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子女为什么孝敬父母
1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2从生活上抚养、照顾我们,教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3从思想品质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确
1、子女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4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教诲和影响,每一步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5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6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7是中立人生的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
8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怎样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有礼貌,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
1青春期的“逆反心理”2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误解;○3子女与父母在家庭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差异。
3、影响子女与父母沟通原因是:○;○
1理解父母的唠叨;○2理解父母的严格要求;○3理解父母也有烦恼。1尊重父母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2在与父母发生矛怎样与父母沟通?(1)理解自己的父母○(2)尊重自己的父母○
3要尊重父母的个性.○4与父母意见发生分歧时,不能采取回避、疏远和顶撞的态度。盾和冲突时要做出让步和道歉;○(3)掌握技巧和方法如: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和身体方面的情况;虚心听从父母的批评;多和父母聊聊天。
1文字典籍 文学作品:2艺术创造:书法,国画,京剧○3科技发明(如:四
5、伟大祖国的可爱之处?(1)、山河壮丽(2)、历史悠久(3)、文化灿烂○《尚书》《诗经》《楚辞》《左传》○
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4)、统一的多民族与国家。
1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被侵占。○2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民族自尊
6、青少年应该怎样热爱自己的祖国?○
3热爱祖国的民族大家庭,就要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而尽心竭力。○
1热爱祖国民族的大家庭,就要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2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7、青少年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荣义务。
8、有关台湾问题—炎黄子孙是一家(1)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华腾飞,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众多海外华侨的心声。(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9、(1)民族精神含义: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资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2)、民族精神重要意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与传统。
10、青少年应该如何为国家做贡献?或青少年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1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
3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更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11、交往的必要性:
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必须于他人交往。
2、交往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必要的。
交往的重要性:
1、通过交往,能够实现心灵沟通,保持心情愉快。
2、通过交往,可以认识许多新朋友,不断完善自我;
3、交往中朋友会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挫折。
1参加公益活动2参加社会活动3利用互联网
12、扩大交往的好方式?○
13、广泛交往的积极作用?(1)广泛交往,有利于我们的拓宽视野,受到更多的教益,认识更多的朋友,扩大交往范围,实现心灵的沟通。
1互联网带给我们大量信息,拓宽我们交往的渠道,甚至有可能把我们的交往范围扩大到全世界。○2我们要正确使用互联网,从中吸取有益的信息,14、青少年应该怎样使用互联网?○
结交良朋好友,抵制不良诱惑,避免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过自主的网络生活,在交往中真正让互联网发挥极致的作用,让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1讲文明、有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讲文明、有礼貌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程度;○3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4讲文明、有礼貌是
15、讲文明有礼貌重要性?○
5谦虚恭敬的言行举止是相互尊重、有效沟通、增进友谊、提高自身吸引力的必要条件。做人的基本品质;○
1语言文明○2态度亲和○3举止端庄
16、在交往中,讲文明、有礼貌表现在:○
1平等待人;○2尊重他人;○3学会宽容
17、交往礼仪三原则:○
18、交往讲艺术: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赞美,还要学会微笑、学会拒绝、学会妥协、学会批评……
1更好地与他人沟通○2扩大人际交往的好办法○3被更多的人喜爱,会有更多更好的好伙伴。方法:
19、为什么学会倾听?○“四心”(耐心、虚心、用心、会心)
1选择双方感兴趣的话题○2注意说话的分寸和角度○3说话时20、为什么学会表达?是与人共处的重要内容。有人因为会表达受欢迎,有人因为表达方式不对在人际关系中吃亏。方法:○
要有情感的投入,语气要诚恳、姿势端庄自然、态度谦虚友善。
1赞美要有针对性,21、为什么学会赞美他人?恰如其分的赞美能使人感受人际间的理解和温馨,能有地增进赞美者与被赞者之间的交流,进而增进双方的友谊方法:○需自然、顺势、2要能够给对方渴望得到的那份赞美。○3多赞美那些不被注意的人们。具体、真诚。○
22、怎样才能是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呢?
