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让传统文化注入心中

时间:2019-05-14 05:0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读经典让传统文化注入心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读经典让传统文化注入心中》。

第一篇:品读经典让传统文化注入心中

品读经典让传统文化注入心中

------校园文化经典深度解读

同学们,大家好!

很高兴再次通过声音与大家交流。今天与大家交流的话题依然与我校的校园文化,就是学校走廊楼梯墙上悬挂的关于《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内容。我们每天都会见到他们,就想鱼儿天天生活在水中。但是,我们也如鱼儿水中游却忘记了水的存在一样,常常忽视这些实质是关乎我们命运的改造,这些经典的东西。你不知道,就在这几年,这些传统文化经典早已成为畅销书,中国人在学,外国人也奉为至宝。《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进了法国的宪法,被镌刻于联合国总部的大厅里。学习《弟子规》,因为力行《弟子规》而改变命运提高人生境界的更是大有人在,这之中有电影明星,有亿万富翁,有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也有高官。不信,有一本《传统文化改变命运》的光碟你找来看看。同样的,三字经更是家喻户晓,有几个孩子没背过呢?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深入的了解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有没有静心的品读那些至理名言,有没有去把圣贤的教诲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关于以上经典的介绍,学校的墙上有,此处不多言。今天,我只就我本人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所思所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一点启示,哪怕一点点。

我演讲的题目是:品读经典让传统文化注入心中------校园文化经典心解

今天的话题从《三字经》展开,我将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每个经典上选择一句最重要的话进行讲解。

我们先来重温《三字经》前面的一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第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性本善,本性是善良的,我们看看刚刚出生的小孩,你去看,都那麽可爱,你能看出来说这个将来是杀人犯,那个将来是抢劫犯,那个将来时黑社会老大吗?不能啊?人的本性都是良善的,没啥区别,为什么后来有的人成为社会的栋梁,有的就成为败类了呢?你拿我们班级,同样是小女孩,出生的时候都一样,但是现在你看看有的就很淑女,很懂事,很乖巧;有的就很不可理喻,很泼,很麻辣,很野蛮,很没有女孩的样子。为什么?原因就是“性相近,习相远”,本性是一样地,没区别,但是习性相去甚远。什么是习性,百度百科你去查: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这就好比一颗大白菜,放在咸盐会成为酸菜,放在辣椒里就会成为韩国辣白菜。里受不良风气的熏染,他就变坏人;如果是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变成好人。所以,我们要上学,要接受教育,不接受教育,我们那美好的本性就会被习性污染,就像一根黄瓜掉在酱缸里,你不把它及时捞出来,它就变成咸菜了。

“苟不教,性乃迁”哪!

姑娘就应该有个姑娘的样子,姑娘应该什么样?我们这么大了,你想一想,有没有人告诉你?没有。为什么?因为传统文化断代100多年了,你的父母也不知道啊。

那么,一个好女孩应该什么样?四个字:“窈窕淑女”,不是“苗条淑女”不是女孩子长得很苗条、很漂亮,穿着打扮又特别吸引人,这种人就叫做淑女了。如果让古圣先贤听到我们以

这样的标准评论窈窕淑女,他们一定会掉眼泪,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窈窕淑女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我来定的,是古圣先贤他们定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是永恒不变的,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标准。窈窕(yao 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所以,窈窕淑女的标准是:内心善良,外表端庄。内心善良的女孩她就会和颜悦色,善解人意,她一定乐于帮助别人,周围的人都喜欢她,欣赏她。外表端庄,她就不会浓妆艳抹,奇装异服,无理取闹,大喊大叫,就不会被人轻贱。你用这个标准看一看我们班级的女孩,谁符合这个描述,谁与这个标准恰恰相反。著名的民间教育家王凤仪先生说好姑娘像棉花,棉有五种好处。第一,棉花洁白如玉,所以姑娘必须要清白。心清白,性清白,身子更要清白。脚不踏邪地,耳不收邪音,眼不视邪物,心没有邪念。第二,棉花纺出的线,长得没有头,所以当姑娘的要有长性,不能朝三暮四。第三,棉花是温暖的,穿上暖和,所以姑娘必须性情温和。第四,棉花特别柔软,拍之如饼,所以姑娘要柔和。第五,棉花平等待人,不嫌贫爱富,不管什么样的人,贫人富人、老人小孩,谁穿到身上都是温暖的。姑娘要能做到这五点,才算是一个性情好的姑娘。

