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小孩孝敬心
如何培养小孩孝敬心
孩子应从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开始,学会感恩,懂得报恩。从小培养乐于助人,进而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的美德——长大后得以担当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从而实现幸福的人生。
比如:
●“珍惜得到的一切,父母挣的都是血汗钱,不乱花钱,不同别人攀比”。
●记住爸爸妈妈生日,祝贺他们并送上生日礼物。
●学做一顿简单的饭菜,节日时为父母露一手。
●好吃的东西不独占,分给长辈,同他们共分享。
●与父母一起看电视时,把最好的位置留给父母。
●长辈生病时,多问候,端水送药,多陪伴在身边。
●与父母有矛盾时,多与父母交流,不发脾气,不赌气。这些日常中的孝行,在点滴中培养孩子的美好品德。
第二篇:孝敬
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孝敬长辈
众所周知“万善德为本,百行孝为先。” 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道德的基石。中国自古就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会和孩子讲一些关于孝敬长辈的故事,孩子听的很认真,不光是言传,还有身教。俗话说的好:大孝无痕。孝,不是一种浓烈的爱,无须惊天动地,无须甜言蜜语,总是在生活的细微之处见真情,越是细微越是体现出的孝的含义,一杯水,一个电话,一张卡片、一声叮嘱、皆是点点滴滴的孝。我的母亲身体不好,休息有空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孩子回姥姥家,别的孩子参加兴趣班的课程,我的孩子会和我回娘家“上课“。这也是能给孩子最珍贵的东西,回家后,孩子会和我一起帮着母亲收拾收拾屋子,我做饭,孩子负责摆碗筷;我洗衣服,孩子会帮着晒;我给母亲理发,孩子会帮忙扫地上的碎头发。孩子越来越会照顾人了,我问孩子为什么喜欢做这些,孩子说:“因为有姥姥才有妈妈,姥姥高兴,您就高兴,您高兴我就开心。”每次和母亲通电话孩子都会主动要求给他留一部分时间给家里的人问好。每次从娘家回来的时候,奶奶都会夸奖孩子变化大了,很多事情都会做了。其实生活中处处是课堂,对父母的孝敬,对公婆的孝敬。有一次孩子很大声的喊了爷爷一句,当时我没有立刻指责孩子,我静静的看着他,过了一会,孩子和爷爷道了歉,孩子和我说他错了,因为妈妈从不对爷爷奶奶大喊大叫的,我很欣慰。
孝,体现在生活,贵在恒,贵在持久,平时对公婆父母孝敬,孩子耳濡目染,渐渐成为一种习惯。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全家也时时享受孩子对我们的孝道,下班了,他会给我倒一杯水放到桌子上。孩子会帮熟睡的爸爸盖上被子,也扶着腿脚不好的奶奶走动,更会帮着爷爷拿需要的东西。又一次,婆婆做了眼睛的手术,全家都跟着忙碌,手术后回家,孩子的表现真是让我们很开心,奶奶吃药的时间孩子会记着,按时把药片数好,倒好水给奶奶端去,孩子会扶着奶奶上洗手间,给奶奶讲故事解闷,和奶奶一起分享自己的零食。这种感觉真的很好。我突然感觉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好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他也很享受这种感觉,这些事情逐渐变成了孩子的一种习惯,家庭里氤氲着浓浓的亲情,满满的爱。
孩子在家一天天的进步,不光是对家里的长辈,在外面也是一样,我很欣慰,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个礼物弥足珍贵。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德之始也。”孝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要时刻谨记。
第三篇:孝敬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五年级106班的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尊敬长辈 孝敬父母”。
圣人孔夫子对“孝”有几种不同的态度。但我觉得,如果要以一个新时代的学生来说,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其实很简单。首先要为父母着想。父母一天到晚奔波不息为了我们而努力地工作。日落归家自然不甚疲惫,渴望得到家人的关爱。倘若这时同学们不知趣地惹父母生气,父母若心情急躁,肯定会忍不住破口发怒。这样的话,不仅双方都很不高兴,而且还会破坏家庭和谐的氛围。如果同学们对疲劳的父母不闻不问,又恐怕太过于无情。古人半面之交,尚且识而呼之。父母子女同居一个屋檐下十余年寒暑之久更应当彼此谅解。
其次要尊重和孝敬父母。那么该如何尊重、孝敬呢?其实,真正的长时间的尊重和关爱融入了每一个细节,比如说为父母倒上一杯水,嘘一句寒问一句暖。这些看似小到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能让父母感动不已。
有这样一个故事: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他以仁孝之名,闻名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黄香,九岁时丧母,伺奉父亲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由此可见,“孝”的精神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社会得到了充分发挥,且成了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那么再反观当代中国,在这儒家发源的土地上我们还能寻得几丝“孝”的影迹?随手翻开一页报纸:有优秀学子独自学习并照顾奶奶的感人事迹,令人唏嘘和感动;但同版也有网瘾少年为用钱打死爷爷的家庭惨案,令人心寒而恐惧……倘若网瘾少年心中还有“孝”这个字,那么在冲动前一刻想想自己的父母长辈泛白的双鬓,那就退一步海阔天空吧!但若无“孝”这个字,那么就更无良心可寻,要伤天害理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让长辈欣慰,最大的还是在于我们自身。自身优异,长辈看着自己栽培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心中之喜悦自然就不必细说了。这,就是我们能够力所能及对父母长辈们表示的最大的一份孝心。
同学们,“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不是空谈、不是口号,它体现在生活和学习等细节中,那么,我们就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现在开始做起,从今天做起,认真学习,充实自我。让自己敬重的长辈们获得一份喜悦和快乐,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做新时代的刘恒和黄香。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讲完了!
