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 解说稿(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5:4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牛顿第一定律 解说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牛顿第一定律 解说稿》。

第一篇:牛顿第一定律 解说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2011级物理学师范2班的邱悦,我的课件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

在课程的开始,通过这样一个简短有趣的小视频引入。让同学们回想自己玩滑板车情景,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一旦停止蹬地,滑板车滑不了一会就会停下来?是因为没有人蹬地的力来维持滑板车的运动,还是因为滑板车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从质疑滑板车为什么会停止运动,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分别给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让学生产生疑问,力究竟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呢?带着这种疑惑,进行现场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阻力对于物体运动的影响,分别让3个同样的小球由同一高度自由滑下后,让学生观察小球在不同阻力表面滑行的长度及速度变化快慢的情况。用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本实验:此实验过程中,哪些条件不变?哪些条件在变化?

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表格。并进行合理推理,当小球在阻力更小的平面滑行时,滑行的距离也就越长,速度减小得也就越慢了。由此可以得到结论,平面越光滑,小球受到的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越长,速度变慢也更慢。

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演绎,对结论进行进一步的推理。

——若平面阻力一直减小到零,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进而得到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

接着介绍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如果平面足够光滑,小球从某一高度落下后,就能回到相同的高度。不断减小滑坡的坡度,直到坡度为零-也就是回到水平面。在水平面滑动时,小球永远不可能达到其滑下的高度,也就会一直运动下去了。加深学生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一概念的理解。并给出笛卡尔对于物体运动和力关系的认识。

指出牛顿是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到了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对运动和力关系认识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有助于他们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说,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一直保持静止的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并从牛顿第一定律本身的定义出发提出问题,不是外力的原因,那是什么让物体能保持原有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由此,引出惯性,并给出惯性的定义:惯性是指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接着,用惯性解释生活中最常见,学生最有体会的搭乘公交车,当汽车刹车时,人的脚随车停止运动,人的上身由于惯性,会保持继续向前运动的状态,所以刹车或减速时,人会前倾。开车时人向后仰也是因为同样的道理。再让学生试着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为什么拨动簧片,小球并不会随金属片飞出?”让学生自主体会: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

列举生活中对惯性的利用以及惯性的危害,通过这样一个Flash,让学生明白交通工具必须配备刹车系统,以免造成危险,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在课堂的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难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含义”。并通过简单的课堂练习以及对对课堂导入问题的解释,达到加深印象、即时自测的效果。此外,布置课后习题。其中第一题是为了让学生们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提高,2、3题是为了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在课程结束后,留少许的时间,播放这样的一个趣味科普短片:1分钟学物理之爱因斯坦和狭义相对论。因为牛顿第一定律只适用于低俗宏观系统,它只是一种特殊的情况。通过这个视频,让学生对于狭义相对论有个初步的印象,能为同学们在日后建立严谨的运动观点做下铺垫。

看完短片,学有余力且对物理十分感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后做进一步的了解。

以上是我课件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张志刚,来自邵东七中,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选自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本节课教学要求和特点,我是这么设计这节课的:

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敢于科学探究、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错误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被动接受学习为主。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学法及依据

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

1。“车为什么总要停下来呢?”

2。“你不推了它还不停吗?例如马拉车等,要想让物体运动,一定要用力推着它才行!”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实验中学 潘军瑞

一、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固体有惯性、气液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 3 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难点: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原理,学会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探究方法;(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理解并掌握惯性的定义,知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会用惯性解释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大量生活实例,理解和掌握惯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惯性、牛顿第一定律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入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逐步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通过“小车从斜面下滑”的学生实验、伽里略斜面演示实验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牛顿第一定律。方法是强化规律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在不同的平面上通过的距离不同;通过理想化的推理;通过对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的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逐步形成牛顿第一定律。由于在突出重点的过程中,演示实验中反复经历了观察、分析、推理的过程,再加上教师精心讲授“理想实验”,也就突破形成牛顿第一定律的难点。

本设计要突破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对实例分析、讨论,知道固、液、气体都具有惯性;运动物体、静止物体也都具有惯性;通过对演示实验和小实验的观察分析,得出惯性大小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结论。

本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演示实验和推理分析,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然后学生又运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生活与物理的密切关系。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小车、木块、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等。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岳麓外语实验中学:罗梅芳

