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孝敬父母
20年如一日敬老孝亲的好儿媳蒲银霞发表时间:2012-04-27 11:28:17 来源:兰州日报 浏览次数:57
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更是一名敬老孝老的典范,在她崇真,向善,臻美的人生道路上,不但给新时代建设和和谐社会,和谐家庭,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还先后荣获榆中县人民政府授予“五好家庭奖”、榆中县妇联授予“五好文明家庭奖”、全县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兰州市“和谐家庭”等荣誉称号。但面对这一切荣誉她只是淡淡的一笑,说:“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而她就是今年46岁的榆中县城关镇南关村村民、兰州市百名孝星之一蒲银霞。蒲银霞原是三角城乡人,于1992年3月嫁到南关村,成家后丈夫谈敦辉为改变家庭生活困境常年在外务工。于是照顾公公婆婆和年迈奶奶的重担都落在了蒲银霞身上。都说婆媳关系难处,可是蒲银霞却从没和公婆红过一次脸、拌过一次嘴。面对年老多病的奶奶,蒲银霞更是悉心照顾、端饭喂药,清洗衣物。
“我的奶奶是我婆婆的婆婆,一直以来我婆婆也是悉心照顾老奶奶,这让我很感动,现在我婆婆岁数大了,我自然要更好的照顾好奶奶,也要照顾好我的公公婆婆,这是我们家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做人标准。”蒲银霞一番质朴的言语,让记者感受到了她的平实。两代婆婆之间传承的爱,不但给她树立了榜样,也坚定了她要更好的做下去的决心。婆媳和谐共处邻里夸
都说年轻人和老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而蒲银霞却和两位婆婆住在一起20年。
前几年,蒲银霞的婆婆不幸摔伤,造成膝盖粉碎性骨折,蒲银霞主动带着婆婆到最好的医院去治疗,请最好的医生医治。不但如此,她还天天给老人读报纸、陪老人聊天,给予老人更多的心理温暖和精神抚慰。让老人在病痛期间也不会太难受、太孤独。一天天的照料,一次次的重复,但蒲银霞却从来没有过丝毫怨言,日复一日蒲银霞夫妇和婆母一直生活在一起,共同度过了20年幸福而快乐的生活。在家中,饭熟了,蒲银霞总是先给公婆和老奶奶盛好,恭敬地端给老人,并嘱咐他们要趁热吃,别让饭凉了伤了胃口,馒头凉了要换上热的,菜凉了重新热好,面条浸了,自己吃了再煮新的。这点点滴滴,平平凡凡的家庭琐事,在蒲银霞身上却体现的非常周到细心。难怪婆家兄弟姐妹感动的逢人便夸,邻里乡亲经常称她是村里的孝顺榜样。真心真情默默付出
面对家中微薄的收入,蒲银霞毅然做出决定:宁肯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老人。
这两年,正是家里开支最大和最需要人手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为了给母亲治病和供孩子上学,丈夫只好外出打工。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蒲银霞柔弱的肩上,她既要忙田地里的农活,还要整理琐碎的家务和照顾上学的孩子及患病的婆婆。公公年事已高,只能帮她做一些简单轻巧的家务活。她的婆婆2008年不幸摔成粉碎性骨折,2009年又患骨质增生卧病在床,使得老人生活已经不能完全自理,但这样的情况下,蒲银霞仍然坚持给老人最好的营养。一切生活起居全由蒲银霞来照料,每天给老人梳头、洗衣、做饭,细致安排着老人的饮食起居。渴了,她端茶送水,饿了,她端来热汤热饭一口一口的喂。虽然困难,可为了婆婆病情能好转,她尽量做到每日三餐不重样来迎合婆婆的口味。生活中,她为婆婆端屎端尿、清洁身体、洗脏衣服。睡前为婆婆洗脚、按摩身体,只有等婆婆睡后她才回房休息。每年她都要给婆婆买几件合身的衣服,婆婆高兴,她就满心欢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用自己的真心和真情默默的付出,以女性特有的坚韧和执著为整个家撑起了一片崭新的天空。□记者颜娜实习生许大凯费绍荔
婆媳亲全家和
