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2011年第二学期古溪学校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试题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古溪学校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班级姓名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35分,1-9题每小题各3分,10题8分)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蝉蜕(tuì)尴尬(ɡānɡà)木屐(jī)玉簪花(zān)B.系上(jì)骊歌(lí)缠络(luî)攒成(zǎn)C.桑葚(shèn)臃肿(yōng)花圃(pǔ)掸子(dǎn)D.菜畦(qí)倜傥(tìtǎnɡ)拗过去(aǒ)弥漫(mí)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相宜丑陋瞬息人迹罕至B.确凿讪笑肿胀荒草萋萋 C.书塾幽寂搏学来势凶凶D.忧郁嫉妒叮嘱骇人听闻 3.下列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倜傥:洒脱,不拘束。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罕,贵重。B.骊歌:告别的歌。讪笑:讥笑。
C.极目:用尽目力远望。骇人听闻:让人听了就吃惊害怕。骇,震惊。D.伫立:长时间的站着。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为,题写。4.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今天碰到小学同学赵丽,她说有空要来鉴赏我近期的作文。
B.外面正下着大雨,他没有带雨具,只得冒雨疾行,样子显得很狼狈。
C.从没见老师发过这么大的火,教室里一片静默,同学们大气也不敢喘一口。D.这次没有能够当选班长,他的神情显得很沮丧。5.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①他觉得非常悲哀,因为自己长得那么丑陋,而且成了全体鸡鸭的______(A.嘲笑B.嘲弄C.玩弄)对象。
②我看看老师,________(A.请求B.征求C.求取)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6.下面是不同地方出现的标语,用得不得体的一项是()A、学校——请写规范字,请说普通话。B、草坪旁——小草也有生命。C、公路旁——出车在外,亲人盼归。D、医院——欢迎再次光临。7.没有运用比喻的—句是()A.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B.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C.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风帆。
D.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飘在空中;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8.联系语境,解释词语有误的是()A.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机关:这里指秘密的意思。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无味:没有味道。C.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知交:知心的朋友。D.“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闯练:走出家庭,到生活中去锻炼。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戈宝权译的《普希金诗集》,作者普希金是俄国著名诗人。B.《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含义丰富,既指指夹竹桃花的败
落,又暗示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还指“我”长大成人,语带双关,涵义十分丰富。C.《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是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10.将下面一段文字简缩到25个字内(一个标点算一个字,允许用原文外词语)。有人向罗马教廷控告布鲁诺是“异端”,“罪状”一共有一百三十条。在布鲁诺周围,开始布满了恶毒的监视的眼睛。他逃亡了。在意大利的各个城镇——土伦、热那亚、威尼斯、帕都亚——流亡了三年,这些城市也和那不勒斯一样,到处是残酷的镇压异端的机构——宗教裁判所,大学里则充满了亚里士多德的信徒。最后,乔尔丹诺•布鲁诺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自己热爱的土地,越过阿尔卑斯山,逃亡到国外去。
二、阅读理解(65分)(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1.解释加点的字。(6分)(1)邑人奇之()(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1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或以钱币乞之D.余闻之也久 1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3分)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 14.翻译下列句子。(6分)(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回答问题。15.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6分)
16.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6分)
(二)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______,还有______,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7.默写填空。4分
18.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3分
A.由园内到园外B.由整体到局部
C.由概括到具体D.由略写到详写
19.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4分
20.本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找出其中一个例句并分析其作用。
修辞方法有:。2分 例句分析:6分
21.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3分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三)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
