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初恋的回忆,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觉。当父亲过世,年迈的母亲讲述她梦系魂牵的初恋时,生子不但体味到那初恋情愫的凄美动人,甚至还分明读出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 母亲乳名招娣,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美人,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为十里八乡第一个自由恋爱的女孩。她暗恋上生子的父亲——一个淳朴幽默的青年教师,她以自家的青花大碗为记号,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通宵达旦织出最艳的“房梁红”装点他的教室;为了听到教室里的琅琅书声,她不惜绕远路去担水;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在送学生的路边等着他。
终于,招娣的美丽和诚挚打动了青年骆老师的心,他们很浪漫又很传统地相爱了。一只塑料红发卡就是他给她的爱情信物,然而,就在心灵刚刚撞击的那一刻,悲剧降临了:骆老师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招娣特意为他做的晚饭蒸饺子没吃上,就被带走了。她疯了一般,怀揣蒸饺沿路追赶,人摔倒了,蒸饺烂了,青花碗也碎了„„ 技艺精湛的锔碗匠锔好了青花碗,却弥合不了姑娘破碎的心灵,招娣决心拖着病弱的身体去县城寻找心上人,瞎妈妈的泪水阻止不了招娣的决心。她蹒跚上路了,却昏死半途,被村里人接回。这个时候,得知情况的骆老师偷偷逃回村里来看望她,却在天黑前又被人带走。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得以团聚的日子又推迟了好几年。后来他们终于相聚,此后他再也没有离开她一步,两个人相守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守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
豆瓣上好多人说说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简单的仅仅是故事的情节,而在情节的背后则隐藏着张艺谋复杂的导演手法。他用繁复的叙事策略和视听手法一起构成了这部看似“大象无形”的电影。
影片从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过去时间,五六十年代父亲和母亲相识再到被打为右派的父亲重回三合屯,另外一个是现在时间,远在他乡的儿子回家为父亲奔丧并将父亲下葬。两个阶段都各有一个主干故事作为支撑。
整部电影由儿子充当叙事人,起到讲述故事的作用。在故事里加入叙事人,以方便故事的讲述这种手法早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就已经采用过,但与《红》不同的是,本片里的“我”参与到了故事中来,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构成了故事本身的一个部分。
在现在的故事时段张艺谋采用了一种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风格,镜头非常冷静和克制。常常是固定机位,构图,画面都不求工整。而且大量选取了非职业演员,但与深受意大利现实主义影响的第六代不同,张的非职业演员选用更多的处于影片风格的考虑。
在现在的故事时段里,讲得是现实,而现实是冰冷的,所以张采用了低饱和度摄影,画面黑白,与过去时间画面鲜艳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乡村小学教了一辈子书的父亲为了筹钱翻盖校舍四处筹钱,遭了风寒,死在县城的医院里。母亲固执的要求要将父亲的尸体从县医院抬回三合屯,考虑到现实的种种困难,“我”试图说服母亲,看到了桌子上父亲和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因此引出影片最主要的故事——年轻时候的父亲与母亲的故事。
在过去的时间段里,画面非常漂亮,高饱和度使得影片像一幅浓郁的油画。好的导演总是用画面来说话而不是自己跳出来说话,因此,童话一般画面表现了张艺谋对待这一部分影片的态度,这属于过去,而过去是美好的。
