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试题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18分)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菜畦(qí)相称(chèng)确凿(záo)徘徊(huí)...
B、嫉妒(jì)脑髓(suĭ)秕谷(bĭ)环谒(yè)....
C、涉足(shè)收敛(liǎn)木屐(jī)简陋(lîu)...
D、蝉蜕(tuì)骊歌(lì)花圃(pŭ)沮丧(jŭ)....选出下列书写全对的一项:()
A、衣襟鉴赏性子很燥书塾B、弥漫讪笑臃肿接连不断
C、丑陋碎裂芦韦铰链D贮立篱笆瞬息锡箔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一项是()
A、球场内人声鼎沸,人们都在对即将开战的这场同城德比赛议论纷纷。....
B、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能够确保高枕而卧。....
C、站在西南购书中心的楼上可以看见参加元旦越野赛的队伍浩浩荡荡,来势汹汹地向终点跑去。....
D、这片早已废弃的庄园荒草萋萋,人迹罕至,让人们只能想像它昔日的繁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每小题3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B、世隶耕隶,属于 ..
C、父异焉异,诧异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谒,拜访 ..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父异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B、父利其然也公欣然曰 ..
C、仲永之通悟不能称前时之闻 ..
D、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 ..
6.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第Ⅱ卷(82分)
三、综合积累与运用。(共12分)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8.默写。(6分)
(1)补写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①山际见来烟。
②,何人不起故园情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
(2)请在《竹里馆》和《峨眉山月歌》任选一首默写。(4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2分)。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9.请用第一段的语句来总结百草园。(2分)
10.“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在本段中有何作用?(4分)
11.百草园的自然景物丰富多彩,这段文字中作者是调动哪些感官加以观察的?请举例说明。(4分)
12.第一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五、作文(60分)
13.岁月是一首歌,成长如一首诗。鲁迅告别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是成长;英子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是成长;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更是成长„„成长的滋味酸甜苦辣,成长的过程五彩缤纷。有时,成长很漫长;有时,成长就在一瞬间。成长的过程中有无数的人难以忘记,有太多的故事令人回味。因为“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请在下面两个题目中选一个为题作文: 1.伴我成长2.那一刻,我长大了
提示和要求:①叙事完整;②感情真实;③字数不少于600。
B卷
一、阅读下列诗歌,然后答题.(4分)
忆钱塘江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 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îu。②涵:包含。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这首诗描绘了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一词。(2分)
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乌蜂(12分)
杞离谓熊蛰父曰:“子亦知有乌蜂乎?黄蜂殚其力以为蜜,乌蜂不能为蜜而惟食蜜。故必尽逐其乌蜂,其不去者众哜①而杀之。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②手瘃③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而子独遨④以食,先星而卧,见日而未起,是无益于楚国者也。吾忧子之为乌蜂也。”
熊蛰父曰:“子不观夫人之面乎?目与鼻、口皆日用之急,独眉无所事,若可去也,然人皆有眉而子独无眉,其可观乎?以楚国之大,而不能容一遨④以食之士,吾恐其为无眉之人,以贻观者笑也。”
注解:①哜(jiē)齐鸣声。②胝(zhī)老茧 ③瘃(zhú)冻疮。④(áo)游玩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黄蜂殚其力以为蜜(竭尽)B、其不去者众哜而杀之(离开)..
C、先星而卧(先前)D、以贻观者笑也(留给)..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手瘃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
2.然人皆有眉而子独无眉,其可观乎?
5.文章一、二小节体现了熊蛰父的两个形象特征,请各用一成语概括。(4分)
三、阅读(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我”童年的好朋友是,外公叫他。
7.“别忙,等一等!你放多少茶叶?”他把茶叶放到手掌上,细细地数,说道:“你的茶叶比我的碎,所以我该少放,我的叶子大些,多出茶色。”他十分注意外祖母倒给自己的和倒给他的茶是不是同样的浓度,倒在两个茶碗里的分量也要平均。上文中的“他”指的是谁?这段文字表现了他怎样的特点?
