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80后的楷模

时间:2019-05-14 05:4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质80后的楷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质80后的楷模》。

第一篇:地质80后的楷模

地质80后的楷模

——记2010年浙江省地质勘查局优秀共产党员翟法智 翟法智,男,中共党员,1983年出生,2006年7月参加工作。在我院工作近五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勤勤恳恳从事物探勘查野外工作,并在多个重要项目中担任项目负责人。无论是野外还是室内,他都刻苦努力勤奋工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圆满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任务,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他2006年12月份入党,连续多次获得“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院优秀质量工作者” 和“院先进工作生产者”的称号。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翟法智同志认真拥护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学习创先争优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一名物探勘查野外工作者,无论是在野外工作之余,还是在办公室办公之暇,都不忘通过电视、报纸及书籍等途径了解时事,并结合实际发表学习心得和融会贯通思想的教育,不断的充实党性知识,提高党性修养。

二、以身作则,努力工作,时刻做好模范表率作用 翟法智同志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勤勤恳

恳干好物探工作,努力做到圆满完成各项工作。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都能把组织的信任和重用作为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

杭黄客运专线是国家重点的铁路项目,在其定测工作期间,项目任务多,工期紧,作为项目负责,带头干好物探的每一项工作。由于项目工作内容隧道勘查,因此爬山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山区基本都已经进入封山育林状态,多年无人上山,山中灌木、荆棘更是疯狂生长。在爬山中,其勇于在先,特别是在有陡崖、峭壁、荆棘等地方,身先士卒,不怕苦,不怕累,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工作能更快、更好的完成。项目的顺利完成,受到了领导和委托方的一致好评。

在八月初期,酷暑正当,为使余杭15省道至临安02省道连接线改建工程能如期完成,起早摸黑,冒着炎热,加大工作量,保证工作顺利完成。

在国家重点项目福州至平潭铁路定测工作期间,福建的山更是比浙江的山更加难爬,有着更多的陡崖,更多的灌木、荆棘,人不是从陡崖上攀过就是从灌木、荆棘中钻过,无论怎么样的环境,他都冲在最前,每一次的惊险,每一次的刺痛,都默默放在心中。由于工期较紧,物探野外勘查完成后,资料必须马上提供给委托方,为了保证物探资料能及时、准确的提交给委托方,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总在白天野外干活之后,晚上继续挑灯夜战。按时保质的完成工作,受到了领

导和委托方的好评。

仪器是物探工作者的吃饭家伙,因此对仪器的保养是至关重要的。在每次物探野外工作回来之后,他总是把仪器保养的好好的,保证着每次出工能有一台好的仪器。

他的努力勤奋,积极带头干好每一项工作的精神,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誉。

三、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翟法智同志不仅自己努力工作,认真学习,还积极帮助同事,解决同事眉急之需。同事王勇因公出差车祸住院,他在每次野外工作回来之后,不顾野外工作之后的疲劳,立即前去医院探望,安抚他,帮助他减轻因伤痛带来的痛苦,加快康复进程。在工作上,耐心、细心指导新来同事,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物探勘查的野外工作及室内资料处理。在“玉树”地震后,为重建美丽的玉树,他积极捐款捐物,为震区重建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他用自己的行动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影响着、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

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术学习,加强业务水平提高 在认真学习党的知识,关心国家时事动态之余,翟法智同志不忘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坚持每天学习专业知识,如《地震数据采集及处理》、《电法勘探》等书籍。2010年10月,他积极参加由中国水利水电顾问集团主办的“地震软件数据处理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同时,还在地球

物理学报等多个期刊中发表数篇论文。

五、严于律己,勤俭节约,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

翟法智同志坚守党员无私奉献精神,努力做到勤俭朴素,艰苦奋斗。坚决与不正之风做斗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自觉做到自重、自警、自励、自省。

作为一名基层员工,翟法智同志时时刻刻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单位的各项工作,尽职尽责,无怨无悔,用满腔热情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他深知是工作学习磨砺了他,是党教育培养了他,是党组织群体塑造了他。他要用他的行动永远为心中的信念之旗增色。

(物勘院党办)

第二篇: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

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五篇

【篇一】

星辉璀璨,高山仰止。

在**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这个名字绝对当得起这8个字。

60多年来,从青丝到皓首,他不辍躬劳于**这片塞外热土。连绵青山之间,付完韶华付余热,他为地质事业奉献了全部的汗水与智慧,浇灌出累累繁花硕果。

**省地矿局局长特别奖、**省地矿局找矿突破奖、**省最美地质队员、地质找矿突出贡献专家、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一项项荣誉背后,是他60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跬步叠积。

辞别城市入山林

为报祖国燃青春

时至今日,**还常常想起19岁的那一天。

那是1958年,他刚从长春地质学校毕业不久。那天,他背着行囊,只身踏上南下的列车。回头,笑着挥手,作别父母、作别家乡,随着铁轨一路奔向**、奔向梦想、奔向深隐于青山下的丰富宝藏。

**的父母是搞个体经营的,亲戚多在学校任教,家庭整体条件不错。相较于背井离乡到一个陌生地方艰苦创业,他本可以选择留在长春找份安逸的工作,开始一生宁静富足的锦瑟年华,之所以自讨苦吃奔赴远方,一半源于心中的地质梦想,另一半则是为了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为国家寻找急需的矿产资源。

当年的地质队是名副其实的“寒门”,技术落后、设备低端、物资匮乏。青春的岁月,整日远离尘嚣与冰冷的石头打交道,对于一般年轻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然而,**却总能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找到乐趣,将枯燥乏味的探矿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他积极乐观,专拣苦差事做——远离市区常年在外的项目他愿意去,枯燥乏味、劳腿压肩的活儿他抢着干,一边干一边琢磨,不厌其烦地向带队师傅问长问短,丰富知识成了他生活中最美的滋味。

1979年,**40岁,已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儿蜕变成稳重的中年人,也早已从当年的新手成长为业务骨干。同年,由他主持的“黑山72-73号铁磷矿勘探”获得了地矿部找矿四等奖。

“你付出了人生中最珍贵的20年换来这个四等奖,代价有点儿大啊!”有人这么跟他说。他笑着回道:“我已经很幸运啦,还有更多的人在地矿业默默奉献一生都没得过奖呢!”

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将高奏凯旋曲

叮叮当当、敲敲打打,不是锅碗瓢盆协奏曲,而是**与**黑山区域的矿石在“唠家常”。年华如水,抟沙转烛间,又20年过去了,他到了退休的年龄。

为地矿业奉献了40年,专业成绩难以计数,自己也已经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按理说,**可以功成身退了。但深沉挚爱总是难以割舍的,在后辈同仁的挽留下,他推辞掉雪片般飞来的顾问邀请函,选择继续留在地质四队发热发光。

返聘回岗,**一如往常般严谨,工作起来比年轻人还拼。关键时刻,他总能凭借多年积攒的经验和技能“一针见血”解决问题。

2007年,对“低缓磁异常区”大乌苏南沟的勘采重任交到**手中,这是块儿难啃的骨头。他审慎对待,在对建队以来大庙至黑山一带的资料进行重新梳理后,多次带领队员实地勘查,集中会诊研究勘探路径,接着,锁定磁异常反应最强烈的点位,经慎重、科学论证,冒着如果打“白眼”就白扔200万元的风险,打下了第一钻。

这第一钻不仅暗藏风险,还**连连。预设的500米未见到矿,加深至800米仍未见到矿,失败的阴霾笼罩,放弃的呼声开始响起。这时候,**第一个站出来,要求继续打,“打着矿,我没有别的要求;打不着,风险我来担!”经多次慎重研究和调整,钻孔一再加深。钻进到1070米处时,终于见到第一块儿钒钛磁铁矿石被提取出来!

在场的地质四队人无一不热泪盈眶,不在场的地质四队人听到消息后也都激动不已。不容易啊,费了多少的艰辛,大乌苏南沟这个沉睡多年的钒钛磁铁矿床终于露出了真容!