第五代是以前所未有的造型艺术震惊影坛的,而张艺谋对造型的偏爱尤甚。他非常喜欢红色,从《菊豆》里高高悬挂的红布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小金宝的红唇及登台演出时的一袭红装,红色也或多或少的代表了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性格。执拗,热烈,一根筋到底。在《我的父亲母亲里》红色就是母亲鲜艳的头巾,父亲最喜欢的那件棉袄,也是不顾几天的连续高烧顶着大雪想要去县城看一眼父亲,看一眼,一定要看一眼,最后昏倒在半路。其实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多少投射了他自己的性格。阿伦雷乃曾经说,每个导演一生只拍
一部电影,只讲一个故事,到了张艺谋这,则变成了,他只拍一个女人。不管是民国初年,还是文化大革命,还是九十年代,是在大上海还是在偏僻的小山沟,讲来讲去,都只是这个女的故事。
在父亲和母亲第一次相见的场景里,张选用了大量的升格摄影,拉长了画面时间,他反应的是母亲的心理时间。他的镜头语言使人很轻易的认同了母亲,放弃质问爱情到来的仓促性。而在母亲在山路上等着与父亲相遇的段落里,除了升格摄影,还使用了长焦镜头,造成我的心里只有你的画面效果。
在过去时间段落里的拍摄手法很容易使人进入到父亲母亲的故事中去,而在母亲穿着红棉袄终于在路口等到被打成右派而几年不能回来的父亲后,影片重新进入到现在的时间段落。过去的温暖鲜艳与现在的黑暗,冰冷对比,格外触目惊心。
在张的电影里,他常常刻意的忽略时间,他的故事总是几乎可以挪移到中国的任何一个时代。如《菊豆》里杨天青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民国初年,也可以发生在封建社会任何一个阶级严明的年代。但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片子里,他明确的在电影里表明了故事的时间,一次是母亲揭下一九五八年的日历,另外一次则是现在时间段里墙上的《泰坦尼克号》的电影海报。但这仍然是一个和时间无关的故事,五十年代的故事只是给父亲被打成右派赋予了一个适合的时代背景。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右派身份给父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右派”唯一的作用就是给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带来阻碍。而墙上的海报仅仅是交代了时间的流逝,起到一个表明时间的作用。没有明确时间的故事,就是通用的故事,张艺谋从历史的坐标中凌空为我们虚构了这么一个故事,所以无论是哪个时间段的观众,都可以轻易的被其打动。
在中国电影的讨论范畴里,张艺谋是个绕不开的人物。很大一部分人听到他的名字,总是略带惋惜地叹道:我很喜欢早期的张艺谋。这是事实,相比后来张艺谋从《英雄》开启的大片时代,影迷们恐怕更欣赏张艺谋早期电影中透露出来的对乡土以及对小人物的描写。
《我的父亲母亲》就是这样一部兼具乡土和爱情的怀思电影。影片开始于一段黑白影像,作为故事叙述人的‘我’,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急匆匆赶回老家。电影作为一门有着戏剧特点的艺术,其关键在于冲突,不管是内心冲突还是外部冲突。而按照悉德菲尔德在《电影编剧创作指南》一书中的观点,一般来说,电影的开头部分有以下作用:交代主要人物关系及其环境时代背景,设置贯穿全片的线索。当然,厉害的导演还能在开头部分就刻画出人物的一部分性格特征。
而在本片中,张艺谋利用一段独白点出了贯穿全片的线索:父亲去世。于是整个故事就围绕着父亲去世这个点开始叙述的。而本片的故事背景则依赖于几个关键点的提示,一个是2分50秒左右(最早出现的一处,后面‘我’和母亲谈织布机的事时又出现过,在8分20左右),村长同‘我’进屋时墙上贴的一张《泰坦尼克号》海报。我想,一般观众如果没有刻意去留意电影的美术而仅仅只是在关注故事本身的话,这大概是最容易忽略的。《泰坦尼克号》拍摄于1997年,1998年在国内上映,而本片上映于1999年,时间是刚好对上号的。因此,我推定黑白部分的故事发生在1998年。而这也点明了时代背景,在中国经济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地处北方边远小山村上演了一桩感人故事。
