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啃老族”调查:经济压力成主要原因
“当了6年公务员,如今还在“啃”父母,这是当年大学毕业时没想到的。”日前,谈到自己的“啃老史”,宣城市市直某机关科员小李不免唏嘘。
小李来自宣州区乡下,家里经济条件不好。2004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基层一所学校任教,在学校谈了女朋友,2007年考上了公务员后与女友成婚。要结婚就绕不开房子,当时宣城商品房均价已接近3000元,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30万元,把两家老人的家底几乎掏空才凑齐首付。“买房时我和女友刚参加工作没几年,收入都不高,不啃老,不成活啊!”小李感叹。
小李的婚房用公积金贷款20多万元、分15年还清,每月还款1500元,刚结婚的小两口一下子成了“负翁”兼“房奴”。结婚6年多来,他们平时都是在岳父母家“蹭饭”,后来夫妻俩的收入虽然涨了一点,但又有了孩子,支出也大幅增加。2011年,小李又找岳父母“化缘”,给爱人买了辆车,方便她上下班。如今,小李和爱人每月到手的收入5000多元,除去房贷、养车,平常生活花销所剩无几。“这些年我们总摆脱不了缺钱花的境地,虽然也赡养双方父母,但更多的是靠老人接济,孩子也基本上是由岳父母抚养。”
“工作累,收入低,反正有父母养着,先快活几年再说。”家境富裕的宣城市青年王华告诉记者。高中毕业后,王华跑了许多地方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回到宣城,他先在一家企业当营销经理,干了3个月就炒了老板鱿鱼,又和朋友投资开烧烤店,没赚到什么钱就散伙了,只好在家待着,这一待就是2年。期间,父母也帮他找过2份工作,他都觉得枯燥乏味,最后干脆什么也不干了。
王华的同学陈海虽然大学毕业,但根本就没准备进入职场。“就业竞争太激烈,还是在家舒服。”小陈为自己啃老找了一个相当有说服力的理由:考研。2010年大学毕业至
今,他考了好几年,成绩越考越差,渐渐地,家里人都知道他其实是考着玩。忙于生意的父母认为儿子在家看书总比在外面跑要让人放心一些,也就不再计较了。
“惯坏”了的年轻一族
“家里就这么一个独苗,不给他给谁”“只要孩子好,我们老人怎么都能将就”“早也是给,晚也是给,有什么关系”……记者采访时,很多被啃老的父母发出这样的声音。他们中,不管是生活拮据的退休工人、还是资产丰厚的个体老板,没有一位老人对孩子啃老说“不”,总是尽自己所能,给孩子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帮助。啃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大为改善,很多老人不愿他们的独生子女受苦,千方百计为儿女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客观上催生了年轻一代怕苦怕累和贪图享乐的思想。
实际上,啃老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2005年,就有媒体公布了来自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数据:我国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子”现象,30%左右的成年子女有啃老情况。专家认为,家庭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就业压力和房价高涨等也是啃老群体产生的重要原因。从精神和经济角度而言,不少年轻人都还没有和父母完全“断乳”。
安居方能乐业,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是很多年轻人结婚的“硬杠杠”。以宣城市为例,近3年来,市区房价从每平方米3000多元上涨到目前的5000元左右,很多年轻人望屋兴叹。“收入增长远远赶不上房价、物价上涨的速度,不靠父母怎么办!”一些年轻人如此感叹。
受时尚消费观念的影响,一些年轻人热衷于超前消费、面子消费甚至炫耀性消费,凭借自己的收入远远承担不起,月月欠账,从而一再向父母伸手。有媒体将这一超前消费群体分成了3个类别:凭着自身条件挣钱、收支相抵的,叫“一败天地”;败完了自己又开始啃老的,叫“二败高堂”;到了年龄找了个和自己一样的伴侣,叫“夫妻对败”。美好生活靠自己打拼
“被人称作啃老族,毕竟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采访中,不少年轻人无奈地说,自己也不想啃老啊,但没有父母的帮助,就要沦为“房奴”和“负翁”。“啃老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现象,要客观分析,区别对待,加强引导。”宣城团市委副书记潘丽华说。潘丽华认为,被动啃老还有情可缘,可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年轻人习惯了躺在父母营造的安乐窝里,当“享乐型”啃老族。对这类年轻人,媒体和社会应该加强引导,激发他们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如果听之任之,只会让这些孩子依赖性更强,越来越没有动力和激情,甚至对生活产生消极颓废思想,最后导致恶性循环。当然,如果本人工作踏实勤恳,不过度消费,只是暂时遇到难处或经济困难需要父母施以援手,则需要采取宽容态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还有这样一批啃老族,他们“啃老”并非因为生活困顿,而是要从父母处“融资”,将老人的闲散资金用于个人创业和事业发展,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并在父母有需要的时候及时偿还。“父母有能力又愿意给孩子提供帮助的,只要是合理的支出,我认为并不是坏事。”36岁的省劳动模范、宣城市人大代表杨勇坦承,自己创业之初就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才获得今天事业的成功。“啃老让我创业少走了不少弯路,但年轻人怎么生活,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光有激情和好高骛远都不行,必须脚踏实地、勤勤恳恳。”
“啃老族说到底是有“老”可啃,是家长让孩子有了依赖。对于不思进取又过度消费的子女,父母不妨狠下心来,及早给孩子“断奶”。”潘丽华说,老人可以养孩子一时,却养不了一世,年轻人的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去打拼。父母放开了手,让孩子自己去磨炼、打拼,同样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延伸阅读·
调查显示:六成青年“啃过老”
围绕啃老行为,广州一家媒体开展了为期3天的网络调查活动。
调查显示:比例高达62%的80后年轻人,承认2年内“啃过老”,预期3年内还会啃老的比例占54%。收入低、物价上涨、购房压力大,是“啃老”的主要原因。此外,频繁跳槽导致经济困顿、过度消费、盲目使用信用卡、不会理财等,也使得年轻人频频向老人伸手。
