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牛玉儒的三个“辩证法”
牛玉儒是带着对自己未尽事业的不甘和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眷恋之情离去的。人虽逝、名永恒,牛玉儒已然化为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于人民群众的心中。观看了牛玉儒的先进事迹专题片,我们深受感动,特别是他关于“在家接待”、“有情无情”和“训斥责骂”的三个“辩证法”,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加强作风建设、推动粮食经济发展有着重
要的指导作用。
一、牛玉儒关于““有情无情””的辩证法
在有些人的眼里,牛玉儒是个“无情”的人。他多次告诫家人不能打着他的旗号办事,对亲戚朋友的请求他总是回答:“这事儿我不能管,你们要自己克服困难。”但在大多数老百姓的心中,牛玉儒却又是那么的可亲,那么的充满深情。对贫困群众,他会伸出援助之手;对意外丧生的孩子,他会热泪盈眶;对上访的普通群众,他也总是说:“群众既然找上门来,不知道想了几天,下了多大决心,千万不能冷了他们的心。”牛玉儒的“无情”,恰恰是他坚持原则、不讲情面,立党为公、不徇私情的表现。正是这种“无情”,折射出一名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的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展现出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政治操守,凸显出牛玉儒对不良风气的深恶痛绝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这“无情”,使牛玉儒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不朽的丰碑。牛玉儒对党和人民的感情是深厚的。生命垂危仍在坚持工作;弥留之际还惦念“不知老百姓……对这个广场满不满意……”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能表达他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牛玉儒的“无情”恰恰是有情,他把满腔热情无怨无悔地、全部地献给了他深爱着的党和人民。学习牛玉儒,既要学他的“无情”,也要学他的有情。遗憾的是,时下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却不能像牛玉儒那样爱憎分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非但不能坚持原则,还到处讲情面、放任自己的亲人及身边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更有甚者,对前来行贿者,来者不拒,对于跑官要官者,热情接待;而对来访的群众却面目可憎,避之犹恐不及。这些人与牛玉儒相比,差距何其之大!二、牛玉儒关于的“在家接待”的辩证法。
党和人民的好干部牛玉儒,为官多年给家里定下这样一条规矩:凡干部来家拜访一律不接待。他曾向机关各部门宣布:“找我牛玉儒有事,不论公事私事一律办公室谈,不准到家里。”很多人报着试一试的想法走到他家门口,但最终没能走进牛玉儒的家,以致在牛玉儒追悼大会上,很多干部和企业家才第一次见到牛玉儒的妻子。但是,牛玉儒对上访普通群众又特别例外。凡家中来客,对一部分群体全部拒绝,对另一些人则“网开一面”,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尚未彻彻底底净化的今天,这种既“固执”又“灵活”的做法,令人肃然起敬。这条态度鲜明的“家规”,折射出一名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的优秀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和可贵品质,让我们从中看出牛玉儒对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大小官员特别是一些主要领导的下属,或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不管公事私事或者无事,总是要往领导家里跑。有的是想“联络感情”,天长日久博得领导及其家属的“青睐”,以便日后在职务提升或工作、生活等方面受到“照顾”,最起码不会吃亏。此类善“跑”者不一定花很多钱,但另一类善“跑”者就不同了。他们或携带厚礼或怀揣重金,是要来办“大事”的。不是跑官要官,就是达到其他通过正常渠道达不到的目的。作为领导者,如果对此毫无戒备,甚至热情待之,半推半就地“笑纳”,对于领导者本人的工作和我们的整个事业都是极为不利的。鉴于此,为了防微杜渐,清白做人,“概不接待”不失为上策。同样是到领导家里去,上访普通群众去则是另一回事。他们往往是迫不得已,走正常渠道行不通或难度很大,才不得不求救于“大”领导的。正是因为牛玉儒特别理解上访者这一举动,才对他们“特别例外”,真诚相待。干部家中迎来普通百姓,予以平等对待,热情倾听,不仅不会使这个家“黯然失色”,反而会让民众对这样的领导干部充满敬意与信任。时下,并不是所有领导干部都能立下牛玉儒这样的“家规”的。既做不到“概不接待”,也做不到“特别例外”。与牛玉儒的“家规”相比,与牛玉儒对待不正常办事程序和对待群众到家里上访的态度相比,相距甚远,值得反思。牛玉儒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给自己立下的“家规”却依然在感动着人们,值得我们效仿。他廉洁奉公、心系百姓的高尚品德和模范行为,永远值得我们机关和全体同志学习。三、牛玉儒关于“训斥责骂”的辩证法
在先进事迹录像片中,有一则关于“骂”的故事发人深省。牛玉儒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时,一次检查道路铺装,发现仅铺一个月的地砖出现裂痕,他对城建部门的领导说:“这可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啊,这样的质量怎么向市民交代?与其让老百姓骂我们,还不如我骂你们。”这里说的“骂”是一种批评,其中4个关键词含意颇深:“我”,指上级领导;“你们”,指下级领导;“我们”,指作“我”和“你们”一起构成的党的组织;老百姓,当然是“我们”一起要服务的对象。