彩色倒叙部分从13分20左右开始,通过一张老照片中蜿蜒曲折的小路实现了转场,流畅自然,这也体现了剪辑师构思的巧妙。彩色部分讲述的是母亲与父亲年轻时相遇相知相爱的全过程。这也从精神内核上解释了开头部分为何母亲执拗地要把父亲从县城抬回来以及连夜赶织挡棺布,这是爱情最真实的流露。彩色部分的时代背景可以倒推,母亲一直念叨说父亲的讲课声听了四十多年,所以父亲母亲相遇应该在50年代,也可以从父亲被划成右派得到印证。
彩色部分拍摄十分动人,张艺谋始终能把那些被人遗忘的古老技艺挖掘出来展示给世人,无论是《红高粱》里的酿酒、闹新娘,还是《活着》里的皮影戏。有人批评他抓住了观众尤其是国外观众对东方神秘的猎奇。而在我看来,其背后的积极意义可能要盖过这些苛评。试想,如果不把这些将要逝去的东西重新用电影语言展示出来,那么这些记忆恐怕真的要湮灭在时间之河。更别说这些并不是投机式的卖弄,而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一笔。
而这部影片则同时交代了几件很东方特色的事物:织布机,锔碗,上梁。
织布机联系的是母亲父亲和学校,锔碗连通了母亲通过做饭暗暗表达爱意的情节,上梁联系的是父亲与学校以及母亲与上梁的红布。这些脱离于现代社会的古旧事物成全并丰富了影片的结构。
母亲与父亲相识在这片小山村,而且最让人动情的当属女主角面对心上人所表现出的或欣赏或害羞或失落的情绪,章子怡确确实实把这些情绪给传达出来了,印象最深的当属她穿着臃肿的红色棉袄在雪地或者金黄色山坡树林间奔跑的身影,我把这归结为张艺谋式的小清新,而这种小清新不同于台湾电影里小清新代表事物:吉他,单车,背包,咖啡等等。张艺谋式的小清新是建立在乡土的基调上的,无论是这部还是后来那部《山楂树之恋》。当然,这也可以解释,电影作者表达的东西总是在投射自己的经历和生活过的时代环境背景。
而作为讲述人的‘我’则通过回顾父亲母亲的爱恋经历终于理解了母亲的执拗,而与导演把1998的场景划分为黑色对比的是,送丧的队伍来了许许多多他的学生,这是人性中释放出的温情。在此,我不敢妄加揣测说,张艺谋通过黑色与彩色的划分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和对过去美好的怀念憧憬。但不得不承认,黑色代表的冷基调和彩色代表的暖基调形成了某种形式的映照。
最后要提及的是,电影的摄影、配乐和美术都是非常出色的,摄影不用说,保持了张艺谋的一贯风格,对色彩的运用。而配乐出自三宝之手,兼具情绪的共鸣与地域特色,收放自如,美术的功力则体现在场景很真实的还原了那个淳朴的年代,无论是门口的老倭瓜还是上着素色釉彩的大瓷碗。
这部影片用了一种温和的方式讲出了农村边远地区无论是交通、教育的失衡,影片取名《我的父亲母亲》,电影作者颂扬了父辈们的坚守,而对现实社会中农村地区缺乏足够多的关切尤其是教育的失衡表示了担忧。虽然结尾处‘我’登上讲台为学生们讲了父亲当年自己编写的那篇课文,达到某种情感上的和解(为了父亲的遗志,为了母亲的期盼),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问题并没有解决,‘我’还是要离开母亲去县城工作,那么年迈的母亲该如何面对失去父亲的孤独,当然,电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结尾处又说,县上会派新老师来,学校也会重新修建,但是,对于这片长期缺乏各种公共服务的土地来说依旧杯水车薪,但有总比没有强。
影片开场于那条路,结束于那条路。那么,坐在影院或者画面前的我们,又该走向精神归宿的何方?
第二篇:我的父亲母亲 影评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看完电影去看影评的时候才恍然发现,原来张艺谋讲的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黑白的现实,阴阳两隔的父亲,母亲的爱情却是织布机前执拗的背影,一如四十多年前,爱情在她身上从未老去。
据说原著《纪念》中根本就没有关于青年母亲和青年父亲的描写,也就是说,老谋子看小说的时候被自己的一缕思绪触动了,就去和作者谋划了这么一个番外。所以说,这依然是一个张艺谋式的电影,在这个电影里他又将自己的风格发挥到了一种极致。
大量的长焦镜头,固定机位的运用,犹如实在拍一部纪录片。就这么爱上了,不容置疑;就这么等候,无需山盟海誓。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发生这样的一见钟情也无可厚非。没有谁说谁爱谁,但一次次的凝视,一次次的回眸,一次次的奔跑,导演用这种方式让爱愈演愈烈。
给我印象深的是招娣在丢失了发卡之后,导演在表现她接下来几天漫山遍野地寻找发卡时用的固定镜头。重叠的画面,来来回回的寻找,不为所动的镜头,风尘仆仆的爱情,在现实的旁观下岌岌可危——即使她已经找到了发卡。在找到发卡之后,又是一个固定镜头特写:甜蜜地戴上发卡,却又在一瞬间失落,整个世界都黯然了。
