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全事故分级
1、安全事故分级
伤亡事故按其严重程度分为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重大死亡事故、特别重大事故等(建设部按程度不同把重大事故分为一~四级);轻伤事故和重伤事故由施工企业调查、处理结案;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业隶属关系由省级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劳动、公安、监察、工会及其他有关部门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组,由同级劳动部门处理结案。
2、伤亡事故调查程序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的有关规定,伤亡事故调查程序为:
调查前的准备——事故现场处理与勘查——物证收集;事故材料收集;证人材料收集——影像及事故图——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分析——对责任人的处理建议、事故预防措施——根据事故调查情况撰写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
3、伤亡事故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事故基本情况、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分析、事故预防措施建议、事故责任的确认和处理意见、调查组人员名单及签字、附图及附件。
4、事故结案的一般程序
(1)伤亡事故调查结束后,企业及主管部门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书》按批复权限报相应一级劳动安全监察机构;
(2)报告书批复后,企业将事故处理结果回执返回劳动安全监察机构;
(3)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按相关规定条文处理;
(4)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5、伤亡事故结案材料的归档。
环境保护是国策,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之一,施工活动尽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影响是机电安装施工总承包方义不容辞的职责。
1、环境因素的识别范围
施工现场在施工活动、管理、服务中所有活动能够控制或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自身活动、产品、服务中,以及工程分包方、劳务分包方、物资供应方等相关方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2、环境因素识别的方法
(1)通过现场调查、观察、咨询等识别环境因素。
(2)过程分析,把工程产品实现过程按工序进行分解,通过工序作业、资源消耗分析等,识别环境因素。
3、识别环境因素的依据
(1)现场在施工和生活中的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及三个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2)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废弃物处置、土地污
染、放射性污染及原材料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对当地或社区周边环境的影响。
4、重要环境因素的判定
(1)对已识别的环境因素,经过评价分析,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2)超过法律、法规对环境及其他要求规定的指标、相关方面的合理抱怨。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或潜在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可直接确定为重(大)要环境因素。
(3)对不能或不易直接确定的,可采用多因素评分法进行综合评价后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1、现场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
(1)对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2)明确关键岗位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责。
(3)建立施工现场对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
(4)对噪声、电焊弧光、无损检测等方面可能造成的污染和防治的控制。
(5)易燃、易爆及其他化学危险品的管理。
(6)废弃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及危险品包装品等固体或液体的管理和控制。
(7)节能降耗管理。
(8)应急准备和响应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9)对工程分包方和相关方提出现场保护环境所需的控制措施和要求。
(10)对物资供应方提出保护环境行为要求,必要时在采购合同中予以明确。
2、现场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1)施工作业前,应对确定的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作业环节,进行操作安全技术交底或指导,落实到作业活动中,并实施监控
(2)在施工和管理活动过程中进行控制检查,并接受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或相关方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3)进行必要的环境因素监测控制,如施工噪声、污水或废气的排放等,项目经理部自身无条件检测时,可委托当地环境管理部门进行检测。
(4)施工现场、生活区和办公区应配备的应急器材、设施落应实并完好,以备应急时使用。
(5)加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组织必要的培训,使制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得到落实。
•重点掌握;特种设备辨别、许可制度、安装单位具备条件、安全责任、监督检验主要内容
(1)特种设备的定义
《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
(2)许可制度的实施
《条例》第17条规定;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安装、改造、维修必须由依照本条例取得许可的单位进行。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将拟进行的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情况书面告知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告知后即可施工。
•特种设备的安装、改造、维修单位必须具备《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条件,取得许可资格,才能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
•施工单位应在进行特种设备的安装、改造、维修前,将有关情况书面告知直辖市或设区的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篇:食品安全事故分级
