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作业设计

时间:2019-05-14 05:0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作业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作业设计》。

第一篇: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作业设计

10课姓名:

1、根据意思写词语::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本课指随随便便。:惊慌、害怕。: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2、课文的作者是,她是李大钊的,文章是年写的,课文写的是回忆

她的父亲,回忆了日,离写文章年已经十六年了。“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的日子。本文是,采用第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3、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4、通过读书我有以下几个问题要和同学探讨:

疑问一 :

疑问二 :

5、本文主体部分是按顺序写的,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 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除开头外,文章是按、、、的顺序来叙述的。所以课文主体可分成四个部分:

(1)自然段:写父亲的一些事情();

(2)自然段:写父亲的经过();

(3)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

(4)自然段:写父亲,一家人()。

6、被捕前:(1)局势严重: 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这说明当时形势已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这两句说明父亲局势严重时,父亲仍在为而奔忙,不怕的精神。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不理解。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的态度与平时的形成对比。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与对待工作两个方面的统一。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句可以体会到。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处境的,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的精神。

7、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而父亲是 “”。父亲的“”与敌人的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

被捕时写了敌人的、与父亲的的鲜明对比;面对敌人,“我”的与父亲的形成对比。这些对比,让我们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和精神。

8、法庭上: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9、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是的写法。从课文中找出和下面的句子照应的句子。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

②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

10、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A、课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被捕前,因为当时李大钊不顾,坚决,从中我体会到父亲把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他作为一个革命者的和

精神。

B、课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被捕时,因为当时敌人的、与父亲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敌人,“我”的与父亲的形成对比。这些对比,让我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和精神。

C、课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在法庭上,因为这部分表现了李大钊的。

11、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的,语速要,语气要些。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后全家的心情。

第二篇: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作业设计[最终版]

20课姓名:

1、据意思写词语::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看得多了,不以为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多次;,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隐约;,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镂刻;,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段)开门见山,提出。明确指出:“”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段)运用,证明。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再具体举了来说明“”。

第三部分(第段)全文,重申。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

在于的精神。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观点—观点—观点。

3、课文举了三个事例来说明“”。第一个事例是。第二个事例是。第三个事例是

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却都发现了。因此,只要有“”的精神,就一定能“”。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就是这样用的写作方法,说明“”。

4、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相同点: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的故事。这三个事例讲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是相同的,都是先;再进行;最后。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给每段话划分层次,可以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问题,再写问题,最后写问题。

5、发现问题:最初的疑问只有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词来说就是──。

研究问题: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的,都要经过,很。

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在文中有曲线勾划出来。特别注意“” “”“”以及“”“” “”等词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就是。

解决问题: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6、①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是,“!”是。这个

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的精神,“”“”

““”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到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而这些只有“”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 “”,就是,并“”。

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的,那就是给那些“”“”“”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首先要,接着要,最终才能。

7、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

傲使人落后”

8、储蓄人生

①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总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一种储蓄吗?

②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这一储蓄会伴随他或她走过一生。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的多远,隔的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他门。有了这笔亲情储蓄,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③,也是人生一笔受益非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④的储蓄需要锲而不舍,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储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于刻苦勉励,日积月累不断地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⑤人生需要储蓄地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的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将“学识”、“亲情”、“友情”三个词依次填入②③④段的空格里。②③④

2、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

3、揣摩第③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代替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句子。任何带功利性的支情储蓄,不仅得不到,而且。

4、第④段中加点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更新”知识则强调。

5、用单竖线给本文分段落层次,并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6、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表述你的理由。还可以储蓄,因为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语文作业设计

综合练习四

一、看拼音写词语,要求写得正确、美观。6分

Yuánquánchúfánɡfēnɡhuǒméiɡuī

()()()()

jùn()工崇山()岭()俏()马

二、用“改”组词(不得重复)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方法()条件

()缺点()品种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并完成练习。

至仁至()玉()银末()然无声()不及防

万籁()寂前()后继蓄()已久()而不舍

①周围的环境很静,可以用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词。②夏日的海边,踩着________________样的沙子,浪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扑向岸滩。③这场风暴来

得,造成了很大的损失。④警方称这起案件系的暴力袭击活动。⑤我们党对失足少年的教育和挽救可谓

是。

四、阅读《半截蜡烛》第4节回答问题

1、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词语。

(厉历)声喝(hēhè)道厄(èé)运

烛焰摇(曳叶)仿佛(fófú)似(sì shì)乎

2、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3、厄运是什么意思?本文指的是什么?