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固定镜头和固定机位拍摄,比如说在招娣奔跑的时候。印象比较深的还是招娣去给学校换窗纸的那一幕,导演给了两个窗户两个固定镜头特写,给人一种安宁娴静的感觉,激荡的感情都在那个教室里慢慢沉淀。然后,一个摇镜头缓慢地环视教室,招娣坐在教室里,爱情沉淀下来便是笃定。
色彩是张艺谋电影鲜明的标志:一个个大全景,满屏醉人的暖黄色,招娣穿着大红的棉袄„„画面美得惊心动魄,似以通感的方式让人认同这是一场犹如眼前美景般的爱情。若说有什么是让我回想起来觉得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色彩。现在觉得就是以后忘记了所有故事情节,以后回想起来也能记得金色的山坡和那一抹大红色。
这的确是一部能打动人的佳作,结尾处“我”和父亲交叠的念书声、年老母亲和年轻母亲的交替镜头扎实地赢得了不少观众的眼泪。本不是波澜壮阔的爱情演绎出了独特的动人心魄。
第三篇:《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内容摘要】《我的父亲母亲》 是一部爱情片,它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纯洁爱情的可贵与高尚,是我们这个物质生活富裕的年代很难拥有的。它给我们留给了很多思考。在那样一个包办婚姻制度的社会里,能走上自由恋爱这条路,需要的是多大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要经历一条艰难的爱情之路。我们将从影片的主题、色彩、结构、蒙太奇、人物、音响、镜头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主题分析
色彩分析
结构分析
蒙太奇分析
故事概要及人物、音响分析
镜头分析
看完《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眼前久久回荡着母亲在寒冷的冬天站在村口等待父亲的场景。在今天看来是很容易的举动,但是,对于生活在50年的母亲来说,这是打破传统的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走上自由恋爱的这一伟大的壮举。
这部影片是根据《我的父亲母亲》小说改编而成的,以旁白的形式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讲述的是中国西部一个山村女孩和知青老师自由恋爱的故事。通过一系列的回忆,将过去纯洁的爱情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的是一钟对50年代中国男女爱情的歌颂,对当今这个社会结婚需要有钱,有房,有车的男女爱情的讽刺的主题。
影片的开头是那蜿蜒曲折只有车子走过留下痕迹的山间小路,用远景镜头来介绍这里的地貌。告诉我们的是那种生活在大山里的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的人们,这里没有先进的文化,只有愚昧无知的人们。为后来的 母亲与父亲的爱情之路的艰难做了铺垫。
色彩总能给人的心里和情绪上不同反应,本影片正式利用了人的这种特性。从整体上来看讲述现在的生活用的是黑白的色调,而回忆却使用了彩色的色调。这里形成的是鲜明的对比,现实生活中寒冷的冬天父亲去世了,父亲与么亲的爱也就到此结束了,用黑白色调来描述最合适不过了。而回忆却是美好的,在万物复苏的春天,父亲与母亲相识相爱,他们的爱情是如此的美好,这就是导演用彩色色调的用意。从局部的色彩来看,现实生活中母亲穿的都是暗色的衣服,给人的是一种凄凉的感觉。现实生活中母亲为父亲织的挡官布是白色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残酷,而回忆中母亲织的那块布是红色的,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对爱情坚持不先追求的信念。现实生活中母亲为父亲织的那块布的红色已经退去,成为白色,而回忆中那块房梁上的红布是那样的红,其实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已经经历了坎坷之路,随着父亲的死,他们的爱情也该结束了。
