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的奇迹读后感
亲子教育的好书《爱的奇迹》
一位父亲,历时200天,记录了父母与女儿从对立走向共存的过程。个人认为,《爱的奇迹》是充斥于琳琅满目的亲子教育读本中为数不多的好书。没有抽象的理论,没有煽情的文字,更多的是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及父母所采用的具体详实的挽救方法,可以给我们广大的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以启发。
作者一开篇就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他们家庭的处境:“我们三人搭载的小舟,此刻正处于惊涛骇浪之中,几乎要被巨浪鲸吞,行将倾覆了。”他们的家庭正遭受巨大的威胁,因为他们唯一的女儿,不走正道。只有十三岁的年纪,却不上学,拉帮结派,打架,沾染兴奋剂,离家出走„„父母是又生气又伤心,却是无能为力。看似就要走向毁灭的家庭,幸运的得到了警视厅少年科心理鉴定师竹江孝的帮助。从此,在竹江先生的指导下,父母和女儿走向了相互争斗,又相互扶持,最终和谐共存之路。
全书令我最受震撼,也最受益的就是竹江先生给铃木夫妇出具的具体可实施的指导方案。因为方案简单,易操作,家长们若是碰到类似的问题也完全可以施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且这些看似比较苛刻的,甚至近乎绝情的方案却最终能赢得孩子的心,让她说出这样令人动容的话语—“我觉得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都是我不好。”全书所阐述的教育观点,也是发人深省,总结为以下几点:1.给予孩子做父母应该有的态度—即默默守护,而不是训诫和惩罚;2.父母的爱和社会规则不一样,任何人都要接受社会规则的约束;3.营造一个家,让孩子觉得“家是最棒的”“累了能想到回家”;4.在向着好的方向改变的过程中,孩子会反反复复,而且像是蜗牛一样的慢,父母要给予足够的爱心和耐心;5.为人父母立场要坚定,不能摇摆不定,对违反原则的事情,没有例外,不姑息;6.认识金钱的价值,从而学会感恩。下面将具体阐述这些观点,带给我的感悟。
第一,以退为进,默默守护胜过训诫和斥责
书中的相关描述:“一瞬间,由香里开始出现不良行为的头半年的情景涌上了心头。离家出走、交男朋友、朋友在商场偷窃、一再被警察叫去„„同时,每次必生气发怒,有时动手揍她,有时又恳求她,但是父母越是拼命努力,由香里却越是跟我们渐行渐远。”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我想大多数家长肯定会像铃木夫妇一样忍不住动怒、忍不住训斥,忍不住恳求,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换来孩子对父母的憎恶。不可否认,亲子间积怨颇深的关系,很有可能会这样形成:一开始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情时,先在情绪上反应激烈,如发怒、生气,而后采用训斥、惩罚、说教等方式教育;而孩子们并不领情,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很有可能会顶撞家长,让矛盾升级,直至最后,无论家长如何干涉、制止,孩子都不予
理睬,我行我素。很多家长可能从未真正考虑过教育的有效性。难道就是实施了自己所认为的有效方法,孩子就会如自己期望般改变吗?“对坏事加以训斥,孩子就会变好,并没有这样便宜的事情。”“训斥不是爱,也不是教育。”“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在父母骂她的时候,可以说是绝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对不起’的,通常就是回以憎恨的眼神。”
可见,遇到一个问题颇多的少年,训斥、发怒、惩罚的效果只能是僵化家庭关系,激发亲子矛盾。那么,难道,家长们就没有一点办法了吗?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妙招,我总结为:以退为进,默默守护。个人认为,以退为进,默默守护的根本目的在于修复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可是,什么才是默默守护?默默守护有哪些要求?
