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成本的会计控制

时间:2019-05-14 06:3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环境成本的会计控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环境成本的会计控制》。

第一篇:论环境成本的会计控制

论环境成本的会计控制

2002-10-2

5摘要:本文论述了环境成本的性质和分类;对环境成本进行会计控制的方法;环境成本会计控制与环保法规和环境标准及会计准则的关系。

环境对会计专业的影响可以用一个短语——“环境会计学”来总结。环境会计学已经并将日益增大地影响所有会计专业领域。迄今为止的主要影响,是通过环境成本和责任的报告而对财务会计学的影响。

一、环境成本的性质和涵义

1998年2月,ISAR(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讨论了有关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对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比如,避免和处置废物、保持和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油料、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环境污染补偿成本指企业由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应予补偿的费用;环境损失成本指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造成的损失以及由于环境保护需用要勒令某些企业停产或减产而造成的损失;环境治理成本指企业为治理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环境保护维护成本指为预防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而支出的日常维持费用;环境保护发展成本指为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而投入的各项支出。

二、环境成本的会计分析及计量

对于环境成本,很难给予精确的定义。人们讨论环境成本时往往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可是在会计领域讨论成本项目,必须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首先从不同的视角对环境成本概念加以分析,进而讨论对其进行会计确认与认量。

(一)不同空间范围的环境成本

不论怎样界定环境成本的内容,从一个企业看,总是可以区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这种区分是基于当期(会计期间)是否由本企业承担可计量的环境成本。“由本企业承担”,不是一个会计问题,而是一个法规问题。内部环境成本指应当由本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包括那些由于环境方面因素而引致发生,并且已经明确是由本企业承受和支付的费用,比如排污费、环境破坏罚金或赔偿费,环境治理或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等等。内部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相比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其已经可以作出货币计量(尽管并非一定合理和精确),从而才可能作为内部成本。外部环境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引致但尚且不能精确计量,并由于种种原因而未由本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正是由于对这些不良环境后果尚未能作出货币计量,所以尽管已经被认识,却不能追加于始作俑者,因而还不能称之为会计意义上的“成本”。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环境质量确实已经受到影响甚至破坏,即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的“内部”、“外部”之分,不是绝对的,可以从下述几点理解:

第一,某些情况下内部和外部环境成本同时并存。譬如“排污费”是由于本企业向外部排放有害气体、污水而向环境管理机构交纳的费用,由本企业负担,因而属于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外部环境成本亦同时存在;从数量上说,计算交纳排污费是按照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的标准,在实务中,这种标准往往偏低,不足以弥补环境污染引起的各种损失。从性质上说,即使全部排污费都用于治理环境,也存在环境被污染和恢复之间的一段滞后期。在这段时间内,环境污染的破坏作用已经蔓延开来并导致新的更大的环境成本。

第二,某些情况下内部环境成本会早于或晚于外部环境成本而发生。譬如,本企业考虑到某经济事项对环境的潜在损害可能性而提取准备金,在会计处理中先发生了内部环境成本,而外部环境成本此时尚未发生。再譬如,对环境污染受害者的赔偿金,往往由于法律程度而延误一段时间,而会计处理总是要等到实际赔偿时才作为内部环境成本,这显然晚于外部环境成本。

第三,从会计配比原则讲,外部环境成本最终都应当转为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在会计实务中,两种环境成本之间既存在“转化时间差”,还存在“转化数量差”。而且象空气污染导致酸雨以及生态破坏等引发的社会环境成本,几乎不可能做到“会计配比”。因此,究竟外部环境成本在多长时间内和有多大比例可以转化为内部环境成本,取决于环境法规的完善程度及环境会计标准的可操作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法规的建设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二)不同时间范围的环境成本

着眼于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与其实际发生的时间吻合性,可以将环境成本作三种类别划分: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及未来环境成本。

1.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以前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补偿以前造成的环境损失。当具有追溯效力的新环境法规或会计法规生效时,这种会计事项就会增多(有时也可能是法律诉讼的结果)。也就是说,企业以前的经济活动在当时并未与环境法规不合,或者在当时的环境检测水准下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在今天的新条件下情况有了变化,企业不得不为过去的负面“产出”承担后果。在会计处理中,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会计盈亏是分期计算的,当期因为以前若干年的经济活动之不良环境影响而增加了环境性费用,事实上的结果是当期的和以前的会计盈亏都不完全符合实际,那么怎样评价企业的财务业绩才为合理?第二,企业当期的经济活动及产品都可能与以前年份有所不同,如产品已升级换代,甚至已转产完全不相同的产品,那么在实施会计配比原则时,当期的环境支出怎样与以前的活动及产品相对应?可见,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既引发了财务会计方面的经营业绩计量甚至税赋疑问,也引起了管理会计方面的业绩考评疑问。

2.对当期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当期环境污染或补偿当期环境损失。从一般意义上说,在会计实务中不会对此产生认识上的疑问,可能存在的难点是怎样在测定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和归集环境性费用。这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好的环境管理和会计计量基础。

3.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对将来环境污染和损失进行清理和补偿的经费准备。就会计处理特点而言,暂且称其为环境成本准备金。

在会计处理中,设立环境成本准备金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由于环境成本准备金是以对将来不良环境影。向的估计为基础,当期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支出,而环境成本准备金列为费用成本项目,会影响当期盈亏进而影响纳税,所以需要有可操作的法规依据。如果企业是以纳税以后净利润中的一部分提取作为环境成本准备金,则需要以企业内部法规(如章程,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等)为依据。第二,当期环境成本准备金的数额提取之估计,与各种经济活动或产品的配比对应,既需要环境测量标准,也需要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并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还涉及到环境法规、企业规章,并且与如何判断将来的环境事务趋势有关。

(三)不同功能的环境成本

第一种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所引致的环境性支出,所弥补的可能是以前时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也可能是当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环境损失已经发生。企业所支出的环境性费用,其目的仅在于或只能够用于弥补已经发生的损失(现实中往往不足以弥补!),而不可能形成任何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针对实物的支出只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物质耗损的弥补,针对人的支出则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健康耗损的补偿。可见其被动性支出的明显特点。

第二种用于维护环境现状的环境性支出,与不良环境影响是同步发生的,用以维持环境现状而不至于恶化。从会计处理看,这类环境支出虽然不会形成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量,但是会形成其他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用于环境保护设施或环境治理设备时增加了资产存量,用于环境保护人员的工薪支出则增加了人员收入;当支出是针对环境保护或治理设施(备)时,本会计期间应当承担的只是其一部分,即会计处理中的费用化与资本化之区分问题。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支出仍然是被动性支出,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

第三种用于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良环境后果的环境性支出,是发生在环境损失出现之前,并不是专门用于弥补性项目,所以属于主动性支出。会计处理中需要考虑到三点:1.这类环境支出不但会形成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而且可能会增加或改善生产能力(比如购置了有助于改进产品环境属性的设施或设备)。2.对于形成的物持资产增量之会计处理,显然会有分期摊销或折旧计提,这时会与环境法规及会计法规有关。3.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性支出更象是一种投资行为,只是其目标具有特殊性。既不属于生产能力投资,又不属于非生产性设施投资。

