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4 05:3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

第一篇: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教学案例

贵州省瓮安县珠藏中学 李华550416

课题:动能 动能定律

一.预备;唤起学生已有的旧概念,提出问题,说明目的。

我们在初中学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就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那么,到底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提示,提出新课题,讲解新内容。

【演示实验】:如右图所示,让滑块A从光滑的轨道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a. 让滑块A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把木块B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b.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不同的高度下滑,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木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从功能关系的定性分析可以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它的动能就越大。

三.联结,把新旧知识相比较,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

【物理情景Ⅰ】: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为V1 =0自由落下,当下落距离为h时,速度为V2。

【物理情景Ⅱ】:一个初速为V1,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加到V2。

【物理情景Ⅲ】:一个初速为V1,质量为m的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摩擦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减小到V2。

【物理情景Ⅳ】:一个初速为V1,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沿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了一段位移,速度为V2 ,其运动过程

中受到的摩擦力为f。

由前面所学的知识,归纳、推导出结论填入下表:

【结论1】:物体只受重力作用,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2】:物体在只受一个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3】:物体在只受一个阻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4】:物体在受阻力和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四.总结,概括,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到:合外力F所做的功等于1/2mv的变化。根据功能关系,合外力F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得出以下结论:

1.动能

【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定义式】:Ek =1/2mV2,(V是瞬时速度)

【单位】:焦耳(J)

【说明】:

2a.动能具有标量性,且只有正值。动能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b.动能具有瞬时性。在某一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就具有一定的动能。动能是一个状态量,与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相对应。

c.动能具有相对性。对与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速度有不同的瞬时值,也就具有不同的动能,一般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d.动能具有不可突变性。物体的动能不会发生突变,它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外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或物体对外做功的过程。

2.动能定理

【内容表述】: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 达 式】:W=Ek2-Ek1。(W是合外力所做的总功,Ek1、Ek2分别表示初、末状态的动能。若初、末速度分别是v1、v2,则Ek1 =1/2mv1, 2 Ek2 =1/2mv22).【物理意义】:动能定理揭示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变化的大小由合外力做功的多少来量度。

【说明】:

①: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作功过程,也使用于变力作功过程。

②: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也适用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

③: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所组成一个系统。

④:动能定理的研究过程可以是针对运动过程中的某个具体过程,也可以是针对运动的全过程。

⑤:动能定理的计算式为标量式,v为相对同一参考系的速度。

⑥:在W=Ek2-Ek1 中,W为物体所受所有外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正功取正值计算,负功取负值计算;Ek2--Ek1为动能的增量,即为末状态的动能与初状态的动能之差,而与物体运动的过程无关。

五: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进行练习。

【例1】:如图所示,物体从高为h的斜面体的顶端A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水平面上的B点停

止,A到B的水平距离为S,已知:斜面体和水平

面都由同种材料制成。求:物体与接触面间的动摩

擦因数?

【解析】:(方法一,过程分段法)

设物体质量为m,斜面长为l,物体与接触

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斜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滑到C点的速度为V,根据动能

定理有:

mghmglcoslcosSDC12mv

2物体从C滑到B,根据动能定理得:

h联立上式解得: 方法二:过程整体法S

mghmglcosmgSCB0

hSS联立解得: lcosCB

S【点评】:若物体运动过程中包含几个不同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时,可以分段

考虑,也可以以全过程为一整体来处理。往往全过程考虑比较简单。

【例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桌面上开一个光滑小

孔,从孔中穿一根细绳,绳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

用力 F1向下拉,以维持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半径

为R1的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今改变拉力,当大

小变为F2,使小球仍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但

半径变为R2,小球运动半径由R1变为R2过程中拉力对小球做的功多大?