要求:不得说出父母的意见,不得干涉孩子的生活,对于孩子不好的行为不能训斥。看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不理解了。这样做不就是放任自由吗?一旦知道我们不生气,不会越发离谱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她做了坏事,我们就训斥她,她交的朋友不好,就隔离他们。父母对她说话不回应,就责备她的态度;有孩子来电话,若父母主观认为是坏朋友,就挂断。”这样的父母是不是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然后加之以责罚,及充分干涉孩子的行动。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父母成功了吗,看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结果了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一直这样对待由香里,我认为这是父母该取的正确态度。我相信只能这样面对反叛的孩子。但现实是,由香里不但没有变好,而是变得更坏。”
既然,责罚、训斥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我们为何还是撞了南墙不回头呢?何不尝试采用别的方法,即默默守护。至少,默默守护可以让家长没有机会向孩子发怒、生气。减少亲子摩擦,遏制住不断变坏的亲子关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默默守护并不是不作为。“一直以来,妻子一直被警方传唤,一再跑学校,向他人赔礼道歉,什么朋友上门都默默忍受,没有向她抱怨过。”默默的看着孩子,不做出任何评判,默默的付出而不去抱怨,难道这不是唤醒孩子心中善行的良方吗?为孩子的行为作出救赎,最终能感化受伤的心灵。
第二,立场坚定,坚守原则比溺爱更重要
“孩子就会抓住父母的弱点。我想,孩子就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当父母好糊弄,小瞧这个社会,迅速变坏下去。”这是经历过几次孩子的撒娇恳求,然后家长破例违反原则,最后孩子再犯相同甚至是更严重的错误后,一位父亲的感言。
对于由香里的情况,竹江先生曾循序渐进的开出这样的治疗方案:1.父母不加干涉,默默守护。2.不给孩子一份钱,断了孩子的经济来源。3.按时关门,晚上十点之后不回家,父母不给开门,超过一分钟都不行。在经历第一个阶段的治疗--父母不加干涉默默守护后,由
香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看来父母对我死心了”,但是她的行为确是,离家出走后主动回家。虽然父母体会到“不知孩子在哪里、干什么的状态之下,安静等待她的归来,真是身如刀割心如刀绞般难受。”但比起后两个阶段的方案来,坚持第一个方案,默默守护,不去寻找离家出走的女儿要容易的多。父母不能坚定立场,违反原则的后果非常严重。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次违反不给钱原则的后果。“接近十点,想让两个男孩子离开时,其中一个说他家在川崎,离车站很远,已经没有巴士了,借2000日元打出租车。”“我给了他钱,发生此事的第二天,由香里打破了关门时间”。而且第二次她给另外一个女朋友要车费时,父母没同意,然后由香里很激动。为何上次给了,这次不给?不接受任何例外,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不能摇摆不定,摇摆不定的后果就是孩子变得更糟。
既然明确的给孩子设定了规则,就要很好的去执行,哪怕是一次例外,都有可能会功亏一篑。“父母对孩子言出必行、说到做到。我认为父母这种始终如一的姿态,对于教育孩子绝对必要。”
第三,给予有度,金钱的价值远胜于物质满足
心理医生竹江先生的第二个治疗方案:不给孩子钱,甚至是100日元。引起了父母的恐慌,我们一起来观察,父母的恐慌来自哪里?