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很复杂,婆媳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传统难题。而好儿媳蒲银霞却能够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与她们共同度过20年的幸福时光。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蒲银霞靠的是渗透在血液里的尊老爱老的优秀品质。在蒲银霞心中,孝道是最重要的,作为好儿媳,蒲银霞没有感天泣地的事迹,没有豪言壮语,她只埋头做着她认为该做的事,把“孝”字深深地刻写在自己到人生字典里,抒写中国最传统朴实的美德。如此美德传递下去,当蒲银霞成为婆婆的时候,不是一样可以享受到好媳妇的孝敬吗? 曹凤兰照顾病婆婆10载无怨无悔发表时间:2011-10-08 10:02:32 来源:甘肃文明网 浏览次数:261一个人做一两件孝事并不难,难的是长久坚持,难的是从心底里愿意这样做。而她做到了,面对患有精神病的婆婆,她任劳任怨、悉心照料,并且一照顾就是十多年。而今,婆婆的病情似乎越来越重,每每犯病“谩骂”她时,她总是以宽容来化解婆婆对她的“指责”。用她自己的话说:“婆婆其实就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曹凤兰是九州大道社区的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十多年来,她用自己朴实真挚的孝心,担当家庭的重任,用真情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爱心故事。病婆婆令她心惊胆战
12月10日,兰州晚报记者来到曹凤兰家时,曹凤兰正给婆婆的头发“焗油”。曹凤兰告诉记者,虽然婆婆患有精神病,但她从不喜欢自己有白头发,一出现白头发,她就开始揪,把头皮都揪烂了,为了不使婆婆遭这份罪,她要定期给婆婆焗油。曹凤兰说,婆婆今年78岁了,已有40年精神病史。她说:“我刚嫁进来时,婆婆就已经患有精神病。当时骂我说:‘你白吃我们的,白喝我们的,出去,出去。’听了这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丈夫说婆婆不是在骂我。就这样,在丈夫的引导下,我开始慢慢接受婆婆的异常行为。”
日夜相守建立深厚感情 曹凤兰笑着说:“别看我婆婆患有精神病,但对我很好。”她记得有一次自己生病了,婆婆不知从哪里找来几个鸡蛋,藏在衣襟内偷偷给她说:“赶快把这吃上病就好了。”婆婆的行为让她感动不已。当时她想,婆婆也是很疼人的。平时生活当中,由于婆婆病情的原因,许多邻居都不敢接近婆婆,为了消除他们对婆婆的“敌意”,她时常跟在婆婆身后,一边照看她,一边向邻居解释,婆婆其实人很好,不会对邻居和附近的孩子造成威胁。周围邻居夸奖曹凤兰说,“十多年如一日,确实不容易啊!不知她遭受了多少痛苦和委屈。”每到天气阴冷的时候,婆婆的病情就开始发作,乱喊乱叫,有时整晚不睡觉,在房子里骂人,并且乱敲暖气片,曹凤兰害怕影响邻居休息,只好也陪着婆婆不睡觉。说来也怪,老太太犯病后,她只听曹凤兰的话,只要曹凤兰来哄哄,老太太就安静了。“婆媳之间感情很好。”邻居张奶奶说,有几次,曹凤兰出门买东西,她婆婆就站在门口桥上等待,一见曹凤兰回来,老太太就高兴得一个劲笑。遇到这样的好媳妇,确实是老太太的福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曹凤兰一家4口,因婆婆患有精神病她只能在家照料,儿子上学,丈夫靠摆摊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可是曹凤兰一家相处和睦,其乐融融。哄婆婆就像哄孩子
吃饭要讲笑话,睡觉要唱歌曲,一日三餐都要给喂着吃饭。这就是曹凤兰每天照顾病婆婆的工作。曹凤兰唱歌、讲笑话,想尽了办法。
曹凤兰说,婆婆没患病前,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女人,会泥瓦活,而且干得有模有样。可是后来,不知道为何患上了这种病,现在意识模糊,就像个孩子一样,成天在家乱摆弄东西,或者在楼下院子里拿个扫帚打扫卫生,弄得灰头土脸,回家后就得重新换洗。有时婆婆耍脾气,她就故意逗婆婆开心,为让婆婆高兴,她还常和婆婆玩藏猫猫的游戏。每次,婆婆乐得呵呵直笑,曹凤兰却累得直喘气。邻居说:“曹大姐对老人的孝心让我们很感动,她是名副其实的孝子。”而曹凤兰说:“婆婆抚养这么多子女不容易,我们做后人的,孝顺她是应该的。” 在灵台县星火乡蔡家塬村,只要提到程雪琴,大家都会说:“程雪琴是敬老好儿媳”。“我的好儿媳妇”
近日,记者走进程雪琴家,见到了这对幸福的“娘俩”。