专业人士建议,年轻人要为自己拟出一份“资产负债表”,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先“节流”再“开源”,杜绝信用卡盲目透支的行为;“跳槽”应三思,并要备足至少半年的“钱粮”,以防被动“啃老”。同时,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更应注重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而不是靠啃老和频繁的“跳槽”来逃避现实。
第二篇:啃老族现象原因分析
城市啃老族现象原因分析
【摘要】 家庭是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是所有人社会化必经的场所。城市啃老族的出现,充分表明他们没有形成健全的个性,没有学习并掌握相应的角色知识,更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折射出家庭社会化和个体社会化的严重失误。中国城市啃老族和中国社会经济的特殊发展又有了莫大的关系,发展不健全的职业教育和沉重的就业压力都是导致啃老族出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城市啃老 个体社会化 传统市场经济
“啃老族”是指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据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社会科学家认为,在当前就业压力日增,独生子壮大的前提下,“啃老族”有扩大的迹象。当中国进入老年社会的时候,“啃老族”必将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一、啃老族个体社会化不健全
1、个体社会化的缺陷
啃老族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也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在个体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在精神上始终没有“断奶”,没有完成社会化中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这与个体接受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主体有关。他们“啃老”与否,主要并不是谋生能力或知识准备不足的问题,而是一个人格心理成熟度,或者说精神状态是否成人的问题。
2、家庭社会化的偏差
父母在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教育态度和培养方案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雕塑着子女的形态。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很多父母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早年没有得到的东西便想让自己的孩子全部拥有。而且,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多数父母对子女身体是否高大健壮等生理性指标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对其人格是否成熟健康等精神性指标的关注。抚养子女的重点就是其衣着是否避寒保暖,膳食是否可口营养,而忽略了孩子人格的教育,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精神及家庭责任观。这一点导致家庭社会化产生严重偏差,是形成啃老的重要原因。
3、城市啃老族的消费行为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正在经历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在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价值观念也进行了全方位的转换。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带来的物质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发展的严重不协调,也即存在着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提出的“文化堕距”,使得许多人变成了文化上的边际人。这也是城市青壮年“啃老”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有所提升。人们的物质欲望获得强烈刺激,消费水平提升的速度远远超过收入,诸如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享乐消费、炫耀消费等成为青年一代中常见的现象。城市青年通常会因为经济生活难以自我满足而“啃老”。就职于广州市市一家公司的文文,工作刚满一年。她每个月可以领到两份“工资”,一份是公司发的2,000元月薪,另一份则来自父母,每月末
都有1,000元准时汇入她的银行账户。“没办法,我刚毕业,没什么经济基础,租房、交通、吃饭、买衣服,2,000元月薪根本不够花的。”他们为什么有收入还要“啃老”,这恐怕与其消费行为有关。
消费行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它既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也能对社会运行秩序产生极大的破坏力。消费行为发生的剧烈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建构了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啃老”现象。
二、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殊影响是中国啃老族形成的重要原因
中国向来具有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家庭观,这种家庭观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家庭的强关系。与社会上的其他关系相比,家庭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凌驾于其他关系之上的趋势。无论个人怎样发展,家庭永远同他站在一个立场上,家庭永远是他的港湾。“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这句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似乎说明了中国人历来就有“靠父母”的传统。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靠父母”是件天经地义的事,伸手向父母要钱要物、取父母之所有、尽父母之所能,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也许正是出于这种传统。子女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投靠父母。父母此时更是欣然接受,因为不管在外面怎么样,父母家的大门永远为子女敞开。即使是那些生活条件不错的子女,父母通常也愿意让他们常回家看看。这就是家庭关系引发的“啃老”现象。中国人的传统家庭文化观念是一种延续千年的社会意识,很难在短时间发生变化。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啃老族们需要“啃老”,中国的家庭文化更为他们提供了“啃老”的支持。