三、环境成本的会计控制与环保法规的关系

目前要着重讨论环境法规和会计法规两方面问题。

第一,所依据的环境法规。没有环境法规就不会有会计意义上的环境成本。在经济社会中,利润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导向作用力或内在基本动力。没有来自社会的环境法规压力,环境会计不可能在企业内部自然生成。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个国家的环境法规都会逐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会计部门主管人员

必须对环境法规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关注其对本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影响,关注其对本企业远期及近期财务业绩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

从实务的角度看,立足于环境法规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可以作三种判断:1.现行环境法规,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2.可预见到的环境法规,是已经由立法机构或政府部门提出的草案文本(征求意见稿),其实施之日已经可以预见。企业对此应当做积极主动的准备;

3.潜在的环境法规,是已经被人们广泛注意到,并且在专业部门,实务界及各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刊物)成为讨论内容的环境法规题目。企业在制订长远战略中不能不予以考虑。

第二,会计法规及原则。大多数环境法规对于会计事项处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但因为环境法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经济活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必然或迟或早会落实到会计实务中。

四、环境成本会计控制的方法

环境成本的会计控制在会计方法论上主要集中在由会计期间引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之划分和由配比性(可追踪性)引出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划分。

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一般比较清楚。企业用于环境有关项目的支出,从受益期间看有短期性与长期性之分,从而引出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之划分。这个问题的复杂在于对当前及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对企业持什么态度开展环境管理活动的影响。也就是其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会计技术,而是在于后果判断和比较。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但在某些准则或建议书中也存在一些适用于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条款。ISAR认为,如果企业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将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资本化。这些方式为:提高企业所拥有的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益;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保护环境。其实质是,即在当前环境法规日益严厉的情况下,无论环境成本是否带来经济效益的增加,只要认为它们是对企业生存和未来利益具有代价时,就应该将其资本化,这种判别方法是从环境角度考虑的。尽管这种方法适用条件过于笼统,使会计人员处理环境成本有了更大的自由,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类方法应该是环境成本资本化处理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于环境成本的追踪在环境成本核算中,如何针对不同的环境费用起因去追踪环境成本,即针对不同的环境成本核算对象,对已发生的(会计)环境成本鉴别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并加以分配归集,这是一个会计技术问题,也是环境会计中的主要难题。例如,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直接费用,但不很确切,即若干种费用发生动因有所交错;或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间接费用,但也与直接生产有关,很难区别。特别在环境费用金额比较大时,怎样对之处理,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业绩和内部责任业绩评估。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是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基础工作,特别是各种基本记录。有了完整详细的工作记录,对成本费用的追踪、计量及分配归集才会有根据。这样,才能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地会计控制。

参考文献:

1.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J].会计研究,1998,(5).

2.许容,姜星明.环境成本资本化会计处理的研究 [J].财会月刊,2000,(5).

作者: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 周一虹

责任编辑:常丹红

第二篇:养殖场环境控制浅析

养殖场环境控制浅析

发布日期:2010-02-08 浏览次数:213 字号:〖大 中 小〗

近20多年来,我国养殖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业绩。我国肉、蛋、禽总产量连续保持世界第一,为改善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调整人们膳食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畜产公害”,畜禽粪便、养殖污水任意堆弃、排放现象普遍存在,养殖场集中地区环境恶化,甚至一股粪臭味,苍蝇满天飞,还有间接地对水源、土壤等产生的污染。按粪便排泄量计算,1头猪的排粪量相当于2个人的排粪量,而按BOD5的排泄量计,则1头猪相当于13个人。按我国1999年养猪5.2亿头计,其粪便排泄量和BOD5 排泄量分别相当于10.4亿人和67.6亿人;1只鸡的粪便排泄量和BOD5排泄量分别相当于0.1人和0.68人的排粪量,按我国1999年养鸡30亿只计算,其粪便排泄量和BOD5排泄量分别相当于3亿人和20.4亿人的排粪量。再加上鸭、鹅、牛等其它家畜家禽的排泄物,其数量之巨可想而知。如今对畜禽排泄物的处理已成为集约化养殖业的负担,对养殖场环境的控制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1 养殖场的区域集中化,加大了对地区环境的压力

由于“菜蓝子”工程的实施和养殖业的逐步集约化、工业化,再加上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致富工程”的实施,畜禽养殖逐步在城郊及工矿地区集中。统计表明,1998年上海市郊共有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即百头牛、千头猪、万羽鸡以上规模)1000多家,其中奶牛饲养量5.75万头,生猪年末存栏242.79万头,全年上市460万头;家禽年末存栏3389万羽,全年上市16124万羽。据估算,全市畜禽废弃物(养殖污物)年排泄量相当于1700万人之多,若按BOD5估算,全市畜禽的BOD5排泄量相当于3000万人的排泄量规模。再加上畜禽粪便作为农业肥料的比例大幅下降,大量的粪污产生及未经无害化处理就随时随地排放、堆弃,畜禽粪污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大,对城镇、工矿及其自身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未处理的畜禽粪污中大量的氮、磷、矿物元素及其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严重地恶化了空气、水体及土壤的质量,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其中生存的生物体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环保部门已经发现,由于相应的环保设施不完备,养殖业产生的污染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环境污染源。加之大部分养殖从业人员环保意识薄弱,国家依法治理力度不够,养殖污染有大行其道,无人问津之势,虽然近期相关部门已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及治理养殖污染的措施,但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效果依然不明显,养殖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2 养殖场对环境的危害性

养殖场环境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控制养殖场环境免受外界的影响和污染;二是防止养殖场对自身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和污染。本文针对后者作一浅析。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养殖场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噪声、未被动物消化吸收的有机物、矿物质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养殖粪污处理不当,对大气、水体、土壤造成的污染。养殖粪污包括畜禽粪便、废弃的垫草垫料、生产及生活污水等。

2.1 养殖场对大气的污染

养殖场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等排入大气后,可随大气扩散和传播。当这些物质的排出量超过大气环境的承受力(自净能力)时,将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据测,一个年出栏10万头的猪场,每小时可向大气排出近148千克氨气(NH3)、13.5千克硫化氢(H2S)、24千克粉尘和14亿个菌体,这些物质的污染半径可达5公里,而尘埃和病微生物可随风传播30公里以上。

2.2 养殖场对水体的污染

养殖场对水体的污染主要为有机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有毒有害物污染。有机物污染主要是养殖场粪污中含有的碳氢化合物、含氮、含磷有机物和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排放进入自然水体后,可使水体固体悬浮物(SS)、化学耗氧量(CODcr)、生化需氧量(BOD5)升高。当超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后,超过其通过稀释、沉淀、吸附、分解、降解等作用的自净能力时,水质便会恶化。有机物被水中的微生物降解,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水生生物(主要是藻类)大量孳生,产生一些毒素并消耗水中大量的溶氧(DO),最后溶氧耗尽,水中生物大量死亡。此时因缺氧,水中的有机物(包括水生生物尸体)降解转为厌氧腐解,使水变黑变臭,水体“富营养化”,这种水体很难再净化和恢复生机。