接下来,《三字经》说:教之道,贵以专。什么意思?有人把“专”解释为“专门”,不对,这里的“专”是“专心”的意思,这句话的完整解释是教育的精髓在于持之以恒。他的画外音是:教育是不能中断的,辍学是不行的,永远不要结束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下面的话更有意味: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孟母,窦燕山。先举了个成功母亲的例子,教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接着就提一个成功父亲的案例,五个孩子都金榜题名。这是什么意思的?这说明父母才是你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影响至关重要,母亲的教育第一重要。女孩子们,你们就是将来的母亲,将来你们的孩子怎么样,你们很重要;你们将来怎么样,现在很重要。所以,下面他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光给你吃给你喝不教育你那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对你严厉是职责所在,是为你好,你知道这个道理吗?你真明白,你就是有智慧,你就不会不愿意批评你的老师还要感谢她,原来老师是在帮助找到身上的垃圾,当我们的垃圾发现的愈多,丢的愈多的时候,我们就进步了,是谁帮助了我们,老师啊,老师是恩人。你有这样的认识吗?

既然“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什么?换个角度说,我们学什么?《三字经》告诉我们: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学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是学孝敬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学兄弟相处之道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首先要学到的是如何孝敬父母,友善兄弟,然后才是其他。这个观点与《弟子规》如出一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你看两部经典的作者英雄所见略同。达成共识了,都是:首孝弟

怎么这么巧,说出同样的话,原来他们都是孔子思想的践行者,他们的思想都出自《论语》。在《论语》学而篇有这样一段“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整本《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就是由这句话展开的。他的意思是: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注意,这里首先提出的还是“孝悌”为什么三部经典都这么特别强调“孝悌”文化呢?用孔夫子自己的话说: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仁爱的根本,一个人如果连生身父母骨肉兄弟都不爱,他怎么可能去关爱其

他的人呢?所以,要成为一个好人,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孝顺自己的父母。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身体来自于父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既然已经深深的明白自己是从父母那里所来的,我们就应该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这个孝心才会生得起来。

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是一个「老」字,再一个儿子的「子」,父母在上面为遮风挡雨,呵护着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有个温暖的家,可以无忧无虑的成长。为了孩子当父母的总是无怨无悔!记得列宁曾经说过,“一个人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那么亲爱的同学们,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怎样爱护你的,你还记得吗?如果,你爱你的父母,你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请你放下手头的一切活动,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去追忆、去寻找我们成长过程中逝去的点点滴滴。

亲爱的同学们,现在,你们想一想你的双脚距离你的家有多远?想一想你家的院子,家里的房子。想一想,你曾经就读的学校到你家里的路有多远?这条路是小时候妈妈曾经送你上学的路,这条路是爸爸曾经接你回家的路,你还记得吗?学校的门前父母多少次风雨中的守候,只为给你撑起一把雨伞,加穿一件衣衫。家是温暖的港湾,当你回到家里的时候,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妈妈早已为你准备好,你多幸福啊!可是,当你享受美味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那是妈妈忙碌的结果,是无声的爱的表达,你想过吗?

养“育”的“育”字怎样写 ?

咱们今日的育在古代说文解字中是由1个每天的每字,加之流血的流去掉三点水。怎样解释?一个母亲,流着鲜血把我们带到了人世间,而且哺育我们,这为之“育”啊!十个月,7200多个小时,不管白天黑夜,严寒酷暑,为了保护你这个幼小而又稚嫩的生命,妈妈睡觉时都不敢翻身,怕伤着你,终于等到有一天你在妈妈疼痛的血水和泪水当中,诞生在这个世界上。这一刻,多少伟大的母亲为了保护这个幼小的生命,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你知道吗?是母亲和死神挣扎的时刻,这是母亲用生命和鲜血给予你生命的时刻,你知道吗? 在这一刻,坚强的父亲留下了热泪,在他心中暗暗发誓,无论今生吃多少苦受多少罪,都要将 你养大成人,你知道吗?妈妈,睁开她疲惫而苍白的双眼,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你紧紧的搂在怀里,亲吻着你的额头,她在心里告诉自己,无论今生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要保护好你,哪怕用她的生命,也不允许任何人伤害你,你知道吗?时至今日,你已长大成人,你有多久静下心来想过这一切,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的留意一下,父母今天的变化。爸爸妈妈结婚时的照片你还记得吗?现在,请你将爸爸和妈妈的身影清晰地浮现在你的脑海里,好好的看看他们,爸爸依然留着你记忆中的发型,穿着你记忆中最熟悉的衣服,让爸爸一步步向你走近,你看到了什么?在你的记忆中爸爸顶天立地,在你的记忆中爸爸无数次用双手把你举过头顶,还记得爸爸汗流浃背劳动的样子吗,还记得爸爸每次出差省吃俭用还要带个小礼物给你吗,还记得爸爸的自行车带着你走过多少路嘛,你忘了,你忘了,好好想想吧,而此时他的眼角爬上了皱纹,也添了几许白发,爸爸已不是原来的样子,爸爸在一天一天变老,你注意到了吗? 再好好的看一下自己的妈妈,妈妈的脸早就不在象年轻时那样红晕了,化妆品再好也没有遮住妈妈日渐松弛的肌肤,十几年的操劳,妈妈也已不再年轻?在你记忆中,妈妈的手是红润而灵巧的,但是,现在呢?你记得吗?这双手多少次为你洗衣、做饭,多少次为你梳头、洗脸。多少次抱着你是你熟睡,多少次跌倒时将你扶起,为你掸去身上的灰尘,当你望着这双微微发抖的手的时候,你对得起他们吗?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的去留意过他们,看看吧!好好的看看吧!就是这双手,在 你生病的时候,坐在你的床边,整夜不眠,一会儿抚摸额头,一会儿端水拿药,你还都记得吗? 就是这双手,把你爱吃的饭菜,送到你的手里,夹到你的碗里,把衣服给你穿在身上,把书包 把你背在肩上啊,好好的看看他们。人不能没有良心啊,回想一下自己人生成活的道路,父母付出了多少的艰辛,今天你风华正茂,可你是否发现,你的父母却逐渐的衰老。

