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案分析
关于 杨XX 个案分析
一、基本资料
小杨男22岁 身体健康文化程度:大专 无特殊技能有工作经历:曾经做过二次零工,每次不超过3个月。
二、服务对象的问题
服务对象高中毕业后进入大专学习,几乎在进入大专的同时,服务对象迷上了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因迷恋网络游戏而生厌学情绪,因此得过且过地毕业了,并没有真正学到点有用的东西。
服务对象的父亲是知青,刚回到上海不久,服务对象小时候就托付给了亲戚们照顾。由于自己亲身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服务对象的关心也有所疏忽。
学校毕业后,服务对象曾经两次参加工作,有改变自身和家庭生活状况的想法和行动。
服务对象希望通过参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2011年底,服务对象参加义务兵体检,为参军做准备。
三、家庭环境
服务对象的父亲是知亲,刚回到上海,没有固定收入,每月只有几百块钱;妈妈是外地的,在外地上班,外地收入也不是很高,家庭经济状况比较拮据。在服务对象家里,父亲说话比较有权威,一般情况下,服务对象都听父亲的,但在玩游戏的问题上,小伟听他自己的,不过父亲发声音了,服务对象也能做些妥协。久而久之,妈妈也就认同了服务对象玩游戏。父亲私下对社工说:‚……在家里玩游戏总比到外面‘轧坏道’好。‛
四、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
服务对象性格比较沉闷,不太喜欢说话,尤其是和陌生人。但服务对象还是比较懂事的,一直希望自己能找份称心满意的工作,来分担家里的 1
经济开销。服务对象本来也想再读全脱产的文凭班,但是觉得学费太贵,对一个收入有限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服务对象再三考虑,就决定读了相对便宜的自考来弥补文聘的不足。平时休息的时候,其实也很少和朋友们出去聚会,说是要节省钱,自己大了,要对为家庭考虑。
学校毕业后,朋友介绍服务对象到超市做了理货员。想通过就业挣钱来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超市工作辛苦、待遇差、外加车费、饭钱的开销,一个月工作下来,工资所剩无几,由于超市离家较远,交通不方便,有几次没有赶上末班车,只能走回来,第一次踏上社会的工作尝试遂以失败告终。以后服务对象又去做过服务生,但是又失败,更加重了小伟的沮丧感。小伟目前待业在家,空暇无事,仍旧玩网络游戏‚魔兽世界‛打发时光。现在在尝试参军的事情,一直希望自己能成功,但总是心理没什么底。
五、评估
但从行为上看,服务对象是个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但青少年事务社工觉得,服务对象曾经有过两次走出家庭外出打工的经历,可以看作觉醒的个人责任心对网络游戏的抗争。服务对象玩网络游戏,除了游戏本身有吸引力,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游戏可以释放他遭受社会挫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使他可以暂时忘却被痛苦的社会现实挤压的状况。我们可以把游戏理解为人、社会环境互动中形成的三角关系替代物,理解为心理保护机制的一种表现。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处于无奈的社会环境中,玩游戏或许比不玩游戏要好一点。因此,戒除网瘾不是服务对象个案的主要目标,网瘾对服务对象来说,是派生的。
在困境中,服务对象想通过参加义务兵来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社工觉得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工作重点,就是协助小伟达成他自己选定的目标,规划今后的人生目标,控制游戏上网时间是个案的次要目标。
六、服务计划
(一)目标
1、鼓励小伟认真完成现在自己的的自学考,通过提高学历,达到自己想找的工作目标。
2、减少网络游戏时间。
3、让服务对象对于参军事宜,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不要有遗憾,尽量做到最好。
七、服务过程
(一)建立专业关系
(二)青少年社工肯定了服务对象两次就业尝试的行为,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到,这种行为是内在的自我意识成长的觉醒,是个体谋求在社会上自立的表现。挫折、失败并不要紧,人正是通过挫折、失败才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失败是人生向上的阶梯。人通过走上社会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自己来走,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社会给予的机遇和个人的把握、努力。
(三)服务对象想通过参军来改变个人命运的想法,得到了社工的认同。青少年事务社工曾经在民政部门工作过,根据社工了解的情况,参军的录取率不是很高,青少年事务社工要服务对象明白,万一这次参军的事没有成功,不要灰心,争取下一次的机会,而机会永远只给那些准备好了的人。即或不能参军,自学考出来,学历的提高,对将来的就业层次肯定会有所帮助。社工的建议得到了服务度家庭的一致认同。服务对象母亲表示:家里再穷,一定支持服务对象完成学业;服务对象也表示,这次有了明确的目标,一定会坚持下去,直到拿到本科文凭。
(四)青少年事务社工提供资源,服务对象报名参加了社工站举办的各
种活动。
(五)青少年事务社工建议减少网络游戏时间,在等待参军的消息同时,还是要多留意工作的,有机会要马上抓住,不能让它溜走,缓解家庭窘迫的经济状况。
八、工作成效
(一)服务对象减少了网络游戏时间,生活逐渐趋于正常,网络游戏时间控制在工作、学习余暇时间。
(二)为缓解家庭窘迫的经济状况,在还没通知参军是否录取前,服务对象到农工商超市打临工。
