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真情书写人间大爱
本文作者:谢娜 好范文原创投稿
穿过历史的硝烟,掀开岁月的风尘,我一遍遍追问:大爱是什么?是屈原抱石投江的壮举,是岳飞“还我河山”的怒吼;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大火,是谭嗣同慷慨赴义的决绝;是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誓言,是毛泽东“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豪迈;是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是党的十八大掀开新的篇章。
大爱是
什么?踏着历史的足迹,我一遍遍追寻。在巍巍伏牛山下,在清清灌河水旁,我找到了答案。是奉献,是付出,是汗水,是收获,是一名共产党员赤诚的爱民之心,是一位基层干部殷殷的富民情怀。“伏牛山高灌河清,致富不忘李xx.”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何以那样深刻的烙在群众心中?因为百姓心中有一座爱的天平。她扎根基层18年,默默无闻为西峡猕猴桃产业辛勤耕耘,用心血和汗水托付起一个产业的升起。她走遍西峡的山山水水,踏遍龙乡的村村寨寨。每一处猕猴桃果园都留下她忙碌的身影,每一片猕猴桃叶子都浸润着她辛勤的汗水,每一颗猕猴桃果实都凝结着她付出的心血,每一朵猕猴桃花儿都闪烁着她晶莹的泪花。她把群众当亲人,把吃苦当快乐,每月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基层,和果农打成一片。她自学猕猴桃栽培技术,白天忙工作,夜晚看书到深夜,从一名“门外汉”到行家里手,背后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辛劳。60多本工作笔记,记载的是她务实为民的无私情怀,记载的是她发展猕猴桃产业,带领群众致富的真情大爱。
为发展猕猴桃事业,她磨破了嘴皮,跑坏了鞋子,累垮了身体。群众富了,心里亮堂了,她也欣慰的笑了。依旧是一身朴素的衣装,依旧是一腔赤诚的热血,如今已届退休年龄的李华玲依然奔波在西峡的乡野山间,为猕猴桃产业的纵深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老李就是明天退休,今天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真情大爱!这份爱感天动地,这份爱亘古长青!
大爱是什么?我一遍遍追寻,一遍遍思索。是病房中那一抹纯洁的白,是人群中那一双疲惫的眼,是一群圣洁的白衣战士。他们传承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接过南丁格尔手中的神灯,日夜忙碌在洁白的病房。每一天,都在和病魔抗争;每一秒都在跟死神争斗。清晨,他们是第一个迎来朝霞的人;夜晚,他们是伴着星星入眠的人。痛苦时,他温暖的话语能让你如沐春风;绝望时,他深情的目光能让你点燃希望。为什么他们的身影总是那样疲惫?为什么他们的脚步总是那样匆忙?为什么他们的信念总是那样坚定?为什么他们的心灵总是那样高贵?因为爱,博大的爱,无私的爱,对病人的爱,对生命的爱,对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这爱能让死神望而却步,这爱能让江河为之动容!
大爱是什么?我一遍遍追寻,一遍遍思索。是奔腾的长江,是咆哮的黄河,是烟雨的江南,是峻挺的五岳,是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你,是我,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以爱的名义,从现在出发,在祖国建设的大潮中,挥洒青春,奉献自我;让我们以爱的名义,从现在出发,发扬xx精神,追寻xx脚步,高扬xx旗帜,在建设美丽xx的进程中,立足本职,务实拼搏,为建设幸福西峡,大美南阳,促进中原崛起贡献我们的青春和力量!
