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餐饮业特许经营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餐饮业特许经营现状及对策分析
字体大小:大 中 小2011-03-07 15:12:36来源:中国吃网
特许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餐饮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对于加盟商来说,通过特许经营可以使用特许经营企业品牌,降低前期广告及产品研发费用,并通过特许体系的庞大规模而获得广告上的规模效应,更可以到总部系统的培训及管理上的指导,获得特许经营企业多年积累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减少时间和资金成本。对于特许经营企业来说,特许经营可以让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前期的资金投入,降低经营风险和管理费用,将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加盟商,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抢占市场先机。
一、现阶段餐饮业特许经营的现状
1中式特许经营快餐进入盘整期中式快餐业自1997年以来一直坚持高速发展的状态。近年的发展速度相对减缓,但是这并非说明中式快餐的发展进入低谷。一些前几年发展较快的企业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其管理体系、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等面临调整和升级。
其建立的特许经营店也面临升级和淘汰,局部加盟店面临特许经营合同和铺面租约到期,特许经营店总数不只增长缓慢,可能还会出现负增长。其他骨干企业发展也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理性的发展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中式快餐业的发展将再次提速。
2外资西式特许经营快餐获政策支持西式快餐的麦当劳在2003年建立我国大陆第一家特许经营加盟店后,虽然没有新建加盟店,但是其在国大陆的特许经营战略已清晰。麦当劳2004年底获得商务部关于其在国开展特许经营的批文,加快了启动特许经营的步伐。麦当劳的计划是2005年在国大陆建立100家加盟店。百胜2006年在国市场上保持了20%开店增长率,其中肯德基开始进入三线以下乡村,其店铺总数超越1200家。德克士继续坚持高速发展的势头。2006年加盟店总数达到437家,年增长35.9%。
3特许经营火锅行业高速发展火锅行业开展特许经营时间较早,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包括重庆火锅、南方涮羊肉、内蒙涮羊肉、鱼头火锅、菌类火锅和台湾涮锅等流派。火锅行业突出地演绎了规模为王的故事。内蒙古小肥羊和小肥羊2006年营业额在餐饮业百强中紧随超级品牌百胜和麦当劳之后,列第三、四位,成为外乡餐饮品牌发展速度的状元和榜眼。小肥羊2006年总营业额超越61亿元,增长率达22.4%小尾羊的总营业额28.15亿元,增长率更高达74.89%总体来看,国中式餐饮特许经营管理体系发展健康,产品品质比较稳定,特许经营店经营情况稳步提高。
4休闲饮品特许经营乱中有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饮品行业在餐饮业中所占比例在逐步上升。2006年休闲饮品品牌的增加和特许经营店数量的增加都达到两位数
二、我国餐饮业特许经营存在问题目前,虽然我国餐饮业特许经营在国内许多的企业中得到证实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我去解决:
1餐饮业特许经营立法滞后相关法律适用受到限制餐饮业特许经营的发展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引导和规范。然而,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少,只有内贸部在1997年底出台了一个《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方法》但该《方法》比较简单,对加盟总部的后续服务、费用收取、信息披露水平等没有详细规定,会使某些不法者有机可乘。另外,可以适用或类推适用的有关知识产权维护法规如商标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工商企业登记条例等,其中某些条款与餐饮业特许经营不相适应,使目前一些餐饮业特许经营加盟店走了样,导致特许经营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进去。
2缺乏对餐饮业特许经营的解和认识如有的总部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特许经营系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开始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发展加盟店,实际上只能做到统一经营商品、局部统一供货,而总部对加盟店的后续服务、经营指导,以及商品、服务质量、控制等都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又比如,有的总部甚至对自己的无形资产没有进行有效的商标注册和法律保护,就开始发展加盟店,当加盟出现侵权现象时,总部却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3缺少幼稚的可供转让的商业品牌及经营技术主导餐饮业企业开发的服务商品和独特的样板经营体系,加盟系统赖以发展的基础。这套体系应是通过总部实践将风险降至最低,并已通过市场检验的胜利体系。总部在形成这套管理体系时,通过反复实验,使体系中的各个岗位,各个环节都达到简单化、专业化、规范化、文明化。只有这样的体系在发展加盟店时才最有说服力。然而要真正形成这样的过硬管理体系,需要在经营管理上下大力气。
