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五篇]

时间:2019-05-15 12:2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第一篇: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蒙”。通过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阅读,我体会到了赫尔巴特所构建的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几个方面,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拙见。

1、课程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目的是方法的先导。首先应该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去设计、去实施。一定要强调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改革的实效和教育目的的达成度。

2、赫尔巴特论证的教学法往往被人认为是教师的“教法”,而不包括学生的“学法”,这就是忽视了他的“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之上的。根据学生兴趣活动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来规定教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统觉团的形成和扩大,他没有否认学生的主动性,而是更多地论述了教师如何去做,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而杜威也忧虑,“迎合学生的任性和兴趣”会有危险,需要有成人的指导来发展学生的民主,他没有否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3、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教学法,首先,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知识或能力,二者之间的对立也就没有那么绝对。其次,对于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法,不能一切“拿来”,更不能一概否定,要辩证分析,取长补短。第三,现在各种教学法如雨后春笋,更要汲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切不可今日学习“魏书生”,明日又学“洋思经验”,一定要学其思想的内核,而非形式。如同今日我们仍然要研究赫尔巴特一样,主要是研究和学习其教育思想。

4、赫尔巴特的眼里,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重目的。首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兴趣必须是多方面、均衡的。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兴趣,或者某个方面兴趣过度,会出现与完全缺乏兴趣相同的结果:破坏完善道德的培养。因此,兴趣必须向多方面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应该构成一个匀称的统一体。其次,多方面兴趣的培养就是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教育。赫尔巴特提出,教师应该使个性向多方面性发展,使个性、品格、多方面性融为一体。他所说的个性与多方面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要的反映。个性愈益同多方面性相融合,品格即愈益易于驾御个人。三者结合起来既为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的完善奠定基础,又为实现可能的目的创造了条件。他有时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有时又把训育放在第一位,原因也就在这里。他说:“假如道德在多方面性中没有根基的话,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有理由撇开教学来探讨训育了;那样的话,教育者就必须直接控制个人,激发他,驱使他,使善在他的身上有力地生长起来,使恶劣的习性销声匿迹。教育者可以自问,这样一种人为的、被强调的单纯的训育至今是否有可能? 假如不可能,那么,教育者必须有一切理由假定,人们首先应通过扩展了的兴趣来改变个性,必须使其接近一般形式,然后才可以设想个性有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律发生应变的可能;同时在对付过去业已变坏了的儿童时,除了应考虑他现存的个性以外,还应着重估量他对新的和较好的思想范围的可接受性与他接受它们的时机。” 因此,教育目的的三个部分是可以合并起来的。赫尔巴特把多方面兴趣、道德、个性联合起来作为培养目标,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不无启迪作用。

笔者认为在理解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时,应该同他的培养儿童个性的教育起点联系起来,且不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赫尔巴特谈到,教育学是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一门科学,但他还应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他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在向儿童提供知识的过程中引起了儿童心理的变化,产生了对知识的兴趣,然后,由知识兴趣上升到欲望,最后在行动中表现为意志。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整个学校教育无法分为两个孤立的过程: 一是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陶冶的过程;一是通过传授知识进行智慧的过程。如果只讲道德而忘记多方面的培养,就可能导致无知识与能力的人支配社会;同样如果只进行知识教育而缺乏教育性也会导致无信仰的人支配社会。显然,他把实现教育目的与

传授文化知识看作同一过程,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也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正如他所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所以教育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平衡的多方面兴趣,使他们形成思想范围。多方面兴趣分为认识与同情两大方面,经验、思辩、审美、人类、社会和宗教六大种类。多方面兴趣是教育的视野投向全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教学过程中教育要实现最高目的所必须培养的东西。它既是教学过程的起点,也是教学过程的终点。赫尔巴特指出训育是一种持续的诱导工作。他认为,冒失是青少年的通病,教育者需要通过训育以维持他的想法。它通过交际、榜样、启发使学生直接得到积极发展方面的促进。训育就是要直接地陶冶儿童的性格,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训育的措施可以是抑制、惩罚、赞许和奖励。

当我们今天对其重新审视时,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谢央绒

第二篇: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05成人教育学赵丽梅学号200518

2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赫尔巴特提出了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的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一、赫尔巴特生平简介

生于德国奥登堡。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六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二、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坚信,他建立了“科学的教育学”。因为他的教育学具有坚强的双翼,即把教育学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他说:“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来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当然,在分析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时,也不能忽视他的政治思想。离开了他的政治的观点,也难以对他的教育思想做出客观的评价。

(一)政治背景

赫尔巴特生活的时代背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欧洲革命时期。(德国 封建地主阶级VS资本产阶级)