孩子们啊!想过没有,假如,假如有一天当你回到家,再也见不到你的爸爸,再也见不到爱你的妈妈。当你推开房门,面临着孤独的墙板,只有拿起相片才能回忆起她们的身影,你的心还能那么平安吗?难道非要等到你长大了,成功的那一天,你真的要跪在她们的坟前,对她们说,爸爸妈妈,我来看你们了来了,我带来了她们最爱吃的水果,睁开眼睛看看啊!那时侯,已经来不及了,孝顺,不能等啊„

习惯了父母的爱护,有的同学变得麻木了,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太阳光大,父母恩大,父母把你带到人间,这是重如泰山的大恩大德啊。有的同学不仅不知道感恩,还学会了报怨,学会了自责。报怨自己的爸爸妈妈不是大款,自责自己的爸爸妈妈不是领导,报怨为什么把你生在那个贫困的家庭里,甚至不敢在他人面前提起自己的爸爸妈妈。因为她们贫困,因为她们给你丢人了。你在报怨,为甚么别人可以穿名牌,而你却不能,为甚么他们有那末的零费钱而你却没有,你学会了跟爸爸妈妈呕气,和爸爸妈妈吵架。当你和她们吵架的时候,你一摔门就走了,永无回头看一眼自己的爸爸妈妈。你的爸爸妈妈有多少次躲在角落里悄悄的流眼泪。

人不能没有良心啊,掐指算算,父母还能陪我们多少年,今天你回家还能再叫一声妈,一声爸,你是多么的幸福,因为你受了伤,你可以躺在妈妈怀里哭,你遇到了困难,爸爸会像山一样的站在你身边。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多少,谁能说得清,想想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的。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认真的听老师为大家读一篇散文《哪一个是我》,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那个一进门就喊“肚子饿了,饭怎么还没做好”的是儿女。那个一进门,衣服都来不及换,就下厨房烧菜做饭的人是父母。

那个一会说“粥烫了”一会嫌“菜咸了”的人是儿女。那个哪怕就一点青菜,豆腐,也要精心烹饪,力争做出滋味的人是父母。

那个动不动就开口要钱,不给就生气的人是儿女。那个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却从不在教育投资上吝啬的人是父母。

那个早上懒床,还不停抱怨家人的是儿女。那个夜深入睡,黎明即起,准备早点的人是父母。

那个成天抱怨作业多,实在太累的人是儿女。那个累了一天毫无怨言,洗衣打扫卫生再“陪读”的人是父母。

那个总羡慕人家多么有钱,自己家多么寒酸的人是儿女。那个没工作还不“安分”,起早摸黑挣钱的人是父母。

那个记不住家人生日,可一到同学生日就早早要钱买礼的人是儿女。那个很少记自己生日,却用心为家人准备生日礼物的人是父母。

那个受了一点委屈回家苦水倒个不停,以求得同情和安抚的人是儿女。那个在外面受了再多气,回家却强作欢笑的人是是父母。

那个有牢骚就发,就烦恼就怨,把家当作坏情绪“宣泄所”的人是儿女。那个把苦埋在心里,生怕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家人的人是父母。

