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特种设备
特种设备使用须知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对自身的健康和安全、环境及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此极不适应的是:特种设备的安全工作状况并未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发生根本的好转,重大灾难性事故时有发生,出现了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状况与现代文明极不协调的严重局面。这迫使人们对特种设备安全问题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安全教育与培训问题进行重新认识。
特种设备安全培训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及其负责人对特种设备安全培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存在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致使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2、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冶炼工艺的成熟,控制技术的模块化,用于制造特种设备如压力容器锅炉电梯等的材料质量得到保证,加上在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检验检测乃至报废等环节都必须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监察,所以特种设备的安全事故更主要的是出现在操作人员的违章作业上。
3、除上述2点之外也不能抛除特种设备的质量问题。
综上3点,在此提醒大家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时,一定要有保护自己安全的意识,时刻防范不受到他人等因素的危害。生产分厂:袁国彬
第二篇: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分类
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分类
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分为重大事故隐患、严重事故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致使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严重事故隐患。
严重事故隐患是指特种设备存在严重安全缺陷或使用时未采取有效监控措施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恶劣社会影响或较大财产损失的情形。主要包括下列情况:
1、使用非法生产的特种设备的;
2、超过特种设备规定的参数范围使用的;
3、缺少安全附件、安全装置或者安全附件、安全装置失灵而继续使用的;
4、应当予以报废或者经检验检测结论为不允许使用而继续使用特种设备的;
5、使用有明显故障、异常情况或者责令改正而未予以改正的特种设备的;
6、特种设备发生事故不予报告而继续使用的。
一般安全隐患是指特种设备无严重安全缺陷,虽有不合格项或不符合规定条款,但危害后果较小,又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第三篇: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检查
宁波市安通机械有限公司文件
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检查、定期整改制度
一、目的
为贯彻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特种设备运行状况的定期自查及隐患整改过程。
三、定期自查
1、生产部具体负责落实公司内特种设备定期自查管理工作,定期检查包括公司每月检查和操作人员每天检查,要层层落实到位,检查要填写检查表,检查人须签名。
2、生产部应每月28日前负责组织各车间等相关特种设备使用和管理部门对公司所有特种设备及附件进行一次现场大检查,由生产部总结对每月的检查结果进行汇总,通报相关部门。
3、特种设备定期检查还可配套采用对相同类型设备所进行的专业检查和不事先通知使用部门的情况下所进行突击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及隐患由生产部统一整理,分部门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4、所有特种设备检查记录由生产存入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5、对检查中发现的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应该建立隐患整改跟踪表,由生产部门负责隐患整改的落实,确保100%消除安全隐患。
四、自查内容
1、特种设备法规执行情况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
2、重点监控设备落实责任人以及责任人标注情况。
3、特种设备的使用登记证申办情况和定期检验情况,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和宁波市安通机械有限公司文件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持证情况。
4、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情况。
5、特种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情况。
6、特种设备的改造、维修和重大维修情况。
7、员工的安全意识、遵章守纪情况。
8、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试验、检修等情况。
9、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记录的建立、登记和保管情况。
10、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情况。
11、上次检查中所查出的事故隐患的整改情况。
五、隐患整改
1、检查人员在检查时发现事故隐患后,应落实整改时间、整改责任人,填写《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一式二份,一份交整改责任人签收,一份由生产部备案。
2、整改责任人接到《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后,应立即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事故隐患的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告生产部。因故未能按时完成整改的事故隐患,应将原因、临时措施和整改计划书面报告生产部。
3、生产部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验收。发现没有正当理由而又不能按时整改的,按公司安全生产相关奖惩制度进行考核。
六、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宁波市安通机要有限公司
2018年1月5日
第四篇:2012年全国特种设备事故情况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
一、特种设备基本情况
(一)特种设备使用情况
截至2012年底,全国特种设备总量达821.67万台,比2011年上升12.7%;其中:锅炉63.53万台,压力容器271.82万台,电梯245.33万台,起重机械190.94万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48.29万辆,客运索道845条,大型游乐设施1.67万台(套)。另有气瓶13880.84万只,压力管道85.13万公里。