22.按照顺序写出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2分
23.删掉句中的加黑字好不好的,为什么?8分
24.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6分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各每小题2分)
1B2.C3.A4.A5.①嘲笑②征求6.D7.A8.B9.C10.布鲁诺因被人控告是“异端”,被迫流落他乡,逃亡国外。
二11.(4分)(l)对„„感到惊奇(2)通“攀”,牵,引。(3)相当(4)渐渐 12.(2分)BD 13.(2分)B 14.(4分)(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15.(3分)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16.(2分)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使方仲永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17.(见课文)
18.B
19.颜色、声音、形状、姿态。
20.排比、拟人、比喻、反复。
21.C
22.排比、拟人
23.不好。因为加黑字表示推测,如果去掉,语气就变成非常肯定,不符合当时儿童的心态。
24.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60.172.87.122)
第二篇:2013_2014第二学期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试卷答案
一、1、竹中窥落日②明月来相照
③凭君传语报平安④夜发清溪向三峡
⑤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⑦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斑斓 九曲回环 亦复如是炽痛3.B4.D5、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二、(一)
1、D2、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②扑朔迷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磨刀霍霍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3、①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射在铠甲上。
②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4、A5、B
(二)1、①更加②这样
2、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
3、《哀溺文》讽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并进而警告一些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必然身葬身名利场中。或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盲目崇拜或迷恋某件东西已到了成为痼疾的时候,就会完全丧失理智,在生死关头分不清主次利弊,连性命也不顾了。(意思对即可,3分)
译文: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回答说:“我腰上缠着千文钱,太重了,所以落后了。”同伴又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他更加疲惫了。已经游到岸上的同伴大声的向他喊叫道:“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性命都保不住了,还要钱干什么呢?”这个人又摇了摇头,结果淹死了。
我很可怜他。如果都像这样,难道不会因为巨额钱财而淹死更多的人吗?于是写下了哀溺这篇文章。
三|
(一)1、(1)B(2)C2神态动作语言
3、、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4.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从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正式理解先生的爱国精神,小弗朗士才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或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二)1、活泼;用野蔷薇苔充饥,以度春荒。
2、对童年的事,永远怀着美好的回忆;
在过好日子时,不要忘记苦难和饥饿。
3、形成抒情式议论,点明珍惜来之不易生活的主旨。
4、.A、C、E、五
1、《童年》,阿廖沙
2、外祖母每次讲故事时,手舞足蹈、声情并茂;每次她讲完一个故事,“我”总是说“再来一个!”;和我一齐听故事的水手听完故事后请外祖母喝伏特加,让“我”吃西瓜还有香瓜
3、有着乐观的热爱生活的态度
第三篇: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试题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18分)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菜畦(qí)相称(chèng)确凿(záo)徘徊(huí)...
B、嫉妒(jì)脑髓(suĭ)秕谷(bĭ)环谒(yè)....
C、涉足(shè)收敛(liǎn)木屐(jī)简陋(lîu)...
D、蝉蜕(tuì)骊歌(lì)花圃(pŭ)沮丧(jŭ)....选出下列书写全对的一项:()
A、衣襟鉴赏性子很燥书塾B、弥漫讪笑臃肿接连不断
C、丑陋碎裂芦韦铰链D贮立篱笆瞬息锡箔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一项是()
A、球场内人声鼎沸,人们都在对即将开战的这场同城德比赛议论纷纷。....
B、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能够确保高枕而卧。....
C、站在西南购书中心的楼上可以看见参加元旦越野赛的队伍浩浩荡荡,来势汹汹地向终点跑去。....
D、这片早已废弃的庄园荒草萋萋,人迹罕至,让人们只能想像它昔日的繁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每小题3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B、世隶耕隶,属于 ..
C、父异焉异,诧异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谒,拜访 ..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父异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B、父利其然也公欣然曰 ..
C、仲永之通悟不能称前时之闻 ..
D、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 ..