(三)服务对象还在家里找合适稳定加金的工作,通过不同途径,网络,报纸,朋友介绍;而且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求职信,以做到最完美的标准;不放弃每次可以抓到的机会。
九、社工反思
服务对象是个不喜欢读书的青年,由于服务对象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想到要曾加自己的学历,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就业过程中劳动强度大、收入低,案主切实感受到因学历低所受到的社会现实的挤压;加上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理想,自己一直想多为家里分担掉点负担,实在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参军。经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指导,现在服务对象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自己的行动。
青少年事务社工觉得,工作中引导案主寻找到适合自己个人发展的目标,当目标真正成为服务对象自己的目标时,就可以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服务对象就会全身心的投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也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工:王佳元
2011年12月9日
第二篇: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个案分析
百里中心小学:李宏强
一、个案档案:
杨春虎,男,1999年8月6日出生甘肃省灵台县百里乡杨新庄村杨新庄社,父亲:杨小英,杨春虎现就读于百里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由姑母监护。
二、问题概述:
杨春虎同学上课不够专心,学习和思想状况一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但却尊师敬长,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属于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儿童。
三、资料收集:其姑母告知:杨春虎的父亲自杨春虎7岁始便外出打工,偶有回家,偶打电话,或偶寄财物,但总体收入状况欠佳,勉强度日。杨春虎的姑父由于维修自家房屋,不慎摔下,严重受伤,险些半身不遂。现在监护人生活贫困,且常年体弱多病,不能承担过重的体力活,家里的大小活儿多数压在了稚嫩的杨春虎身上。杨春虎现由姑父母监护,真可谓“相依为命”,艰难求生。
四、个案分析:
1、亲情的缺失:杨春虎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亲人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杨春虎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他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2、生活的贫困: 贫困的生活让杨春虎由于营养不良而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他留给我的印象除了脸色惨白之外,更多的是无助的眼神。
3、繁重的劳动: 由于上面谈及的诸多原因,我们的杨春虎不得不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做饭,洗衣,喂猪样样精通,有时还要帮助姑姑忙地里的农活。繁重的劳动苦得杨春虎成了一个“佝偻”的“小大人”了。
4、极度的自卑:同学讥讽的笑声和藐视的眼神,邻居风言风语的谈论,让杨春虎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当同学们在操场上欢歌笑语的时候,往往能在教室里找到眼圈发红的刘杨春虎。
五、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班主任的良言抚慰: 班主任老师往往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我会常常走近杨春虎,一起与他分析现在的处境,帮助其想办法,竭力为其解除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老师的一句话有时是那么的重要。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自卑的杨春虎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他,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主动的参与进来,既让他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鉴于监护人接近文盲,而且自身病痛的原因,对杨春虎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们班级师生会尽最大的努力,安慰并鼓励他们坚强的站起来,度过难关;同时还将一些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方法交给他们。
3、设法寻找社会力量的帮助: 我们将正在想法设法让社会来帮助杨春虎和这个家庭。,还杨春虎一个温馨的家庭。
六、个案教育的成果:
1、在思想道德方面:
前面已经说道,杨春虎同学在教育之前,除了存在较重的焦虑感和孤僻感之外,并无道德上的较大缺陷。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现在的刘杨春虎,已经变得开朗了,愿意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喜欢将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与外人分享或分担,特别尊重老师和长辈,人际交往能力有明显提高。