4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特许经营这一概念传入我国时间不长,国日前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专门法律规定,可以适用或推适用的法律有:商标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通则》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工商企业登记条例》等有关知识产权维护的法律。但这些法律中的有些条款与特许经营的国际惯例是不相适应的例如,加盟店字号登记问题;总部指定供货问题;限制价格问题;限制加盟店在合同期满后继续使用总部经营技巧问题;限制加盟店在合同期满后从事与总部发生竞争的业务问题。
5缺少先进的经营管理思路,创新性不够大多数特许企业基本模仿外资快餐的经营管理思路,或者沿用早期餐饮特许经营企业摸索进去的零星经验,缺乏活学活用,更缺乏很必要的管理创新研究投入。据统计,目前餐饮特许经营企业在管理研究方面的投入比例基本维持在万分之二(体系销售总收入)甚至更低的水平,与国外特许经营企业存在50倍以上的研究投入差异。
三、国特许经营餐饮业的经营战略根据以上我国餐饮业特许经营所存在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对策:
1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优先扶持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鉴于目前我国企业经营现状、尤其是资金短缺、负债繁重的状况,政府应该从政策和经济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另外,政府要切实推动餐饮业特许经营发展,就应将扶植名牌、宣传名牌、维护名牌、发展名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对市场的建设、指导、扶助、监督等措施,促进名店和名牌商品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已有一定声誉的商标和商号,各地政府应优先给予注册登记,防止他人乘虚而入,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对于一些有希望成为名牌的项目,政府部门应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实施必要的倾斜政策加以扶植;对于那些有多年经营历史的激进老字号,政府应鼓励支持他开拓特许经营业务,鼓励他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2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餐饮业特许经营健康发展从国外餐饮业特许经营实践来看,餐饮业特许经营事业的健康发展,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特许经营的有关法律制度,维护特许双方合法权益,使特许经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如,餐饮业特许经营规范规范、餐饮业特许经营检查验收制度等,并不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使特许经营监督纳入法制和有序轨道。
3加强理论指导,提高对餐饮业特许经营的认识餐饮业特许经营在国还是一个新事物,许多人对它不甚了解或存在某些疑虑。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需加强舆论宣传,介绍餐饮业特许经营方面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让更多的企业和经营者了解餐饮业特许经营的实质、特征及其优越性;宣传一些餐饮业特许经营企业的胜利经验和案例,进一步认识餐饮业特许经营的必备条件和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等等。通过学习宣传、开展研讨活动组织培训等多种形式,协助企业和经营者转变观念,开阔思路,正确认识和了解特许经营这种高级的经营形式,当今社会和21世纪企业的一种有效经营形式。
4确立多元化、多层次、渐进式的发展格局为了让餐饮业特许经营在国正常、健康的发展,国家应从宏观战略的角度考虑我国餐饮业特许经营发展的思路,研究确定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和发展重点,有组织、有方法地加以推进,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特许经营体系;要综合考虑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不能强求统一,更不能搞一哄而起;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渠道共同发展,国有大中型商业企业发展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对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包括个体经营者的引导,吸引它进入特许经营加盟系统,形成一支有相当数量的餐饮业特许经营队伍,提高企业的组织化和经营的规范化水平。