厄运的意思是:;本文指的是。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依依惜别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2)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3)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4)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2.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意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会感恩。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1.教师:以“成长足迹”为主题的综合活动,把我们带进了美好的回忆。回忆总是要过去的,明天我们就要分离了,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呢?

2.学生自由读“活动建议”。

3.指名反馈,教师归纳。

(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3)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二、阅读《同学录》

1.教师:《同学录》,相信我们班的同学每人都有一本了吧!拿出来看看,上面都有1

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同学录》反馈)

2.教师小结:《同学录》上有同学的联系方式,有老师的温馨祝福,还有同学给你的赠言,更有我们美好回忆。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42页,一起读一读《同学录》。

3.学生自由地读一读,读中体会情感。

4.指名反馈:哪些语句你不太理解?

5.引导学生讨论下列诗句的意思。

“从此,课堂上的座位被重新编排„„成为纪念邮票。”

“思念和日子和邮戳一起„„找到那些陌生的门窗和熟悉的面容。”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歌。

三、阅读《毕业赠言》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指名反馈:这是谁给谁的赠言。

3.集体一起读一读。

4.教师:你们读出了学生对老师的一份什么情感?读出同学之间的一份什么情谊?(给教师:感激、爱戴、留恋、赞扬;给同学:友爱、珍惜、依依不舍)

5.有感情地朗读赠言。

四、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1.教师:写信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好方式。现在,我们就去读毕业于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的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

2.学生自由读,思考:信中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名反馈。(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

4.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5.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反馈的句子。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毕业赠言》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赞扬和爱戴之情,《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用爱筑起来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能不难舍难分呢?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同学录》、《毕业赠言》、《给老师的一封信》。

2.背诵《同学录》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导入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毕业赠言》。

2.教师: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知道《毕业赠言》可以是学生给老师的,也可以是同学给同学的。今天,我们就给老师和同学写写临别赠言。

二、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给老师写些什么呢?(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表达对老师的依恋,表达对老师的赞扬,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2.指名反馈: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呢?(鼓励,回忆,祝福,建议„„)

3.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写给同学的赠言。

4.集体反馈,并评议。

三、动笔,写一写

四、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五、集体交流

六、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笔下的一个字、一句话都表达着对老师的爱戴、赞美和留恋以及对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七、布置作业

把给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送给老师或同学。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同学录》里留下了纪念;我们在班级纪念册里留下了纪念;那么,我们该给学校留下什么纪念呢?

二、小组内自由交流

三、指名说一说

四、指导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1.教师导读:为母校做点事的方式很多。可以为母校种棵树,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送一幅画给母校;可以为学校再搞一次卫生;还可以写一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2.指导写《倡议书》。

倡议书的写作格式和一般书信相似,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1)标题。多数情况下直接用“倡议书”三个字标题,也可以在“倡议书”三个字前概括倡议内容。

(2)称呼。可根据受倡议对象选用适当的称呼。如“同学们”、“妇女姐妹们”等,也有的倡议书不另起行写受倡议对象,而是在正文中指明。

(3)正文。正文是倡议书的重要部分,主要写倡议的背景,倡议的对象、目的、内容、意义和要求。

(4)结尾。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希望以及建议。

(5)落款。写倡议者的名称或姓名,发倡议的年、月、日。

3.指导写《建议书》。

建议书的写作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字样。有的建议书还写上所建议的内容,如“关于暑假小学补课的建议书”。

(2)称呼。建议书称呼要求注明受文单位的名称或个人的姓名,要在标题下隔两行顶格写,后加冒号。

(3)正文。建议书正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要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理由以及自己的目的、想法。这样往往可以使受文单位或个人从实际出发,考虑你的建议的合理性,为采纳你的建议打下基础。