【解析】:设半径为R1和R2时小球的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分别为υ1和υ2有向心力公式得:

F1mv1R

1W

2同理: 1

2mv22F22mv2R22由动能定理得

: 12mv1

联立得: W1

2F2R2F1R1

【点评】:绳的拉力作为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变力,变力做功不能应用公式W=FS直接运算,但可通过动能定理等方法求解较为方便。

【例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有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υ0射入木块中,设子弹在木块中所受阻力不变,大小为Ff,且子弹未射穿木块。若子弹射入木块的深度为D,则木块向前移动距离是多少?系统损失的机械能是多少?

【解析】:以子弹、木块组成系统为研究对象。

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故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据

动量守恒定律有:

υ=m

Mmmυ0 =(M+m)υ(设υ0方向为正)0

子弹打入木块到与木块有相同速度过程中摩擦力做功:

对子弹-Ffs

对木块Ffs子= mυ2-mυ20①

212211木=Mυ2②

由运动草图可知:S木=S子-D③

由式①,②,③解得:s木=

2mDMm ①+②有 1

2(M+m)υ2-

2mυ20 =Ff(s子-s木)12

1(M+m)υ2-1

2mυ20=-FfD 即FfD=mυ20-2

11(M+m)υ2 m022

2△Ek=mυ20- 22(mM)=Mm

2(Mm)20

【点评】:子弹和木块相互作用过程中,子弹的速度由υ0减为υ,同时木块的速度由0增加到υ,对于这样的一个过程,因为其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恒力,所以我们可以从牛顿运动定律、能量观点、动量观点三条不同的思路进行研究和分析,类似这样的问题都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路。一般都要首先画好运动草图。

第二篇: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一.案例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个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放着许多新鲜蔬菜。上课了,王老师亲切的话语想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乘着同学们的兴趣,王老师继续往下说:“那好,待会儿同学们就走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蔬菜的名字叫错了!”

在学生经过观察,朗读蔬菜名字的活动后,王老师又说道:“你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蔬菜,谁愿意说说它们?”

“我刚才认识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 “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

“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 „„„„

二、涉及的问题及相关观点概述

这个案例涉及到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这个环节,它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当然现代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但我们可以将这个五步教学法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里,同时赋予更多的涵义在这个概念中,把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拓展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一)学生有着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

青少年一代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过多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必然违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我们可以做到课堂的“预备”。

学生在进入教育过程之前和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有着丰富的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可能将学生的这些经验与体验剥离开,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也必须借助于每个学生不同的经验与体验才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发芽,为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理论比较抽象难懂,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理论联系实际,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来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以往的课程内容过多的关注科学世界,忽略了人现实生活着的世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难、繁、旧等。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具体,直观,丰富多彩的,它富于情境性、情感性和不规则性。于此相对应的是科学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基础之上的,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参照这个理论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科学世界”中,在一步步提示中,完成对理论的探索与认知。

(三)课堂内容要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对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有些学生会发现一些学科的知识会有联系或者有交叉,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一起学习。还有时候,当学生解决问题遭遇瓶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通过其他事物来发现解决方法。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师不能固步自封,使学科走向自我封闭,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经验加以引导。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经验是一个相互缠绕的整体,很难在其中分辨和区分哪部分是数学经验,哪部分是语文经验、哪部分又是关于艺术的,通常各种学科会交叉、缠绕、融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陷入学科中心主义,导致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相脱节。有些教师一味的强调一门课程的重要性,束缚了学生的联想性,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另一门学科来解决现有学科的难题,或者通过对于相关事情的联想来帮助解决问题。

(四)课程内容是师生共同开发总结的

教师和学生不是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和接受者,而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和总结者。很多时候,在教学进行到最后一个部分时,教师通常会进行一番总结,把之前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然后一股脑的“打印”到学生的脑海里。这样传统的总结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厌倦心理,因为课堂变成了单方面的讲授,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和沟通。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这个原则,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会使教学更有效。

(五)把课程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教会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起来,而不是只存在脑海里用于应付考试。这就体现了赫尔巴特最后一个阶段“应用”。

