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辩证法的感想
学习辩证法的感想
职责和责任这两个词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常能听到主管给员工做思想工作或提工作要求的时候频频出现。那么,如何去理解领会这两个词的内涵呢?我认为,职责即工作份内应做之事,是根据工作性质,为完成工作目标而制定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是某个人接受某项任务的一种义务。既然他接受了,那么就要负责去做,而不能把这种职责赋予或传递给下级或他人,若没有做好这份内事,就要承担过失责任。责任是履行工作职责的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认识,这种履行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责任感。职责是具体的可以描述的,而责任相对来说,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态度。
职责与责任之间往往有着这样一种辩证性的相互关系:我们先制定一个目标任务,随后朝着目标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朝目标努力的过程中自己承担所有责任,也可以跟团队一起合作承担责任,当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之后,又会确定新的目标,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起决定因素,内因是发展的动力,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我认为,这里的责任就是内因,职责是外因,有责任心才是发展变化最先必备的条件,职责只有通过责任心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才能把份内事做对做好。
态度决定履职效果和人生命运
究竟要把职责当做一种习惯、还是义务、还是姿态就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责任心,而责任心又取决于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心,会促使你努力做好每一件份内事,完成好你的职责任务。据来自哈佛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人们发现:“一个人如果得到一份工作,那么能不能做好,85%取决于其工作的态度,只有15%取决于其治理和能力等。”所以说,工作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工作态度,而不是那些所谓高学历、高水平等东西。工作态度是一面镜子,能够找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德。同时,工作态度也是衡量一个人生存环境好坏的试金石,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认真只能把事做对,用心才能把事做好,人生没有人会给你负责,你只能自己给自己负责。离开良好的工作态度,实际上就进入人生的死胡同。主动负责、勇于承担责任是成熟的标志,对于责任,人们往往不愿意主动承担,但对那些获益丰厚的好事,邀功请赏者去总是不乏其人。主动承担责任的人是成熟的人,他们善于把握自身的行为,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会做自我的主宰。
松下幸之助说过:“责任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独自承担这些行为的哪怕是最严重的后果,正是这种素质构成了伟大人格的关键。”事实上,当一个人养成了尽职尽责的习惯之后,无论从事任何工作,他都会从中发现工作的乐趣。在这种责任心的驱使下,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当我们把这些运用到实践当中,我们就会发现,成功已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二篇:谈谈学习辩证法的感想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而联系与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他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另外,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综上三点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学习哲学则不可不知辩证法。只有认真学习唯物辩证法,对辩证法有一个较清晰的认知概念,才能更好地学习哲学。
辩证法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这些对我们为人处世的智慧影响颇深。辩证法对现实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谈谈学习辩证法的感想。
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教会人们如何巧妙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为人处世。事物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而正确认识事物改造客观世界则是主观性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在这里,唯物辩证法包括了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了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从活生生的现实具体事务出发,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从中抽象出反映事物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概念和范畴。“在通晓概念的本性上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概念的艺术。”列宁如是说。我们对事物进行概念性的把握。通过这些概念构成对事物系统的认识。在这系统的认识中,我们可以根据概念的运动和转化来全面、近似地把握对象。这与马克思提到的“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因此,灵活地运用辩证法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概念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对象的一个方式,应该灵活运用,不然容易陷入教条主义和绝对主义,思想僵化。