(二)阅读下列文章,然后回答(18分)
父爱陷阱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这一切都是徒劳。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圈,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的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预料。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13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8.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4分)--警觉地应对危险--
9.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是“满脸憔悴”,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有哪些原因。(3分)
10、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中父亲的形象(3分)
11.父亲说“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文章在为此埋下了哪几处伏笔?(4分)
12.文中父亲教育孩子采用的是怎样的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4分)
四、语言运用
13.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4分)
小诗人以《微笑》为题写了两句诗,请你能按他的句式续下去。
微笑,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是一点柔嫩的绿草,给大地无限生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概括主要内容(4分)
刚刚闭幕的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对成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其中明确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市生态转型升级。改善空气质量,是成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公众健康、建设美丽成都的重要内容。在近年来不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公众身体健康,昨日,市政府新闻办2014年第5次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计划利用4年左右的时间,用40条重拳出击的综合性措施,力争能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到2017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能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数大幅度减少。
15、情景对话(4分)学校“原上草”文学社的易居白同学想请学校语文组的张老师给全体社员们做一个写作专题讲座,下面是易居白同学与张老师的一段对话,请根据情景补全。
易居白:张老师,您好!下周是我们“原上草”文学社的社团活动时间,我们诚挚邀请您下周二在阶梯教室给我们开一个写作讲座。
张老师:哎呀,很不巧,下周二我另有活动,能换个时间吗?
易居白:
张老师:好的!那我们下周五下午2点在学校的阶梯教室见!
第二篇: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2012年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周”方案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2012年安全教育周”方案
2012年3月26日是我国第十七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目的在提高学校安全教育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防范机制,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良好氛围。
一、活动主题: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共建和谐校园
二、活动目的:认真贯彻开展全国“2012年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活动的文件精神,通过开
展“安全教育周”的活动,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应急避险能力。
三、活动时间:3月26日——4月1日
四、活动内容与形式:
在全校师生中切实开展“六个一”专题教育活动。
1、一年一度安全责任书签订:全校教职工例会期间。
2、一条安全教育标语:“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将悬挂在校门口。
3、一次安全教育主题录像观摩:本周二 “读书读报课”时间观看两大主题的安全专题教育电视影片,每次时间大约20分钟(主题之一《道路交通安全》,主题二《游泳安全》)。
4、一场“安全隐患人人查”活动:周五班会课,由各班级组织同学们找出家庭及学校的安全隐患,并填写《安全隐患报告单》于周五之前交德育处。
5、一次安全大检查 :本周内,学校将组织人员对全校进行了一次安全大检查。为此,有请各年级、班级应在本周内先进行自我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以便及时解决。
6、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按照学校安全疏散路线,开展一次全校学生的安全应急疏散演练活动。(5月11日下午14:00)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总务处2012年3月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试题
味蕾上绽放的爱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试题 黎明
①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班级:姓名:学号:
一、字词积累 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
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凿[záo]桑椹[shân]油蛉 [líng]斑蝥[máo]倘
[tǎng]若珊[shān]瑚攒[cuán]敛[liǎn]罕至[hǎn]秕[bǐ]谷书塾[shú]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②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宿儒[rú]蝉蜕[tuì]鼎[dǐng]沸倜傥[tì tǎng]拗[ǎo]盔[kuī]甲锡箔[xī
生的印记。bï]
③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④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
3个凑学费。只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
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
2、《雪地贺卡》膝[xī]盖颏[kē]下岐[qí]山嫉[jí]妒恳挚[zhì]襟[j
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īn]怀雪橇[qiāo]臃[yōng]肿痴[chī]痴
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⑤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
3、《阿长与<山海经>》惊骇[hài]劫掳[lǔ]针灸[jiǔ]疮[chuāng]疤诘[jiã]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问惧惮[dàn]霹[pī]雳震悚[sǒng]懿[yì]旨孤孀[shuāng] 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
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
4、《拣麦穗》田埂[gěng]积攒[zǎn]趔趄[liâ qie]磕[kē]碰戏谑[xuâ]年迈的父母。
⑥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大言不惭睒[shǎn]前仰后合山坳[ào]坳蹒跚[pán shān]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5、《童年絮味》鬈[quán]曲小箧[qiâ]羡[xiàn]慕细糠[kāng]雷霆[tíng]⑦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万钧百无聊赖掴[guï]耳光啜[chuî]泣叱[chì]责譬[pì]如撮[cuō]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合蹭[câng]破驯[xùn]良肆无忌惮[dàn]噙[qín]着焦灼[zhuï]不安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3分)撅[juē]嘴
6、《生命》如法炮[páo]制调侃 [kǎn]
2.第④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二、文学常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3.分析“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16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