知识的运用有很多方式,首先它可以是以语言的方式实现的。即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完成有关口头和书面的作业题,也就是用言语去回答提出的问题或解答习题。其次,.以实际操作的方式实现的。即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各种实习作业,实际操作中去。比如,学了物理电学后,去安装电灯,安装或维修半导体或电子管收音机;学生依据压力的定义,通过实际操作去测定某一重物对支持物所产生的压力。还可以把所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比如学过化学后,参加化工厂的生产劳动,进行实际操作;或者运用所学的生理学、化学知识去从事某种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品种的改良;运用物理学的力学原理去进行工具改革等等。

三、我的看法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这节课上,老师通过事先的准备(准备各种实体蔬菜),在课堂上提示同学们深入了解蔬菜的名字和特点,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整个过程体现了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同时教师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并将教学分成了认知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三个层次。这对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又更进了一步,充分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之间的生活体验。

第一,认知生活。书本中的字,词以及文字描述来源于对实际生活的观察,提炼与抽象,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如果单纯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本,读单词,是很难与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实物建立联系的。针对这个情况,教师要布置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带领孩子们走进创设的“现实生活”中。这个时候,课文中所要学习的单词不在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孩子们急于想认识的朋友。当学生在教室的提示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的单词的意思,欢乐的教学气氛就会弥漫整个课堂,学生就会对知识的追求产生很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有利于促进良性的学习。

第二,探究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课程内容是与相应的探究生活的方式相结合,生活化的内容需要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操作、用心去感受、用头脑去思考。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教室不是限制学生的手脚,而是要鼓励他们进行联想,在实际的探究中,自然而然的学会知识。

第三,表达生活感受。联系生活的课程内容不局限于字、词的认识,而是通过学生独自探究后自己发现“伟大成果”。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在将自己所学习的感悟表达出来,这是教师无法直接传授的。可以说,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表达是自己研究总结后的全面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来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思维语言和逻辑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很多人认为,赫尔巴特的理论只能用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的思想,把他的思想融入到现代的教育环境中,而且他的这套教学方法让一个教师明白课程规划的重要性,由浅入深,一步步把课程推向高潮。我觉得最有用还是他五步教学法中的最后一点——应用。很多教师现在仍旧把书本上的知识全部塞给学生,学生只会背诵机械化的概念,却不会真正的应用。

比如,在小学课程中,有很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时候密切相关,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知识真正“活”起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估算。教师在教授这个知识的时候完全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比如估算自己最喜欢吃的巧克力,最喜欢的玩具,最新的电子产品等等,然后教会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运用所学的估算知识来对物品进行一个估价,最后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能力购买这个物品。

虽然我现在还是一个师范的大三学生,但是通过学习赫尔巴特的一系列理论,让我对课堂的规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知这是一项十分有挑战性的任务,怎样使课堂内容更具科学性,怎样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都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带给我的思索。

四、参考资料

1.案例来源:黄荣军 《认识生活 探究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

2.刘冬岩 《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 3.朱宁波主编 《实践新课程——原理 案例 思想资源库》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

4.董远骞 《教学的理论与艺术》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8月

第三篇:阶段教学法的创始人——赫尔巴特

阶段教学法的创始人赫尔巴特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著名教育家,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他以创造阶段教学法闻名世界。

赫尔巴特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也广泛接触各种新思想。14岁时,他写了一篇充满反封建意识的论文《人类的自由》。大学毕业后,他像当时许多文人一样,在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

在指导孩子读书过程中,渐渐对教育产生了兴趣,还带领学生访问了当时已负盛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806年,他写了《普通教育学》,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赫尔巴特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他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要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他明确提出了“四阶段教学法”。后来,赫尔巴特的学生席勒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种阶段教学法,形成了“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五步教学法。这种方法一直被认为是传统教学的标准模式,它强调了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中心”)的作用。

赫尔巴特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反映了近代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已不合时宜了。

