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挽救网迷--我说我的教育教学故事陈明科1
挽救网迷——我说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陈明科
当得悉蔡强同学在这次五河县高中实验班招生以优异的成绩录取五河一中实验班时,回想起开学初的情景,我感到很欣慰。
开学的第二周星期一班会上,见蔡强同学无精打采的,我就问他:是身体不舒适吗?他说:不是。我想,刚进入毕业班,学习任务突然一下子变得这么重,身心压力都很大,这种现象是常见的,所以也没特别在意他。
没想到,下午蔡强的父亲到办公室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却是:陈老师,我看我这个儿子是没法救了。我吃惊地问道:蔡强同学出什么事了?听了他父亲的叙述,我才知道,蔡强在暑假里染上了网吧,已沉迷里面去了,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这个双休日的白天和夜晚都是在网吧里度过的。他父亲说,已劝了、打了,就是执迷不悟。
听到这里,我思考了一会儿,对家长说:你把孩子带回去,叫他继续上网。蔡强的父亲吃惊得张着嘴正要说什么,我继续说:你要陪着孩子一起上网,还要白天黑夜地上,一定不能中断。这时蔡强父亲的眼神由怀疑变为失望了:陈老师难道要放弃、甚至要毁灭我这个儿子吗?我解释道:孩子沉迷网吧,大凡是受到好奇心的诱惑,所以先让他尽情地去玩,等到玩腻了的时候,自然就会失去兴趣的。看着蔡强父亲那渐有希望的脸色,我继续给他出谋划策:你一定要敦促梁亮昼夜不停地上网,就象以前一样,吃住都在网吧里。如果他累了要休息、困了想睡觉,也不能让他停止。就乘机劝导他,难道读书不累吗?大凡读出书的人都废寝忘食过。这样下去,他会越来越厌倦网吧里生活的。这时你就要不失时机地开导他,无论干什么都会有厌倦的时候,学习也是这样。这就到了关键时刻,你千万不能松懈,要强逼他继续上网,更要不分昼夜地上。等到他象逃学那样开始想逃离网吧的时候,你就可以让蔡强作出选择:是继续上网玩得一事无成呢?还是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呢?请你试试看,也许能挽救你儿子的。
两周之后,也就是周一大清早,蔡强果然跟着父亲来上学了。可是当时我下的是一着险棋,但是赢了。
大禹治水,成功就在于疏而导之,非截而堵之。我想:教育亦然。
第二篇:我和陈明的故事
我和陈明的故事
我和陈明是普通的朋友,因为一件事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有一次,我和陈明在教室里玩,我拿出自己做的小木船来跟陈明玩,陈明把我的小木船摔坏了,我让他道歉,平时内向的他,不好意思开口。我就非常生气,从桌子上拿起书包头也不回的跑出了教室。从那以后,我见到陈明就没有和他说过话。
过了一段时间,我和同学们上马路边上玩游戏。陈明走过来要和我们玩,我坚决不同意,伙伴们劝我说:“别小心眼儿了,我们都是同学,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你就跟他玩吧。”我很生气他们那样说我,理也不理他们我就走了。刚走了一段,一辆大车从我的后面飞奔而来,陈明看到后赶紧跑过来拉了我一把,大车从陈明的身边过去了,把我吓坏了。我说:“陈明你有没有事,受伤了没有。”他摇摇头。我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下了。我又对他说:“谢谢你要不是你,我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他对我说:“没关系,你不生我气就好了,上回我把你的小船摔坏了,不仅没跟你道歉,而且还很有理,这次我应该救你,我们还做好朋友吧。”我对他说:“好,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通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意思了。
第三篇:我的教育教学故事1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必须用更高层次──生命的层次,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育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啊,作为最富有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育活动就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应该让语文回归本真。真正以人为本,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既要完善、丰富和激活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要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语言系统。怎样让语文课堂教学绽放生命的活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也是我思考的最多的问题。
《赵州桥》是一篇老课文了,我想破除以前陈旧的思想,“老文新教”体现点新理念,可又不知如何下手。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上课时,一个小小的意外,竟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豁然开朗。
班中的谷涛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着:“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我和同学们都沉浸在他的朗读里„„突然,好插嘴的沈思怡打破了这美好的气氛:“老师,这个‘吐’是个多音字,在这里不读‘tǔ’,应该读‘t’。”我愣了一下,其他同学惊奇地看看她,又看看我,很多已皱着眉头,拿不定主意。怎么办?我脑中快速想着解决这“意外”的对策,先来个缓兵之策吧!“这个字在这儿到底是读‘tǔ’还是读‘t’?请同学们查一下字典,并根据句子的意思,确定出他在这儿的读音。”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孩子们噼里啪啦的,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字典,纷纷翻阅起来,那认真劲真是别提了!我想,这就是兴趣的作用吧!我巡视着他们的学习情况,大约过了一分来钟,孩子们一一举起了手。
“说说你们的想法吧!”我饶有兴趣地说。
“老师,我认为这里应该读‘t’,因为‘吐’(t)的意思是‘不由自主’地从嘴里冒出来。再从这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赵州桥栏版上的龙是雕刻的,从它嘴里冒出来的水珠,是建桥叔叔把水灌进去后形成的一种喷水。那显然是不由自主地涌出来的,因而这里应该读‘t’音。”
“那么,你能举一些例子说一说吗?”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恩„„”他思索了一下说,“比如‘呕吐’(t)‘吐血’(t)。” 我示意他坐下,环视了一圈,绝大部分的孩子一边看着字典,一边点头表示赞同。“说得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的看法吗?”