本影片的叙事线索是现实生活与过去生活交叉出现的时空交叉式的叙事结构。以单一的父亲与母亲的爱情为线索一贯到底的单纯贯穿型情节结构。通过讲述母亲年轻时的那种对爱的执着和母亲年轻是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形成了一枝独秀式的人物结构和内敛式的美学结构。以现实在环境的环境利用独白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现实生活的无情带走了父亲与回忆中父母那种纯洁美丽的爱情。
影片采用的是颠倒式蒙太奇。影片的首先用全景来呈现年买的母亲,并且中部影片中母亲基本都是坐姿活着静止的形态。这说明母亲容颜已经老去。但是当影片发展到母亲坚持要个父亲织一块档官布,而不让“我”去买。当我去让夏大叔修织布机时,夏大叔说只有母亲还留着织布机。以及母亲坚持要把父亲从城里抬回来。这些无一不体现着,母亲容颜虽然已经老去,但她想让他对父亲的那份胜过海誓山盟的爱却不曾老去。母亲不想结束他与父亲之间的爱情,但是现实生活的残酷让他们不得不结束,这块白不是母亲最后一次用自己的爱编织而成。而一个相框把我们带入了对那段纯洁爱情的回忆。年亲的母亲是一个远近闻名么丽动人的姑娘,眨着俩小辫,身穿红色的花棉大衣和花棉裤子,出现迎接父亲的队伍中,经父亲与母亲的一见钟情的爱情从此拉开了帷幕。
母亲是一个文盲的山村女孩,而父亲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热血青年。在那个年代,儿女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而且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对于父亲和母亲这俩个家庭背景都不是一个层次的,而且是自由恋爱的爱情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那是母亲的那份对爱的执着,开始是父亲刚来与乡亲们一起盖学校,母亲是变这样的做好吃的,并且用一个“青花碗”天天送饭,为的是让父亲能够吃上她做的饭,这体现在那个年代人们生活习惯的质朴。即便喜欢,也没有直接告诉对方,而是偷偷的关心着。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爱一个人却要全心全意的付出,而且是不求回报的。在这里用的是母亲的特写或近景镜头来体现母亲对父亲的爱恋以及渴望父亲吃上自己做的饭的焦急心情。当母亲打听到父亲吃饭是拿第一个碗,接着就是母亲把青花碗放在第一个位置的特写镜头。这里更一步的体 1 现了母亲对父亲的那份关心。再到后来是母亲对父亲辛苦的寻觅,坐在山坡等待父亲的出现,母亲或前或后的出现在父亲送孩子们回家的路上,那种渴望父亲发现但又害怕被发现的矛盾心理。这里使用的是交叉式的蒙太奇,一个镜头是母亲的奔跑,另一个镜头是父亲带领孩子们奔跑,这是影片中想起了欢快的儿歌,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人们是多门容易地满足,而生活在这个物质生活富裕的年代的人们是多么不容易满足。而交叉线的主要特征就是最终会相交,这就是最终母亲还是从父亲面前走过。而父亲问起学生关于母亲,虽然是极具简单的话语,但是他却让母亲忘乎了所有。再后来父亲该到姥姥家吃派饭,母亲早晨早早的起来,赶紧利落的做好饭等待着父亲的到来,这时影片中响起了《同船共度》这首歌。将股市进一步推进。暗含了父亲与母亲的爱情终究会修成正果。母亲悄悄的看父亲吃饭的模样,好几次都是他们的眼睛相对视,当姥姥问起父亲为啥来村里教书不后悔,给父亲用了一个进京的镜头,父亲看了一眼母亲的背影,说了三个字我喜欢。这时其实更一步的表露出父亲对母亲产生了感情。父亲的我喜欢,其实暗含的是父亲喜欢母亲。再到后来红色的发卡,这时父亲送个母亲的爱情信物,又一次僵硬票推向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这更一步的说明母亲在父亲心里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位置。这时我们对母亲苦苦的寻觅结果感到意思的温暖。影片的暖色调到这里结束,春夏秋三个季节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的就是冷色调,父亲送个母亲发卡的那一次见面是母亲这么长时间以来苦苦寻觅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母亲这次面临的是无限期的等待父亲,母亲为了能让父亲吃上自己包的饺子,不顾山路的崎岖,奋力的追赶父亲,这里用了平行蒙太奇,一个镜头给母亲跑步,一个镜头给马车快行,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与马车之间是平行线,而平行线的主要特征是不相交,而且马车出现的时候总是远景镜头,并没有去用特写镜头来描述马的速度之快,但是马蹄的声音足以说明马的速度之快,结局是不可能追上马,最终青花碗打碎了,饺子撒了,发卡丢了。