“对于由香里,我认为她无论做了什么坏事,都不能去碰人家的东西,所以一直以来都给她钱,金额有时每月超过一万日元(约合780元人民币)„„,不知不觉中,她长成为一个不知金钱价值的孩子,又担心不给她钱就会有小偷小摸现象,我和妻子在钱的问题上就怎么也严格不起来。”看来孩子的头脑里没有金钱意识,不知道获得金钱的艰辛,都是父母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影响了孩子对金钱价值的判断。
“如果因此促使她去偷窃,怎么办好呢?“没有钱就马上去偷的孩子,是有精神疾病的。普通的孩子不会因为没有东西,就马上去偷。”事实,与竹江先生所料相似。断了经济来源后,由香里并没有马上去偷,她先是向自己的朋友借、然后挪用学姐的钱、然后向母亲大打出手逼母亲给钱、又向父母的朋友要钱、向父母的朋友借钱、最后自己去兼职挣钱。刚开始,为了轻易的得到钱,由香里用尽了办法,向父母发脾气、抱怨、撒娇、离家出走。大多数时候,父母还是能坚持住不给钱的原则。因此,自从断了经济来源后,由香里获得钱变得非常不容易。借朋友的钱要偿还;挪用学姐的钱还要被打;即使厚着脸皮,也没得到父母朋友的赞助;将母亲打得鼻青脸肿,也没得到一份钱。金钱在她的世界里忽然变得非常难得,显然,金钱的价值,迅速提升,所以,当她母亲的另一位朋友借钱给她时,由香里带着感激做炖菜。父亲欣慰的写到:“自小没有金钱概念的由香里,虽是总要人照顾的孩子,但反过
来会对他人的善意满不在乎。这一点,通过不给她钱,她终能亲身体会人情冷暖了。”
金钱的价值远胜于物质满足,要充分利用金钱的价值,让孩子学会节俭、学会感恩、学会付出。
最后,我想说的是爱总能创造奇迹,无论孩子曾经有多少的问题,只要父母能用得当的方法,坚持爱的给予,付出及最大的耐心和信心,那么家庭的春天就肯定会到来。
附:书中的警句名言
“房间里,不论如何乱,父母不得清扫。在家人吃饭时间以外,即使她说想吃东西,父母也绝不帮忙。”
“有没有口音不是问题,话语里没有爱才是问题”
“通过建立一条规则,教给她社会的规则”
“不是随时要被赶出门,而是过了时间就不开门”
“一切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采取行动”
“让她亲身体会到,如果做了坏事,社会上有法律约束这回事。”
“以前给她1000日元也只是快乐地笑笑了事的由香里,对一枚百元硬币也感到可贵了。”
“老说孩子的事情就是反反复复,一点儿也没错。今天看到了光明正高兴呢,明天就转为漆黑。光明亮了一下由熄灭了。”“并不是亮了一下又熄灭,是考试朝着漆黑处狂奔。”
“如果孩子不走正道,父母就见不得人,孩子不会因此变好。”
“我觉得,现在的青少年不走正道、搞家庭内暴力或校园暴力,几乎都是与父母关系破裂的结果。照我的反思,幼儿教育没做好的孩子,到了十二三岁,在想反抗父母、社会、学校老师的时期,父母娇惯、打骂、唠叨的结果,与父母的期待相悖,孩子就会一下子疏远父母。”
“孩子的问题是母亲的问题,母亲的问题是父亲的问题。父亲的姿态很重要”
“只要她不说出来,我们都不好去问”
“她显示出改过自新的征兆,努力要让自己迈向新的方向;但现实中,又遇上学校这道墙壁,在这道墙壁前不知所措。“她极想上学,”但即使去了学校也找不到任何舒心的事情。”“她触底反弹的愿望还没有变成真正的力量,她自己不知怎么办才好。”
“正因为是孩子,他们即使从父母身上有所感悟,也并非马上能结合到上学、用功、改正行为方面来。”
第二篇:爱的奇迹读后感350字
爱的奇迹读后感1当她听到父母说只有奇迹才能救活弟弟麦克时,她拿上了她仅有的一块钱去超市买奇迹。最后,她的行为感动了一位医生。那位医生不但治好了麦克的病,还替他付了一切费用。当朱莉亚和她的父母见到了医疗费帐单时,他们发现帐单上只有一句话:一枚硬币+一颗小女孩的爱心=奇迹。
生活中处处有爱心,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大地震中,也有许多感人的事例:一位讨饭老人自发自愿地为灾区捐了105元;一位老师在地震中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一块巨石,使5位同学逃生;小林浩刚被救出就又钻进废墟救人;十多个国家派出了国际救援队……
在地震中这些人的爱心穿越了废墟,使一个个生命得以生存;这些人的爱心使更多的人从废墟中逃生;这些人的爱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了抗震救灾的活动当中……
最使人感动的是那三兄弟的故事。故事中的三兄弟在听说汶川发生地震后,连夜变卖了家产,买了三台挖掘机,赶赴地震现场,亲自为道路开路。他们几天几夜只吃了几块饼干,但他们依然坚持着开路……
生活中处处有爱心,爱———可以创造无数的奇迹
爱的奇迹读后感2我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让我至今难忘,这篇故事的名字就叫《爱的奇迹》。
这个故事的主人宫是以为孕妇和他的孩子。
有一位孕妇被医院查出了肺癌晚期,大干只能活3个月了,可是她肚子里还有一个5个多月的宝宝,这就意味着宝宝还没有出生就要和妈妈一起死去。可是孕妇知道了这个事情并没有天天以泪洗面,而是笑一笑说:不,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那会是我的病情更加的糟糕,我要微笑着,坚强的活下去,一定要让宝宝来的这个世界!