程雪琴的婆婆看起来很精神,一提起程雪琴就笑呵呵的,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儿媳妇真好啊。”
程雪琴的婆婆家最初并不富裕,在程雪琴还没嫁过来的时候,公公就患病半身不遂,无法下地干活,所以婆婆家里生活一直就很困难。
程雪琴也向记者坦言,当初嫁过来的时候,确实也下了很大的决心。程雪琴说:“家庭经济条件富裕还是贫困,我不太在意,只要我们夫妻相亲相爱,一家人和和睦睦,快快乐乐,就比什么都强。”程雪琴刚嫁进郭家时说的心里话,她的婆婆白桂兰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老两口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感谢上苍,赐给他们一个好儿媳。
村里年纪大的老人们在空闲时候总爱聚在一块儿,在星火乡的小百货店里唠家常,一提起程雪琴一直伺候身患癌症的公婆时,大伙直夸她婆婆好福气,有一个那么孝顺的好儿媳。爱融于点滴生活
自嫁到郭家后,程雪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她对这个家的爱。
1999年,由于长期劳累,婆婆患上了癌症,需要住院治疗,这对于经济拮据的郭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婆婆住院了,家里的重担全落在程雪琴一个人身上。当时,公公去世不久,巨大的生活负担将她压得喘不过气。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住了,一边带孩子,一边照顾患病的老人,一边做家务。
为了让婆婆出院回家时有一个舒适的环境,程雪琴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将婆婆的被褥清洗干净,细心铺好。“我儿媳妇真的很不容易。”回忆起生病时的那些日子,程雪琴的婆婆眼眶都红了。
婆婆出院后,程雪琴每天把饭菜端到婆婆床前,看到婆婆因生病心情郁闷,程雪琴心疼极了,她一边笑着和婆婆说些村里的趣事,一边安慰鼓励婆婆要坚强。“自从嫁过来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把他们当做我的亲生父母,他们操劳了一辈子,我们做小辈的照顾他们、关心他们是应该的。”程雪琴的话,朴实,简单,却让人深深感动。为儿孙做榜样
凭着聪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这几年,在程雪琴夫妇的共同努力下,家里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郭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程雪琴一如继往地照顾着老人。考虑到婆婆的身体还在恢复中,平时程雪琴从不让婆婆干重活。“妈,如果闷的话,就和村里的老人们去街上聊聊天,家里的事儿不用你操心。”这是程雪琴常对婆婆说的一句话。“家里很融洽,一家人在饭后坐在一起聊天,不知有多开心。”程雪琴的婆婆开心地笑着,平常有好吃的,程雪琴总给婆婆送到桌前,让婆婆尝尝鲜。“如今,我家已逐渐好起来了,我也要给儿孙们做个孝顺的好榜样。”程雪琴自豪地对记者说。
转眼间,程雪琴嫁进郭家已24个年头。20多年来,她不离不弃,用真诚的爱心和孝心感动着家里每一个人,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蔡家塬好女儿,敬老好儿媳”。有句古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在我们禅林寺村就有这样一个爱老、敬老的好榜样,她名叫杨秀红,多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孝敬长辈,无微不至照料患有半身不遂的母亲,尽心竭力赡养年长的父亲,她用真情无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杨秀红今年39岁,土生土长在村里,打小就孝敬父母,结婚后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现在一家人和父母住一起,前几年奶奶还没有去世的时候,每当轮班到杨秀红父亲家,杨秀红总是把奶奶照顾的特别好,从来没有让父亲在赡养老奶奶的事情上操过心。