地区选择上,先从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等有市场需求的地方起步,探索经验,培育优势品牌和龙头企业,再逐步向区域性和全国的特许经营网络发展;要根据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文化特点,形成有我国特色的特许经营模式,并鼓励名牌生产企业!老字号商业企业和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发展自己的主导产品,开发并形成成熟的商业基地,建立自己的加盟系统。
5增加投入,尽快培养出餐饮业特许经营方面的专业人才。
第二篇:我国发展特许经营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发展特许经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特许经营发展的现状
所谓特许经营,是连锁经营的一种方式,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商号、专利和专
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它是特许者利用自己的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与他人的资本相结合来扩展经营规模的一种商业发展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餐饮、汽车、房地产经营、商业、休闲娱乐、家政、旅馆等服务行业,特许经营已成为主导性的经营模式,其中连锁企业最多的达到两万多家,依靠特许经营方式,这些不起眼的小买卖令不少企业跨入了全球500 强的行列。“麦当劳”、“肯德基” 之所以能风靡全球,就是充分利用了特许经营这个开拓市场的利器,而零售业巨头 “西尔斯”、“沃尔玛” 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如此巨大的影响,也得益于特许经营这种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以特许经营最发达的美国为例,1998年其特许经营销售额高达8000 亿美元,占美国零售市场的43 % ,平均每个工作日每8 分钟就有一家新的特许经营店开业,美国人每4 美元开支中至少有1 美元是在特许经营店中消费的。可以说,特许经营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一种现代营销方式,是企业低成本、快速扩张的有效方法。
我国的特许经营萌芽于20 世纪80 年代末、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特许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已越来越受到我国商界的认同,尤其是近几年,发展势头有所加快,但就其发展现状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1998 年我国特许经营额为200 亿元人民币,只有美国的1/ 400 左右,占我国社会零售总额的015 %左右,与西方特许经营商相比,我国企业的特许经营在经营规模、规范化程度、赢利水平以及提升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有着相当的差距,据调查,目前我国特许经营企业加盟店数过500个的还没有,绝大多数都在本省、本市发展,跨省市发展还是个别现象,跨国发展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仅有个别的出现了规模效益;而特许经营的规范程度也很低,近30 %的企业没有加盟手册,20 %多没有运营手册,有加盟和运营手册的企业也没有有效地贯彻与执行,隶属于同一特许商的加盟店常常出现不同的风格,甚至出现百店百面的现象。总体而言,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特许经营中显得散、乱、差,缺乏竞争力,八年前挺进北京,宣称要 “挑战洋快餐” 的荣华鸡已黯然退出京城,北京的红苹果、河南的红高梁等连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纷纷落马,即便是被公认为国内特许经营很成功的餐饮业老字号 “全聚德”、“东来顺” 在与 “麦当劳”、“肯德基” 等洋名牌的对抗中,也明显处于下风,零售业规模最大的连锁企业华联超市加盟店达455 个,但与加盟店上万家的西方连锁企业相比,也只能是望其项背。
二、我国发展特许经营存在的问题
我国发展特许经营存在着缺乏知名品牌、认识不足、管理水平低下、法制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等许多问题,而这些正是特许经营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
(一)特许经营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不高
能进入特许经营的特许方,应该是著名的品牌,有市场性很强的专有技术。从国外经验看,一些特许组织都是在创出品牌知名度,具有成熟的品牌形象后才开始涉足特许经营, “肯德基”在进入中国之前,已是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如果没有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和产品作支撑,没有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特许权就毫无使用价