那个一开口就将家里的积蓄“借”走,然后舒舒服服住大房子的人是儿女。那个劳苦了一辈子,到现在还住在破旧小屋的人是父母。

那个宁愿把大量闲暇时间放在娱乐、和朋友聚会,却不愿回家看看的人是儿女。那个只要看到亲人,哪怕就一会,都神清气爽的人是父母。

那个娶了媳妇忘了娘,嫁了老公忘了爹的人是儿女。那个为了儿女操了一辈子心,老了还得帮儿女带小孩的人是父母。

那个总喜欢将爱挂在嘴边,却很少付诸行动的人是儿女。那个从不把爱字说出口,却将

爱播撒于生活土壤中的人是父母。

爱,总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父母和儿女的区别所在。或许,只有儿女也成了父母而且慢慢变老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爱。

同学们,我们要不要等到自己成为父母时才去回报父母的爱?不要啊,那么,从今天开始,对父母好一点,听话点,在父母面前声音小一点,把成绩提高一点,《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多读一点,人品提高一点,学习长进点,多让老师表扬一点,少惹事一点,会来事点,有礼貌点,好不好!

第二篇: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

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到,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这是《孝经》中的语录。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今年的这个暑假,是孩子过的比较充实的一个假期。其中,有五天的时间里我把孩子送到了大州公司中,让孩子在那儿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刚知道这消息时,孩子心里激动万分。那儿吃住免费,我教育孩子做好充分准备后,她就踏上了通往学习传统文化的路程。

在那里,孩子见到了那个“班”的“班主任”——傅老师。在孩子的眼里,这个“班”的教师和学生都很奇怪:学生最小的只有六岁,大的十八岁;老师有“爸爸”、“妈妈”、“奶奶”,这真像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在那里,孩子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后,就开始了站军姿。其实我的孩子晚去了一星期,刚开始站军姿的时候,是从十分钟开始的,慢慢的增加了时间。孩子第一次集训就站立了半小时,这期间,有的同学挺不住,就休息,因为考验他们的事物太多了,那儿不仅有苍蝇、蚊子„„而且还有小狗。但是孩子坚持住了,我知道这与我们平时对她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她很小的时候,我就引导她做事要专心,要有始有终,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教育她明白半途而废的危害。所以这“度日如年”的半小时她硬是坚持下来了!

吃过早饭后,他们回到教室,开始朗读《孝经》、《弟子规》、《论语》。一天的生活是辛苦而充实的。晚上,那儿的蚊子成群,成群的,孩子们成了它们的“晚餐”,被咬得满身大包,而且很难睡着。做妈妈的又怎能不心疼,但我十分清楚让孩子此行的目的,所以再心疼我也没有让孩子放弃。她也很懂事,她说这些日子里,虽然苦,但是也很快乐,真是苦中作乐啊!她说那里的老师更不容易,既要教育还要照顾他们,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她给我一一列举着:吴老师教我们唱了许多歌;傅老师傅老师是一位尽职的“班主任”,关注我们的衣食住行;张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她还说,张老师的老伴已去世,身体也很虚弱,但仍忍着悲伤赶来为我们上课;刘老师整天陪我们,与我们一起学习,晚上,洗澡,她帮我们试水温„„晓宏也说,这五天的经历是她一辈子的财富,听到孩子如此说,做家长的又怎能不欣慰?

五天的时间虽短,但是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对孩子的熏陶,努力配合学校的教育,孩子一定会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第三篇: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范文模版)

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

——幼儿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惠州市机关幼儿园 练海燕 现在很多幼儿从小就被家长逼着学外语,考星级,家长们重视的是各种所谓的“素质”教育,钢琴、舞蹈、外语等,可就是对于本土的、革命的、传统的教育却少之又少。革命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让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很痛心,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严重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前途。

在过去三年,我园的“四东文化”教育研究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关于惠州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了解一些传统节日(火狗节、端午节、春节舞狮等),感受简单的东江饮食文化,认识传统的客家服饰、美食,开展“我是惠州人”、“美丽的西湖”、“东江佳肴”、等主题活动。但是,仔细研究后发现,涉及的内容还是不够丰富、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可以多加入一些关于革命传统教育的学习内容,如:东江革命故事、东江战队精神、革命历史遗址等。那么,在幼儿园开展东江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幼儿来说到底有哪些意义呢?我们又应该如何让这些深奥的、平面的、遥远的精神转变成浅显的、立体的、体验性的活动来去影响和教育孩子们呢?