<山海经>》都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雪地贺卡》鲍尔吉•原野,1958年生,当代作家,蒙古族。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4.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拣麦穗》张洁,女,1937年生,当代作家。
《童年絮味》舒婷,女,1952年生,当代诗人。
《生 命》沉河,1967年生,当代作家。
三、现代文阅读(13分)
白银市第五中学2014年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试卷 1
四、诗歌鉴赏
(一)《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得还是老宅院好,生活几十年了,怎么也不愿意离开。
坐在奶奶身旁,看见奶奶那满头白发,心中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自从到县城上学以后,我已失去了儿时对她的依恋,以至于几年也没有怎么相见。望着炉膛里忽明忽暗的余火,我一下子拾起了儿时的感觉,那时,我们围坐在炉灶旁,奶奶总爱一边给我们讲故事,一边烤红薯给我们吃。她在炉火下放两个红薯,不时用手去摸一下,待烤软了,便轻轻剥开,给我们慢慢舔吃。为此,我和弟妹们曾经常发生争夺红薯的“战争”……
如今物依旧,红薯也依旧如此香甜,但身边除我和奶奶外,已空无一人。晚风习习,吹起了童年的往事,再也没有了儿时的欢乐与幸福。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再也无法回来了。我仰望天空,心
1.本诗以
中一片惆怅、失落……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这,是一个忧伤的周末。
得分点解读: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并不是成年人的特权。通过这一篇《忧伤的周末》可以看出,在小作者的心
中,不仅装盛着书本和学校,而更多的是不尽的童真和亲情。
本文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
4.诗中写因思恋而痛苦失眠的诗句是:
一是语言简洁流畅,节奏明快。通篇几乎都是用白描的手法,绝少用形容词,节奏简洁明快,不拖
(二)《蒹葭》
泥带水。这样使文章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巧妙地拓展了生活空间,既有学校生活的描写,又有家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生活的叙述,还有童年生活的回忆。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二是刻画入微,真实细腻。如文中对奶奶的描写:“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穿着粗布衣裤,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显得又矮又瘦,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仿佛一阵风就会把她吹倒”,“满头白发”,写出了奶奶质朴、慈祥、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苍老的特点。此外,文中对作者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细致入微。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三是线索清晰,结构完整。文章明写“我”回奶奶家的所见所闻所感,暗写“我”学习负担之重以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及对亲情、童真的回忆与渴望。首尾自然巧妙的呼应,行文过程中有意而又自然的点题,都令文章小巧精致而又活泼灵动,结尾抒发作者“惆怅、失落、忧伤”的心情更是点睛之笔。1.,是一首典型的(2分)
(二)请以“的周末”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2.本诗以(2分)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4.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五、写作部分
(一)忧伤的周末
我们做完最后一道作业题,班主任突然宣布:“明天周末,放假!”全班顿时欢呼雀跃,“耶”声一片。我猛然记起自从进入初中以后,就整天沉浸在紧张的学习中,很少有过属于自己的周末了。
我决定利用这个周末放假时间,回乡下一趟,去看看久别的奶奶。
到了奶奶的老宅院,轻轻推开那道柴门。奶奶正在烧火做饭,听到声音的她“哦”了一声,一见是我,显出意外的喜悦,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奶奶穿着粗布衣裤,显得又矮又瘦,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仿佛一阵风就会把她吹倒。奶奶依旧这般质朴,只是人苍老了许多。
到老奶奶家只是心血来潮,忽然发现我已经几年没有见她了。两家离得并不太远,我和爸妈住在县城,奶奶住在乡下。奶奶腿脚不方便,很少来我家,父母一度要求她到我家去住,可奶奶总觉
白银市第五中学2014年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试卷 2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李彦的备课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
第一课 长 江
郭 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 风及其作品。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3.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曙天()吹拂()哺育()舢板()驳船()堆栈()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6.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2)互动学习:
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学生小组讨论,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互动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4:自己动手试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补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等。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互动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见课本。研读与赏析:
1.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明确: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2.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辨析:“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第六自然段。2.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
第二课 《筏子》
袁鹰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 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三.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分析课文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1)大水车 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六.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 “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七.讨论
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八.作业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比较·探究《诗歌三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亲怎样的情感。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二.作者简介:
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4.教师示范朗读。
四.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 祖国的情感。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五.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六.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一条大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主题。