赫尔巴特正是当时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妥协、力图维持君主制的统治的思想的代表。显然,他的政治立场是保守的。其教育理论是为维持容克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他的教育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反映了他的社会政治观,即他希望在不破坏和不根本改变德国当时社会秩序中求得某些改革。

(二)实践哲学

赫尔巴特的伦理观:五种道德观念 “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其中,“内心自由”和“完善”的观念是针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而“仁慈”、“正义” 和“公平”的观念则是指个人与他人或社会发生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这五种观念包含着意志道德的一切类型,并是巩固世界秩序的永恒真理。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群活动的结果。”

(三)心理学

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是心理的最基本的要素。他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看成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他断定心理学是研究观念集聚、分散、结合和消失的科学。教育过程就是不断向学

生呈现“观念”的过程。

从观念竞争有强弱变化的认识出发,赫尔巴特还提出了“意识阈”的观点,并用观念在“意识阈”内外的活动变化来解释人的心理。赫尔巴特把全部心理活动归结为观念的活动,实际上也就是把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都看成是观念的活动。

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还提出了“统觉”的思想,统觉是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赫尔巴特的哲学和心理学反映了德国哲学和心理学注重思辩和经验的特点

三、《普通教育学》简介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全称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阐述的学校管理制度、道德教育的理论以及教育目的等,从其政治方向来说,是为“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服务的,但是,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多方面性的概念”、“兴趣的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这一部份是《普通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较有价值的部份。

第三编的标题是“性格的道德力量”,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究竟什么叫做性格”、“论道德的概念”、“道德性格的表现形式”、“性格形成的自然过程”、“训育”、“训育特殊性的考察”。本编主要论述了训育和道德性格的形成问题。

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

四、《普通教育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五道念与教育目的论

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在赫尔巴特看来,五道念为人人所共有。作为一套普遍的道德范畴,五道念是人类的永恒的美德,它将人类的一切美德都网罗入内。五道念是一个层层剥笋,步步递进的关系,愈到最后,其道德自律的成份愈少,而道律他律的色彩愈浓。赫尔巴特断言,五道念囊括了意志道德的一切类型,因而是巩固世界秩序亦即维护普鲁士君主政体下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永恒真理”,如果人人都能牢固地将五道念建立起米,天下自无任何骚乱,社会自然安定太平,人民自然各司其职,安守本分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发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

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二)性恶论与管理论

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极力鼓吹的“性恶论”,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他们(指儿童的烈性与欲望)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不断地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而儿童管理就是许多必要的预防措施之一”。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赫尔巴特将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过程可分为三大部分:管理、教学、训育。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就无从谈起。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首先对儿童进行管理,如果不首先通过管理将儿童天生的粗野倔强的性格压下去,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都无法进行。但是,儿童管理既不是教学,也不属于教育,旨在为顺利进行教学和教育创造前提条件,除此之外别无目的,“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

主要的管理方法有:威胁、监督、权威与爱。

(三)兴趣说与教学论

兴趣的多方面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认识”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认识”的兴趣是属于周围自然现实的认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面前的东两”,而“同情”的兴趣则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把自身置于别人的情感之中”。以上这两大类兴趣又可具体分为六种兴趣: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为发展学生的兴趣,他认为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动精神,因为“津津有味地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地学会巩固地掌握”。

兴趣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兴趣的多方面性”构成了儿童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兴趣的多方面性”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由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他的范围广泛的教学课程论。属于经验兴趣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地理;属于审美兴趣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属于同情兴趣的学科是外国语(古典语与现代语)和本国语,属于社会兴趣的是历史,政治、法律,属于宗教兴趣的学科则为宗教。

兴趣的四阶段与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还进一步对兴趣的心理特性和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专心”与“审思”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即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赫尔巴特正是依据兴趣的四个阶段提出了其极为著名且又影响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四段教学法”。这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就是向学生明确地讲述新的教材;联想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合起来;系统就是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有逻辑地、创造性思维的技能。赫尔巴特所规定的这些阶段,由他的学生齐勒(Ziller)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四)性格观与训言论

训言论即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

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用一个火花燃起另一个火花。道德教育的方法,他认为包括以下几种:约束学生;限定学生;规定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儿童心灵保持“宁静和明朗”;以奖励和谴责去“鼓舞”儿童的心灵;劝告规律的生活方式,家长要保证儿童合理的生活秩序,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赫尔巴特所

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的缺点在压抑儿童的创造性,使他们绝对服从成人的权威。

五、《普通教育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1.《普通教育学》的历史地位。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赫尔巴特将五道念作为其教育论的理论基础。这种试图将教育目的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的努力显然是一种理论上的贡献,从而使其教育目的论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的理性之物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赫尔巴特试图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尖锐对立中寻找平衡和支点,并将这一思想体现和贯彻于其教育目的论之中。

