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奈曼旗王府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奈曼旗最有代表性的景点要数奈曼王府了。奈曼旗王府博物馆辟建于1985年,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该博物馆的主要载体是内蒙古自治区现存的一座较为完整的清代王府。此王府为清代奈曼旗的最高统治机关,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奈曼旗为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四十九旗之一。奈曼部为一旗,从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起。奈曼旗历经十二世十六任王爷,现存的王府是清代道光皇帝之乘龙快婿、奈曼旗第十一任札萨克郡王德木楚克扎布于1863年所建,距今140余年,为一方形院落,占地面积22000多平方米,现王府唯一幸存的主体建筑有回廊、四合院和佛堂、串堂门,占地面积99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使用青砖、青瓦,前有檐柱,内有贴金柱,滴水瓦当,丹青彩绘,雕梁画栋,博物馆馆址就坐落在这座清静幽雅的王府院内。奈曼旗王府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4800多件,有固定展厅九个,临时展出面积60平方米,每年举办三次大型展览。特别是1995年建立的“奈曼旗革命烈士纪念馆”和1998年举办的“奈曼旗改革开放二十年成就展”、“奈曼旗老干部历史功绩展”,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每逢清明节、7月1日、10月1日等重大节日都有学生、机关、团体来此参观,还有很多重要仪式如入党、入团仪式也在馆里举行。该馆1998年被命名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由旗级文明单位晋升为盟级文明单位,1995年被评为全国地县级十佳博物馆。多年以来,奈曼旗王府博物馆积极利用王府这所全区现存最完整蒙古王公馆邸和被列为全国建国以来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辽代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等重要文物和文献资料,多渠道多角度开展各种活动,为全旗改革开放、为两个文明建设、为青少年教育做出了贡献。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是一个有4万人口的城镇,每年要有3万多人次,许多都是有组织的团体、学校,也有来自日本、德国、俄罗斯、韩国和亚太地区的客人前来参观,国内客人则遍及全国各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曾两次前往奈曼王府博物馆,称誉它为“科尔沁草原的一颗明珠”,并热情地题写了馆名。〔至王府前〕大家请看,奈曼王府的全部建筑规模较大,有房屋190余间,为一方形大院。四周为夯土板筑梯形围墙,底宽2米,顶宽1米,高4米,四角建有角楼,大院显得非常威严。奈曼王府的建筑,完美地展示出了清代北方草原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蒙古民族的聪明才智,是中华建筑的瑰宝。1982年,奈曼旗文物部门对王府大门、便门进行了重修,新建200余米王府围墙和一角楼,大门左右一对高大石狮子,衬托出王府的宏伟和壮观。院内双重建筑格局,院内有院,从总体看,为一封闭式台榭回廊左右对称的四合院。分解来看,前后为三层套院,中间有一封闭式四合院,外边院墙高大又形成了一个大四合院。王府东侧为王府卫队驻地,王府西北设置了王府办事机构——档事房,中心四合院是天井回廊式建筑,墙体建筑全部使用白灰浆适量加入糯米浆制成。这座王府在木结构建筑中使用了油漆彩画。一是为了装饰华丽及表示有关封建等级,二是为了建筑木材防腐防潮。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已有在木结构上刷丹粉的记载,秦汉逐渐采用了“绫锦”编织物的纹样,南北朝时期更进一步吸收了佛教艺术的新图案。这座王府内的彩画则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及苏式彩画,而且还适当采用了民族特点彩画。王府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是王府正殿,面阔五间,东一间是郡王和福晋卧室,室内陈设华丽,各式家俱多用楠木制成,不施彩绘,保持本色。棱窗、隔扇都有万字、蝙蝠、花草等深浮雕纹饰,做工玲珑纤巧,图案浮凸生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正厅是召见王府亲信官员议事之处,每日由拜生达(王府总管官员)向王爷汇禀情况。西一间为郡王书房。 东西配殿各三间,一色的大屋脊青砖瓦房,兽头瓦当。叶脉纹滴水,檐下均为丹青彩绘。〔至东配殿〕东配殿两翼彩画为山水花草,中间绘的是《红楼梦》中的探春、林黛玉、王熙凤、妙玉等。东配殿在第十三任郡王玛什巴图尔执政时,为东侧福晋住室。当十四任郡王苏珠克图巴图尔执政时,因侧福晋暂住京城,所以此殿便改为王府官员秘密议事之所。〔至西配殿〕西配殿门上侧画有山水、青竹、菊花,中间绘张衡、屈原、孔子、李时珍四大杰出人物。这里为西侧福晋住处。当第十四任郡王苏珠克图巴图尔于民国十五年十月暴病死于波日和硕庙时,东西侧福晋听到噩讯后,二人悲痛欲绝,便在此殿饮用大量毒品,双双服毒,一位侧福晋刘氏当即身亡。王府二道串堂门,前廊后厦,大红明柱,丹青彩绘,雕梁画栋,龙头燕尾,木雕花墩,走过串堂门正面是富丽堂皇的两扇朱红大门,门镶金钉,轧铁角,门悬两珠(亦称垂珠门),珠子上方木雕四季花卉,中间木雕蝙蝠,口衔金钱,象征“福在眼前”。门上亮子绘“福、禄、寿”三星。内四合院右侧20米处,大屋脊青砖瓦房矗立于半米高的台阶上,磨砖对缝,建筑细腻精巧,是王府佛堂。室内正中供奉高大的释迦牟尼贴金佛像,两侧有绿度母和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每逢祭日,郡王、福晋及眷属皆来佛堂祭祀。
·德王府导游词 ·锡林郭勒导游词 ·通辽市导游词·阴山岩画导游词 ·麻池古城导游词
·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 ·清真大寺导游词 ·内蒙古之旅导游欢送词 ·柴河旅游区导游词
第二篇:德王府导游词