6.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第Ⅱ卷(82分)
三、综合积累与运用。(共12分)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8.默写。(6分)
(1)补写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①山际见来烟。
②,何人不起故园情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
(2)请在《竹里馆》和《峨眉山月歌》任选一首默写。(4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2分)。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9.请用第一段的语句来总结百草园。(2分)
10.“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在本段中有何作用?(4分)
11.百草园的自然景物丰富多彩,这段文字中作者是调动哪些感官加以观察的?请举例说明。(4分)
12.第一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五、作文(60分)
13.岁月是一首歌,成长如一首诗。鲁迅告别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是成长;英子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是成长;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更是成长„„成长的滋味酸甜苦辣,成长的过程五彩缤纷。有时,成长很漫长;有时,成长就在一瞬间。成长的过程中有无数的人难以忘记,有太多的故事令人回味。因为“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请在下面两个题目中选一个为题作文: 1.伴我成长2.那一刻,我长大了
提示和要求:①叙事完整;②感情真实;③字数不少于600。
B卷
一、阅读下列诗歌,然后答题.(4分)
忆钱塘江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 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îu。②涵:包含。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这首诗描绘了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一词。(2分)
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乌蜂(12分)
杞离谓熊蛰父曰:“子亦知有乌蜂乎?黄蜂殚其力以为蜜,乌蜂不能为蜜而惟食蜜。故必尽逐其乌蜂,其不去者众哜①而杀之。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②手瘃③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而子独遨④以食,先星而卧,见日而未起,是无益于楚国者也。吾忧子之为乌蜂也。”
熊蛰父曰:“子不观夫人之面乎?目与鼻、口皆日用之急,独眉无所事,若可去也,然人皆有眉而子独无眉,其可观乎?以楚国之大,而不能容一遨④以食之士,吾恐其为无眉之人,以贻观者笑也。”
注解:①哜(jiē)齐鸣声。②胝(zhī)老茧 ③瘃(zhú)冻疮。④(áo)游玩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黄蜂殚其力以为蜜(竭尽)B、其不去者众哜而杀之(离开)..
C、先星而卧(先前)D、以贻观者笑也(留给)..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手瘃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
2.然人皆有眉而子独无眉,其可观乎?
5.文章一、二小节体现了熊蛰父的两个形象特征,请各用一成语概括。(4分)
三、阅读(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我”童年的好朋友是,外公叫他。
7.“别忙,等一等!你放多少茶叶?”他把茶叶放到手掌上,细细地数,说道:“你的茶叶比我的碎,所以我该少放,我的叶子大些,多出茶色。”他十分注意外祖母倒给自己的和倒给他的茶是不是同样的浓度,倒在两个茶碗里的分量也要平均。上文中的“他”指的是谁?这段文字表现了他怎样的特点?
(二)阅读下列文章,然后回答(18分)
父爱陷阱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这一切都是徒劳。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圈,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的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预料。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13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8.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4分)--警觉地应对危险--
9.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是“满脸憔悴”,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有哪些原因。(3分)
10、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中父亲的形象(3分)
11.父亲说“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文章在为此埋下了哪几处伏笔?(4分)
12.文中父亲教育孩子采用的是怎样的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4分)
四、语言运用
13.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4分)
小诗人以《微笑》为题写了两句诗,请你能按他的句式续下去。
微笑,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是一点柔嫩的绿草,给大地无限生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概括主要内容(4分)
刚刚闭幕的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对成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其中明确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市生态转型升级。改善空气质量,是成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公众健康、建设美丽成都的重要内容。在近年来不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公众身体健康,昨日,市政府新闻办2014年第5次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计划利用4年左右的时间,用40条重拳出击的综合性措施,力争能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到2017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能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数大幅度减少。
15、情景对话(4分)学校“原上草”文学社的易居白同学想请学校语文组的张老师给全体社员们做一个写作专题讲座,下面是易居白同学与张老师的一段对话,请根据情景补全。
易居白:张老师,您好!下周是我们“原上草”文学社的社团活动时间,我们诚挚邀请您下周二在阶梯教室给我们开一个写作讲座。
张老师:哎呀,很不巧,下周二我另有活动,能换个时间吗?