比如,处理问题时,就应该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正确认识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在实际中,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变化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也并非任何时候都要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辩证法本身就具有反思的特质,而非一成不变的知识,我们应该灵活运用。
以上两段讲的是灵活运用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除此外,辩证法亦指出事物具有具有共性,因此区别一般和个别,普遍与特殊。科学合理地运用事物的个性与共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这就要求了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既要有策略的灵活性,更要有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学习与生活中实践固然重要,然而没有理论联系实践,则实践易出大方向上的错误。因此学习中定要认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
现实生活中,我们于不自觉间自觉应用辩证法指导生活,内化辩证法于学习生活之中,则可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勇于开拓、勇于创新。而非墨守成规,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自觉养成辩证的思维习惯,才能灵活运用辩证法恰当解决人生中的许多问题。对事物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质量变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正确认识。
最后,从大处来说,正确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永恒发展;灵活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
第三篇:高中政治辩证法学习内容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联系
5、发展
4、矛盾
6、创新2)(共16条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观(5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五、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发展观(4条原理)
一、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单道路是曲折的的。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三、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四、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2、〖方法论〗: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观(6条原理)
一、矛盾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即事事有矛盾;即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创新(2条原理)
一、辩证的否定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1、〖原理〗:(1)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继承。
2、〖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第四篇:学习牛玉儒的三个“辩证法”
牛玉儒是带着对自己未尽事业的不甘和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眷恋之情离去的。人虽逝、名永恒,牛玉儒已然化为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于人民群众的心中。观看了牛玉儒的先进事迹专题片,我们深受感动,特别是他关于“在家接待”、“有情无情”和“训斥责骂”的三个“辩证法”,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加强作风建设、推动粮食经济发展有着重
要的指导作用。
一、牛玉儒关于““有情无情””的辩证法
在有些人的眼里,牛玉儒是个“无情”的人。他多次告诫家人不能打着他的旗号办事,对亲戚朋友的请求他总是回答:“这事儿我不能管,你们要自己克服困难。”但在大多数老百姓的心中,牛玉儒却又是那么的可亲,那么的充满深情。对贫困群众,他会伸出援助之手;对意外丧生的孩子,他会热泪盈眶;对上访的普通群众,他也总是说:“群众既然找上门来,不知道想了几天,下了多大决心,千万不能冷了他们的心。”牛玉儒的“无情”,恰恰是他坚持原则、不讲情面,立党为公、不徇私情的表现。正是这种“无情”,折射出一名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的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展现出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政治操守,凸显出牛玉儒对不良风气的深恶痛绝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这“无情”,使牛玉儒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不朽的丰碑。牛玉儒对党和人民的感情是深厚的。生命垂危仍在坚持工作;弥留之际还惦念“不知老百姓……对这个广场满不满意……”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能表达他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牛玉儒的“无情”恰恰是有情,他把满腔热情无怨无悔地、全部地献给了他深爱着的党和人民。学习牛玉儒,既要学他的“无情”,也要学他的有情。遗憾的是,时下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却不能像牛玉儒那样爱憎分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非但不能坚持原则,还到处讲情面、放任自己的亲人及身边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更有甚者,对前来行贿者,来者不拒,对于跑官要官者,热情接待;而对来访的群众却面目可憎,避之犹恐不及。这些人与牛玉儒相比,差距何其之大!二、牛玉儒关于的“在家接待”的辩证法。