(二)特种设备生产情况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特种设备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气体充装)单位56464家,持有特种设备许可证58368张。
全国现有持证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706.09万人,比2011年上升7.4%,其中2012年考核发证167万人。
(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检验检测情况
截至2012年底,全国质检系统共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3189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2个、市级477个、县级2679个,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共11936人。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特种设备综合性检验机构530个,其中质检部门所属检验机构333个,行业检验机构及企业自检机构197个。另外还有型式试验机构32个,无损检测机构304个,气瓶检验机构1818个。各类检验机构共有人员67185人。
2012年全国各级质检部门开展特种设备执法监督检查115.28万次,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14.22万份。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对470.94万台特种设备及元部件的制造过程进行了监督检验,发现并督促企业处理质量安全问题7.44万个;对172.49万台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过程进行了监督检验,发现并督促企业处理质量安全问题29.14万个;对408.98万台在用特种设备进行了定期检验,发现并督促企业处理质量安全问题90.13万个。
二、特种设备安全状况
(一)事故总体情况
2012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特种设备事故228起,死亡292人,受伤354人,与2011年相比,事故总起数减少47起,下降17.1%;死亡人数减少8人,下降2.7%;受伤人数增加22人,上升6.6%。全年228起特种设备事故中,锅炉事故29起,压力容器事故26起,气瓶事故26起,压力管道事故8起,电梯事故42起,起重机械事故76起,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事故17起,客运索道事故2起,大型游乐设施事故2起。2012年万台设备死亡率为0.517,比上一年下降13.11%,实现了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的特种设备事故死亡率低于0.56的工作目标,事故总体呈稳中有降态势。
(二)事故特点
发生的事故中,承压类设备事故的主要特征是爆炸或泄漏着火,机电类设备事故的主要特征是倒塌、坠落、撞击和剪切等。
228起特种设备事故中,按设备类别划分,起重机械和电梯事故起数较多,分别占33.3%、18.4%;起重机械事故死亡人数较多,占总死亡人数的44.2%。按发生环节划分,发生在使用环节179起,占78.5%;安装拆卸环节12起,占5.3%;维修检验环节19起,占8.3%;充装运输环节14起,占6.1%;其他4起,占1.8%。按涉及行业划分,制造业105起,占46.1%,建设工地和建筑业47起,占20.6%,交通运输与物流业事故9起,占3.9%,社会及公共服务业事故67起,占29.4%。
(三)事故原因
统计数据显示,违规、违章仍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从技术层面来看,各类设备事故主要原因集中度最高的分别为:锅炉是违章作业和操作不当以及设备缺陷和安全附件失效,其中,9起为小锅炉缺水事故,5起为安全附件或保护装置失灵事故;压力容器是违章作业或设备缺陷和安全附件失效,其中,4起为快开门式压力容器事故,2起为烫平机不锈钢烘筒爆炸事故;气瓶是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其中,3起为氧气瓶混入可燃介质的事故,2起为非法改装气瓶和非法倒装事故,2起为野蛮装卸事故;压力管道是设备隐患,其中,2起为设备爆炸事故,2起为设备泄漏事故;电梯是管理不善和安全附件或保护装置失灵,其中,15起为作业人员违章作业,9起为乘客违章或家长监护不当,4起为与三角钥匙保管不善有关联,3起为救援逃生方法不当,2起为安全保护装置失灵;起重机械是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以及设备隐患,其中,4起为吊具坠落,2起为与钢丝绳有关联,2起为设备部件断裂;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是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全部是叉车事故;客运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是设备隐患和非法使用。
三、2012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实施情况
(一)圆满完成“十八大”等重点时段安全保障任务 全系统组织开展了“十八大”、春节、国庆等重点时段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针对“十八大”安全保障,质检总局研究制定保障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多次派出督查组对全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进行督查;北京质监部门联合周边省市建立联动机制,“十八大”期间,华北五省(市)质监部门实行专人值守及“每日一报”制度,出动执法人员14233人次,共检查使用单位10527家、特种设备31229台(套),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1180个,实现了北京及周边地区特种设备零事故的目标,圆满完成了安全保障任务。
(二)扎实开展“打非治违”和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工作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和总局的工作部署,全系统开展了“打非治违”和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翻新改造报废气瓶、在液化石油气瓶中掺混二甲醚、违规拼装电梯和无证制造大型游乐设施等非法活动。继续组织开展对特种设备持证生产单位、检验检测机构和授权鉴定评审机构的监督抽查,质检总局还直接组织了对国家重点工程的特种设备安装无损检测工作质量的监督抽查。2012年,全系统共出动特种设备执法监督检查115.3万人次,检查生产、使用等单位52.6万家,出具安全监察指令书14.2万份,吊销许可证221张,暂停许可证942张,消除了一批安全隐患。
(三)逐步构建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
