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孤独情绪个案分析
青少年孤独情绪个案分析
一、案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小朋是一个很不爱说话、性格相当孤僻的孩子,在学校他很少和老师说话,同学们和他说话时,他也很少与人交谈,这对同学们和他之间的沟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学校老师和她的家长进行了了解,原来小朋在家里也是如此:小朋的妈妈是养花专业户、平日里忙于整花、卖花,一天从早忙到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小朋的爸爸又经常出差,在家团圆的日子都很少,所以小朋从小就很少和父母说话,也很少叫妈妈,从来没有带朋友或同学到家里玩过,到了现在也是一个人玩。
二、资料分析与收集
(1)收集:
1、通过案主自述: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包括生活环境,在家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可以得知有关案主和他人关系的大量情况;还可以了解案主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2、通过对案主家人及其周围有关人员(包括同学、朋友、老师及邻里)的访谈,了解案主的基本资料及日常行为,了解他人对案主的评价,也可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与案主相关的资料。
3、通过观察案主,了解其言谈举止、互动方式、感情表现等情况。(2)分析:
1、家庭环境因素
由于其父母都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小朋的教育,也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小朋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样的家庭环境容易让小朋感到孤独。
2、自我意识太强
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青少年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会将自己隐藏起来。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又不愿告诉别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产生孤独感。
3、自我评价不当
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小朋由于得不到家长的关爱等原因导致其自卑心理,不善于与人交往,缺少朋友,使得他产生孤独感。
4、缺乏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需要真诚、需要热情、也需要技巧。小朋因为没有掌握交往技巧而不能与人交往,也使得自己在别人眼中没有良好的形象。
5、情绪情感障碍
情绪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情感障碍常常诱发人际孤独。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害羞、恐惧、愤怒、嫉妒、狂妄等,其中,与孤独感密切相联的是
害羞和恐惧,害羞和恐惧会使人产生逃避行为,从而避开与人交往的情境,离群索居,封闭自我。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就有可能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体验。小朋由于早期的成长经验,从小就和父母很少沟通,久而久之也让小明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使得其现在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的心理。
三、理论
1、米德的自我理论:米德认为,影响自我的他人有两类:一类是概化他人,另一类是重要他人,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个人成长的中心人物,如父母、老师等。重要他人对个人的态度、观念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并对个人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来自重要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会逐渐形成个人自我的重要部分。小明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其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父母、老师对其的不重视、不关心;没有朋友,得不到关心与支持,使得他缺乏爱的温暖,让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被关爱的孩子,不受人喜欢,自尊受挫,从而产生孤独感。
2、库利“镜中我”:库利提出,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体味他人的姿态意味,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这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并衡量其他事物一样。由于小朋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少与他沟通交流,无法满足小朋的情感需要,使得他感到父母并不重视自己、不喜欢自己,对小朋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使其自卑,产生孤独感。