三、社会转型期过度市场化的压力
“啃老”虽然发生在个体身上,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家全能全包的单位制体制弱化,一切事物都由原先固有的从属处推向了市场。由于社会福利体制极不健全,这种变化不仅使大众失去了心理上的归属感,还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实际困难。笔者认为。探究城市NEET产生的社会原因,有三方面的市场化因素:
1、房价过高的压力。
在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福利体制还未发生变化,民众只要是“单位人”,住房可以仰赖单位分配,住房面积、质量则视单位级别与经济状况而定。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了住房市场化“改革”,市民买房要靠自己。近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行情持续飚升,一套商品房的资金投入消耗掉一个家庭一辈子的积蓄,还不敷所需。让父母为自己购房成为一批城市青壮年“啃老”的一种重要形式。按照中国房市行情,城市青壮年无法独立购房,无论是买房首期款还是月供款,由父母为其负担的不在少数。笔者认为,“房奴啃老”只是事情的表面,“房价啃老”才是事情的实质。可以说,正是超出收入水平很多倍的不正常房价迫使一些年轻人要“安家落户”不得不向父母求助。
2、就业压力。
近十余年以来,中国的就业压力一直很大。其一,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在2000万上下,而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800万个左右,造成就业岗位增加与就业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匹配,从而产生大量的新增失业人口。不少人甚至从未有过就业经历,他们的生存只能依赖家庭和父母。其二,中国的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冗员,为减员增效,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幅度的减员裁员行动一直未曾停止。这些人由于技能年龄等的限制,很难再度就业。仅凭政府给的微薄的下岗津贴或失业保险金难以维系生存――许多人还
根本领不到这类津贴。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回归父母身边。其三,中国的啃老族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没有任何优势,只能在岗位要求较低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同时又有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寻找工作,他们成为城镇失业青壮年人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无论竞争成功与否,城市青壮年通常总是不满于自己的现状,有一部分觉得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而且自己的社会地位处于低势,因此干脆回家啃老去了。其四,从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已经出现就业难的局面,从2005年开始,每年有将近30%找不到工作。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338万,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水平一直维持在70%左右,每年有几十万毕业生不能在当年找到合适的岗位。
3、社会保障缺失的缺失。
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开始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经费实行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担负的政策。如果没有单位,或者单位能力不足以支付部分费用,那么市民的社会保障就有了很大隐患。那些能按时领到退休金的老人大都能自给自足,加之人进入老年后,物质消费水平降低,这就为其后代“啃老”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城市青壮年当中,那些工作未久的人与从未工作者,以及失业者这类人群,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福利和保障方面通常较低,甚至还不如老人,许多人甚至没有社会保障。而他们的父母中有许多人却拥有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等。这样一来,年轻一代就有了“啃老”的藉口,有人甚至“啃”父母的生活最低保障金。
总之,出现啃老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教育,一方面要改善个人发展环境,从而有效地减少啃老族现象的继续蔓延。
第三篇:啃老族原因分析
“啃老”是一个与家庭不能分割的概念。家庭是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是所有人社会化必经的场所。家庭社会化和个体社会化的严重失误。
1、个体社会化的失误
子女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也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在个体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在精神上始终没有“断奶”,没有完成社会化中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这与个体接受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主体有关。
2、家庭社会化的偏差