2、过程与方法 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对“《我是祖国》”这首歌曲的独特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我的祖国》”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比较本文与前几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理解《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我的祖国》。这首旋律优美、韵味浓厚的歌曲,曾经在一代人的心中掀起波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今天,我们作为祖国新的一代,再来听这首老歌,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无所不在。现在,我们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看看他对这首歌有什么独特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纪实长篇《中国钢琴梦》、《钢琴时代》等。
三、字、词学习。
1、生字:铆(mào)偌(ruî)大 蓦(mî)地 简陋(lîu)浸淫(jìn)(yín)
2、生词:缠绵:婉转动人。惬意:满意;称心;舒服。戛然: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潸然:流泪的样子。四、一读课文,独立思考:
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没有必要?
2、抒写对“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的无限钟情作者的记叙和描写有多少层次?你最欣赏的是其中的哪一层次?为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10、11三个自然段。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根据听歌经历,可将文章怎样划分层次?(表达对祖国无比热爱、依恋之情;可按初听、再听划分为两个层次。)六、三读课文,品味第一部分(1——7自然段)。
1、概括段意:回忆童年往事,叙述“我”对“一条大河”这首歌的初次接触。
2、理解、讨论:
①第1、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第1、2自然段,通过小时侯看电影的故事,引出“一条大河”这首歌。第3自然段,通过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引起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1——3段只是为了引出最初对“一条大河”的记忆,却用了不少篇幅,这样写是否妥当?(言之成理即可)。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首歌的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哪组找的最多最全。
④第5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说明歌声以深入作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祖国对新生活的热爱,荡涤着他的精神世界。)
⑤作者通过什么手法使读者体会到这首歌强大的感染力?(对比。如:战士们看电影时的激昂情绪与听歌时的安静对比。“我”听歌前后思想态度的变化等等。)
七、学习第二部分。
1、段意:我听郎朗的演奏,真正领悟“一条大河”包含的思想感情。
2、找出文中关于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给人美妙感受的优美语句,认真品读。
3、思考并讨论: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③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
4、“一条大河”的内涵究竟在什么地方?(小组竞赛,评出优胜。)
八、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记叙了在不同的时空听到“一条大河”这首歌的真切感受,赞扬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不朽的艺术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的热爱、依恋之情。
九、写作特点与借鉴。
1、技法应用: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表现中心。
2、语言欣赏:语言充满激情。
3、写作借鉴:对重点部分的细致描写,值得借鉴。
运河与扬子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3、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一课时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故事的经过,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安于现状,一种努力奋斗,创造新的生活。
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故事的结局。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结束):揭示寓意: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
四、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
2、《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
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
3、扬子江为什么说自己的“命确实无人能毁的”?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运河说“我不是与你一样地活着吗?”你认为运河真的像运河一样地活着吗?
6、为什么扬子江要说“快乐的奴隶”总远胜于“怨尤的奴隶”?
7、“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五、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扬子江于运河的对话,简洁生动,毫不拖泥带水,结尾的议论,充满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六、迁移训练:
请从比喻、拟人、排比中选择一种修辞方法来赞美我们家乡的大运河。
七、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第三题。
2、背诵全文。
江之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3、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的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五、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
2、“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看。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8、“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六、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七、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六、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壶口与龙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壶口与龙门的总体特征。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介绍地理特征、历史传说和现状。
三、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1、壶口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2、稳重将神话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3、请用简洁深感懂得华描述一下龙门三激浪。
4、倒数第二段引用李自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四、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说明继续和描写议论相结合。
五、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六、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结构。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七、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第五篇: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试题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
班级姓名评价____________
一、综合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悲chuàng()沟hè()chuàng()然xián()熟
qiú()劲剽()悍阔绰()庇荫()...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妄下断语满目疮痍慷慨以赴妒忌
B.石破天惊耀目刺眼迥然不同羁绊
C.畏罪潜逃苍苍莽莽一尘不染愰惚
D.眼花缭乱豪迈犷野秩序井然观瞻
A.鸟的花冠,鸟的羽毛,鸟的翅膀与它们个性迥异的叫声相得益彰,成为大自然天造....的杰作。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B.有经验的羚羊的跳跃能力要比年轻的羚羊的跳跃能力略胜一筹。....
