,更是政治、经济与文化上面的问题,需要更多更细致的研究与投入;比方说,在震中附近有许多历史古迹跟民族文化的痕迹,必须要结合人类学、历史学、生态学等方方面面的专家观点,才有可能考虑得比较周全。

7. 采取积极有效的经济金融和产业政策措施,恢复地方经济和增加灾民就业机会。在地区之间对口支援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积极财政产业政策,“政策改革”“财政支援”“辅助融资”的一体化政策实施。鼓励对灾区的投资,并制定导入符合灾区特性的特殊投资鼓励优惠政策,如对山区灾民的重建旅游项目等。针对灾区重建和中小企业进行在金融和投资领域的优惠减免政策等。通过我们对灾民的调查表明,他们最直接的现金收入手段就是外出务工。因此要通过鼓励各地开放灾区务工和提供职业培训以及路费等资金资助,促进灾民的自救和就业,减轻灾区的人口和就业压力。神户大地震在社会救助方面,除社会各界捐款救助外,日本的金融机构也会出台一些救济措施,如临时缓缴按揭贷款、减少贷款利息等来减轻灾民负担。另外,一些地方团体也会向政府呼吁要求延长受灾者按揭贷款的偿还期限,并免除因此而增加的利息负担等。这些都可借鉴。

8. 要重视以法律保障灾后重建工作。通过立法保证灾区重建的可持续性和合法性。日本非常重视依据法律对灾害危机进行管理以及实施灾后重建工作。日本有完善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按照法律内容和性质分为基本法、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相关法、灾害应急相关法、灾后重建和恢复法以及灾害管理组织法等五大类,共由52部法律构成。其中,与地震灾害有关的基本法就有《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有关东南海、南海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和《有关日本海沟、千岛海沟周边海沟型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等3部。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财政金融措施有直接关系的有《耐震改修促进法》、《严重灾害特别财政援助法》、《受灾市街区复兴特别法》、《地震保险法》、《公共设施灾害重建工程费国库负担法》、《有关灾害抚恤金支付的法律》等24部。

9. 建立统一和灵活相结合的灾区重建组织和制度结构。通过建立全国和地区及社区的重建委员会,重构灾区的政府组织和社会社区组织,为灾区重建打下坚实的组织制度基础。3 通过我们对灾区灾民的调查表明,很多重灾区的政府组织,由于政府官员损失严重和部分官员的擅离职守,目前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急需通过组织重建,加强当地地方政府的力量和相关重建的专业人员。并通过参与式组织重建恢复群众对于其的信任和信心。10. 在建立国家灾区重建基金基础上,动员社会各界和地方参与建立农村社区重建基金。在恢复重建的每一个阶段中,都要根据受灾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大规模援助。在阪神大地震后,在重建过程中,日本神户市建立了一个重建基金。重建基金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本基金,主要是政府的投入;第二类是投资基金。基本基金主要是建设基础设施和基本的公共设施项目,而投资基金则是商业性项目,在重建过程中两种基金相互结合发挥作用。重建基金实质上是集国家财力、社会捐助及商业投资,举全国之力来重建新家园。从农村社区重建角度而言,也要建立社区重建基金,鼓励外出人士和海外人士捐款捐助农村社区发展和社区组织建设。11. 在安置恢复重建过程中,要重视灾民的精神救助,避免二次伤害。研究表明,重大灾难会给现场人员带来巨大心理创伤,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关切。我们对灾民的调查表明,很多重灾区的灾民还处在心理恐惧的阴影中,不敢再回到原聚居地。孤寡老人和孤儿以及丧偶失子等精神创伤依然很难平复。精神救助和灾后心理重建也是农村社区重建的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恢复远比房屋、道路等硬件设施的重建工作艰巨得多。要通过展开多项针对灾民的精神救助活动,比如派专家定期为幸存者免费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知识讲座,安排生活援助员和老龄户生活援助员,定期走访老龄人住宅等对灾民的精神展开救助。12. 重建规划的思路要重视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力量共同建构一个具有活力的重建恢复机制。在重建过程中,要强调灾民个体的选择权和主体性,在资源配置上要尊重市场化机制,在发展上要提倡参与式机制,在灾民基本生活安置保障和监督机制上要强调国家政府的责任。13. 在灾区恢复重建过程中,要转变发展方式强调发展质量重于速度。经历强烈震灾之后,国家财政本已更为艰难,而灾后又百废待兴,社会各项需求大,此时行政单位选择成本有效性法则评判重建投资之恰当性,至少比较能发挥公平原则,可将有限资源分配至众多的目标,但也不可避免地因强调节省支出而丧失了追求更进一步或更完美的机会了。换言之,灾难发生之后,当地居民之生命、财产已丧失,事后的补救结果只是:政府预算用掉了,时间也过去了,可是社会又回到了灾难前的原点,并没有向前跨出一步;或者更不幸地出现:灾难发生前的发展瓶颈,因重建只是恢复原状,因此瓶颈依旧存在。有学者指出比较日本阪神地震与台湾九二一地震之重建进展与成果,有些评论认为台湾于灾后「恢复」得较快,而日本却花费较长的时间去建设地震灾区。但是若追根究底,可以发现两国在行政目标上有所不同,选择了不同的评判法则,所以从过去许多的案例都可以发现,日本在大破坏之后就掌握住大建设之机会,例如二次大战后的东京与地震后的神户与大阪,都在大破坏之后展露出重新大建设的新面貌,而不是满足于恢复旧观而已。灾后重建时决策者经常以重建成本为第一考虑,而且立即的反应都是强调尽速恢复旧观,固然这是负责而且争取时效的作为,但却是忽略效益的决策,虽然会有节约公帑之效果,但也有忽视效率且丧失进一步发展机会的遗憾。如果还是以低成本快速建设,恐怕还要重蹈教育达标的覆辙。