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很多父母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早年没有得到的东西便想让自己的孩子全部拥有。而且,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许多父母本身便没有让子女“精神成人”的意识,认为“因为独生,所以啃老”。这种观点不尽合理。即使是在多儿多女的家庭里,父母往往会偏袒某些子女,比如老大或者老小,因此这些子女极容易成为“啃老族”。显然,责任在于父母在家庭社会化方面的失误,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塑造了这样一批“啃老族”。
3、城市NEET的消费行为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随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有所提升。人们的物质欲望获得强烈刺激,消费水平提升的速度远远超过收入,诸如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享乐消费、炫耀消费等成为青年一代中常见的现象。城市青壮年通常会因为经济生活难以自我满足而“啃老”。
一旦入不敷出,这些人就会转身向父母申请支援。父母则很少能眼睁睁看着子女生活拮据,通常会尽力提供帮助。即使家庭困难,也会先满足孩子的要求。
与此同时,中国人具有一种独特的面子观。壮年人啃老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一是他们认为自己岁数不小,与年轻人共同寻找工作,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实际上是心理素质差、安于现状的表现。面对社会的竞争,人到中年的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害怕失败;二是父母的保护。多数父母认为自己的子女已经是成年人,而且年龄也不小了,已经不再是小孩子,因此不能流露出责备的语气,怕伤及子女的自尊,不能不给子女留面子。而事实上,现代社会要求人理性化,人的自立自强,要求客观公正,这种面子观不能适应发展中的社会。传统的面子观在转型社会的现代与传统的轨道的夹缝中生存,不免产生了“啃老”类的社会问题。
面子观的另一个产物就是炫耀性消费。消费能力低下的品牌追求者盲目而不切实际的消费,导致经济生活拮据,转而寻求父母的援助,成为“啃老族”成员。
4、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殊影响是中国NEET形成的重要原因中国向来具有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家庭观,这种家庭观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家庭的强关系。无论个人怎样发展,家庭永远同他站在一个立场上,家庭永远是他的港湾。“靠父母”是件天经地义的事,伸手向父母要钱要物、取父母之所有、尽父母之所能,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也许正是出于这种传统。子女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投靠父母。父母此时更是欣然接受,因为不管在外面怎么样,父母家的大门永远为子女敞开。即使是那些生活条件不错的子女,父母通常也愿意让他们常回家看看。这就是家庭强关系引发的“啃老”现象。
三、社会转型期过度市场化的压力
“啃老”虽然发生在个体身上,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家全能全包的单位制体制弱化,一切事物都由原先固有的从属处推向了市场。由于社会福利体制极不健全,这种变化不仅使大众失去了心理上的归属感,还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实际困难。探究城市NEET产生的社会原因,有三方面的市场化因素:
第一,房价过高的压力。“房奴啃老”只是事情的表面,“房价啃老”才是事情的实质。可以说,正是超出收入水平很多倍的不正常房价迫使一些年轻人要“安家落户”不得不向父母求助。
但房价的压力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消费心理的因素。没有自己的房子难道就无法生存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房奴”们不顾自己的经济水平,非要买属于自己的房,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消费行为可视为追求时尚与流行
第二,就业压力。其一,造成就业岗位增加与就业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匹配,从而产生大量的新增失业人口。不少人甚至从未有过就业
经历,他们的生存只能依赖家庭和父母。其二,中国的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冗员,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幅度的减员裁员行动一直未曾停止。这些人由于技能年龄等的限制,很难再度就业。仅凭政府给的微薄的下岗津贴或失业保险金难以维系生存――许多人还根本领不到这类津贴。其三,中国的NEET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没有任何优势,只能在岗位要求较低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同时又有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寻找工作,他们成为城镇失业青壮年人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无论竞争成功与否,城市青壮年通常总是不满于自己的现状,有一部分觉得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而且自己的社会地位处于低势,因此干脆回家啃老去了。其四,从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已经出现就业难的局面,每年有几十万毕业生不能在当年找到合适的岗位。
第三,社会保障缺失的压力。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开始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经费实行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担负的政策。如果没有单位,或者单位能力不足以支付部分费用,那么市民的社会保障就有了很大隐患。而城市青壮年当中,那些工作未久的人与从未工作者,以及失业者(多为壮年人,称4050人员)这类人群,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福利和保障方面通常较低,甚至还不如老人,许多人甚至没有社会保障。而他们的父母中有许多人却拥有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等。这样一来,年轻一代就有了“啃老”的藉口,有人甚至“啃”父母的生活最低保障金。
第四篇:城市白领生活压力主要来源调查问卷
城市白领生活压力主要来源调查问卷
您好!