1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良好习惯,做到语言文明,态度亲,举止端庄。○
2学习和掌握交往的礼仪,做到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
3学会交往的艺术,做到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赞美。○
第二篇:子女孝敬父母典型资料
子女孝敬父母典型资料
哪位老人让开国上将许世友甘愿五次为其下跪? 许世友13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有一天,许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见母亲迎着寒风站在村口等他,心疼地跪在地上对母亲说:“娘,俺晓得你最疼俺,俺这一辈子不管有没有出息,一定尽心奉养您!”许世友16岁那年,误伤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地主便勾结官府到处追捕他。一年后,许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亲面前,喊了一声:“娘,俺走后,让您老受苦了!”许世友投身革命斗争之后,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曾几次抄他的家,许世友的母亲被迫带着两个女儿逃到外乡。
有一次在行军路上,许世友偶遇正在沿街乞讨的母亲和妹妹,难过得泪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亲面前,泣不成声:“娘,孩儿不孝,连累您老人家无处安身!”1949年,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把年迈的母亲接到了山东。当母亲从吉普车里走出来后,许世友叫了一声:“娘!”随后就面对着数十名官兵,泪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快起来,一个大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部下跪我一个老太婆!”许世友却说:“我当再大的官,还是您的儿,您老就让我多跪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勤劳惯了的母亲在城里住了不到一个月,便返回了家乡。1959年春,许世友思母心切,请假回家后,当他看到母亲背着柴草,马上快步跑过去,接过母亲背上的柴草,然后跪倒在母亲面前说:“娘,您这么大年纪了还上山砍柴,儿心里实在难过啊!”直到母亲答应再也不上山砍柴了,许世友才站起来。在以后的岁月里,许世友每月都从自己的工资里省出一部分寄给生产队:一是委托生产队为母亲买粮吃,一是请生产队抽一名女孩照顾母亲。
第三篇:浅谈如何培养子女孝敬父母
浅谈如何培养子女孝敬父母
浅谈如何培养子女孝敬父母
尊敬、孝敬父母、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谁还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再者,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问题,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能孝敬父母,到社会中才会做到关心同事,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忠诚。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是,这种美德在如今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家长的教育不当造成的。对此,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子女孝敬父母。
要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首先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庭的“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 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时,一定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地按他们的意见办事,家长不要独断专行地“一手遮天”;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管理家庭,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该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应当在家长的指导下生活、学习。然而,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却成了家里的“太阳”、“主人”,家长们却成了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为孩子包揽一切的“仆人”,这就为孩子的“霸王”性格的养成提供了土壤,这样长幼不分,任孩子在家胡闹逞能的的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的性格培养是很不利的,就更谈不上对孩子的孝敬父母的培养有益处了。所以说,家长们首先要明白,自己是长者,对孩子的培养重任不可以建立在一味的“娇惯”的不负责任上,俗话说得好“惯子如杀子”,既然生育了孩子,就应该从建立一个正常、健康的家庭关系上着手,宽严有度地教育他们,引导他们。
其次,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地辛苦,培养他们为此而感动的意识,对他们的孝敬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现在的孩子有好多都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么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加之一些父母在给孩子无私的关爱的同时,不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思想,使得这些孩子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都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意识指导下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呢?至今还记得一幅漫画直接揭露了这个问题,漫画中的母亲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让孩子吃鱼肉,因为孩子爱吃鱼肉,每次吃鱼都把鱼头和鱼刺留给自己,总骗孩子说自己就爱吃鱼头和鱼刺;孩子长大后仍然夹给母亲鱼头和鱼刺,因为在他的记忆中,妈妈“就爱吃鱼头和鱼刺”,画面中的年老的妈妈见此情景露出了惊讶、尴尬的表情。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失败的例子,如果这位母亲在给儿子吃鱼肉的时候告诉孩子她也爱吃鱼肉的,不过,因为爱儿子,才把最好的让给了孩子,那么孩子还会如此“理所当然”地吃鱼肉吗?对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的工作辛苦告诉孩子,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告诉孩子,注意培养他们的感恩、报恩思想,孩子就会很自然地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孝敬意识,那,还会有不孝敬的孩子吗? 第三,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注意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的一般表现是:凡事先想着父母,顾及他们的健康,主动分担他们的忧虑,参与家务事等。要想孩子拥有这些良好的孝敬习惯,就要注意从日常小事抓起,注重培养。例如,凡事想着家长,关心家长方面,一些家长会利用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说:“爸爸的鞋子要换了,可是先给你买了书包,这是因为爸爸爱你啊,那你应该怎样回报我呢?„„”这样从正面教导孩子也应该从小事上主动关心父母,凡事都想着父母。其次,应教导孩子承担他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不能全包全揽,不让孩子动手,哪怕只是吃饭时摆摆筷子,洗洗自己的衣物等等,并对他们的劳动做具体的指导,耐心的训练,热情的肯定、鼓励,让孩子从家务劳动中享受劳动的喜悦的同时,感受父母的不易,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热爱家务劳动,珍惜自己的生活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养成体谅、孝敬父母的观念。