在哲学上,认为宇宙由无数绝对的、不可认识的“实在”(精神实体)所构成。“实在”间不同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构成宇宙可变性的外形,造成人们对宇宙变化的错觉、幻觉。在伦理学即“实践哲学”上,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完美、善意、法律和正义。在心理学上,认为心理学就是研究观念出现、结合和消失的科学;发展“意识阈”学说,提出“下意识”看法;提出统觉是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认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把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管理、教学、训练。提出用威吓、监督、命令和禁止、惩罚等管理方法,约束儿童“不驯服的烈性”,养成守秩序的精神,为教学和道德训练创造必要条件。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的手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性;教学的任务在于通过不同学科形成儿童各种活动观念,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阶段和相应的“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四种心理状况。认为训练的任务是养成善良的品格和对上帝的感情,强调德育与宗教教育相结合。后来其门徒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清末民初传入中国,对中小学教学有一定影响。

赫尔巴特学说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欧美,形成传统教育学派,主要教育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心理学教科书》(1816)、《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和《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等。

第四篇:五步教学法案例

应用“五步学习法”解决高一学生学习困难个案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教师进修学校

骆苓

高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坎。相当一部分初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这个过渡期没很好实现跨越,导致成绩大面积下降,教师、家长疑惑,学生本人沮丧,也许就一蹶不振,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笔者关注这一现象已经几年了,怎样帮助他们顺利跨过这个坎?一直在思考。昭阳区参加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后,蕴含着先进培训理念、极具时效性的“五步学习法”深深吸引了我,撰写的“对五步学习法的解读”获省二等奖,受省教厅和中央教科所表彰。在指导中小学教师应用“五步学习法”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时,我想到关注了几年的问题,适逢一个高一的孩子找我咨询为什么自己上高中一下就成了学困生,我就以他为研究个案,联络他的老师,应用“五步学习法”,分析失败的原因,量身制定解决方案,取得了初步效果。下面我就将整个过程呈现出来,请专家、同仁指导,希望能得到完善,以帮助高一学生缩短适应期。

一、发现问题:

小A2007年以617.5的考分被昭通市唯一省级重点高中录取在实验班,是所在班级入学成绩第一名,当然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之一。可是一学期下来,经过四次月考,成绩最好时是年级400多名,最差时是年级700多名,在班上基本是垫底的了。多么强烈的反差!教师对他大失所望,他也一度丧失学习信心。家长刚开始一味埋怨孩子贪玩,不刻苦,可一看看他的学习状况,似乎不是那么回事。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以前那么优秀的学生一下滑到学困生的行列呢?通过与孩子及其家长交流,又走访了几位高一教师,我有了点数。

二、分析原因:

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无外乎主客观两方面。高一学生面临的客观因素主要是现行教材存在的问题,如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数学、物理,数学是初高中梯度较大难适应,物理则是由于数学知识不足(力的合成与分解要用到的数学知识第二学期才学)难理解;而主观因素就既有其共性,又有其个性,我们为学生量身制定改进措施就是要找准其特有的因素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小A而言,主要是:

1、思想准备不足,过分依赖教师:

小A从小聪明好学,小学时期是老师的掌上明珠,获得过许多殊荣:参加省第三届“少代会”,推荐参加全省十佳少年评选获第十一名;唾手可得的荣誉使他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及到上初中,环境变了,所在班级的学生个个都是佼佼者,老师对他的关注少了,心理上产生了第一次失落,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叛逆期,幻想期,上课开始不集中精力,而是构思小说,成绩一下垮了下来,虽在教师、家长帮助下调整了心态和学习方法。但初中和小学相比,接触的东西多了,视野开阔了,自我意识增强了,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学习时就不能心无旁骛。尽管如此,临考试时老师会带着复习,再开几个夜车,效果还不错。所以上高中后,带着这些习惯,学习仍是漫不经心,继续沿用初中的办法,忽略了初、高中的区别:从知识层面上看,高中深度、广度都垮了一大步,且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学起来本身就有一定困难,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哪里丢下一点,可能会影响一片;从教师的方法上看,初中重在管,事无巨细教师都要布置到、检查到,每次月考前老师还要带着学生梳理知识、复习巩固,教师还会把题型分类,大力训练;而高中重在导,教师强调的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并不布置很多作业,也不常常批改,学生有很大的自学空间,这样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相当重要了,习惯依赖教师的学生就很不适应,而且高一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高三循环下来的,习惯性的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的学生,素有“市一中的杀威棒厉害得很”的说法,一两次考试下来,足以让人威风扫地,尤其是以前很优秀、少有失败体验的学生;从周围的同学看,基本上全市的优秀学生集中在一块,可谓高手如林,谁在初中都是佼佼者,谁都不愿落在人后,真正你追我赶,竞争激烈,想胜出难度大了很多,而小A又特别想赢,在这种情况下,“班级入学成绩第一名”就像一道紧箍咒,对学习起了抑制作用。