微生物污染主要是养殖场粪污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它们随粪进入水体后,以水为媒介进行传播和扩散,造成某些疫病的传播和扩散,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并带来经济损失。据报,南方某市三个村的猪场附近河水分析表明,每升水中细菌总数高达11.5~70万。

有毒有害物污染主要是指饲料中的抗生素、违禁药物、矿物质及猪场用的消毒剂等随粪污排入水体后对其造成的污染。

2.3 养殖场对土壤的污染

养殖场粪污不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施)入土壤,粪污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一部分被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CO2)和水(H2O),使土壤得到净化或改良。如粪污进(施)入量超过了土壤的承受力(土壤自净能力),便会出现不完全降解或厌氧腐解,产生恶臭物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引起土壤成分和性状发生改变,破坏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另外,粪污中的一些高浓度物质(如:铜、锌、铁、微生物等)会随同粪污一同进入土壤,引起土壤中相应的物质含量异常之高(营养富集),不仅对土壤本身结构造成破坏或改变,而且还会影响生活于其上的人和动物的健康。

3 养殖场环境控制措施

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因为养殖粪污大量的无序排放和处理利用不当造成的。运用开源节流之思想,一方面尽量减少养殖粪污的排出(产生)量,另一方面积极负责地对养殖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是有效控制养殖污染的主要途径。现今,有许多学者、专家、养殖厂家从动物营养、饲养管理、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面笔者从上述两个方面介绍几种有效、实用的养殖场环境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3.1 降低或减少养殖污物排出量的措施

降低或减少养殖污物排出量主要是采用有效的营养措施,在不影响动物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一方面通过添加高效添加剂或饲喂消化利用率高的原料,合理降低畜禽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通过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泄量,来减少养殖污物的排出量;另一方面通过添加促进畜禽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添加剂,提高畜禽对饲料(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沉积率),来减少养殖污物的排出量。降低或减少养殖污物排出量是解决养殖污染的根本出路。

3.1.1平衡氨基酸法

通过平衡日粮中的氨基酸可减少畜禽排泄物中氮等的含量,氮是排泄物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元素之一。排泄物中氮一般占干物质的2.0%~6.0%(其中33%在粪便中,67%在尿中)。畜禽主要通过日粮摄入蛋白质(蛋白质平均含氮16%)态等氮元素,经过消化吸收,被动物机体沉积利用约35%,其余约65%排出体外。猪在不同生长阶段氮等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排泄率和沉积率。

排泄率和沉积率

猪摄入的氮平均约65%排出了体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与其氨基酸组成有关,普遍认为蛋白质营养就是氨基酸营养,要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就必须改善饲料的氨基酸组成。研究表明,通过在畜禽饲料中添加某些氨基酸,在不影响动物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进而减少排泄物中氮的含量。Chung等(1991)研究表明,应用理想蛋白(氨基酸)概念配制的猪日粮,氮的排泄量可减少30%,同时也能减轻养殖场空气中氨的浓度和臭味。Han等(1995)通过试验总结,仔猪饲料加0.1%~0.2%赖氨酸,可降低饲料蛋白2个百分点,减少氮和磷的排泄量为20.90%和17.71%。他在总结了鸡、猪饲料中加赖氨酸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添加赖氨酸能促进肉鸡生长,也能降低氮排泄量。肉鸡(3~6周)16%粗蛋白饲料中添加0.2%赖氨酸与18%蛋白质饲料其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相似,但降低氮和干物质排泄量分别为15.40%和7.92%。Cho等(1995)报道,蛋白质20%的肉鸡料中各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0.1%,结果与23%蛋白质对照组生长效果相似,但减少干物质、氮、磷排泄量分别为9.69%、22.09%和12.46%。Lenis和Jongbioed(1991)报道,猪日粮蛋白质水平若降低1%,排尿量减少11%。Orock等(1997)试验中,降低日粮4%的蛋白质,补足四种必需氨基酸,可降低猪舍69%的氨气。

类似研究较多这里不再一一叙述。总之,通过平衡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含量,可不同程度地减少排泄物中氮及其它物质含量,降低后续处理畜禽排泄物(养殖污物)的费用和难度,减轻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

3.1.2添加酶制剂法

酶制剂是一种高效生物催化剂,是动物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必不可少的专用的催化剂。在饲料中添加某些酶制剂不仅能促进动物消化吸收相应营养物质,同时也能帮助其消化吸收饲料中平时不能(或不易)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而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减少排泄物中某些元素或营养物质(有机物)的含量,降低排泄物的环境污染性。Komegay(1996)报道,添加200~1000U的植酸酶,可使排泄的磷减少25%~50%。他认为,在一头生长育肥猪(体重18~100千克,消耗317千克饲料)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磷排泄量由15千克降为0.11千克。Cho等(1995)向肉鸡饲料中添加0.1%八宝威复合酶,结果干物质、氮、磷的排泄量分别降低17%~18%、24%~28%和12%~27%。Simons等(1990)报道,由于添加植酸酶使玉米—豆饼为主的肉鸡配合饲料中约33%不能利用的磷变为可利用磷,因此可降低磷排泄量17%~42%。尽管普遍推广应用酶制剂还有一定难度,但其在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排泄物方面有其独特的功效,不失为养殖场(尤其是大型养殖场)控制养殖场环境和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

3.1.3添加其它添加剂

为了降低畜禽对摄入营养物质的排泄量,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市场上也相继出现了一些高效的添加剂。用有机螯合态微量元素添加剂代替无机微量元素添加剂,能有效降低排泄物中矿物元素含量。研究表明,青年猪料中加100ppm水平的赖氨酸铜(一种有机铜)与加250ppm硫酸铜形式的铜的饲喂效果相似,但前者排泄物中铜含量显著下降。Kim等人(1995)在肉鸡饲料中添加400μg/kg甲基吡啶铬,能降低干物质和氮排泄量分别为5.39%和1.57%。在产蛋鸡饲料中添加400μg/kg甲基吡啶铬,减少干物质和氮排泄量分别为15%和32%。

当然,通过合理降低日粮营养物质浓度、选用高效易消化吸收的饲料或原料、减少或禁止使用有害添加物、采用合理的清粪工艺、加强饲养管理、采用多阶段式饲养、减少饲料浪费等都能有效降低营养物质的排泄或粪污中有毒有害物的含量,减轻养殖污物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2 养殖污物合理处理利用措施 本着“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对畜禽污物进行合理处理利用,是将畜禽污物变废为宝和减轻养殖场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养殖粪污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矿物元素、腐殖物质、水及其它营养物质,经无害化处理杀灭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卵等后,施入农田可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用以饲喂畜禽可节约饲料,降低养殖开支,提高养殖效益。分离出的污水净化后可再用于冲洗畜舍,节约养殖用水。总之,对养殖污物进行合理处理利用,使其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对促进农牧结合、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物质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2.1 堆肥法:是一种好氧发酵处理粪便的方法。微生物分解粪便中的有机物并产生高温,杀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卵等,腐熟的粪便中大分子有机物被降解为易被植物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变成高效有机肥料,主要包括自然堆肥法和现代堆积法。