第二篇:用真情书写人间大爱
传递人间大爱 书写人间真情
——《人间真情》第四十二期《牵手夕阳》观后感
看完这期真情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让我知道了 “老吾老及人之老”的人间真情。故事讲述了五龙背镇敬老院院长张启东敬老爱老、帮助残疾人和困难家庭的故事。,他从一个朴实的农民儿子,到一个乡敬老院的院长;从少年到白头,从伺候老人的吃喝拉撒,到养老送终,他用真挚的孝亲敬老之心,传递着一缕缕人间大爱,书写着一段段人间真情。在五龙背镇,张启东算得上是一个名人。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给更多的人带来了希望和关爱。他本身也是一个残疾人,但他在各方面都不输于同龄人。作为敬老院院长,他用细心、耐心和爱心对待老人,关心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把全部的心血倾注给敬老院,敬老院就是他的家,敬老院的老人就是他的父母,每个老人身上都凝结着他的倾心付出。20多年来,在张启东的侍奉下,200多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安祥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而他,从没休过一个节假日,没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
他对残疾人倾注了很多的关心。在他的帮助下,70多位残疾人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生活能够自给,也减轻了社会负担。对于困难家庭,他也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办理低保,还经常送去生活用品。
张启东获得了很多荣誉,并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他说:20多年在特定的单位从事特殊的职业,面对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他知道自己生命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让残疾人和孤寡老人都能过上幸福的日子,这是他最大的心愿,他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老吾老及人之老”,让我们把这份人间大爱传递下去,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篇二:传递人间大爱 书写人间真情
传递人间大爱 书写人间真情
——《人间真情》第四十二期《牵手夕阳》观后感
看完这期真情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让我知道了 “老吾老及人之老”的人间真情。故事讲述了五龙背镇敬老院院长张启东敬老爱老、帮助残疾人和困难家庭的故事。,他从一个朴实的农民儿子,到一个乡敬老院的院长;从少年到白头,从伺候老人的吃喝拉撒,到养老送终,他用真挚的孝亲敬老之心,传递着一缕缕人间大爱,书写着一段段人间真情。在五龙背镇,张启东算得上是一个名人。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给更多的人带来了希望和关爱。他本身也是一个残疾人,但他在各方面都不输于同龄人。作为敬老院院长,他用细心、耐心和爱心对待老人,关心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把全部的心血倾注给敬老院,敬老院就是他的家,敬老院的老人就是他的父母,每个老人身上都凝结着他的倾心付出。20多年来,在张启东的侍奉下,200多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安祥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而他,从没休过一个节假日,没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
他对残疾人倾注了很多的关心。在他的帮助下,70多位残疾人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生活能够自给,也减轻了社会负担。对于困难家庭,他也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办理低保,还经常送去生活用品。
张启东获得了很多荣誉,并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他说:20多年在特定的单位从事特殊的职业,面对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他知道自己生命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让残疾人和孤寡老人都能过上幸福的日子,这是他最大的心愿,他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老吾老及人之老”,让我们把这份人间大爱传递下去,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篇三:人间真情观后感
《人间真情》观后感
今天看了《人间真情》栏目,我受益匪浅。
爸无可奈何地说:“听天由命,等吧!”我们三个情绪低
落。突然,我眼前一亮,瞧,那不是来了一辆车吗?我一蹦三尺高,站在车前面使劲地挥手。爸爸妈妈也看见了,爸爸立刻钻进车子里,使劲地按喇叭。可万万没料到,这个司机一点都不理会,“刷”,就把车子开过去了,闹得我和爸爸妈妈空欢喜一场,唉。就这样等啊等,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毒辣辣的太阳晒得人难受极了,汗“滴嗒滴嗒”直往下落。
终于,一位好心的叔叔把他的车子停了下来,走下了车。只
见那位叔叔四方脸,大眼睛,走近一看,方知道那两只大眼睛其实是一副眼镜。“有什么事吗?”那位叔叔的声音有点粗。爸爸犹如在心里开了一扇窗户,把烟一下就扔了,急忙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那位叔叔。叔叔一乐:“甭说的,我用车子把你们的车拖到修理厂吧!”爸爸妈妈喜出望外,我也从地上一下子蹦了起来。妈妈问:“你姓什么叫什么,以后我们好给你帮忙呀。”那叔叔一挥手:“咱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儿!”爸爸赶紧把车子里备用的绳子取了出来,一端挂在我们的车子上,一端挂在叔叔的车子上。就这样,那辆车把我们拉到了修理厂,爸爸要给那位好心的叔叔钱,叔叔再三推辞,说:“谁不会遇到困难呢?”我看着叔叔,心里默念着:“这位叔叔真善良啊!