对这一重大发现,省领导两次予以批示,“很好!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这一发现为**钒钛基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条件支撑,望再接再厉,早出成果。”地质四队也由此获得**省地矿局局长特别奖。

之后,通过连续3年的勘查及2010年的勘查会战,大乌苏南沟钒钛磁铁矿床不断向世人捧奉出丰富果实,现已控制的工业矿石资源量达5亿吨。

“姜还是老的辣!”“您真是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峰!”……质疑声转为夸赞,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却说“这都是集体智慧、集体力量的结晶,是大家的功劳。”

常常有人说,**是地质四队之宝。单说退休后,他便带头做成了好几件大事儿——黑山东大洼铁矿普查,累计探明钒钛磁铁矿资源量超亿吨,提交大型钒钛磁铁矿产地一处;黑山铁矿接替资源勘查,累计探明储量超亿吨,可延长矿山寿命15-20年;超贫钒钛磁铁矿普查,提交钒钛磁铁矿资源量20亿吨;黑山铁矿1-2号矿体补勘,提交资源量2千万吨;大乌苏南沟铁矿普查,估算工业矿石资源量达5亿吨………这些,为**省及**市建设北方最大的钒钛制品基地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实战之余研“兵法”

正直不阿做传承

每次勘采都以多次的研究、勘查为基础,**总会尽心竭力做准备。更让人觉得难能可贵的是,每次勘采过后,他同样会尽心竭力做好收尾工作——做理论研究,以出后效、飨后人。

在某矿区,赋存于辉石岩中的铁矿被找到后,**建议再向深部钻进一点儿,能钻透最好,以便做进一步研究。有人对此不理解,认为矿都找到了,为啥还要搞这些费时费力又赔钱的事儿!对此,他意味深长地解释:“我们是地质队,探出矿来,名声是咱们的,利益却是社会和老百姓的。科研工作从短期来看,对人力、物力、财力是有些浪费,但从长期看,我们的经验在积累,能力在提升。不单是对我们自己有利,也给后人留下些东西。”

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

在不断扩大黑山铁矿储量的同时,他一直没有停止对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的研究,编写、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研究报告,并根据研究成果提出在黑山铁矿区进行探边摸底,又发现了超亿吨储量的矿浆贯入式钒钛磁铁矿床,使黑山铁矿开采年限延长了15-20年。

大乌苏南沟钒钛型铁矿勘采取得突破后,他认为成矿模式和矿床成因与四川攀枝花铁矿岩浆分凝模式相近但有差异,于是开始做相关科研工作,以期对**地区的大庙斜长杂岩体内找矿工作有更精确的把握和指导。

**的同事们都说,跟在他身后干活儿,就是在上千金难求的实践课,学到的不仅仅是扎实的业务知识、实战本领,还有刚直的原则。

在市场项目承接方面,**一直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绝不承接触及道德红线的虚假项目。相反,如果一些项目对研究有益、对传承有益,即便不挣钱他也要接。

2009年,一个钼矿普查项目找上门。项目预算不多,对方要求却极苛刻。大家都说别接了吧,**却力排众议接下来,“挣不挣钱暂且不说,光是对方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就是接下来充分的理由。咱们队到目前还多少存在着技术真空,这是个锻炼人的项目,坚持做下来相信会锻炼出一批年轻人,我们老头儿正好也可以通过它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赔了就是赚了。”他如是总结。

对队伍里的项目负责人,**也恪守原则严格要求。每次质量检查时,他都随身带着一个小包。小包看上去十分不起眼,可是一旦打开了,便是动真格的时候了,两副眼镜、放大镜、小刀、铅笔、直尺、量角器……件件都具备100%的杀伤力,让一切“假大空次”无处遁形,足以保证项目质量不留死角。一旦发现问题,任谁说不成,他绝对不给面子。

严谨纪律出严谨队伍。在**的影响下,地质四队的每个项目组都得到了钢铁严纪的锻造。

老树春深更著花。如今,**已经80岁了。从业61年,他凭着爱、凭着刻苦执着,从黑山山脉中抱出一个又一个“金娃娃”,至今辛劳不辍,面对未来,苏老信心满怀:“我还年轻,愿意为地质事业的发展再多添几块砖。”

【篇二】

**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有一位已至耄耋之年,却童颜鹤发、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就是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和省部劳模津贴,为**的地质找矿和国家地质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我们敬重的老前辈,今年91岁高龄的离休干部**同志。

无悔青春抉择,献身地质事业

王老建国前加入解放军南下工作团走上革命道路,1955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地质专业技术人才。他为中国革命和地质事业奋斗了50个春秋,曾任解放军南下工作团成员,**省地矿局区调队技术员、分队长、副队长、总工等职务,并长期兼任过全国三个前寒武地质组织委员工作。近半个世纪的地质生涯,他的足迹踏遍了华北大地。为**的地质找矿和地质科研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工作激情、地质队员的“三光荣”传统,在王老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70年代中期,他牵头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开展的**寒武系、奥陶系的野外普查与科研工作,牵头与**地院对“滹沱”与“震旦”这个全国地质年表上的时代关系“悬案”进行的科研论证工作,国家地质学术机构分别召开了全国性的现场研讨会,得到了国家资深院士的高度称赞和认同。他主持编制编写的中国北方(邯郸)富铁矿1/5万地质矿产图及成矿规律报告,在全国地质找矿交流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他编制编写的前寒武纪地质及铁、金成矿论文,先后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他负责的地质科研项目,曾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二次。这一切是他工作期间心血的付出,收获的辉煌成果。

回忆起刚走出校门,在地质部二二一队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他感慨地说到:“当时野外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通讯和交通工具,住在没有炕席、门窗透风的老乡家,吃着糠窝头,喝着能数清米粒的稀粥,个把月能看到一次有肉腥的菜都属于正常”。但是他没有屈服于面临的艰难,没有懊悔专业的选择。到了近30岁的大龄青年时,他才和在上大学就已相识、相恋的女友组建了家庭。有一年在离家不远地方开展野外区域地质,近一年的时间未能与亲人团聚,冬季收队时,他白皙的脸孔晒得黝黑,衣着简朴、胡须很长,进门见到3岁的儿子时,没有听到期待已久的宝贝亲昵的喊一声爸爸,而是躲到他妈妈的身后,木讷的叫了一声‘老爷爷’,妈妈抱起孩子让喊爸爸,孩子看到一张陌生脸孔始终没有喊出来。对家人亲情的亏欠和愧疚,让这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禁不住潸然泪下。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野外地质一线,在**省劳模大会上,省长称王老为“攀登科技高峰”的典型代表,在**省“四化建设”表彰大会上,被树为“老黄牛”、“老模范”、“铁人”式的标兵。

离休,第二个里程碑

王老从事地质工作50余年,早已把对地质工作的热爱融入了血液中,他的生命已经与地质事业紧密相连。1991年离休,他退出了一生挚爱的工作岗位,但是,他把离休看做是自己人生的第二个里程碑,视同为地质事业而奉献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有了充足的时间认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他义务承担地质科研项目,在地质学术领域笔耕不缀、克难攻坚,为地质事业继续做着贡献。当时,曾有人不理解议论他“已经名利双收、子孙满堂,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多好,还整天忙忙碌碌的,不知他图的是什么?”王老每次听到这些风言风语,总会淡然一笑。

离休20多年,王老从未间断在地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伏案疾书、辛勤耕耘,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艰辛和心血,再次获得了斐然的成果。他先后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几篇,受到地质学术界的高度赞誉。部分地质论文在美国、俄罗斯的检索刊物上发表,同时被国际第30届地质大会选入。他的地质专业论文先后获得国际金奖三次,国内金奖三次,特等奖二十八次,一等奖三十九次。中央十三部委有关单位联合授予他为全国30名“华夏精英”金爵奖之一。世界华人联合总会、中亚联合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英模研究院等组织分别授予:世界百名行业创新杰出人才金奖、共和国十大杰出创新英模、华夏英才特别金爵奖、中华百名英模创新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爱国功臣、民族之光等荣誉称号。2010年省局又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这是他默默奉献的一生,更是闪光的一生。

仁爱之心,奉献之举

王老现仍担任离退休党支部委员工作,思想常新、信念不变。坚持多年组织离休干部学习,参加大队组织的政治活动,收缴党费。利用支部的平台,传达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沟通反馈离退休职工的社情民意,为支部建设、党员作用的发挥和离退休职工的和谐稳定做了大量工作。他是队历届职工代表大会的特邀代表,每次职代会他都认真搜集素材、上交提案,为队科学发展、和谐地质家园建设建言献策。