德王府位于苏尼特右旗(俗称西苏旗)朱日和镇境内。提起降日的蒙奸德王,许多年长一些的人并不陌生。德王,全名为德穆楚克栋鲁普,字希贤,1902年2月出生于察哈尔部正白旗。他的父亲那木济勒旺楚克,是锡林郭勒盟盟长兼苏尼特右翼旗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德王年满18岁后,在王府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他开始亲执政务。五年后升任锡林郭勒盟副盟长,1931年任锡林郭勒盟盟长。“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东部地区一些上层人物搞独立自治运动。在西部地区,德王等部分王公于1932年在百灵庙发表通电,提出“蒙古高度自治”,最后在国民党政府许诺下,成立了一个蒙古地方自治委员会(简称“蒙政会”)。1935年,德王与李守信等组建了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有个巧合而有趣的故事:1937年10月张家口被日军占领后,日本人表面上让德王成立了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并且设立了政务院和参议院,挂出了黄、蓝、白、赤四色国旗。实际上日本人对德王的控制却步步紧缩。一是德王的地盘只有张家口到归绥(今呼和浩特)的一片,二是在政治军事乃至人事安排方面都必须听日本顾问的。直接摆布德王的是日本顾问宇山兵士、高场损藏,而这两人又受控于归绥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的指挥;后来又派了金井章二担任顾问,而他又受久井隆中将的领导,在蒙古军队中还有一位盘井顾问——当顾问、掌实权的日本人名字大都带一个“井”字。所以当时人们不无讥讽地说:德王及其追随者们全都掉进日本人的“井”里了!1945年8月15日上午,日军司令官告诉德王、李守信,天皇已经宣布投降。8月23日,八路军攻克张家口,活捉了德王属下军政人员七百多名。至此,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宣告结束。后来,德王以“隐居”为名,继续通过各种渠道搞蒙古独立、蒙古自治等。最后,德王于1949年12月29日越界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李守信等也逃入蒙古。翌年2月,德王、李守信等在蒙古国被捕,9月18日被引渡回中国。1963年4月,德王获特赦;三年后,病死于呼和浩特。德王作为历史过客已经永远走了,但当年他居住的官邸——德王府却依然留存在苏尼特右旗草原上,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德王府始建于1868年,由德王的祖父为德王的父亲那木济勒旺楚克承袭锡林郭勒盟盟长而建造,占地2.2平方公里。原有房83间,现仅存数间。这是一座既有藏传佛教建筑风格,又有清朝末年汉族宫廷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同时还是蒙古民族特色极其浓厚的建筑群,造型宏伟,结构独特,建造坚实,雕刻精细,绘画美观。它还模仿了北京皇宫的形式,飞檐翘角既精巧,又古朴。正殿、配殿、厢房组成两个四合院,以及两侧结构近乎一致的偏殿、厢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诸多殿堂依据不同的用途,朝不同方向建造在各自不同的位置上,使整个王府形成了左右对称的结构。殿堂边角均刻画有猿猴攀柱、喜鹊登梅等象征佛教意义的图案。檐下每根椽头部都绘有牛、马、羊、骆驼等图画,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王府正殿的门板上镶有九颗铜钉、两侧蹲坐石狮,显示王府的贵族气派。王府正殿前竖立着两根十余米高的“查迪格”(即“坚杆”),正殿后面竖立着“苏鲁锭”(又作“苏勒德”),偏殿前有蒙古包群,大院两侧南北向延伸着一百余米长路段百十根拴马桩。在那过去近80年漫长的岁月中,德王府始终是苏尼特右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国时期(1912~1949),在德王府周围先后建起了军队、衙门、学校、医疗机构和寺庙、工厂、店铺、合作社、公司等近20个部门。特别是王府学校、兴蒙学校、女子学校、喇嘛医校等学校,在当时很有影响。第九世**应德王的邀请,于1931、1933年两次驾临德王府附近的温都尔庙。德王则在温都尔庙为**修建了驻锡讲经庙堂。1933年3月,德王在王府建立蒙古军官学校,不久又建立蒙古干部学生队。建立如此正规的军官学校和少年军事学校,在蒙古军事史上也是首次。在德王府建立的女子学校,结束了当地妇女无权接受教育的历史。1945年9月底,乌兰夫来到德王府,向参加“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的各方面人士和青中年学生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分析中国和世界形势及前途等。在此基础上,改组了“临时政府”,乌兰夫为主席。不久,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乌兰浩特成立。苏尼特右旗文物保管所经过多年搜集资料,目前已建立健全了德王府文史档案。本着尊重历史,从反面教育后人的宗旨,旗人民政府拨款修复了德王府的部分建筑,还制作了王府泥塑全景模型,保存在旗文管所。德王府现为锡林郭勒盟西部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旅游区(点)。
第三篇:博物馆导游词
博物馆导游词
今天我将陪同大家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它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5.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其中陈列大楼面积30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馆内藏有历史文物2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0余件,国家级文物16件.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盛楚时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时竹简,历史名人字画,陨县猿人,长阳人齿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铜编钟,越王勾践青铜剑,吴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图等珍品举世瞩目.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市建筑规模最大,馆藏最多的博物馆.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省博的入口处,湖北省博物馆这几个馏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题写的.