奶奶由于年事已高,又患上了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杨秀红每次在操劳农活之后还要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每次她都是把好吃的让给老人和孩子,有时候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也不舍得给自己改善,总把好菜好饭给老人留着。后来,奶奶又患上了小脑萎缩,常年瘫痪在床,杨秀红坚持给奶奶端屎端尿、擦拭身体、嘘寒问暖,把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本来照顾一个瘫痪的奶奶,再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就已经够她受的了,可杨秀红母亲又患上脑血栓,虽然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还是落得半身不遂,瘫痪在床,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母亲在住院期间,杨秀红每天都陪在母亲身边,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顾母亲丝毫不敢懈怠。等回到家里,她坚持每天都给母亲擦拭、按摩身体,忙完农活回来陪母亲聊聊天解解闷,一有时间就搀扶母亲锻炼恢复,老人想吃啥,她总是尽量满足,从来不嫌麻烦,把老人照顾得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用在杨秀红身上并不合适,到现在母亲已经能独立行走了,原来满是皱纹和苦恼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
有人说,孝顺老人最大的挑战是“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给老人个好脸色,若在照顾老人时流露出半点不耐烦,就会让老人很不安心,这样的情况在杨秀红家是看不到的,尽管有时候杨秀红也会遇到难心事,但她从不在奶奶和母亲面前表现出来;有时候患有小脑萎缩的奶奶会无缘无故地耍脾气,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有时候性情暴躁,对杨秀红谩骂,而她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把老人们哄开心。就这样,来来往往,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顾奶奶,孝敬母亲,直到奶奶在她家中去世,那年奶奶92岁,患小脑萎缩第四年。照料瘫痪的奶奶好几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属人间常情,但确实是难能可贵。杨秀红在孝敬长辈方面得到了父老乡亲的绝口称赞,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杨秀红父亲由于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太好,耳朵基本上听不见,平时老爷子每顿饭都要喝点小酒,杨秀红总是尽量满足,家里总是给父亲备着酒,父亲高兴的时候,她也总是陪父亲喝上两口,为的是让父亲开开心心。
杨秀红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用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却蕴含着大道理。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风气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
杨秀红,用她的善良和孝心为长辈和父母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也为禅林寺村街坊四邻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弘扬传统文化,“百行孝为先”的楷模——河南洛阳狱警王春来!(2012-12-15 21:00:51)标签: 教育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当代中华最感人十大慈孝人物——忠孝两全动天地当代孝子王春来的感人报告。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灵魂深处进行了一次洗礼!