第四篇:如何培养1-3岁小孩的礼貌
培训1-3岁宝宝礼貌待人的策略
爸爸妈妈要想使宝宝获得讲礼貌这张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只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就不难使宝宝逐渐学习到社交的礼仪、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1-2岁宝宝礼貌教育策略
调教策略1:微笑也是一种礼貌
礼貌教育越早越好,微笑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宝宝还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时,爸爸妈妈最好经常逗宝宝“笑一笑”,鼓励他多在家人面前、在熟人面前笑,让宝宝知道微笑是向人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喜欢笑。
调教策略2:说话要说文明话
开口学说话,是宝宝学习礼貌的一个好时机。父母反复告诉小宝宝: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应该说“谢谢”;需要或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先对人家说“请”;做错事情、惹了麻烦或影响了别人,应该说:“对不起”……如此,宝宝就能在学说话的第一时间内,接受礼貌语言,且印象深刻,能避免走弯路。
2-3岁宝宝礼貌教育策略
调教策略1:让宝宝“爱”上打招呼
带宝宝外出,见到认识的人,教会宝宝说“叔叔好或阿姨好”,除了对方赞美宝宝之外,爸爸妈妈也要及时附和,肯定宝宝“有礼貌、真乖”;这个积极的回应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然后继续督促宝宝这样做。有了被夸奖这个美好的感觉激励着,久而久之,宝宝见了熟人就会自觉地打招呼了。如果宝宝对陌生人也主动问好,父母一定要夸他做得好,是个受人欢迎的孩子。当然,每次进家门,要和家人打招呼;出门之前要说“再见”。
调教策略2:听,有人在说话
在家人讲话或爸爸妈妈和客人谈话时,宝宝经常会有话要说。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倾听,不能大声喧哗、也不能中间插嘴;平时和大人说话,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认真听,不可随意走开。如确实有事,可先拉拉大人的衣服,或以目光示意;得到允许后小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懂得,这样做是对他人的尊重,而以尊重为前提,凡事会更顺利。
调教策略3:做个热情好客的小主人
家里有客人来,父母不妨利用这个机会训练孩子讲礼貌。比如,在客人进门的时候,教宝宝舞着小手说“欢迎”、甜甜地问声好;稍大一点的宝宝,妈妈不如放手让他摆糖果、拿饮料;如果有小朋友来,提醒宝宝主动拿出自己的零食、玩具、图画书,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不和小朋友争吵。另外,也不要借着小客人在,提一些额外的要求,或无理取闹。
宝宝礼貌教育之父母守则
◎ 给宝宝一个“范本”
要求宝宝做到的事情,父母一定提前做到,并给孩子一个好的“模板”。
◎ 提供“实习”的机会
学习讲礼貌也是个反复实践的过程,父母应多给宝宝创造练习的机会。
◎ 避免“硬碰硬”
有的宝宝个性比较强或相对内向,不愿意和人打招呼,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很可能适得其反;不如暂时放弃,并以自己的言行给宝宝做个表率。因为,父母“做的”比“说的”更能使宝宝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第五篇:怎样培养小孩的课外阅读兴趣(推荐)
怎样培养小孩的课外阅读兴趣
书籍是知识的海洋,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据调查人类的知识有60%来自视觉,主要通过阅读获得知识。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在目前知识更新换代极速的社会环境里,终身学习是孩子将来立足社会、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而阅读则是最基本的能力。孩子具备了阅读能力,就可以凭借它选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阅读并且乐此不彼呢?我们家长恐怕得下点功夫。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长期熏陶、潜移默化是孩子良好学习
习惯形成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作为家长,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是要树立起榜样作用。家长平时多看书、多涉取知识并且时常讲给孩子们听或者学以致用,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有用的。二是为孩子们设立小书橱、小书架,订一些有
益于孩子学习的书画及报刊(如《大灰狼画报》、《儿童智力开发报》、《小牛顿》)孩子融入到浓厚的书香氛围里,从而自觉地捧书而读、找书而读。
二、舍得花钱,为孩子购买丰富有益的课外读物。
要舍得花钱为孩子买一些合适的书籍,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同时经常与孩子一起去书店精心地选购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并根据孩子的爱好及时推荐一些名人名著供孩子选择、参考。比如《安徒生童话集》、《中国经典神话传说》、《中华成语故事》、拼音版的四大名著等都是很好的课外读物,我们让孩子读一读,拓展孩子的视野。
三、及时了解、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写话能力。
配合学校开展的“读好书做好人”活动,教给孩
子一些读书的方法。如:摘录好词好句、写日记、作笔记、划重点词重点句、写读后感、我心抒我情等。经常了解孩子的写话情况,及时表扬孩子在写话中运用的好词、好句,让孩子对其中精彩的词句、片段进行品析、鉴赏,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受到读书对自身写话水平提高的快乐。
四、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比如《脑筋急转弯》、《酷车大画册》、《海洋动物大探秘》等都让孩子看一看。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家长只需及时观察、了解和引导即可,不宜过多地干涉。
五、亲子共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
家长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越来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