食品安全事故分级
一、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
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超出省政府处置能力水平的;发生跨地区(香港、澳门、台湾)、跨国的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国务院认为需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食品安全事故。
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
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市(州)级 行政区域的;造成伤害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的;造成10例以上死亡病例的;省政府认定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三、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
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市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区(市)县,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造成伤害人数超过100人 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市政府认定的较大食品安全事故。
四、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
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区(市)县行政区内2个以上乡镇,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造成伤害人数在30—99 人,未发现死亡病例的;区(市)县政府认定的一般食品安 全事故。
第三篇:生产安全事故分级和报告
生产安全事故分级、报告、调查、处理和罚款
一 事故分级;
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 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重大事故: 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3 较大事故: 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 故。一般事故: 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二 事故报告;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3、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事故单位的报告: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 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 三 事故调查: 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 进行调查。重大事故: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3 较大事故: 由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4 一般事故:由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 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四 事故处理: 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 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 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做出批复 五 事故罚款:《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发生重伤事故或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下的,由安全 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责任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责 任人员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发生一次死亡1—2人事故或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 上100万元以下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责任单位处以2万元 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责任人员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3 发生一次死亡3—9人事故或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 以上300万元以下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责任单位处以10 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对责任人员处以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罚款; 4 发生一次死亡10—29人事故或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万 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责任单位处以 50 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罚款,对责任人员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罚款;
六 事故罚款:《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处罚暂行规定:
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1 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或者300万元以上
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2 造成3人以上6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3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20万元以上30万元以