我们是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课外社会实践小组。首先感谢您能抽出一点时间来填写这份问卷!据我们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当前我国社会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就业压力日益增加,人民的幸福感不强。我们希望通过关注城市白领这一阶层的生活状态,从而进一步了解当前白领主要面临的生活压力以及其压力的主要来源,探究缓解这种压力的恰当方式。对于获得的调查结果,我们只进行整体的统计分析,不需要您填写姓名。谢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华中农业大学“梦之队”课外实践小组2011年11月27日
填表说明:请在符合情况和想法的问题答案选项上画上“√ ”号,或在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1.您的性别()
A男性B.女性
2.您的年龄段()
A.20以下B.20--30C.30--40D.40--50E.50以上
3.您的学历()
A.中学或高职高专B.本科C.硕士D.博士及以上
4.您所从事的行业领域()
A、ITB.房地产C.化工D.零售E.其它
5.您的现任职务是
6.您现在的个人月平均收入是多少?()
A、≤2000元B、2000—4000元C、4000—6000元D、6000元以上
7,您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是多少?()
A、≤40时B、40—60小时C、≥60小时D、时间不固定
8.您觉得现在的工作压力状况()
A.很大B.大,但能承受C.一般D.没有什么压力,感觉轻松
9.您觉得自己当前最主要的压力来自()
A.工作强度B.经济收入C.上下级关系D.职业前景F.其它
10.这些压力给你带来的最主要影响是()
A.工作效率低下B.工作缺乏兴趣C.人际关系不佳D.心理负担加重E.其它
11.你想通过这份工作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买房(车)B.婚姻C.高质量的生活D.个人发展E.创业F.其它___
12.面对压力,你最倾向于的减压方式是()
A.外出旅游B.娱乐活动C.体育锻炼E.充电(读书)F.找人倾诉(QQ、微博)H.其它
13、当意识到自己有压力时,采取减压方式的态度()
A、立即B、稍后C、看情况D、任其发展
14你最希望企业采取的减压方式是()
A.激励性的薪酬政策B.上下级间的交流沟通C.定期组织适当的文娱活动或聚会
D.组织拓展训练E.公费集体外出旅游F.其它_____
15.你希望国家采取什么措施帮助白领阶层缓解压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谢谢您的参与和支持,祝您每天工作顺利,心情愉快!
第五篇:消防系统压力不稳原因分析
关于消防系统压力不稳原因 针对近期对消防系统的压力试验工作,分析消防系统压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消防泵房内俩台消防泵的止回阀坏损,导致消防管道内的水回流到消防水池内最终导致压力下降(前期一直存在的压力下降问题主要是此处的原因)。
二:通过自来水公司专业管道维修队伍的维修工作在室外找到俩处漏水点。一处位于出消防水池钢管与室外PE管道连接处,此处为消防分包单位施工(此处漏水量较大)。另外一处位于食堂北侧消防管道阀门井内,此处为室外官网分包队伍施工(此处漏水量较小)。
三:室外消防管道连接室内消防管道的俩个碟阀关闭不严。自从对消防管道进行压力试验以来一直只针对室外管网进行打压,然而由于这俩个蝶阀不能完全关闭导致室外管网的压力不断下降。四:位于食堂西侧消防水池旁的挡土墙由于地基的下沉的原因对室外管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为压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应根据上述情况对各责任进行相关费用追加。
201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