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军转考试申论热点:发展中小企业减小环保压力
[键入文字]
[背景]
近期在资金、环保等多方面压力下,钢企破产、钢贸商跑路等事件逐渐增多。这从侧面显示出当前中国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分化严重,那些经营困难企业已经进入风险高发期,产业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专家解析]
综合分析,当前我国钢铁业产能过剩既与自身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有关,也与当前外部经济形势有关,呈现总量过剩、结构性过剩和经济周期性过剩相叠加的特点。
化解产能过剩最核心的问题是打破利益格局,包括地方发展模式、部门管理方式和企业竞争规则都需要重新调整。
[措施]
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一次吹响了改革号角,指明了今后一个阶段我国改革的方向,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不仅将大大化解产能过剩,而且将带来包括钢铁在内的许多产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当务之急,仍然是扩大市场、提升消费。但提升不是简单增加消费量,而是重在提高消费的档次和质量。
对钢铁业形成重压的还有环保政策的严格实施。由于雾霾天气蔓延,能耗大户钢铁业成为众矢之的。可以预见,未来钢铁企业环保成本将逐渐加大,环保将成为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需要明确的是,化解过剩产能、加强环保治理不是打压限制钢铁产业,而是从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的必经之路。对企业而言,是实现飞跃的催化剂,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抓手。
在国家坚决治理大气污染的背景下,钢铁行业环保水平将大幅提高,成本攀升不可避免。而这种成本攀升应该说是回归正常发展逻辑。
从环保角度来看,国内钢铁行业吨钢环保成本大约在55元,而环保做得好的企业环保成本能达到150元/吨。也就是说,国内环保做得好坏,吨钢环保成本要差100元,这就不光是环保问题了,还是个公平竞争问题。
环保不达标的企业环境成本低,结果它的效益比环保好的企业要高,这是极不公平的竞争,很容易扰乱市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实际上国家现在环保要求大幅提高,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的先进企业而言,并不会在环保成本上有太大影响。受影响最大、负担最重的恰恰是那些落后企业,因为他们的环保欠账最多。在钢企利润普遍低迷的情况下,环保压力的加大,将成为压倒低效钢企的“最后一根稻草”。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环保成本增加,不但可以减少污染,而且可以让环保欠账多的落后企业退出市场,加快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所有这些是否能真正落实,关键还要看各级政府是否真作为。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第二篇:公务员考试申论发展中小企业
人事考试教育网-公务员考试申论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发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亟须五大创新
“十二五”期间,民营经济发展机遇更多。因为“十二五”期间要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这正是民营企业的长项,民营企业就是从吃穿用做起的。
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要突破内外两方面的制约。外部环境的制约大家谈得很多,比如来自观念的障碍、来自体制特别是垄断的障碍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综合各地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民营企业亟须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第一是体制机制的创新。民营企业最大的优势是产权明晰,动力强劲。但是这个优点的另一面是产权封闭、势单力薄。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许多民营企业看到自己的弱点,开始进行资产重组、资源整合,有的联合组成股份公司,有的企业改制上市。民企改制上市,从单个资本转向社会资本,这是质的飞跃!可惜,还有很多民营企业没有看到自己的这个弱点,抱着“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旧观念,不愿意跟人合作。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一道关。能不能越过这个槛?能不能从单一资本变成社会资本、从一家企业的老板变成真正的企业家?这是一个考验。现在800多万户私企,真正实现股份制的企业才2万多家,只占百分之零点几,太少了。
第二是管理的创新。在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70%以上。家族企业不能否定,但是家族式的管理就不行了。老公董事长,老婆总经理,儿子当会计。这怎么能吸引高质量的人才呢?你不相信人家,人家也不放心你,即使吸引过来之后,怎能留住人才?民营企业的管理要突破家族的制约,以崭新的理念和文化为纽带,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有一批民营企业已经过了这一关,比如说新希望、新奥、联想、万通、复星、恒安集团等都已经改制上市了。通过资源整合,把企业变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让每一个员工都有发展的机会,让每一个员工都看到这个企业既是你的,又是我的,对企业有认同感、归属感,企业管理才能算走上正道。第三是技术的创新。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是“有动力,缺实力”,不得不给人家OEM贴牌,真正搞自己研发的东西少,所以没有定价权。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大量投入。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你的制度没有改、管理没有改,创新的问题也不易解决。要在解决制度和管理问题的过程中,吸引一大批人跟你一起创新。比如说“爱
国者”,就是有一大批技术人员在那儿搞研发,一天到晚不敢瞌睡,生怕稍微打一个盹人家就赶超上来了。另外,也不要把创新看得很神秘,对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你只要在哪一点上有自己的特长,把这个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创新。
第四是经营方面的创新。我们许多民营企业在经营方面的最大本领就是打“价格战”,往往搞得“两败俱伤”,卖什么,什么跌价;买什么,什么涨价。许多企业没有形成一个链条,没有自己可靠的、有特点的供应、销售渠道。人们都讲微笑曲线,一个是研发、一个是营销。除了研发,就是营销。营销中渠道非常重要。现在中国大量的出口产品,渠道受制于人。比如浙江的领带,上船的价格是200元一条,其中100块钱是渠道商拿走的,还有几十块钱是零售利润,我们自己只拿12元。没有销售渠道,自己的品牌也做不出来,只能受制于人。第五,风险防范的创新。现在一些民营企业平常自我感觉都很好,一个危机一来就打蒙了!这样的事例很多。在互联网发展的信息时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以,民营企业一定要有防范风险的措施和机制。在这方面,民营企业不能一味地埋怨环境不好,要找自身的原因,要进行自身的改革。