“我”为什么要“骂”“你们”?是因为“你们”工作有明显的过失。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工程建设的一条原则,可“你们”铺的地砖才一个月就出现裂痕。为盲人修了一条盲道,可“你们”为什么不及时清除盲道中间的那根电线杆。一个下水道井盖不见了,“你们”为什么不及时补装,难道非要等到掉进孩子才猛醒吗?凡此种种,引来了牛玉儒的“骂”。有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对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就是不能因责任心问题而出现种种疏漏。
这是对“你们”负责。党的各级干部,理应把群众冷暖、百姓疾苦挂在心间,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或者做得不够好,上级就要提醒,甚至批评。这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下属负责。有的上级领导对下属不敢批、不愿批,致使矛盾越积越多,问题越来越大,最终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损失。诸如此类的事,就是要追究责任。这也是对老百姓负责。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时刻对老百姓负责任。不对老百姓负责的干部,对上不是好下属,对下不是好上级,对党和人民不是好干部。所以,牛玉儒对下属的“骂”,不是上级对下级“发威”,而是对人民群众真正负责任的体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老百姓就要“骂”“我们”,到那时,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损失就大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是衡量我们工作的一条重要标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如果“下级领导”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做得不好,就会冷了群众的心,伤了老百姓的感情,让群众非议,失去对我们的信任。作为上级领导,当然要及时指出甚至严厉批评。这种批评是“预防针”,是“清醒剂”,是“免疫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牛玉儒才用急切、真诚、严肃的语调告诫部属:“与其让老百姓骂我们,还不如我骂你们”。有的同志说,领导之间批评少了,群众对我们的批评就多了;领导之间批评多了,群众对我们的批评就会少了。这话确有一定道理,也可以理解为是“骂”的一种辩证法。曾几何时,人们对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理解总是远之若离、近之若幻,总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人民群众对党的干部一种理想化的期待,总怀疑自己身边是否存在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那样的干部。平民书记牛玉儒的出现,让人民群众再一次看到了“孺子牛”的存在,也使人民群众相信了在牛玉儒的身后还站立着千千万万个人民的“孺子牛”。在今后****行政管理部门“服务于全社会”的全新挑战面前,我们将以牛玉儒“在家接待”、“有情无情”和“训斥责骂”的三个“辩证法”为指导,努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粮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学习牛玉儒的三个“辩证法”》
第二篇:学习牛玉儒的三个“辩证法”
牛玉儒是带着对自己未尽事业的不甘和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眷恋之情离去的。人虽逝、名永恒,牛玉儒已然化为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于人民群众的心中。观看了牛玉儒的先进事迹专题片,我们深受感动,特别是他关于“在家接待”、“有情无情”和“训斥责骂”的三个“辩证法”,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加强作风建设、推动粮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牛玉儒关于““有情无情””的辩证法在有些人的眼里,牛玉儒是个“无情”的人。他多次告诫家人不能打着他的旗号办事,对亲戚朋友的请求他总是回答:“这事儿我不能管,你们要自己克服困难。”但在大多数老百姓的心中,牛玉儒却又是那么的可亲,那么的充满深情。对贫困群众,他会伸出援助之手;对意外丧生的孩子,他会热泪盈眶;对上访的普通群众,他也总是说:“群众既然找上门来,不知道想了几天,下了多大决心,千万不能冷了他们的心。”
牛玉儒的“无情”,恰恰是他坚持原则、不讲情面,立党为公、不徇私情的表现。正是这种“无情”,折射出一名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的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展现出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政治操守,凸显出牛玉儒对不良风气的深恶痛绝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这“无情”,使牛玉儒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不朽的丰碑。
牛玉儒对党和人民的感情是深厚的。生命垂危仍在坚持工作;弥留之际还惦念“不知老百姓……对这个广场满不满意……”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能表达他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牛玉儒的“无情”恰恰是有情,他把满腔热情无怨无悔地、全部地献给了他深爱着的党和人民。学习牛玉儒,既要学他的“无情”,也要学他的有情。遗憾的是,时下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却不能像牛玉儒那样爱憎分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非但不能坚持原则,还到处讲情面、放任自己的亲人及身边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更有甚者,对前来行贿者,来者不拒,对于跑官要官者,热情接待;而对来访的群众却面目可憎,避之犹恐不及。这些人与牛玉儒相比,差距何其之大!