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人格形成及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小朋的问题正是因为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少关心和照顾小朋,使父母与小朋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孩子缺少起码的交流机会,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的变化。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普遍存在孤僻、交际自控能力差、自由散漫等心理障碍或缺陷,甚至感觉遭到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
四、实务
社工介入个案心理咨询及辅导
1、理性情绪疗法:通过与案主的沟通,了解案主的想法与问题,针对以上的分析,以及存在的实际问题,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案主在认知上确立正面的概念,逐步积极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恢复自信心,树立勇于面对生活的勇气;(“ABC理论”:在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个人对此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和个人对诱发事件所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后果C(Consequence)这三者关系中,A对C只起到间接作用,而B对C则起直接作用。换言之,一个人情绪困扰的后果C,并非由事件起因A造成,而是由人对事件A的信念B造成的。所以,B对于个人的思想行为方法起决定性作用。)
时间与内容安排:
(1)通过与案主及其家人深入地交谈,收集有关资料,尽量比较全面地掌握案主的基本情 况;
(2)通过交往,和案主建立较好的工作关系,阐明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理念和原则,和案主一起分析其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包括自信心不足、沟通能力缺乏和社会支持网络单一等);
(3)确定案主的问题,运用ABC理论来确定案主当前经历的事件。这些事件引起了哪些情绪困扰和行为结果,指出案主的情绪中哪些是适应的,哪些是不适应的,给予当事人机会诉说最近一段时期内令他不开心的事,然后帮助他找出引发情绪问题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4)反驳案主的非理性信念,帮助案主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优势,并强调案主在某些方面的才能,让案主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5)可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来让案主展现自我;
(6)鼓励案主去和小组成员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把不同小组成员的情况(主要为长处和爱好)向案主作说明和诱导,使案主有足够的信心去结交新的朋友;
(7)可通过小组活动,使案主有机会接触到新的伙伴,并和他人合作,交流。
(8)通过多次小组活动后,进行个别交谈,让案主反省自身的长处,包括家庭的情况,帮助他较为积极地面对自身和家庭,并反省在小组活动中的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使他感觉到与人交往和合作的快乐和意义;
(9)同案主一起回顾走过的历程,帮助案主看到展现自身价值、客观面对困难和勇于交往的好处,并强调这些好处对案主的重要性。帮助案主计划,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困难,争取更好地融入社会。
2、家庭治疗:
首先,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温暖完整的家;再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但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对其身心也要有所了解。最后尊重孩子,民主教养。协助父母采取适当的措施让孩子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任何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方法,充分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多关注教育类的视频和书籍,从中掌握科学的教导方式。尤其是应该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等等这些技术都是父母需要掌握的。因此父母一定要加强和孩子的心灵沟通,应该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使其产生快乐和成功心理,进一步体验到成就感。开启亲子之间的对话,互相了解,说出自己的想法,相互理解,更好交流;角色扮演,父亲与儿子互换角色,以他们的认知与方式,来增进了解,寻找共同点,讨论不同点。
第二篇:行为和情绪问题儿童 个案分析(定稿)
从一则个案浅谈残疾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为什么孩子常常会出现行为或情绪问题,心理学家曾揭示了两个重要原因,表达的需要以及无法适当处理环境的刺激和变化。有着听力残疾的孩子由于和父母交流的障碍,得不到或较少得到行为习惯方面的正确指导,再加上自己表达的不畅,往往更容易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作为聋生部三年级的班主任,班里的孩子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和情绪问题自然成为我关注的重心,而平平是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一个。他的表现主要是注意力集中困难、行为冲动性和活动过度的特点,并伴有学习困难、对立违抗、品行障碍、情绪焦虑、暴躁等。由于这些表现,使得他的学习生活,和同学,老师的关系,社会适应能力都受到了不良的影响。看到孩子可爱小脸上出现的和他年龄很不相符的沮丧和怨恨表情,我就非常心疼。“让他也能融入这个集体,得到他本该拥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成了我努力的目标。个案背景:
目前公认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良教育因素是儿童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该生一年级入学时,性格外向、开朗,喜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对其他同学热心、友善。但多动,注意力分散,喜欢打扰别人,学习落后,让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很快该生对大家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变得敏感,暴躁,喜欢打骂同学了。可以说,学校的环境是他很难适应的,他的行为、情绪问题和学校的不良因素有一定关系。
另一方面,其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几乎涵盖了四种对儿童最不当的教育方法。①放任型:父母工作繁忙,周末常常加班,再加上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使其经常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父母对其长期的放任自流,导致他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引导,行为逐渐偏离、社会适应不良,入学后易有多动表现。②专制型:父母很少管教,但一旦发现其出现什么行为问题,则会严厉责罚,让他时常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增加,情绪不稳定。③溺爱型:由于平日疏于照顾,在有时间照顾时,父母又会对其过于娇纵溺爱,养成任性习惯。④相关型:父亲暴躁的个性,耳漏目染、潜移默化,诱使其也渐渐变得冲动任性、脾气暴躁。总之,家庭教育和父母对子女态度不当是导致平平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重要原因。个案分析:
1、父母很少的陪伴加之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其亲情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再加上长期的自由散漫,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2、表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非常渴望得到关注的他由于学校开展的活动参与较少,基本上只有成绩的竞争,故该生没有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只有通过一些不太好的行为来引起大家注意。
3、获得的需要。由于到小学后,对于注意力集中困难的他,教学任务加重,难度加大,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他来说十分困难,在努力几次都没有结果之后,毫无成就感的他变得有些气馁和自暴自弃。心理学依据:
1、任何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家庭的、社会的、学校本身的),要找到病根,对症下药。
2、有的孩子喜欢打架,只不过想追求一种成就感,想表现自己,因为他没有正当的表现机会,精力没有一个正常的发挥渠道。行为改变计划: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
首先我们要用爱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消除他的不良情绪。平时有意无意地摸摸他的头,与他多亲近,让他感受到来之我的关爱,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告诉他和大家友好相处的方法,并告知班里的同学他不高兴的原因,让大家学会互相尊重。
2、充分满足其内心的需求。
课堂上,为其创设表现的空间,多鼓励,多关注,多肯定。明确得到老师关注的正确方法,如,和他约定,如果能坚持一周不打骂同学,老师就和你一起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情,给予充分的情感关注。及时肯定他的正向行为,对于其经常性的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只要适当提醒即可。教给其学习的方法和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方式,并给他安排一定的力所能及的班级事务,让其也能获得同学们的肯定和认同。当他做到了要求行为,一定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做到积极增强。
3、尽量避免对其的不当行为给予过度关注(忽视)
与他商量好,如出现太激动,太生气,想打扰同学或想说话的情况,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走到教室的一角进行冷静并教给他冷静的方法,让他明白这不是惩罚,只要冷静下来随时都可以回到座位上。对其出现的不当行为要平和处理,不要责骂和不满,给予最小的关注,直接告知其应该怎么去做才是对的就可以了。
4、讨论和解决问题
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就忽视他的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权利,在他心平气和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讨论他目前的表现和这种表现带来的结果,让他自己去意识到错误并自愿去寻求改变的途径。