一、教材简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有: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和内容;惯性的概念及对惯性现象的认识。本节课的学习是本章学习的一个综合,又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教材的特点是即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同时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本节的自主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时的教学三维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b、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c、理解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实验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b、通过实验体会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c、了解观察、实验及推理都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感受科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b、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c、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四、说教法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 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同时我采用“对比教学法”贯穿课堂始终,有正、反理论的对比,有惯性实验的对比,有惯性利弊的对比。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公共汽车突然启动或急刹车时,人后仰前倾的画面,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这样即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和谐,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担当评判主席,帮助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自主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先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报告单,并用课件显示出来,清楚实验过程,再由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小车从斜面顶端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阻力,小车的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几组画面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木板上为什么比毛巾面上运动得远;让学生总结: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小车受阻力越小,速度减小越慢。教师再问:同学们可以想像出小车在比木板更光滑的平面上能前进多远吗?能想象出小车在什么样的表面上永远运动下去吗?让学生推理:找到一块绝对光滑没有阻力的表面,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从定律又得出物体的特性惯性。教师强调定律和概念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世界。

5、感受身边的惯性现象,联系实际,画龙点睛。我演示了书上的打棋子实验,并让学生参与演示后,又设计了简易又有趣的三组惯性实验:惯性鸡蛋实验、吹气实验及惯性小车实验(课件显示)。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认识到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接着利用惯性小车实验类比乘坐汽车突然启动或急刹车时乘客向后或向前倾倒现象并加以解释,即解答了引入新课时的悬念,又完成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产生活中哪些是惯性带来的方便,哪些是惯性带来的危害。教师提示: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让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并会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画龙点睛效果。

六、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 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自 由 落 体 运 动》 说 课

1.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

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

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

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

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

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

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说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实验研究

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

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讲练结合式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5.说教学程序

(1)

复习提问:

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ΔS=aT

2(2)

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 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

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17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

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

根据:ΔS=aT2

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方向:竖直向下。

(3)

推导

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

巩固练习

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习(1)(2)(3)

0 | 评论

2009-3-11 09:27 jing19862007

| 四级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说课稿荣成市第一中学物理教研组 田颖萃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1)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2)伽利略通过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创立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过去的阅读材料,到现在作为独立的一节,看出新教材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重视,切不可以过去轻过程重结论的思想来对待本节课的教学。

3、教材的特点

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例如用反证法使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自相矛盾,用猜想与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科学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历史知识,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过程,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研究过程中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和方法

难点:验证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二、教法分析:

采用自学点拨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利用大屏幕给出自学提纲(15分钟)

问题主要包括:

1、物体下落的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

2、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过程。

3、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

通过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沿着伽利略的研究思路,推翻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体会着伽利略科学研究的困难和非凡的研究思想。

(二)师生共同探究(10分钟)

在学生完成以上自学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

1、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采用的是什么推理方法?从而引出一种常见的推理方法——反证法。

2、伽利略巧妙的利用了数学推理和“冲淡重力”的斜面实验,转换角度的间接证明他的假设,这种方法非常重要,他打破了传统的以思辩性的论战来决定是非的古板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研究思想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

3、让学生根据伽利略的推理思路,导出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的结论,体会他的逻辑推理过程。并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推导,然后对他们作出评价,教师最后用大屏幕给出规范的推导步骤。

(三)反馈练习(5分钟)

1、伽利略研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时遇到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巧妙解决的?

2、给出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材料,体会伽利略一生中对科学和社会的重大贡献。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将本节的学习目标投影到大屏幕上,和学生一起简单的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利用现代的测量仪器设计出一个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写出需要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2、请学生再总结出一些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这两个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素质。

第三篇: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1》一书中的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性接受学习为主。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习方法

问题清单引导分析自主学习、微课学习自主学习、网络资源学习、课堂互动学习、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设计问题清单是引导学生有目标的学习,2.微课1(人教版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思维导图课思维导图)是让学生对整个单元有所认识,微课2(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是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引导,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让学生及对本单元有所了解,也知道为什么学习本节内容,微课2也能对本节学习提供随时的帮助。

3.师生之间进行对话(以小组为单位),有助于帮助老师收集问题,了解学情,任务展示有目标小组。

(二)课前导入:刘谦的螺丝魔术视频引入:引出“意念能控制螺丝的运动吗、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用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用刘谦的魔术视频能快速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换口味激发兴趣)。

(三).自学成果点评

从小组到个体逐层点评,通过教师批阅的外因监督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表扬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心那小小的虚荣心,从而激发学习主动性和集体意识。教师可以了解学情,可以有的放矢,对于各项问题还可以单独辅导。

(四)组内展示

1.白板呈现自主学习成果为室展做准备,小组内也可相互学习2.教师深入小组为学生提供建议,关注出现的问题以备全班分享 3.任务分配到小组,学习才有动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五)班内展示

1.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2组、3组、5组、6组为人物观点展示组,1组、6组、7组、8组为人物观点评价组。人物观点展示组,引导学生重返古代,要求以自我化身重现历史,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伟人,激发自我,主动了解自己的化身,带着别样的情怀进行学习.人物观点评价组,为了评价质疑必须了解历史,主动学习达到了培养主动学习习惯的目的。

2.体会理解理想实验的魅力

在学生展示基础上灵活处理。

(1)通过视频,也力图让这一纯思维过程的实验,有感性素材(事实)的“靠山”。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以后“追寻守恒量”,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设下了“伏笔”。

(2)学生为动画配音,让学生参与体会理想实验

(3)教师重新逐句分析课本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理想实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论,在推论时忽略了摩擦力,(4)教师总结,理想实验的意义,目的是把学生的思维提到新的高度。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有教惯性定律,是物理学的基石?”

