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与城市青少年犯罪司法鉴定临床特点比较
【摘要】目的目前尚未见有关比较农村与城市青少年犯罪特点的报道,本文就此作一初步探讨。方法将
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农村与城市违法青少年案卷资料逐一登记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多项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
果除了在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外,农村与城市青少年犯罪司法鉴定临床特点存在多处相似点。结论除了社会心理
因素,生物医学因素也是
引发农村和城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司法精神医学鉴定;青少年犯罪;农村;城市
【中文图书号】d919.
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7)04—00s3—0
4近几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世界各
国均形成了犯罪低龄化的趋势。25岁以下的青少年
是犯罪大军的主体。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席卷全球、具有共同性的社会问题,它被不少犯罪学家和刑法学
家喻为难以医治的“社会痼疾”。农村和城市违法青少
年成长的环境有较大区别,那么两者在临床特点有无
区别,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将就此作初步探讨。
一、青少年年龄界定
青少年犯罪【l】,确切地讲,是一个犯罪学的概念,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
而不满25周岁的人。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
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
年龄区域。本文所谓的青少年即采用14~25周岁这
一年龄界定标准。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北京市安康医院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科2005年
及2006年1-6月期间被鉴定人是违法青少年的案
例,共75例,其中,农村36例,城市39例。
(二)方法
将农村违法青少年(a组)与城市违法青少年(b
组)的案卷资料逐一登记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比
较。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根据数据特
点分别进行t检验、x 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三、结果
(一)一般资料
1.性别:a组男性33例,女性3例,b组男性
34例,女性5例,皆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两组间无统
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0.05)。
2.年龄:最小16周岁,最大24周岁。a组
20.23+2.21(±sd,下同)周岁,b组平均年龄20.61±
2.57周岁。两组间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
0.05)。
3.受教育程度:a组大学、大专0例,高中、中专
6例,初中、职中16例,小学、文盲12例,初中及以
下学历占82%,b组大学、大专8例,高中、中专10
例,初中、职中l7例,小学、文盲6例,初中及以下学
历占56%,两组皆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a组受教
育程度明显低于b组(p<0.05)。
4.家庭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归结。一是家庭不
和。亲情缺失(比如父母离异,父母忙于工作或经商,无暇顾及子女。缺乏亲情之爱),a组l0例,b组1
5例:二是家庭教育失当(比如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迁就护短:缺少教育知识、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拳脚
相加),a组11例,b组9例;三是家长表率作用差
(父母长辈酗酒、赌博、违法犯罪等不良风气),a组
1例,b组1例。两组间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p>0.05)。但两组共有47例(占研究总数的62%)存
在上述家庭问题。
(二)涉嫌的罪名
有74例涉及我国《刑法》分则体系中4大类17
[作者简介]仇金妹,女。北京市安康医院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科。tel:***,85842150;e—mail:fel19l@sohu
· s4 ·
项具体罪名,l例涉及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罪名。
4大类中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23例,其中a组l
3例,b组l0例),侵犯财产罪最多(38例,其中a组
16例,b组22例),两组间均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差异(p>0.05)。l7项具体罪名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
是抢劫、盗窃、伤害,a组共20例,b组共2l例,两
组间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侵财犯罪
中以抢劫、盗窃为主要构成,共28例,占此大类中的74%。暴力犯罪(所谓暴力犯罪[2]是指犯罪主体利
用身体力量或其它工具侵害他人身体或公私财物的一种极端攻击行为,其中杀人罪、伤害罪、强奸罪、抢
劫罪、抢夺罪和绑架罪,通常被认为是暴力犯罪的典
型形态)分别为a组l8例,b组2l例,亦无统计学
上的显著性差异(p>0.
05)。具体见表l。
表1 涉嫌的罪名
表2 精神疾病诊断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l4卷(第4期)
(三)精神疾病诊断
按照ccmd一3诊断标准,两组位列前三位诊断的均为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和无精神病。两组
间在疾病的种类和数量上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p>0.05)。
具体见表2。
(四)精神疾病诊断分别与侵财犯罪、暴力犯罪的关系
侵财犯罪、暴力犯罪位列前三位的疾病诊断均
为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和无精神病。侵财犯罪
中有责任能力者共l8例,占62%,因病而减、免责
任能力者占48%。暴力犯罪中有责任能力者和减、免责任能力者各20例,各占暴力犯罪的50%。具体
见表3。
(五)责任能力评定及犯罪动因
因患精神疾病而影响其辨认或控制能力,从而
免于或减轻责任能力者共有38例,而实施违法行为
时精神状态完全正常者共有37例,两组间无统计学
上的显著性差异。免于或减轻责任能力者中,被评为
无责任能力者全是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共20
例),实施违法行为时是受病理性动机(17例),如被
害妄想、关系妄想、幻觉等支配,或不明动机(3例)
影响:评为限定责任能力者是因为疾病(如焦虑抑郁
情绪,癫痫人格改变,智能障碍或处于混合动机)使
辨认或控制能力受到削弱。而37例评为有责任能力的是生理性动机,具体表现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如