等我长大后,也要像这位叔叔一样,成为一个爱帮助别人,不索取报酬的人。
今天看了《人间真情》栏目,这期节目讲述了王春来伯伯的故事,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很受感动。
王伯伯不仅孝顺,他还非常的敬业。他一次次都能将罪犯流泪,让他孝敬父母,而现在的我们做到这点了么?我们回家也要孝敬父母,甚至还有些人还不会自力更生,现在的社会为什么会这么乱呢?就用王春来伯伯说的话说就是人间没有真情
看了他的故事,我感动不已,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我今后要向王伯伯学习,做一个有爱心,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的人。现在我要从实际出发,好好学习,听老师、父母、长辈的话,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社会。
《人间真情》栏目把一个个真情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并不断鞭策着我进步!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为生活在这个和谐社会而自豪,更希望自己也能尽一份力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这世界将成为美好的人间”!
今天《人间真情》节目讲述了王春来伯伯忠孝两全故事——忠篇,看后我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震撼。
王伯伯不仅孝顺,他还非常的敬业。他作为一名狱警,每天要面对的是罪犯,他用自己真诚的话语开导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失足的犯人,他的行为一次次的让罪犯流泪、感动,他让他们孝敬父母,重新做人。他不但在父母面前尽了孝心,工作上也做得那么出色。
看了王伯伯的行为,我陷入了沉思,现在的我们做到这点了么?我们回家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了吗?反思自己,我做得还很不够,很多同学也都是如此,我们有些人不会自力更生,不能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在家当“小皇帝”的不少,有时父母说我们,不爱听时甚至会跟父母发脾气,顶撞父母„„今天看到王伯伯的故事,我们真的应该从自我做起,在自己身上找不足。父母为了我们,整日辛苦奔忙,努力工作,回到家里还得给我们做饭,照顾我们生活,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那就真是不孝了。在学校,我们要听老师的话,老师每天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课,多么辛苦,如果我们不听老师的话,不认真听讲,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所以我们要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学知识、学做人。
《人间真情》节目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带到我们身边,让我们看到了当今社会上闪光的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在一次次心灵的洗礼中进步!在一次次感动中成长、茁壮!愿真情之花盛开在我们每一人的心中!
今天《人间真情》节目讲述了“文明使者在行动。”
白衣天使们自愿献血,为了救治病人,如果我们多一点人来献血,世上将变成美好人间;如果人间会多一点真情,世上就不会找那么会乱了;如果我们加强锻炼,身体上就不会有真么多病了。
是啊,我们要是也能献一份血,献一份爱心那就好了。
第三篇:用爱书写人间真情
用爱书写人间真情
丰南实验学校 肖玉娟
我叫肖玉娟,是丰南实验学校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28年来一直从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是让领导放心、让家长满意、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生活中,我努力做好贤妻良母,肩负着照顾老人、支持丈夫、教育孩子的多重任务。婚后20年来,我默默付出,埋头做着自己该做到的事情,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如何尊敬、爱护、关心老人的伦常天理,把“孝”字深深刻在人生的字典里,用简单的方式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用真爱感动全家,让家庭和谐温馨