第四,父母本身要做孝敬父母的楷模,以自己的实际言行指导孩子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不孝敬自己年迈的父母,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居住,每餐都用小木碗送一些残羹剩饭给老人吃。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啊,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中年夫妇猛然醒悟,忙扔掉那只小木碗,并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和自己一起居住,好吃的也总是先给老人吃,他们的儿子也因此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一些父母不孝敬自己的父母的事还是存在的,有些夫妇非但不照顾自己的父母,还想方设法地搜刮父母的钱财,这给孩子的影响就更不好了,生长在这样家庭的孩子想成为一个“孝子”都难。因此,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还要时刻不忘自己年迈的父母,绝不能添了儿子忘了老子。利用一切可以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常领孩子去老人家看看,帮老人做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久天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就会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的发展速度是举世所瞩目的,如何让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方面不让世人失望,教育者注重这方面教育的程度,教育方式、方法的合理都是分不开的。总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长辈的良好习惯,不但是对做家长的老年生活负责的表现,还是对社会、国家的人才培养的负责。)
第四篇:为培养学生孝敬父母之心
为培养学生孝敬父母之心、尊敬教师之情,今天,学校组织同学观看了一个感恩短片——《一横感恩》。看后,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有的同学甚至流下了眼泪。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培养和教育,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和老师的关怀之情,是这次演讲会的主题。一横老师通过“心灵对话,现场互动”的方式从人性的本质出发,从得失成败中寻求内心的突破,借助音乐和环境氛围,用他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心语引领大家重温过去,反思自己,感念父母师长恩情。而且,一横老师讲了许多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人说过:“会读书不如会做事,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感恩,会感恩的人才是最快乐、最有价值的人。” 2010年9月17日在安图县第二实验小学参加了“感恩励志教育校园万里行”活动,让我深受感动。这次活动不但教育了孩子,也让我们这些当家长的体会到“感恩”的重要性。学会感恩,才会拥有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生!
感恩励志教育讲师团专家的演讲,为我们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了一个很好机会,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校园的“感恩文化”,让孩子们可能蒙尘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涤荡,让孩子们心存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帮助,学会宽容,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的一种大智慧!
第五篇:孰为“父母”与“子女”?
孰为“父母”孰为“子女”
-------小议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朱武杰学号:035464
【摘要】:就“科技”一词在中国的广泛应用,本文从概念上、科学与技术的起源上、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上小议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并且浅谈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展望。
【关键词】:科学,技术,关系,传统科学,近代科学
【作者简介】:朱武杰,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国在全民动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词“科技”。在西方,科学就是科学,技术就是技术。而在中国,从解放以来恰恰是这个词儿一直涵盖了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让多数中国人搞不清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认为他们是一回事儿。毫无疑问,科学和技术确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他们仍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名词,具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性质,在许多问题上不能混为一谈。下面我们就来小议一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首先:从概念上来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英文叫“SCIENCE”据新华字典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技术叫“TECHNOLOGY”,解释为:进行物质生产所凭借的方法和能力,从事某项项目所具有的专门的技能。很明显,科学与技术并不是一类的东西,一者是知识体系,而另一者是技能,那么自然就不能把他们等同。
其次:从科学与技术的起源来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人类之初只有技术没有科学。最初的技术纯粹源于经验而没有科学的因素,是随着由猿到人的进化,人的劳动与实践的过程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相当晚的时期,许多技术的进展依然独立于科学的进步,虽然许多科学取决于后来不便运用的技术。然而,今天新的技术通常取决于科学发现,而且这种依赖性无疑在不断增长。
而关于科学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希腊起源说;科学起源于好奇心;文化豪杰起源说;原始技术起源说;原始宗教起源说;常识性知识起源说。综上所列举的观点,都有它一定的道理,但都只强调一面。事实上,科学起源的土壤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它离不开技术、原始宗教、常识、好奇心、科学家等,这些大都是人们在最初的认识自然和变革自然及社会现实过程中产生的。他们对科学的起源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分别进行,而是集合为一种混合文化共同培育着科学的萌芽。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科学起源于包括技术、原始宗教、常识和人的精神因素在内的混合文化发展之中。这种观点也体现科学是人类理性和文化的最高成就。
人类就是这样在变革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物质创造的尝试和作为人类精神支
柱的观念的更迭,在实践中终于创造了技术,产生了科学,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迈入了文明时代。
再次: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来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多次科学技术的变革。