以上仅是我们在调查基础上的一些初步想法,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仅供有关部门参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四篇: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应对策略

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应对策略

摘要: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营销理念、营销战略、营销主体、营销方式、营销工具、营销技术等方面呈现新的趋势。企业需要适应营销新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对应的策略,以提高市场的影响力。本文首先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呈现的特征,然后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最后尝试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新趋势;应对策略

前言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进入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环境和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场营销的发展也出现了新动态。顾秀君(2014)在《新?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创新的发展思考》一文中,提出企业在新经济时代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需要创新市场营销策略,构建全新的市场营销模式才能应对市场营销新动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优势。马杰(2015)在《试论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一文中,提出进入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的市场营销需要适应新趋势提出新对策。王暖(2015)在《移动互联时代市场营销渠道新模式―微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产生了新渠道:微商。陈琪、赵永楷(2016)在《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一文中,提出新时期的营销需要创新,发展数字化、媒体化营销。本文主要论述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应对策略。

1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呈现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是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结合。网络营销,就是互联网营销,是指企业为了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交互式媒体工具,促进企业组织与个人、企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的交易完成的市场营销过程。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呈现的新特征包括:技术性、时域性、经济性、定制化、高效性、整合性、双向交互性等。

2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通过网络开展营销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产生了新的营销理念、营销战略、营销主体、营销方式、营销工具与技术等。

2.1新的营销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营销制胜时代也是营销过剩的时代,营销理念也需要发生转变,坚持“以社会--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者应把握的新营销理念。

2.2新的营销战略

在互联网+时代,进入的也是知识经济市场,市场营销战略需要坚持创新战略(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人才战略(人本智源、终身学习观念)、文化战略、形象战略、产品战略等。

2.3新的营销方式

互联网+时代,企业的营销方式倾向于知识营销、文化营销、整合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个性化营销、消费联盟、连锁经营渠道、大市场营销、综合营销等。

2.4新的营销工具

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的工具网络化,在这个时代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常用的网络营销工具包括企业网站、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实名通用网址、即时通讯、浏览器工具条等客户端专用软件、电子书、博客、RSS等。

3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的应对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需要企业转变理念,确立新的营销战略,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注重客户需求,增强客户体验;加快服务创新,构建营销价值链;运用网络技术,推行网络营销。

3.1转变营销理念,创新营销战略

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转变营销理念,创新营销发展战略。企业营销理念的创新是企业其他一切营销创新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它贯穿于企业营销活动的全过程,并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影响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企业需要拥有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加快营销工具和技术的迭代。

3.2注重客户需求,增强客户体验

在互联网+时代,客户的体验不再是单点覆盖层面,而是由多方面组成。企业要为满足客户差异化的个性需求,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注重增强客户的体验,通过愉快体验而心甘情愿地选择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并乐意传播,形成一定的口碑营销。