值,也很难吸引到加盟者。而在我国,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少,知名度低,而且品牌缺乏文化含量和现代化的运作系统,可以说,缺乏独具魅力的品牌和有价值的可转让技术,特许权就很难 “特许” 出去,从而阻碍了特许经营的开展。
(二)认识上的不足
特许经营是特许者与加盟者通过协议组成的分工合作体系,只有双方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才能实现 “双赢”。特许者在收取特许费后,要对加盟者进行指导和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百年老店 “西尔斯” 公司不仅向加盟者提供产品配送供应体系、营销技术指导,甚至还在融资、财会方面给予持续帮助, “肯德基” ’、“麦当劳” 都有高质量的加盟手册和可操作的运营手册,并设立学院教授这些手册,为加盟者培养人才;而国内企业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领会特许连锁的精髓,一方面为了打出牌子,扩大影响,大肆兜售特许权赚取授权费,另一方面却疏于对连锁店的指导、服务与管理,许多分店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产品质量低劣,服务不规范,严重影响连锁集团的形象。上海第四羊毛衫厂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甩卖牌子,将 “蝴蝶” 商标许可给江浙一带二十多家联营企业使用,结果损害了企业的名声。因此,我国特许经营企业首先必须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特许经营不等于卖牌子,收取授权费不是为了剥削加盟者的血汗,而是要为加盟者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加盟者成功。在特许连锁经营模式下,连锁公司与加盟者的利益是休戚相关的。
(三)标准化、自动化程度的差距
在实施特许经营过程中,大批量统一进货和多店铺统一经营,要求商品规格统一、质量稳定,生产工艺高度标准化,以便于连锁系统内统一经营战略、统一价格政策的实施和技术标准的推广运用。特许商是否拥有易于 “繁衍” 的标准化的工业技术,以及其工业生产中自动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制约着特许经营扩张的速度和效率。就标准化、自动化水平而言,中外企业差距十分明显,以餐饮业为例, “肯德基” 统一配料,用机器进行流水化生产, “麦当劳” 从产品的配方到火候的掌握都有着严格的量化标准,其生产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标准制造工艺保证了质量的稳定和口味的纯正,而我国的餐饮企业大多都沿袭过去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停留在手工操作水平上,制作工艺主要以一带
一、师傅传徒弟的模式为主,生产效率低下,制作工艺的标准化程度低, “繁衍” 速度慢,与特许经营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特许经营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一种高级形态,对特许商来说,最重要的资源除了品牌,就是成熟而规范的管理模式了,特许商的管理模式必须是先进的、标准化的,并且可以按照其规范加以推广, “克隆” 出一个个新的加盟店。特许经营并不简单意味着统一的商号、统一的装修、统一的产品等,加盟者得到的不仅仅是商号、产品或技术,更重要的是隐含在这些物质要素之下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它们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探索和积累下来的真正财富,包括企业的经营体系、质量管理、财务运转、商品组合、营销策划、企业文化等各方面。正是这种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的高效性、先进性和独特性,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对加盟者的吸引力。在企业制度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方面,中外企业不在同一档次, “可口可乐” 一开始就是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统一配方,统一包装,各地分装,同时有专利制度、股份制度在那里支撑,是市场经济中产生的一个完完全全地现代企业,其企业组织理论、治理结构、经营人才培养和企业经营战略已发展到相当精致而有效地地步,先进、高效的管理是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因
素;而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起步于以前的私营家庭作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就落后于西方,解放后又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等阶段,客观地讲,并没有经过现代市场经济的洗礼,也没有建立起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何以向加盟者推广?