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创新力度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发展空间的大小。这个道理既适用于国有企业,同样也适用于民营企业。
第三篇:2014军转考试申论热点:食品安全问题
[键入文字]
【资料】
【事件】央视记者在肯德基、真功夫和麦当劳3家大型快餐店中,取回可食用冰块进行抽样检测。检测发现,三家店均超标,其中肯德基、真功夫的冰块菌落数量更是高于马桶水数倍甚至十几倍。节目播出后立刻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原因】
一、用自来水直接制冰,自制冰安全难保证。正规食用冰的出售价格大约在每公斤1元左右,成本不低,于是许多商家选择自制食用冰块,甚至直接用自来水制冰。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麦当劳的冰块主要就是餐厅自制的。而据食品检测专家介绍,肯德基、麦当劳供应的冰块并不像一般的冷冻饮品,在制成后有外包装,这些餐厅的冰块一般为集中存放,存放、使用等环节都有可能造成污染。
二、企业卫生管理不到位。专家分析认为,冰块受污染或由“环境因素”所致,比如脏的制冰机。换句话说,快餐店工作人员打扫厕所的频率高过清洗制冰机的频率。冰块受污染还有可能是“人为因素”导致,比如工作人员没有认真洗手。有在肯德基工作过的员工表示自己在肯德基工作的时候,餐厅取冰的塑料容器一般就放在墙角。
三、食品安全执法靠曝光,监管不力也是原因。监管部门对快餐店的日常监管不足、商家违法成本过低也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常被曝光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自制的食用冰块多是在本店自产自销,通常免费赠送,既无包装,也无保质期之类。无法界定有效期,工商部门就难以对其实施监督处罚。而这种冰块又不算是商品,质监局并不负责监管。监管缺位也是产生问题冰块的重要原因。
【措施】
一、行政执法要从源头抓起。面对问题频出的食品安全领域,政府应该认真执法,严格执法,不能每年花着纳税人的财政拨款,却不认真干事,任由商家生产和销售问题食品,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政府对制冰机一直不洗、炸鸡油几天不换、销售超过保存期食品等商家的违法乱纪行为不仅要出现一起,查处一起,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更要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的隐患问题。
二、消费者维权要注意留证据。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但在实践中,由于举证很困难,消费者维权并不顺利。对此,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徐静建议一定要注意保留证据。在她手上就曾经有消费者告赢肯德基的案例。在该案中,消费者发现肯德基汉堡有问题,于是马上与店员进行交涉,并拍下照片,随后还将该汉堡包冷冻在冰箱里完整保存下来。
三、公益诉讼可助解维权难题。由于我国未实施集团诉讼制度,使得消费者维权诉讼成本很高,以致大多数消费者选择沉默。今年4月23日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修正案草案赋予了消协公益诉讼资格。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表示一旦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公益诉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讼“接上地气”能够具体操作后,会让消费者更有力量,对解决目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会有很大帮助。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第四篇:军转干部考试申论热点:食品安全新标准 - 副本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事件链接]继国务院副总理汪洋6月10日指出国家食品安全存在交叉、重复、矛盾等问题后,6月11日,国家卫计委借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契机,展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部署。将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力争到2015年底,完成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整合,基本解决现行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形成标准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基本一致。
“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429项。标准的目录也已公布,覆盖了数千项食品安全相关指标”。2015年底,就是“十二五”结束的时候,1000多个标准就基本都有了。鉴于现行的标准中,食品添加剂标准是整个标准体系中占比最重的一部分,所以食品添加行业受到的影响将会更突出。
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
由于受食品产业发展水平、风险评估能力等因素制约,现行食品安全标准还存在矛盾、交叉、重复、个别重要标准或重要指标缺失、标准制修订工作基础研究滞后、保障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未来有关部委将通过今明两年的努力,使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标准基本一致,主要食品安全指标设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并适应中国膳食结构和食品产业国情。国家卫计委公布的信息显示,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基本搭建起来。
风险评估规划胎动
完成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全套清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是风险评估及风险监测的发力。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层面,部委将强化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制度的顶层设计,即有计划推进食物消费量调查和总膳食研究、毒理学计划工作,加强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和评估方法学研究。
有关部委将在继续细化风险评估计划的基础上,着手制定2016~202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划。目前已经在2142个县区设置了食品污染物的监测点,2013年共监测42万件食品样品,涵盖了307项监测指标,获得监测数据493万个。监测结果表明,因环境污染,生产环节控制不严以及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或禁用物质的情况还存在,这些依旧构成食品安全的隐患。
行业将迎重大调整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落点到行业的微观层面,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整合工作,波及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是食品添加剂行业。