王老的一颗仁爱之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国家历次遭受自然灾害开展“献爱心”活动中,都能看到王老的身影,同时也是队捐款捐物最多的。他十六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素材,布局谋篇、着墨润色,每两个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新离退园地的橱窗壁报,宣传疾病预防、养生保健知识。累计刊出96期,图片近千张,文字达140余万字。离退休职工称,王老办的橱窗壁报是队上不收费的“保健医院”。

王老曾在80年代中期被确诊为脑梗塞(中风预测三个+号),并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他按照多年积累的养生保健知识和自我诊疗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调理和自身诊治,未曾住院病症全部消失,经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基本全部正常。王老把自身诊治疾病的方法和30余年的养生保健经验,汇编出《中老年病的自我疗法》一书,奉献给大家参考使用。给队离退休职工送上了一道保健大餐。王老的仁爱之心、慈善之举深受离退休职工的敬仰和赞誉,职工群众尊称他是六队的“活菩萨”。

王老在《新时期共产党人优秀格言》中说道:“忆往昔,为祖国地质事业,爬高山、走高原、穿沙漠、度艰难,虽苦无悔;望今后,虽年迈,不虚度,搞科研、攻难关,为地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奉献。”离而不休、奉献不止,其德可尊、其情可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垂暮之年彰显了绚丽的晚霞。

【篇三】

人物名片:**,男,1938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我国《铁矿地质勘探规范》主要编写者之一。1962年毕业于**矿冶学院,曾任**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1998年退休,2004年被地质二队返聘担任技术顾问至今。毕生致力于冀东铁矿研究,成果斐然。地质二队的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他——**。

“**也是跑龙套出身”

五月的**,眯起眼睛,也能感受到斑斓的阳光;清晨的微风,除了丝丝清凉,还有阵阵花香。这真是个奇妙的季节,浑身透着使不完的劲儿,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到过**的人都有体会,最难以忘怀的不是让人垂涎欲滴的海鲜,不是古今结合相得益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也不是曹妃甸恢宏大气的现代经济,而是**人与生俱来的幽默与渗透骨髓的坚韧。

地质二队办公楼里传来一个底气十足的声音!乍一听,你一定认为是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再仔细听……没错!正是“**”在给年轻人讲解报告。

“整体写得不错,但有两点还要再推敲。特别是,储量计算结果表,由吨变成万吨后,有几处小数点后数据有误,致使表中数据上下、左右不平衡,再重新调整。”小王挠着头,满腹疑问:“电脑计算也能出错?不能够啊!”

看着疑惑不语的小王,**收起平时一讨论报告就提起来的大嗓门,语重心长地说:“你这个储量计算结果尽管无大的差错,只是小数点后数据多1或少1的问题,但表中数据一定要达到平衡,看来电脑难以达到平衡,则需人工进行调整,当年我们都是用计算器手摇,很费时,但也不能马虎。有一次,我检查块段储量计算时,发现数据少保留了一位小数,马上返工重新算,用了整整三天时间。”小王看着**伸出的三根手指,暗暗咂舌。小王接过报告,涨红了脸,稍显局促。

**见状,笑着说:“小伙子,当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还不如你呢。但咱们搞技术的,干好干坏都是干,所以就得想办法干好!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我永远记得毕业典礼上院长说过的那句话:‘毕业刚参加工作,你们都是跑龙套的,但这个跑龙套也有学问,**也是跑龙套出身;现在你们同学间的差距不大,等工作时间长了,技术高低就见分晓了!’呵呵……”这笑声好似春雨过后的艳阳天。

贾主任接完电话,起身说:“**,咱们现在去工地吧?”**把报告递给小王,又拿起字迹满满的两页纸,“这是评审意见,你先看看,回头咱们再一起探讨。”说完拎上洗得发白的布包,和贾主任一起匆匆出门了。

**的话像小锤子一样,字字句句都敲在了小王的心上。他努力平息着红得发烫的双颊,眼神落到了评审意见上面,只见字迹清晰,笔力苍劲,老人的认真细致可见一斑。翻过第一页,在“5月2日”落款后面,竟然又写了二百多字!最后日期是“4日”。看得出**在出具评审意见之后,又审了一遍,并做了补充意见。小王急忙翻看,二三百页的报告,几乎每一页都有铅笔修改过的痕迹,有的地方还密密麻麻地写着修改原因。此时,他已经顾不得脸上是炙热还是冰凉,惭愧和感动似潮水般涌来。

同屋的张主任见小王原地未动,便问:“是不是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张主任,**对待工作太认真了,我这当晚辈的惭愧啊。”张主任放下手中的报告,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的严谨是出了名的,不把问题彻底搞清楚绝不脱手。不管是技术还是为人,我们大家都要向他靠拢,这样咱们队的技术品牌才能长盛不衰!”见到小王还是表情凝重,张主任便说了一桩往事。

那年他还是“小张”,刚到单位实习,带他的正是**。虽说是初出茅庐,但小张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称得上是“青年才俊”。那天他们去青龙县的一个矿区检查工作,观察矿化带的蚀变。小张将一块矿石拿在手里一掂,说:“这个应该是褐铁矿化,一种金属矿。”**对小张敏捷的判断青眼有加,自己却蹲在那里,像着了魔一般把石头拿在手里看了又看,好似一尊雕像。那痴迷的神态,像是忘记了小张的存在。看了好久之后,索性又打了标本,带回来一化验,原来是颜色与褐铁矿非常相近的碳酸盐化,一种非金属矿。

小王听了张主任“菜鸟”时期的故事,略略释然,不由对两位前辈更加敬佩。

“就一颗牙咋还塞住了呢”

汽车在公路上行进,两边是一望无际的麦田。今年的麦子长势真好,似乎都能感受到拔节抽穗的节奏,又是一个丰收年!

现场,到了。看到探槽严格按照标准施工,**频频颔首。可没多久,脸上的笑容就隐藏到微皱的眉头里,因为布样没有完全按照规范要求实施。项目负责连忙解释:“工期太紧了,如果全部按照要求布样,可能会延误工期。”**的声音不自觉提高了:“布样讲究合理控制完整,这样分析结果才会准确、具代表性。地质上都是良心活儿,既然工作交到你手上了,就要想尽办法把它做好。”一句“地质上都是良心活儿”点醒了这位项目负责,他太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了。确保成果质量,严谨二字是首要的,正是考量优秀地质队员的不二标准!已是76岁高龄的**还亲自到现场检查工作,仍然坚守着对地质事业的忠诚!愧疚之余,这位技术负责立即安排: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重新布样,亮出咱地质人的本色,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务必保质保量按期完工!

过了晌午,一行几人才从现场返回驻地。做饭的大师傅听说**要来,早就备好了“老三篇儿”:尖椒豆片儿、烧茄子和溜豆腐,还特意买了几斤排骨。看着**晒得发红的脸,李经理笑着说:“这一上午怪累的,**喝点啤酒解解乏吧。”一杯啤酒下肚,浑身透着凉爽,**脸上的皱纹似乎也舒展开来,一改往日拉磕儿即谈工作的风格,说起了年轻时候的事儿。“年轻那会儿可比现在能喝。有一回我们四个人一小会儿就喝了一瓶白酒,最后还没喝够。”大伙都请**细说说。

“1968年,我们到兴隆雾灵山搞铜铁矿普查。在路线踏查时,经过长30-40米长的陡坡,上山时从下面看没啥难度,大伙总算艰难地就走上去了。可是在下山时往下一看,好家伙这么陡,根本没法下去啊!几乎都是光溜溜的石板儿,仅存几处小树丛。就怕打滑梯,一出溜就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向四周绕了一大圈,别的地方更难下!只能从这儿下吧!”