2、在行为习惯方面:
原来的杨春虎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活儿,整天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学校,上课有时打瞌睡,通过“三结合”的教育,杨春虎同学在处理学习和家务方面的能力更强,现在,他能较好的处理好学习与家务的矛盾,能轻松的安排好学习与家务的各项事宜,做事非常有条理。俨然一个“大人”形象。
3、在学业能力方面:
刚入五年级的杨春虎,各个学科均落下很多,在学习上不能找到任何自信,现在能够主动地学习了,各科作业基本上能及时完成了,语文考了85分,可以说,杨春虎同学的学习精神已感染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他在学习上的进步让我们没一个人都感到兴奋。
七、个案教育启示和反思
从杨春虎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还是在学业能力方面,他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而这一切的转变,就其核心而言,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带来整个春天;爱可以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爱可以给孤独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爱可以带来不可以的可以„„
第三篇:个案分析
个案分析
马 X X,女,13,于2009.11入校,至今已有5个月,在这5个月的学习中,我们对马 X X 进行了一系列的评量,根据北京启智教培中心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评量的结果,对其进行分析:
一 沟通
有与人交流沟通的愿望和动机,也能和老师、同学进行日常的基本交流,有时也能表现出活泼的一面,但理解能力较差,不能把一件事复述清楚,表达能力较弱,不能正确的回应别人的问题。该生有自我表现的意愿。每次推荐节目她都自告奋勇的上报自己的节目,但缺乏正确认识,目的性练习较弱。
二 适应性学科
语文:说话较清晰,能在指导下完成较长课文的阅读,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背诵简单的故事或课文。识字量较大,五画以下常用字均能认读,五画以上的生字能认读一部分,但对造句,不能独立完成,作文水平无发展,上课注意力不能很好集中。
数学:能够完成100以内数字按顺序书写,能够正确认读200以内的数字,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大部分能够独立完成,20以内进位加法能完成一部分,对于连加连减计算正确率较低。其他方面认知:对一些常见的颜色,物品能够很好的识别区分,对一些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还有欠缺。
三 运动能力方面
协调能力较差,好动,站立姿势不正确。但模仿能力较强,体现在律动操时,动作准确率较高。
四 精细方面
能够握笔书写,对系鞋带,系纽扣,剥皮,咬嚼等动作均较好。对手工只做中折,剪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五 自理能力
该生自理能力较好,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洗漱,如厕,穿衣,叠被。但对于清扫,整理,自觉劳动意识还很差。
六 情绪行为问题
该生情绪稳定,无大情绪波动,在一些场合中出现一些小动作,对不喜欢的同学表现出强势一面。学生整体教学策略: 1.加强爱对文化课的学习
2.创造良好的语言沟通条件,逐步提高沟通能力 3.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协调能力
4.增强劳动技能培养,提高劳动主动性和操作能力 5.加强德育教育,使其懂得团结同学,友好相处的意义 6.加强适应能力培养,使其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个案分析
一 胡X的基本背景与资料
1、胡X,男,10岁,湖南人,特教学校的学生。刚来时性格内向,不喜欢交流,智力低下,相当于三岁小孩的智商。人长得瘦瘦的,个子不高。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在与老师配合上能积极听从老师的指令,就是完成的质量不好,他只会像鹦鹉学舌一般,学习老师的话,却没有实际动作,生活自理方面不是很好,还会经常拉到裤子里。
2、父母关系融洽,家庭和睦。妈妈自理能力很差,听他外婆说他妈妈有智力问题,说话不清晰。由于家长自身的原因,所以对他的教育也没有被重视,直到现在才被送来特殊教育学校,由于没有受到专业的教育,导致现在很多行为没有得到改善,现在在学校学习各个方面都有所好转。二 胡X的问题
1、粗大动作方面不协调,比如跑、跳、下蹲、直立行走不稳,方向感很差等等。
2、精细动作发面不灵活,比如上美术课总是画在桌子上,点数点不清等。
3、生活自理方面不能自主,比如穿衣服穿不上、上厕所也不方便经常拉到裤子里等等。
4、沟通交流障碍,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口齿不清晰,有过多的语言,但语序不清楚。三 制定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主要是运用尊重、理解和同情心等沟通技巧,和他做朋友,了解个案的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二阶段:在和他熟悉后安排他上一些个训和融合教育
1、周一至周五的感统课里,多加强对他的训练,可以锻炼他的平衡能力,细小动作,训练他的平衡觉,有助于他粗大动作的改善,和腿部肌肉的训练,让下身有重力支撑身体平衡。
2、周一至周五的音乐课里,可以缓解他紧张的心情,因为这样的孩子喜欢音乐,他们的律动感都会很强,音乐课会使他放松。