二、牛玉儒关于的“在家接待”的辩证法。
党和人民的好干部牛玉儒,为官多年给家里定下这样一条规矩:凡干部来家拜访一律不接待。他曾向机关各部门宣布:“找我牛玉儒有事,不论公事私事一律办公室谈,不准到家里。”很多人报着试一试的想法走到他家门口,但最终没能走进牛玉儒的家,以致在牛玉儒追悼大会上,很多干部和企业家才第一次见到牛玉儒的妻子。
但是,牛玉儒对上访普通群众又特别例外。凡家中来客,对一部分群体全部拒绝,对另一些人则“网开一面”,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尚未彻彻底底净化的今天,这种既“固执”又“灵活”的做法,令人肃然起敬。这条态度鲜明的“家规”,折射出一名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的优秀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和可贵品质,让我们从中看出牛玉儒对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大小官员特别是一些主要领导的下属,或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不管公事私事或者无事,总是要往领导家里跑。有的是想“联络感情”,天长日久博得领导及其家属的“青睐”,以便日后在职务提升或工作、生活等方面受到“照顾”,最起码不会吃亏。此类善“跑”者不一定花很多钱,但另一类善“跑”者就不同了。他们或携带厚礼或怀揣重金,是要来办“大事”的。不是跑官要官,就是达到其他通过正常渠道达不到的目的。作为领导者,如果对此毫无戒备,甚至热情待之,半推半就地“笑纳”,对于领导者本人的工作和我们的整个事业都是极为不利的。鉴于此,为了防微杜渐,清白做人,“概不接待”不失为上策。同样是到领导家里去,上访普通群众去则是另一回事。他们往往是迫不得已,走正常渠道行不通或难度很大,才不得不求救于“大”领导的。正是因为牛玉儒特别理解上访者这一举动,才对他们“特别例外”,真诚相待。干部家中迎来普通百姓,予以平等对待,热情倾听,不仅不会使这个家“黯然失色”,反而会让民众对这样的领导干部充满敬意与信任。
时下,并不是所有领导干部都能立下牛玉儒这样的“家规”的。既做不到“概不接待”,也做不到“特别例外”。与牛玉儒的“家规”相比,与牛玉儒对待不正常办事程序和对待群众到家里上访的态度相比,相距甚远,值得反思。牛玉儒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给自己立下的“家规”却依然在感动着人们,值得我们效仿。他廉洁奉公、心系百姓的高尚品德和模范行为,永远值得我们机关和全体同志学习。
三、牛玉儒关于“训斥责骂”的辩证法
在先进事迹录像片中,有一则关于“骂”的故事发人深省。牛玉儒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时,一次检查道路铺装,发现仅铺一个月的地砖出现裂痕,他对城建部门的领导说:“这可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啊,这样的质量怎么向市民交代?与其让老百姓骂我们,还不如我骂你们。”
这里说的“骂”是一种批评,其中4个关键词含意颇深:“我”,指上级领导;“你们”,指下级领导;“我们
第三篇:学习牛玉儒的三个“辩证法”
牛玉儒是带着对自己未尽事业的不甘和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眷恋之情离去的。人虽逝、名永恒,牛玉儒已然化为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于人民群众的心中。观看了牛玉儒的先进事迹专题片,我们深受感动,特别是他关于“在家接待”、“有情无情”和“训斥责骂”的三个“辩证法”,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加强作风建设、推动粮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牛玉儒关于““有情无情””的辩证法 在有些人的眼里,牛玉儒是个“无情”的人。他多次告诫家人不能打着他的旗号办事,对亲戚朋友的请求他总是回答:“这事儿我不能管,你们要自己克服困难。”但在大多数老百姓的心中,牛玉儒却又是那么的可亲,那么的充满深情。对贫困群众,他会伸出援助之手;对意外丧生的孩子,他会热泪盈眶;对上访的普通群众,他也总是说:“群众既然找上门来,不知道想了几天,下了多大决心,千万不能冷了他们的心。”牛玉儒的“无情”,恰恰是他坚持原则、不讲情面,立党为公、不徇私情的表现。正是这种“无情”,折射出一名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的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展现出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政治操守,凸显出牛玉儒对不良风气的深恶痛绝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这“无情”,使牛玉儒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不朽的丰碑。牛玉儒对党和人民的感情是深厚的。生命垂危仍在坚持工作;弥留之际还惦念“不知老百姓……对这个广场满不满意……”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能表达他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牛玉儒的“无情”恰恰是有情,他把满腔热情无怨无悔地、全部地献给了他深爱着的党和人民。学习牛玉儒,既要学他的“无情”,也要学他的有情。遗憾的是,时下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却不能像牛玉儒那样爱憎分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非但不能坚持原则,还到处讲情面、放任自己的亲人及身边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更有甚者,对前来行贿者,来者不拒,对于跑官要官者,热情接待;而对来访的群众却面目可憎,避之犹恐不及。这些人与牛玉儒相比,差距何其之大!