5、与家长沟通。
跟家长说明孩子的现状,并争取让家长去医院进行相关有可能导致类似行为和情绪问题的疾病排查,如重金属中毒,多动症等,如有什么生理上的问题尽早治疗。并耐心地和家长讲解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建议他们帮助孩子规范行为习惯的方法:比如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制定时间表:让孩子每天的作息和活动大致相同,规律而充实,按计划执行,不随意变动,如要变动提前计划; 保管好每件东西:每日整理好自己的东西,每件东西物归其所,包括学习用品、衣物等任何东西,不要随意乱放。家长每天检查督促;与孩子一起进行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在娱乐活动中放松心情,增进亲子关系;在体育锻炼中增加耐力,不要怕天热出汗;经常进行一些有规则的游戏活动,在快乐中学习遵守规则、控制冲动。切忌在这些活动中指责孩子等。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平平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变长了,基本能遵守课堂纪律,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参加了校体育队,个人卫生习惯有所好转,课桌上物品摆放较整齐,现在能及时改正错误,和同学发生争执打斗的频率也在逐渐降低。思考: 今后,当老师发现同学有违反纪律或有不良习惯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的批评一通了事,而应该注意从问题行为的背后去寻找原因,从根本上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产生有效的结果。
对因早期教育不当、缺少关爱等因素造成的问题学生,更应为他们创设平等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环境。学生是在不断发展的,心理还不成熟,在爱与友善的环境中更容易纠正错误,使他以健康的心态正视自己,以积极的行为超越过去,向好的方面发展、进步。
第三篇:典型社区工作青少年个案分析
典型社区工作青少年个案分析
(十二)来源:考试大 2009 年 5 月 6 日 【考试大:中国最给力的教育考试网站】
一、基本资料 冯某,男,18 岁,居住于 XX 区 X 街道。冯某身材瘦长,长发披肩,喜欢抽烟、上网,目前在家享受低保。
二、背景资料 案主十二岁时,父亲因病过世。母亲失业后没有工作,母子俩都享受低保,目前与母亲 和外婆共同生活,靠外婆的退休工资贴补家用,以维持日常生活。案主是家中独生子,由于 父亲过早去世,母亲对儿子更加溺爱。而母亲又整日沉迷于麻将,对案主根本不予认真管教,甚至于放任自流。案主不爱读书,在学校表现较差,初中未毕业就退学在家。案主经常白天 睡觉,晚上和玩伴一起整夜整夜的上网吧打游戏,是一个十足的“夜猫子”。
三、主要问题 案主好逸恶劳,有许多不良习惯,不愿意工作。母亲沉迷于麻将,案主又沉迷于网络,母子关系有隔阂。案主常与不良朋辈在一起,并认为他们有义气。就业问题。由于案主无业在家,并经常白天睡觉,晚上上网吧打游戏,经常伸手向母亲 和外婆讨钱,家庭经济更加拮据,母亲不愿给他钱去打游戏,并要他去寻找工作,自食其力。家庭问题。案主从小受到父母宠爱,外婆更是关爱有加。平时案主的各种需求,母亲都 给予满足,百依百顺。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严格的教育,养成了案主好 逸恶劳的坏习惯。由于父亲的过早去世,母亲对儿子更加溺爱,而母亲又整日沉迷于麻将,对案主根本不予认真管教,甚至于放任自流。同辈群体问题。经与案主接触了解,他的玩伴都与他年龄相仿,也都待业在家,整日无 所事事,上网吧打游戏。由于他没有经济来源,玩伴经常请客他一起上网吧打游戏。他认为,朋友都很讲义气,很有共同语言,家庭对他没有吸引力,他情愿更多时间与朋友呆在一起上 网吧打游戏、聊天、抽烟。
四、问题分析 父母教育不当。他们对案主百依百顺,没有进行正确引导和严格教育,只是满足案主的 物质需求,养成了案主好逸恶劳的坏习惯。父亲的去世,对案主心理造成创伤。但母亲对儿 子疏于管教,相互埋怨使得母子关系有了隔阂。玩伴作用不小。由于他没有经济来源,玩伴经常请他一起上网吧打游戏。他们很有共同 语言,因此他情愿更多时间与朋友呆在一起。
五、服务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和机构家庭疗法相结合 案主的主要问题(不愿意工作、与母亲关系不佳、结交不良朋辈)都可以明确界定,案 主自身也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依靠案主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采用任务中心模式
六、工作计划
总目标:协助案主找到生活目标、改善案主母子关系、远离不良朋辈。(之前安排案主参加小组活动,培养案主与工作者之间的信任感。)
(一)建立专业关系,了解案主基本生活状况,劝说案主改正一些小的生活坏习惯,提示案主思考找工作问题。
(二)对案主行为的改进表示赞赏,鼓励案主进一步改进;会谈的中心集中在启发案主找寻生活目标(理想的工作是什么)
(三)与案主的母亲会谈,协助案主母亲找到沟通阻碍的原因,教授一些母子沟通的方法;鼓励案主母亲重新找一份工作来为儿子做榜样。
(四)与案主会谈,赞扬案主的改变;向案主提供他感兴趣的就业信息,鼓励其就业;告诉案主其母亲的改变,鼓励案主改善母子关系。
(五)巩固几次会谈的成果,赞扬案主和案主母亲的变化,结案。
(六)评估方式:效果评估
七、服务实施
个案工作开展前:动员案主参加了两次小组活动。最初,案主对社工非常排斥,社工用自己的真诚取得了案主的信任。
第一节:首次面谈时,社工发现冯某长发披肩,头发已经出油了,精神萎靡。了解得知,他之所以留着披肩长发,是因为他的那些朋友也都留长发,如果自己将头发剪短,就会被朋友嘲笑,他自己也认为留长发很有个性,也很时髦。社工听了以后,对案主的认识也表示理解,并劝说案主留长发未尝不可,但要注意个人卫生,案主表示接受社工的建议。社工询问案主的生活情况,得知他基本上白天在家睡觉,晚上上网吧打游戏。社工就劝说案主上网吧打游戏未尝不可,但要有节制,经常性通宵达旦打游戏一方面开销也大,另一方面对身体有害。现在年纪还小,应利用现有的美好时光去参加政府免费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为今后寻找工作打好基础。案主听了社工的一番话以后,低头沉思不语,社工就请案主再仔细考虑。