(2)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世间万物;”“总”物体固有属性,“或”指出了物体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在受力的本质上上是一样的,即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不受外力时,若物体原来静止,则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是运动的,则要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的性质给出了惯性的概念;“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明确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并给出了力的概念。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电流内容的理解。

(3)配以课件学生加强视觉效果,便于记忆

4.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1)引导学生分析定义: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简化物体的性质,理解惯性是物体的性质。“保持原来的状态”理解惯性是“惰性”“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2)举例分析惯性

(3引导学生猜想惯性大小的影响因素,通过视频让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影响因素。

在教师起到的主导作用,加强重难点的理解和深化,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七)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思维导图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目的:1.形象直观,条理清晰,印象深刻,便于记忆,使学生眼前一亮;

(八)自测与反馈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以下试题进行检测:

(九)布置作业;

八、课堂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以知识为中介,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和碰撞,从而促进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它的本质是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

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学习活动,在学习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和特点,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发挥出做大的效益。

对于本节课当然还存在着许多的遗憾,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五、板书设计

教学预测: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第四篇:《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内容有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习,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因此,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推理过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理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么样?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习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习新课环节,通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天的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一定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的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内容,提问的问题可以是: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习,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习的载体。意图:学生通过问答和练习,了解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习中有的放矢。

第五篇:牛顿第一定律讲课稿

讲课稿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杯茶就好比人的一生,只有细细品味,才能让人回味无穷,我有一个爱好,品茶。上课前老师泡了一壶上好的西湖龙井,有同学想品尝一下吗?(发放茶杯),来,这位同学,你品尝了一下,味道怎么样?我见茶水上面有些茶叶,为了防止把茶叶喝进嘴里,你想了什么办法,吹开?还有其他办法吗?

有的同学说转动杯子,能达到目的吗?有茶的同学也可以试一下,看转动杯子是否能把茶叶移开呢?其他同学一块观察一下,为了防止手的晃动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把杯子放在桌面上慢慢移动。

可以吗?

为什么不行了?

要想弄清楚这其中的奥秘,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第四章的第一节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板书)首先,我们来观看两个小视频,第一个小视频,让人非常震撼,一起来欣赏一下,看到什么了,两位大力士在拉飞机,当用力拉飞机时,飞机会动起来,一旦停止拉飞机,那飞机会很快停下来。再来欣赏一个让国人振奋的视频,这是中国国家冰壶女队2012年冰壶世锦赛夺冠的视频,比赛中,队长王冰玉推冰壶时,冰壶会运动起来,冰壶离开手后会慢慢停下来。

这些生活中许多的例子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物体的运动与物体的受力是有关系的,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你的想法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一样的。通过对生活中许多现象的观察,亚里士多德到、早在1700多年前,就提出了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观点,可以简单的概述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可事实是否如此呢?

我们中国有一句谚语叫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有时我们也会被眼睛所蒙骗,眼睛可以看见事物的表象,但未必能看清其本质。科学的探索有时就像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警员破案一样,明显可见的证据经常把人们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亚里士多德和许多人一样被生活中的明显的现象搜欺骗。

直到300多年前,物理学中的福尔摩斯----伽利略的出现,才揭开了这场欺骗了人们许多年的骗局,他通过认真的观察,实验,推导,提出与亚里士多德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在大家能否根据我们课前的预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或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讨论好了,可以推举出一位成员来陈述一下你们的设计思路。好,这一组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所设计的实验和所得到的观点。

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的某一高度下滑,滑上一水平板,首先在木板上铺上一层毛巾,然后铺上一层棉布,最后直接是木板,让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静止释放,猜想一下,小车所滑行的距离。

这三种情况下,水平面上的粗糙程度不一样,越光滑的水平面滑行的越远,由此,在此基础上,伽利略进行了理想化的推导,如果木板最后变成绝对光滑的水平面,那么小车将会做什么运动呢?

学生回答:小车将会一直匀速运动下去。在此基础上,伽利略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有这样一个凹槽,假设斜面时光滑的,当小球从第一个斜面静止下滑,在第二个斜面能到达什么样的高度呢?