通过构建多元共治工作格局,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相关企业的责任进一步厘清。国务院安委会继续向地方分解下达了特种设备事故相对控制指标,监察部将质量安全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工作要点,部分省份已将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纳入到地市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总局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意见》(国质检特联〔2012〕213号),各地不断加强与安监、公安、工信、铁道、住建、交通、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同制定特种设备监管制度,联合开展执法检查、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特种设备安全“一岗双责”制度稳步推进。全系统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管理作用,行业自律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采取有效措施,督促生产、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并扎实开展“三进”、“质量月”、“电梯安全周”等活动,畅通信访、12365、公众留言等投诉举报渠道,社会监督的效果进一步显现。通过以上措施,齐抓共管、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四)探索推进和实施风险管理
全系统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开展风险分析,形成风险分析报告,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完善特种设备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置了“1·29”北京西单自动扶梯事故、“5·26”广西桂林尧山客运索道乘客滞留事故、“11·23”山西寿阳火锅店液化石油气泄漏燃烧爆炸等突发事件,严厉打击了河南荥阳无证制造大型游乐设施行为,有效防控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另外,全系统开展了工作风险和队伍风险警示教育活动,查找风险项目,确定防范措施,落实防范制度。
(五)不断提升监管措施针对性
全系统稳步推进使用单位分类监管,全国20个省份600多家企业开展了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分类监管和使用安全标准化试点,18个省份制定了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范及地方标准;继续开展按设备按区域分类监管试点,完成大型起重机械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前期示范试点和试验验证工作,在公共交通领域推行电梯维保制度改革和安全责任保险,推动地方政府建立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机制,推进电梯维保整治、应急救援、制造企业负责维保等工作,探索将故障远程监测、电子标签、条码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电梯、气瓶安全监管,提升了监管措施的针对性与效能。
(六)持续夯实安全监察工作基础
继续完善了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安全责任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等6个工作体系建设;《特种设备安全法(草案)》已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总局公布了《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9个安全技术规范,地方不断推进地方法规规章及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监察工作制度。全系统注重队伍能力建设,大力开展安全监察和检验检测人员业务培训;组织开展了检验机构报检窗口“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考核评议活动,评选出81个“优秀服务窗口单位”和120名“服务标兵”。
四、2013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要点
(一)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提升特种设备安全水平
1.推动落实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以贯彻《质量发展纲要》及2013年行动计划为契机,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动将特种设备安全质量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质量安全绩效考核,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和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机制。
2.提升特种设备安全质量监管水平。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质量统计和分析工作,加强特种设备安全质量诚信建设。进一步减少、下放特种设备行政许可,提高对获证单位和鉴定评审机构监督抽查的比例,严格准入、退出和鉴定评审追责机制。开展检验检测工作质量专项监督检查;继续开展压力管道元件、电梯等产业聚集区的安全质量提升活动。
(二)突出风险管理,创新监管措施,守住安全底线
1.强化风险管理。完善特种设备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管理事故处置科学化水平。充分利用监督抽查、现场监察、举报投诉等手段,加大风险分析和重大隐患研判力度,开展事故易发设备、存在严重缺陷设备的风险监测和风险预警通报。推动建立健全事故处置工作机构和专家队伍,总结并推广事故处置工作经验。做好“两会”及重大活动、重要节假日期间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特种设备的安全保障工作。继续做好西气东输三线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2.强化监管创新。继续推进特种设备安全“一岗双责”制度,继续推进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标准化创建活动和分类监管工作,构建基于风险的使用单位分类监管工作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特种设备联合监管,推进特种设备责任保险等制度创新。强化监管手段创新,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电梯、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监管工作中的应用。以电梯首负责任制为重点,完善特种设备使用管理(首负)主体责任制度,逐步建立以电梯制造企业为主体的电梯维保体系。
3.强化专项整治。以涉及公共安全的特种设备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联合商务部门加强商业场所电梯安全监管,联合旅游部门加强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安全监管,配合安监、公安、住建等部门开展餐饮场所燃气气瓶及车用气瓶安全专项治理检查。继续开展小锅炉和快开门压力容器专项整治。加大对企业违法违规生产、使用和作业人员无证上岗、违章作业行为的依法惩治力度,严厉打击违规充装、检验和翻新改造气瓶、拼装电梯等违法行为。加强查处后的跟踪检查,督促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特种设备安全体系和工作机制