大伙听得入神,都忘记了夹菜。

“我们四个人商量利用小树丛设站,选择了之字形路线下山,大家互相照应着,手脚并用,一寸一寸往下挪啊。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蹭到山下,天已经黑透了。总算是有惊无险都下来了。”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的目光穿透了时空,众人也仿佛被带入了四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下山后,我们商量了一下,怎么也得庆祝庆祝啊,得喝点酒!可那时候买东西,哪有现在这么方便啊!我们从山上下来,供销社早就关门了。正好我们房东的亲戚是供销社的,就拖了个人情,把人家叫回去,买了一瓶二锅头。供销社从老乡手里收购的鸡蛋8毛钱一斤,我们又多花了点钱,买了几斤,算作下酒菜。那天的酒喝起来,真有滋味啊!都没有喝够,哈哈!”**爽朗的笑声把大伙的思绪拉回到现在,杯子碰到了一处。

这时,大师傅端上了炖得香软的排骨,大伙都让**先尝尝。**夹起一块,放到嘴里一咬。嗯?排骨不动了!咋回事?熟悉**的人都知道,**的牙齿仅存四颗,上面一颗、下面三颗。这一咬,不偏不倚,上面那一颗牙正嵌到了排骨里面!无论老人家怎么使劲儿,排骨就是打定了主意,纹丝不动。李经理赶紧走到**身边,一只手扶住老人的下巴,另一只手轻轻晃动排骨,这才慢慢儿把它弄下来。李经理笑道:“您老就这一颗牙,吃东西还塞牙呢?今后**再来咱们工地检查工作,可不能炖排骨了啊。”

问鼎“亚冠”

午饭后,**一行三人离开项目组。项目的顺利实施让车内的空气格外轻松。

“欧冠的战事进入白热化了啊,可惜今年皇马不能上演巅峰之战喽!”

“**,您现在还熬夜看足球呢?”

“早不熬夜了,也就看看重播!”

“哈哈……”

“我觉着欧冠比世界杯还好看。不过,这两年广州恒大算得上异军突起,我挺看好他们的,没准儿能问鼎亚冠!”

“中国足球要是能有咱地质队这股子韧劲儿,早冲出亚洲了!就说咱们司家营铁矿,上个世纪就已经问鼎“亚冠”了!没错吧,**?”

**微微一笑,每每听到“司家营”这三个字,他的心中定会涌上别样的情愫。是啊!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便与司家营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4年,冀东铁矿会战指挥部成立。30多岁的**已是冀东一队的技术负责。在此次会战中,他带领着二十几个技术骨干,他们的技术领域涵盖了地质、水文、物探和测绘等多个专业,当初地质八队还被称为“超级分队”,后来就担当起勘查重点矿区司家营的重任。

战斗打响,任务急迫。白天,**和技术人员布置钻孔、编录岩芯。为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每一个钻孔都要跑上多次,认真观察岩矿芯,仔细琢磨半天,自己都感觉像个“神经病”。有时晚上,他还要检查图件、计算储量、编写报告文字,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实在困得不行了,就抽支烟提提神。夏天,戴上一顶草帽,汗水洒向这片蕴藏着宝藏的热土,滋润了脚下不知名的小草。寒冬,野外的风肆意吟啸,激情却照亮了前进的路,温暖了同行者的心。

寒来暑往,十年光阴,**带领的这支“超级分队”,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司家营铁矿总资源量达23.62亿吨,矿床规模位列当时亚洲第一位!1976年,《**省滦县司家营铁矿北区最终地质勘探报告》获**省科技成果奖励大会二等奖;1989年,《**省滦县司家营铁矿南区详细勘探地质报告》获地矿部地质找矿成果二等奖!

这个横空出世的超大型铁矿,为祖国亟需钢铁的现代工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老朋友,我就知道你还留着宝贝呢”

风云变幻,从80年代中叶到90年代末,地质行业在低谷中举步维艰。许多职工为了生计,被迫转行,但**选择了清贫,在坚守中等待祖国的召唤!1998年,**在遗憾中光荣退休。

新世纪之初,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紧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地质行业度过漫长的冬季,终于迎来了春天!地质技术人员一下子成了私营矿主争抢的“香饽饽”。**却拒绝了各类高薪聘请,再次选择了坚守。

此时,地质二队顺势而为,重整找矿队伍。2004年,66岁的**被返聘为技术顾问。重新回到热爱的工作岗位,**经过慎重考虑后提出,与其重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再去寻找新矿,不如从熟悉的司家营入手,到尚未开采的南区攻深找盲,寻找后备资源。这一想法得到了队领导的支持,大队决定立即成立项目组,很快向省国土厅递交了立项申请。可很多专家却认为,司家营铁矿的详勘报告都已提交,再探下去意义不大,不应再搞。**毫不气馁,司家营的资料早已烂熟于心。它就像一位老朋友,留着家里最好的东西,期待他再次登门探访。在急切而又耐心的坚持中,立项申请终于在三年后得以通过。

2008年3月,工程上马。南区分为南矿段和大贾庄两个矿段。不只是项目组成员,整个地质二队,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大贾庄第一个钻孔上。可是,当钻机打到预计见矿深度,却丝毫没有见矿迹象。怎么办?到底有没有?继续打下去吗?若打下去仍不见矿,每米造价千元的资金损失不说,坚持了四年的观点何以立足呢?

项目负责李经理赶紧请示总工办,**和高孝敏总工立即驱车赶往现场。见到一脸焦急的李经理,**深谙其中的担忧和压力。但他在乎的只是哪里有矿、有多少储量的事实,搞一辈子地质,执着的就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紧紧握着李经理的手,镇定地说:“从原有资料分析,这个孔不会没有矿,很可能是局部矿体倾角变陡,见矿深度有变化,接着打吧。”一句话,项目组就有了主心骨。钻机突突地探向地层深处,急切但坚定!十几个小时过去了,继续向纵深打了30多米后,一段完整的黑色岩芯,随着提升的取芯器,幽然而出!瞬间,欢呼声淹没了钻机的轰鸣。钻孔见矿后**再次来到现场,他蹲在地上,轻轻抚摸着这块“黑家伙”,眼角泛着晶莹,仿佛被幽幽的金属光泽晃了眼睛:“老朋友,谢谢啦!我就知道你这里还留着宝贝呢!”

南矿段这边钻孔见矿情况却不太理想,两个孔的矿体较薄,有歼灭的迹象。第三个孔又都没有见矿。**和高总工一同商量,果断将南矿段部分工作量调整到大贾庄,向南延伸800米。结果好得令人难以致信:大贾庄21个孔几乎全部见矿,新增资源量2.60亿吨!

乘胜追击,项目组2009年再次申请立项,大贾庄勘探范围,继续向南延伸了4000米。这一次更是大丰收,又新增加资源量5.43亿吨!

总计新增资源量8.03亿吨,总投入仅有7330万,这样的低投入和高产出,在全国探矿史上,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司家营累计查明资源储量31.65亿吨,接近于全国铁矿储量的5%!毫无悬念,2012年,司家营铁矿荣获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这一重量级奖项,不仅让**省地矿局成为三年内两次获此殊荣的地勘单位,也让这支功勋地质队,荣获2013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地质二队的袁隆平”

在采访**的日子里,望着他那花白的头发和堆满皱纹的双眼,还真和袁隆平十分相像。不仅形似,神也相似,都是专注、痴迷于一件事情,用一生做投注,让稻穗和石头熠熠发光。这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下班时间过了好久,队长侯军亮又看了一遍明天表彰大会的材料,正准备回家,发现总工办的门还开着。**正坐在办公桌前,伴随他的是他的标志性动作:左手夹着烟,右手握着放大镜,仔细端详着桌面上摊开的地质图。贾主任也在伏案工作。队长刚要开口说话,却收了回去,不忍打扰。突然,**的左手猛地缩了一下,赶紧把烫到手指的烟掐了。一抬头,正与队长的目光相遇。“队长,您咋没进来?”“看到你们都在忙,怕打断思路。**,咱不是说好了嘛,请您老出山,就是来给我们把把关,哪能再让您加班啊?贾主任,您也不提醒**?”

“队长,贾主任刚刚还催我回去呢。我这儿还有一点儿小疑问,弄清楚就走。”

队长眼中充满了敬佩之意:“**,明天队上给您颁发‘地质找矿终身贡献奖’!您今天就把手头的工作放放,回家好好准备一下吧!”

“队长,这个奖颁给我,是我运气好,赶上了好时候,至于我个人,做的都是咱地质队员该做的事,真没啥特别的。”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您是二队的功臣元老,是大伙的良师益友,更是咱队上的一面旗帜!”

**的声音有些动情:“您都给我颁‘终身奖’了,只要队上聘我,我还能干得动,就一定接着干!”

侯队长心头一热:“只要您身体条件允许,二队永远聘您!您老就继续发挥余热吧!”