二、牛玉儒关于的“在家接待”的辩证法。党和人民的好干部牛玉儒,为官多年给家里定下这样一条规矩:凡干部来家拜访一律不接待。他曾向机关各部门宣布:“找我牛玉儒有事,不论公事私事一律办公室谈,不准到家里。”很多人报着试一试的想法走到他家门口,但最终没能走进牛玉儒的家,以致在牛玉儒追悼大会上,很多干部和企业家才第一次见到牛玉儒的妻子。但是,牛玉儒对上访普通群众又特别例外。凡家中来客,对一部分群体全部拒绝,对另一些人则“网开一面”,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尚未彻彻底底净化的今天,这种既“固执”又“灵活”的做法,令人肃然起敬。这条态度鲜明的“家规”,折射出一名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的优秀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和可贵品质,让我们从中看出牛玉儒对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大小官员特别是一些主要领导的下属,或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不管公事私事或者无事,总是要往领导家里跑。有的是想“联络感情”,天长日久博得领导及其家属的“青睐”,以便日后在职务提升或工作、生活等方面受到“照顾”,最起码不会吃亏。此类善“跑”者不一定花很多钱,但另一类善“跑”者就不同了。他们或携带厚礼或怀揣重金,是要来办“大事”的。不是跑官要官,就是达到其他通过正常渠道达不到的目的。作为领导者,如果对此毫无戒备,甚至热情待之,半推半就地“笑纳”,对于领导者本人的工作和我们的整个事业都是极为不利的。鉴于此,为了防微杜渐,清白做人,“概不接待”不失为上策。同样是到领导家里去,上访普通群众去则是另一回事。他们往往是迫不得已,走正常渠道行不通或难度很大,才不得不求救于“大”领导的。正是因为牛玉儒特别理解上访者这一举动,才对他们“特别例外 ”,真诚相待。干部家中迎来普通百姓,予以平等对待,热情倾听,不仅不会使这个家“黯然失色”,反而会让民众对这样的领导干部充满敬意与信任。时下,并不是所有领导干部都能立下牛玉儒这样的“家规”的。既做不到“概不接待”,也做不到“特别例外 ”。与牛玉儒的“家规”相比,与牛玉儒对待不正常办事程序和对待群众到家里上访的态度相比,相距甚远,值得反思。牛玉儒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给自己立下的“家规”却依然在感动着人们,值得我们效仿。他廉洁奉公、心系百姓的高尚品德和模范行为,永远值得我们机关和全体同志学习。
三、牛玉儒关于“训斥责骂”的辩证法 在先进事迹录像片中,有一则关于“骂”的故事发人深省。牛玉儒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时,一次检查道路铺装,发现仅铺一个月的地砖出现裂痕,他对城建部门的领导说:“这可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啊,这样的质量怎么向市民交代?与其让老百姓骂我们,还不如我骂你们。” 这里说的“骂”是一种批评,其中4个关键词含意颇深:“我”,指上级领导;“你们”,指下级领导;“我们”,指作“我”和“你们”一起构成的党的组织;老百姓,当然是“我们”一起要服务的对象。“我”为什么要“骂”“你们”?是因为“你们”工作有明显的过失。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工程建设的一条原则,可“你们”铺的地砖才一个月就出现裂痕。为盲人修了一条盲道,可“你们”为什么不及时清除盲道中间的那根电线杆。一个下水道井盖不见了,“你们”为什么不及时补装,难道非要等到掉进孩子才猛醒吗?凡此种种,引来了牛玉儒的“骂”。有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对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就是不能因责任心问题而出现种种疏漏。这是对“你们”负责。党的各级干部,理应把群众冷暖、百姓疾苦挂在心间,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或者做得不够好,上级就要提醒,甚至批评。这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下属负责。有的上级领导对下属不敢批、不愿批,致使矛盾越积越多,问题越来越大,最终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损失。诸如此类的事,就是要追究责任。这也是对老百姓负责。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时刻对老百姓负责任。