王春来,河南省洛阳市监狱一级警督,警察作家。他照顾双双瘫痪在病床上的父母十二年,坚持写亲情日记上万篇,写作的《监狱中队管理学》,填补了国内监狱基层管理理论的空白。工作上他是河南省监狱系统“罪犯个别教育能手”。他还发明了几十件瘫痪老人的用具。出版了《黑手伸出高墙》等多部长篇小说,曾获得“当代中华新二十四孝”、“河南省直十大道德模范”、“推动中国家庭文明十大致敬人物”、2012年中国“十佳孝贤”等殊荣。王春来,是洛阳监狱一级警督。当警察他做到了极致,写出的理论专著填补了国内空白。工作上是全省“个别教育能手”。
他当儿子他做到了极致,照料双双瘫痪的父母12年,坚持写亲情孝子日记上万篇。国内著名期刊《家庭》2009年5月上半月版刊登王春来的文章《孝子日记——一个警察12年照顾父母的动人情怀》。
事业上他做到了极致,他是2008年度“感动洛阳十大人物”,并被网友推荐为网络版“2009年度感动河南十大人物”,2009“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2010年“当代中华新二十四孝”。
一名普通警察,却被原北京市委副书记,司法部常务副部长金鉴请到家中做客,并点名调他进京工作。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梁晓声特意从北京飞到洛阳,只为了与他亲切拥抱;台湾中山大学教授谢先生专程来到洛阳,为了给他送来一包台湾茶叶。台湾馥林出版机构派人来到了洛阳,只为快点送来台湾繁体字版费;台湾台电电业也派人来到了洛阳,流着泪为他母亲装上了空调„„
北京、上海、广州、郑州、西安等各地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人们,纷纷来到洛阳或打电话,只为表达一句问候。数以百计的工人、警察和不知名的人,为他捐款达数万元钱„„
他把所有收到的钱,全部转送给了更困难的灾区老百姓。
他告诉记者:“大家不是来看我,而是对中华民族忠孝文化的诉求与顶礼膜拜的表达,这也是我写作的动力。人物事迹
他将“孝道”与“管理科学”注入基层工作中
王春来30年来坚持在基层实践与探索。磨炼出三分钟就能让罪犯落泪的本领,他用“孝道”唤醒无数服刑人员沉睡的道德良知。
王春来动之以情,用人类亲情敲开了一个个罪犯冰冷的心扉。
以本职工作做为研究对象,写出专著填补了中国监狱理论的一项空白
他在实践中摸索中队管理的特殊法则与规律,当一百多万字的《监狱中队管理学》初稿完成时,空墨水瓶装满了几篮子,他的体重也减轻了三十多斤。
“你知道人累到极点是什么感觉吗?我的感觉就像吃了毒药,恨不得连心肝肺一起呕出来。”王春来天天写稿到深夜,白天口腔鼻腔里都是血块,他一度怀疑自己得了肺结核„„
《监狱中队管理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填补了国内监狱基层管理理论的一项空白,并载入中国监狱大事记。
司法部金鉴副部长提出调王春来到北京专门从事监狱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然而他心里明白,“瘫痪的父母不能没有我!”
发明几十件瘫痪老人用具,他是最用心的大孝子
12年的不眠之夜,王春来时常就躺在病重的爸爸妈妈中间,一只手为母亲翻身,一只手为父亲换尿布。
为了治疗父母的病,也为了省钱,他发明了几十件瘫痪老人用具,还学会了打针、量血压、听心率、号脉、化验血糖等基本的医疗和护理知识。
父母亲要锻炼走路,他在家里沿四壁装了一圈钢管扶手,用布缠裹好。晚上,他背对钢管坐着,用发明的安全带将母亲、他与钢管连在一起,他就腾出手写作。母亲挪一步,笑一下,他写一行字;母亲挪一步,他又飞速写一行字。
王春来每天早晨五点钟准时起床,为父母量血压、诊心率,然后写作;六点半,给父母穿衣起床,洗脸、刷牙,给父亲测血糖,打针;七点钟,给父母喂饭;七点半再将父母抱上床,自己用五分钟吃完饭,骑车上班。[1]
中午下班赶回来,先给父母号脉,然后把他们从床上抱到轮椅上活动一下身子,喂他们吃饭,再照顾老人躺下后,自己赶紧吃饭、上班。
下午五点半下班后,给父母穿衣服,背父母下楼,推着他们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六点半背父母上楼,再给父亲测血糖、打针、做饭、喂药、喂饭、洗脚、洗脸、擦洗身子,抱父母上床休息。
等这一切忙完,已经是晚上八点半,他匆忙吃点饭,把父母头天晚上和白天换下来的一大堆屎尿布洗净、晾好。
晚上九点,再为父母测一次血压,然后就坐在他们身边,拉开桌子看书写作,直到凌晨„„
母亲坐不进出租车,上医院他用轮椅推,一推就是十年。
母亲全身浮肿,背母亲上楼他腰肌拉伤,只有抱着父母上下楼,每次上下楼,腰就一阵阵疼痛,一次上楼他终于忍受不住疼痛,脚下一软,母子俩人栽下楼梯,生死关头他用身体垫在了母亲面前„„
十几年中王春来没有应酬,没有出过远门,也放弃了一切与同学、朋友的交往。
有所作为是大孝,他用文字弹出父母亲生命的音符
