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祖国发展生活巨变优秀征文
六十年 我家的光荣与梦想
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六十华诞,这是一个值得举国庆祝的大日子,六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目共睹,身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祖国感到自豪。
值六十年国庆,搜房博客这次话题征集主题是:家国六十年 抒写家园的光荣与梦想。我就说说我家的光荣与梦想,我想把此文献给我们的祖国,也献给我的家人。
我们现在住的地方是当年我爷爷带着全家五口人迁居过来的,当年我的爸爸还只是未入学的幼儿。爷爷、奶奶已经去世多年,我并没有从他们口中了解我们家在老家的情况,只记得在很小很小的时候,跟着爸爸回过一次老家,那个地方很穷很穷,虽已经是八十年代了,但改革开放的春风并没有吹到那里。
记得有一年,爸爸收拾旧物,翻到一副十字交叉的木架子,爸爸说,这是我们家的古董,六十年代初爷爷就是用扁担担着这架子来到这里安家的。爸爸说,刚来时,村里划出一块地,全靠邻居们帮忙,才砌起两间泥巴房。泥巴房,我想很多80之后的人应该很难见到,我也是朦朦胧胧记得星点,记得夏天的时候,屋里特别凉快,冬天时,屋里却又暖暖的。
七十年代后,爸爸妈妈结婚才住上了砖房,当时的爸爸虽然在油厂当工人,但是工资并不高,没有闲钱请人盖房子,就拉了一帮亲朋好友,一砖一砖砌起三间瓦房。这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小村子也属先列了。八十年代后,我们三个孩子相继出生,县城的商业也有所发展,我家也受到了很大的益处,家里的条件又好了很多。妈妈开了一家小卖部,生意还是很不错的,爸爸请了几个师傅,在主屋的前面盖了一间平房式的厨房,这在当时也算是少有的。本来也想把瓦房也改成平房,但是爸爸却又放弃了,想再多攒些钱,直接盖楼房,因为当时我们这片还没有一栋楼房。这个楼房梦成了爸爸那个时期最大的梦想。
然而这个梦想,在我们小孩子的眼中却抵不住住上平房的诱惑,看到邻居有盖了平房,心里羡慕的很,特别喜欢在平房上看夕阳,觉得特美。然而,爸爸总是说,不急,现在家里也住的下,再等等,我们要住楼房的。这一等就等到了97年,爸爸说,今年是好年,香港回归了,我们也要住上楼房了。很快,两层的楼房起来了。爸爸的想法就是不一样,说没有必要盖三层,两层就够住了,层高要高。结果我家的两层楼快赶上别家的三层高度,而当时我们村子也就只有三家盖了楼房。我们要搬进新房时,爸爸脸上那自豪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直到2009年,我家的房子却再也没有什么变化,后来邻居们相继盖起楼房时,用了很多后来才有的建材和装饰,房子看起来都比我家的好,毕竟是新房嘛。我心里虽羡慕却也不是很强烈,因为常年在外求学、工作,很少在家,家也就成了偶尔休憩的一个地方。爸妈也老了,对房子也没有什么梦想了,只要子女回家有地方住就行。
对房子的梦想也就延续到我们这一代了,在城市里有个自己的窝成了我们辛勤工作的追求和梦想。我想这个梦想会一直延续下去。
六十年一甲子。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第二篇:纪念祖国60周年生活巨变优秀征文
吃油的故事
长到这么大,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吃油了。
小时候,家里掌握“油权 ”的是奶奶。
每到饭菜做好了,奶奶才颠着锥子一样的小脚,抱着那个粗瓷的大口油罐来到锅边,用那个铝条砸成扁扁的钩子从罐里勾上三钩子。一边勾一边说,一啦。当奶奶喊到三时,锅里就开出三朵字钱般的油花子,像嫩绿的荷叶,懒洋洋地
躺在锅里,很好看。谗得哥哥直咽口水。
那时我没咽口水,因为这三朵油花子有一朵属于我。舀饭的时候,奶奶执勺,分别把这三朵油花子舀到爷爷、母亲和我的碗里。奶奶说,爷爷是家里的“顶梁柱 ”,理
应分享一朵。母亲当时正奶着妹妹,需要油水,分享一朵是情理之中的。可这朵母亲不舍得吃,总是用筷子挑出一半放到父亲碗
里。我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妹妹还小),于是我碗里的那朵又大又圆。
后来,奶奶退居二线,家里掌握“油权 ”的自然是母亲了。也许是受奶奶的影响,母
亲添油时仍然没有离开“三 ”,但有一样,在质上不同了,母亲用的是“油撇子 ”。
每到做饭的时候,母亲便捧着油罐来到锅边,用油撇子从罐里平平地提上三撇子。有回年底,父亲打来满满的一桶油,足足有十多斤。那次我想,今天饭菜的油水肯
定吃得“泼 ”。可母亲仍像往常一样添了平