大家请看那边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编钟陈列馆,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器陈列馆.想必大家都非常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我们不妨先去参观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够的时间再来欣赏编钟音乐.大家请随我往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了今天主要参观的一个展厅,曾侯乙墓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椁(guǒ)室模型,它分为东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个门洞是用来连接各室的,其形制有点象我们现在住房的三室一厅.东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铜礼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铜编钟就是从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馆,北室放有兵器,车马器,竹简等.曾侯乙墓是凿石为穴的竖穴式墓葬.整个墓室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据残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约为13米,这与同时期的墓葬相比规模是较大的.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谁呢?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共发现了‘曾候乙’三个字208次。所以我们断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请看这个,它是根据墓内头骨制作的墓主复原像,我们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约42-43岁的男性,其颅骨特征与中原商代人种特征最为接近。
接下来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鹤。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鹤身和鸟翅膀组合而成的是人们想像中的一种仙鸟。它出土时在主馆的东面,头向着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领墓主人的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保佑吧。它的铸造工艺考究,头颅和鹿角镀金装饰,脊背和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但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已经不能再见它的光彩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它独特的造型想像出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
请大家随我继续往前走。这里陈列有许多当时贵族们吃饭用的食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国古代食器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它不仅仅是食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礼器。先秦时期人们对鼎是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邸[dǐ]、先祖等重大仪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粮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盖鼎等很多种,在众多的鼎中,正鼎的个数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组合往往是用鼎者财富、身份、权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内外能够反映礼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们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贵。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动中与鼎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在仪式中,贵族按其身份等级享用单数的鼎和双数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铜簋正好与他身份相符。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铜冶炼技术是我国先秦文明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代就已经成熟,周朝继续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群正是这个巅峰时期的代表。
大家看这里,它叫鉴缶,是这个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较精美的礼器,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庄凝重,周身满饰蟠璃纹饰,四个足是昂首张口的怪兽,镂[lòu] 空的孔盖是绣雕夔[kuí] 龙。其实它不仅经看而且还有妙用呢!使用时,先用这四个环把中间的缶拉出来,在鉴里放入热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鉴中,鉴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温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样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过滤器是用来过滤酒中的残渣的,各位是不是要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了呢?