这里的平行式蒙太奇与前面的交叉式蒙太奇又一次形成了对比。这一过程体现了母亲为了父亲能够吃上自己包的饺子,已经到了忘记自己弱小的身体是不能跑过马车的。发卡丢了,要苦苦的寻觅,最终找到了发卡,但是母亲眼里却表露的是不在确定父亲还能否回来。由于母亲的日思夜想,一天母亲听到了父亲教孩子们读书的声音,结果跑去父亲没有回来,当母亲看到教师的窗户都坏了,母亲亲手胡窗户,贴窗花的手部特写,让我们看到 2 了么亲是如此的认真,再后来母亲盼星星盼月亮到了发亲答应回来的那一天。母亲大清早就站在村口等待父亲,在那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严冬,就占了整整一天,最终没有等到父亲。接下来就是母亲去城里找父亲,结果晕倒,醒来听到父亲教孩子们读书的声音,母亲跑去学校,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思念,以及母亲对他们爱情的坚守。但是影片并没有因此而结束。母亲面临的是又一次的等待。父亲是听说了母亲的情况忍不住才回来的,所以又被叫走了。而且由于父亲的这次行为,使父亲与母亲见面的时间又推迟了好几年。这里体现了母亲在父亲的心里和父亲在母亲的心里是一样的重要。等到父亲真正回来的那一天,母亲又穿上了父亲喜爱的那件红棉袄,站在村口等着父亲。这时用了一个升镜头,伸向远方。这就是母亲与父亲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故事如同这条小路一样,蜿蜒曲折,而且是唯一通往县城的路,他们的爱情是必定要经历曲折,但是他们最终要在一起是必须的。
最后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我为村里的孩子们上了一堂课,这时母亲的眼前是年轻时自己的模样和父亲教孩子们的读书声。这里使用了心里蒙太奇,体现里母亲对父亲的思念还是一如既往。最终以母亲奔跑在那条久久等待父亲多次追赶父亲的小路上使用定格这种技巧结束了整个影片。仿佛又一次的把我们带入了父亲与母亲那种纯洁的爱情故事中去!
[参考文献]:
[1]汪洋、何春耕.《我的父亲母亲》与《山楂树之恋》艺术风格比较.电影文学PKU 2011,(3)
[2]肖文.纯情与诗意的双重交响——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意境审美分析.内井冈山学院人文学院.电影评价
PKU.2006,(24).
[3]金昌庆.原型的意义—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文化阐释.当代文坛 PKUCSSCI. 1998,(7).
[4]王艺辉牛亚坤.感官电影唯美画面的视觉艺术——再读张艺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电影评介
PKU.2008,(20)
第四篇:我的父亲母亲 影评
奔跑,只为爱
——观《我的父亲母亲》有感
一部简单平淡的电影,只有黑白的现实和彩色的回忆。张艺谋采用倒叙的手法,让观众在知道结局的前提下,依然被电影本身的魅力所触动。
一部1999年推出的剧情电影,章子怡把那个对心爱的人倾心倾力羞答答的昭娣演绎的异常生动,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向往,还有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执着爱情。
张艺谋就是有这样一种才能,可以让书本上的文字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观众眼前,不是用高超的拍摄技巧,缜密的叙事情节,而是用心将观众感受到的一丝丝情感无限放大。正是这样一部简单的影片,获得了2000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1999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章子怡也因此一炮而红,变身为第一代“谋女郎”。
初恋,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事,而当电影中盛子的父亲为给村里的学校借钱修房子而在冰雪天中奔走意外过世,年迈的母亲讲述她那令人梦系魂牵的初恋时,盛子不但体味到那初恋情愫的凄美动人,甚至还分明读出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而这也正是我所体会到的。