D.王刚同学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李梅做的好事比他有过之无不及。.....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只猫的结局,特别是第二只猫的失踪,使我家不再养猫了。
B.《斑羚飞渡》中的猎人们将羊群逼上绝路是一种极不应该的行为。
C.斑羚的这种舍弃个体生命来挽救种群的本能是在长期的生存进化中养成的。
D.《华南虎》的作者由于有过被束缚自由的惨痛经历,才对笼中虎的悲愤心灵更加理
解。
5.阅读下面《童年》的读后感,回答问题。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作者一段辛酸的童年往事。读了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这部小说使人在黑暗中看到
了光明,在邪恶中看到了善良,在冷酷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在悲剧氛围中感受到了
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童年》是一曲感人肺腑的悲歌,更是一首不屈者的赞歌。
⑪画线句子是一个病句,请把修改意见写在下面。C.他的挑战欲极强,越是进退维谷的境界,他越是兴奋不已。....
⑫三部曲中的其他两部是《》和《》。
6.默写。
①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②赵翼《论诗》一诗中表达了今人会胜过古人的两句是:。
③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机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④在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猫、斑羚、华南虎、马和狼,写出含“猫、虎、马、羊”的成语各一个:。⑤写出关于“马”的连续两句诗句:。
二、自主阅读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2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一狼洞其中()..
③屠自后断其股()④止增笑耳()..
⑤缀行甚远()⑥一狼仍从()..
⑦屠大窘()⑧恐前后受其敌()..
⑨顾野有麦场()⑩弛担持刀()..
8.请在下面各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限一个字),概括前四段的大意。
①_____狼②_____狼③_____狼④_____狼
9.下面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屠自后断/其股B.恐前/后受其敌
C.其一/犬坐于前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0.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两个。、1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③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12.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二)阅读下列语段《斑羚飞渡》,完成13—19题。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13.“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的含义是什么?
14.文中多次写到“我”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15.选文再次写到彩虹作用是什么?
16.你是如何理解结尾“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的?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7—20题。
32个未接电话
①去年12月的一天,天气非常寒冷,似乎要下雪。
②我和同班同学小华留在学校补课,直到下午3点半才离开学校。我们一路小跑着来到车站,还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辆公共汽车开走了。还好,没多久,又来了一辆,我们想都没想就跳上车,找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了下来。这时,天色渐暗了,街道两旁亮起了路灯。令人惊喜的是,下雪了!我们住的城市几乎从不下雪……我们兴奋地望着窗外。在柔和的灯光下,雪花在空中轻轻飞舞,把整个城市装点得格外宁静、祥和。如果雪一直下到明天,这个城市将会变得一片银白,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想着,想着,不知过了多久,我觉得大约该下车了。定睛一看,糟了!怎么这么陌生?原来我们搭错车了!我一下子紧张起来,连忙找手机,想联系妈妈。可是翻遍了书包也没有找到,一定是早上落在家里了。更令人沮丧的是,我还不记得爸爸妈妈新换的手机号码。四下张望,尽是陌生的面孔,我有些害怕了。我和小华决定不下车,跟着车返回到上车的地方。大约两个小时后,我们又回到了上车时的车站。更糟糕的是,由于下雪,我们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停运了!小华忙给家里打电话,可是她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家。这么晚了,我还没到家,爸爸妈妈一定很着急!我自己也急得想哭。我们俩孤零零地站在车站,不知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害怕,我们不停地哆嗦……