2、急于求成,方法不当,事倍功半

这些忽略在两次月考后引起了他的注意,开始收敛漫不经心的做法,也增强了自我训练力度,但考试效果仍不好,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又担心老师、同学、家长看不起自己,害怕老师、家长的责备,又自觉对不起家长„„非常想在最后一次考试中扳回,急于求成的心理没帮上任何忙,第四次考试比前三次更惨,数学仅得70分,跌到700多名。为什么一分辛劳没换来一份收获?除心理上的原因外,小A的学习方法有很大问题:课前预习不到位,想着反正老师要讲,上课专心听就行了,然而上课时教师节奏很快,其他同学反应也很快,他跟不上趟,就着急,就分心;决心课后刻苦,在题海中杀出一条路,做题时才发现找不着北,冥思苦想,这儿理顺了那儿又堵死了,赶快看教辅上相似的题型,好不容易解决一个问题,夜已深了„„恶性循环,总慢别人几拍,根源在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没掌握,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我跟踪了他课后的学习情况,发现他急于解题,不注意知识的梳理与巩固,也不注意看教辅上的例题,目的性不强,为解题而解题,不知道要训练的是什么,须掌握些什么,造成事半功倍。

3、信心下降,抑制思维

失败,还是失败,令一向自信的小A陷于沮丧中,开始瞻前顾后,迟疑不决,明明已经掌握的东西也不敢确定,要等别人说出答案才能判断自己的对错,这样,一方面影响了学习速度,另一方面抑制了思维,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觉得自己变笨了。自我暗示的结果是思维的敏捷性大大降低,尤其是考试时紧张情绪加重,常做不完试卷上的题,待下来再看,许多问题都是能解决的,不免懊恼,经常处于不良情绪中。

三、制定解决方案:

通常情况下,人的自信来自于成功的体验和他人正向评价,信心足的人,目标明确,对实现目标的过程兴趣盎然,善于调动各种潜在能力,勇于克服种种困难,乐观地、坚定地迈向成功,从而收获在过程中习得的能力和更多的自信。分析了小A成绩严重下滑的原因后,我觉得当务之急是鼓励他重塑自信,其次才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因此,打算这样来帮助小A:

1、找到智力强项,修正自我评价

小A在多次的失败之下自我认知发生了很大的偏差,自信度降到了令人担心的谷底,这样会让他放弃努力,那就真正没解了。所以,首先要和小A一起分析他每次考试的各科成绩,不同科目在全班乃至全年级的排名情况,同一科目在不同考试中的情况,要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多元智能理论、新的评价观让他知道,智力超群和智力低下的人都只占总人数的3%左右,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居中;人类拥有各种不同的智能特性,而且每个人的智力特性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换句话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不能仅凭几次考试就断定谁行谁不行,而且现在的考试评价以纸笔测验为主,关注的是结果,难以测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许多优秀的思维品质会被考试结果淹没,要尽力淡化考试留下的阴影,用自身智力强项的优势心理修正对自己的认知,悦纳自己,相信自己,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对待学习。