平的三撇子。哥哥不高兴,埋怨母亲这个过法,四个现代化明天就会实现了。母亲听了说哥哥,你才有饭吃几天,就忘本了 ?哥哥说,家里又不是没油。母亲说,人活着要图个长久。过日子也一样,也要图个长远。吃着上顿,应想着下顿,这样才会细水长流。
不然,遇到孬年月—— —说到这儿,母亲
“唉 ”了一声,眼圈就红了。她又想起了我那个灾年里饿死的舅舅。后来,到了1958年,别人家都出去逃荒了,可我们家却靠着母亲平时的节俭而没有去逃荒。那时,我们才体会到母亲的苦心和伟大。再后来,岁月的霜雪染白了母亲的鬓发。自然,掌握“油权 ”的重任落到了妻子的肩上。
每到做菜的时候,妻子总把那十斤的塑料桶往锅里倒,呼哧一下子,足足三四两。菜做好了,像从油里捞出来似的。每次打桶油都吃不到半月。母亲就担忧,劝妻子。妻子振振有辞,现在生活节奏快了,不多吃油要影响身体的。母亲想想也在理,就不再说啥了。但有一样,妻子用那么多油做出的菜,不如奶奶用三朵油花子做出的香。
前几天回老家,和哥哥闲聊,我问他什么最香 ?他想了想说,小时候,奶奶往锅里放的那三朵油花子最香。哥哥说着嘴边又流出了口水。
我知道,哥哥这是说的真心话。
第三篇:个体经营者祖国60周年巨变优秀征文
60年国庆话玉
今年是国庆60周年,60年——无论国家还是百姓、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玉就是其中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穷的叮当响,温饱都无着落,哪还有钱购玉呢?即是想买也无处可买,计划经济时期,玉基本上是由各省外贸公司统购统销(从各厂统一收购再销往国外)。成为国家换取外汇、从国外购买生活必需品的保命玉。国人只能产,无缘购买也!
八十年代国门打开,与中华文化相近的日本人捷足先登,疯狂购买,使价格一涨再涨.。国产玉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大量从国外进口、加工再出口,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工艺品当时是出口创汇第一大类。玉也是不依靠外资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的行业。
玉是国人的最爱!可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只能忍痛割爱。改革开放后望眼欲穿的情缘终于来临,然国人的腰包怎能与外国人相比呢?!只能买些几角、几元、十几元的“玉”(其实只是好一点的大理石),自我安慰吧了!
九十年代,玉器受到港台,东南亚、美洲人的追捧,价格再次翻翻,玉器丛行人员快速膨胀,玉料疯狂开采,都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在国内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终于可以与玉结缘啦!低档次的玉开始慢慢进入百姓的生活。
新世纪如一夜春风来,百花遍地开。经济的快速增长,魂牵梦绕几十年的美玉梦终于变为现实,百万、千万的玉件已不是神话。
第四篇:生活巨变庆祝祖国60华诞优秀征文
自行车的故事
我小的时候,自行车是很少见的东西,轿车更像国宝大熊猫一样稀罕。七百多口人的村子只有两辆自行车,村支书的一辆是人人都向往的“大金鹿”,是他被评为“农业学大寨先进个人”后县委奖励的;另一辆的主人在国营煤矿工作,是通过走后门买的。两辆自行车的大梁和y型连杆用塑料带缠了个严严实实,主人主要怕腐蚀和摩擦损坏。他们骑
着自行车在村里走时,会一个劲的按铃铛,用来吸引村里人的目光。
父亲非常渴望拥有一辆自行车,可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自行车只能是他梦中的东西。七八年春节后,在德州齐河工作的表大爷给父亲写来一封信,说是家中有辆闲置的自行车,如果父亲不嫌弃就过来骑去。父亲把信读了好几遍后才相信是真的。第二天,父亲背上煎饼咸菜就去了齐河,翻老虎岭,过黄河,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才到齐河县城。当他看到那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时,内心还是按捺不住的激动,囫囵吃顿饭后骑着自行车往回赶,路过黄河铁路大桥的时候被守桥的解放军战士拦住,因为他们怀疑父亲的自行车来路不明竟盘问了父亲大半天。夜里,母亲惦记父亲久久不能入睡。大半夜后,当大汗淋漓、灰头土脸的父亲回来了,母亲才长长的舒了口气。
这辆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其余的地方都响。父亲找在公社农具厂干维修的一位大叔“大修”后,用油布擦了不知多少遍,自行车“旧貌变新颜”了。父亲把它放在耳屋里锁了起来。平时他舍不得骑,只有去比较远的地方,他才骑自行车。村里人知道父亲有自行车,常有来借的,母亲会说自行车爆胎了或者别人借去的话托辞,连本家的大叔来借自行车也是不能如愿,于是大叔发誓要有自己的自行车。