单位门前,**向侯队长挥挥手,骑上自行车,很快便融入穿梭的车流之中。五月的傍晚,暖风温柔地熨帖着人的脸,抬头即见满眼的新绿,夕阳里好像飘出一行字:这样的地质人生,真好!

【篇四】

蓝天白云、碧海金沙。凡去过**的人,都会被这大自然美丽的赐予所陶醉,金色的沙滩实在是让人流连忘返!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这里是一幅幅浪漫而充满激情的画卷,但是在地质工作者的眼里,就没有那么惬意和轻松了。它们是急流、险滩,是作业、任务,他们要做碧海金沙海岸线的坚守者,要为追逐蓝色海洋的梦想而不懈奋斗。

清晨,一艘小快艇迅速拨弄着清凉的海水,马达声响起后渐弱,那是两名背负着勘查仪器的地质技术人员正向着大海深处驶去,岸边沙滩上也有人员开始架设通讯设备和监测仪器。在人群中远远地望过去,有个人边部署边忙碌,他便是**省地矿局原秦皇岛地质大队总工程师**。**,业内公认的海洋地质专家,198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专业,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秦皇岛市博士专家联谊会成员,**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一层次人才,**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国家海洋局海域使用论证国家级专家。

工作30多年来,**同志“从一而终”,一直从事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主持与参与各类地质调查、评价、监测、研究项目百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国家海洋工程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专利2项,发表论文70余篇、写成专著3部,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以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创新意识,推动了**省海岸带生态修复、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和海洋大数据在国内的率先发展,并使其处于领先地位。他研发的地质核心技术,提升了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树立了地矿品牌,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他成了**省海洋地质工作真正的开拓者。

碧海金沙我坚守

**在海洋地灾专业领域方面极为敏感,这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吧。立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十年减灾活动,他从专业的视野出发,观察并意识到海洋灾害特别是海岸带地质灾害是沿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于是,他针对秦皇岛沿海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海岸带地质环境的状况,对影响沿海发展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灾害开展了专项研究,建立了海岸带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海岸带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的监测。面对只有单位领导的支持,却没有专项资金的窘况,他仍把监测工作艰难地支撑了下来并取得了20余年的系列监测资料,形成了国内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灾害比较完整且罕见的系列资料。

机会永远给予有准备的人。2007年暑期,**西海滩专用浴场由于多年的海岸侵蚀,海滩退化,几乎失去了浴场功能,**暑期服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对此,中办领导极为重视,要求省市政府尽快提出解决方案。**临危受命,接下了这个充满考验的政治任务。为给上级领导及时做出决定提供参考数据,他们白天在海边整理收集数据进行仪器勘测,晚上在办公室整理分析报告,累了就躺在办公室里眯会,饿了就煮点方便面。**和他带领的30多名技术人员始终坚守在一线,仅仅用了13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海滩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从海滩退化的演化过程,到退化的关键因素分析,再到国外海滩恢复治理的对比性研究,他们提出了以静态平衡岬湾和平衡剖面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人工岬湾养滩方案。详实的系列数据、先进的理论技术支撑和生态的修复理念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自此**海滩恢复整治拉开了序幕,同时也带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海滩整治修复工作。

**20多年的知识蓄积得以迸发使他的报告内容丰富且详实,对海洋生态文明和美丽海洋建设独具见解,影响甚大,报告中提及的专业技术也形成了品牌。依照此项技术,近5年来原秦皇岛地质大队又承担了6项海滩整治修复工程,为地方旅游业带来了近百亿元经济价值,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原秦皇岛地质大队十年来的重点工作。在**的影响和带动下,原秦皇岛地质大队先后招聘了海洋地质、海洋环境、海洋工程和海洋测绘的博士、硕士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将招聘来的学生进行差别化培养,使每个人都有所长。他带领团队与大学合作并亲自指导培养了4个工程硕士,形成了拥有2名博士、6名硕士和十几名本科生的海洋地质专业队伍,为地勘队伍专业化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海滩恢复治理我奉献

地质工作是实践性极强的工作,没有充分的野外实践是不可能收获成果的。**担任总工程师十年来,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野外一线,除了春节休息一周,其他节假日没有休息过,白天出野外,晚上和周末在办公室编写、审查报告和撰写论文、翻译资料,同事都戏称他为“野外大组长”。

2007年冬季,**海滩恢复治理工程勘察,因任务急海况条件有限制,只能在冬季实施。北方冬季的海风刺骨,海滩勘察工程的工作区位于浅滩,无法利用船只进行作业,只能赶潮涉水作业,低潮时往往是在深夜和凌晨,他们穿着水裤在冰冷的海水中作业,手脚被冻麻、脸被冻伤。赶潮的渔民不解地问:“你们这样做为什么?给你们多少钱?”**给予的回答是微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带着技术人员赶了2个月的低潮,完成了浅滩勘察工作,为**海滩恢复治理工程的论证和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

2008年5月,**西海滩某专用浴场应急治理试验工程,这项工程是对人工岬湾养滩方案的检验,人工岬头、人工沙坝和岸滩补砂等每一道工序都是新的课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成败,不仅关系到恢复治理方案的成败,更关系到暑期服务这一政治任务。整整45天,**夜以继日、吃住在工地,每一道工序他都严格监督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遇到问题就现场解决。监测人工沙坝和岸滩补砂的动态变化是评估其功效的关键。5月底的海水温度只有十几度,为了研究沙坝、岸滩的演变规律,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每天都坚持低潮时对沙坝、岸滩进行监测。恶劣海况条件下的监测数据是最有效的,哪怕是风大浪高的夜晚,为了得到工程建成后第一个极端海况条件下沙坝和海滩的变化特征,他们都坚持出海监测。也有海浪将工作小船掀翻的时候,他便带领技术员跳入海中完成监测任务,最终,他们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现场资料,为人工沙坝养滩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11年,**西海滩完善工程,中办要求工程要在20天的时间内完成论证、设计和施工,浴场安全和水质保障是工程的硬指标,中办、省委省政府要求必须保证万无一失,按时保质完成这一政治任务。**在中央、省市领导的期待下毅然决然接下了这个在正常的情况下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工程。6个日夜,12名技术骨干,白天野外勘察、晚上室内计算、设计,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提出的工程方案得到了领导和国内一流专家的肯定。最终,经过日日夜夜超负荷的施工,他们提前圆满完成了任务。

施工期间,为了检测保障浴场安全的关键指标——海底的泥沙松软度,**亲自在不足20度的海里趟试并指挥补救施工,在场的领导无不为之感动,他们还为他专门安排了热水淋浴并亲自送上热茶。秦皇岛主要领导在听取汇报后激动地说:“这是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水平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我们为能拥有这样一支队伍而感到骄傲。”

海洋地质科技我创新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是**工作之余的必修课,工作期间他连续完成了博士课程的学习,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专注于追踪国外海洋地质科技前沿,翻译了海滩养护方面的论文和手册,与美国、荷兰等相关大学与机构合作,开展海滩修复理论、设计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研究。近几年,结合**海滩恢复治理工程特征,以静态平衡岬湾和平衡剖面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工程实践的验证,他又创新了“覆植沙丘-滩肩补沙-人工沙坝-离岸潜堤”的人工岬湾养滩方法,提出了三个创新点:一是理论创新,提出了“人工沙坝养滩”概念,这一概念在国际上尚无先例,为首创;二是工程方法创新,确定了适用于岬湾砂质海岸的生态修复模式;三是工程后评估,建立了海滩生态修复监测与后效评估体系。

人工沙坝养滩理论来源于实践,2008年西海滩某浴场应急治理工程原设计中并没有人工沙坝概念,当时设计是进行滨面养滩,由于施工中沙源的粒径大于原设计,形成了人工沙坝,**也是在工程监测过程中发现,人工沙坝的养滩作用非常显著,才开展了针对性的监测和研究。2009年在**中海滩治理工程中,他对建设和不建设人工沙坝的进行了对比研究,再次证实了人工沙坝的养滩作用。于是,2009年,他开展了人工沙坝的水槽实验和大型物模实验,对人工沙坝的养滩机理和功效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人工沙坝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并在2010年**海滩恢复治理工程上得以大规模应用,工程监测成果表明效果显著,成为海滩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正是由于理论创新和勇于实践,他赢得了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参与了海洋专业规划和顶层设计,作为主要编写人完成了《**及关联区域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省**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2012-2014年)》,得到了省领导的好评以及国务院领导的首肯。参与了顶层设计,我们又为自己的强项设计了投资8.0亿元的侵蚀岸滩修复工程,**作为项目责任人,负责“侵蚀岸滩修复”部分的项目组织及实施工作。

朝阳伴着清晨,余晖伴着晚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和他的技术员们已经扎根在这片海洋。当我们问及他多年来的工作感触,**说:“海洋强国梦是我们每个人的梦,坚守这片海岸线,做好本职工作,既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地质人不懈地追求”。坚守无需太多语言,奋斗路程永不停歇!**是原秦皇岛地质大队地质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把自己对地质工作、对海洋强国梦想的坚守化作一个个坚实的脚步,他正阔步前进。

目前,**又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中,正在组织实施**西海滩浴场重点海域整治工程、**东海滩岬湾岸线修复项目、山海关旅游海滩岸线修复工程和石河南岛整治修复工程,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同建立了海洋工程环境实验室,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相关的课题的研究。这就是我们的杨总工,生命不歇,奋斗不止!