下的罚款; 造成6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 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 元以下罚款;4 造成10人以上15人以下死亡的,或者50人以上7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7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5 造成15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7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7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6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篇:银行贷款分级材料
银行贷款分级
贷款分类:是指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进行管理的过程。我国银行业现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根据内在风险程度将商业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这种分类方法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其中后三类统称为不良贷款。
贷款分类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998年以前,基本上是沿袭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把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种类型,后三种合称不良贷款,在我国简称“一逾两呆”;1998年5月,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此后贷款五级分类与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并行;从2004年起,取消原 来并行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
五级分类制度的优势
四级分类制度规定,逾期贷款是指逾期未还的贷款,只要超过一天即为逾期;呆滞是指逾期两年或虽未满两年但经营停止、项目下马的贷款;呆账是指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确定已无法收回,需要冲销呆账准备金的贷款。这样,贷款是否不良主要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此种方 法虽简单易行,弊端也较为明显,即常常无法准确反映银行贷款质量。
五级分类制度则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单纯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 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以前银行不良贷款的分类方法是“一逾两呆”(逾期贷款是指借款合同到期未能归还的贷款,呆滞贷款是指逾期超过一年期限仍未归还的贷款,呆账贷款则指不能收回的贷款),这是一种根据贷款期限而进行的事后监督管理方法。“一逾两呆”的不足就是掩盖了银行贷款质量的许多问题,比如根据贷款到期时间来考核贷款质量,就会引发借新还旧的现象,这样就很容易将一笔不良贷款变为正常贷款,而实际上并没有降低风险。这种分类法很难甚至根本无法达到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目的,而五级分类法正是克服了它的有关弱点,可以及时反映商业银行的盈亏状况,因此成为改良贷款质量管理方法的选择。
五级分类制度是根据内在风险程度将商业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这种分类方法是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
四级分类制度是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损失四类。
十二级分类制度
第五篇:安全隐患分级
青海煤业鱼卡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隐患分级管理办法(试行)
司属各单位:
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明确和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保障员工生命、健康和企业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集中开展煤矿隐患排查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安委办„2014‟20号)和《关于继续深入开展煤矿隐患排查治理行动的通知》(安委办函„2015‟25号)及青海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要求,结合我公司安全生产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成立公司隐患排查治理领导小组: 组 长:总经理
副组长:党委书记 安全副总经理
成 员:各分管副总经理 总工程师 各部室负责人 各基层队主管队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环保监察部,负责日常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
(二)职责:
1、总经理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主要责任。负责全面安排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领导、监督和协调,并负责隐患排查整改所需资金的安排。
2、安全副总经理对全矿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全面责任。负责组织人员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安全保障措施,对隐患整改方案和保障措施的落实进行监督检查,定期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工作。
3、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负责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安全保障措施,对“一通三防”、地测防治水、掘进方面隐患整改负全面责任。
4、生产副总经理负责隐患整改人力、物力的调节,对采煤方面隐患整改负全面责任。
5、机电、机运副总经理负责隐患整改所需设备、材料的采购和调配,对机电、机运方面隐患整改负全面责任。
6、安全环保监察部负责对隐患整改方案、安全措施的落实、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整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负责对重大安全隐患的上报及整改完成情况的上报。
7、各职能部室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和系统内隐患整改工作的落实和监督检查,对分管业务范围和系统内隐患整改工作负主要责任。
8、各基层队主管队长负责分管系统内隐患整改工作的具体落实,明确隐患整改责任人,对分管业务系统内隐患整改工作负全面责任。
二、隐患定义和分类
(一)定义
安全生产隐患是指矿井上下生产现场、系统、生产工艺、技术管理、自然环境、设备设施上存在的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问题。
(二)隐患分级