下面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编钟陈列处了,编钟是我们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家看,这个庞然大物就是编钟了,它是整个墓里最为壮观惊人的,这个巨大的钟架是铜木结构,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蔚为壮观。六个青铜佩剑武士和八根圆柱承托着七根彩绘木梁构成曲尺型钟架。架及钟钩共246个构件,钟架分为三层八组悬挂有65件青铜件。上层是三组纽钟,共19件,中层为三组镛[yōng] 钟,共33件,下层为 大型镛钟两组,共12件。大家数一数,下层是不是多了一口钟,而且它还与其他的钟不同?那是楚王博钟,为了纪念他们的情谊,便拿走了原来悬挂在那里的辎[zī] 钟,而把它悬挂在下层居中的位置。编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首先它是一钟双音,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一口钟能发出相差三度的两个音。那么一钟双音的奥秘在哪里呢?大家请看编钟的两侧有棱,发音时,棱和对钟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现了一钟双音的现象。另外角钟还有一个优于普通圆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长,这样才能奏出旋律优美的音乐。全套编钟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个八度音程,它把宫商角紫羽五音发展成1234567七个音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现在大家是比是特别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呢?我们在旁厅设有编钟演奏厅,现在大家可以去领略一下了。到这里我的讲解就结束了,现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听一下编钟演奏,然后再自由参观,湖北省博物馆除《曾侯乙墓》、目前还举办有《楚文化展》、《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书写历史》、《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古代瓷器专题展》等十多个展览,大家可以随意参观。12点我们在省博的大门口集合,祝大家玩得尽兴游的顺心。
第四篇:鸦片战争博物馆(导游词)
鸦片战争博物馆
讲解线索
【概况】—【虎门人民抗英群像】—【销烟池】—【展览馆】
【概况】
今天我们参观的景点是鸦片战争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又名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口社区,十几年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馆区面积约3万平方米,它通过实物、历史照片、图表以及大型油画和3个大型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150多年前震惊中外的战争场景。整个陈列生动有趣,游客络绎不绝。
目前,在上级有关领导的关怀和全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鸦片战争博物馆已经建设成为一个融纪念性、教育性、娱乐性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被人们称之为“立体教科书”,每年接待的国内外观众超过100万人次。从1990年起,胡锦涛、江泽民、李鹏、李瑞环、乔石的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该馆视察,对该馆充分利用文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被评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
【虎门人民抗英群像】
进入正门,迎面处屹立着一座粉红色的大型群雕,前排正中的中年人拄叉挺立,左侧的青年曲腿挺进,右侧戴笠的渔女持标侧立,后排左侧的壮汉蹲身抽刀,右后的老者向后呼唤。五个人都是渔民打扮,一副时刻准备上战场的架势,异常醒目地告诉你,这里曾是古战场。那一个个抚炮擎戟、横刀欲跃的英雄形象,令人顿觉雄风扑面,豪气陡增。
【销烟池】
在群雕的右前方,有两个大水池,即为“销烟池旧址”。1839年6月3日至25日,民族英雄林则徐将收缴的115多万公斤鸦片在此当众销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街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组雕中的第一块,展现的就是这一场景。对于销毁鸦片,我们一般认为用火烧就行了,现在的公安禁毒部门基本上都是用火直接把海洛因等毒品烧毁的,挖这饿大水池有什么用呢?不要急,听我慢慢讲给你听你。
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来到广东禁烟。经过一番努力,在虎门海面共收缴英国鸦片115多万公斤。怎么处理这批鸦片呢?开始时准备押送京城验明烧毁,后来考虑到押送上京费工费时,而且还有路上被人透漏劫掠的可能,后来道光皇帝下令就地焚化处理。怎么样才能把鸦片尽快处理干净呢?如果按照以前的老方法,即伴以桐油火烧,那残膏余沥就怀疑渗入土中,如果把这些泥土挖起来重新提炼,50公斤泥土还可以得到烟膏一二十斤,流毒实在难以尽绝。为此,林则徐费尽心思。他深入民间,多方采访考察,从百姓哪里得知鸦片最忌海盐和石灰,一跟海盐和石灰搅和在一起就会销化,即使有残渣,也不可能在合成烟膏。经过试验,林则徐发觉确实如此。林则徐 又从印度“开池制造”的流程中悟出“开池销化”的道理。于是,林则徐就准备采用这一方法销毁。