第二节:社工发现案主的头发已经洗过了,人看上去也比较精神了,社工首先对他的做法表示了肯定。社工询问案主关于参加免费培训是否考虑过,案主说:“我听朋友讲,我连初中文凭都没有,参加免费培训没有什么用处,学了以后还是找不到工作。”所以,案主表示对技能培训不感兴趣。社工就问案主:“你现在不参加技能培训,又无一技之长,今后如何在社会上生存?”案主随口说了一句:“今后我自己经商开店。”社工又问案主:“经商开店一方面要有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也要有经营和管理能力,而你家庭经济又有困难,哪里有这么多钱来经商,你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又无经商经验和管理水平,你的这种想法是否太天真?”案主不语,社工又开导他,如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要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必须要有一技之长,只有在年轻时多学几门专长,才能有生活出路,否则就要被社会淘汰。案主点了点头。社工就趁热打铁,询问他:“今后你最想做的工作是什么?”案主想了想说:“调酒师培训有吗?我还是对调酒师比较感兴趣。”社工回答:“调酒师的技能培训是有的,它还分初、中、高三级呢,我们帮你去咨询以后再给你回应。”
第三节:社工与案主母亲开展了一次面谈。母亲诉说,儿子现在长大了,变得越来越不
听话了,平时对我也是爱理不理的。社工就劝说母亲,因为案主处于青春叛逆期,有很强的反叛性,家长的话都听不进去,母亲可以尝试转变与儿子的交流方法,不要一味地进行训斥,要以平等的态度跟他交流,听取儿子的想法和意见。同时又跟母亲说,实际上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家长的行为对孩子影响很大,母亲可以减少打麻将的次数,有可能的话,母亲可以去寻找一份工作,一方面可以改善家庭经济,另一方面也为孩子做榜样。对于案主喜欢上网吧打游戏的现象,也不能一下子断绝案主的经济来源,案主讨钱时,母亲在给钱的同时,可以规定案主每周上网吧的次数。母亲听了社工的分析,连连点头,表示愿意改变自己,去影响儿子。
第四节:社工向案主提供了政府免费培训的学员登记表,案主参加调酒师初级班的培训报名。社工与案主开展进一步的交流,了解到案主最近上网吧的次数在减少。母亲在居委就业援助员的介绍下,已到超市做理货员了,目前正在试工。母亲对他的态度也改变了,跟他讲话时不是一味训斥。社工对案主的近期表现给予了鼓励和支持,同时社工也向案主提出,要尊重母亲,母亲现在上班也很辛苦,主动关心母亲,同时也要向母亲学习,改变目前的现状。逐步减少与朋友的来往,养成正常的生活规律,在家里帮助母亲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案主对社工的建议表示接受。
八、服务成效
案主与母亲的关系有较大改善,案主上网吧打游戏的次数相对减少,已树立求职信心,并已报名参加职能培训,有远离不良朋党的可能。案主母亲在居委就业援助员的介绍下,已到超市做理货员了,目前正在试工。
九、个案反思
针对冯某的实际情况,社工运用专业工作方法和专业理论,以平等、接纳的态度真诚对待案主,协调案主与周围环境的问题,通过面谈辅导的方式和家庭治疗模式进行辅导,缓解家庭成员关系,改变案主原有的坏习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本个案尚在进行过程中,案主可能有反复,尚需社工不断进行耐心辅导,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能自食其力,使案主早日融入到主流社会中去。考试大收集 来源:考试大-社会工作者考试
第四篇:青少年个案帮扶案例分析
青少年个案帮扶案例分析
杭州市小营街道青少年事务管理“阳光使者”志愿者
朱强荣 方晓岚
一、基本资料
陈某,男,1992年出生,独生子,现为杭州某学校初二学生,已经退学在家一年。现在与父母同住,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人较瘦弱,性格内向自闭,很少出门与人交流,并沉迷于网络游戏。
二、背景资料
案主家为独生子,父母做生意,平时较忙,母亲较为内向,话语不多,父亲经常出门在外,平时与父母的沟通不是很多,小学学习成绩较好,读中学后,由于与父母、老师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于去年6月份退学,一直把自己封闭在家中,几乎从不出门,更不敢与陌生人说话。天天沉迷于游戏当中,甚至有2个月未从家中的2楼下到1楼吃饭。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外界又缺少交流,案主目前在家自己看看书,学点知识。
三、主要问题
(1)过于自卑,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交友圈很小,几乎从不出门与人交流,有严重的自闭(3)父母与案主之间很少沟通,使案主更加沉默。(4)与案主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他也处于迷茫当中。(5)案主沉迷于网络。
四、问题分析 在与案主的交往中,我们发现案主有一个闪光点,案主在家里除了游戏之外,还有就是喜欢看书,由此看见,他还是有求知欲的,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帮助案主恢复学业,从而帮助他重新回到学校。但这也不能操之过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案主的这个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改变他的自卑心理和自闭的状态。案主长期把自己封闭在家中,导致一个恶性的循环,越封闭就越怕与人交往,越怕与人交往就越封闭。这样他永远无法踏入社会,无法回到学校。案主的问题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案主内心没有安全感导致他害怕与人交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心理较为孤单。