王春来在伺候双亲的环境中,为了让父母感觉老人没有耽误儿子前程,12年来抽空就在父母病床上写书,因为父母看到儿子写书就会高兴。多少次精疲力竭之时,他拿起笔,都会从旁人难以想象的疲劳中挣扎着醒来,在写字板上一字一字写下自己的梦。一千多万字的书稿堆满了床下。《黑手伸出高墙》《明天谁去坐牢》等五部著作问世后,被《华西都市报》《特区文学》等全国三十余家报刊进行了连载,《河南犹太人》在搜狐网上点击率名列第一,《明天谁去坐牢》等两部书被出版社推荐到台湾和海外媒体出版,在东南亚引起广泛的影响。2011年4月8日,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以70高龄的癌症之躯,专程飞往洛阳看望他。个人作品
为了满足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写作了《监狱中队管理学》一书,并在中国社会科学
王春来作品
[2]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填补了国内监狱基层管理理论的一项空白,并载入中国监狱大事记。
出版的小说有《黑手伸出高墙》、《河南犹太人》、《明天谁去坐牢》、《一扇门》、《孝子警官日记》、《中国式忏悔》等。国内著名期刊《家庭》2009年5月上半月版刊登王春来的文章《孝子日记——一个警察12年照顾父母的动人情怀》。
第二篇: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时,我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当节假日时,我就和父母谈谈心,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因为我妈妈工作的原因,我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她在一起。但是在父母过生日时,我都会为他们精心准备一份礼物,让他们开心。为了实现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在学校好好学习。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我就自煮饭,做些家务活,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生病时,像他们关心我一样,我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端水送药,嘘寒问暖。当我和父母发生争吵时,我便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当自己做错事情或顶撞了父母后,我就会主动向他们承认错误道歉。时常会和父母在一起讲个笑话,说说我在学校的状况,让他们对我的学习放心。
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因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现在要行动起来,动一动手,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了而不为呢?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孝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已经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了。现如今,不孝的人已经是层出不穷。孝在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孝敬父母,顺服父母。而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呢?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那他还能爱什么呢? 和我住在同一座楼的李叔叔就是一个例子。
李叔叔今年50余岁,他的母亲已经70多岁了。李叔叔家住的是楼房,房子很大,既明亮又舒坦。而他的母亲则住在离他家不远的一个小屋子里。那屋子又黑又窄,不到10平方米,真不感想象一个老人是怎么熬过这一个个春夏秋冬的。冬天,李叔叔家烧的是暖气,很温暖。老人则经受风吹雨打,独自在屋子里瑟瑟发抖。夏天,李叔叔家用的电风扇,很凉爽。而老人呢?被炎热的太阳无情的拷打着,可怜的老人又能怎么办呢?只能怪他生了这么一个不孝之子。李叔叔每天吃的食物都很丰富,看看他那如同企鹅似的肚子就知道了。老人则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人们看到这情景,都对老人嘘寒问暖,同时也纷纷指责李叔叔。李叔叔就跟没事人一样。哎!真是恨铁不成钢啊!
如今,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真不知道这样下去,我们的社会会怎么样?难道我们让那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管家庭的人来主宰我们的世界,那些真正善良的父母亲受欺负吗?人们啊,醒醒吧!不要再被恶魔所诱惑了,这样,你们迟早会遭报应的。看看你的父母,幸幸苦苦把你们养大,你们就能这样不管他们吗?他们才是真正爱你的人啊!家是温馨的港湾,常回家看看吧!