③我是一个15岁的女孩,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是那种看见客人来了就想往房间里躲的孩子。从小我就很听爸爸妈妈的话,他们也很疼爱我。爸爸妈妈在塔沃拉地区开了一家服装公司,白天在公司工作,晚上要到半夜才回家。因为不放心我和弟弟,所以放学后让我们直接去公司,在那里吃饭、做作业。
④去年,我上了当地一所著名的高中。学校功课很多,考试也很难。不过,为了妈妈,再难我也愿意。学校离公司很远,还好,学校附近就是车站,开往各地的公共汽车很多。平常我总是中午1点钟放学,两点钟就可以乘公共汽车到达公司……
⑤大雪还在下,这时我们已丝毫没有了欣赏雪景的心情,只是呆呆地站着。终于,小华的手机响了,是她的一个朋友打来的,问小华是否和我在一起,还说我妈妈很担心我,问我们为什么这么晚了还没有回家。挂断电话后不久,弟弟打来了电话,他一个劲儿地责怪我:怎么在外面呆了这么久,妈妈急得都哭了,说再不回来就要报警了。我告
诉他,我们搭错了车。晚上7点左右,终于盼来了叔叔,他先把小华送回家,然后带我回家。
⑥一到家,我马上去拿手机,手机上的来电显示让我震惊:32个未接电话!20条信息!在我没有回来的这几个小时里,妈妈居然给我打了32个电话,发了20条信息!顿时,强烈的自责让我无地自容。我哭了,我无法想象这几个小时妈妈是怎么度过的!
⑦夜里,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对不起妈妈。第二天一大早,我见到了一脸疲惫的妈妈,我流着眼泪向妈妈道歉。妈妈慈爱地说:“你长大了,以后出门一定要记得带手机。”
⑧通过这件事,我想了很多。是的,我已经长大了。也许,我要改掉的不是忘带手机的毛病,也不是记不住父母的电话号码,而是要学会应付突发事件。妈妈,请您放心吧!以后,我一定会变得坚强起来!
(原文荣获第十三届华人少年作文比赛一等奖,作者为余义君,有删改)
17.选文为什么用“32个未接电话”为标题?
18.请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1)从叙述顺序来说,选文的第③④语段属于什么顺序?主要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文中有关 “我”和小华被叔叔送回家这一情节只用了一句话来叙述?
19.请运用选文的相关内容,在文中的“我”和妈妈两个人物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性格特征。
20.请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和生活体验,说说选文对你的启示(至少说3个方面)。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第六单元参考答案
一、综合性学习(27分)
1.(4分)略2.(4分)C3.(4分)C4.(4分)A
5.(5分)(1)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或 读了这本书 我深受感动(2)《在人间》 《我的大学》 6.(6分)①略 ②略 ③略 ④略 ⑤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二、自主阅读(51分)
7.(5分)略
8.(4分)遇 惧 御 杀
9.(5分)C
10.(4分)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心狗肺、鬼哭狼嚎等。11.(9分)略12.(6分)言之有理即可。
13.(4分)这是一座必死的斑羚用生命组成的新生的桥。
14.(4分)通过“我”的感受来揭示和升华文章的中心意思,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15.(4分)为了渲染烘托斑羚飞渡的感人的精神。
16.(6分)镰刀头羊为种群的存续感到欣慰,为老斑羚的牺牲精神感到自豪,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它用生命给这次飞渡添上了悲壮的一笔。那灿烂的彩虹正象征了镰刀头羊的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三、拓展迁移(22分)
17.(4分)因为“32个未接电话”最能表达妈妈对孩子的担心和关爱;最令“我”自责和感动。
18.(6分)(1)插叙,补充说明家庭情况和事情的来龙去脉。(2)因为从全文的主题表达来说,意义不大。
19.(6分)示例: “我”:“为了妈妈再难我也愿意”可见其懂事;“想都没想就跳上车”“忘带手机”“记不住父母的电话号码”等可见其马虎,“流着眼泪向妈妈道歉”“决心学会应付突发事件”“变得坚强起来”等可见其知错能改、勇于自我反省;妈妈:“很担心‘我’”“急得都哭了”“慈爱地教育并未责怪‘我’”等表现妈妈的慈爱和宽容。
20.(6分)平时做事要仔细,不能马虎;遇事要冷静,不能慌张;要理解家长,要善于和家长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