果然她的病情似乎没有恶势。医生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奇迹!
······
这篇故事让我懂了:一个孕妇为了孩子,用毅力一次又一次战胜了病魔,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第三篇:奇迹读后感
奇迹读后感
第56号教室,雷夫教师任教的地方,奇迹读后感。他在这个又小又破的教室里营造了一片美好的天地,这儿的学生都友善而聪颖,因完善的品格而受人喜爱,因优异的成绩而令人佩服。从这儿毕业后,他们顺理成章地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雷夫老师的教学方法确实值得称道。
例如,在培养学生行为规范方面,雷夫老师就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这里提到的六个阶段带来的启示值得每人深思。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威胁孩子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以恐惧为基础的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首要动机如果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之后的一生将毫无作为。只有发自内心的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一个人的行为,收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如果你作业完成得好,就能得到你一直想要的那个玩具作为奖赏——或者是小红花之类的,这种奖励方法我相信或多或少被家长和老师当作一种极有成效的方法运用过,他们已经忘了,其实学到的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当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很多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和喜欢的老师而做出符合规范与期望的行为,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专业,为了父母或老师而努力表现。这么做的理由完全是错的。这和之前两个阶段一样,行为动机不是出于行为本身,不是出于自己内心需求,完全背离了初衷。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大多数的老师会制定班规之类的规则供学生遵守。但学生很可能最终会因为“规则要他这么做”而这么做,只是简单的为了遵守规则而遵守,而不是因为真正的内心愿望所驱使。而且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比如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读后感《奇迹读后感》。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试着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会变得更善解人意,更体贴人。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人随意插队破坏秩序,也没有人在半夜三更吵闹不休,扰人清梦。这是一个很难企及的阶段,但我们还可以在此阶段上做得更好。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雷夫老师试着帮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都找得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如约翰诺斯的杰作——《独自和解》小说的主人公菲尼亚斯是一位卓越的运动员及第六阶段思维的实践者。某日在游泳池畔,他注意到游泳比赛的全校纪录保持者并不是他们班上的同学。从未受过游泳训练的他对友人吉恩表示自己破得了纪录。他简单地热了身,走上起跳台,接着要吉恩帮他计时。一分钟后,吉恩难以置信地看见菲尼亚斯破了纪录,但是她很失望,因为没有其他人在场来确认这个纪录的“正式性”。她打算致电当地报纸,还要菲尼亚斯第二天在正式计时人员和记者面前重游一次。菲尼亚斯婉拒了,而且要求吉恩守口如瓶,因为他想破纪录,也办到了,这就够了。吉恩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但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没有,他们自有描述和理解菲尼亚斯性格的方法。
综上所述,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的观点本质都一样,行为动机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受其它外力所驱使。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应该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害怕什么或是想得到什么而做。第五阶段倡导的,是在之前四阶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将他人当成自己一样的对待,自然就能善解人意的体贴别人,正所谓“你想要受到别人怎样的对待,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道德最高阶段第六阶段,心中应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自己的做人原则,道德底线,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追根溯源,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优异的成绩,一切皆起源于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首要动机。