(五)经营者合同、契约意识差,法律制度不完备
特许经营系统的双赢是通过合同的形式予以保证、通过规章制度予以维持的,而这方面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人治与法制方面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企业在法制环境中成长,完备的特许经营法和知识产权法为其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诞生在以人情义理为纽带的义理社会的中国名牌企业长期实行礼治、人治,不善于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不注重商标注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而法律制度不完备、执法力度欠缺使得假冒伪劣产品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张小泉” 满街走、“王麻子” 满天飞,令特许商和加盟者叫苦不迭。我国在特许经营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至今只有 1997 年原国内贸易部颁发的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除此以外,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对特许经营进行规范,而受文化传统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的合同、契约意识淡薄,单方面毁约、侵权、泄露商业秘密的事件经常出现,有的受许方在学到特许方的专有技术或经营诀窍后,在利益的驱使下脱离特许方的控制,自立门户,甚至出售特许技术,这一切都使得特许方在进行特许经营时顾虑重重,成为目前我国发展特许经营的最大障碍。
(六)硬件设施落后
特许经营中连锁店分布广泛,市场信息瞬息万变,这对商品的及时运输和信息的迅速传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80 年代连锁店在世界范围内再度兴旺就是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础设施条件的落后也是我国特许经营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是配送中心的建设。只有建立先进有效的配送中心,才能实现统一采购、集中管理货物,及时满足加盟店的需求,体现规模效益。在西方国家,运输网四通八达,运输服务迅捷及时,特许经营总部和各加盟店又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这是他们特许经营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我国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管理设施在特许经营中尚未推广使用,总部与加盟店之间不能及时实现信息沟通,严重制约了特许经营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特许经营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大力宣传,加强理论指导,提高人们对特许经营的认识
虽然特许经营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十分盛行,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必须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媒体报道,举办展览会、研讨会、培训班,介绍相关理论和知识,让更多的企业和经营者了解特许经营的实质、特征及其优越性,促进他们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对此积极引导,理论界加强研究,企业界大胆尝试,使特许经营成为促进企业成长、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扶植名牌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
现代市场竞争实际上是品牌的竞争,特许经营企业说到底是一个创造名牌、经营名牌的企业,它许可的就是较高的商誉、独特的品牌、服务及技术或者专利,竞争者难以完全模仿。因此企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自己拥有一个被消费者认可的名牌和可供别人利用的 “无形资产”,对此政府应制订有关的优惠政策。对已有的老字号、特色店、名牌企业要鼓励发展特许经营,充分实现他们的无形资产价值。
(三)推进企业现代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特许经营是特许者向加盟者出售经营理念的体系,对加盟者而言,持许企业行之有效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意味着较高的技术屏障和强大地市场影响力,而这些正是投资者们梦寐以求的竞争法宝,仅凭一个商标、几件产品或者某项专利就能长久地发展特许经营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当企业已经磨练出一套独特而成功的经营理念时才有能力发展自己的特许经营事业。此外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也直接制约着特许经营的成败和扩张的效率。因此企业应苦练内功,吸收先进的营销理念,勇于创新,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创造特色,同时加快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将现代化大工业流水线生产方式的程序和统一规范导入经营管理,为加盟店提供统一的经营管理标准。
(四)加强行业管理,合理引导,逐步推进
国家及各省市的连锁经营协会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做好指导工作,包括引进和吸收国际特许经营的技术和经验,组织连锁、特许专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提供全国及全球特许经营发展的信息等;另一方面,要做好协调工作,包括通过行规进行行业自律,制订特许经营行业发展规划。对于特许经营,既要大力鼓励,又要避免一哄而上,要有组织有步骤地加以推进,先选择重点领域(如餐饮、服务行业)和重点地区发展,然后再推广到其他领域和其他地区。
(五)健全培训体系,造就行业专门人才
特许经营有赖于精通此道的专门人才,人才培训是特许经营中最重要的环节。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教材编印,向正规教育渗透,在经济类的大学或专业中,强化特许经营的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特许经营企业的内部培训。通过健全培训体系,不断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出适应现代特许经营方式的专门人才,如市场研究、战略规划、广告及营销、财会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为规范,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制订和完善特许经营的有关法律制度,是维护加盟双方合法权益,保证特许经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在特许经营的发展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特许经营的法规和管理制度,如 《特许经营管理法》、《特许经营关系法》 等,加大执法力度,形成重合同、守信用的法制环境,杜绝单方毁约、抢注商标、泄露商业机密、利用特许经营进行欺诈等现象,使知识产权得到切实有效地保护,保障特许经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印州、刘赛中 《加入 WTO与中国特许经营》 [J ]1 《商业经济文荟》 2000年3期。
[2 ]李树 《特许经营:现状与对策》 [J ]1 《企业经济》 2000年9期。
[3 ]胡卓红 《特许经营的魅力、风险及其规避》 [J ]1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1年7期。