以后,大叔隔三岔五的去莱城的商店,商店平时根本没有自行车,有自行车也要凭票购买。因为买自行车,大叔还受过窝囊气,他见百货大楼有自行车,就对营业员说要买自行车,营业员和他要票,大叔说没有。营业员一个白眼:没票你买自行车,是不是有病啊。大叔说没病。营业员正颜厉色:没病,你就回家等着去吧,现在是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大叔这一等就等了三年,听说供销社进了几辆自行车后,大叔提上两只大公鸡找到供销社主任,软磨硬缠,恭维的话不知说了多少,主任才很不情愿的给了他一张自行车票。大叔拥有自行车后,一天骑着它去了四趟莱城,他什么也没有买,用大婶的话说就是“显摆显摆”。
我参加工作以后,因为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远,父亲把自行车给了我。这辆自行车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年龄,到处伤痕累累,龙弯,滑轮,辐条动辄就断……骑着它到莱城,这辆车还是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有的人问我这辆车是哪年的“老古董”,有的说早该进垃圾堆了,有的说话更伤人,说把它扔在大街上,保准三天没人捡。因为要面子,我有点积蓄后又借了工友部分钱,买了一辆新自行车。有了新车,我看着那辆旧车越来越不顺眼,就扔掉了。父亲知道后很气恼,说那辆自行车修理一下还能骑几年。
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商品丰富了,购买商品犯愁犯难的事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买什么有什么,名牌产品已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老支书和他的“大金鹿”一起退休了,老支书闲不住去村办企业当顾问,每天桑塔纳接送他上下班;大叔用凭票买来的自行车贩运蔬菜,几年下来,盖起了前出厦的新房,购买了齐全的家用电器,现在他是一家电动自行车专卖店的老板;父亲退休了,买了辆飞鸽牌的电动车,平时接送上学的孙子,闲暇骑着它到汶河钓鱼,到南部山区兜风,日子过得舒心。有时和父亲谈起那辆自行车,父亲还是耿耿于怀,他说应该留着那辆自行车,那是个念想,那是段历史。
父亲的话有道理。
第五篇:国庆60周年生活新巨变征文
周末,当我打开电脑,进入影视网站,搜索自己喜欢的影视节目时。我忽然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久远的看电影电视的故事……
一、露天电影乡村里的惊天大事
上个世纪中期,看电影是一件可不容易的事,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那时候,特别是在没电照明的农村,乡亲们的娱乐节目,除了听一下只有声音的收音机外,就是期盼着电影放映队的到来。这样,乡亲们就有开心的时刻了,在那风雨多变的年代,看电影的机会是时常存有变数的,一年到头也看不上几回。但是,如果那一天,听见大队支书的高喊声:“社员同志们注意了!社员同志们注意了!今天晚上我们村放电影!我再重复一遍……”就这一吆喝,就让整个小村里的老老少少们乐翻了天。尤其是大大小小的娃娃们,更是个个兴奋的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使出最大的声音:“看电影了!看电影了!”仿佛要告诉全世界的人。
大人们及早的收了工,回家烧火做饭,劳碌不堪的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还有的哼起了不成曲调的小曲。娃娃们更是没有心思做作业,和等着在家吃晚饭。好不容易盼着红霞满天,高高低低的娃娃们便呼朋引伴的凑到一起,抱着小板凳浩浩荡荡的奔向放电影的场地。人人先在地上划一个大圆圈,把自己包围进去,大声宣示:这是我占的,谁过线谁是小狗。有时候,两个小伙伴还会为了争夺领地干上一架。不等电影开演,以放影机为中心,周围已经或坐或站着好几百人,有本村的,还有临近村庄上陆陆续续的聚拢来的乡亲们,将放影机和工作人员围得水泄不通。一些老弱病残者,干脆坐在银幕后面看,虽然是看的是反面,声音形象依旧清晰,但不拥挤,倒也落得悠闲自在。