作为老师,首先要纠正并明确学生的首要动机,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了正确的观念与方法,自然就能尽力做好每一件应该做好的事情。雷夫老师首先就将这个“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教给学生,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学习与做人的观念,在一开始就打好了基础,何愁以后成长不好呢?我们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也应该身体力行,将这些观念,这些方法贯穿于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孩子,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
第四篇:奇迹读后感
坚持创造奇迹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有坚持和爱就会产生奇迹,就是因为沙利文老师有了坚持和爱,才会使得海伦凯勒成为世人敬仰的伟大女性,就是因为孙维冈老师有了坚持和爱,才使得他的学生明白怎样才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是因为坚持信念,苏静老师班上的孩子都能写诗。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关于爱和坚持成就奇迹的例子。
“一个教师的宝贵之处不在于他教了多少能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没有“爱”,就不能从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奇迹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看似不可能的事,也许并没有那么难。坚持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滴水能穿石,铁杵能磨针。遇到挫折时,要学会坚持,它会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近;取得成就时,要学会坚持,它会让你攀上更高的山峰。每个人都渴望创造奇迹,然而奇迹却不会轻易产生。奇迹的发生总伴随这汗水,坚持,努力,付出??创造奇迹的秘诀就在于在坚持不住时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能坚持走下去的人,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至少他们战胜了自己。地球在脚下,奇迹会发生。要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要相信,奇迹是会发生的;要相信,梦想是可以实现的;更要相信,坚持是不可缺少的。坚持下去,下一个奇迹属于你的学生。教育她既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说她简单,实际就是坚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把每一件小事都认真、专注,有方法地去做,教学贵在时时坚持,事事坚持。坚持每一件小事,尤其是学生学有困难时,想办法让学生理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这本书中写了很多身体残疾的孩子在老师或父母亲的教导下成才的故事,这些本身有缺陷的孩子就是因为老师或父母对他们不放弃和无限的爱,才最后能成为人才,而我们现在所教的学生都是身体和智力正常的人,可能这些孩子的家庭环境大都不好,家里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家长的倾力配合,但是,只要我们老师依然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鼓励孩子不断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篇二:中国教学的奇迹读后感
《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后感
暑期时光阅读了《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著作,书中孙维刚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实践深深吸引着我,通过他的故事,我感受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激情,对我也有了很大的激励,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始了新的审视。