3.3加快服务创新,构建营销价值链

在互联网+时代,市场需求变化多样,个性化需求和体验性的服务需求增加。因此,企业需要加快服务创新来实现营销质量提升,服务创新使得企业通过新技术、新服务方式等让潜在用户能够感受以往的不同体验,从而延伸企业营销的价值链。

3.4运用网络技术,推行网络营销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企业的网络营销也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企业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大力推行网络营销,这样不但改变了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而且还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企业需要加强市场营销理念转变,创新市场营销战略,运用网络营销方式和工具,提高市场营销的管理效率,采用市场营销新策略,占领更多的市场空间,实现企业长远有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杰.试论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4):28-29.[2] 陈琪,赵永楷.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今日财富,2016(11):70-70

[3] 王暖.移动互联时代市场营销渠道新模式―微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0):136-136.[4] 沈静.“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新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6(4).[5] 顾秀君.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创新的发展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4(31):54-55.[6] 宋瑶瑶.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6(4):41-41

作者简介:

刘波(1998.01-),男,汉族,陕西省延安市人,商学院2014级学生,所学专业:电子商务

第五篇:新媒体时代下新华书店发展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新华书店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新华书店创建于1937年,经历过4个阶段的艰苦变革历程,并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连锁经营方式和股份制改革,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实体书店的发展举步维艰,新华书店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立足之地而不被彻底淘汰,必须进行大刀阔斧、实质性的改革。

关键词新华书店;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5-0052-02 新华书店的“辉煌”与“没落”

1.1 新华书店曾经的辉煌

毛泽东主席曾经为新华书店3次题名,认为它的建立是“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的大事,是国家的大事”,经过70余年的发展以及多次改革,如今的新华书店建立了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具有庞大的分销渠道,发行网点遍布全国各城镇(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的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已经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并成为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自主品牌。

1.2 新华书店成为“没落的贵族”

新华书店经历第一次滑铁卢是随着1985年后我国出版业增长速度骤然放缓,接下来几年甚至出现了零增长和负增长。此外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承诺对外出版物流通领域逐步开放,大量的外资图书出版机构趁机打入中国市场,如德国的贝塔斯曼在其成立3年之内已经与300多家出版社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进货折扣只有4折,相比于当前新华书店6折进货折扣可以多拿20%的利润。再加上新华书店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图书发行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已经疲于应对来自行业内外各方面的挑战,其一统天下的图书发行商的垄断地位已经不复存在。

发展至今,实体书店似乎已经成为一道即将消失的风景。每个实体书店都是其所在区域传播文化的一个窗口,而新华书店作为中国实体书店的代表,是一个拥有79年辉煌历史的文化品牌,它见证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我国文化传承现状和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重振新华书店的雄风对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实体书店零售业带来的影响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世界各国的移动终端、数据库、卫星传送等新的传播方式也在逐渐增多,知识的多元传播已经成为现实。因此,伴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更是一场文化和知识传播的革命,是对我们旧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据资料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2005年图书阅读率首次下滑低于50%,2005年后呈逐渐上升趋势,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以及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新型便捷的阅读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使阅读行为打破了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

我国从2008年首次开始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进行考察到2014年的6年间,明显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特别是自2009年以后的近5年中,增长幅度都维持在6个百分点左右。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2014年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和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均表示,相关统计显示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与此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呈加速度态势增长的,在图书零售行业,我国网上书店销售的图书在图书发行市场占据的份额急剧上升,其中的佼佼者卓越亚马逊网上书店以其低价的图书价格、多样的促销方式、安全的支付环节、覆盖面广泛的物流配送服务以及高水平的服务和优质的购物环境使其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其2015年实现净销售额227.2亿美元同比增长15%,而此时我国实体书店销售额为344亿元,同比增长为0.3%,在2012年和2013年甚至出现过负增长。

网上书店虽然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但它并不是对传统的实体书店零售业的颠覆和取代,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兴起和发展是对生产力的一种解放和补充。然而,这两种零售业态模式是处在一种零和需求的市场环境中。它们面对的是同一个消费群体,要分食同一块蛋糕,未免会产生猛烈的摩擦和激烈的竞争。事实上,新媒体时代下新兴的网络书店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带给传统实体书店零售业的是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新媒体时代下新华书店的发展策略