【篇五】

**,男,1971年生,**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工程一公司经理,高级技师,从事水文水井钻探工作。多年来,他跋山涉水、沐雨栉风,始终战斗在野外一线,默默无闻,潜心钻研,带领团队在雄安新区打出了“华北第一地热井”,他却说“我只愿做钻机上小小螺丝钉”。

一个“不知足”的海绵

工作中,**就像一个“不知足”的海绵,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钻探技术与设备,他先后参加了成人自学考试、全国地热回灌培训、浅层地热能资源利用培训学习,并取得了法律基础科段及二级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在工作中创新并自主研发,其中8项获得了国家专利。

二十六年来,他走了大半个中国,参与了《**大中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与评价》项目,主持编写了《**中东部平原浅层咸水地温能利用》的施工设计,实施了**市广阳区、秦皇岛**区、霸州市、中国储运**分公司、秦皇岛新区、石家庄正定新区等浅层地热能回灌试验项目。这些为当地政府节能减排提供了可靠数据,推动了政府节能减排工作,目前仅就衡水市应用浅层地热能面积4万平米而言,每年可节约资金几十万元。

为完善全国地面沉降预警系统,他先后组织施工了唐山、衡水、曹妃甸、塘沽中新生态城、天津大港、山西太原分层标组及昌黎、唐山地应力监测孔项目,观测数据纳入全国地面沉降监测系统,为完善**省乃至全国的地面沉降观测网做出了贡献。

为提高地下水观测技术,他先后完成衡水市、唐山市《国家级一孔多层地下水观测井》建设项目,完成了山东昌邑、山东省寿光市一孔多测井市场项目,每项目节约施工成本20-30多万元,为推广应用一孔多层地下水观测技术提供了技术示范。

他改进了第四系取芯钻具、钻头,使岩心综合采取率达到97%以上,卵砾石原状岩心采取率超过90%,昌黎地应力孔、曹妃甸甸头水文孔岩心被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收藏,填补了冀东地区地质资料的空白。

首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赛区钻探第一名、首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铜牌,“**省五一奖章”,**省第四届“能工巧匠”,**省“最美地质队员”……勤于钻研,敢于创新,数不清的“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纷至沓来,面对这些,他只是淡淡一笑,因为新的工作还在继续,新的问题还在出现……

青山为伍,荒野为伴

由于长期在野外一线工作,他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对于家庭他有太多说不出的愧疚。教育孩子、赡养老人、处理家庭琐事……所有一切就都落在妻子一个人的肩上,离家时刻妻子偷偷抹眼泪的场景在他心中一直难以忘怀。

对于女儿,他常常感叹没有陪伴她长大的时光;对于父母,他没有尽孝太多,却带给父母很多牵挂,“儿子,在哪里?注意安全!”。

2012年,这是个特殊的年份,**正在野外施工,女儿面临高考,父亲因高血压、心脏病突发住院治疗,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和一个刚刚做完肾部手术、躺在病床上的弟弟。那个时候的他心急如焚,真想在第一时间赶回家,为父母尽孝,为女儿减压,可那时正逢施工的关键时期,看到队友们挥汗如雨、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他只好将焦灼硬塞到心里。

因为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正值壮年的他早早地就患上了高血压,每天都要吃大把大把的药,他没有时间去医院,所以治病的日期一拖再拖。即便如此,他从没有后悔和遗憾过,因为他始终热爱他的地质事业、地质梦想,因为他明白选择了地质事业就意味着牺牲,就意味着放弃都市的繁华和热闹,就意味着与家庭聚少离多。地质人就是得有这种乐观无畏的心态和胸怀,才能把地质事业做大做好。“以青山为伍,以荒野为伴,用对地质行业的痴爱丈量大地河山”,他总说,“用努力工作创造出优秀成绩,是对社会、对家人、对自己最好的回报”。

践行“传、帮、带”,开展“师带徒”

他总是把“能帮就帮”挂在嘴边,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努力使他们成为钻探行业的业务骨干。2017年2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钻探技能大师工作室,**根据地质队野外工作的特殊性,分机台建立学习机制,开展了“师带徒”活动,自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带徒20余人。其中3人走上机长岗位,6人获得高级工证书,徒弟中李子杲申请了“旁侧风管气举反循环钻井装置”、“钻探过程中发生漏失后堵漏的方法”专利,鲍石磊申请了“反循环钻进装置”、“下水道井盖防开装置”专利。

作为老钻探员,**没有架子、不计较得失,总能在第一时间里解决问题,可见技术能手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当上的。在中国地质调查局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中,因为种种原因,第四系岩心采取率一直未能达到要求,**先后去了甘肃张掖、黑龙江佳木斯等项目现场,亲自指导年轻技术人员并传授经验,最终达到了设计要求。参加实战的经历多了、钻探经验积累得自然就多了起来,所以在钻机上遇到突发的、棘手的、难以克服的困难找他准没错!

在**的带领下,水文三队一大批年轻的地质队员快速成长起来,水文三队钻探技术团队这块“金字招牌”也越擦越亮。就在雄安新区成立后不久,他带领大家在这片沃土上建功立业、大显身手。

扎根雄安,打出“华北地区第一地热井”

千年大计,地质先行。从**省地矿局“十队百机千人”工程地质勘察大会战开始,**就带领团队一直奋战在这片热土上,为新区规划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干工作不搞虚头巴脑的理论架构,在他的观念里三下五除二地拿下才是硬道理。核心区大王镇D16地热勘查孔为雄安首批地热勘查孔之一,施工要求严格,地层变化大,在取芯钻进中遭遇硬脆碎地层。针对雄安新区地热勘察孔地层岩石硬脆碎难以取芯的问题,他把地质取芯钻具的特点结合到地热大口径钻进,并经过多次试验改进了地热取芯钻具,加工了SPT127、SPT216等双管单动钻具和不同规格的钻头,从而大大提高了岩心采取率及生产效率,最终D16地热勘查孔顺利通过专家验收,被评定为优秀。

2018年,他们承揽的D35地热勘查孔为雄安当时最深钻孔,一提到最深就是无形的压力,这就要比平时多付出更多的辛苦。他当然明白这些,于是带领职工不畏酷暑在最短的时间里让设备进场,从而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因为是新上的先进设备,数字化程度高,他每天晚上抽出时间来学习安装说明、设备说明书等设备资料直到深夜。正因如此,设备经一次安装便调试成功,为接下来的深部钻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保证了2018年9月18日的顺利开钻。在施工中,他合理组织生产,严防事故发生,保证了在整个钻井期间未出现任何机械及孔内钻探事故。D35孔仅利用110天(纯钻时间)完成钻探成井深度3853米,钻孔孔底温度116度,抽水试验井口温度108.9度,汽水混合物流量每小时250方,地热水流量每小时170方,该井可单独为50万平米建筑物供暖,被专家称为“华北地区第一地热井”。

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大家觉得**功不可没,而他会心一笑:“是局党组领导,大队支持,是大家齐心协力、精诚合作的结果。”

生活中的**,古道热肠,很接地气,一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跳入冰窟勇救落水儿童,挽救了2个鲜活的的生命,受到了衡水市政府领导的亲切接见;帮助走失的孩子寻找父母、勇救被困在驾驶室的驾驶员;数十年来积极参加衡水春雨助学活动,奉献爱心资助了几名学生直到上大学;带领工人帮助高速公路上自燃的货车脱困……这些英勇事迹在人前他从不主动提起,有时竟能忘记,殊不知他认为的举手之劳,在受救助人的心里却是厚恩难忘。他就是这样一个不会说只会做的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直感染着更多的人,正自己的微薄之力弘扬着社会正气。

“这些荣誉和成绩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这都是小事”,这就是**,一位普通的地质工作者,就像钻机上的小小螺丝钉,坚韧不拔、扎扎实实,看似平凡,却闪耀着金色的光彩!