易居白:
张老师:好的!那我们下周五下午2点在学校的阶梯教室见!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李彦的备课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
第一课 长 江
郭 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 风及其作品。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3.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曙天()吹拂()哺育()舢板()驳船()堆栈()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6.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2)互动学习:
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学生小组讨论,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互动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4:自己动手试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补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等。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互动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见课本。研读与赏析:
1.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明确: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2.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辨析:“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第六自然段。2.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
第二课 《筏子》
袁鹰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 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三.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分析课文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1)大水车 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六.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 “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七.讨论
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八.作业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比较·探究《诗歌三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亲怎样的情感。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二.作者简介:
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4.教师示范朗读。
四.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 祖国的情感。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五.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六.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一条大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主题。
2、过程与方法 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对“《我是祖国》”这首歌曲的独特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我的祖国》”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比较本文与前几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理解《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我的祖国》。这首旋律优美、韵味浓厚的歌曲,曾经在一代人的心中掀起波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今天,我们作为祖国新的一代,再来听这首老歌,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无所不在。现在,我们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看看他对这首歌有什么独特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纪实长篇《中国钢琴梦》、《钢琴时代》等。
三、字、词学习。
1、生字:铆(mào)偌(ruî)大 蓦(mî)地 简陋(lîu)浸淫(jìn)(yín)
2、生词:缠绵:婉转动人。惬意:满意;称心;舒服。戛然: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潸然:流泪的样子。四、一读课文,独立思考:
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没有必要?
2、抒写对“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的无限钟情作者的记叙和描写有多少层次?你最欣赏的是其中的哪一层次?为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10、11三个自然段。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根据听歌经历,可将文章怎样划分层次?(表达对祖国无比热爱、依恋之情;可按初听、再听划分为两个层次。)六、三读课文,品味第一部分(1——7自然段)。
1、概括段意:回忆童年往事,叙述“我”对“一条大河”这首歌的初次接触。
2、理解、讨论:
①第1、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第1、2自然段,通过小时侯看电影的故事,引出“一条大河”这首歌。第3自然段,通过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引起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1——3段只是为了引出最初对“一条大河”的记忆,却用了不少篇幅,这样写是否妥当?(言之成理即可)。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首歌的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哪组找的最多最全。
④第5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说明歌声以深入作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祖国对新生活的热爱,荡涤着他的精神世界。)
⑤作者通过什么手法使读者体会到这首歌强大的感染力?(对比。如:战士们看电影时的激昂情绪与听歌时的安静对比。“我”听歌前后思想态度的变化等等。)
七、学习第二部分。
1、段意:我听郎朗的演奏,真正领悟“一条大河”包含的思想感情。
2、找出文中关于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给人美妙感受的优美语句,认真品读。
3、思考并讨论: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③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
4、“一条大河”的内涵究竟在什么地方?(小组竞赛,评出优胜。)
八、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记叙了在不同的时空听到“一条大河”这首歌的真切感受,赞扬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不朽的艺术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的热爱、依恋之情。
九、写作特点与借鉴。
1、技法应用: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表现中心。
2、语言欣赏:语言充满激情。
3、写作借鉴:对重点部分的细致描写,值得借鉴。
运河与扬子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3、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一课时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故事的经过,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安于现状,一种努力奋斗,创造新的生活。
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故事的结局。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结束):揭示寓意: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
四、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
2、《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
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
3、扬子江为什么说自己的“命确实无人能毁的”?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运河说“我不是与你一样地活着吗?”你认为运河真的像运河一样地活着吗?
6、为什么扬子江要说“快乐的奴隶”总远胜于“怨尤的奴隶”?
7、“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五、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扬子江于运河的对话,简洁生动,毫不拖泥带水,结尾的议论,充满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六、迁移训练:
请从比喻、拟人、排比中选择一种修辞方法来赞美我们家乡的大运河。
七、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第三题。
2、背诵全文。
江之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3、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的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五、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
2、“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看。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8、“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六、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七、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六、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壶口与龙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壶口与龙门的总体特征。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介绍地理特征、历史传说和现状。
三、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1、壶口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2、稳重将神话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3、请用简洁深感懂得华描述一下龙门三激浪。
4、倒数第二段引用李自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四、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说明继续和描写议论相结合。
五、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六、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结构。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七、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第五篇:坦溪小学七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坦溪小学七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41分)
1、把下面的两句话补充完整,再抄写在方框中,要求字迹工整、准确、美观。(2分)
2义愤填yīng(膺)深suì(邃)qiè(锲)而不舍tĭng(铤)而走险鸡毛掸(dǎn)子下颏(kē)骨菜畦(qí)叱咤(zhà)风云 ....