我认为,对幼儿的革命传统教育应建立在爱家乡教育的基础上。为了让幼儿走进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发扬、感知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渗透性教育:

一、挖掘本土的革命文化,进行有机渗透

幼儿在不断的学习中,“文化”一词正悄然走进他们年幼的心。他们习惯接受文化、感受文化、享受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但在他们感受、体会文化的时候,却未必就真的能走进文化。其实文化就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文化。如惠州城区有一道秀丽的山岭,她具有浓厚的革命传统气息,这就是有西湖名山之称的丰山,它横亘菱、鳄两湖。据史料记载,古时山门入口处有一面牌坊,上刻“万山第一”4个大字,据说是苏东坡所书,可惜山门已毁,石刻湮没遗失。1983年在惠州举行东江纵队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后,中共惠阳地委、惠阳地区行政公署决定在惠州建造一座东江革命历史公园。当时惠州城中虽有中山公园、飞鹅岭公园、五眼桥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却没有一个集中纪念东江革命胜利、纪念东江革命过程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地方。经各处勘察,踏遍青山终于发现,丰山环境最好,它在市区内,且紧邻西湖风景区,既便利瞻仰祭奠先烈,市民又可到此踏青游足。于是,1984年一座占地面积约35000平方米的垂示后人的纪念公园出现在丰山之上,这就是丰山公园。进入公园大门,但见广场两旁翠柏苍松,绿草如茵,布局庄严肃穆,令人起敬。正门入口处,麻石条铺就的十多米宽的台阶直通山顶。山顶有一座麻石凿雕的牌坊,上匾额刻有“东江浩气”4个大字,气势恢宏。经过牌坊,为千余平方米的绿地广场,一眼望去,便是高耸的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镌刻着聂荣臻元帅亲笔所题的碑名。塔碑底座刻有铜铸楷书,简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多年来的历史。以此证明,革命文化并不是高不可攀,我们的这些本土资源就是革命文化真实的一部分,我们完全可以走进革命,可以让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因此在班级进行的“革命丰碑”主题系列活动中就可以直接让孩子们去亲身感受那浓厚的革命气息,感知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

二、设计教育活动,巩固、深化革命传统文化精神 幼儿园有效的教育途径是从孩子感兴趣的当前问题入手,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由于兴趣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对活动的设计需要向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最可能地使教育内容最大限度的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因此,从幼儿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和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是切实可行的。只要幼儿感兴趣,都可以成为主题研究的内容。传统的教育模式十分注重知识的积 累,让幼儿在了解中激发情感,比较强调知识的量。但是,从主题探索的形式入手,我们的目标不在于幼儿知识量的多少,而是希望通过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激发其不断探索的持久动力。因此,只要幼儿发现了代表革命传统文化的东西并对此感兴趣,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题,如革命人物故事、革命红诗、革命红歌、革命战争、革命武器等,都不失为很好的主题研究切入口。

如我班进行的“东江革命战士”主题活动,孩子们最喜爱的和最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东江战士们冲锋杀敌时的身影。于是,我设置了一节美术活动“东江战士剪影”。课程的导入是:和孩子们边看课件上东江战士们杀敌时的形象,边学习他们的动作和身姿,这正迎合了小班幼儿直观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之后再在直观印象的条件下让小朋友进行“东江战士剪影”的美术创作。此次活动,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幼儿感兴趣,不管是多么枯燥、多么深奥的课程,只要有了“感兴趣”这一前提,孩子们自然能将学习欲望和学习成果发挥到极致。

三、将“环境”作为切入口,与幼儿进行互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把环境看作一种教育的资源,就要求我们对环境进行设计,以充分发挥环境的促进功能,抑制它的 4 阻碍功能。设计可以使得“偶然的环境”变成“教育的环境”,因此,经过设计的幼儿园环境就具备了教学的记录功能。

在开展的主题活动“东江战士”中,着重让孩子们在听述东江战士们英勇的故事后进行深入的探究。而就在听完了“大刀队长罗尧”的故事后,小朋友们开始在课后讨论起了一些战士的使用武器,也纷纷学起了战士们抗战时的一些动作。为了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我决定把一些网上的、电视剧上的一些战争场面和武器利用剪影的形式制作成课件。当小朋友看完了课件后,都产生了要制作属于自己的兵器的愿望。于是,我决定要帮孩子们实现这一愿望。我首先收集了部分关于手工制作兵器的资料,再将有关资料发到本班博客上先供家长们讨论和参考,然后再制作几款样板供大家欣赏,最后要求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商讨和制作属于自己的武器,班上的曹颖小朋友还很幽默的把自己做的武器标上“曹颖兵工厂制作”的字样。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次的制作活动,家长和孩子们都是非常喜爱的。这不正好把“偶然的环境”成功的转变成了“教育的环境”了吗?