(2)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承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3)《普通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四段教学法”的提出。“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別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赫尔巴特试图将人之个性与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的努力。赫尔巴特重视有规律的生活在儿童的道德性格养成中的作用,将道德性格的养成生活化,重视教育者在形成儿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主张陶冶,反对强制,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小结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体现在他这本《普通教育学》里。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见解、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以及统觉心理学理论,等等,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实,赫尔巴特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众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等美誉,而在于他的教育学说成了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赫尔巴特这样重要的教育家来说,仅仅通过几种教育著作,是不可能真正完整和全面地把握其思想体系的。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赫尔巴特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最早被系统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初期中国建立新式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发挥了无人可及的巨大作用。而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影响则持续的时间更长。如果细读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教育学者发表的有关教学和学习的论著,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与赫尔巴特学说之间的种种联系。

第三篇: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作者:刘丽丽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9期

[摘要]《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此著作中,他说明了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论述了儿童管理的方法和目的,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并且论述了训育及其方法。

[关键词]赫尔巴特 管理 教学 训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31-01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

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1.陶冶。训育与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陶冶性。通过陶冶,使学生逐渐受影响。2.教师的人格感染。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具有权威性,通过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是训育的一个重要手段。3.赞许和责备。赫尔巴特说:“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4.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第四篇:《普通教育学》读后感:重识赫尔巴特

重识赫尔巴特

——读《普通教育学》有感

原创: 葉子

Teaching is listening.Learning istelling.赫尔巴特在一些教育者的认知中,简而言之,就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是与杜威的“经验、活动、儿童”三中心相对应的“课堂、教材、教师”三中心。在读过《普通教育学》之后,我重新认识了赫尔巴特,就其教育观来谈,就会明白将赫尔巴特视为传统教育三中心是部分学者对其的深深误解。

一、“教学作为经验和交际的补充”

“人通过经验从自然中获得知识,通过交际获得同情。”无论是单纯的经验获取,还是情感的交流,都将具有或多或少的具备缺陷,这时,我们需要教学来加以补充。从我们的传统教学观出发,教学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获得与学生、与同事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也在教学中与同伴相互交流,获得交际的升华。在我们给予教学如此使命之前,但愿我们要认识到教学能胜任什么,不能胜任什么!

教学中我们不能离开经验与交际,但教学不能只配经验与交际。从人的角度出发,教学在促进我们的理性与感性的发展,理智与情感的双管齐下。但教学无法决定我们的理智和情感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也无法保证通过教学我们的理智和情感就能够上升为怎样高的层次,我们的教学只是作为经验和交际的补充而存在。

我们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经验或单纯的交际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传授知识经验,但“使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教学的特权就是掠过草地与沼泽,不能总是让人在舒适的山谷中游荡,相反将让人练习登山,并使人在获得广阔视野中得到补偿。”除此之外,教学中不能缺少情感的引领。教学要引起共鸣,将共情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教师的感情流露要激发儿童本人与其相一致的感情。在教学中,每个人都将吸取适合他自己的一切,展现他原有的观念与感情。人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只有教学才能满足平衡地培养广泛的多方面性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绝不可以在可塑的年龄阶段把儿童偶然突发的表现看作通过教育能更大发挥出来的标志。这种保护畸形者的做法是从宠爱发展到放任的产物,是低级趣味所推崇的。”我们的世界由各行各色的人组成,个性不是我们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理由,我们更多的是学会如何理解他人。

二、教学步骤

在兴趣阶段,赫尔巴特提出注意、期待、要求和行动。在教学阶段相应的就是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就教学材料的单方面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清楚所学知识的内涵,从而与业已熟悉的观念与当前新观念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最终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这是教学过程中一个组合的成功。赫尔巴特将教学对象看作是一个个组合,“教学所应培植的各种兴趣,我们认为只有同时不同时的差异,而没有明显的步骤上的先后。”教学对象的构成有一个较大组合下的若干小组合,再到最小组合,每个组合都有这四个教学阶段的,需注意到清楚、联合、次序与按这种次序进行的进程。