3.2.2杀菌处理后饲喂

禽粪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据测,干粪中含粗蛋白质15%~30%,粗纤维10%~16%,总氨基酸8%~10%,其中赖氨酸达0.9%、蛋氨酸0.23%、胱氨酸0.2%,磷3.0%、钾1.7%,还有铁、铜、锌、镁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B2、维生素B12、胆碱等多种维生素。因此对禽粪进行去杂、杀菌、干燥等处理后,可作质优价廉的饲料加工处理方法大致有干燥处理、化学处理、发酵处理、青贮、热喷处理、膨化处理等,当然畜禽粪便的处理还有其它一些经济方便的方法。如适量的用作农田底肥,一来可提高田地肥力,二来也能解除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处理之劳。

3.2.3养殖污水处理和利用

前面主要讲述了对固态养殖污物的处理和利用,本节主要讲述对养殖污水(液态)的处理和利用。虽然对养殖污物的处理都很必要,但相对于前者来讲对养殖污水的处理具有更为现实、更为迫切的意义。一来是因为养殖污水排放量大,二是因为人们对养殖污水的污染危害认识更为不足、重视不够。

污水处理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方法三大类,其中化学处理法因需要化学药剂,费用较高,存在二次污染问题,需有专门的处理技术人员,小型养殖场一般不适合采用。

3.2.3.1物理处理法

物理处理法一般为养殖污物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包括过滤、沉淀、固液分离等,主要去除养殖污物中的不溶性或机械杂质。

3.2.3.2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使不稳定的复杂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或合成微生物体,达到处理污水、保护环境的目的。

按照微生物类型生物处理法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前者是使一部分有机物转变为微生物体,另一部分被分解为CO2、H2O、NO3-、SO42-、PO43-等的盐;后者除生成细胞体外,还生成CO2、CH4、H2S等(即沼气)。由于BOD5反映了污水中可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质量。故可以用BOD5与CODcr的比值(%)来判定污水生物处理的可行性。该值>45%时可行性好;>30%时尚可;<30%时较差;<25%时不宜进行生物处理。一般情况下,猪场污水该比值均在45%左右,为生物处理可行性好的污水。

根据处理工艺及条件,污水生物处理法分为自然生物处理法和工厂化生物处理法二种。

3.2.3.3化学处理法

化学处理法是在污水中加入化学药剂,将污水中的溶解物质、胶体物体和悬浮物质沉淀除去,实现污水净化的方法。因本方法的不足所限,一般不用作污水处理的预处理。

4 养殖场环境控制的建议

4.1大力推广高效环保型添加剂,如有机微量元素的应用。

4.2提升畜牧业的科技含量,采取更为科学的饲料配制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

4.3不断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贯彻和执行力度。

4.4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4.5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盲目上马、重复建设。

4.6加强行业自律性和行业法规建设,对只顾(能)养殖赚钱而不(没能力)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的单位应坚决予以治理。

第三篇:鸡场环境控制(精选)

鸡生活和生产的环境因素,广义上是指鸡体之外的所有各种环境因素,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1)理化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气流辐射、雨量、光线、噪音等。

(2)生物环境:包括细菌、病毒、内外寄生虫等。

(3)饲养管理环境:包括食物和供水的数量和质量、运动、卫生、饲养等。

狭义上的环境因素是指温度、湿度、空气、场址选择、鸡舍建筑等方面。所有动植物界的物种都有一个最适环境带,在这些条件下,它们可以表现出最高的产量。管理、鸡舍设置以及许多与现代畜牧业相联系的因素都能对鸡产生影响,只要按照鸡的不同生活需求,给它们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就能达到节省饲料、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环境因素的控制

(一)温度的控制

1、适温的重要性

(1)鸡是一种恒温动物,在可能的范围内自身进行调节,尽量保持相当稳定的体温。同时,由于吃料与活动等而不断向周围环境散发热量,从而维持一定的体温。

(2)鸡耐寒怕热:鸡由于有羽毛,有一定的保温作用,所以较耐寒。另一方面,鸡体表面积小,还覆盖着厚密的羽毛,又无汗腺,蒸发和扩散体热困难,对热气候的反应要比其他环境因素诸如湿度、气流(风)、光照、营养等因素的反应敏感得多。

2、适宜的温度

不同类型、用途和生长阶段的鸡,对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10日龄以前的雏鸡不能自行调节体温,处于“变温”状态下,难以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

3、舍温控制

(1)育雏期的人工保温:雏鸡的绒毛稀短,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保温能力差,在低温环境中,容易受凉而引起拉稀或产生其它疾病,甚至被冻死,所以,雏鸡要给以人工保温。

(2)育雏期以后的温度控制:育雏期以后的雏鸡,体温调节机能已基本健全,一般不必继续保温。但是,适宜的舍内温度有利于健康和增重,提高饲料转化率,故这时仍需注意调节舍内温度,最适宜的温度是15—28℃。

(二)湿度的控制

1、湿度的影响

(1)湿度过高:垫料和生活环境潮湿,卫生较差,给致病细菌和寄生虫卵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容易诱发疾病;种蛋受污染,使细菌进入蛋内的可能性大为增加,这些蛋在孵化过程中,可因细菌繁殖过多而爆裂或造成死胚、弱胚或弱雏;球虫卵囊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存活和孢子化,引发球虫病;霉菌在潮湿的饲料中迅速繁殖,破坏饲料的成分,使鸡吸收的养分减少,导致生长受阻、繁殖性能下降、受精率下降、孵化率下降、饲料报酬低;潮湿饲料、垫料容易发霉,鸡吃进了霉变饲料或从垫料和料槽中摄进大量霉菌与毒素后,容易感染霉菌病。

(2)湿度过低:只有在秋、冬季节的育雏初期,如由于室温较高、雏鸡呼出的水气和排泄的粪尿较少以及垫料干燥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湿度过低。尤其是使用暖炕温床育雏的条件下,由于地表面的水分不断蒸发,舍内湿度过低,空气干燥,造成舍内灰尘飞扬,雏鸡绒毛变脆,大量脱落,脚皮干燥,眼鼻粘膜发干,食欲不振,影响增重,还会导致呼吸器官疾病的发生。

2、保持合适湿度的措施

一般地说,高湿的界限为高于75%,低湿的界限为低于40%。湿度过高时,要加强通风,排除潮气;饮水器要放置牢固,防止歪倒弄湿垫料,可把饮水器放置在能吸水的新砖上;每天翻动垫料或更换过湿垫料1—2次,保持垫料干燥;对于高湿地区,鸡舍应建筑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鸡舍尤其是非暖炕温床保温的育雏舍的地面干燥,应尽可能转用离地栏养或笼养;在潮湿季节不宜采用喷雾消毒,确实需要时要适当提高浓度,减少用水量。