在实现孩子们愿望的同时,我们决定记录下这一过程。幼儿园的墙饰是随着教育活动的进度自然生成的内容,是学习者学习的展示和记录,因此我班的墙饰就成了这一活动展示、记录的平台。在另一个墙面上,我们邀请了几个家长到幼儿园来进行制作,这又是另一种的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将 卷起来的纸圈按照拼图的形式,拼出了一个东江战士在战争瞄靶时的身姿。在那面墙饰上记录了家长们制作墙面的过程,记录了家长们的第一次试做和第二次试做,记录了我们老师和家长共同协助创编版面的过程,记录了爸爸、妈妈的参与,同时也记录下了我们为班级特色文化而做出的努力。

四、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中的作用

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宗旨是为了让幼儿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它强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排斥教师的作用。事实上,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幼儿的探索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活动。革命传统教育这么一个富有本土特色、民族精神的课题,它绝对是属于探索型主题活动的,所以在这一革命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

1、问题的诱导。幼儿在刚刚选择一个主题时,往往会十分盲目,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提问来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如幼儿(大班孩子)刚开始研究革命故事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名称、人物、时间等方面.教师通过提问、谈话,让孩子了解故事发生的所在地、故事结局所产生的后果后,幼儿似乎又有了新的思路,产生了新的主题内容。可见,教师的提问能够帮助孩子提高研究的深度。

2、思路的引导。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所限。他们不知道如何将某一主题深入进行,这时候,教师就需要 将开展的主题进行整理、分析、筛选,预设幼儿在研究中可能会生成的一些内容。在确立研究思路后,后续我们就按部就班地进行。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是要随时地根据孩子的兴趣加以修改。

3、方法的指导。一味地让幼儿自己去探索,他们可能会四处碰壁。因此.在研究中,我时刻注意将教育的预设与幼儿的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开始时,教师比较多地强调幼儿生成,当活动深入到某一个阶段时,也十分需要教师的预设,这样能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让家长成为主题研究的坚实后盾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力量,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都更好地得到了保证,因此教师要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资源的作用。

成年人一回忆起童年时生活过的环境、经历过的战争年代时总会伴随着激昂及浓厚的革命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基础,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实践证明,家长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知识和专业背景都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们的参与能够大大提高幼儿在园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家乡环境中富有文化底蕴、具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开展活动,会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化,会为我们的教育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需要不断去获得信息与资料,这光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向家长详细介绍了活动的阶段进程,动员家长与孩子一同查找资料。正是由于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才使我们的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就拿“东江革命故事”来说吧,老师手上的资料毕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孩子的爷爷奶奶们,他们不需要去上网查找资料,也不需要到图书馆中去寻找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故事内容。在他们的脑袋里、在他们的身上就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年代,革命精神已经深深的在他们的心里扎了根,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更是深深的存在于他们的脑袋中。于是,在老师讲了几个革命英雄故事后,我们要求孩子们回家听爷爷奶奶们讲述他们记忆中的革命故事,然后再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想想,这是一个多么丰富的资源呀!

其实,革命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组成的,它是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地域性的。它既呈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辉煌,又能产生民族的凝聚力。作为祖国的未来、家乡的希望,幼儿有责任了解家乡的历史革命传统资源、革命传统文化,让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走进他们年幼的心。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有责任去自觉地保护它,主动地宣传它。让孩子们从小就埋下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让革命传统文化 走进他们心中,这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参考资料:

惠州丰山公园 网上资料

《惠州文史》 政协广东省惠州市委员会编

《东江文化与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传统》 张卫波 附:

小朋友在制造“东江战士剪影” 家长制作的墙饰

家长与孩子的手工“东江兵器” 吊件“东江战士剪影”

家长与孩子制作的兵器 主题网络图

2010-6-19 10

第四篇:品读古典诗文,弘扬传统文化(模版)

品读古典诗文,弘扬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初探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先哲们很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无论是民族的发展还是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它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自强、仁爱、勤奋、探索、创新、助人为乐的优秀人才。作为语文教师,应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近传统——了解传统——解读传统——继承发扬传统,因为传承传统文化不仅关乎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昌盛。因此,本文仅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作初步探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各时代人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旧版还是新版,都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一个重点教学内容,而且在历年的中考中都有古诗词默写体现,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诚然,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之外,还要充分理解古诗词中蕴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更能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积淀更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所蕴涵情感的渗透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向前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的国外的节日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入中国,中国的许多学生对“洋节日”情有独钟。然而,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之时,却忘记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乞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的?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外国人铭记于心。不少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愚人节”、“圣诞节”的日期,却不知道“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也是当代中学生和教师的悲哀。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我们更应该借助古诗词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目前我们使用的2055年5月第二版的初中语文版教材六本教科书中,古诗词就有60首(篇)。面对如此丰盛的古诗词大餐,怎么将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情挖掘出来,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课题。