3.下面加点的熟语不可与括号中的成语互相置换的一项是3分(C)
A.’3.15”消费日,当听说工商人员来商城进行执法检查时,不少商家纷纷关门大吉,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的做法不正证明他们心中有鬼吗?(欲盖弥...............
彰)
B.法英美等国扛着‚维护世界和平‛和‚人道主义救援‛两块牌子,以武力干涉利比亚内政,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不过借此掩人耳目而已。(别有用心).......
C.企业转制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但我们有些执行者却因从中遇到了某些问题而对这一改革前景产生怀疑,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思想才是改革的最.........
大阻力。(目无全牛)
D.还大自然以蓝天、青山、绿水是所有环保人士的心声,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法分子的肆意破坏,却日益加剧环境的污染。(事与愿违)
4.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4分)
星期天,小林到白马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白马湖怎么走?老实告诉我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
(1)老大爷的话外之意是什么?
责备小林问话言不得体,没有礼貌。
(2)如果你是小林,会怎样向老大爷问路?请写下来。
老爷爷(老人家),请问到白马湖去怎么走,还有多远,能告诉我吗?
5.下面是‚母爱最真——新疆维吾尔族退休女干部阿里帕·阿里马洪‛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顺序已乱,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CDAB(3分)
A、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B、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C、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D、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
6、理解性填空(20分)
(1)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何处无诗意?何处不醉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那是诗人沉醉在诗意的田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是诗人迷醉在诗意的池塘;‚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那是诗人陶醉在诗意的山林;‚乱花渐欲迷人眼,1浅草才能没马蹄‛,那是诗人心醉在诗意的江南;‚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是诗人神醉在诗意的黄河!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荡。河流浅浅的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中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3)《木兰诗》中表达花木兰从容准备出征的诗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表现木兰奔赴战场、英姿飒爽的诗句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诗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一句关于‚黄河‛的谚语或俗语:跳进黄河洗不清。
7、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补写符合语境的句子(2分)
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没有蓝天的深邃博大,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悠然;没有阳光的灿烂辉煌,可以有星星的妩媚动人;没有大树的参天挺立,可以有小草的欣欣向荣;没有劲松的伟岸挺拔,可以有杨柳的柔韧不折;没有东坡的大江东去,可以有清照的梧桐细雨。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8、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3分)
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向前挤,一位老人说:‚小伙子,不要挤嘛,讲点公德行不行?‛
他嬉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如果你是乘客,请用简洁、得体的语言反驳其错误言论。
参考:雷锋挤的是时间,钻的是技术;而你挤的是车子,钻的是空子。(请你把挤劲、钻劲用在学习与工作中,不要用它来损人利己。)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
(一)19分
(甲文)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
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
船尾跑去了,但是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羊蹲在草里。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文)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地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9、结合文段解释加点的词语。纠正乙文中两处有误的词语。4分
朦胧:动词笼罩、融合、辉映踊跃:动词跳跃之意
漂渺 应为 缥缈(飘渺)喝彩 应为喝采
10、比较句子,体会差异。4 分
(1)A、轻捷的叫天子只窜向云霄里去了。.