党和人民的好干部牛玉儒,为官多年给家里定下这样一条规矩:凡干部来家拜访一律不接待。他曾向机关各部门宣布:“找我牛玉儒有事,不论公事私事一律办公室谈,不准到家里。”很多人报着试一试的想法走到他家门口,但最终没能走进牛玉儒的家,以致在牛玉儒追悼大会上,很多干部和企业家才第一次见到牛玉儒的妻子。但是,牛玉儒对上访普通群众又特别例外。凡家中来客,对一部分群体全部拒绝,对另一些人则“网开一面”,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尚未彻彻底底净化的今天,这种既“固执”又“灵活”的做法,令人肃然起敬。这条态度鲜明的“家规”,折射出一名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的优秀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和可贵品质,让我们从中看出牛玉儒对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大小官员特别是一些主要领导的下属,或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不管公事私事或者无事,总是要往领导家里跑。有的是想“联络感情”,天长日久博得领导及其家属的“青睐”,以便日后在职务提升或工作、生活等方面受到“照顾”,最起码不会吃亏。此类善“跑”者不一定花很多钱,但另一类善“跑”者就不同了。他们或携带厚礼或怀揣重金,是要来办“大事”的。不是跑官要官,就是达到其他通过正常渠道达不到的目的。作为领导者,如果对此毫无戒备,甚至热情待之,半推半就地“笑纳”,对于领导者本人的工作和我们的整个事业都是极为不利的。鉴于此,为了防微杜渐,清白做人,“概不接待”不失为上策。同样是到领导家里去,上访普通群众去则是另一回事。他们往往是迫不得已,走正常渠道行不通或难度很大,才不得不求救于“大”领导的。正是因为牛玉儒特别理解上访者这一举动,才对他们“特别例外”,真诚相待。干部家中迎来普通百姓,予以平等对待,热情倾听,不仅不会使这个家“黯然失色”,反而会让民众对这样的领导干部充满敬意与信任。时下,并不是所有领导干部都能立下牛玉儒这样的“家规”的。既做不到“概不接待”,也做不到“特别例外”。与牛玉儒的“家规”相比,与牛玉儒对待不正常办事程序和对待群众到家里上访的态度相比,相距甚远,值得反思。牛玉儒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给自己立下的“家规”却依然在感动着人们,值得我们效仿。他廉洁奉公、心系百姓的高尚品德和模范行为,永远值得我们机关和全体同志学习。三、牛玉儒关于“训斥责骂”的辩证法
在先进事迹录像片中,有一则关于“骂”的故事发人深省。牛玉儒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时,一次检查道路铺装,发现仅铺一个月的地砖出现裂痕,他对城建部门的领导说:“这可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啊,这样的质量怎么向市民交代?与其让老百姓骂我们,还不如我骂你们。”这里说的“骂”是一种批评,其中4个关键词含意颇深:“我”,指上级领导;“你们”,指下级领导;“我们”,指作“我”和“你们”一起构成的党的组织;老百姓,当然是“我们”一起要服务的对象。
“我”为什么要“骂”“你们”?是因为“你们”工作有明显的过失。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工程建设的一条原则,可“你们”铺的地砖才一个月就出现裂痕。为盲人修了一条盲道,可“你们”为什么不及时清除盲道中间的那根电线杆。一个下水道井盖不见了,“你们”为什么不及时补装,难道非要等到掉进孩子才猛醒吗?凡此种种,引来了牛玉儒的“骂”。有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对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就是不能因责任心问题而出现种种疏漏。
这是对“你们”负责。党的各级干部,理应把群众冷暖、百姓疾苦挂在心间,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或者做得不够好,上级就要提醒,甚至批评。这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下属负责。有的上级领导对下属不敢批、不愿批,致使矛盾越积越多,问题越来越大,最终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损失。诸如此类的事,就是要追究责任。这也是对老百姓负责。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时刻对老百姓负责任。不对老百姓负责的干部,对上不是好下属,对下不是好上级,对党和人民不是好干部。所以,牛玉儒对下属的“骂”,不是上级对下级“发威”,而是对人民群众真正负责任的体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老百姓就要“骂”“我们”,到那时,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损失就大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是衡量我们工作的一条重要标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如果“下级领导”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做得不好,就会冷了群众的心,伤了老百姓的感情,让群众非议,失去对我们的信任。作为上级领导,当然要及时指出甚至严厉批评。这种批评是“预防针”,是“清醒剂”,是“免疫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牛玉儒才用急切、真诚、严肃的语调告诫部属:“与其让老百姓骂我们,还不如我骂你们”。有的同志说,领导之间批评少了,群众对我们的批评就多了;领导之间批评多了,群众对我们的批评就会少了。这话确有一定道理,也可以理解为是“骂”的一种辩证法。曾几何时,人们对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理解总是远之若离、近之若幻,总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人民群众对党的干部一种理想化的期待,总怀疑自己身边是否存在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那样的干部。平民书记牛玉儒的出现,让人民群众再一次看到了“孺子牛”的存在,也使人民群众相信了在牛玉儒的身后还站立着千千万万个人民的“孺子牛”。在今后****行政管理部门“服务于全社会”的全新挑战面前,我们将以牛玉儒“在家接待”、“有情无情”和“训斥责骂”的三个“辩证法”为指导,努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粮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学习牛玉儒的三个“辩证法”》