书中所讲述的“教学五部曲”特别是“造就一个强大的大脑”——养“活”思维,变“薄”教材的教学理念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应该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孙维刚老师曾在自己的书里写到,他教学生数学,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这样,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在上课时能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他送给学生的是“猎枪”而不是干粮,他教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让学生多去观察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学生从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加强直观教学,注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得到反馈,讲课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同时注重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例如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引导猜想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他们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接受所学的内容。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篇三:《中国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总有一些改变,能美丽自己
——读《中国教室的奇迹》汇报 高力板中学 语文组 徐春红 “总有一些改变,能美丽自己”这是从俞玉萍老师“百合班”学期末庆典时黑板上摘选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我觉得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似乎在书写着我自己。读完《中国教室的奇迹》,我惊叹不已,既佩服创造中国教室奇迹的俞玉萍老师的责任心事业心,更佩服她敢于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独立创新的精神,同时我也感叹主编赵国忠老师文笔的娴熟和优美。
俞玉萍老师不用全部的课时教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而是用一部分的课时去教全部的内容,她几乎不让孩子去做题,她用更多的时间让孩子读书,而她每年的中考成绩,在当地却遥遥领先,连续几届都是这样,要超出平均分二十分以上,她说她一定不为分数教语文,但是我觉得分数却是对她的额外奖赏。俞玉萍老师在用自己的心、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做教育工作,她把教育教学的细节做得很诗意、很有情味,很有艺术氛围,她的“名片”使用,她的期末“颁奖词”,她照相机的剪影运用,都一一告诉我,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如此单一,生活中的点滴形式都能成为教育的资源,这使我想到了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对照俞玉萍老师的做法我想说:“生活不是缺少教育的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与教育相联系的眼睛。”无论是“名片”或是“颁奖词”,我都毫不陌生,可我却没想到事物间的联系,没有把它们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育中去。俞老师点醒了我,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伸延到生活中去,借助生活这样的大材料库去搭建沟通的桥梁;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把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好好分析,而不仅仅以分析为主,口头教育为辅,更重要的是能把形式运用好来引导学生,最终解决问题,使其得以进步。
教育而活,在自由奔放的教育天地里,她和她的孩子们一路享受着教育生活的美好与幸福。纵观她整个教育活动是以“尊重孩子、关爱孩子、鼓励孩子、引领孩子”为主旨,以“名片、书签、班会、寄语、爱心、阅读、倾听、理解、守望、责任、观察、信任等等”为载体和形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细腻周全,温暖了学生心灵、开启了学生智慧、重塑了学生性格、鞭策了学生成长。我印象最深的是百合班期末的隆重庆典。家长们参与并宣读颁奖词,“努力颁奖词、思考颁奖词、成长颁奖词等”每一份颁奖词都浓墨重彩地突出了每个孩子的进步和成长,以激发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成长怀抱更大的信心;老师为每位学生制作精美书签,并附上老师热情洋溢的“新年预言”,给予温暖和鼓励。这种形式的期末庆典意在暗示学生:假期只是成长的另一个起点,而不是努力的结束。临近期末我们都满足于工作的圆满和轻松;欣喜于假期的悠闲和快乐。而俞玉萍老师却有长足的眼光和铺垫的思维,这是多么有创意的举措,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精神。