(三)密度的控制

密度不仅关系鸡的活动、饮水和采食,而且关系到舍内气体的污染和交换、地面的污染程度与啄癖、应激等问题。

密度小时,浪费场地、浪费栏舍且不便于管理;密度大时,鸡散热困难,会烦燥不安,啄癖增加,饲料采食量下降,肥大的鸡会发生昏厥,甚至死亡。因此,气温较高时,为利于鸡只的散热,鸡群的饲养密度宜小于其适宜温度下的饲养密度。

各个生长阶段鸡的舍饲密度以多在为合理,这要看品种、饲养方式、季节,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四)通风的控制

1、对鸡舍中气体的组成有基本的要求

以肉用仔鸡舍内气体为例:

氧气:必须占鸡吸入气的21%,当氧气降到11%时,呼吸困难,舍内空气中氧量只有6%时鸡会死亡。

二氧化碳:正常空气中仅含0·03%—0·04%,舍内二氧化碳要保持在0·2%以下。

一氧化碳:舍中一氧化碳达0·4%时就会有雏鸡死亡。

氨气:氨气是养鸡中最常见、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鸡舍中过量的氨是由含氮物质腐烂分解的产物。在正常空气中其含量为10—12ppm。鸡舍中要求不超过20ppm。如人感到刺激时,必须加强换气。

2、通风的方法

(1)机械通风:靠风机开动的多少或快慢来调节风

量大小;有条件的鸡舍,可以使用热风式通风供暖工艺,将供热系统(热风炉)和通风换气结合起来进行,以使鸡舍的通风和温、湿度控制达到有机统一。

(2)自然通风:在鸡舍内墙上设有可开启的窗户,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由饲养人员随时掌握和管理。靠窗户与风口等开启的多少或大小来调节通风量。夏季多开窗,通风换气;冬季可以少开窗,保证舍内温度不低于正常生长和产蛋的舍温。另一种是用卷帘布做围墙的,夏季可将布帘卷起,冬季将布帘放下,使鸡舍不透风即可。

3、处理好温度、湿度、通风的关系

有些养鸡者只注意保暖,而忽视通风换气,使得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蓄积增多,而影响鸡的生长,甚至发生煤气或二氧化碳中毒。因此,在做好保暖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室内的通风换气,切不能强调保暖而忽视通风。

冬天育雏,1—2周龄时以保温为主,需通风时先提高室温,防止冷空气侵袭雏鸡;3周龄后适当增加通风量,冬季可在中午和日暖时把南边窗户开启数次,每次10分钟。

密闭式饲养时鸡舍的通风,不要靠打开窗户吹进自然风,而是使用风机,使鸡舍定期输进新鲜空气和排放污浊气体。这种通风系统必须能进风而不能进光或采取必要的遮光措施。除此之外,雏鸡舍与青年鸡舍应设有供热管道,以保证在冬季时鸡群采暖的需要。

(五)光照的控制

1、光照的作用

(1)促进性腺机能:可以通过眼与下丘脑影响鸡性激素的分泌,对鸡的第二性征的发育、性成熟与繁殖性能等都有重要影响,一定强度和时间的光线刺激不仅可增强母鸡体质,而且能促进母鸡脑垂体、性腺激素的分泌,使母鸡产蛋活动旺盛。

(2)使鸡的所有机能固有节律与自然的明暗周期同步。也就是说,光照对鸡的生理起同期信号作用。

(3)使鸡看得见饮、食与活动:对于肉用仔鸡,光照只是起着照明作用,使肉鸡夜间能见到水和食物采食。虽然从表面看,光照对肉鸡的增重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光照可以通过影响采食量和运动量而间接影响肉鸡的增重。

2、自然光照与人工光照

(1)自然光照:是指自然阳光,它一般不受人为控制。自然光照提供了每天全部或大部分的照明时间。用自然光照可以节约能源,增强机体的代谢,其中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并能使鸡体合成维生素D3;在冬季阳光的照晒可以使鸡舍温暖而干燥。

(2)人工光照:是指用各种灯光,主要是用电灯进行的照明。

在有些品种,每天需14—17小时的光照,母鸡才可能达到最高的产蛋量。完全利用自然光照达不到这个要求,为此,除白昼的自然光照外,晚上还必须补充人工光照,才能使产鸡得到足够的光照时间。

3、光照的基本原则

人工光照必须按照规定的光照制度严格执行,不可忽照忽停,忽强忽弱,光线强度应渐明或渐暗,突然关灯或缩短光照时间,会引起惊群或换羽,产畸型蛋;照明时间不能忽长忽短,尤其对产蛋种鸡增加光照时间应该是逐渐的,开始时最多不能超过1小时,否则将使鸡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干扰,引起减产甚至换羽等。

4、加强人工光照管理

光照的内容包括光照的时间和光照的强度两方面。

(1)光照时间控制

鸡场如果是人工控制光照时间,饲养人员必须做到按时开灯、关灯,特别是在换班或工休时更应特别注意,防发生差错;现代化养鸡场全部采用自动控制的定时钟,要求自动控制系统灵敏,性能可靠。

(2)光照强度的控制

在光照强度方面,1勒克司的光照强度相当于0·0929尺烛光,也即1尺烛光等于10·76勒克司。

1—7周龄雏鸡舍要稍亮,可用10—12勒克司,以后用5勒克司。产蛋种鸡的光照强度通常为10勒克司。

调节光照强度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通过调压变压器,使照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任意调节。二是改变灯泡的瓦数,例如,育雏在第1—2周用40瓦灯泡,以后改用15瓦或25瓦的灯泡。三是控制开灯数量。

5、人工补充光照的方法

对不符合光照制度的,应补充人工光照。

(1)密闭式鸡舍:密闭式鸡舍缺乏自然光照,全部靠电灯光补充光照。

(2)普通鸡舍:日光不足部分用电灯光补充,有三种方法。一是天黑时补充光照,即当天需要光照时间减去当天自然光照时间的差数,在当天天黑时开灯一次补足。二是早上天未亮时补充光照,即当天需要补充光照时间全部在天未亮时一次补足。三是早晚补充光照,即当天需要补充光照时间分两次补给,一次在早上天未亮时补给,不足部分天黑时补给。其中以早晚补充光照效果最理想。

6、灯泡的安装

总的要求是瓦数小,灯泡多,灯距短,光线匀,照度够。

电灯一般安装在通道上,灯距3米左右,相当于1·5倍于灯泡与鸡背水平面的间距。如果舍内有排灯泡,则每排灯泡应交错分布,以使地面获得均匀光照。

无灯罩或脏灯罩、脏灯泡均降低光照强度1/3—1/2,因此,每隔2周或1周要擦去灯泡或灯罩上的灰尘,保持清洁明亮,并随时换去坏灯泡。

多层笼养鸡舍,灯头上设置灯罩,使聚积的光线朝下,尽可能不让光线直接照到上层鸡笼。鸡场综合控制

(一)清洁卫生

在集约化的养鸡场,必须采用“全进全出”制,在空舍期要进行清洗和消毒。水洗效果明显,药物消毒特别是熏蒸消毒效果更好。若鸡场不能进行空舍清洗消毒,会导致鸡成活率不高。