3、每周一话,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他打电话回家和妈妈交流五分钟,锻炼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四 成效
1、在两个多月的辅导中,胡X渐渐的由怕我、躲我到和我笑,拉我的手、拥抱,这说明他懂得对感情的表达。
2、他喜欢积木,我就每天都给他玩,他现在能独立的插很多东西,他的细小动作有了很大的提高。
3、他现在可以很熟悉的背诵三字经,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4、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周围的人有了依赖感。五 反思
这是我做的第一个个案,有很多的不足,很多的沟通技巧做的不是很到位,以前在课上学的知识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在一些细节上没有做到仔细,比如忽略了他是不是能接受得了,能不能掌握。希望这不是最后一次,以后会找到自己的不足,更加的注意细节。
个案概述
刘 X X,男,12岁,智力障碍,锃亮的脑门上镶嵌着一对硕大的眼睛,对人总是笑呵呵的,他是一个很懂礼貌的孩子,该同学刚入学时的情况如下:
认知方面:认知能力较好,认识常见的水果,常见的蔬菜,常见的动物以及常见的的植物,对颜色的认识也较好,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认识较差,对自己的身体有一定的认识,对空间方位的认识差。
适应性学科:
1、语文 : 该生识字量不大,对字词句子的书写、认读等方面都较好,上课积极踊跃,造句、拼音等方面不好,尤其对课文段落,课文大意的理解等方面较差。
2、数学:对唱数、点数学习较好,能够排序,认识加法、减法等,能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不能计算乘除法以及更加复杂的数学题。
运动方面 1大运动: 具备基本的跑、跳、投、掷翻、滚等能力,下肢协调性不好好,能做踢的简单动作,比如踢足球,身体协调性很差,不能很好的拍球,课间操的一些动作做的也不好。2 精细运动:具备基本的抓、捻、穿、撮、扣、提、钻、系、勾等动作,手部协调性不好,能穿珠子,不能系鞋带,不能使用剪刀,手部力量不好,抓握方面不好需要提高。
社会交往:该生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能与人积极主动的去交流,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差,反应慢,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活动,但是缺乏自信,经常犯错误,不能接受老师批评,心里总是不服,性格很倔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和别的学生交头接耳,不爱写作业,尤其是在家里不愿写作业。
该生来到我们学校,老师给他制定科学详实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并且,随着教学的深入,不断地修改完善其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取得很大的进步。
适应性学科方面:识字量增加了,汉字书写工整了很多,朗读诵读的声音比以前洪亮了,吐字也较以前清楚了。能造简单的句子,基本掌握了十以内数字加法计算,现在学习十以内数字的加法计算。
运动方面:能做单双手的拍球,身体协调性较以前有很的改善,抛接球反应提高了,能很好的做羊角球、陀螺等器材,身体力量也增加了。
社会交往:对语言的反应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有很大的提高,回答问题十分积极,能积极主动的完成作业,而且没有作业时跟老师要作业,经过参加学校文艺活动的锻炼,能大胆的上台表演各种节目。且表演的非常好,能积极主动的承认错误,还能帮助其他同学,同时对劳动感兴趣了。
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在各个方面去得了很大的进步,2009年还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希望我们更加完善我们的教学,让他取得更大的进步。
个案分析
小明,男,1991年5月19日出生,智力障碍。3岁时家长发现孩子有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3至4岁时会走路,5至6岁会说话,但吐字不清晰,不善于与他人沟通,思考问题比较单一,固执,思想转换慢,在精细运动方面较差。为了能让小明在良好地环境中成长,父母照样把他送到了当地的普通小学就读,直到小学六年级毕业。但小明学业从三年级便跟不上了,父母当时清醒而平静地接受这一现实,并重新规划了小明的今后生活,为此把他送到了北京市关心下一代启智特教学校接受再教育。入校后对学校对小明进行了测查,基中包括:语文、数学能力初测、学生认知能力测查、学生语言能力测查、学生运动能力测查、学生精细动作测查、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测查及学生适应性课程评量表。根据测查结果得出:
1、自我照顾中饮食、穿脱衣物、入厕、处理每日例行身体清洁有较好的能力,但依场所选择衣着、保持衣着整洁美观能力较弱;
2、沟通中比较词、简单肯、否定句时,把握说话情境等较好,但对于复杂句的回应时较弱,不能理解别人的情绪;
3、社交技能中能体验交友的愉悦及获得别人赞扬很开心,但不能很好地依据场合控制自己的情绪;
4、适应性学科中对字、词的阅读、仿画线条、简单汉字、听写等方面较好;对数的认识、简单的四则运算方面的知识掌握稍好;但对实际生活中对数学的运用方面较弱;
5、健康安全中能指认五官、分辨痛、痒等感觉;对感觉物体及分辨天气冷热方面较好;但对于简单的急救性知识及安全方面能力较弱;
6、自我引导中自我身心及认识保管自己物品时已发展较好状态;对自我角色、自制力、时间规划、主动活动方面弱。
7、居家生活中能认识家庭成员并会表达情感,但对家事清洁、衣物整理、钱币处理方面能力差;
8、休闲娱乐中能参加一些简单休闲活动(例如:看电视、画画)并会从中体验活动所带来的愉悦;但在自我的活动规划方面还需加强;