2、父母与案主之间很少沟通,缺少关爱和正确的教育引导。
3、自制力较差,抗挫能力较差。
4、心理较为自负
五、现实治疗法 家庭治疗结构法
现实治疗法认为:自我认同的发展受到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以及与他人交往的影响。
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治疗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作法,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影响,达到和睦相处,向正常发展的目的。
六、工作计划
主要目标:(1)帮助案主克服自卑心理,重建信心,走出自闭的樊笼。(2)帮助案主恢复学业,回到学校中去,增强案主的能力和信心。工作计划:
(1)接案:本案主是由小营街道青少年事务管理办公室转交给我们的,我们先从当地社区居委会了解了案主的基本情况,并约定了上门走访的时间。
(2)与案主初步接触,让案主了解我们的工作宗旨和性质,搜集案主的资料。
(3)与案主共同讨论他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确认问题并建立专业关系。
(4)对案主进行多次会谈,在会谈过程中进一步与案主沟通,获得案主的信任。同时运用“真诚、平等、接纳”等工作理念和技巧鼓励案主做出改变。
(5)寻找合适的资源与机会让案主再续学业。
(6)如果第5步计划顺利完成的话就要及时对案主回访,掌握他回学校后的适应情况,一旦出现适应不良,要及时与其沟通,并鼓励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7)如果暂时找不到合适的社会资源,没有办法实施第5步计划的话,就继续帮助案主做好就学前的准备。
(8)如果案主就学后对新环境适应良好,或者已有显著的行为上的改进,并且这种进步维持有一定时间,那么就可以准备结案。
七、服务过程 第一节:由于案主长期把自己封闭在家中不和外界接触,因此他对陌生人有很强的防备心理,对我们的到来他有教强的抵触情绪。第一次来案主家里,案主睡在床上,试图拒绝我们的来访。我们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谈游戏)从而让案主信任我们,为下一步做好信任基础的准备。并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以及孩子的详细状况。第二节:我们再次来案主家里,并给他带来了他喜欢的漫画与喜欢的书,与孩子沟通,与父母沟通,从而为我们的进一步交流做好准备。我们离开案主家后,期间打电话继续与案主沟通,不断的关心案主,案主继续游戏,不过比较接纳我们。
第三节: 在这个案主的家庭系统中,母亲较为内向,不怎么跟案主沟通,并且比较宠案主,父亲经常在外面做生意,一般不怎么管教孩子。长期以来,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很少,时间一长,孩子一旦受到挫折或者打击,容易消极,容易自闭。我和朱老师把案主带到了跟我们关系很好的一家教育机构,我们想寻找一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社会资源来帮助案主,在这机构中,王老师很热情的接纳了我们,由于认识到案主的严重性,于是让案主隔离原来的家庭环境,免费让案主来到这家机构治疗一断时间,经过多次沟通,案主同意留下来。第四节:我和朱老师再次来到教育机构,看看案主的生活表现,通过王老师的介绍,案主现在情绪较为稳定,这里有他喜欢看的书与漫画,并配合有各种运动器械,他可以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出去打乒乓球、篮球等运动。并且这里的各个老师经常与他沟通,及时的了解他的想法并与之交谈。不断的鼓励他,给他自信心。我和朱老师与案主沟通一下,了解到案主对目前的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
第五节:我和朱老师来到教育机构,并带了案主一起出去进行爱心捐款活动,想让案主通过这个活动,让他亲身体验生活,让案主知道要每人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别人,感恩父母,感恩自己!这次活动,案主受到很多的感悟与启发。爱心捐款活动之后,我们带着案主来参观朱老师工作的地方,让他体验工作人员一天的生活。第六节:一个月之后,案主离开教育机构回到了家。在这一个月里,王老师和其他的老师们为案主付出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并且和案主的父母不断的沟通,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上存在着很多的错误,如果父母的配合会更加使案主回到正常的生活方式之中。目前,父母与老师们配合的很好,孩子在家情绪较为稳定,并且在9月份,正常的回学校上学了。
第七节:案主现在已经在学校上学有一段时间了,他班主任反映他在学校表现很好,目前我们在案主上学期间也偶尔的在与他联系中 第八节:我和朱老师进行结案。
八、成效评估
我们认为服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多次的会谈,案主对我们敞开了心扉,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帮助案主找到了合适的社会资源让案主重新回到了课堂,同时也减轻了案主自闭不肯与人交流的问题,锻炼了案主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在办理入学手续时,我们及时把握机会让案主自己去解决问题,让案主重新拾回了自信。
九、个案反思
通过这个个案,志愿者发现,在解决这类自闭倾向严重的案主个案时,找到一个切入点是至关重要的。要找到这个切入点就要找到案主感兴趣的事物,比如上述案主对游戏的兴趣,那我们就和他谈论这方面的内容,借此来打开他的心扉。