第二,建议的具体内容。一般建议的内容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建议要具体明白切实可行。

第三,提出自己的希望采纳的想法,但同时也应谨慎虚心,不说过头话,不用命令的口气。

(4)结尾。结尾一般是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同一般书信相同。

(5)落款。落款要署上提建议的单位或个人的称呼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五、学生动笔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六、指名读一读《倡议书》或《建议书》

七、布置作业

将《倡议书》或《建议书》抄写出来,粘贴到学校的公布栏。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你看过哪些晚会?都有哪些节目?

2.教师导读:同学们,毕业了我们也搞一场毕业联欢会吧!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年级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事先要进行周密的安排。怎样组织一场联欢会呢?

二、交流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教师:你们喜欢什么节目呢?(学生自由说一说)

2.教师小结:节目的形式很多,小品、歌舞、话剧等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3.小组讨论,制定节目单。

三、讨论制定联欢会的方案

1.引导学生讨论:联欢晚会的方案包括哪些部分?

2.指名反馈:(活动目的、时间、地点、准备、流程)

3.教师:活动的准备要做些什么呢?(选好主题、定节目、编排节目、撰写主持人台词、布置会场、购买晚会需要的东西、编排节目单、写活动方案等)

4.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工。

5.公布分工结果。

四、阅读《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1.教师导读:同学们,我们这是毕业联欢晚会,所以在活动中经常安排一些毕典礼讲话,可以请领导代表讲话,也可以请学生代表讲话。该怎么写毕业典礼的讲话呢?我们先去阅读“阅读材料”中的《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学生自由地读一读。

3.指名反馈:作者从哪几方面做了讲话?(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

4.教师:你们从作者叙述的三件事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

5.教师小结:是呀,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同学们在写毕业典礼讲话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开展毕业联欢会

1.学生根据分工,准备联欢会。

2.开展毕业联欢会

3.布置作业。

第五篇:初中历史7年级下册第10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七年级学生 学科:历史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本课。

(2)影视欣赏。许多电影、电视剧都以秦朝建立为创作题材,如电影《英雄》等。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了解秦朝的统一建立的有关情况。

二、教学课题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三、教材分析

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秦汉文化气势恢宏。学习这段历史,是了解祖国历史的必须过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温故而知新、动态演示历史地图、设身处地、用表归纳历史史实、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评价历史人物、比较辨别等方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

(3)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5)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教学重点:

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焚书坑儒

四、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2)对学生进行分组和分工,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新旧知识联系的学习方法,以及全面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或组拼图型,使学生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图型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

(5)教会学生简单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以便学生形成完整的

历史概念

五、教学过程

【创设故事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你看过电影《英雄》吗?这部电影是以历史上的“荆轲刺秦王”为蓝本,演绎了一个大侠刺秦王的故事

(课件显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生娓娓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从这个历史故事缩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末期七雄的兼并战争非常激烈。强大的秦国通过兼并战争,不断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历史在逐步地趋向统一。尤其是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战国末期的形势。(课件动态显示《战国形势》图)

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生答略)(课件显示商鞅图像及变法场面)继续问:为什么说秦有条件来完成统一呢?教师在启发学生回顾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后指出: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力量增强,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这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自主学习】

安排学生先自主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并努力记住本课基础知识;然后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题目,同桌间可以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解决老师设置的思考题。

2.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巩固学习。

(1)秦是怎样灭掉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呢?