9、使用社区中能认识交通工具、识别交通标志方面能力较好;但对购物场所、社区周围场所的利用率及社区机构了解的不全面。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给他制定了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即:IEP。针对以上弱势制定教学策略及长、短期目标,在一年的教育训练中,小明在社会交往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会主动与同学及老师提问及问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在控制情绪方面懂得了“要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在使用社区中学会了自己购物;在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第四篇:作文个案分析
学生作文个案分析
前言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写作过程中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因素:感知和感悟。感知源于生活,感悟出于“我”心,而中学生受生活经历和知识的局限,如果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泛泛地感受生活,那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勤观察,多思考,鼓励学生多练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主体的学生就要去接触、去思考,养成习惯。
一、个案描述 学生涂青青,今年15岁,在初二(3)班学习。平时沉默寡言,不与同学交流,上课基本上不抬头,如果不是老师提问,从不主动回答问题。每次两节课的作文都得拖到课余时间才能完成,并且作文内容大都是抄袭的。为此我找她谈过话,她不屑一顾的说:“我最讨厌写作文,一上作文课我脑子空洞洞什么也没有,直想睡觉”。
二、个案分析
1、学生怕写作文,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以往的作文教学注重命题作文。这种方式虽有利于教师的指导,方便了教师,但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因为教师对命题作文的指导往往比较空乏。注重形式、技巧、忽视内容、思想;注重文法文理,忽视表情达意。老师给学生的提纲就成了学生不敢逾越的雷池。本来作文“就是综合的表现他现在对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却成了学生按老师的意思画葫芦,学生无话可说,不得不说,于是硬着头皮无病呻吟,甚至抱着作文选东拼西凑。
2、过去的作文教学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有畏难情绪。这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以致学生讨厌作文,惧怕作文。
3、一些教师为应付统考、升学考试,让学生背各种类型的范文,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等无所不有。他们认为,背会了这些范文,就如掌握了万能公式,遇到什么样的题目、什么样的要求都能套用。这样教育学生,虽然能一时取得成绩,但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4、学生的阅读量普遍地偏少,大多时间都浪费在看电视上,而电视只能让学生觉得热闹,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造成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有话不知如何去说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个案辅导策略
(一)、培养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只有感到写作的乐趣,才能达到由乐写到勤写,最终达到会写的目的。像本次个案中提到的涂青青同学,她总是感到写作文时,脑中空空的,无具体内容可写,语言空洞,只是字词的拼凑堆砌,根本谈不上真情实感,或移花接木,内容雷同,这些全表现为苦于无“趣”。我认为写作课上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要为每个学生创设多种情境,从多方面、多层次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对于涂青青同学我也是这样做的。首先,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往往是架空了的,无依无靠,单纯的“为作文而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读的兴趣,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从学生喜欢的入手,不强制学生读什么,只是适时引导。其次,要培养写的热情。在平时作文的教学中,我们切不可随意否定任何一位学生的任何一篇作文,这要求我们在主观上允许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不轻易否定。因此,大胆放手让学生写自己认为值得一写的东西,不限内容和文体。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写自已的困惑苦恼,写读书心得,写散文小说等等。同时,要根据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设置一种迷人、优美的教学情境,就可能使他们入境生情、触情思人,从而激发写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爱上语文,爱上作文。而这一切不正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吗?