现代社会,年轻人都强调自己的生活空间,不愿意与老人共同生活。我也渴望能有享受二人世界的甜蜜和三口之家的自由。但,我更明白,人生在世,责任面前,我们需要放弃一些自己的私欲。刚结婚时由于经济条件差,我和丈夫只能和公婆挤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当我们买了自己的房子后,老人又舍不得离开我们,我们还是共同生活在一起。俗话说,“锅铲哪能不碰锅沿“。这句俗语在我们家里,却没有得到印证。20多年的朝夕相处,我和婆婆从没红过脸。无论老人提出什么样的生活愿望,我总是尽力满足老人的要求。因为耳濡目染,我的孩子也争着同我们一起孝顺爷爷奶奶,从小培养了尊敬长辈的优秀品德。20多年来,我们一家三代人相处得很融洽。作为家里的“里里外外一把手”,无论处理什么事情,我都把爱和理解放在心头。用理解、尊重、关爱化解了两代人的代沟,用真情、真心、包容营造了和谐和温馨的家庭氛围。20多年来,老人由壮年走向了暮年,需要我更多的照顾;女儿由少年走向了成年,需要我更多的牵挂。我合理分配时间,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把人生最美的年华都献给了我生命中最亲近的两代人。结婚20多年,虽然和丈夫没有享受到二人世界的浪漫,三人世界的自由,但我享受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其乐融融,享受到了 浓浓的亲情,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我用自己的理解和真诚为老人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用全部的真情和行动为女儿做出了孝老爱亲的榜样,得到了亲人的尊重,也得到了邻里和社会的认可。
二、用真情感动上天,让奇迹出现
2007年的11月5日,婆婆不小心摔了一跤,检查结果为腰部神经大面积损伤,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仍然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躺在病床上让人伺候,连坐都不能坐,医生说最多能活3个月。病痛的折磨,加上精神上的打击,婆婆的情绪急躁,几天不吃不喝,每天都紧闭双眼,几乎丧失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我看在眼里,疼在心头。那段时间,我要上班,一百多个学生的未来需要我负起责任;还要照顾老人,多年的亲情让我对婆婆的病情感同身受。双重责任和压力之下,我的精神到了极度崩溃的边缘。无奈中,我上班时,找了保姆看护婆婆,每天的晚上、双休日、节假日我就当起了保姆,为老人洗脸梳头,洗手洗脚,剪指甲,擦身子,按摩,清洗衣物,喂水喂药„„因为怕婆婆喝水呛着,我还购买了吸管。婆婆病了痰多,为了帮婆婆化痰,我把梨削好放上冰糖熬,放凉后用小勺捣碎,一小口一小口的喂给她吃。最难伺候的是老人的大小便,有时用便盆去给婆婆接屎接尿,老人说没有,刚把便器拿走,老人就会把屎尿弄得满床都是,有时老人犯糊涂时又会把屎用手东抹一下、西抹一把,每当这时候我也顾不上嫌脏嫌臭,耐心收拾,从没喊过苦和累。把老人收拾得干干净净,是我最感欣慰的事情。人们常说,“床前没有百日孝”,从2007年11月到现在,五年了,病卧在床的婆婆的床铺总是干干净净,房内没有任何异味,身上也从来没有生过褥疮。不知是我们天天坚持功能训练,还是我们的真情感动了上天,婆婆的病渐渐有了起色,饭量增加了,双腿和双手明显有力了,在我们的精心护理下,病魔没有夺走老人的生命,比医生预言的多活了4年多了,现在老人仍然快乐的守在我们身边,我们娘俩的关系也就比母女还要亲了。
三、用孝心影响教育孩子,让爱心相传
婆婆生病到第三个年头时,女儿升入高三。在学习的重压下,女儿向我提出了走读的要求。按理说,我家离丰南一中很近,孩子想走读,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那个时候,我又要伺候老人,还要忙于毕业班的工作,如果再加上照顾正上高三的孩子,我深知自己肯定力所不及。同事们劝我,孩子的高考只有一次,它能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孩子想走读就满足孩子的要求吧。可是,我却狠狠心,拒绝了女儿的要求。人非草木,谁能无情,我和其他人一样,都对孩子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母爱,女儿也是我的心头肉啊!但我更明白,我的家庭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母亲,也是一个儿媳。婆婆生病在床,把老人交给谁,我都不放心哪!权衡再三,我只能含泪劝说女儿,你就当咱家在丰南最边远的乡镇,根本就不具备离校走读的条件,把想家的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吧,和同学们一起挑战高考会别有一番滋味!懂事的女儿理解了我的选择,打消了走读的念头。不知是孩子的懂事和勤奋,还是我朴实和无私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在2010年的高考中,女儿以丰南一中理科班第四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天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这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同时也减少了许多对孩子的愧疚。
爱是一架登天的梯子,有了爱,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我相信,只有我们的心中有情有爱,天也宽,地也宽,再苦再累心也甜。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一如既往地用心用爱支撑着家,支撑着家的幸福,支撑着家的幸福的持续。用自己的言行传承中华民族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惟其如此,才无愧于好教师、好儿媳、好妻子和好母亲的多重角色。
第四篇:用真情书写大爱
用真情书写大爱
“最美昌吉人”—昌吉市第一小学陈艳老师事迹材料