不对老百姓负责的干部,对上不是好下属,对下不是好上级,对党和人民不是好干部。所以,牛玉儒对下属的“骂”,不是上级对下级“发威”,而是对人民群众真正负责任的体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老百姓就要“骂”“我们”,到那时,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损失就大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是衡量我们工作的一条重要标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如果“下级领导”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做得不好,就会冷了群众的心,伤了老百姓的感情,让群众非议,失去对我们的信任。作为上级领导,当然要及时指出甚至严厉批评。这种批评是“预防针”,是“清醒剂”,是“免疫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牛玉儒才用急切、真诚、严肃的语调告诫部属:“与其让老百姓骂我们,还不如我骂你们”。有的同志说,领导之间批评少了,群众对我们的批评就多了;领导之间批评多了,群众对我们的批评就会少了。这话确有一定道理,也可以理解为是“骂”的一种辩证法。曾几何时,人们对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理解总是远之若离、近之若幻,总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人民群众对党的干部一种理想化的期待,总怀疑自己身边是否存在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那样的干部。平民书记牛玉儒的出现,让人民群众再一次看到了“孺子牛”的存在,也使人民群众相信了在牛玉儒的身后还站立着千千万万个人民的“孺子牛”。在今后****行政管理部门“服务于全社会”的全新挑战面前,我们将以牛玉儒“在家接待”、“有情情”和“训斥责骂”的三个“辩证法”为指导,努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粮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第四篇:学习牛玉儒的三个“辩证法”学习体会
牛玉儒是带着对自己未尽事业的不甘和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眷恋之情离去的。人虽逝、名永恒,牛玉儒已然化为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于人民群众的心中。观看了牛玉儒的先进事迹专题片,我们深受感动,特别是他关于“在家接待”、“有情无情”和“训斥责骂”的三个“辩证法”,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加强作风建设、推动粮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牛玉儒关于““有情无情””的辩证法 在有些人的眼里,牛玉儒是个“无情”的人。他多次告诫家人不能打着他的旗号办事,对亲戚朋友的请求他总是回答:“这事儿我不能管,你们要自己克服困难。”但在大多数老百姓的心中,牛玉儒却又是那么的可亲,那么的充满深情。对贫困群众,他会伸出援助之手;对意外丧生的孩子,他会热泪盈眶;对上访的普通群众,他也总是说:“群众既然找上门来,不知道想了几天,下了多大决心,千万不能冷了他们的心。” 牛玉儒的“无情”,恰恰是他坚持原则、不讲情面,立党为公、不徇私情的表现。正是这种“无情”,折射出一名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的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展现出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政治操守,凸显出牛玉儒对不良风气的深恶痛绝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这“无情”,使牛玉儒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不朽的丰碑。牛玉儒对党和人民的感情是深厚的。生命垂危仍在坚持工作;弥留之际还惦念“不知老百姓„„对这个广场满不满意„„”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能表达他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牛玉儒的“无情”恰恰是有情,他把满腔热情无怨无悔地、全部地献给了他深爱着的党和人民。学习牛玉儒,既要学他的“无情”,也要学他的有情。遗憾的是,时下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却不能像牛玉儒那样爱憎分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非但不能坚持原则,还到处讲情面、放任自己的亲人及身边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更有甚者,对前来行贿者,来者不拒,对于跑官要官者,热情接待;而对来访的群众却面目可憎,避之犹恐不及。这些人与牛玉儒相比,差距何其之大!