除鸡舍本身的空舍消毒制度之外,对外来卫生管理也要严格,如雏鸡的来源、用具的消毒、饲养员的更衣换鞋、门口的消毒设施等等。

(二)稳定安静

应减少对鸡群的惊吓、怪叫,清除舍外摇晃物;每次捉捕、转移鸡只要轻捷,不能粗暴,不能在舍内追捕鸡只,不能穿红、黄色和花格等鲜艳衣服去鸡舍,不让生人接近鸡群;要防止猫、狗、老鼠等进入鸡舍,对小鸡更要注意防止惊吓。

鸡饲养环境还包括场址选择、鸡舍建筑等方面,场址选择、鸡舍建筑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饲养环境的好坏。养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养鸡的经济效益。

农村养鸡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饲养场地周边环境不良 由于个体养鸡投入较小,不可能选择离人居住环境远的地点。往往在村落种养鸡,从而和人居环境、其他养殖环境相互影响;并且常常是一个村几家甚至几十家都养鸡,密集度非常高,无法实现500米的养殖安全间隔。有的鸡舍与鸡舍见距离连10米都不到。鸡群在这样的养殖环境中生活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这特别有利于疾病的传播,而大多数农村养鸡户还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二)生物安全的隔离能力较低 由于场地投入布告,设施现代化程度低,隔离水平较低,因而无法做到近距离条件下的疾病防疫。(三)环境控制状况较差 具体表现在对设备的消毒、环境的消毒、饲料来源的控制、进出人员的管理等情况,都不能达到控制、限制疾病发生的环境要求。日常消毒程序也不完善。(四)鸡只的自身污染和相互污染。大多数养鸡户不注意鸡本身的代谢产物(如鸡粪等)的妥善处理,造成鸡只自身污染和相互污染。(五)生产上不能做到全进全出。不同日龄的鸡一起饲养,死鸡不能彻底处理等。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更好的控制环境,减少损失,我们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做到养殖安全隔离(500m)和提高隔离能力。2.尽量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进鸡前和出鸡后要对鸡舍、鸡笼、饮水器食槽等设施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程序。3.建立一个适合本鸡舍的消毒程序 1)雏鸡:每周用10%百毒净或0.2%过氧乙酸带鸡消毒一次;保持水槽、饮水器、料槽的清洁,每隔三天消毒一次,以10%百毒净或消毒液浸泡半小时。2)育成鸡:每十天用10%百毒净消毒一次。3)成鸡:每十五天用10%百毒净消毒一次。4)每一个月进行一次饮水消毒,首选百毒净,也可用优氯净,发生传染病时连用7天治疗浓度后在恢复到预防浓度。4.粪便消毒。粪便每三天消毒一次,清扫后再用消毒剂消毒。粪便积成堆,覆盖一层黄土,利用生物发酵产生的生物热消毒。5.弱鸡、病鸡及时隔离,死鸡进行深埋(1.5-2M)处理。6.有条件的可在鸡舍门口设消毒池,并保持一定量的消毒液。消毒液常用3%-5%来苏尔、2%烧碱、10%百毒净等。7.每天要注意清扫鸡舍的周围环境,保持清洁卫生。

第四篇:环境工程项目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我国工程建设的基本方针之一。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学习了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但是工程质量事故依旧不断发生,房屋倒塌,屋面泄漏,桥梁断裂,堤坝溃垮等严重事故时有发生,工程质量问题危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也十分重视质量控制,但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存在理解上的误差,项目执行上的偏差,致使建设项目出现质量问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控制,有必要分析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解决措施。

一、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投资效益,产品的寿命,企业的信誉。正确理解工程质量的基本概念,对于搞好工程质量在源头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项目质量的涵义

工程项目质量是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使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工程项目一般都是按照合同条件承包建设的。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是在合同环境下形成的。合同条件中对工程项目的功能,使用价值及设计,施工质量的明确规定,都是质量的内容。

(二)工程项目质量的特点

工程建设的过程是物质生产的过程,施工活动的成果是建成的工程项目,工程产品在一些范畴里同其他工农业产品一样,具有相同的属性,但由于其工程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与一般工农业业产品不同的特点。

1、影响因素多

决策,设计,材料,施工方案,操作手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质量。

2、质量波动大

工程项目建设具有复杂性,不相工业项目具有固定的生产流程,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检查技术,同时也不具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条件,所以其质量波动大。

3、质量变异大

由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较多,任何一种因素出现质量问题,均会引起工程建设系统的质量变异,造成工程质量的事故发生。

4、质量隐蔽性

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交接多,中间的产品也多,而且工程在必要时候要进行隐蔽处理,若没有及时地检查发现问题,在表面看质量很好,但很容易将不合格的产品定义为合格的产品。

5、终极局限大

工程项目建成后,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可以拆卸或解体来检查内在的质量,所以工程项目建成综合验收后,很难发现工程内在的,隐蔽的质量缺陷。

(三)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定义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定义为:为达到工程的预期质量标准需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工程项目质量要求主要表现为工程合同,设计文件,基数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保证达到工程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和方法。

(四)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过程

任何工程都是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所组成。工程项目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的。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流程是从工序管理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到单位工程质量的流程。

从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先后流程,可以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分为项目决策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和工程施工阶段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1、项目决策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要保证选址正确,使项目的质量要求和设计标准符合业主的意图,并与投资目标相协调。二是使建设的项目与所在地区环境相协调,为项目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工程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是要选择好设计单位,要通过设计招标,组织设计方案竞赛,从中选择能保证设计质量的设计单位。二是要保证各部分的设计符合决策阶段确定的质量要求。

3、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是要开展施工招标,认真审核投标单位的标书中关于保证质量的措施和施工方案,选择优秀的施工单位,将保证工程质量作为选择施工单位的依据之一。二是严格监督施工单位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并最终形成符合合同文件规定的质量要求的最终产品。

二、对影响工程质量因素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是一个由对投入资源和条件的质量控制。进而对生产过程及环节质量进行控制,直到对所完成的工程项目的质量检验与控制为结束的系统控制过程。由于工程施工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所以将影响工程质量因素划分为五方面。

(一)工程行为人的控制

工程行为人是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工程行为人,作为控制的对象,是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充分调动工程行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工程行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作用。为了避免工程行为人的失误,增强工程行为人的责任感和质量观念,达到以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的目的,除了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健全岗位培训制度,改善其工作条件外,还需要根据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从工程质量出发,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来进行工程行为人的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

(二)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

施工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没有施工材料就无法施工。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能符合标准。因此,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创造正常施工条件,实现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

(三)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施工方法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之一。由于施工方法考虑不周而影响质量,所以在制定与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使施工方法具有可行性。施工方法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无论方法的制定,工艺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的编排,施工工作的开展和施工操作方法等,都必须以确保质量为目的,严加控制。