在昌吉市第一小学,你常常能看到一位精神饱满面带微笑的老师,她就是陈艳。陈艳1978年开始从教,小学高级讲师,中国共产党员。陈艳老师从教三十六年,她始终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她曾获得过昌吉州第二届、第三届“学科带头人”、昌吉市“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两基”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师德标兵”、昌吉市首届“名师”等荣誉称号。三十余篇论文获国家、区、州级奖,八篇论文在不同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主持参加了五项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并获成果证书。
为促进昌吉市教育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农牧区学校师资力量和提高农牧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施师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昌吉市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全面、持续、均衡发展,经市教育局安排,昌吉市一小与阿什里中心学校结成对口交流学校。2011年和2013年,她两次到阿什里乡中心学校支教。
初来阿什里她看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天气还非常寒冷,去学校的路上常能看到等车上学的孩子,他们在寒风中翘首企盼,跺着脚搓着手……有时实在冷得不行了干脆步行近两个小时到校,有时已下第二节课了才赶到学校。有一段时间因为修路公交车不通,孩子们又是步行一两个小时上学。孩子们不畏艰难的求学精神让她感动;学校上班时间与城区基本相同,但路途上要用去一个多小时,有时要绕道就耽误得更多,但老师们都能按时上班。学校实行指纹签到、签退,老师们都能严格遵守,多少年如一日;在汉语课堂上,老师们操着生硬且变了调的“普通话”认真地
给孩子们教着汉语......陈艳清楚了孩子们求学的不易,体会到了老师们教学上的难处,同时也发现了教学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她心潮难平。“如果你亲自去那片土地走一趟,亲身感受一下那里的人们对发展繁荣的渴望,你就没有理由不去关心和爱护这些孩子们!”望着这里的哈萨克孩子那泉水一样清澈的眼眸,教育好这些哈萨克民族孩子成为陈艳心中一道神圣的使命。既然她深爱着自己的教育事业,既然她理解少数民族孩子的憧憬和向往,既然她牵挂着阿什里的繁荣进步,既然她遇上了教育均衡发展好年代,那一刻她便暗下决心:用真诚完成她心中最圣洁的使命。
针对阿什里学校的实际情况,她首先协助阿什里学校校长修订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阿什里乡中心学校减负增效工作方案》《阿什里乡中心学校减负增效工作责任书》《阿什里学校民语教师汉语培训计划》《阿什里乡中心学校2011年城乡交流工作计划》《阿什里乡中心学校2011处室目标管理责任书》《阿什里乡中心学校2011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责任分解方案》等相关制度,紧接着便开始推门听课,并及时进行反馈。通过全面的听课,了解学校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向校长提出改进建议,力求在短时间内矫正部分教师比较落后的教学行为。为获得《汉语》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她主动承担六(2)班《汉语》授课任务,她虚心向本校汉语老教师请教,与汉语组老师共同研究教材,探讨汉语教学有效途径。发现了现行《汉语》教材的许多问题,教材编排形式单
一、课文长容量大、缺乏趣味性,教师用书指导性不强,而且还有许多错误,教师教得茫然,学生学得困难,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汉语的兴趣,直接造成汉语成绩低下。后半学期她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重点教最基础的字词,加强朗读指导,并且对期末检测作出明确规定,试
卷由她亲自把关,只考最基础的内容,打消师生对汉语考试的顾虑,帮助大家树立教汉语学汉语的信心。
她所带的六年级二班有四十七名学生,全部是哈萨克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她不仅向他们传授语文知识,更注重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教育他们要自信、自强、自立,要团结、互助、诚信。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一次在教学“遮挡”的“遮”字时,提到了甘蔗,没想到孩子们对甘蔗一无所知,无论她怎么比划,他们还是一脸的茫然。她决定买来实物让孩子们看看尝尝。可是找遍了昌吉所有的水果店都没有找到甘蔗,她想她这一次要失信于孩子们了。寒假前女儿告诉她建设路香槟国际公寓的蔬菜店有卖甘蔗的,她终于在孩子们放寒假的那天让他们见到了甘蔗尝到了甘蔗。看着他们一边咀嚼甘蔗一边说着“真甜”时,她心里的感觉真比甘蔗的汁水还甜。
当生本教育的理念已经已在昌吉市城镇中小学遍地开花之时,她通过参加市局组织的交流展示活动、网络学习、与局领导沟通请教,及时对全校教师进行了生本教育的培训,并亲自上示范课,希望能以此带动更多的教师将生本教育的理念融入双语教学的课堂,让哈萨克族孩子也能享受生本教育的阳光雨露。老师们看到了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上孩子们精彩的表现,让老师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本教育让哈萨克族孩子也变得聪明可爱起来。