在做这方面个案时,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案主会有恐惧和抗拒的心理。另外一方面,案主现在还15岁,思维模式还未定型,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沟通。及时把握案主的心理变化,在恰当的时候给案主推荐恰当的资源,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五篇: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文
摘要:多动症作为学龄期儿童一种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 最常表现为出现行为偏差问题, 致使多动症儿童备受歧视。社会工作通过运用专业方法, 展开积极介入, 促进案主行为偏差的矫正。本文将从社会工作实务介入的各个阶段出发, 逐个分析, 以多动症儿童辛某为例, 在家庭、学校及社会工作者的通力合作下, 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及困扰。
关键词:多动症儿童;社会工作;介入;
一、案例阐释
(一)家庭背景介绍
案主辛某, 14周岁, 目前就读于正常小学6年级, 案主一向比较听从爷爷和父亲的话, 也把两位男性长辈当作榜样, 案主的爷爷、父亲和母亲都有各自的工作, 奶奶在家做全职主妇, 五口之家本来很美满。但是在去年3月份, 爷爷因为酗酒导致脑淤血而瘫痪在床, 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倒下, 给他打击较大。其母亲因为工作单位比较远并且经常加班, 与案主接触时间也很少, 对案主不大管教。父亲因为要忙于工作和照顾爷爷去医院就诊, 也对案主少于管教, 同时由于脾气不好, 对案主十分严厉, 甚至会殴打案主, 与此同时, 为了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 家里开支变大, 父母之间经常吵架矛盾不断, 整个家庭笼罩在低沉氛围中, 成员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案主的生活起居主要又他的奶奶负责;对案主较为溺爱, 会尽可能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但由于年龄差距所存在的代沟, 导致他们之间也缺乏沟通。
(二)个人情况介绍
案主在正常小学就读, 由于他在上课期间经常出现不正常举动, 课下与同学间矛盾不断, 学业成绩倒退十分严重。老师多次联系家长沟通情况, 但是其父母由于工作繁忙, 对案主的关注并没增加, 反而对案主的学业要求更加严厉, 打骂次数也增加了。案主现在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不愿意出门, 不愿意说话, 沉迷手机游戏, 脾气更加暴躁, 不愿意与人打交道, 几乎没朋友。
二、案主存在的主要问题
案主在校期间, 时常在听课、做作业或者参与其他活动时注意力难以持久, 非常容易因外界刺激干扰而分心, 做事情的时候也容易丢三落四。在课堂上经常处于不安宁状态, 手足小动作极多, 不能保持静坐, 还会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平时的生活中, 他的表现容易冲动, 做事不考虑后果、经常凭一时兴趣行事, 还满嘴脏话, 举止粗鲁, 为此常与同伴发生打斗或纠纷, 造成不良后果。近期, 他还沉迷于手机游戏无法自拔, 甚至借钱或偷钱给游戏充值。
三、问题分析
案主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家庭成员缺乏交流, 家庭结构混乱、以及可能患有多动症而造成的。首先, 他之所以会如此沉迷于手机游戏, 是因为他希望自己能够通过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满足现实生活中极其渴望而又不能得到的东西(如, 朋友、交流等)。网络成为了他逃避现实的有效手段, 在网络中案主的精神及物理需求得到了满足, 但是这种满足使案主与现实世界脱离的越来越远。其次,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 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少, 在发现案主犯错的时候, 父母只是一味的责骂甚至殴打孩子, 并没有积极的去了解案主的想法以及指导案主改正错误, 在闲暇时只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成绩, 而忽略了案主其他方面的发展, 案主特征显著, 表现为不喜欢说话, 但喜欢动, 脾气暴躁、注意力分散, 家长并没有对此过多关注, 也没有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学校中, 老师对其要求过于严厉, 导致案主心理出现不积极状态, 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排解, 致使问题愈加严重, 以致后来案主无法正常与同学交流,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四、多动症儿童辛某的家庭治疗过程
针对本案的多动症儿童辛某, 社会工作者主要利用家庭治疗的理论模式, 介入案主家庭, 以“家庭”的角度分析案主的问题并通过“家庭”改善案主的状况。通过家庭治疗模式, 以家庭结构模式出发, 协助家庭成员正确认识家庭结构、不良沟通交往方式等, 与案主及家庭一同改善家庭结构, 以此达到改善案主情况的目的。
(一)接案
由案主的母亲刘某向社工寻求帮助, 并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与困难。社工基本梳理案主母亲所阐述的问题, 并确定案主是社工所属辖区内, 确定案主及其家庭有改变的动机及需求后, 社工初步确定个案目标及计划, 并与案主母亲约定上门探访的时间。社工将针对案主的个案目标及计划向其母亲阐述与解释, 并与案主母亲说明社工的保密原则, 并让案主母亲签署“个案同意书”(由于案主未成年, 故由其监护人签署)。至此, 社工正式接案。
(二)对辛某的介入
根据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的步骤, 接案后, 社会工作者对案主问题及需求进行预估后, 即可与案主(家人)一同制定个案目标、计划, 后进行个案服务, 结案后再对个案进行成效评估及分析。