1.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做好《特种设备安全法》出台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开展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的清理和整合优化,积极推进地方特种设备立法和标准制修订工作。制订特种设备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开展事故系统、综合统计系统、检验案例填报系统等应用情况专项检查。研究特种设备事故与安全生产事故协调衔接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以全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为纽带,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为重点,组织全系统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攻关,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2.深化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和检验工作改革。出台特种设备行政许可程序和许可项目改革实施方案,修订涉及行政许可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进一步减少、合并、下放许可项目;推进检验人员考试换证向审核换证转变。积极稳妥推进检验工作改革。总结推广广东电梯检验改革工作经验,推进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工作社会化改革试点。鼓励扶持有能力的使用单位承担自有设备的定期检验。
3.加强基层监察能力和人员队伍建设。以实现监管设备为主向监督企业为主转变为目标,修订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等规定,建立省、市、县三级安全监察工作规范;推广层级监管机制,推进基层能力达标工作;坚持和完善安全监察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各级监察人员业务能力。全面贯彻《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安委〔2012〕10号),实施新修订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作业人员考核安全技术规范;开展作业人员发证管理专项检查;建立检验人员实际检验能力训练示范基地;搭建特种设备鉴定评审人员注册和查询平台;继续开展对新疆、西藏等地质监系统监察人员、检验人员援助培训工作。
(四)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1.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法制知识宣传,继续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2.做好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立统一的新闻发布渠道,加强与新闻媒体的经常性沟通,积极争取媒体支持,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第五篇: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规定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规定
为加强对特种设备监督管理,保证作业人员和机械设备使用安全,预防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结合公司施工生产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特种设备的种类和使用范围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隧道施工空压机储气罐、起重机械(施工电梯、轮胎式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架桥机、龙门吊、塔吊)、挂篮施工设备等。在公司范围内租赁、安装及拆除、使用、改造的特种设备遵循本规定。
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用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租赁、安装、使用的监督管理,依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和职责
公司施工管理科是公司特种设备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特种设备技术档案管理、特种设备购置、报废计划的上报、特种设备的安装调试、日常的监督管理。公司安保科会同施工管理科对特种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制定本单位的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演练。
项目机械管理部门是项目特种设备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特种设备的租赁、验收、检查、制定维修保养计划收集相关记录及设备检验检测材料、人员资格的收集归档,建立特种设备管理台账,定期上报主管部门。项目安全管理部门会同机械管理部门对特种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制定本项目的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演练。
公司经理、项目经理是特种设备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可靠性、节能工作负总责。公司、项目特种设备分管领导在职责范围内对本单位特种设备安全使用负直接领导责任。施工现场负责人、技术人员对工作范围内的特种设备安全使用负直接管理责任。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对特种设备安全运行负直接操作责任。
三、特种设备管理
(一)、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小组,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公司、项目分别成立由公司总经理、项目经理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小组,对特种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包括:
1、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2、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3、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4、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5、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二)、特种设备的安装、验收、检验检测
1、特种设备的安装、拆卸、改造。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改造活动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来完成。双方应当在签订的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合同中明确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
2、特种设备的验收。建筑起重机械安装完毕后,安装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标准及安装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要求对建筑起重机械进行自检、调试和试运转。自检合格的,应当出具自检合格证明,并向使用单位进行安全使用说明;建筑起重机械安装完毕后,使用单位应当组织出租、安装、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验收,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验收。建筑起重机械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3、特种设备的检测登记。使用单位应当自建筑起重机械安装验收合格之日起30日内,将建筑起重机械安装验收资料、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特种作业人员名单等,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办理建筑起重机械使用登记。登记标志置于或者附着于该设备的显著位置。