虽然支教的时间有限,然而这次经历在她的人生道路上终生难忘。她清楚地记得去金涝坝村牧民赛力克家做客的情景,她被赛力克十年坚持从自己微薄收入中拿出一千元资助十名贫困学生的事迹所感动,并把他的事迹写成通讯《一位哈萨克牧民的情怀》,发表在2011年7月27日的《昌吉
日报》上,昌吉新闻网(http://www.xiexiebang.com/showarticle.)也发表了这篇文章。她还记得,当得知阿什里学校一位已故退休教师的家属身患重病,她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捐款的行列,还和校领导一起前去探望,使这位教师家属深受感动。她还记得在放寒假离开学校时,学生阿尔曼给她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师,要放寒假了,我一想到寒假就伤心,就想哭。我知道一放寒假我就见不到您了,您对我就像亲女儿一样,我们大家也把您当成了妈妈。您能常来看我们吗……”直到现在全班四十七张淳朴可爱的笑脸还时时浮现在她的眼前。
一个人从平凡做起,收获的却是伟大,这期间定有非凡且感人的故事。她视生如子、关怀备至的慈母般爱心,胸怀大局、牢记职责的强烈责任心,赢得了阿什里学校全体师生的信赖。陈艳同志常说:“民族地区的学生,虽然文化课基础差点,但他们都很纯朴,也很聪明,不教育好他们,就是教育的失职。”“少数民族地区是祖国的重要一部分,建设好这些地区,关键还得靠少数民族。把这些娃娃培养教育好,将来他们会在民族地区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陈艳同志正是以这种高度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来对待工作,对待她的每一个学生。
扎根教学一线、刻苦钻研业务的高度事业心。熟悉陈艳同志的人都知道,陈老师虽然全部身心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生身上,但她的专业教学水平也和的教学管理工作一样出色。为了弥补担任副校长占用的工作时间,她经常挤占自己的业余时间和休息时间,利用假期、休息日进行备课、编写教材、撰写论文及相关科研工作,不断充实和提高业务水平。她说,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好坏,是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民族未来的大事,放弃他们就是老师的失职。一些孩子外表强悍,但内心还有些许自
卑,每到各类评选、参加各类活动,陈艳都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发挥学生们的特长,让每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平台。陈艳对孩子从来都是那么多的肯定和鼓励。学生们常常听到她的话就是:好样的,你能行!在被关爱的氛围中成长,受老师的影响,孩子们养成了谦虚、勤奋、坚毅、乐助的好品格。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汉语这门语言工具,她把自己的研究课题《小学高段习作周记模式研究》实验成果在这些哈萨克孩子的课堂上实践,仅一个学期的时间,这些孩子的汉语口头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他们的作品得到了上级教研部门的一致好评,同时也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何以赢得这些哈萨克孩子的爱戴?陈艳回答得轻松自然:“教育的真谛就是爱。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她就像悄无声息绽放的迎春花,用无声的力量实践了自己心中一个朴素的信念:带好这些哈萨克民族娃娃,让他们对民族的建设和发展有影响、有作为、有贡献。她对即使犯了错误的学生,也从不当面训斥。她会包容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在彼此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常说:对待少数民族娃娃,要纵向看他们的进步,而不是横向看他们的差距。孩子们活泼好动、热情豪放,为让学生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她常和孩子们一起聊天一起游戏,与孩子们像朋友一样相处。一些孩子不爱学汉语,她会对这些孩子说:“这是交流的最主要工具,用好它会提高你们的各种能力。”她反复叮嘱那些有急躁情绪的老师:孩子们文化基础较差,用爱帮助孩子们走过人生学校教育的台阶,就是最好的教育。
心中要有怎样的爱,才会在这条路上如此坚韧不拔?心中要有怎样的责任,才能在这条路上锲而不舍?此刻,陈艳久久地望着校园中快乐嬉戏的孩子们,脑海里翻滚着久已蕴积的深情:“每当她同这些朴实、善良、聪明的娃娃在一起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召唤。希望孩子们都有出息,是一个视教书育人为生命的共产党人一辈子永怀的深情。”还有什么比拥有一颗能够感受召唤的心更幸福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教师视毫无血缘关系且非本民族的学生为己出,这该是多么博大的爱!陈艳老师就是这样的教师。“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这句话一直作为陈老师的座右铭。陈老师不辞辛苦,用她宽广博大的爱温暖着每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哈萨克族孩子,孩子们也一直把陈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一声声的“妈妈”叫得陈老师心里暖洋洋的。