个案工作中需要根据案主所呈现的问题及需求而设定目标。通过与案主家人及案主的面谈, 搜集了有关案主及其家庭的资料, 发现案主多动症状况明显, 规则规范意识弱等。由此可制定以下的两个目标:
1.短期目标。
案主能改正粗鲁举止及说脏话的习惯, 逐渐脱离手机游戏。在此过程中教其规范意识, 案主的家人能够以平常心看待案主的病情及行为, 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重拾家庭融洽及温暖。
2.长期目标。
以家庭治疗为主, 行为认知治疗为辅, 协助案主康复, 帮助案主建立正确、正面的行为认知体系。减少案主打架、生气等不良行为和情绪的次数。为案主家人提供情绪支持, 建立理性情绪, 改善家庭关系, 完善家庭结构及体系。
(三)计划
根据辛某个案的问题及需求, 以家庭治疗模式为主, 认知行为治疗为辅的介入诊断出发, 制定如下计划。
为达致短期目标而采取的方法:
1.每周一次, 社工一对一与案主进行沟通交流, 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活动、舒缓的音乐, 以及心理疏通的形式, 帮助案主提高主动注意力, 逐渐调节强化内心状态, 帮助案主增强自信心、自制力、发泄压抑的情绪、塑造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让案主参加同辈群体的互动游戏, 了解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从而提高人际关系相处的能力。
3.将个案接触时用到的相关知识及工具教授给其母亲, 让其母亲在家, 以每周两次的频率, 强化案主记忆。同时强化训练在家庭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家人及家庭的作用。
4.一对一面谈时制定契约, 每次面谈强化案主的规范意识。
为达致长期目标而采取的方法:
在向案主家人汇报说明案主情况时, 社工让其家人进行情绪发泄, 给予其情绪疏导及支持, 利用家庭治疗的方法让家庭成员了解现有的病态家庭结构, 协助案主及其家人重新建立家庭沟通方式和相处方式, 帮助改善家庭成员对案主及对整个家庭的看法。
(四)实施
针对个案辛某, 社工利用家庭治疗模式前后介入案主及其家庭, 先后通过直接介入、间接介入和综合介入的方法改善案主行为、帮助澄清案主家庭成员角色、优化家庭结构、平衡家庭关系并缓解案主及其家庭成员的焦虑情绪。对案主的介入, 社工分别从行为矫正、澄清角色、优化结构、平衡关系、缓解焦虑这几个方面进行干预以达到利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帮助案主康复的目的。在介入过程中, 社会工作者运用以人为本、个别化、同理心、瞄准服务目标等技巧, 充当使能者、联系人、教育者、治疗者, 给予案主及其家人支持与鼓励, 为案主家人做情绪疏导, 帮助案主家人理清非理性情绪及不良观念, 为案主家人提供帮助案主改善现状的资源和信息, 促进案主多动、举止粗鲁, 沉迷游戏等行为的改变, 促使案主家庭结构模式的改变与改善。
家庭治疗模式认为个人问题的诱因不仅是个人, 更是与整个家庭有关, 与家庭系统有关。家庭互动情况, 家庭沟通交往方式, 家庭环境氛围等都是影响家庭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 社会工作者还要介入案主家庭关系, 着重帮助案主家庭认识到现有不良的家庭沟通方式, 并鼓励案主的照顾者们多用优势视角看待彼此并加强正向、表里如一的家庭沟通方式。
(五)个案的评估与成效
评估, 是个案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个案状况及情况的评估, 不仅仅在个案结束后, 还存在于个案的过程中。本个案中, 社会工作者主要运用了基线评估、过程评估、前后测、观察、询问等评估方法。个案过程中, 每过一段时间则对案主及其家人的变化进行一次评估。主要通过询问、观察等方法, 了解一段时间介入后所产生的改变, 并记录变化。接案后, 社会工作者为案主及其家庭做了一次预估, 并记录问题及需求。同时, 制定目标时社会工作者会制定相应指标, 个案成效情况可利用对比指标完成程度进行评估。结案后, 社会工作者依然对案主及其家庭进行一次评估, 分析指标完成情况并与接案时的情况做一对比, 这则是对个案情况的前后测。
本个案对案主本身的成效, 社会工作者以家庭治疗为主, 认知行为治疗、ABC理论等为辅, 帮助案主改善原有偏差行为。在社会工作者介入后,近期案主未与他人发生争执;家庭成员冲突次数减少, 沟通增多;能按时到工疗站报道并与工疗站站员一同玩耍、完成任务, 并且愿意与人沟通, 逐渐远离手机, 走出家门。
(六)结案与反思
社工介入本案, 虽然在介入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小问题, 但还是令案主有所改进, 促进案主家庭更好的互动与发展。本次个案服务的经验让社工进一步清晰了解该如何进行个案服务, 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家庭治疗模式介入多动症儿童个案服务。在本案过程中, 社会工作者能较好的成为教育者, 教导案主认识正确的举止, 加强案主的是非观;同时, 社会工作者也是较好的协调者, 帮助协调案主家庭, 促进家庭关系以促进案主本身。总的来说, 在本案中, 社会工作者能较好的运用家庭治疗模式介入多动症儿童, 且能做好大部分的社会工作者角色。
五、总结
学龄期是儿童进入青春期前心理发展极不稳定的一个关键阶段, 在此阶段若未给予多动症儿童适当的治疗和帮助, 就会给其带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心理障碍及人格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不仅会对其学业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可能还会引起家庭及社会问题。因而社会工作及时预防、干预和介入多动症儿童案例是极为紧迫和必要的一项任务。
参考文献
[1]何侃.多动症儿童学龄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J].现代预防医学, 2008(24).[2]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18:14-17.[3]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