诗歌讲究意蕴的悠远深长、意境的幽邃渺远,这一境界的达成,在诗作中往往与诗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例如苏轼也在中秋佳节之时责问天上的一轮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又如王维在重阳佳节时吟唱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的自我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对传统的节日的了解中,挖掘、体味诗人暗藏在佳节背后的或痛苦、或忧愁、或喜悦的心情,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诵和背诵默写的表层,而要更深层次的拓展古诗词学习的外延,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也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文化色彩浓厚丰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折射该民族的生活和发展轨迹。在今天,物质生活已是相当丰裕,很多学生追求的是流行、前卫事物,对于民俗,不少学生不知其为何物。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第三、第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们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在重阳节,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重阳节这天,古人有登高和佩戴茱萸的习俗,了解传说中登高可以消灾,佩戴茱萸可以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古人对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古诗内涵的体味,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对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激发和推动。

诚然,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培养的探究意识,还需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后搜集各个民族风俗的习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让他们知道重阳节时古人不仅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今天的重阳节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还有月下吟诗的雅兴;会知道元宵有灯会,要吃元宵;会知道端午吃粽子;会知道除夕代表大团圆,要吃年夜饭;会知道春节要放鞭炮等许多的传统习俗,也会让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产生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族气节的渗透

每一首(篇)古诗词都寄托着诗(词)人的一份情怀,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爱国情怀,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情怀,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情怀,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顽强情怀,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悠闲情怀……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领略个体悟诗(词)人的情感,把握古诗词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词学习的境界。

在古诗词中,诗(词)人常常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诗词中的梅、兰、竹、菊、莲、松等事物都会寄托诗(词)人的不屈不挠、清新脱俗的风骨,而这些又都是我们民族气节的精髓所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联系诗人的作诗背景:贫寒的出身、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加上诗人的横溢才华,诗人在政治上遇挫之后愤然在诗歌的中间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在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体现了诗人傲岸不屈、不畏权贵的精神。又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通过诗人对大海景象的描写,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即景抒情,又境界开阔,表现了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

在我国的古诗词里,很多古诗词将事物与人物、诗品与人品融为一体,让学生心中充满一种对民族气节的敬仰和向往。这份敬仰和向往,使学生领悟到了古诗词的精华,体会到了我们的民族气节。

总之,古诗词不仅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它也是传统文化中绮丽的一页,它的魅力、它所折射出的精神、它所蕴育的灵魂也将会永恒的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大本营。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经典的诵读,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有50个城市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影响中小学生达300多万。有人认为,面向21世纪我们应该站在五千年民族文化的肩膀上,保持自己的根。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熏陶的便利捷径。我们要追溯过去,放眼未来,关怀当下,致力于学生人生幸福的智慧培养和精神完满的自由建构。我们的传统经典的民族文化底蕴突出体现在对过去的追溯,孔子、老庄、荀子的智慧跨越千年,李白、杜甫、苏轼的诗文光照后人,更有《诗经》《楚辞》将这个世界点染得瑰丽、灿烂。让我们大声诵读经典,寻找民族自信,激发民族热情,凝聚民魂,为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不懈努力!

第五篇:情系传统文化 品读中华对联

课题名称

情系传统文化

品读中华对联

教材分析

六副对联内容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文下注释较为详细,对对联本身的大意容易理解,但要真正理解对联的深刻含义,需要利用百度上网搜索这些对联创作的背景。在介绍对联的的有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百度上网搜索有关对联的逸闻趣事,加深学生对对联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

文化底蕴的薄弱,自主性的缺损,运用意识的淡薄,实践能力的低下,是当今同学们的普遍问题,因此语文学习需要注重积累,需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传承传统文化。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之一,它集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学生较为喜欢对联,但普遍所知甚少。因此积极有效的开展“品读对联”等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同学们的文化底蕴,既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有效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达成,又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之情。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感知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

2、初步学习欣赏对联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难点:把握对联的特点,尝试写对联。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对联

(多媒体出示)春联图片

画面上的内容大家见过吧?这是春联,对联的一种。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古人常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以此判断一个学生才思是否敏捷。你还了解哪些对联知识?