对,释放的高度?是这样的吗?

来我们演示一下,现在两个凹槽是对称的,从第一个斜面静止释放,到了相同的高度,现在我改变第二个斜面,让其变得缓一些,再来观察一下,也到了相同的高度。但运动的距离变远了,如果让斜面变得更缓一些,那么,小球运动的距离将更远,如果第二个斜面最后变成水平了,则小球将一直匀速运动下去,不会停下。由此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大家想一想,伽利略这个实验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实现了?为什么? 既然这个实验实现不了,那是否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就是凭空想象,没有任何依据呢? 不是

伽利略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以实验为基础,再经过合理的理想化推导,在研究问题中抓住问题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进行理想化的推导,为人类开辟了一条研究自然科学探索的重要方法,是大家这节课应该学到的。所以不能说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就是凭空想象,没有任何依据。

除了伽利略,同时代的科学家笛卡尔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如果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不仅速度大小没有改变,运动方向也没有改变,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笛卡尔是伽利略观点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正因为有这些前人的突出贡献,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顿通过对前人结论的分析,自身的研究,最后提出了举世闻名的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这样描述的: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现在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前后左右讨论一下,牛顿第一定律既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同时也强调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大家想想生活中的例子。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振奋人心的小视频。

这是一张美国隐形轰炸机B-2的投弹图片,看见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炸弹始终在飞机的下方,说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有些任性的的人提出这样的想法,地球不是在自西向东转动吗?我到美国也不坐飞机,更不需要办签证,只需准备一个大大的气球,怎么做呢?我从出发地把地球升空后,等着地球转动,当地球转到美国后,我再降下来就到美国了,或者是我在空中待上24小时,我就环游世界了,想法很任性吧?能实现吗?

因为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氢气球和人在地面上时有与地面相同的自西向东的速度,离开地面后要保持这一运动状态。不考虑风对气球的影响,气球应该始终在同一点的上方。

同样,静止的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能否用实验证明吗?

我这有一样东西,最近特别火,广场舞里经常听到,对,小苹果。性质大家就用现在手里的这些装置,证明一下静止的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请同学们讨论和设计实验,后面我找一些同学来展示你们所设计的方案。

学生展示,老师加以补充。

不错,300多年前,一个苹果砟牛顿头上,结果牛顿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今天这个小苹果砟你手里,结果你证明了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看来这苹果到你手里有点晚啊!要不我们现在学习也有可能是你的研究成果了。

现在大家能解释为什么转动水杯,而不能让茶叶转动起来了吧!

学生解释: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水杯在手里的作用下运动起来,但水和茶叶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因此我们把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学了这么长时间,现在看几幅比较震撼的图片放松一下,这是?链球运动员在参加比赛,看看这身材,又高又壮,你们有没有在比赛中见过像老师我这种体格的链球运动员,没见过,以后也见不上。为什么?

力量太小,不安全,因如果我参加链球比赛,很有可能,球还没有扔出去,我就跟着球一块飞出去了。因为我质量比较小,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也就是惯性小。初中我们就学习过物体惯性大小与只与质量有关。

所以说: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当你在大街上遇见一只老鼠向你跑来,不必担心,它自己会跑开,他质量比你小,惯性小,撞不过你,但如果一头发怒的公牛向你跑来,那你就赶快逃吧!

可以说惯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有事我们利用惯性,比如,有时我们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比如,这节课学习的是牛顿第一定律,但同时也学习了眼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的观点和贡献,从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探索,一个真理的得出,是一个漫长,艰难,并充满曲折的过程。这是我们这节课应该领会科学探索的精神。

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刚学习的都是一些西方国家科学家的观点和结论,难道我们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就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过吗?

其实不是的,中国在自然科学的探索中就从没有停止过。

在我国古代著作中,对于力和运动问题,早有记载。远在春秋时期成书的《考工记》就有这样的记载:“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也。”就是说,马已停止用力,车还能向前走一段距离。这里虽然没得出惯性的概念,但是已经注意到了惯性现象。

东汉王充还提出:“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这段话说明了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质量越大的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越困难。像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我们这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为生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而自豪。中华民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希在座各位同学也不要停止,好好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实现中国梦,加油!

今天下课后,大家去查资料(中国古代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描述),谈谈你的想法和感受,完成一篇小论文,这是今天的作业.下课。

下载牛顿第一定律 解说稿(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牛顿第一定律 解说稿(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实验研......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 一、对教材的分析1、作用与地位本节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识基础上,来研究运动和力的......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我打算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与教法、过程分析、板书设计进行说课。......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

    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 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 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演示......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教育方面: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4.1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教 学 过 程 教学反思 第一节:课时01:牛顿第一定律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一定律,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明确惯性的概念,能够列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