古代的科学尚处于萌芽状态,比较原始和零散,还未形成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只是到了近代,科学才真正达到系统而全面的发展。因此,第一次科学革命是指从哥白尼天文学革命开始,以牛顿、伽利略为代表的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的科学革命。到了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在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基础上发生了第一次技术革命,它是与英国产业革命同时发生的,是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气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从而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这场革命发端于英国,而后遍及整个欧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反之,生产技术的变革又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全面发展,引发了19世纪中叶的第二次科学革命。这次革命以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生物学为代表,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一次。近代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数学、电磁学、热力学、光学、生理学、地理学、人类学和物理学等都是在这个世纪诞生和发展的。现今许多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和思想渊源都可以从19世纪的科学历史中找到依据。所以,人们曾把19世纪称为“科学的世纪”。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又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电力技术为主导。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等其他技术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19世纪末,物理学领域连续发生的三个重大事件:X射线、放射性现象和电子的发现引发了现代科学革命。现代科学革命是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以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软科学的产生为重要内容,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交叉学科为特征的一次新的科学革命。这场革命也引发了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现代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一阶段,其间核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通讯技术逐渐走向成熟。70年代以来为第二阶段,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新技术革命阶段,这一阶段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技术引起了当代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
由上所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科学与技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共同的向前发展。但是,究竟谁是“父母”,谁是“子女”,就很难下一定论了。也许,技术是人们培育出来的第一颗“蛋”,之后就是类似“蛋生鸡、鸡生蛋”一样的生生不息了。
实际中我们知道的,为了认识一个很简单的科学原理,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做实验。这就说明了即使最简单的科学原理,也可能需要极为复杂的技术过程才能实现。大家都知道,大型平板玻璃也叫浮法玻璃,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吹制工艺做不出大面积平板玻璃而搞出来的。其原理是在熔融的金属液体上倒上玻璃水,待冷却后,将上面的玻璃层取下。这个道理,了解一点物理化学知识的人可能都听得懂。可是全世界能独立生产浮法玻璃的国家有几个?据说只有两个,中国是其中之一,其余国家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线,不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而实际上实现这样一个简单的目标,却需要数千道工艺!可见在科学为技术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的同时,技术也同样为科学提供了实现其价值的可能和证明。
下面说一说科学在中国。
科学的涵义是广阔深远的,它包括科学观点,科学方法等等,是以一套思维体系,经过不断的修正,而留传下来的一些深厚的、完整的、稳定的东西。而技术则是以具体创造的成果,所表现出来的实用的,可见的,但是易变的东西。自古至今,科学的发展是连续的,也是在区别联系中不断发展完善的。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由于百家争鸣而促成了中国传统科学的形成,这一段时期的科学体现着多元化的格局,主要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在那么久远的时候,许多有系统的科学方法已经形成,不少的简单科学技术也已运用,不可讳言的,如果进一步解剖它的成就,在科学思维方面的成就应是多于科学技术的,这或者是由于科学是当时整个文化思想中的一部份,不能超脱出来单独发挥的缘故。在经过诸侯割据的战国时期后,在秦汉时代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武器的优劣,因此这是一个需要科学技术,重视科学技术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时代。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思维观念,也就是科学方法的一元化趋向,至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更加坚定,固然在这一段时期,科学和科技均处于黄金时代。再经过了约一千三百年的较稳定的发展,由于西方文明的渐次引进,在明清之际,中国传统科学发展的多元色彩也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的萌生,因而也代表一个中国传统科学的转变时期。认识从古代到近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分清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界限,着眼于科学与技术的共同发展。
运用辨证唯物的观点看事物。科学与技术有区别,他们必然有着渊源的联系。它们代表了人类自古迄今,为了追求更完美的知识,生活品质,对宇宙间有形或无形事物的了解和应用,所发展出来的一套思维体系和创造成果。它们的依赖性、连贯性、融合性以及对于人类的贡献却是一致的。事实上,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许多大科学家们早已大声呐喊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统一,譬如说,有些学者主张将每门科学作为整体加以研究,产生了各门学科的元素科学,元素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对每一个领域的统一性的知识,这似乎是与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自然和应用科学由整化零的观念是背道而行的,但今天许多学者强调的整合性科学或科技,又似乎是这一观念下的产物。
历史的演变当然涉及许多繁复的因素,其中有些是偶然的,有些是结构性的。技术可以是一种制度(或制度的部分),也可以只是一堆零散的概念或物质成品。技术会不会成为制度的一环,得看人们以什么态度来对待技术。对于我们而言,如果技术只是技术,纯粹只有「用」的意义,使技术无法与科学观念相結合,终止了技术本身的发展我们也将失去明天。西方人並不是一开始就有较先进的管理技术,但是他们却能自发的产生技术革命,这种技术革命並不能由先前的技术进步来说明,而需要回溯到他们的态度,他们的思维模式。到此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去研究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也用了很长时间去把他们统一起来。应该说,我们以百分之九十的力量去加入西方科学发展途径的努力,以百分之十的力量来寻找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的结合点,则在二十一世纪中,中国的“近代科学”应将会再像春秋战国期放
射出灿烂的光辉的。
希望我们都能正确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坚信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参考文献】:
1.宋子良、王平,《科学社会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2.吴光宗、戴桂康,《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张之沧,《科学,人的游戏》,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4.邹承鲁、王志珍,《科学与技术不可合二为一》,《科技日报》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