[4 ]高杰 《特许经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J ]1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1年3期。
[5 ]唐畅 《我国发展特许经营的制约因素分析》 [J ]1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年5期。
第三篇: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
09学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论文
我国
贫
富
差
距
现
状
及
对
策
分
析
信息技术系 05级4班 沈珊珊(2047)
[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 现象 影响 原因 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居民生活的总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所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人和消费的份额高达50%),我国已经是世界上40个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
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
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三、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
1.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克服了以往平均主义的弊端,能够从物质利益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有利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配置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按贡献进行分配,而其中资本这项要素总是得大头。这样,在劳动收入大体均等的情况下,收入差距主要因资本要素占有者财产性收入高低而拉大。
2.垄断致富。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凭借对关键资源的独自拥有或政府赋予的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在产品市场或者要素市场上具有独自决定价格的能力,它们可以不用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借助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些垄断利润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会转化成为该行业在岗职工工资,从而导致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
3.非法暴富。我国已有富豪阶层出现,他们的人数不多,集中的财富占了全国居民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这些富人中相当部分是靠勤劳致富的,然而不少人主要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他们走私贩私、制假贩假、集资诈骗、偷税漏税,更有甚者,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权谋私、做权钱交易,搞“腐败经济”,看看当前的腐败问题,很多都与经济金钱有关。而这些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必然加剧贫富差距。
4.税收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还不够完善,个人所得税所需要的征管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另外,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比较窄、保障程度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在城乡二元化隔离的基础之上,造成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巨大差别。这种缺乏覆盖城乡全体人民的公正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四、解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思考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一)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4]为此,应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通
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二)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非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立法来限制、减少市场垄断,坚决反对垄断价格行为,打击不正当竞争。另外,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应征收垄断税。在税收上要做到扶持低收入行业、困难行业的发展,保障其职工的基本收入和生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报告中承诺缩小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他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外,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四)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5]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社会保障则应更加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五)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形成三次分配格局。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另外,对于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企业,政府应该在税收和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回报社会。
五、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对策
1.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注重初次分配的公平。初次分配是在全社会各种微观单位内部分散进行的分配。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的数额要比二次分配大得多,初次分配的大格局一旦确定下来,二次分配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只能通过财政收支和转移支付手段在局部或一定环节上作出调整和修正。因此,初次分配就要注重公平。要逐渐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劳动要素报酬水平,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工资在成本中的比重。