2、确立目标,会学乐学,放飞思维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和普遍联系,人类只有尊重它,才能理解它,最终驾驭它。学习与建万丈高楼一样,必须打牢基石并将各种材料合理配搭,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一幢幢各具特色的建筑是设计师个性的体现,但它们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无论学生怎样千姿百态,要想取得好成绩,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必须实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一定要掌握,在此过程中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的方法,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维品质,逐渐形成举一反三能力,学科间知识渗透能力,这时思维就插上了翅膀,能在学科间自由翱翔。实现目标的方法就是坚持预习,认真听课,循序渐进,强化训练。

3、坚持不懈,养成习惯

一般来讲,小学、初中阶段成绩优秀的孩子认知能力都较强,但也有一部分孩子仗着这点小聪明浮躁有余,踏实不足。高中是个分水岭,让这一部分学生品尝到了苦涩,他们没有这样的经验和心理准备,难免手足无措。一旦调整了心态和学习方法,又容易见到成效,会让他们沾沾自喜,又飘飘然起来。所以对小A这样的学生既要疏导,增强自信,又要适时增压,挤去浮躁,待养成良好习惯后就可放飞了。

四、付诸实践:

小A找我时正值寒假,有足够的时间交流、调整、训练。我主要采用对话的方式做心理疏导、学法指导;适时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1、分析优劣,重塑自信,确立目标

一学期下来,小A已极度沮丧,很在乎别人、尤其是家长和老师对他的看法。因此,这个时候教师、家长无论怎样焦急都不能在言行上流露出来,切忌拿别人的优点来与他比较。我与他在很宽松的气氛中把他几次考试的成绩拿来分析,发现虽然总体成绩不理想,在年级处于中下水平,但语文、英语却属优等,语文还考过年级第二,物理、化学也在中上,拖后腿的是数学,数学考得好的那次可跃上两百多名。小A看到自己并不是真的差得一塌糊涂,脸上开始有了笑意,紧接着要求他语文、英语的优势保持住,物理、化学每次进步一点点,问他这个目标难吗?他很有信心:不难!那么数学„他露出了畏惧的神色,我装没看见继续说: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简易逻辑等代数知识,紧接着是抽象的函数概念,而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数列对运算能力的要求有很高。总之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高,造成了学习的客观困难,再加上你学习方法不当,形成数学恐惧症影响成绩„他插嘴说考试做不出来的题下来很多我都会做,我说这就证明你并不是学不懂,而是心理的问题,方法的问题,他性急地问:我该怎样做呢?

2、立足双基,有效训练

针对小A的情况,我建议他课前尽量预习一下新课,记住感到困难的东西,争取上课时解决这些难点,课后不要急于做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先看教辅上对概念的归纳与扩展,方法与技巧的点拨与总结,把例题理解了再开始训练。做题时要循序渐进,先做概念题,得心应手了再做技巧或扩展练习,太难的题等有余力再做。他们的教辅主要是《导与练》,每课时都有知识再现、自主反馈、典例精析、梯级训练、课时小结、考题浏览之类的栏目版块,知识再现和自主反馈主要指引预习方向、检查巩固预习效果;其它栏目则是课后巩固,旨在强化概念,深化要点,掌握解题技能,提升综合能力。小A假期间依照此法复习了高一上学期的内容,告诉我以前觉得难的现在看来也不怎么样,而且学习时间也缩短了,只是有的知识技能很快就遗忘了。我为他支了个及时复习、反复复习的招。即刚学的东西在一天之内试图重现,第二天再反复,让该识记的成为长时记忆,技能也就巩固了,熟能生巧,思维自然就活了。

4、提高听课效率,养成良好习惯

新学期开始了,小A带着假期的收获和新的期望反思了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认识到上课不专心也是影响成绩的一大因素,主动向老师要求坐第一排。我也把小A的情况向他的班主任介绍,请班主任多关注、鼓励他,并请各科教师督促他,多对他提问,让他不敢分心。同时要求小A要主动学习,不要等老师布置了才做。开学一个月来,小A每门课程平均每周提问有一次,他也经常向老师、同学讨教,所学章节的课后练习完成了90%以上,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掌握,强化了解题技能,但由于开学了时间较紧,小A分配时间欠妥,顾此失彼,课前预习仍不到位,复习巩固不足,仍有知识遗忘现象。所以紧接着要帮助他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尽管如此,第一次月考成绩由上学期在班上垫底升到中等,在年级属中上,尤其是数学考了110多分,数学恐惧症减轻些了。