二、牛玉儒关于的“在家接待”的辩证法。党和人民的好干部牛玉儒,为官多年给家里定下这样一条规矩:凡干部来家拜访一律不接待。他曾向机关各部门宣布:“找我牛玉儒有事,不论公事私事一律办公室谈,不准到家里。”很多人报着试一试的想法走到他家门口,但最终没能走进牛玉儒的家,以致在牛玉儒追悼大会上,很多干部和企业家才第一次见到牛玉儒的妻子。但是,牛玉儒对上访普通群众又特别例外。凡家中来客,对一部分群体全部拒绝,对另一些人则“网开一面”,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尚未彻彻底底净化的今天,这种既“固执”又“灵活”的做法,令人肃然起敬。这条态度鲜明的“家规”,折射出一名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的优秀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和可贵品质,让我们从中看出牛玉儒对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大小官员特别是一些主要领导的下属,或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不管公事私事或者无事,总是要往领导家里跑。有的是想“联络感情”,天长日久博得领导及其家属的“青睐”,以便日后在职务提升或工作、生活等方面受到“照顾”,最起码不会吃亏。此类善“跑”者不一定花很多钱,但另一类善“跑”者就不同了。他们或携带厚礼或怀揣重金,是要来办“大事”的。不是跑官要官,就是达到其他通过正常渠道达不到的目的。作为领导者,如果对此毫无戒备,甚至热情待之,半推半就地“笑纳”,对于领导者本人的工作和我们的整个事业都是极为不利的。鉴于此,为了防微杜渐,清白做人,“概不接待”不失为上策。同样是到领导家里去,上访普通群众去则是另一回事。他们往往是迫不得已,走正常渠道行不通或难度很大,才不得不求救于“大”领导的。正是因为牛玉儒特别理解上访者这一举动,才对他们“特别例外”,真诚相待。干部家中迎来普通百姓,予以平等对待,热情倾听,不仅不会使这个家“黯然失色”,反而会让民众对这样的领导干部充满敬意与信任。时下,并不是所有领导干部都能立下牛玉儒这样的“家规”的。既做不到“概不接待”,也做不到“特别例外”。与牛玉儒的“家规”相比,与牛玉儒对待不正常办事程序和对待群众到家里上访的态度相比,相距甚远,值得反思。牛玉儒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给自己立下的“家规”却依然在感动着人们,值得我们效仿。他廉洁奉公、心系百姓的高尚品德和模范行为,永远值得我们机关和全体同志学习。
三、牛玉儒关于“训斥责骂”的辩证法 在先进事迹录像片中,有一则关于“骂”的故事发人深省。牛玉儒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时,一次检查道路铺装,发现仅铺一个月的地砖出现裂痕,他对城建部门的领导说:“这可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啊,这样的质量怎么向市民交代?与其让老百姓骂我们,还不如我骂你们。”
这里说的“骂”是一种批评,其中xxxx关键词含意颇深:“我”,指上级领导;“你们”,指下级领导;“我们”,指作“我”和“你们”一起构成的党的组织;老百姓,当然是“我们”一起要服务的对象。
“我”为什么要“骂”“你们”?是因为“你们”工作有明显的过失。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工程建设的一条原则,可“你们”铺的地砖才一个月就出现裂痕。为盲人修了一条盲道,可“你们”为什么不及时清除盲道中间的那根电线杆。一个下水道井盖不见了,“你们”为什么不及时补装,难道非要等到掉进孩子才猛醒吗?凡此种种,引来了牛玉儒的“骂”。有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对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就是不能因责任心问题而出现种种疏漏。
这是对“你们”负责。党的各级干部,理应把群众冷暖、百姓疾苦挂在心间,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或者做得不够好,上级就要提醒,甚至批评。这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下属负责。有的上级领导对下属不敢批、不愿批,致使矛盾越积越多,问题越来越大,最终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损失。诸如此类的事,就是要追究责任。这也是对老百姓负责。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时刻对老百姓负责任。不对老百姓负责的干部,对上不是好下属,对下不是好上级,对党和人民不是好干部。所以,牛玉儒对下属的“骂”,不是上级对下级“发威”,而是对人民群众真正负责任的体现。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老百姓就要“骂”“我们”,到那时,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损失就大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是衡量我们工作的一条重要标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如果“下级领导”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做得不好,就会冷了群众的心,伤了老百姓的感情,让群众非议,失去对我们的信任。作为上级领导,当然要及时指出甚至严厉批评。这种批评是“预防针”,是“清醒剂”,是“免疫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牛玉儒才用急切、真诚、严肃的语调告诫部属:“与其让老百姓骂我们,还不如我骂你们”。
有的同志说,领导之间批评少了,群众对我们的批评就多了;领导之间批评多了,群众对我们的批评就会少了。这话确有一定道理,也可以理解为是“骂”的一种辩证法。曾几何时,人们对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理解总是远之若离、近之若幻,总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人民群众对党的干部一种理想化的期待,总怀疑自己身边是否存在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那样的干部。平民书记牛玉儒的出现,让人民群众再一次看到了“孺子牛”的存在,也使人民群众相信了在牛玉儒的身后还站立着千千万万个人民的“孺子牛”。在今后****行政管理部门“服务于全社会”的全新挑战面前,我们将以牛玉儒“在家接待”、“有情无情”和“训斥责骂”的三个“辩证法”为指导,努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粮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第五篇:辩证法的三个故事