(二)、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一些学生视写作课为枯燥乏味的课程,一提作文就发怵,为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不妨循序渐进,逐步提升。首先在学好习作例文的基础上,有学习到模仿,从单项到综合,从口述到笔练,为学生架起一步一梯的台阶,一个阶梯一个目标,最后逐渐实现终极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审题、选材、布局谋篇、表述方面模仿例文去练习。这样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得到心理满足,逐渐克服掉写作的心理障碍,形成乐学的心理态势,再由乐写过渡到勤写,在写作中有所提高有所创新,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形成良性循环。
(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写作文无非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自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文文字表达出来。可见,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开拓作文题材,使之与五光十色的现代化生活相适应。另外,要让学生看到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活动,为写作积累素材。
(四)、评语要充满赏识性 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被承认、被肯定的愿望。作为一个孩子,由于年龄、知识、经验所限,他冥思苦想写出的作文,如果篇篇文章换回的都是老师挑剔的指责,缺点放大的否定,这必然导致他视写作为畏途,因此而失去写作的乐趣与信心。我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尽可能地找出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用放大镜加以扩大。一个叫王倩的学生,初转入我班时,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她的笔下变得黯淡无光,一场美景在她的笔下也显得毫无生机。每次拿到她的作文,我总是尽量去挖掘她文中的亮点,从一个词到一个句子。“你看见了××词语下面的小圆圈吗?那是老师赞许的呵呵笑声。”“那根根的浪线已告诉老师,你是一位有潜力的学生。多阅读,多积累,相信你会更棒!”慢慢的一年过去了,她的习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事情具体了,文章也生动了。
四、个案辅导效果
经过半年多的教育和引导,再加上涂青青本人的努力,教育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1、她现在上课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课上认真听讲,虽然接受的慢一点,但课后给她补补课,她也能弄懂书本上的内容了,作业速度也快多了。
2、基本上能独立的完成一篇习作,不需再东拼西凑了,且也能做到文笔流畅,内容充实,基本上没有错别字。
3、养成了摘抄优美词句的好习惯。每当我上课时,总能见到她俯首阅读的一幕,旁边还放着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这种情景想想以往怎么也不可能跟她联系在一起,每当此时我总是油然而生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同时这激励着我以后对学生的工作要更加的细心和有耐心。相信我一定会越做越好!
五、结论 总之,在作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着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产生乐写心理,同时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积累资料,勤于动笔,养成勤写的习惯,再通过教师的讲评由乐写变勤写,由勤写变会写、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阅读全文(167)| 回复(0)| 引用通告(0)标签:案例 上一篇: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下一篇:读《教育实话》有感 登录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10唐桂来 昵称: 主页: 标题: 友情提示:发表评论/留言后需要等待3-5秒刷新页面才能看到!
第五篇: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用爱撑起孩子的一片天
――――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一、个案内容
2006年9月,我接手了初一(8)班,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我们班有一个男学生。他性格较外向,喜欢与同学玩耍,有时候还喜欢搞恶作剧。但是,在学业上却表现出非常的不努力,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经老师批评教育,却仍旧我行我素。我通过观察和侧面了解发现这个学生智力不错,完全有能力学好每一门功课,但就是不能集中精力来学习,成绩也成了班级里的倒数。而且这个学生非常的有“个性”,爱打抱不平,只要是他看不顺眼的,他会不顾一切的去做,甚至是和老师对着干。刚开始犯错误的时候我采取的态度也比较强硬,但是发现这么做对于他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对解决事情不利。后来经过我与他平等的谈心、沟通。多了解他的家庭的情况,给他心理安慰,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生终于在学业上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上取得了进展。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也结交了一些好朋友,我作为班主任为他感到高兴,而且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二、个案分析
1、个体心理原因
该同学的学习成绩开始比较差,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头脑不聪明,也不是他不用功,而是被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过身所影响的。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解除心理枷锁,让他抬起头是转化他的关键之举。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从该生的个体情况来看,他的心理问题比别人要稍严重一些,相对来讲转化的难度要难一些。
2、家庭暗示原因