施工现场使用的特种设备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检验检测,经过检验检测合格的特种设备方能继续使用。
4、特种设备的检测期限。各类特种设备的检验周期为:塔式起重机、升降机、流动式起重机检验周期1年;轻小型起重设备、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门座起重机、缆索起重机、铁路起重机、悬臂起重机每2年检验一次;氧气瓶、乙炔瓶检验周期是3年;空压机储气罐本体根据使用情况确定,压力阀、压力表检验周期是1 年;锅炉检验内部检验周期2年,外部检验周期是1年。
对于无国家检验标准的架桥机、挂篮等施工机械设备,应联合当地质检部门组织型式验收或专家论证,并进行现场试吊测试。
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起重机械,不得租用或使用
①、属国家明令淘汰或者禁止使用的;
②、超过安全技术标准或者制造厂家规定的使用年限的;
③、经检验达不到安全技术标准规定的; ④、没有完整安全技术档案的;
⑤、没有齐全有效的安全保护装置的。
(三)、特种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
1、对于租用的起重机械应当在签订的租赁合同中,明确租赁双方的安全责任,并由出租方出具建筑起重机械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制造监督检验证明(2006年10月后生产)、备案证明和自检合格证明,提交安装使用说明书。项目机械管理部门存档备查。
2、由项目机械管理部门督促出租方、分包队伍对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对保修情况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检查,并做好记录,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3、项目机械管理部门会同安全部门按照“特种设备、机械安全检查表”的内容每月对自有、外租、分包协作队伍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的情况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并作出记录。
4、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应对其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5、公司施工管理科、安保科每季度对特种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项目经理部机械管理部门、安全部门每月对特种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或向主管领导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各项目要按照公司安保科固定格式由安全部门每季度末月上报“特种设备使用情况统计表”。
(四)、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管理
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包括:电工、电气焊工、起重机司机、丝索工、信号工、锅炉工、压力容器操作及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等。上述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无证不得上岗作业。各项目要建立公司统一格式的“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台帐”,并于每季度末月上报公司安保科。
2、项目由人事部门负责组织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节能教育和培训。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特种设备安全、节能知识。
3、特种设备的作业人员在作业中,应该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在作业中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有权在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立即停止作业或者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后撤离危险区域。
4、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负责人报告。
5、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不得伪造、涂改、转借、转让、冒用特种作业操作证或者使用伪造的特种作业操作证。
6、特种作业操作证每3年复审1次,未按期复审的或副证没有复审记录的,特种作业操作证视为失效。
(五)、特种设备应急管理
1、项目经理部应当制定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演练。
2、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3、事故的调查处理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67条之规定根据事故等级由政府有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4、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分四级: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事故:特种设备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事故:特种设备事故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事故:
①特种设备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 ②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爆炸的; ③起重机械整体倾覆的;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事故:
①特种设备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 ②起重机械主要受力结构件折断或者起升机构坠落的;
对特种设备管理不严、违反管理制度导致发生事故的,根据情节的轻重按照国家或公司有关规定对事故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处罚。各项目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管理规定,并贯彻执行。
(六)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1、《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
2、《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3、《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4、《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桥式起重机》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