2.改革税收制度,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一是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及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相对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对高收入者实行累进税率,并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向贫困地区、弱势群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援助。二是改革完善财产税。应尽早开征遗
产税、赠与税、物业税。对于一些高收入群体的奢侈消费项目,如高尔夫球、桑拿、健身等,可以考虑开征特别消费税。
3.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当前的重点是尽快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尽快制定和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困难企业解决社会保险金和医疗费等的拖欠问题。加紧研究《企业工资条例》,对工资的确定原则、依据、拖欠工资等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等作出明确规定,保证低收入者的收入受法律保护。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的社会救助机制。
4.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垄断企业凭借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通过垄断价格形成高额垄断利润,从而维持了本行业的高收入水平,这种现象很不公平。我们要加强对某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引进竞争机制和竞争主体,打破行业垄断。通过《反垄断法》来有效地约束垄断经营行为,对垄断企业的定价权实行严格监督,对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实行高于一般行业的税率,使其获得的超额利润收归国有。
5.坚决取缔各类非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要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强化对掌握权力和掌握公共资源的公务人员和机构的监督和约束,铲除腐败,缓解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依法严惩侵吞国家财产及以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谋取私利的一切腐败行为。
6.创造平等的教育和竞争机会。治贫的主要手段是教育,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同时,打破生产要素流动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给予他们平等待遇,让其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才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7.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步伐,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高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D],江苏,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6
[2]刘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扩大 17年间增加12倍[N],北京商报,2008-10-16
[3]郭爱娣,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比3.33∶1[N],京华时报,2008-08-29
[4]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2
[5]李中华,透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拉大[J],求索,2005(3): 25-27
[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年10月
[7]林毅夫:以初次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J].党政干部文摘,2007(6)
[8]林彬:由基尼系数引发对中国现今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17)
[9]于猛:缩小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7(11)
第四篇: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2006-12-14 21:27:22)
经过充分准备,我组就“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具体分析了中国人才流失的现象、原因、影响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首先,在流失人才的界定方面,经过讨论,我们将其定为科学人才、非科学领域的各行业中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拥有高学历的人才。而人才流失通常有两种途径:留学国外、移民。因此,我们重点讨论了留学生人才的流失现象,也提到了科学人才、高技术人才的流失等。下面我将从现状、影响、原因以及建议这四个方面阐述我组成员的观点。
我国人才流失的现状介绍:据了解,全世界科技移民的百分之四十被吸引到了美国,在全美从事科学和工程项目工作的人员中有百分之七十二出生在发展中国家,目前,仅在硅谷地区供职的中国科技人才就超过了十万人。我国人才流失最主要的渠道是以学生和科研人员为主的出国留学、进修。2004年2月16日教育部公布的2003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结果指出:从1978——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7.28万人。以留学生身份出国目前在外的留学生人员有52.74万人。回国人员只占24.7%,超过75%的留学生尚未回国。教学科研领域人才流失也相当严重。2000——2002年,人才外流率为18.6%,回国率为14.4%,人才净流失率为4.5%。1993——2001年间,我国软件人才流失率为10%左右。研究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率保持在2:3是比较合理和有利的。若以此为标准,中国仍处于严重的“智力流失”状态。
鉴于中国严重的人才流失现状,我们讨论了其影响。部分同学认为人才流失并非坏事,首先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流失的人才可以在国外优越的环境下更好的发展自己,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流失的人才在国外得到发展后有更多的资金来投资国内,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并且,科技人员留在国外,他们同样可以同回国人员一样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信息时代,科技人员并非一定要本人回国才能为国效力。他们可以利用其优越的条件,在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回国后所起不到的作用。然而我们也考虑到了其坏的影响。
首先,从国家的角度讲,人才流失的后果十分严重,国家前期人才培养投入将得不到回报。从企业的角度讲,人才流失后的置换成本相当高。据美国一项研究,一个人的离职可能会使公司损失5万到10万美元。人才流失成本包括:(1)人才交替成本由重新招聘、考察和培训周期内的生产力下降导致的损失。(2)“专用资产”的流失:员工在某个企业通过学习获得的技术和人文知识,客户关系信息、配合默契构成的生产力,就是蓄积在员工身上的该企业的专用资产;(3)人才风险成本的增加:企业在培训、使用不熟悉的职工过程中要冒一定的风险;(4)企业为自身信誉降低所支付的成本。被解雇的员工常常会散布不利于企业的言论,解雇的员工多所付出的代价越大。(5)文化蜕变成本。人才流失常常发生在具有创新意识,与传统文化不太相容的人才群体,结果是导致企业文化朝表面去同方向蜕变,这是十分危险的倾向。