该学生在家几乎从来都不做作业,父母早就离婚,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着他,爷爷虽然过问他的家庭作业情况,但是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对他在学习上的帮助也难产生效果,加上小孩不自觉,久而久之使他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同时但家长对他的过高要求,使他背上了沉重点思想负担,产生了某种恐惧感,给他的心理发张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性格内向,产生了逆反心理,学习没有快乐感成了他最大的特点。这与他的家庭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3、学习诱发原因
在学习上,该生属于不爱学习,害怕学习的那种。他的成绩还算可以。进入七年级的时候,成绩已下降到班级后几名了。虽说当时老师也付出了很多,但收效不大。进入七年级下半学期后,我会同家长和以前的任课老师进行了剖析,发现他学习上懒散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家长的经常鼓励,老师教育也缺乏计划性,班级的同伴也没有发挥良好的舆论作用。因而,他没有尝到学习的甜头,老是遭到别人的责骂和白眼。到后来,家长和老师都有点放任自流了。所以,越来越懒,容易的知识就学点,难点的就放弃。这样成绩就越来越差,慢慢地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沦为一名成绩后进生,丧失了进取心。
4、主观评价原因
其实,该生形成后来的这样情况,不能不说是家长、老师教育缺陷以及班级的不正确舆论的“功劳”。如何客观评价,科学评价像这样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它决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也绝不是一个人所能办到的,这需要大家的教育合力。据我了解,像“你真没用!”“你真笨!”“你真不可救药!”“我怎么会有你这么不争气的东西!”这些不负责任又大伤孩子自尊的话怎能激起孩子的上进心呢?孩子所能做到的就是:你越骂我笨,我就笨。反正别人不会夸我的。这些不正确的做法如果不及早纠正的话恐怕要害了孩子一辈子。
三、个案结论
1、放开“缰绳”,为学生松松绑。
学习成绩影响着别人的看法,一优遮百丑。反之一丑也遮百优。分数就像魔棒一样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当学生常遭到别人白眼的时候,他自然不自在,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所以,对这些孩子的转化不是马上去只抓他的成绩提高,固然这很重要。但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先治好“心病”,才是最佳的方法。如何治?我认为,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先不去注重他的成绩,而是更多地关注他的思想倾向和他的行为动机。让学生排除成绩差这个诱发因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感情投资,多投入精力,一步一步地促使学生感知别人的期待,别人的接纳,从而从心里产生要好的念头。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中转化才会更理想。由此,我想到了“牵着牛鼻子”干活的故事,你拉得越紧它越往后赖。你给它一点空间和自由,它反而比较卖劲。教育人似乎也离不开这个理。
就像×××这样,你若眼睛只盯着他的成绩,自然少不了训责。时间一常,转化就会变成泡影。所以,我一开始就不去谈论他的成绩,让他尽情地玩耍,尽可能地多的让与同伴一起活动。这样下来,他的心情变好了,也喜欢讲真话了。有了好心情,事情就好办了。这就为转化他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现在看来,当时这样想和这样做是对的。
2、自我检讨,找最佳切入口。
这里所牵涉到的不止我一个人,它还包括学生家长,原来老师和学生等等。这里我并不是在责备某个人,而是真正的教育必须要反思。纵观孩子的成长历程,这些人群的确在起着某种作用,或好或坏,现实就是这样。如何扭转人们的观念呢?那就是要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比如,在教育该生的过程中,我发现以往教师和家长“卡、罚、骂”等不良教育的影子在他身上还有反映。于是我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机会与这些人群接触,征得他们的支持。在接触过程中,我与他们一起总结和反思,寻求最佳转化方案。我们几乎一致认为:先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搞好同伴关系和老师关系,以及家长关系,以“先让孩子开心起来”为突破口。“情、理、导、引”是我常用的方法,而我工作的重点也是放在这个方面,结果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3、力求合力,树长久竞争力。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促发内在需求的动因,学生成长就能少走弯路。从我的教育经验和许多成功案例中我深深感到,只有有了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三维教育网,才会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育者必须有科学的教育理念,以及一整套教育方案和良好的细心扎实的工作热心。从本文的教育个案来看,该生由原来的自卑、胆怯变成大胆、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的学生。功劳不是我一人的,应该说是大家的功劳。具体做法:其一,要经常与家长多交流;其二,班级内多举行一些“亲子游戏”;其三,老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并让家长能看到或听到;其四,让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伙伴;其六,多征求其他任课老师的支持;其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当孩子的心态变好了,求知欲强了,竞争性也就强了。如果一直这样努力下去,孩子将受益终生。
总之,面对哪些具有任性、自私、专横、懒散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或家长绝不可轻易下结论,过之甚至会酝造悲剧。因而,对这类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容易造成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利转化。从该生身上,我发现,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教师或家长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更多地加以渗透性的教育,多旁敲侧击,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育。
韦韦
2007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