“我觉得这个字在这儿读‘tǔ’好一些。”鸿倩停了停,很多同学都惊愕地看着她,“‘tǔ’表示‘使东西从嘴里主动涌出或冒出来。’从这个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来看,读‘tǔ’就能说明这些雕刻的龙真像活了一样,是那样主动、自如地吐‘tǔ’出美丽的水花,多好看!”话音刚落,有很多同学低头默读着课文,看着字典,思索着„„
“我也同意读‘tǔ’好些。如果读成‘t’,那么这些龙好像是在被动涌出水珠,自己一点儿也不主动,那就不逼真了。” “我也觉得读‘tǔ’比读成‘t’好些。”沈思怡回答道:“一个‘tǔ’字把龙写活了。这就更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智慧,使我们更加感到骄傲、自豪,这跟全篇课文的意思很吻合。”
听着同学们精彩的回答,我已经兴奋不已,连声称赞:“同学们,你们真会品析,能联系全篇课文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这个多音字,多么独特的见解呀!的确,这里读‘tǔ’比读‘t’要好得多。请同学们就带着自己刚才的体会读读这句话吧!”
学生读出了自豪、骄傲感,并强调了“tǔ”字。„„
离开课堂后,我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课堂中。我们都知道多音字是根据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来确定读音的。当学生对“吐”这个多音字感到茫然时,如果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吐”在这里读“tǔ”,那教学又会是另一番景象。孩子们会跟随我预设的教案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又是多么的牵强?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为了一种声音,牺牲掉孩子们个性的理解,那就是因小失大。我想,现在之所以有孩子会应其他同学的发言,说明孩子们已经养成了尊重相同意见的习惯,这也是我们课堂的真实写照。可见,我们的课堂还是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
我很庆幸,当学生振振有辞地说该读“t”时,我并没有忙于就此下结论,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思索、辨别,领悟到在这特定语境中读“tǔ”比读“t”要好得多。这读音上的一点细微差别,表现出来的意思和内涵却迥然有异,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特有魅力。可能有老师要说了:“这么一个字的读音,花费了这么多的时间,值吗?”我说:“值!而且很值!”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了学生联系语境,理解词句的能力,而且也是对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培养;同时,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还促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仔细斟酌、认真比较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
我们需要统一,同时也需要多样;我们需要价值观的认同,同时也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我们需要课堂的完整与和谐,更需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所以,课堂应该是多种声音汇聚成的和谐乐章,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
结语:语文课堂应该是孩子生命成长的乐园,而不仅仅是表演的天地;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丰富个性、健全人格的场域,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工作间;语文课堂应该是滋养性情、陶冶性灵的生态环境,而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简单循环。因此,我们要用生命去唤起生命,用真诚激发真诚„„
第四篇:1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灵机一动解尴尬
我正指着黑板上的图讲分数应用题,忽然靠墙的地方有了骚动,姚子毅和韩博动手了,粗略一问,原来前排的姚子毅撒懒向后靠,把韩博的桌子挤歪了,韩博捅了姚子毅一下,姚子毅出拳还击。我严厉的目光扫向二人,并厉声训道“为你们的鸡毛蒜皮影响全班上课,过分!”,继续讲课。姚子毅嘟哝了一下,就安静下来。觉得受了气还被老师批的韩博气愤得听不进课去了。我灵机一动,出了两道应用题:
1、一本课外书共60页,韩博已看54页,韩博看了几分之几?