实践心得: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会不断出现原先未注意到、预见到的情况,切不可机械执行预设方案,而要具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慧眼,一个能及时应变的大脑,不断产生新的计划,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理论总结

笔者2008年1月开始对小A学习困难的问题进行分析及解决,走访了一些高中教师,体会到小A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高一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观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如思想准备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欠佳以及一些外部因素的干扰和青春期情感的困扰等,这个时期是他们形成自我概念的关键时期,自我接受程度、自信度将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所以:

1、家长和教师要正确认识高一学生学习困难现象,在学生最脆弱时多一点关爱和鼓励,用好期待效应,切忌对他们盖棺定论,贴上“差生”的标签。

2、高一教师要注意初、高中内容、方法的衔接,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

3、高一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不妨采用强求的方法带他们上路,扶一段,帮一把。

4、高一学生不应该放松自己,放任自己;要主动调适心态,主动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要求;信任家长和老师,请他们帮助解决困惑;做好学习的五大环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学校应该关注、研究这一现象,组织教师通过改善教学行为去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提倡用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改革评价方法,重视诊断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我对高一学生学习困难个案研究虽有一点效果,但时间短成效不显著,而且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涉及学校、教师、家长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将继续这一问题的探究,深入高一课堂、教师、学生,把范围扩大,使研究的结果更具普遍性,价值更高。迫切希望能得到专家、同仁的指导。

专家评语:进修学校教师写教育案例本是先天不足,但本文取其一个第一手材料的个案来写,应该说案例真实可信,对分析对象一个多年的跟踪研究,确实比较有说服力,对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准确,解决方案实施的针对性,可行性,乃至个案研究的5条总结的指导性,都是本文的亮点。

第五篇:《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在地理课堂的应用》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在地理课堂的应用》

姓名:张晓虎

单位:唐山市开滦二中

通信地址:唐山市古冶区开滦二中地理组

邮编:063100

电子邮箱:zhxh1976@sina.com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在地理课堂的应用

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在其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中,精心构建了科学的教育学框架,并首次提出了统觉论和兴趣说。

所谓统觉,即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和吸收。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总是与其他观念相互联系,组成一个“观念团”,这个观念团通过统觉过程把与之一致的新观念吸收进来,不断扩大和完善,以至形成观念的体系,最终形成统觉团。依据统觉学说,教学上应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统觉过程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为学生所理解。赫尔巴特认为,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具体包括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同时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的心理活动,既是统觉的基本条件,又是智力活动的前提。同时他指出,人的“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而“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思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与“审思”这两个环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即注意、期望、要求、行动。

赫尔巴特正是依据其统觉论和兴趣说,提出了其极为著名 “四段教学法”,既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首先,明了,先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其次,联想,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第三,系统,对新的知识体系作出概括和结论;最后,方法,要求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同该教学程序相应的学生心理状态既是兴趣的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下面,笔者仅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为例,对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在地理课堂的应用试做探索。

一、明了—注意阶段:阅读漫画,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语文书上,我看到了一幅漫画《这段木头一定有虫》,画的什么呢?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一个年轻人正在砍伐树木。只见他,站在一棵高大的树下,挥起了沉重而又锋利的斧头,使尽了浑身力气,向大树拦腰砍去。这时,一只啄木鸟从远处飞来,落在年轻人的肩上。它看着年轻人的举动,既气愤,又不解,拼命地朝年轻人的头啄去,心里一边想: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考虑到漫画含义与本节内容关系密切,所以我便以此引入了新课:同学们,啄木鸟为什么说年轻人的脑袋是木头,而且是有虫的木头呢?这则漫画又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自然就有答案了!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给了学生以感染启迪,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联想—期待阶段:问题导航,明确目标,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既然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那么整体性是怎么表现的呢?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风景照片,告诉学生这组照片是某旅游爱好者从我国新疆拍摄到的,请大家仔细观察、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1.图中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2.这些要素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

3.这些要素之间如何保持了景观的一致性?