基于上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既有研究成果,国家针对含铝添加剂作出了重大调整。面粉、馒头、油条是我们最主要的铝摄入来源,而膨化食品是儿童铝摄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年龄越小的人群相对摄入量越高。根据国家要求,从7月1日起,禁止将酸性磷酸铝钠、硅铝酸钠和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用于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膨化食品生产中不得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小麦粉及其制品(除油炸面制品、面糊、裹粉、煎炸粉外)生产中不得使用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
接下来,有关部委将专门针对食用植物油、蜂蜜、粮食、包装饮用水、调味品等产品,制定公布新的一批重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尤其是富氧水等具体产品(有些包装饮用水中加入食品添加剂是为了调节水的口味而不是具有补充矿物质的功能),未来将迎来更加严密的规范标准。
[专家解析]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仅在2012年上半年就出现了诸如“毒胶囊”、“果冻中添加工业明胶”、“苹果套农药袋”以 及屡禁不止的“地沟油”上餐桌等问题,还有前几年曝出的关于奶制品中三聚氰胺超标、山西老陈醋95%为勾兑醋、成色低劣的白燕添加硝酸盐染制成血燕、毒馒 头、毒豆芽等等。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各类不良事件,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这种现状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消费者,都无法摆脱食品安全问题的阴 影。坊间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生产加工那类食品的人绝对不吃某类食品。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降低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对于外出就餐,甚至是家庭餐桌都存在着不信任感。食品安全本应是食品生产加工领域最低限度的保证,但是事实正好相反,食品生产加工行业难以保证最基本的食品安全,直接损害了社会
其二,食品加工行业危机四伏,形成企业乃至行业株连的情形。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旦曝光,不仅危及出问题的企业自身,还直接危及整个行业。食品安全问题一经查出,往往并非是一个企业的违规操作,而几乎是该行业所有企业都在刀尖上起舞,并且集体讳莫如深。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已经变成了十分敏感的问题,只要曝光一例,必然产生波及效应,严重地影响整个行业。所造成的直接恶果是伤害消费信心,消费者陷入了整体失望,觉得只要涉及食品安全领域,什么都无法信任,也不值得信任。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似乎已经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很难让消费者去相信无良企业家,而且并非只是少数人缺乏最基本的良知,而是几乎整个行业的人,无人去找回自己的良知。
其三,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无力,政府监管缺位。食品安全的监管应当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既包括事前的监管,也包括事后的监管。但是我国目前的食品监管却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往往是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才会溯及食品监管的追责。不论是事前的防范还是事后的追责,都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诸多不足。食品安全领域中政府监管无力及缺位现象直接引发了食品安全领域诸多问题的发生,且一旦查出便是整个行业的大问题,加剧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
事实上,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监管重复和监管盲区并存的尴尬。监管重复是由于食品生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产流通环节众多,监管部门的权限划分不明。监管盲区则是因为负责前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职能部门彼此间缺乏信息沟通,这样就导致了既有可能发生重复检查的行为,又可能存在侥幸心理寄希望于别的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基于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现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略显滞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就能使我们找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薄弱环节,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补充。由此而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其实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政府部门更加关注,投入更多的精力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公军转网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xiexiebang.com/jzg/
第五篇:军转干部考试申论热点:食品安全新标准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事件链接]继国务院副总理汪洋6月10日指出国家食品安全存在交叉、重复、矛盾等问题后,6月11日,国家卫计委借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契机,展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部署。将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力争到2015年底,完成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整合,基本解决现行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形成标准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基本一致。
“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429项。标准的目录也已公布,覆盖了数千项食品安全相关指标”。2015年底,就是“十二五”结束的时候,1000多个标准就基本都有了。鉴于现行的标准中,食品添加剂标准是整个标准体系中占比最重的一部分,所以食品添加行业受到的影响将会更突出。
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
由于受食品产业发展水平、风险评估能力等因素制约,现行食品安全标准还存在矛盾、交叉、重复、个别重要标准或重要指标缺失、标准制修订工作基础研究滞后、保障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未来有关部委将通过今明两年的努力,使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