综上所述,新华书店要想在新形势下不被社会所淘汰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振雄威,必须结合线下、线上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保护下的新华书店,面对民营、外资、网络书店三方的威胁,必须对传统国有独资模式进行股份制改革显然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现有的新华书店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是仍旧不彻底,革除体制弊端仍然需要打持久战,在此笔者从更加具体的微观视角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

3.1 线下改革凸显人性化服务

美国营销学家劳特朋教授提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4C理论,认为企业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新华书店的线下改革主要是实体书店的改革,而实体书店的目标群体是消费者,所以应该以4C理论为基础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

首先,各地区的新华书店应该对消费者进行精准定位。开办书店首要考虑的问题便是确定目标读者,读者的年龄、性别、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等都与书店的地址选定、图书品种的选择、业务经营范围以及书店环境的设计和相应的营销活动的开展都息息相关。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新华书店对于“定位”并无明确概念,其一直以来都以教材教辅图书的发行为主,并且推行的是大而全的“全方位”图书策略,并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其次,新华书店经营成功与否在于其定位和图书选择。由于其主营业务是教学教辅书,而且学术类图书品种不全,专业性、权威性不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且易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因此造成了顾客大批流失。因此,新华书店在今后的采购图书方面应该遵循“内容上雅俗共赏,质量上追求卓越”的原则,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调研,了解顾客的购买意向再进行有目的、有原则的图书采购。

再次,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更注重的是消费体验。因此书店的环境应该以消费者感觉为中心,以“让不爱读书的人也爱进新华书店”为宗旨,在具体的装帧设计上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如在书架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心理、身高等要素,在照明的选择上应该尽量选择自然光,打造柔和、愉悦的购物氛围等。通过无处不在的创意力求以及无微不至的服务细节为市民倾心打造生活的第三空间,提供文化消费新方式。

最后,新华书店还应该尽可能的提供一些必要的增值服务,超出常规的个性化服务如礼品包装、爱心雨伞、应急药箱、失物招领、到货通知等。此外,新华书店还可以在各个地区的实体店内建立自助打印系统,让消费者可以在自助打印系统上选择自己需要打印的电子书,并根据不同的价格自行选择图书的装帧。另外,还可尝试为学生提供定制服务,即学生提供讲师的讲义,由新华书店为其定制发行。既能最大限度抓住所有的潜在消费者,也能为自己赢得良好的口碑。

3.2 与新媒体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的线上改革

对于书店而言,了解读者情况是书店能够可持续性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新华书店通过VIP会员档案建立和网站点击等手段收集读者的信息而建立的读者数据库不仅仅是一份读者的名单,它更是一个信息资源的宝库。在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分析基础上进行精准定位,通过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向读者制作和推送营销信息,最大程度上维护和巩固客户资源。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消费者反馈和信息的重要媒介平台之一。新华书店管理层应该意识到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所拥有的巨大号召力,注重网络营销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平台管理,规范运营;应该与时俱进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开展新媒体营销,充分利用文字、图画、语音、视频等信息包装图书,通过多渠道将书店发布的活动信息更快速、准确地传递给消费者,提高营销效果。

最后,新华书店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独立经营自己的网络书店,实现网络一体化,如建立全国大中专教材网,也可以与天猫、众筹、京东等综合电子网站合作建立自己的网店,将自身的优势与网络数字技术结合,打开网络市场。现在已经有一些新华书店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网上书店,但是具体的运行措施如打折优惠力度和线上线下是否实行不同价格以及邮费等等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商讨。

结论

在新媒体时代下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华书店要想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并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跳出刻板的思维框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向成功的民营书店和网上书店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从它们以及自身失败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变革传统营销模式,革除传统经营模式的弊端,在书店发展过程中对各方面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结合自身传统渠道优势和集团化实力,拓展业务类别,增加服务项目,实现同心多元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细分化的市场中不断提高读者的品牌忠诚度,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咏华,曾海芳.传媒巨轮如何转向[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2]汪耀华.留在笔下的新华书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施晨露.新媒体时代下的实体书店:店不在大,有特色就行[J].解放日报,2013(8).[4]花培娟,论实体书店的发展与未来[J].神州民俗,2012(180):86-90.[5]翁刚佑.新华书店改革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J].今传媒,2008(11).[6]王德忠,蒋和胜.新华书店连锁经营战略的实施要点[J].出版发行研究,2002(1):49-50.

下载后重建时代“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发展策略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后重建时代“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发展策略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