母亲乳名为昭娣,年轻时是三河屯里远近闻名的美人,经常有村里的男人上门提亲。昭娣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为了三河屯里一个自由恋爱的女孩,她在盛子的父亲第一次来到村里任教书先生的那天便暗恋上了他。在村里的男人们忙着建学校的时候,昭娣以自家的青花大碗为记号,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通宵达旦织出最艳的“房梁红”装点心上人的教室;为了听到他教学生的朗朗念书声,不惜绕远路去担水;为了引起心上人的注意,昭娣每天在送学生的路边等着。终于,昭娣的美丽和诚挚打动了男青年骆老师的心,他们很浪漫又很传统地相爱了。一只塑料红发卡就是他给她的爱情信物,然而,就在心灵刚刚撞击的那一刻,悲剧却降临了:骆老师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昭娣特意为他做的蘑菇蒸饺没吃上,就被县里的人带走了。昭娣知道后疯了一般,怀揣蒸饺沿路追赶,然而人摔倒了,蒸饺烂了、青花碗碎了,就连心上人送的信物红色发卡也掉在路上。但昭娣却坚信,洛老师一定会回来,因为他答应过自己,一定会回来。昭娣找回了红色发卡,请技艺精湛的锔碗匠补好了青瓷碗后,决心拖着病弱的身体去远行寻找初恋情人,家里年迈的瞎妈妈阻止不了昭娣的决心。她蹒跚着上路了,却昏死在途中,幸好被路人及时送回,执拗的昭娣挣扎起身还要冒死去寻觅。幸好,皇天不负苦心人,恰在此时,骆老师意外地回来了,昭娣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泪珠从她美丽而又
憔悴的大眼睛中尽情地滚落。从此,一对璧人幸福的生活在这个安逸的小山村里,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她,两个人一爱就是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不离不弃,直到教书先生意外过世,也就是影片开头的部分。昭娣仍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每天在小学门口看着,她期望能再看一他眼,哪怕一眼也好,没日没夜地为去世的老头亲生织盖棺布,就像当初为他织“房梁红”一样用心。盛子知道母亲的心意,知道母亲绝不会放弃将父亲的遗体从医院太平间抬回来的心愿,只为让父亲记住回家的路。记住这个小山村的每一个沟渠,记住每一条自己曾经为他奔跑的山路,记住他们两个人的爱和回忆。在影片的最后,盛子在回县里之前,请求来到父亲曾经教书的小学为那里的孩子们教授一堂课。他站在父亲曾经站过的讲台上,念着父亲第一次来教书时做的一首“识字歌”,而自己年迈的母亲,和当初一样,悄悄地站在教室外的栅栏边,凝望着,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青年时代,偷偷撇着自己的心上人。
一部没有多余技巧的张氏电影。一部缓慢宁静的爱情电影。影片的色调好似秋天的油彩。延续张一贯的风格,朴实、干净,像一只简单粗犷的陶土碗。印象中,张艺谋电影中的女主角,都被他赋予了男人的个性,倔强而执着,勇敢而坚定,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拧劲。
十八岁的美丽少女,一双明亮的眸子,固执的一见钟情。
她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爱人。,对他好,悄悄注视他,给他做好吃的。
穿上新的漂亮棉袄去看他;为了能听见他教书的声音每天在村里的前井打水;用漂亮的青花瓷碗装好吃的摆在第一个位置上;刻意的在他会经过的路上等他;看到他走向井边赶紧把已经打上来的水倒回去;劈柴烧水认真的为他做一顿派饭;一遍遍的追上那辆远去的车;记着他腊八回来固执的站在村口的路边等他,直到全身冻僵。
我喜欢这样简单的情节,干净的故事,就像一段柔美的旋律,真实细微得让人感动。每一个细节都说不上有意义,每一个细节却都那么纯粹美好。我相信爱情是傻傻的,是固执的,是莫名其妙的。“母亲一连好几天早出晚归,她把那几十里山路都跑遍了,她想找到父亲留给她的那只发卡。”当她把那只失而复得的发卡别在头发上的时候,她的眼神甜蜜而哀伤,愣愣的,而眼泪却始终没有落下来。
爱情是什么,又好像不是什么,那种认为爱情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态度向来值得质疑。爱情能通过金钱获得吗?那多少金钱才是足够呢?爱情能通过人品获得吗?那多好的人品才能赢得足够好的爱情呢?爱情能通过外表获得吗?那什么样的容颜不会老去呢?与这些相比,一见钟情反而要可靠得多,第一眼,只凭自己内心深处的悸动,就好像有个声音在心中告诉自己:“是他,就是他”;又好像是有一双手轻