标准基本一致,主要食品安全指标设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并适应中国膳食结构和食品产业国情。国家卫计委公布的信息显示,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基本搭建起来。
风险评估规划胎动
完成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全套清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是风险评估及风险监测的发力。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层面,部委将强化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制度的顶层设计,即有计划推进食物消费量调查和总膳食研究、毒理学计划工作,加强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和评估方法学研究。
有关部委将在继续细化风险评估计划的基础上,着手制定2016~202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划。目前已经在2142个县区设置了食品污染物的监测点,2013年共监测42万件食品样品,涵盖了307项监测指标,获得监测数据493万个。监测结果表明,因环境污染,生产环节控制不严以及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或禁用物质的情况还存在,这些依旧构成食品安全的隐患。
行业将迎重大调整
落点到行业的微观层面,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整合工作,波及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是食品添加剂行业。
基于上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既有研究成果,国家针对含铝添加剂作出了重大调整。面粉、馒头、油条是我们最主要的铝摄入来源,而膨化食品是儿童铝摄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年龄越小的人群相对摄入量越高。根据国家要求,从7月1日起,禁止将酸性磷酸铝钠、硅铝酸钠和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用于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膨化食品生产中不得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小麦粉及其制品(除油炸面制品、面糊、裹粉、煎炸粉外)生产中不得使用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
接下来,有关部委将专门针对食用植物油、蜂蜜、粮食、包装饮用水、调味品等产品,制定公布新的一批重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尤其是富氧水等具体产品(有些包装饮用水中加入食品添加剂是为了调节水的口味而不是具有补充矿物质的功能),未来将迎来更加严密的规范标准。
[专家解析]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仅在2012年上半年就出现了诸如“毒胶囊”、“果冻中添加工业明胶”、“苹果套农药袋”以 及屡禁不止的“地沟油”上餐桌等问题,还有前几年曝出的关于奶制品中三聚氰胺超标、山西老陈醋95%为勾兑醋、成色低劣的白燕添加硝酸盐染制成血燕、毒馒 头、毒豆芽等等。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各类不良事件,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这种现状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消费者,都无法摆脱食品安全问题的阴 影。坊间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生产加工那类食品的人绝对不吃某类食品。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降低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对于外出就餐,甚至是家庭餐桌都存在着不信任感。食品安全本应是食品生产加工领域最低限度的保证,但是事实正好相反,食品生产加工行业难以保证最基本的食品安全,直接损害了社会
其二,食品加工行业危机四伏,形成企业乃至行业株连的情形。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旦曝光,不仅危及出问题的企业自身,还直接危及整个行业。食品安全问题一经查出,往往并非是一个企业的违规操作,而几乎是该行业所有企业都在刀尖上起舞,并且集体讳莫如深。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
已经变成了十分敏感的问题,只要曝光一例,必然产生波及效应,严重地影响整个行业。所造成的直接恶果是伤害消费信心,消费者陷入了整体失望,觉得只要涉及食品安全领域,什么都无法信任,也不值得信任。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似乎已经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很难让消费者去相信无良企业家,而且并非只是少数人缺乏最基本的良知,而是几乎整个行业的人,无人去找回自己的良知。
其三,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无力,政府监管缺位。食品安全的监管应当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既包括事前的监管,也包括事后的监管。但是我国目前的食品监管却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往往是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才会溯及食品监管的追责。不论是事前的防范还是事后的追责,都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诸多不足。食品安全领域中政府监管无力及缺位现象直接引发了食品安全领域诸多问题的发生,且一旦查出便是整个行业的大问题,加剧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
事实上,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监管重复和监管盲区并存的尴尬。监管重复是由于食品生
产流通环节众多,监管部门的权限划分不明。监管盲区则是因为负责前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职能部门彼此间缺乏信息沟通,这样就导致了既有可能发生重复检查的行为,又可能存在侥幸心理寄希望于别的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基于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现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略显滞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就能使我们找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薄弱环节,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补充。由此而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其实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政府部门更加关注,投入更多的精力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公军转网 详细出处参考:http:///j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