2、韩博计划做好事50件,已经做了45件,还剩几分之几没做?
看到有韩博的名字,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投向韩博,虽然是虚构的题目,但围绕爱学习和做好事来出,韩博听出了他在老师心中的印象是美好的,所以很快脸上“多云转晴”了。
由此我想到,虽然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有些同学某些方面难免犯错误,老师也必须当众澄清是非,予以批评。要让他能承受得住批评,先要塑造他的尊严,寻找他的“闪光点”,再大张旗鼓的表扬;对老师的赏识心存感激,当老师再批评的时候他也能理解,不再以为是看不起人他。
第五篇:我说我的生活教育故事
我说我的生活教育故事 变则通,通则顺
【故事背景】现在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家中多为娇生惯养,使孩子养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习惯,很难做到谦让别人,因此在平时生活中要采取变通的做法来教育孩子。
【我的故事】前些日子,7岁儿子姨妈家的4岁小妹敬敬到我家来玩。吃饭的时候,敬敬坐了儿子的小椅子,儿子因此不高兴,拉着我的手要我给他要回来。我对儿子说;“妹妹是客人,我们应该对客人好一点,让她坐着吧,我们坐马扎。”儿子不肯,缠着我不放。我就对敬敬说:“敬敬,小椅子是哥哥的,你坐马扎把椅子还给他怎么样?”无奈,敬敬也不退让。可是儿子却非要要回椅子不可。平时以温和教育为信仰的我实在被儿子缠得难受,生气地说;“那你把她推到一边,把椅子抢过来!”儿子没动。(当时我是气坏了,如果儿子真的那样做我会阻止的,因为我怕伤着敬敬。)我又对敬敬说;“你不给哥哥的,哥哥生气,把你从椅子上翻下来伤着我可不管。”也许是慑于儿子的威力,懂事的敬敬乖乖地离开了椅子。我大做文章,极力夸奖她:“敬敬,你是最棒的,这么小的人还让着大哥哥,我最喜欢你!”吃饭的时候,我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敬敬:给她最好吃的,和她说话等等,就是不搭理儿子,故意冷淡他。机灵的儿子似乎看出了什么,他小心翼翼地对我说;“妈妈,我不坐椅子了,给妹妹吧!”我说:“你问问妹妹吧!”娇小的敬敬爽快地接受了儿子的椅子。一场争夺椅子的战争就这样过去了。又过了几天,敬敬又来玩,到了吃饭的时候,儿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我把椅子让给妹妹坐。”我突然一愣,原来儿子还想着上次吃饭争夺椅子的事。看来上次那件事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在想,教育不是万能的,虽然我们提倡快乐教育、幸福教育,对学生要温和,不要刺激等等,但有时候不使用点手段恐怕解决不了问题或是很难解决问题。我这样说绝不是否认说教的功能。确实没有教育孩子是不行的,因为他不能从理论上认识到问题的实质,由此他们的行动也就没有了标准。正如上面发生的让椅子的事件,如果我的孩子没有我以前对他的教育,他就认识不到到自己和妹妹争夺椅子是错误的,那他也不可能那么快就改变自己的错误做法。但如果我不对他采取点措施,那他就体会不到他这样做对他自己有什么不好,他会依然我行我素,“逍遥法外”。就如坐车我们都知道应该排队上车,但总有那么一些人总是抢座,因为抢座能得到好处,倒是那些礼让的人自己只好站着受累吧!如果我们能采取点措施,让抢座的人受到惩罚,譬如让他最后上车、不让上车或罚款等等,我想他会牢记教训,下次肯定不敢了,长此以往,上车抢座的不良风气肯定能得到改善。再如人人都知道乱扔垃圾污染环境不好,但乱扔垃圾的事情却屡见不鲜,就是因为乱扔垃圾对自身来说很方便,更没有什么损失,“何乐而不为”呢?但如果我们采取点强硬的措施,让扔垃圾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我想受到教训的人定会在再扔垃圾的时候格外注意了,时间一长,良好的自觉习惯就形成了。我们知道美国人不象我们中国人一样随便扔垃圾,难道美国人素质天生就高吗?答案是否定的,也许在很久以前他们比我们做得还差呢,只是他们采取了一定的手段,到现在只是形成一种不乱扔东西的习惯而已。
【故事感言】有道是:变则通,通则顺,办法总比困难多。世上万事皆如此,教育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