B、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A句中的‚窜‛cuàn,意思是叫天子受到惊吓向上逃走,动态展示了叫天子慌乱、起飞速度
快。
B句中‚蹿‛cuān,意思是大白船向前跳跃奔跑,形象表明船行速度之快,孩子们归
家心情的急切愉快,驾船技术之高。
(2)A、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B、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A句使用了‚大概‛一词,表推测,准确地表现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B这是告别戏台归航时耳朵捕捉到的真实声响,表现了‚我‛的依恋、不舍的心情。
11、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甲、乙的内容。2分
甲文: 去赵庄看戏的见闻感受。
乙文: 月下归航时的依恋与与快乐。
12、‚我‛去时的心情和回时的心情有何不同? 2分
去时:如愿以偿的轻松、舒展和自在;急于去看戏的急切心情。
归时:依恋,不忍离去和无比愉悦的心情。
13、从甲或乙文段中找一处使用了比喻修辞的句子,做上标记,并分析其作用?3分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将‚连山‛比作‚兽脊‛,形象生动,且赋予了静止的山以动态美,表明船行之快,增强了景物描写的艺术效果。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此句把‚航船‛比作‚大白鱼‛,突出了船的形态和色彩,形象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体现了儿童富于想象的特点,烘托出了人物的喜悦,欢快之情。
14、两文段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4分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二)牵着母亲过马路15分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蓝,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路。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愫。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
15.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这两次‚喜‛的原因各是什么? 4分
16.你认为第④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2分
17.第⑥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分
18.第⑦段对母亲欣喜的心情作了两个生动的比喻,请再续写一句,构成排比句。2分 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
着沉甸甸的渔网,像_______。
19.这篇文章写得很感人,(1)你认为最使自己感动的内容是什么?(2)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 4分
(1)感动的内容:
(2)启发(教育)
15.前者是看到儿子偕妻儿回家(看望自己)而高兴,(或看到儿子一家回来看望自己而高兴)后者是觉得儿子懂得了事理而高兴。(或看到儿子长大了,成熟了;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16. “我”看到一个熟悉的动作。(或“我”看到年近花甲的母亲“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17.对比手法,突出母亲爱子的感情之深。
18.如:像一个运动员面对金灿灿的奖牌;像一个老师面对载誉归来的学生„„
19.例1:感动的内容: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我”牵着母亲过马路,这两次牵手。(或:既写了母亲对儿子爱的呵护,也写了“我”对母亲的回报)
启发(教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要孝敬老人,父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例2:感动的内容:母亲对儿子的挚爱。时光虽然流逝,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
启发(教育):母爱真是太伟大了,正是这样伟大的母爱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角度自选,言之有理即可)
(三)答 案15分
①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
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②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道怎样回答。
③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④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
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⑤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⑥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去年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20、请概括叙述本文的内容。(含标点40字以内)(2分)
21、母亲在回答儿子的提问,经过一个过程才给出了满意的答案,每一次提问,母亲是怎样做的?(4分)
第一次:第二次:.有几次:旅行中:.22、母亲给出的答案是什么意思?(2分)
23、“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例句加以证明。(2分)
24、请你评价一下这位母亲。(2分)
25、你是否有过类似“儿子”一样的疑惑?你得到了怎样的回答?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感受。(3分)
20、因母亲给儿子的一个答案,使儿子健康成长。(面对孩子的提问,母亲终于给出满意的答案,孩子受到启示,终于走向成功。)
21、没有回答没说出口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22、母亲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勤出智慧、勤出成果。聪明的人起点很高,笨拙的人起点很低,但笨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能取得成功。
23、儿子:智力不高,但懂事,有志气,有自尊心、刻苦好学的人。如:“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
24、母亲:富有智慧、有爱心、有责任心,且懂教育的孩子。
25、略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6、朗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读‚邪‛字时要念出兄何见事之晚乎!‛一句,读‚乎‛字时要念出语气。(1分)
27、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1分)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B、自以为大有所益。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D、对镜帖花黄。
28、翻译句子。(4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9、用原句回答问题。(2分)
(1)孙权教给吕蒙的读书方法是:。
(2)最能表现吕蒙学有所成的句子是。
30、吕蒙从‚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给你的启示是什么?(不超过30字。)(2分)
26、反问 感叹
27、B28、(1)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与有志之士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
29、(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0、A、读书使人更加聪明,更有力量 B、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合理的规劝,并最终学有所
C、要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D、人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也不算晚 E、人不能以任何理由不学习,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写出一点即可)
四、写作(50分)
31.在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作文要求600字以上。
(1)深藏心底的要求:在横线上补全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2)泰戈尔说过:‚天空虽无翅膀的痕迹,但鸟已经飞过;纵使天空了无痕迹,但我已飞过。‛对这两句诗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请以‚我曾经飞过‛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注意:①要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要说真话,抒真情。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