领略过俞玉萍老师的职业风采后,感触真的是“总有一些改变,能美丽自己”。正是她的每一次改变,快乐着自己更幸福着学生,正所谓教室是师生放飞梦想的地方,是师生追寻快乐幸福的天堂。静下心来回首我们教师生涯的点滴成功和辛苦经历,虽没有俞玉萍老师的完美和精彩,但正像校长所说:我们工作做得不少也不差,只是缺少记载和宣传。是啊,我们不也经常为自己有意或无意的做法收获小回报小成功而感到惊喜和欢悦吗,那么就不要自惭形秽,反而应该骄傲自豪。今天,在学习教育名家之后,我们在自己的理论和经验上再有所改变,不更好吗。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面对教育难题,俞玉萍老师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愤愤不平。她关注的不是人生的杂草,而是考虑在心田上种植鲜花,她关注的不是学生今天的分数,而是学生的灵魂,她用自己优秀的灵魂来引领孩子的生活成长,这样的老师我由衷的钦佩,同是教育工作者,我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身体尚好,精力还旺,余热尚未散尽,心若在,梦就在。教育无大事,处处皆学问,我们也可以用一些改变,来美丽自己。感受粗浅,请同事们见谅。谢谢大家!2013年12月28日篇四:《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遨游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教育的门外汉,给我很大的感触。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著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著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篇五: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五常市实验小学 徐海燕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书中还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弱智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家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细想平时的教育生涯。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 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
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孩子的潜力,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给你创造无数的辉煌。
第五篇:爱的奇迹观后感
爱的奇迹观后感
篇一:爱的奇迹>观后感
最后一次心理辅导课上,全班观看了一部短片《爱的奇迹》。上课前,科代表通知大家,说今天看的短片可能会有些敏感、或许尴尬。听了科代表的话,我心里有点悬:“要不要看?要不要认真去看?”我有点犹豫。课前我拿出物理的练习册,“如果为难以接受,就用做物理题分散一下精力。”我这么想„„(老师可千万别怪我啊,我就是想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才这么诚实地写的„„)
起初的几分钟,我真是没心思,总感觉很不自在,不清楚他人怎么想,有些地方就更加面红耳赤(人比较传统加保守),但一会儿,我觉得已经很正常了,没什么可逃避的。人都会经历,没必要躲闪,我发现内容其中蕴涵的自然道理,更体会我的诞生,是如此的不简单,父母又是多么的不平凡。
人的诞生,多么艰难,从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细胞,逐渐生长,像小树苗,慢慢长成茁壮的树,我们在母体贪婪地吞着羊水,吸收着母亲日内的营养。啊,我感受到那时,那个还是个没思想甚至未成人形的小胚胎有多么地需要妈妈,把孩子能顺利生下来的母亲们又是经历了多大的磨难,倾注多大的精力和营养,才铸成我们一个又一个孩子的生命 啊!除了惊讶外,还有的是感动和感恩,尤其是当它讲到,那时孩子提内的血来自于母亲,原来我们流淌的血液,真的是妈妈的血液,是她非我我生命,是她与爸爸共同创造了我,用爱,用耐心,用>勇气,用时间„„
胎儿在第12周以后,才观测到脑波,24周以后才可能独自存活„„原来自己在母腹中还能微笑、打哈欠,用手玩鼻子,甚至做梦;从第8周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和形式(这个地方好像有点记不清楚时间了)第9周从静止状态开始动作,手渐渐明晰,把母亲的子宫壁当作跳床做踹腿的练习。16周后,动作开始由大脑控制。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这个幽暗的世界,有了主体意识,玩弄母亲的脐带,把它绕在自己身上„„这些都来自于母亲,她给我的营养,给我的空间,给我活下去的机会。
脱离母体的我们,会逐渐建立自己的思想,会顽固、会淘气、会顶嘴、会反对,会让妈妈伤心。现在想想,这样对待赋予自己生命,而且那般辛苦的人„„有多大的罪过„„
真的有太多的话,想说,给自己的母亲,也给所有曾经孕育过养育过生命的爸爸妈妈们:“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篇二:爱的奇迹观后感
相信大家都看过《爱的奇迹》这部影片,它是很神圣的,因为它讲的是一个新生命诞生的过程。
一个新生命是需要精子和卵子受孕在女性的子宫内生长的。而精子想遇到卵子是需要一个很艰难的过程的。精子必须在阴道内摆动尾巴几万万次,有许多的精子都死了。几亿个精子中只会有一个精子可以进到比它体积大五千倍的卵子中受孕。然后那个受精卵会在妈妈的>温暖的“房间”内生长。几周大的生命的形状很像动物,比如:鸭子、鱼。可这都不奇怪。然后慢慢长出手、脚、鼻子。肚子上还被一根脐带连着,我觉得眼睛最奇特,它只是凹下去的一块黑色的。几周大的宝宝还没有长出骨骼,可是有心跳。三个月里他的眼睛会一会儿长的合在一起,一会儿又变得黑色。三个月的宝宝的全身会长满毛,可几天就没了。
看到这就像看到自己的小时候,那时真的太小了。可在关注宝宝的同事,也要关注妈妈,她辛苦的很哪!做什么都得小心。感谢她十月怀胎把你带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是她给与你生命。
在电影结局部分,在一个小生命从妈妈的肚子里钻出来时,你会感觉世界很奇妙。从一个非常小,甚至肉眼看不到的细胞,长到二十几厘米的婴儿,是怎样做到的,多么奇妙啊!