安全生产隐患分为红色预警、黄色预警、蓝色预警。红色预警为特别监控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应立即停止全矿井或危险区域内所有生产、施工,报告集团公司,并由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安全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任务、负责机构、人员、资金、时限、下井人数、整改作业范围、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内容。治理方案必须经集团公司相关部室负责人审批后,由公司安全副总经理和分管副总经理组织实施,总经理对本级别安全隐患实施动态监控。
黄色预警为重点监控的安全生产隐患,安全隐患须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存在安全隐患的作业场所应在整改期间内停止作业,由分管副总经理和分管部室负责人督促整改,安全副总经理负责监督检查和整改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安全副总经理对本级别安全隐患实施动态监控。蓝色预警为一般监控的安全生产隐患,安全隐患可立即或现场整改。由分管部室或安全环保监察部负责落实整改、验收,并将整改情况报告安全副总经理,安全环保监察部和分管部室负责人对本级别安全隐患实施动态监控。
(三)隐患分类
1、“一通三防”(1)红色预警
A.巷道贯通无调风措施或未按措施执行造成风流紊乱; B.巷道严重失修,造成进回巷通风风量不足; C.采掘工作面进入瓦斯异常区域未制定专项排放瓦斯措施或未按措施执行。
(2)黄色预警
A.采区变电所未实行独立通风或通风风量不足; B.作业地点风量不足或风速不符合规程规定; C.矿井主通风机未按规定定期进行检修维护;反风装置、设施不完好;
D.采掘工作面出现违反规程的串联通风; E.在瓦斯超限区域内作业或进入栅栏内作业;F.采掘工作面顺槽、主要运输巷道、回风大巷未按规定设置防尘管路;不按规定定期进行除尘;水压、水量不足。
(3)蓝色预警
A.掘进工作面随意停电停风;风筒破口造成掘进头风量不足;风筒末端距茬子头距离超过规程规定;局部通风机出现循环风;临时停风地点未按规定停电、撤人、不设置栅栏挂警示牌;
B.通风系统中出现同时打开两道风门或私自破坏、损坏通风设施造成风流短路;
C.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未安装“双风机、双电源”;电气设备未安装“风电”、“瓦斯电”闭锁或闭锁失效;
D.瓦检员配备数量不足;瓦检员漏检、假检; E.未按规定设置、配备、标校检测监控设施、器材、仪器仪表;
F.巷道停风24小时以上未按规定进行封闭; G.系统内未按规定进行除尘;
H.矿井隔爆设施、洒水降尘设施未按规定设置或不能正常使用;
I.采掘、运输设备不按规定使用喷雾降尘设施;干式打眼;
J.井下动火作业无措施;作业现场无瓦检员;未按措施要求采取防火措施。
2、爆破(1)黄色预警
A.作业现场雷管、炸药存储数量超过规定(雷管不超过200发;炸药不超过48Kg); B.使用不符合规程规定的爆破材料,器材。(2)蓝色预警
A.爆破员未按规定培训持证上岗;
B.爆破母线长度达不到规定要求;爆破撤人距离不够;爆破母线有明线接头;爆破器不符合规定或失爆;爆破作业未按规定设置警戒;
C.不按规定处理瞎炮、残爆;放明炮、糊炮、炮眼深度不够或封泥长度不足爆破;
D.爆破作业不按规定执行“一炮三检”、“三人连锁放炮”、“三保险”制度;
E.雷管、炸药、炮头混放、乱放;雷管箱与炸药箱间距不符合规定;
F.擅自将火工品带到地面。
3、防治水(1)红色预警
A.开采受承压水威胁严重的煤层或开采区域周边采空区内有积水,未采取“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和“防、堵、疏、排、截”综合防治水措施;
B.未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采空区、相邻矿井及废弃老窖积水等情况而组织生产;C.受承压水威胁的采区或工作面未按规程规定设置防水设施,未完成防治水工程而强行生产的;
D.受老空水威胁的采、掘工作面进入警戒线、探水线,未按规定探放水;
E.受含水层、陷落柱、断层、表土松散层等水体威胁的采、掘工作面,未按规定进行探、放水;
F.矿井涌水量、含水层水位等动态观测系统不健全或不按规定监测。
(2)黄色预警
A.采区水仓、中央水仓容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或清淤不及时,淤积物厚度超过水仓高度的30%;
B.发现突水预兆不及时汇报、不及时采取措施。(3)蓝色预警
A.未制定防治水应急预案或每年雨季前未组织水害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4、运输(1)红色预警
A.斜巷未按规定设置防跑车装置或装置失效; B.绞车、钢丝绳、轨道、车辆、联接装置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完好使用,不按期进行检测;
C.小绞车固定不符合规定;未进行验收进行使用; D.斜巷未按规定设置躲避硐室。(2)黄色预警
A.斜巷“一坡三挡”设施损坏或不按规定使用; B.使用不合格、磨损严重的联接环和销子;超挂车辆;不使用保险绳;
C.斜巷运输信号装置不按规定设置;声光信号不齐全有效。
(3)蓝色预警 A.电机车闸、灯、铃、撒砂装置等不完好;
B.轨道铺设质量不合格;接头扣件不全,错差连续3处超过规定;
C.车辆装载严重超高、超宽;运送大型设备不使用专用车辆,无安全措施;
D.运输设备与巷道左右两侧间距不符合规定; E.架空乘人设施安全保护装置不灵活或不按规定定期检测;
F.检修设备无专项安全措施;未按规定停电闭锁; G.跨越运输设备无行人过桥; H.运输皮带各类保护装置失效; I.大倾角皮带重载停机。
5、机电(1)红色预警
A.矿井主排水泵排水能力达不到要求;未按规程规定设置排水泵;备用水泵不完好;
B.矿井主通风机未按规定进行检修和检测;备用风机不完好;
C.矿井备用发电机不完好;不按期进行启动演练;燃油配备不足;
D.压力容器未按规定定期进行检修和检测;压力表未按规定进行标校;压力表失效;
E.电气设备高压防护设施未定期进行检验; F.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2)黄色预警
A.擅自调整、甩掉电气保护装置; B.绞车钢丝绳未按规定定期进行更换;磨损、断丝超过规定未及时进行更换;
C.主通风机在规定时间内未进行倒换;
D.电气设备保护装置、闭锁失效;电气设备、电缆漏电; E.转载机上安装有破碎机时,未设置防止人员进入的安全防护装置或防护装置不起作用;
F.机械传动部位无安全防护设施。(3)蓝色预警
A.电气设备失爆;无接地保护装置;
B.电气设备和电缆未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进行试验; C.掘进机停机后铲板、截割头不落地;
D.检修采煤机、掘进机、输送机等设备不停电闭锁。
6、采煤、掘进(1)红色预警
A.采掘工作面无作业规程;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未及时补充安全措施;未按规定时间(2个月)进行复审;
B.新工作面未经验收组织生产; C.采掘工作面(2)黄色预警
A.综放工作面超前支护长度、数量不符合规程规定; B.巷道过破碎带、断层带、压力显现段未采取加强支护措施;
C.工作面后部悬顶面积超过规程规定,未及时采取强制放顶措施;
D.巷道来压变形,断面小于原设计断面1/3未及时处理; E.未按要求对巷道顶板进行离层观测;(3)蓝色预警
A.综采工作面泵站压力小于30MPa;乳化液浓度不符合要求(3%-5%);
B.支架顶梁接顶不严;相邻两架错距超过侧护板高度2/3;
C.综采工作面伞檐长度超过3m,宽度超过0.5m未及时处理;
D.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与巷道连接处20m范围内的巷道高度,达不到1.8m,人行道宽度小于0.8米;
E.工作面倾角大于15°时,液压支架未采取防倒、防滑措施或工作面倾角大于25°时,工作地点上下未采取安全、可靠、有效的防滑、防矸等措施;
F.掘进巷道未按规定使用前探梁;
E.锚杆、锚索、架棚、喷浆巷道支护不符合作业规程; F.返修巷道不按规定补打锚杆;
G.掘进巷道控顶距大于规程规定;两墙部未按规定及时进行支护;
H.巷道三岔门、四岔门等特殊地点未采取加强支护措施;
I.锚杆、锚索支护巷道未按规定进行拉拔力实验,无实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