第三篇: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从我做起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乐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父母给予我们的最多。首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又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供我们学习,给我们温暖。
我们将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回敬我们的父母呢?
当父母疲惫不堪的时候,为他们送上一句甜甜的问候:“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别太累了”,然后,递上一杯清香四溢的热茶,暖暖父母疲惫的心;当父母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主动伸出双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父母分担一点点重担,让父母省省心;当父母淡忘自己生日的时候,及时献上一份小小的心愿,摆一桌丰盛的生日晚餐,送上一句诚挚的祝福。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虚心好学,勤奋上进,以优秀的成绩博得父母的欢心,以高尚的品质减少父母的担心,以健康的体魄赢得父母的放心。
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自己的父母,这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一份神圣的使命。让我们学会分担,学会感恩。
感恩父母,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行动吧!亲爱的同学们!
第四篇: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
方方
活动主题:孝敬父母活动时间:
12、20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知道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改掉自己在家里的坏习惯,体贴父母,孝敬父母。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上场宣布二年级“孝敬父母”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同学们,是谁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生:是母亲。
主持人:是谁从小把我们养育?生:是父母。
主持人:是啊!爸爸妈妈为了我们,日夜辛劳,含辛茹苦。下面就请我们听听这些发生在家里的真实故事吧!
1、四位学生发言,分别说出自己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关怀和爱。
主持人:爱表现在父母身上是那样的真切。父母的爱是遮雨的伞,父母的爱是一阵清凉的风,父母的爱是滴落的泪水„„让我们把《好妈妈》这首歌献给所有的父母吧!
2、全班齐唱歌曲《好妈妈》。
主持人: 是啊!同学们!父母为我们付出太多了,那我们应该怎样回报他们呢?请听故事《黄香温席》。
3、主持人:黄香冬天给父亲温席,夏天给父亲凉席,那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呢?(学生发言)。
主持人:刚才呀,我们唱了歌,又听了故事,我这心里呀热乎乎的,非常激动。有谁还能告诉我几个孝敬父母的例子吗?
4、学生发言:(陈毅探母,金冰一孝敬老人,朱德孝敬母亲)。主持人:我想问问大家,作为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5、学生纷纷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6、小品《妈妈的生日》、《特别的节日》。
主持人:在我们的班上,像这样的单亲家庭有三个,他们的爸爸或妈妈要付出双倍的辛劳才能把他们养大。天下的爸妈都一样啊!
7、全班齐唱歌曲《天下妈妈都一样》。
二、教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同学们知道了父母养育我们很辛苦,也懂得了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孝敬父母我感到非常高兴。希望同学们说到做到,让孝敬父母的美德在我们班每个同学的心里开出最美丽的花吧!
效果分析:
第五篇:孝敬父母
我为父母做件事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其实,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并不是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所以今天我要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表达我对父母的孝敬之心。想来想去我决定帮妈妈做卫生,因为妈妈每天要上班还要照顾我们这个家,总是忙来忙去的,今天我要为妈妈减压。
首先我找来扫帚将房间的地都扫了一遍,再学着妈妈的样用抹布把家具上上下下的擦了一遍。做完这二件事我开始觉得腰酸背疼的,没想到平常看妈妈做的很快、很轻松的事,我做起来却这么的累。这时的我有点想打退堂鼓了,可是想想老师教我们的做事情要有毅力,不能虎头蛇尾,我就又有了干劲。
最后一件事就是拖地,这可真是个要体力还要技巧的活呀,要拖得干净就要很用力,还要注意拖地的顺序,不能东一下西一下的,那样地面就会成“大花脸”了。在妈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终于把房间的地面都给拖干净了。看着整洁、舒适的家,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原来劳动后的喜悦是这样的呀!
再想想父母的付出远远比我付出的多得多,平时我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却不知这些事情的后面父母要付出那么多。通过今天的事,我学
会了感恩,感谢父母为我做的一切。以后我也要好好地孝敬父母,还有其他的长辈们,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