天终于慢慢的黑下来,电影队自带发电机发电机开始响起来了,一会儿,电灯泡开始一闪一闪,明明灭灭的,当完全亮起来的时候。放映员就会让一束强光照到屏幕上,场子里一下子喧闹起来,顽皮的娃娃们站起来,或举手,或摇头,让自己的影子映到宽大的屏幕上,看一看自己的光辉形象。放映员拿着话筒“喂喂”几句,村支书就会对着喇叭讲一些村里的事情和放电影的意义,可没有人听他叽里咕噜的讲,起哄声的接二连三的里响起,被训斥一番的顽皮者,总是嘻嘻哈哈的一笑了之。一串激越的音乐过后,屏幕上也出现了一些光怪陆离的画面:电影终于开演了。如《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地雷战》、《英雄儿女》等等,都是我们喜欢的打仗的电影。有时候放完了,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到银幕下面,学着电影中英雄们的样子,你来我往的打上一阵子,才余兴未尽的走回家去。
由于村里没有太多的钱用来放电影,一年里也难得看上几回。为了给空洞的长夜添加一些开心的故事。只要听到放电影,不管隔着几个村子,有多远的路,也不管天气怎样,大大小小的娃娃们都是风雨无阻的去看电影。有时误听传言,来回折腾半夜,也没有找到放电影的村子。第二天,乡亲们会嘻嘻哈哈的问“昨天,看的什么电影?”总是回答“好看,最好看的《英雄白跑路》。”以此安慰,说完大家相视着开怀大笑……
二、电视的出现乡亲们的娱乐新宠
1990年前后,我们的乡村通上了高压电,由于乡亲们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虽然,看电视已经在城里人的主要娱乐项目。不久,在农村的十里八乡,也就有一两台小电视,还是黑白的。正好赶上播放《霍元甲》《陈真》等武打节目。每到傍晚,几个半大小子就相约到邻村看电视,为了看到霍元甲陈真们的英雄形象,几十号人把一间屋子挤得水泄不通。由于是到外村去看,常常要提前去,走到电视机主人家里,往往人家还没有吃晚饭,大家就散落在院子里,讨论前一次看过的节目。电视机主人往往被大家的争吵声闹腾的心烦意乱,就会打开电视机,用精彩的节目来堵住大家的嘴。后来,我们村也有了一台12吋黑白小电视,主人把电视机搬出来,放到院子里的桌子上面开始放电视。于是,看电视的乡亲们有的便从家里带上一个小凳子,围在电视机前或坐或蹲,人头攒动。在后面的,全部只有站着看了,那伸长了的颈子,像被提着颈子的鹅。来得更晚的没有了位置,只好听听声音了。娃娃们有的看着看着就进入了梦想,当醒来一看,电视机已经被主人关上了,密密麻麻的乡亲们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只好尴尬的笑着,一溜烟的跑回家……
后来,买电视机的人家便多了起来,并且开始有了彩色电视机,电视机的屏幕也越来越大了,从12吋的黑白电视,逐渐变成17吋的彩色电视,然后又从平面直角到纯平,然后再到现在的等离子、液晶,尺寸也越来越大,图像越来越清晰逼真,也不用架设室外天线了。前几年好,好多乡村接上了有线电视,能看上近百个台的丰富节目。如今,更有人家用上了卫星接收器,电视节目也格外丰富起来。家家都有了电视机,人窝在自家舒舒服服的沙发上,品着香茶,悠哉乐哉的看着电视节目。没有了一起的劳碌……
三、农家融入互联
网乡亲们走进多彩世界
时光进入了21世纪的科技时代,电脑开始成为新媒体的宠儿。乡亲们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当我们看烦了受人主宰的广告满眼飞的电视节目后,于是,神奇的电脑开始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如今,农村新人结婚,时兴买电脑了,这个内容丰富的小家伙占据了电视的霸主地位,成为大家的娱乐伙伴。大
家聚在一起,聊电影、聊农业、聊时政、聊奥运、聊经济危机的话题,都是从互联网这个信息速递的舞台上看到的。小小的快捷的电脑上网,给乡民们带来了一顿精神文化大餐的同时,也把自家种植花草苗木、粮食蔬菜,还有各种各样的求购信息,统统输进电脑,到互联网的交易市场里冲浪。于是,小小乡村的产品便也冲出了国门,走进了世界大市场,赚回呼呼啦啦的钞票,生活真的跨入了“人儿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脚儿不出屋,做成大生意”的信息时代。
2005年,我家也买了一台清华电脑,上了互联网。从上面读书、看报,互联网上的好东西。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看着乡亲们在互联网上是生意做的红红火火,我和妻子也加入其中,不过我们是用电脑写起了豆腐块文章,在报刊社这片大市场上叫卖自己的“产品”,也能赚回银两,改善我们的生活。
现在,我们想看什么样的电影,都可以搜索出来,一个人窝在电脑前,有滋有味的看一个天昏地暗,不用跑路,没有拥挤,更没有讨厌的广告,爽极了。
农村生活娱乐方式,从露天电影院到电视小影院在到互联网影视,60年来跨出了三大步。一步更比一步强,农村百姓越跨越顺心,生活越跨越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