一.赶考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二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打伞。
这二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第二天秀才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有备无患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才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一样,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存在着“逼真”和“失真”的差别,其原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制约着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因素有:一是立场不同;二是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三是知识构成不同。在《赶考》故事中,同是秀才的二个梦,算命先生、客店老板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梦,这主要是算命先生、客店老板的主观因素:思维方法、人生态度不同所造成的。算命先生解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和消极的人生态度看问题:高墙上种菜是白费劲,戴斗笠打雨伞是多此一举;应放弃考试.客店老板是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看问题:墙上种菜是“高种”,“种”与“中”同音;戴斗笠打伞是说明有备无患,“打伞”是“举”;联系两个梦是“中举”;应积极考试。人生在世,积极的人生态度尤其重要,这不仅是客店老板得出建设性结论的,也是秀才最后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中了个探花的重要原因。在人生的航程上,有顺风、逆风。面对逆风,消极、悲观者抱怨风,乐观、空想者希望风向改变,积极、现实者则调整风帆。二.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够。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当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有全新的功能;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而一切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质变就不会发生。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第一,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第二,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方式和结构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分粥》故事中,同是七人分一桶粥,有抓阄分粥、推选分粥、委员会分粥、轮流分粥四种分粥方案。谁分粥,谁先拿粥,前三种分粥方案是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每周饱一次、腐败粥、凉粥。只有最后一种方案,只是改变了分粥者拿粥次序,就是改变了拿粥的排列方式,分粥者不是先拿粥,而是最后拿粥,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终于实现了完全公平公正公开,达到了良好的意愿,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这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方式的体现,这种质变,也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三.选择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将来。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每一个事物都有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因此,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对人生来讲,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应该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人生理想,以实现人生价值。在《选择》中,美国人“过去”爱抽烟、法国人“过去”爱浪漫、犹太人“过去”善于从事经商。“现状”是三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三个人根据“过去”,把握“现状”做出选择:美国人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只有犹太人做出的选择是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后,他们的“将来”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结果:美国人一事无成,法国人三个孩子(一个将要出生),犹太人生意增长了200%。同是住监三年,同样的选择机遇,美国人、法国人选择了满足于享受,没有从长打算;而犹太人选择了创造财富,从长计议。美国人、法国人与犹太人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迥然不同。这就告诉我们,要了解事物的“来龙”,以深刻理解事物的现状;要看到事物的“去脉”,以正确把握当前的行动,我们的思想不仅要随时跟上不断发展的事物,而且要想到事物发展的未来,确立人生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理想作为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形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正确的人生理想,使人们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要学会抓住机遇,把握有利时机,发展自我,在实践中展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