对联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上联(出句)、下联(对句)、横批。

对联既可用于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怀;也可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表达爱憎感情;还可祝愿事业兴旺、生活美满。对联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婉约纤巧;有的含蓄凝练,有的晓畅明达;是我国文学花园里的奇葩。

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世界,感受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品对联

1、读一读,思考:对联有哪些特点?(多媒体出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山外有山都似画,树中生树不知年。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小组合作讨论。(提示:可从上下联的字句、词性、结构、节律、平仄、表达内容等方面分析。)

师生交流总结归纳:(板书)联律通则

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 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你能用联律通则检验一下其中一副对联吗?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它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既通俗又高雅,应用十分广泛,正所谓: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成联。古人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喜爱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

老师今天也准备了几个故事跟大家分享。

2、对联故事

(故事一)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被尊为“书圣”。因其字好,很多人欲求一副而不可得,故常在深更半夜去揭他家春联,相传有一年他贴出的第一副春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景新家。”此联嵌了三个“春”字和三个“新”字,非常贴切地展现了“新春”景象。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莺啼北里千山绿,燕语南邻万户欢。”此联充满春日的生机,对仗亦十分工整。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贴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故事二)同样是过年,一户人家却贴出了这样一副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当时地方官是郑板桥,他看见后赶紧派人给这户人家送去年货和衣物,你知道是为什么吗?(隐字联)

(故事三)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惶惑不安,头晕眼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仅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我们的汉字是表意文字,一字一音,又多为一字一义,方正整齐,声调分明,便于组成两两相对、整齐优美的句子。如果是拼音文字,就难以做到了。你见过用英语写的对联吗?

对联知识有趣吗?看似简单的字句,蕴含了多少智慧啊,这么优秀的文化我们要不要把它传承下去?好,接下来我们就学以致用,也来试试对对子。

三、对对联

1、选对联

白乳泉有两副对联,根据联律通则,选出合适的下联: 上联是:两岸青山临秀水,下联:()

A翠柏葱茏掩乳泉

B一潭白乳出名泉 C白乳泉边品羽经

D白乳煎茶爽入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A淌

B 飞

C刘

D跑

2、改对联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修改意见:

3、补充对联。

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 西游记,记唐僧师徒,降妖捉怪,西天取经。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3、写对联

(1)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幼时记趣》。

耳闻夏蚊如雷

(眼观群鹤舞空)(2)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寓言二则》。

楚子刻舟求剑,舟行丢剑;

(郑人度足买履,度忘失履)

三、赏对联 读一读,品一品,你最喜欢哪一副?

1、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

2、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 北京潭柘寺弥勒佛联

3、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孟姜女庙联

4、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徐渭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6、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萧和。

(“橹速、帆快、笛清、萧和”分别谐音国人物“鲁肃、攀哙、狄青、萧何”。)

7、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8、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月”字六次出现,“年”字六出以对,作联人有真功夫也。“月 圆”逢“月半”,“年尾”接“年头”,时空虽相同,意趣各自异。)

我们的对联知识丰富有趣,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代代传承,将之发扬光大。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最后,老师有一副对联与大家共勉:

读经读史读对联读遍天下奇书,修行修德修本领修成实验俊才。谢谢大家,再见!

四、集对联

背诵对联六副并仔细交流搜集到的对联,体会奇妙的对联世界。

下载品读经典让传统文化注入心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读经典让传统文化注入心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读让语文课散发语言魅力

    品读让语文课散发语言魅力 摘 要: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

    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中学 王庆文 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中华诗词大会》的播出,武亦姝等诗词高手纷纷走红,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摘要: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校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

    让爱在心中荡漾

    让爱在心中荡漾 今天我就自己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的心得和体会来跟大家进行交流,其实我的有些经验和做法跟在座的许多班主任老师是一样的,我在这里主要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让心中充满爱专题

    让心中充满爱 ——《让心中充满爱》观后感 王思涵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了一场儿童剧∶——《让心中充满爱》。 这部儿童剧主要讲了冬天了,森林里银装素裹,小伙伴们都给老奶......

    让廉洁永驻心中(范文模版)

    让廉洁永驻心中 翻开手中厚厚的历史书,稍微关注一下每个王朝的后期。我们不难发现,每个王朝的没落都与腐败脱不了干系,甚至可以说,有的王朝就是被腐败吞噬的。由此可见,腐败的危......

    让安全永驻心中

    让安全永驻心中 如果有人问在人的心目中什么最重要?或许您会想起“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的亲情;或许会惦念花前月下的浪漫温馨;或许会罗列生命中值得拼搏的一切,或许还会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