轻拂过你的心,痒痒的,酥酥的。至此之后,所有的人都是将就,唯有他,是心中最初的爱恋。凭着爱情的冲动,可以为他做任何事,在任何时候都想再他身边,哪怕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便满足了。
在这些年来的日子中,每个人都会有过这种感觉,也许在以后,这个人不会属于自己,但只要曾经爱过,喜欢过,便足够了。毕竟,有些人,有些事,是记忆中无法拥有,却深深怀念的。而昭娣应该庆幸,因为在自己生命中的40年中,都有过心爱的人陪着走过,虽然年华已逝,岁月不再,但爱情始终不曾老过。
看到最后最后,我还是哭了,为昭娣的爱情。
第五篇:影评《我的父亲母亲》
我不曾理解何谓“复古”,我不曾明晰老一代人心里根深蒂固的迷信和保守,我也不曾听闻我的父亲母亲有着怎样的爱情、婚姻观,我心里有的,只是对生活的一种忠实和忠诚。
去年的大年初二,我守着天花板数印花上的英文字母,脑子里始终有一句话在回旋,我就把它写在了空间里:记忆真的可以像沙画一样散成一屏风景,不变的只是如沙般的真实存在。而今天,没了去年的那段插曲,也淡了过年的那般氛围,为了一场我最怕的游戏我的冷冬,躲进被窝里看一场很久以前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看这电影,是个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都会觉得那里有自己曾经的生活。一件手工制作的棉衣,虽没有羽绒服那么轻巧,看着也挺臃肿,但它确实挡风;去工地给木匠送饭,用大瓷碗盛了饭和葱油饼,找来一块头巾,打对折系了扣拎起来就走;吃水,就是一根儿扁担,那会儿还是木制的水桶,挑了去村里打的水井里调水;学校,就是一间人字架的土胚房,也是那样一种习俗,上梁的时候,在大梁上包一块儿红,课桌,也不是那么高级的松木桌,三五个人挤在一张长桌上,有时候坐在边上的半个屁股就悬空着,但听课的兴趣丝毫不减。就是这电影里这些画面,让我再一次相信记忆里不变得始终是如沙般地真实存在。你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走不出自己的根!
《我的父亲母亲》,看了让人觉得很温馨,又总觉得有些东西离自己很近,我却看不见也摸不着它。那条路上有一个故事,从教书先生坐着马车走进村里的那天起,从田里庄稼一片片的金灿灿到暴风雪卷过招弟裹着的棉袄。故事里,她跟着先生在那间土胚学堂里听了四十年的课,她为了看见先生走远路从村口的后井里去挑水,她给他做了饺子,他却因犯了“右派”的错误被带回了省城,山上的那些树叶,都被她疯跑带过的一阵风给吹落了,终了,一大瓷碗刚出锅的饺子散在了草丛里,留一个碎碗成了她的念想,一个他送的发卡,让她为一场等待买了青春所有的单!
我说故事幸好是个圆满的过程,保守的指婚联姻在她和先生的世界里变成了过往,就像她在影片末尾的时候,告诉儿子:找对象的时候眼头儿不要太高了,有上了心的就带回家给爸妈看看。先生因心脏病走了,停放在省城的太平间里,她坚持让村长找人把先生抬回来,好让他再走一遍那山路,记得她们一起走过的路!我的父亲母亲,一部老片子,却让人看到了新鲜的、活着的爱!
章子怡扮演的年轻的母亲,就像八、九十年代里影视剧里无法代替的新一代女性,有着如山楂树之恋般的纯美和对内心的忠诚,而先生,他唤起一大批人对曾经求学的一种奢侈又极其幸福的回忆和怀念。今天,我们还是学生,我们也是青春的一些弄潮儿,可我们比起曾经,少了的是足够的真诚和勇气。《我的父亲母亲》,也让我看到我们的爸妈走过的路,可能他们没有影片里的这般艺术,但他们一定是有影片里对生活和感情的一段真实。曾在网络上看到过一个段子:一对美国的老夫妻,在金婚纪念日的时候,老头儿说要让老伴儿记住他今天的誓言,最忠的盟约是他信守在他离世的时候,他是去另一个天堂约见她的。说真的,以前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的台词:“等我们都老的时候,我一定等到你走了我再走,要不然留你一个人在人世上,我不放心。”那会儿,我只当是码了一些字,烘托一下氛围,但现在我是真能理解这些段子里别样的情感了,从我外公离世,到今天这部影片里的故事,觉得自己突然就从青春的世界里走出来了,多了一些思考,多了一些对生活的真诚,也更多一些对爸妈的依赖。
正值春节,在此祝全天下的父亲母亲:新春快乐,身体健康!愿我的亲友在新的一年里也能收获更多的舒心和真心。新年快乐!
壬辰龙年正月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