耳濡目染,滴水穿石,陈老师的一言一行犹如一面镜子,让同学们照到了自己,在老师默默无私的关爱中,他们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因为在阿什里学校工作出色,陈艳先后被评为昌吉市“支教工作先进个人”昌吉市“双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她撰写的论文《牧区学校德育从升旗仪式做起》获州级论文评比一等奖且刊登在昌吉州教研刊物上。在面对这些荣誉的时候,陈老师淡然一笑:“我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荣誉对我来说早就不重要了,让我真正在乎的是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和那群可爱的孩子们!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才培养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建设息息相关,自己能尽一份绵薄之力,看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足矣!”陈艳用真情书写的大爱,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陈艳在阿什里学校支教的这段时间,阿什里学校的各项工作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2011年学校被确立为州级“安全工作示范校”、市级“德育示范校”、被市教育局评为“2011教育教学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课题《教学语言与语言教学的结合》经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于2011年3
月29日顺利通过昌吉州教研室专家组的结题验收。特别是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2013年11月创建了昌吉州双语教育示范校。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不管你是教哪门课的老师,还是哪一类型的老师,始终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要爱学生。有的人心中的好老师是他教的孩子分数高,但有人格魅力的老师,真心爱学生的老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怀着这样一种大爱,陈艳两次踏上了这片她所热爱的土地,用她那博大的胸怀继续谱写爱的篇章。她为阿什里的孩子们写道:
从天山上走来,我是一只展翅的雏鹰; 从草原上走来,我是哈萨克歌舞的传人。阿什里,我的故乡。阿什里,我的天堂。冬布拉弹奏出未来和梦想,“黑走马”带我走向四面八方。和谐健美,勤奋进取,读书学技,憧憬理想,美丽的校园,知识的殿堂,幸福欢乐伴随我们茁壮成长。
第五篇:传递人间大爱 书写人间真情
传递人间大爱
书写人间真情
——《人间真情》第四十二期《牵手夕阳》观后感
看完这期真情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让我知道了 “老吾老及人之老”的人间真情。故事讲述了五龙背镇敬老院院长张启东敬老爱老、帮助残疾人和困难家庭的故事。,他从一个朴实的农民儿子,到一个乡敬老院的院长;从少年到白头,从伺候老人的吃喝拉撒,到养老送终,他用真挚的孝亲敬老之心,传递着一缕缕人间大爱,书写着一段段人间真情。
在五龙背镇,张启东算得上是一个名人。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给更多的人带来了希望和关爱。他本身也是一个残疾人,但他在各方面都不输于同龄人。作为敬老院院长,他用细心、耐心和爱心对待老人,关心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把全部的心血倾注给敬老院,敬老院就是他的家,敬老院的老人就是他的父母,每个老人身上都凝结着他的倾心付出。20多年来,在张启东的侍奉下,200多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安祥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而他,从没休过一个节假日,没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
他对残疾人倾注了很多的关心。在他的帮助下,70多位残疾人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生活能够自给,也减轻了社会负担。对于困难家庭,他也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办理低保,还经常送去生活用品。
张启东获得了很多荣誉,并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他说:20多年在特定的单位从事特殊的职业,面对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他知道自己生命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让残疾人和孤寡老人都能过上幸福的日子,这是他最大的心愿,他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老吾老及人之老”,让我们把这份人间大爱传递下去,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