(四)施工机械设备选用的质量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化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设施,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均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控制时,工程行为人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型式样,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技术经济等各种施工机械设备选用方案的制定和评审。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只用充分发挥施工机械设备选用的质量控制方法,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五)施工环境因素的质量控制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有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劳动工具,工作环境等。施工环境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往往前一项工序就是后一象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要根据工程本身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对影响质量的施工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质量控制。

三、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意义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体现了合同中规定的或隐含的需要与需求的功能,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长期和稳定地保证工程项目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工程日趋复杂,难度越来越大,企业不能只凭设备,技术规范和检查来保证工程质量,因为当技术规范本身就不完善或企业质量体系不健全时,工程项目质量也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标准。只有对影响工程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的因素进行控制,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才能预防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才能使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才能长期,稳定地保证工程质量。

(二)评估工程质量,保证安全的重要依据

工程项目进行招投标时,要对投标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核评定。要审核投标企业的内部质量体系,看其能否具有保证工程质量的能力。建立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转是质量体系认证的基础,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中,特别是国际工程投标中,要求投标单位出示经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已经是国际惯例。因此,为了与国际接轨,加入到世界市场中去,企业就应该建立工程质量管理系统。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参与市场竞争

在投标过程中,投标企业出示其质量保证手册,证明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和保证能力,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信誉,取得招标单位的信任,提高自己在工程市场的品牌力度。因此,企业应该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全面有效地建立和建全质量控制体系。

(四)促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我国自从推行全面质量控制管理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提高质量,增强质量意识,提高管理水平都有着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现象,许多单位基础工作不踏实,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ISO9000作为国际上通行的质量系列标准,是对工程管理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带有通用的指导性,企业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去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可以使质量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使质量控制工作建立在更踏实的基础上,因而可以促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四、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近几年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依然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存在问题。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法规和配套政策需要完善

现行法律规范只是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等有具体法律规定,而对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还没有相应的规定。另外,在工程项目管理的招投标、合同文件、收费标准等方面的政策也需要逐步完善。

(二)质量控制社会认可度低,市场推广不广泛

目前大多数外资项目业主认同工程项目管理方式,但是一些政府投资或国有投资为主的项目业主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显著效益。少数业主认为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后,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削弱,不愿意采用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方式。

(三)企业结构管理体系还不适应工程管理要求

我国大多数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还没有建立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对应的组织机构和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在服务功能、组织机构等方面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岗位职责、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和工作手册等方面都不够健全,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工程项目管理效率不高、成效不显著,还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运作要求。

(四)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

人才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与国际工程公司、咨询公司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因素。企业普遍缺少高素质的、具有组织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经验,能够按照国际通行项目管理模式、程序、方法、标准进行管理,熟悉项目管理软件,能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的复合型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五、解决工程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为了达到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要注意其相关问题。下面,对于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将以七个方面提出措施。

(一)进行工程质量的最优策划

参加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普遍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私人企业,这些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会千方百计地使用各种手段来节约投资,降低成本,追求本企业的最大效益。然而,提高工程质量有时候会增加建设成本,造成成本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对立。因此,工程质量必须按照工程使用功能的要求进行设计,它要经过与工期,费用优化后确定,要符合工程的整体效益目标,如果一味追求高质量而忽视其他两个目标,最终会损害工程的整体效益。所以,工程质量控制中要在满足建设项目功能,工期和成本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高效益,即策划最优工程质量。

(二)确定质量控制程序和权利

质量控制程序和权利由合同条件,规范和项目管理规范规定,通常要在合同中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权利和责任的划分,确定主要控制过程,工程的检查验收规定,在规范中包含分项的质量检查标准过程,要求,时间和方法。对每一项检查要明确检查内容,检查方法,检查地点,检查人员及检查制度。要实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必须与如其他工程款支付,合同处罚等控制手段结合起来。要明确项目

经理的责任,对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进行处罚;对高质量的工程项目要有奖励措施。

(三)依照合同内容进行质量控制

一些企业在实施质量控制时要求异常严格,甚至出现了超出其管理范畴合同之外的问题,而导致赔偿问题发生。一方面,要利用合同对质量实施有效的控制,同时,也要在合同范围内进行质量管理。这就要求在签订合同时,要注意对质量控制相关条款的体现,如在合同中应该规范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划分界限,赋予项目管理者以绝对的质量检查权;合同中对质量要求的说明文件应表述正确,详细,清晰;对可能损害工程质量的多层次的分包或将工程肢解后再分配的行为要严格控制。

(四)质量控制要充分考虑其外部影响

质量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并非独立操作的。除了考虑企业内部的环境外,还应该考虑其外部环境。主要要评估上游企业和社会质量环境的影响。质量控制工作,通常是由建设单位委托的监理公司来实施。监理公司在实际质量控制中,绝大多数要依附于其上游企业——建设单位的意愿工作,往往不能坚持其质量第一的立场,致使其监督管理出的项目不符合质量要求。另外,质量控制还受到社会质量大环境的影响,国家或地区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都会影响实施质量控制管理者的行为。因此,为其上游企业,国家和地区都要给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者提供一个科学,严谨的质量控制环境。

(五)质量控制要按种类进行合理分配

质量控制对于项目管理来说比成本控制要重要,因为质量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投入额度是非常难以计算的。对于一些项目中的特殊部分,如主体承重部分,超平地面,有防火要求的特殊通道等,则应有细致严密的质量控制计划。这种不同种类的项目,不同项目部位实施,不同程度的质量控制,可以保证质量控制发生的总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合理分配并有效利用,很好地解决了质量控制费用与成本限额之间的矛盾关系。

(六)质量控制要做到防范于未然

质量控制的目标不是发现质量问题,而是要提前发现质量问题,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或者称其质量隐患的识别,影响工程质量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因此,要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就必须重视工程形成的每一个环节,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抓住传统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中,要注重全程质量管理理念,在项目概念阶段,实施阶段,收尾阶段等不同阶段中分别实施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尽最大可能实现质量零缺陷管理,真正做到将质量控制防范于未然。

(七)将质量控制落实到具体的实施者

要保证质量,就必须将工程的质量落实到具体的实施者,并经常进行考核。在合同,委托书或任务单中要明确质量要求,确定质量合格的标准,检查和评价方法以及减罚力度和和标准,不能用含糊不清的,笼统的质量要求标准,在实际工作中,要防止实施者为了追求高施工速度和低费用投入而降低工程质量,发现工期拖延,费用超支时,首先要考虑选择修改或制定固定计划,防止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赶工期和降低费用。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并称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在项目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设工程的优劣,建筑供应链相关企业的发展,国家和人

民生命财产的安危。在质量控制的实际工作中,相关工程管理者要真正认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地位,科学,规范,合理的实施质量控制,确保建设工程项目质量,使建设项目真正具有适用性,科学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徐永泉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建筑技术出版社 2007年2月

2.王文和 项目质量管理办法大全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3.成远汶 工程项目管理方式论 北京机械出版社 2006年11月