设计此活动,既能运用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习乐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归纳能力。

可以让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老师适时点拨,最后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土壤、地貌、生物等要素共同组成的,并且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得他们在景观上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小游戏,老师再出示一组照片,告诉你们,其中有几张不是该旅游者从新疆拍摄的,你能去伪存真,把它们挑出来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这个活动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跃跃欲试,都想表现一下自己,那就让他们畅所欲言,这个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老师可以深入学生当中,但要做到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学生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最后,师生达成共识,理直气壮地检出了成群的牦牛、大片的苔原、肥沃的黑土、葱绿的竹林等照片。通过小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而且使学生逐渐树立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

三、系统—探究阶段:集思广益,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审思

不要停下来,继续我们老师的导演角色。从剩下的照片中检出这样一张,告诉大家,这拍自新疆和田地区的某薪柴市场,然后将其放大问学生:你们看到这张照片,会无动于衷吗?我们再大胆地设想一下,若是啄木鸟飞到这个市场,面对此情此景,又有什么想法呢?

这个有趣的问题,无疑会推波助澜,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还是让学生尽情讨论、大胆发言,尽量让学生把破坏植被、砍伐森林所带来的后果说的全面一些,如水土流失、全球变暖、气候恶化、河道淤塞、地上河、土壤盐碱化、物种减少等,最好能落实到具体的地区进行说明。老师分别给予肯定,并小结:通过人类对植被破坏的分析,我们发现,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变化了,会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的变化,甚至环境整体的改变。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另一个表现。

同时,我们也看到,作为环境中的自然资源,森林的砍伐,带来了其他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一系列的变化,显然,认识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行云流水一般,过渡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进入了下一阶段。

四、方法—行动阶段: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拓展启迪学生智慧

学生已经意识到,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如果不注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会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甚至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除了乱砍滥伐,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吗?鼓励学生联系所学、结合实际,说出一些案例来。如:

1.塔里木河上中游过度引水,造成下游径流量减少,河床干涸,植被枯萎,动物死亡,生态环境更加干旱。

2.黄土高原土地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农业减产,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洪涝、盐碱化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每生产出1吨铜,需要消耗相当于35吨煤炭的能源,会产生142吨废渣。同时,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扩展。最后,为了进一步证明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对土壤形成的分析,探究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并完成活动中的相关问题。显然,此项活动将探究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最终的目的就是使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学生学到真正对其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综上所述,在赫尔巴特看来,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明了”与“联想”,通过审思达到“系统”和“方法”,这就是“四段教学法”的思想内涵。

笔者尝试着将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应用于地理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正如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在于使教学工作脱离陈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他把教学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范围,使它成为具有特定目的和过程的有意识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和屈从传统的混合物。

下载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05成人教育学赵丽梅学号2005182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 rt,1776—1841),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在近......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作者:刘丽丽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9期 [摘要]《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此著作中,他说明了心......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评述5篇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评述 文/张斌贤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为数不多的大教育家之一。而他的历史地位的奠定,主要在于他提供了一系列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关于教学问题的思想。......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五篇]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蒙”。通过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阅读,我体会到了赫尔巴特所构建的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主讲的题目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我是本次主讲人黄晓霞,我的组员有罗小花、李锦、谢嘉仪、陈石燕、陈爱莲。下面我将以七个方面向大......

    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流程:课题导入,新知学习,练习巩固,拓展延伸,总结反馈。 课题引入得好,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兴趣对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需重视,不能随意开讲。学生依据教师提供......

    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问题:1、有的教师思想上并没有转变,仍持观看态度。 1.看似自主的课堂上,依然是教师把持课堂,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

    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检查作业,发现问题 (教师可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做好相关工作) 1、宗旨意义: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从作业中发现问题、了解学情,以便后续有针对性 教学、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