150多年前,虎门镇口村这里还有一片海滩,林则徐经过勘察,决定就在此地挖两个长宽各15丈多池子池周围用木桩钉板,池底平铺石板以防渗漏,池前有通海的涵闸,后有通水渠,涨潮时可以把海水通过水渠引入池中,退潮时则打开涵闸把以溶解的烟土渣滓流入大海。你看这个设计多么的科学,从这里我们刻印看到林则徐那种科学务实的精神。当然今天我们看得到并非原貌,经过百余年的沧桑变化,原来的销 烟池已湮没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在原址上的复制品,考古发掘出的木桩、池板现陈列在展馆中,等一下大家可以在展馆内看到。
销烟那几天,虎门海滩人潮簇拥,旌旗蔽日。林则徐率文武百官并邀请在粤外国领事及商人参加观赏。销烟从6月3日开始。至6月25日结束,除去中间端午即为停顿一天及清池用了两天外,整个销烟实际用了20天,才将缴获的的鸦片 销毁。
虎门销烟沉重的打击老玩外国侵略者的气焰,想全世界人民表明了中国坚决禁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林则徐也因此成为民族英雄,更被誉为“世界禁毒第一人”。史学界称她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990年6月,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来此参观时,题写林则徐诗句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赞扬了林公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惧万难、不逐名利的高尚情操。
【展览馆】
再往前走就是博物馆的主展馆。这座建筑颇具炮台的神韵,大楼前放置两对威武的石狮,周围是模仿炮台墙造型的围墙,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这座陈列楼建筑面积为2400平房米,展馆内图文翔实,内容生动丰富。一楼展馆是基本陈列,主要内容是《林则徐禁烟与鸦片战争史实陈列》,分8部分,通过销烟池木桩、木板、眼皮烟具、林则徐手迹的文物,揭露了当年英国侵略者武力侵略中国的罪行,概括反映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业绩,肯定林则徐等爱国官员的历史功勋,歌颂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楼展馆主要展示鸦片战争的经过,其陈列形式突破了传统的陈列手法,注意把文物放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去展出,采用画物结合,实物与辅助展品结合,采用场景、沙景、声光电模型、寻像放映的多种放映手段,使陈列形式生动、形象。如该馆为了反映当年林则徐、关天培用木排铁链封锁虎门海口的情形,把征集来的木锚及一艘早期的划船送上展厅,并复制了大木排铁链,与长33米,高2.8米的虎门海口形势背景画相结合,构成了一副气势磅礴,颇为壮观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用木排铁链封锁虎门海口的形势,大大增强了展览的效果。
在展馆,有一样必须要看的重要文物,就是“节马碑”。关于它,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传奇故事呢:1841年1月7日,英军大举进攻沙角炮台。守军告急,清廷拒发援兵。六百余名守军奋起抗击数倍的侵略军。他们用土炮、弓箭歼灭拥有洋枪、洋炮的敌人五百余名;弹药耗尽后,又挥刀肉搏,守将陈连升和大部分士兵壮烈牺牲,他的儿子陈举鹏也一同战死。陈连升战死后,据说其战马被英军掠到香港,英国侵略者喂之不吃,近之则踢,骑之则摔,刀砍不惧,后来被放到香港的山中,它连地上的草都不吃,每日朝着虎门沙角炮台的方向悲鸿嘶叫。当有人说带它回虎门时,它就摆着尾巴跟着走。但是,英国侵略者始终不肯放它回来。它长期忍饥挨饿,因绝食而死在香港,成为百世流芳的英雄节马。清同治年间,虎门水师将领刻了一块节马横碑,嵌在虎门寨关忠节祠上。这块碑是用黑色的云石所刻,长1.5米,宽近半米,左边是马的画像,右边是赞颂节马的《书马行》诗文。1938年,日军对这里进行了空袭,炸毁了祠堂,这块碑也塌毁埋在了瓦砾中。1954年,沙角海军的干部战士听到节马的故事,也为它所感动,发动人力,在祠的旧址中寻找,费经周折,总算找到,并把它放在博物馆,让人们在瞻仰和凭吊中感受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节,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鸦片战争博物馆的馆藏十分丰富,数量达3000多件(套),其中“功劳炮”等13 件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反映鸦片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抵御外海、反抗侵略的有代表性的物证,非常值得一看。
好了,现在就请大家进馆参观,一小时后到门口集中。
第五篇: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游,常常要写一份好的导游词,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1甘肃省博物馆是中国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南侧。1956年建,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1943年改名为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称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改为甘肃省博物馆。1958年新馆建成开放,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该馆藏品计有自然标本、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7.5万多件,一级藏品110多件,有甘肃彩陶、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世界闻名的铜奔马和成组车马俑、汉代医方简、北宋淳化二年(991)《报父母恩重经变画》等。