第三篇:楷模,心中的地质尖兵(演讲稿)

楷模,心中的地质尖兵(演讲稿)

作者: 毛素斌 于 2005-02-24 17:38:40 发表在 演讲风采 已被阅推荐作品

□查看作者文集

□查看作者信息 读:1343 次

编者按:2月21日下午,局机关举办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我为党旗添光彩”主题演讲活动。由局机关各支部推荐的李汉玲、刘辉、肖秋云、龙回仁、毛素斌、邹元坑、张凤琴等7位选手进行了演讲。他们声情并茂的演讲,引起了在场领导和党员同志的共鸣,博得了阵阵喝彩。现将七篇演讲稿发表于此,以飨网友。本文系其中之一。

踏着孔繁森的足迹你们走进了“生命极地”,这片茫茫的雪域高原。你们把战斗的旗帜插到了世界的屋脊,你们把苦当作甘蔗的味道,你们把忍耐当成了的必修课,你们把奉献视为自己的职责,你们用团结串联起每个人的心,你们用激情燃烧起每一天。在我心中不由得荡起阵阵波澜,心中的那盏明灯仿佛也感觉到了你们的热度。我钦佩你们,敬重你们,特别是要说我感谢你们。

感谢你们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崇高品质,使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党员先进性的内涵。

感谢你们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使我又一次领略到了优秀地质工作者的风范,如沐春风。

感谢你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昂扬斗志,它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

感谢你们热爱地质、奉献找矿的责任意识,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职责所在。

感谢你们用青春、用生命、用党性诠释着江总书记的那句话: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

什么叫“团结”,你们是这样说:在这茫茫高原,一个人总是孤独的,也是渺小的,就象沙漠中的一颗小草,随时都可能枯萎,只有依靠集体,依靠团队才能胜任这个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什么是“团结”,你们是这样做:一群热血青年穿着短裤在高原上,在寒风中,在冰河里,齐心协力奋战五个多小时,将意味着工作和生命的大牵引车拖上岸。面对强悍的大自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集体,这是一颗什么样的团结心。你们正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志的关爱,为着心中的那份光荣,踏着无数个艰难险阻前进!5年来,你们不仅出色地完成基础性地质调查任务,而且新发现了13处矿产地,包括2处大型以上富铁矿。你们的成绩是显著的,你们的成果是喜人的,你们的奉献是无私的,你们为自己而骄傲,我们因你而自豪。你们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你们的荣誉,无愧于省政府给予你们“地质尖兵”的光荣称号。

我们清楚,就算是在平原,野外地质工作也是极其艰苦的,何况是在平均海拔5200米的生命禁区。我们也清楚,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中非常艰苦的工作,要一个脚步一个脚步的踏勘,要一条路线一条路线的调查,不管是刮多大风,下多大雪,对观察到的地质现象都要认真照相、精心素描、详细编录,为了提高工作的质量,尽量多地收集野外第一手资料。进藏五年来,西藏区调队累计完成了5幅图幅和1个矿产评价项目。调查面积相当于半个江西,工作路线比万里长征还要多出4千公里。取得了53项地质成果,新发现两处富铁矿,经局院专家最近估算,资源潜力巨大,估计远景资源量超5亿吨。

成绩是骄人的,成绩的背后确是感人的,它含有极度的艰辛、生命的威胁、严谨的工作态度、个人的品格、集体的力量和党性的体现。从西藏区调队的先进事迹中,让我进一步读懂了人是要有追求的,人是要有精神的。

在宣讲过程中,你们说战胜极限和死亡的挑战靠的就是两个字:精神!正是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使你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正是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让你们一次又一次战胜了临近的死神;正是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让你们创造了一项又一项骄人的成绩。

事物总是有由来的,我党为什么要进行先进性教育活动?在闲聊中,江局长说起过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在俄罗斯考察过程中,一位解说员这样说:我不喜欢布尔什维克,因为他们只说不做。一叶可知秋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反映出了问题的根本,那就是群众已经对党失去了信心,没有群众基础的苏联共产党一夜之间跨台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在全党进行先进性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那就是群众基础,就是要通过每位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去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党员的先进性怎样体现?有没有标准?从西藏区调队身上我得到了启发,它是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体现在对党忠诚,体现在对事业的追求,体现在爱岗敬业,体现在开拓进取,体现在无私无畏,体现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不仅要学习你们工作的态度,同志间的友爱、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而且要从实际入手,从细微处着手,落实好每个指示,接好每一个电话,爱护好每件公物,读好每本书,积累好每一点知识,向着心中的“地质尖兵”这个标杆迈进!

江西素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层齐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得天独厚。老一辈地质工作者跋山涉水,辛勤工作,靠着罗盘、放大镜、地质锤“三件宝”为江西的地质事业做出了伟大业绩,全省已发现的矿产有160种,探明储量的有90余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40余种,江西矿产资源丰富。后来者就应踏着前辈们的足迹为江西的地质事业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做为一名年轻的地质工作者,理应继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扎扎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结合社会的发展、结合实际拓宽知识面,为迎接更大的挑战而努力。

如果把前辈们的成绩比喻成播散在红色土地上无数颗种子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让种子生根、发芽、开花,使之繁花似锦,让花儿开得更鲜艳,更美丽,更长久,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最好体现。

最后,请充许我借督导组组长马宁同志的一句话作为我的结束语:

什么是标准,这就是标准。

什么是楷模,这就是楷模。

第四篇:学习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践行团员先进性

给排水11

1王晓春

2012年5月18日18时30分,休假期结束即将返京的高铁成在哈尔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面馆吃饭。

正在用餐过程中,高铁成和其他食客闻到了一股刺鼻的燃气味,并听到服务员喊“快跑,要爆炸了”。一时间,饭馆的服务员、顾客甚至与高铁成一起吃面的中学同学孟令莹都冲出了大门。

孟令莹回忆,跑出饭店大门的一刻,本以为身边的高铁成是与自己一同跑出来的,回头时却看见高铁成反身冲向后厨。

煤气泄漏,高铁成迅速奔向后厨控制源头关闭阀门;突发爆燃,他及时护住关键部位,沉着指挥断电开窗。

三次进入火海,高铁成成功疏散了40多名顾客和店员,但他本人头、面、颈、双上肢、右脚二度烧伤,烧伤面积达6%。

高铁成的战友张紫霄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收到了其他战友的短信:“铁成见义勇为,出事了。”

张紫霄心里咯噔一下,迅速打开电脑搜索,无数关于高铁成事迹的新闻弹出。张紫霄说,遭遇煤气泄漏即将爆炸的一瞬间,他本能地选择进去而不是逃跑,他就是好样的,就是大家伙儿的榜样。

不久前去看望铁成时,张紫霄问他当时那一瞬间是怎么想的。铁成的原话是:什么都没想,就想先去关阀门,先救人。

随着治疗工作的开展,高铁成面部肌肤已可以停止上药等待恢复。躺在医院,高铁成挂念最多的就是连队的工作,他说他想赶紧养好伤,早点回到部队去。6月5日晚,北京仍然闷热。休假结束,顾不得舟车劳顿,张紫霄和另外一名战友背着行包、疾步走出北京西站。

24天前,张紫霄离开北京休假时,心里溢满了回家的兴奋和喜悦,而24天后重新回到北京、回到部队,他心里最惦记的,就是战友高铁成的安危。

张紫霄和高铁成两人是同年兵,他们所在的部队每一批同年兵也就五六人,因此,“同年兵”这三个字拉近了这些同一年进入部队战士的距离。

从西站赶往304医院,张紫霄描述,一路上,既想要尽快见到高铁成,又从心底里有一点挥不去的抵触——作为朋友,他担心高铁成的伤势,他不忍看见活蹦乱跳、特别有精气神儿的高铁成受伤的样子。