希望大家都去珍惜生命,因为他来到这个世上是不容易的。
篇三:爱的奇迹观后感
每一个初生的生命,就像那湛蓝的天空一样,一尘不染,等待风的吹过,大雨的清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地方。
每当我们降生时,所有的人都会觉得是很脆弱的,要好好保护起来,但我现在明白了,我们生来就是一个强者,每个小生命在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之前,是经历了那么多令人震惊的征途啊!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而我们的父母就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每个生命的形成都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过程,因此,生命是非常坚强的。
这部影片主要介绍了一个新生命的形成和他的成长,介绍了千千万万个精子进入子宫和争夺卵子的情节,虽然这部影片是假的,但都真实记载了这些事。
这部影片让我受益匪浅,我从这里感悟到:每当我们取得成功时,父母就是在背后默默支持、关心着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那鼓励的眼神,我想这就是出于父母对我们的爱。
也许我们曾经抱怨过:我没人家漂亮、帅气,没有人家高,也没有人家聪明„„但是父母给了我们最好的东西——生命。
有时,我们在节日里为父母送上的>礼物是那么的简单,但每位父母都会接受这份礼物,在他们心里这份礼物已经让他们很满足了。
感谢生命、感谢父母、感谢天下所有的父母。
篇四:爱的奇迹观后感
什么最伟大?答案是爱。只有爱才是最伟大的,因为有爱,这个世界才有了温暖。因为有爱,这个世界才有了奇迹。
20** 年 3 月 14 日,伴随着一声啼哭,一个婴儿降生了,她来到了时间体验人间。她就是我的小外甥女。当时的我,第一次那么近距离的看刚刚出生的小孩,心里充满了好奇。这个小孩真好玩,这个小孩好可爱!这个小孩怎么来到这个时间的呢?我没有找出明确的答案,更没有想到一个婴孩的降生会是如此的不容易。直到这一天,看到这部影片《爱的奇迹》,让我真真切切的了解到一个生命来到人世间所要经历的种种磨难。正所谓“生命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压力重重。许多人勇敢的面对压力、迎接挑战。然而也有很多人相约逃避,结果自己的生命。要知道这是多么的不值得。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似乎很有道理。他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可贵,不应轻言放弃。在一个人选择离开这个时间的时候,是否已经和父母亲商量过,没有双亲的同意。怎么可以轻易走掉。要知道这个人他自己是父母亲爱的结晶。因为有爱,才有“你这个奇迹”。
通过这个片子也让我知道作为子女的我们应更加孝顺父母。对于我们这些未能走出校门,还要靠父母赚的血汗钱养活自己的我们。虽然不能给家里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但也应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果你的生活是忙碌的,那么不妨在忙碌中努力抽出几分钟时间,给家里的双亲打个电话。不需要太多时间只有几分钟就够了。父母不奢求什么,只希望孩子平平安安,让他们直到孩子虽然在外还是心中挂念着他们的,他们就会很>幸福。
虽然看过片子之后我的感触很多,但珍惜生命、孝顺父母是我所拥有的最大的感触,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珍惜生命,更能孝顺父母!
篇五:爱的奇迹观后感
又是一节周五的思想品德课,老师给我们看了我小时候常常问妈妈,而妈妈却不回答的问题——小孩子是怎样生出来的?是妈妈的肚子里的吗?还是„„?我们带着疑问看了电影《爱的奇迹》。
这我才知道,原来小孩子是父母的细胞组合后,在妈妈的体内慢慢的生长成形。总之,在此之前,要经过许多流程之后,才有这些„„
我这才知道,妈妈在有我的时候是多么的辛苦,我也理解父母生活在一起,就是为了要生儿育女,为了让这份爱世世代代的相传下去。然而他们必须努力工作,不分日日夜夜辛苦的工作,挣许许多多的钱,就是为了让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儿女过上衣食无忧幸福的生活。
难怪亲戚、朋友、家人、老师、同学或者只是单单说过几句话的过路人,都要告诉我,让我珍惜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去了就不再回来。我们还要感谢母亲,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她给的,要知道“没有天就没有地,没有地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你,没有你,哪还有我的存在。”如果我们不再了,那我们将会怎样好好的活下去呢?
有句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或许这就是母子之间的关系吧。
所以,我们要尊重女性,尤其是自己的母亲。正因为这份爱也世代相传,才有了我们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
母亲很不容易,即使她只生没养,那她也是你的母亲,她瘦了怀胎之苦,因为人必有“生老病死”,或许这四个字唯独只有最后一个字,才是最可怕的,我们只有“珍惜”。
通过看爱的奇迹,我才知道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回报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