三、“事物、形式、符号”——教学的材料

教学材料一直是我们课程讨论的重要话题,我们的教学教什么,什么是最适合教学的内容。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材料存在于各种科学中,总结分类归纳为事物、形式、符号三种。在符号教学中,他认为符号对于教学来说是一种负担。主张先熟悉,符号是认知的基础单位。教师在教学重要思考如何发挥兴趣的力量来消除这种负担,正如阅读文本首先要识字,如何消除语言障碍,这是学习是否能够深度进行的前提。他不要求一开始就对符号的汉字做过多的了解,甚至认为讲解符号理论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对待符号,从认识、临摹起,符号的含义理解都是其次的。同时,教师要讲授对后来有趣应用非常必要的问题上多下功夫,赫尔巴特一直在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他始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甚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时刻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教师对学生的变相讨好。关于形式教学,这是一种抽象思维,是形而上的教学。在抽象教学过程中,“绝对不可以使抽象本身具体化为事物,而必须始终通过对事物的实际应用来证实抽象本身的意义。”,如何认识阿拉伯数字1,1作为1,其就是数学符号,1可能指代一张桌子、一个苹果,但1就是1,1没有为什么,1就是1.儿童对于事物的认识,在赫尔巴特看来,是在抽象过程中得到概括与分类的各种特征的既成组合。这也是其采取综合教学和分析教学的缘由之一。认识事物,我们常常从整体性上去审视它,认为它是其特征的混合体,殊不知,在每一种特征之下或许存在多种可能的从属关系。

四、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的见解上,最能够表明赫尔巴特不是所谓学者总结的三中心。在教学方式上,赫尔巴特反对故意矫揉造作的方式和直接引起厌恶的方式。前者是教师与其所讲内容之间的隔,如果有隔,自然会显得矫揉造作,是一种不自然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虚假的教学方式,教学不是为了显示教师的博学与教学技巧的精炼,教学是为了使教师和学生在最舒适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应该的结果。直接引起厌恶的方式更不可取,从这一点来看,就明白,赫尔巴特根本就不是一意孤行的教师中心者,若是,何来考虑使人厌恶的方式。并且其在文本中有言:“教师在必须确保正在进行的工作能顺利进行下去的范围内,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这种方式乃是最好的方式。”确保正在进行的工作顺利进行是为了实现环境的有序性,但并没有限制儿童的学习自由,还提出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何来的教师中心?

赫尔巴特处处从学生和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批判上流家庭的城市儿童被阻止走向各处的自由,在教学内容上,他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法师来发挥兴趣的力量,感染学生,为学生带来知识的启迪。一个从学生出发的人,不应该简单的被拿来与杜威进行二元对立,这是国内学者对赫尔巴特的误读,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解读!

第五篇:赫尔巴特把教育学置于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之上

赫尔巴特把教育学置于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之上。他提出了,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道德是他认为的教育的最高目的。为了接近这个目的,教学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他针对多方面的兴趣,安排不同的学科,并认识到了同一学科可以培养多种兴趣。

赫尔巴特把教育手段分成管理,训育,教学三个部分。管理就是克服儿童的“不服从的烈性”。训育就是“有目的的培养”,注重的是儿童的未来。教学是赫尔巴特的核心概念。他要把道德教育和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同个教学过程中。他认为要使知识影响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必须对知识发生强烈的兴趣。兴趣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手段。

赫尔巴特坚持教授必须引发兴趣。引发兴趣也就是唤起学生的注意。他在这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指示,如应在教学开始时使学生明确每堂课的目的,应避免采用过难或过易的教材,要保持授课的一贯性,要广泛运用实例等等。

我觉得在当时,他意识到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教学,这些对当时的教育体系有很大的推进作用,虽然他还是保留着神学,注重历史,但是他主张开设多方面课程,如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但是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即使在现在的教学理念中,这些也都十分重要。教学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说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当时他还提出了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这4个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序可循,井然有序。极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下载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评述5篇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评述 文/张斌贤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为数不多的大教育家之一。而他的历史地位的奠定,主要在于他提供了一系列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关于教学问题的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主讲的题目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我是本次主讲人黄晓霞,我的组员有罗小花、李锦、谢嘉仪、陈石燕、陈爱莲。下面我将以七个方面向大......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一)苍南县第三实验小学 钟政营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全称是《从......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一.案例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个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放着许多新鲜蔬菜。上课了,王老师亲切的话语想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

    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教学案例贵州省瓮安县珠藏中学 李华550416课题:动能 动能定律一.预备;唤起学生已有的旧概念,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我们在初中学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就......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论文

    摘要:文章论述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的伦理学基础、教育目的的构成。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完满人格的实现。文章最后对其教育目的观进行了简要评价,这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以及道......

    阶段教学法的创始人——赫尔巴特[推荐阅读]

    阶段教学法的创始人赫尔巴特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著名教育家,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他以创造阶段教学法闻名世界。 赫尔巴特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说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说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教育思想的代表。其部分原因是由于杜威及该学派人物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