其次,人才流失将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在科技知识创新及转化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的差距。入世后人才的流失将比市场份额的丢失更为危险。中国企业能否成功地实施包括人才吸引、培养、使用和激励在内的人才战略,对人才回流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此前一篇报道称,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2年底,中国已有超过58万人出国留学(不包括公私出国经商和旅游的中国人),其中公派留学生为6万多人,目前共有15万多人回国工作(其中公派生为5万多人),另外16万多人毕业后在国外就业,约27万人正在海外就读。那么,就这个数字来说,我国留学人员流失比例达到了近50%。“这几年留学人数激增,今年有可能突破30万人。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目前,我估计留学生累积总数达到了150万人。”王辉耀不无担心,“去年的数据显示,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
王辉耀在《人才战争》中直接传达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危机感:“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世界大战中,中国和印度并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国家,但绝对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
王辉耀说,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增强了对手。
2007年,被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居世界各国留学生之首。中国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称,当时中国出生而移居美国的博士约62500人。截至2006年,中国公立研究机构博士总数才不过18493人
“吸引中国留学生,实在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广州留学服务中心出国部项目主管张国华[0.06 1.67%]感慨地说。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2007年一份报告显示,每个非欧盟国家留学生平均每年带来的效益是2.44万英镑。
“一旦留学生不回国,此前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投入就无法收回,以每人为外国每年贡献2万美金计算,中国仅留学一项就为国外贡献100亿美金外汇。”王辉耀不无担心。
然而,各国还在争抢,并且手段变幻多样。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曾总结了人才大战的10种武器,比如在华设立研究机构、合作办学设奖等隐形手段。据了解,2003年左右,清华大学近百种奖学金里,外企公司占了一半,北京大学总额400多万奖学金中,外企占了300万。而商务部公布的2006年统计表明,外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的研究中心将超过800个,而6年前这些研究中心仅为100个。本报此前报道的不断涌入国内的“洋高考”也恰恰是很好的注脚。
“国外一方面能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另一方面加大了对中国人才的吸引力度,在移民政策方面制定了很多优惠措施。国外在„拉‟(Pull),而国内教育、用人、移民制度改革缓慢,等于是在„推‟(Push),在„推拉因素‟双重作用下,留学人数这几年激增。”
不缺硬件缺软件
尽管连日来都在接待源源不断的学生家长,并且赞同学生出国开阔眼界、学有所成,张国华仍难掩心中焦虑:“我们到了真正思考为什么这么多学生想出去、为什么留不住青年一代精英的时候了,到了全民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做的时候了。”
王通讯感慨:“21世JI是人才战争的较量,而人才战争的成败,将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要强调人才回归、从海外取出人才储蓄的阶段,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 有些地方招聘了大量人才,甚至给他们不菲的待遇,但是这些人才除了当“花瓶”外,平时根本没有多少事情做,更谈不上专业研究。
第五篇:特许经营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特许经营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中国特许经营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特许经营行业发展现状:
特许经营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自2000年以来,中国特许经营总体呈稳定快速的发展趋势。
2011年中国特许联盟120强的销售规模达到了37.3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9.6%,特许连锁120强共拥有连锁店21.8万家,其中加盟店19.2万家,给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达到250万个。
2011年12月12日,商务部发布修订后的《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管理办法》。办法要求,商业特许经营实行全国联网备案,符合规定的特许人依据办法规定通过商务部设立的商业特许经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备案。办法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截至2012年7月31日,全国商业特许经营备案企业达1850家,其中跨省经营的企业达1498家。备案企业涉及零售、餐饮、酒店管理、汽车维修、教育培训等70多个行业,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12年1月4日,商务部发布《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商业特许经营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用五年时间,实现主要特许经营品牌的加盟店数量、经营规模、规范水平均有较大提高,形成一批市场发展潜力大、标准化管理能力强、诚信经营的知名商业特许经营企业和品牌。
特许经营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依据特许经营在中国的短短十多年时间内就已取得的惊人表现看,特许经营在中国的增长势头是有增无减的。随着中外特许经营企业的共同努力和相互促进,中国优秀特许经营企业在管理和品牌经营上将逐步成熟,再加上我国特许经营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完全可以想象,今后几年,我国的特许经营发展模式将会有实质性的飞跃和发展。
前瞻网:中国特许经营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特许经营的定义、特征、分类及与其他经营方式的区别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特许经营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分别介绍了教育业与特许经营、服装业与特许经营、餐饮业与特许经营以及其他部分行业与特许经营。随后,报告对特许经营行业做了品牌分析、管理与营销分析、企业案例分析和投资分析。最后对特许经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