自然标本中珍藏有中国特有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和丹顶鹤等标本。藏品中历史文物占三分之二。最具特色的是新石器时代各类彩陶、汉代木简木雕、十六国至唐代的佛教造像、写经等。革命文物有当年红军长征遗留下的标语等。该馆陈列面积7500多平方米,有5个大型的固定展览。《甘肃历史文物》展览,展出了甘肃境内出土历史文物1500余件,系统地反映甘肃历史发展的.概况,重点突出甘肃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的彩陶,丝绸之路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出土的汉唐文物,十六国至隋唐佛教艺术和写经等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甘肃自然富源》展览,展出实物、模型1380件,全面介绍了甘肃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交通、气候、水文、土壤和动物、植物、矿物资源。
《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展览,展出了墓内保存的60多幅砖画。《黄河古象》展览,展出1973年春在合水县发现的黄河剑齿象化石,长8米,高4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遗骸。《红军长征过甘肃》革命文物展览,以长征为轴线,通过照片、文献、实物,介绍长征在甘肃境内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革命斗争。该馆单独或合作编辑出版的重要书刊有《武威汉简》、《甘肃彩陶》、《武威汉代医简》、《汉简研究文集》、《炳灵寺石窟》、《红军长征过甘肃革命文物》、《淳化阁帖选》、《汉简书法选》等10多种。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2甘肃省博物馆座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与友谊宾馆以马路相隔,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多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尾部有圆形讲演厅。展览大厅两侧有宽4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省博物馆设有历史厅、革命文物厅、自然厅、社会主义建设展览厅,配有文物保管室、汉简室、文物化验复制室及搬迁复原的嘉峪关魏晋墓画。
馆内收藏有丰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和石窟艺术珍宝,展示出甘肃历时7000-3000多年彩陶发展体系。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画,既形象再现当年开通、保卫“丝绸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画面,又是研究中国古代中西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艺术的佐证。博物馆内还保存有一长8米,高4米的黄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复制品!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3博物馆座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与友谊宾馆以马路相隔,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多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尾部有圆形讲演厅。展览大厅两侧有宽4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
省博物馆设有历史厅、革命文物厅、自然厅、社会主义建设展览厅,配有文物保管室、汉简室、文物化验复制室及搬迁复原的嘉峪关魏晋墓画。基本陈列有《甘肃历史文物》、《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黄河古象》《甘肃自然富源》及《甘肃革命文物展览》。
馆内收藏有丰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和石窟艺术珍宝,展示出甘肃历时7000—3000多年彩陶发展体系。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画,既形象再现当年开通、保卫“丝绸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画面,又是研究我国古代中西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艺术的佐证。博物馆内还保存有一长8米,高4米的黄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