第五篇:辩证法论文
辩证为基,数学为楼
——浅论数学与自然辩证法之间的关系 数学这门学科是根据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发展起来的。按照古希腊数学哲学的观点, 数的本原就是万物的本原,数的属性是正义,数目的属性是灵魂、理性或机遇,其他事物也能用数来表示。无限是偶数,把偶数拿来用奇数限定,就会赋予事物以无限性。万物都是成双的, 任何对偶的事物皆可以平分。计算两部分的平分可以无限进行下去,因为这种两两平分可以无限进行。但是,如果增加到奇数,平分就成为有限,就会使无限的二分终结。数学源自实物的实性,而数学方法是进人哲学殿堂的阶梯,是认识理想世界的准备工具。最早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为解释宇宙生成而去研究数学,并从数学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数学研究抽象概念,一切对象均由整数组成,数乃宇宙的要素。古今中外,自然哲学流派无一例外地围绕着宇宙生成这一中心问题,力图在数学中寻求宇宙生成的圆满答案。
数学与哲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德同是柏拉图学派的门徒,柏拉图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生,阿波罗尼斯曾在亚历山大里亚城和欧几里德的门徒相处很久。这些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在思想上、学术研究中相互影响,在同一时期使得数学和哲学都发展到各自的高峰。从毕达哥拉斯的自然哲学、机械决定论到逻辑实证主义都表明,数学确实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许多哲学思想的方法和内容。作为人类的一种理性精神,数学在今天已渗透到以前由权威、习惯、传统、风俗所统治的领域,并且逐步取代它们而成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南。有些数学成果,如非欧几何、哥德里定理,对人类的真理观、时空观、伦理观乃至人生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无处不存在着对立统一,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要求人们全面地看问题,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具有其独特的内部规律,不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得出的观点必然是主观主义的。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
数学所反映的数目关系和空间形式同样也充满着矛盾,充满着“对立统一”的内容。如:正数与负数,实数与虚数,乘法与除法,微分与积分,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是数学整体性的具体体现。事实上,数学整体性是一系列繁简不
一、层次不同的具体数目和形体关系的内容,按一定逻辑和顺序组成的严密知识体系。强调数学的整体性,就是要使人们的头脑反映这种数学的整体性,使客观的东西逐步地变成主观的东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全面地看问题,对外界事物能够有正确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用丰富的想象能力,高度的概括能力,发挥智力的独创性,形成思维的完整结构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也给我们以方法论的指导。认识论把科学研究奠定到了实证即实验的基础上,认为科学必须是经过对经验的排列和归纳才能获得。思辨与实证、想象与逻辑、直觉与知觉、抽象与具体的研究方法是自然辩证法的主导思想,只有把彼此对立的概念、思想、方法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诸多全新的科学概念、思想和独特的研究方法。自然辩证法还认为,科学认识应奠定在实践基础之上,实践是创立理论、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基础与标准。要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联系和规律就必须在科学认识过程的实践基础上,把观察和假说、实践和理论、归纳和演绎辩证地统一起来。科学真理既不能按现存的理论来判断,也不能按人数的多寡来表决。
在人类构筑的庞大的精神财富宝库中,数学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傅立叶级数使人们对音频的把握更加清楚,为创造各种优美的乐曲提供了可能;几何学成为西方近代画家的必修基
础课;散文大师着力体会数学的简洁明快及数学风格;文艺创作从模糊数学、实变论吸取指导思想和方法,而这些仅仅是数学成功应用的一朵奇葩。科学发展到今天,数学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应用数学的理论、概念、手段和技巧,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量和量变的分析、描述、计算和推导,找出其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形式以及发展变化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将理论模型付诸实际,检验其符合程度,并根据检验结果修正和完善模型。这一切都建立在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七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 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才能获得促进人类进步和幸福的数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