4.[日]大藤原三郎 工程质量模式概要 中国翻译出版社译 2006年2月

5.肖芳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规范 北京大学学报 2005年4月

6.王连会.建筑项目管理五步曲 中国建筑周刊 2005年6月

7.吴永利.论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工程质量杂志, 2005年4月

8.[英]SHAWN LAWFIELD 工程质量规范 英国泰晤士杂志

9.于士昭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

10.熊向阳 工程质量管理的几个要点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2005年

第五篇: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小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一定建立于控制环境这一基础之上。所谓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的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本文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五条中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所包含的五要素中的内部环境要素,小议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关的改善构想。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内部环境;问题;完善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总则中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中第五条明确提出了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五个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同时指出了内部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构建的基础。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环境的描述是: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是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及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因此,稳固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前提是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合理

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对一个公司负有中国要的受托管理责任。我国许多企业虽然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但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内部控制机制并未建立完善,董事会未能独立行使权力和承担责任。从人员配置上未割断董事与经理层的联系,不能保证董事会成员相对独立性。企业对于管理层的监督也不完善,公司经营者一人独揽大权,没有机构能够约束其日常行为以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

监事会是专门对董事会、董事和经理监督约束的机构,但我国许多企业监事会的监督权力没有被有效发挥。

(二)、组织内部问题较多

在我国目前很多企业中,其组织结构模式依然比较陈旧。不少企业组织结构设置只重视行政管理方便与否,却忽视了组织本身合理性问题,所以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缺位和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使人力资源有很大的浪费。另外,企业在其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权利义务关系和纵向信息沟通,而对横向的协调关系和横向的信息沟通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统计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顺利进行。

(三)、企业内审机构监督不力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除了包括审核企业会计账目之外,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执行指定

1只能的效率。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但我国内部审计机构一般由管理层领导且与其他部门平行,因此独立性较差。内审人员专业素质低,企业内审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这些问题使内审部门作用无法发挥,形同虚设。许多企业对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只能未予以充分重视,审计制度未能规范化。

(四)、企业文化建设没有被足够重视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其实质是一种以经营管理为载体的企业经营性、竞争性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竞争哲学。我国大多数企业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但与职工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导致职工对企业缺乏认同,人心涣散,影响企业凝聚力,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很多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企业文化,即使企业制定各种规章制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执行氛围。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的内部控制。也有许多企业建立的仅仅是一些死板的规章制度,对员工没有起到影响作用。

三、完善优化企业内部控制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我国企业应强化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使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三者相互制衡。另外建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监督机制,保证董事会的监督职能能够有效发挥。扩大独立董事的比例,强化其职责。当董事会中有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管理部门独断专断大权,操纵财务报告,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还应强化监事会的监督权力,作为健全的监事会制度应该保证监事会独立有效的行使其对董事会的监督权,同时,应以财务监督为中心,切实从财务管理这个企业的中心环节来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加强对董事会行为和活动的制约效能,提高监事会的监控力度。监事会应独立于董事会,对公司生产经营方针的调整、生产规模的变更、员工的裁减、薪酬的发放形式和标准、公司财务的合法合理拥有质询权和否决权。

(二)、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权限

组织结构是执行管理任务的体制,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载体,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起着“骨架”的作用。建立恰当的组织结构,即科学合理地设置企业内部机构与岗位、确定机构与岗位职责以及各个机构、各个岗位间的互相关系。明确各部在整个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使各组织机构能够有效沟通,只有当组织内部的信息传输畅通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才比较容易被发现和纠正,这样个组织内部能够相互协调同时能够互相监督和牵制,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要对组织内全部岗位设置合理的职责和职权,并且必须遵循“职责职权对等”原则,以防止出现缺少相应的职权履行职责和职权滥用现象。同时要确保所有组织成员都明确其所在岗位的职责职权,并通过相应的监督机制对职责履行状况进行监督。合理的职责体系是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的保证。

(三)、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力度

内审部门除了能帮助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还有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内审部门的监督力度取决于它的地位。内审部门地位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并且不附属于任何一个职能部门,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这样才能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由专业内审人员制定企业合适的内部控制系统,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中薄弱环节的监督,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和评估控制政策的程序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内控中的漏洞并修正改进,并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为改进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另外,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先进经验,确立适合本单位的内审机构组织形式。

(四)、企业文化的建立

内控是一种手段和方式,更是一种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强化员工的控制意识,增强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强大的推动作用。企业文化的建立必须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企业文化形成的决定因素是董事会及其战略决策等文员会的管理理念与经营决策。企业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积极倡导,严格要求自己,踏实敬业,自觉遵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价值观念的规范要求,并突出管理者在企业文化领导者的地位。因此,管理层可通过树立正面的积极的经营理念来影响企业文化,或通过各种激励的方法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增加。

企业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企业文化容易出现其某些方面阻碍企业目标实现的问题。所以,应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文化作出及时的修正。

四、论文小结

随着我国市场禁忌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成熟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需要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内部控制环境不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建立,也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效果影响到内部控制的目标的实现。在我国现实国情下,内部控制还要许多不完善之处,但通过对于内部控制的问题认识和对其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能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春梅,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策研究,前沿,2006,(9)

[2] 张永欣,马静,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会计之友,2010,(3)

[3] 吕玉伟,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价值工程,2008,(9)

[4] 廖智群,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5] 陈祥喜,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科学咨询,2008,(7)

[6] 黎明梅,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的若干思考,现代商业,2009,(1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07

[8] 于红霞,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甘肃科技,2009-03

[9]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文件

[10] 黄淑芬,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税务与经济,2002,(4)

[11] 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会计研究,2005,(02)

[12] 马玉珍,关于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会计之友,2002,(12)

下载论环境成本的会计控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环境成本的会计控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冲突论

    公共危机管理 “环境”冲突 牟仕奎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经济建设所引发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而在此之上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是屡见报端......

    教育环境论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涵义及其理论基础。 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 采用的一切方式、手段或途径的总和。它包......

    论环境(5篇模版)

    论环境 环境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们。植物是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臭氧层是大地的保护伞;淡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泉。不过人们总是把环保挂在嘴......

    论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论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本文对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评述,从成本会计在目前企业中作用的视角,以发展阶段为基础,对提高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发表了概括性的意见。......

    论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本文对成本 会计 的产生和 发展 进行了评述,从成本会计在目前 企业 中作用的视角,以发展阶段为基础,对提高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发表了概括性的意见。关键词:成本会计;产......

    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作者:【王振华】 2010-9-24117 JIAN ZHU GONG CHENG 建筑工程摘要: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文章探讨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发......

    论企业成本控制

    论企业成本控制 摘要:通过对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提出了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的办法,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当今企业;成本控制;竞争力 1加强成本核算是成功进行成本控......

    控制养猪场环境措施

    小环境和小气候的控制在规模化、集约化猪场,多采用半封闭和封闭式猪舍养猪。在这种情况下,建造猪舍时应考虑舍的保温、隔热、通风和降温性能。墙壁和屋顶保温隔热性能好,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