到达304医院已是晚上10点,早已过了医院的探视时间。张紫霄和战友说明情况,请求护士帮忙给铁成传个话。走廊那头,护士刚刚进入不久,就看见高铁成冲出房门向他们走来。严重的烧伤没影响他的腿脚和他的乐观,见到自己的战友深夜到医院探望,高铁成渐快的步速和上翘的嘴角都透着兴奋,拉着两人回到病房。

为了让高铁成好好休养,很多想去医院探望的战友都没能如愿,所以当张紫霄再回到部队时,他和一起去医院探望的战士,成了近期唯一如愿见到高铁成的人。

“脸已经开始不涂药了,还有点烧焦的黑色,大部分地方已经开始长出粉红色的新肉。手臂和手指的纱布还没拆,人挺好的,见到我们就笑,走路什么的都不受影响。就是嗓子很沙哑。”面对其他关心高铁成伤势的战友,张紫霄一遍遍讲着高铁成的状况。

高铁成平时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战友说,高铁成是出了名的“铁公鸡”。每个月除了20多块钱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外,几乎没有人见过他有额外的开销。当兵5年,只有每月微薄的工资和津贴,他却凭着这“铁公鸡”的抠劲儿,寄回家5万多元钱给老母亲看病。高铁成的战友邓俊鹏回忆,去年大年三十,高铁成坐在床头补一双有窟窿的旧袜子。邓俊鹏实在看不下去,劝他新年新气象,给自己换双新袜子。高铁成却笑着说:“你可别小看这双袜子,它的‘兵龄’可比你们都长呢!”

幽默的“袜子经”让高铁成一“抠”成名,连队里几乎所有战士都见识过他“铁公鸡”的本领。然而,他“活雷锋”的一面,也被战士们熟知。

去年,高铁成的战友耿亮的母亲做了一场大手术,可是耿亮假期没到无法回家。正在探亲期间的高铁成得知消息,买了一堆慰问品,倒了4次车、花了10个小时,辗转到耿亮家,代他看望母亲。高铁成还在耿家打扫卫生、买菜做饭、给耿亮母亲洗脚„„

战士李乐的奶奶做开颅手术后瘫痪在床,李乐母亲一人在家伺候,全家的生计都寄托在了外出打工的李乐父亲身上。“铁公鸡”高铁成听说后,以李乐的名义给李家寄去1000块钱。

已退伍的老兵刘强的老母亲住院时,“抠门儿”的高铁成又捐出1000元„„连队指导员杨京伟说,高铁成就是对自己抠门儿,可是见不得别人遇到困难。刚开始执勤时,高铁成对北京地理不熟悉,更加听不懂外语以及一些方言,一到执勤就成了“路盲”,常常被游人问得无言以对。高铁成的战友回忆,他们一次执勤时遇到一位路人用南方方言问路,两人面面相觑都不明白。对方又尽量把字咬清连说带比划,高铁成还是没能弄懂他的意思。无奈,路人只好摇头离开。“这件事儿对铁成触动很大,回到部队后他就开始给自己‘充电’了。”铁成的战友说。高铁成特意买来了英语书开始自学,遇到不会的就向连队里的大学生请教,他还主动跟来自不同地域、说不同方言的战友学说地方话。经过一段时间,高铁成不仅掌握了山东话、山西话、广东话等近十种方言,还能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帮助他们指路、打车、找旅馆。高铁成认为,语言上过关仅仅是少了沟通上的障碍,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北京“门儿清”。于是,这个从黑龙江农村走出来的小战士,开始背北京地图。按照地图上划分的区域、商圈、路段,高铁成逐一背下,执勤时还会结合着地图上的标注“实地勘察”,记下周边标志性建筑。他硬生生从一个到北京哪都不认识的“路盲”变成了“北京路路通”。负责带高铁成新训的班长赵林听到铁成三进火场控制火情、救人的事迹,记起了几年前这个得过倒数第一却求胜心极强的小战士。罗圈腿、歪脖子、高低肩!高铁成刚当新兵时,赵林对他的评价就是这三个词,整个人站在那里没有“型”的高铁成参加队列会操评比,倒数第一。这个“第一”刺激了高铁成,“一根筋”的他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军姿,连队门口的军容镜成了他的纠错镜;晚上他用背包带把自己双腿绑起来睡觉;周末休息时他就背着T形校正架去训练场„„一个月后课目验收,高铁成是全新兵营10名队列动作示范兵之一。过了基本功这关,高铁成又遇“拦路虎”。“400米障碍”是体能训练的重头戏,可是

脚一站上云梯,高铁成就不由自主地双腿发抖、心跳加速,任凭班长赵林说什么,他也不敢迈出一步。很多战士私下议论,说他胆子小,有恐高症。这样的话激起了高铁成的斗志。

之后的一段时间,他通过一系列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给自己练胆量,用站高台的方法逐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慢慢地,几厘米、一米、两米、三米„„头晕、心跳快、冒汗的反应逐步消失,他终于站在了云梯上。新兵连考核,他被评为全团“百名优秀新战士”。

第五篇:楷模颁奖词

五好学生

他们是自信的学习者,执着、自信的工作,微笑、乐观的生活;面对困难,从容不迫;面对挫折,永不言败。在攀越书山的征程中,他们不断反思,矫正自我,执着,自信的学习着;他们是学习上的斗士,播撒汗水,收获硕果。

学习楷模

他们坦诚待人,不骄不躁,是班级大海中激情飞扬的浪花,是班级乐章中一个曼妙婉转的音符,大海因你们而宽阔,乐章因你们而动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勤奋刻苦,谦虚向学,成绩优异,稳重、上进。你们耕耘充满希望的土地,播撒着快乐的种子,收获的定是累累的硕果.体卫艺楷模

他们为了集体的荣誉,在赛场上拼搏,青春的热血挥洒在跑道上,他们画笔一挥,妙笔生花,他们用画笔画出五彩斑斓的世界,画出人生,画出梦想。无数棋子,蕴藏着着机智与灵活,虽步步为营,他们却从容对待,棋面波涛汹涌,他们却平静如水。

德育楷模

他们看到废纸弯腰捡起,看到地脏立即清理,他们微笑着面对着一切生命的赐予,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这个温馨的集体,我们的班级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样敢于奉献、乐于奉献的同学而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魅力小组之星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柴多火旺,水涨船高。荣誉从集体来,团结就是力量,你们有火一样的激情、冰一样的坚韧、山一样的挺拔;海一样的广阔。在学习中,你们一起努力拼搏,没有跨不过的桥,趟不过的河。合作就会赢。

下载地质80后的楷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质80后的楷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师德楷模(模版)

    学习农家贵老师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 “麻风病人让人谈之色变,不愿意接近和帮助他们,并且备受歧视,使他们真正成了弱势群体。农加贵老师27年坚守在‘......

    榜样楷模

    榜样楷模——吴邵萍 吴邵萍老师从事教育27年,她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平凡之处彰显出伟大的人格。课堂上,她是方法独特、机敏智慧的魅力教师;管理中,她是善解人意、和员......

    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践行团员先进性 经管 121 朱秀明 学习时代楷模践行团员先进性 有一种情怀叫做万分感动 有一种精神叫做舍己救人 有一种颤动叫做哭泣„„ 一个令人倍感沉重......

    道德楷模材料

    不要忘记头上那道德的星空 在前几天的央视《面对面》节目中,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被记者问及“什么是富贵”时,欣然回答道:富贵的衡量不在于你有多少钱才“贵”,“贵”在于你对社......

    党员楷模....

    加工楷模——**** 在****车间,有这样一位老员工,早晨早早的来到工作岗位,晚上直到所有的人都离开后,才默默地离开,他从不会因为工作的繁重而退缩,也从没有为自己的付出而索求,他一......

    身边楷模

    身边楷模:赤心慧笔写忠诚 2011-1-10 ——记广水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长李明清的先进事迹/ }4 J6 a- l) x% S3 R) s! w" ^ 他忙碌、他充实—— 新年伊始,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

    学楷模 促发展

    学楷模 促发展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玉龙县工业经贸和科技信息化局副局长 李瑞全 杨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他的精神给人思想深刻教......

    教书育人楷模(最终定稿)

    2015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何雅玲 一、人物简介 何雅玲,女,汉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她长期坚持在教学工作一线,教学成效显著,多次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