①秦的统一是经过商鞅变法以后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不断地蚕食东方邻国的土地才完成的。②尤其是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的强大攻势。③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陆续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

(2)(课件显示嬴政像及其简介)姓嬴名政,13岁即秦王位,22岁亲理国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发动统一战争,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

(3)(课件动态显示秦灭六国过程示意图)展现秦依次灭掉六国的过程,并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课件闪烁一个大大的“秦”字)强调指出:公元前221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代,这一年,秦尽灭六国,实现了统一;这一年,秦国的历史结束了,统一的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课件动态显示李白诗)再现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与气魄。

(4)各抒已见:你如何看待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学生讨论作答后明确: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第二,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5)动脑筋: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生答略)

(6)过渡: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称帝前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

(7)讲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课件动态逐步显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

在学生思考回答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原因及主要内容后,强调:由此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这套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它一方面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尤其是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提醒学生:嬴政在称皇帝以前的身份是“秦王”,在统一六国、称皇帝以后应改称“秦始皇”。

(8)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那么秦始皇在文化、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呢?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呢?具体情况怎样?秦统一文字、货币及度量衡有何历史意义?(学生看书归纳)

(课件动态依次显示各国文字、货币及度量衡相关图片及统一情况)

设身处地: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背景环境下理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以及实施这些措施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9)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就是焚书坑儒。(课件依次显示)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结果怎么样?

在学生回答焚书坑儒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想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采用的手段极其粗暴野蛮。其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损失,对此我们应予以批判。

(10)(课件显示郭沫若语)你如何理解和看待“焚书坑儒”?(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

(11)(课件显示长城地图)问: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呢?秦长城起止点分别在哪里?

(课件动态显示匈奴的进攻及《匈奴鹰形金冠饰》图片,点明长城修建的目的和过程;课件动态闪烁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强调: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秦把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座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显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12)开发南疆──统一越族地区

(课件动态显示越族生活地区)教师介绍:越族在秦派兵进入以后,已是秦疆域内的一个少数民族。那么秦是如何统治越族地区的?(课件显示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的建立)

(13)开发南疆──开凿灵渠(课件动态显示灵渠、湘水、离水及相关图片)

指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尚能灌溉四万多亩土地。

(14)(课件显示)秦的疆域地图 如何通过疆域图了解秦朝的疆界四至呢?

让学生按照正确的识图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最远到达的地点,并让生准确地在地图上标出疆域的四至。(当学生用鼠标指出的时候,疆域四至便自动地显示出来)

动动手:让学生根据地图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压缩历史信息。【小结】(屏幕显示)

通过图示,我们认识到:秦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那么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呢?希望同学们下去以后探讨一下。【巩固训练】

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测试题,然后结合教师给出的答案,小组内统一纠正。

一、选择

1.秦统一中国的时间是:()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5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221年 2.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3.灵渠沟通了哪两大水系?()A.长江和黄河 B.长江和珠江 C.珠江和闽江 D.珠江和黄河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A、夏朝 B、西周 C、春秋 D、秦朝

二、探究学习

假如当时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并没有马上着手这一系列的改革,或者说,当时他还是继续在马上奔波,打天下,使秦朝的疆域继续扩大,那么你能设想出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场面发生?那如果不改革,国内建设没有紧跟上来的话,对于秦朝的发展会是更好还是更糟?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一、秦灭六国 1.过程 2.意义

二、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1.政治上 2.经济上 3.文化上

4.思想上 5.民族关系上 【课外拓展】:

1、寻踪觅影:游览或浏览秦始皇兵马俑、长城的图片,寻觅历史踪迹。

2、小组合作设计长城示意图,了解秦长城建造的目的和起止点。

3、以秦统一前后的历史环境为背景,编写有趣的历史故事。

六、教学反思

对本课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1.课前布置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和阅读有关秦始皇故事和事例,对新课内容有一个铺垫和大致的认识。

2.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故事的影片,动态展示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在合作探究中,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着手,避免学生动眼不动手不动脑的现象,鼓励学生参与到讨论活动中。4.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采取相互交流的方式,以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

下载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作业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作业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匆匆 9教学设计

    匆匆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匆匆 12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并由此想开去,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的道理。 2.体会文章表达方面的特点。 3.有感情朗读课文,选背课文。 教学重点:......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桃花心木 7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设计理念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 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

    第10课教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0课《 海洋宝库》教案(汪福堂设计)

    教学内容: 海洋宝库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1)知道海洋中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 (2)理解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发......

    八年级下册第10课组歌

    10.组歌 【教 案】31-32 【备课时间】2012.3.26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

    人教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

    第一单元本单元由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