上网没钱、追求享乐、贪慕虚荣、贪财等)8例,一时
冲动5例,出于报复7例,哥们义气6例,本能冲动
1例,受好奇心驱使,为了追求刺激4例,缺乏是非
观,被动服从6例。责任能力评定见表4。
表4 所有案例的责任能力评定
四、讨论
农村和城市青少年违法犯罪数量相当。有的学
者报道[,]农村青少年犯罪的绝对数以及在社会违
法犯罪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都远比城市为少。研究
结果的差异可能源于研究对象和样本量的不同。
农村和城市违法青少年在性别、年龄上无明显
差异,两组以男性占绝对多数,平均年龄均在20周岁左右,这与有关青少年犯罪研究[ ]的结果一致。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4期)
表3 精神疾病诊断与侵财犯罪、暴力犯罪
· s5 ·
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
心境障碍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神经症
精神发育迟滞(边缘)
精神发育迟滞(轻度)
无精神病
小计
总计
510
191
0
53既往相关研究一致认为社会心理因素是青少年
违法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中社会心理因
素在农村和城市违法青少年身上亦有体现。两组受
教育程度皆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受教育程度普
遍低下。但农村组整体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组。
由于这些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因此法律意识淡薄就
不容置疑,从而易于导致犯罪的发生。这可能与农村
现实客观条件(经济条件较差,对教育重视不足等因
素)有关。农村和城市违法青少年共有47例(占研究
总数的62%)都存在明显的家庭问题.尤其家庭不
和.亲情缺失(比如父母离异,父母忙于工作或经商,无暇顾及子女,缺乏亲情之爱)家庭教育失当(比如
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迁就护短;缺少教育知识、方
法,简单粗暴,动辄拳脚相加)问题突出。有调查㈣
显示,2418名未成年犯中,捕前有24%(591人)的人与亲生父母不生活在一起,23%(563人)的人与
亲生父亲或母亲中的1人生活在一起。家庭的教育
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
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
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犯罪生物学派认为
犯罪父母可能有犯罪子女。一项研究[7]结论中,有
犯罪父亲的少年犯罪人的数量是没有犯罪父亲的少
年的两倍。
75例农村和城市青少年中只有18例被诊断为
无精神病,其余57例(占81%)均患有或轻或重的精神障碍,且疾病种类几乎涵盖了精神障碍各个分
类。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在实施违法行为时.因精神
疾病影响其责任能力的有38例(占所有违法青少年
案例的51%),与在实施违法行为当时处于精神状
态正常,为完全责任能力者所占比例相当。农村和城
市青少年犯罪类型相对集中,皆以侵财型(盗窃、抢
劫等)、暴力型犯罪突出。类似的研究 ]结果亦有
报道。《转型时期农民犯罪特点探析》 表明,青少
年犯罪中暴力型犯罪案件是当前青少年犯罪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本研究中侵财犯罪、暴力犯罪位列前三
位的疾病诊断亦均为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和
无精神病。而在实施侵财犯罪、暴力犯罪行为时,因
精神疾病影响其责任能力的与在实施违法行为当时
处于精神状态正常.为完全责任能力者所占比例亦
相当。说明犯罪原因构成中正常犯罪动机(生理性动
机)和精神疾病两个因素同等重要。
细读37例因生理性动机实施犯罪的案例,作者
发现违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表现为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如上网没钱、追求享乐、贪慕虚
荣、贪财等)6例,一时冲动5例,出于报复7例,哥
们义气6例,本能冲动1例,受好奇心驱使,为了追
求刺激4例,缺乏是非观,被动服从6例。这可能与
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不稳定
特点有关。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基本上处
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生理发展走向
成熟的同时,青少年的心理明显变化,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社交需求增加.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
立.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
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模仿
力强,易受暗示;好胜心强,易冲动,好感情用事。有
很强的独立意识,但分析、判断、辨别能力尚不完备,认识问题直观、片面.其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理智
等方面均不够成熟。总之,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水平
处在一个趋于成熟而又不够完善、稳定的阶段。正是
由于这些特点.就更加显示出正确引导的重要性。如
果对他们放任自流,一旦遇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
走向歧途,干出违法犯罪的事。正是因为青少年在生
理的发展水平上已接近成人.而智力的发育相对于
体力来讲,相对要落后不少。体力比其智力有着明显的优势,因而体力自然是他们用为犯罪手段的首选。
此外,暴力犯罪还有行为模式简单,耗时少,易操作,¨ ● 5 5
3i i
i
5l l
2i i
4i
l2勰
o2
032
06
544
3· s6 ·
突发性强的特点,这与青少年分析、思维水平不成熟,易冲动的心理特点是分不开的。
农村和城市违法青少年的精神疾病多见精神分
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因精神疾病而免于或减轻责任
能力者中,有2o例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实施违
法行为时是受病理性动机,如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幻觉等支配,或不明动机影响。此时的精神病人认识
上存在阻碍,侵害的对象随意,往往见凶器就拿、见
人就乱打。犯罪的动机不明显,侵害的目标随意。作
案手段残忍,人身危险性大,危害后果严重。精神发
育迟滞病人由于智力较差,考虑问题比较简单、不周到。作案时不顾后果、社会影响。故而易于促发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形成。
由此可见,在研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中,普遍重
视青少年犯罪社会心理因素同时,青少年精神健康
状况问题即生物医学因素不容忽视。
值得关注的是本文中农村和城市女性违法青少
年各有3例。据报道女性违法青少年数量近年来有
· 法律精神医学·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l4卷(第4期)
增加趋势,且犯罪类型多严重,囿于篇幅有限,未做
详细讨论,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魏健馨,张学林著.犯罪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36.
[2]马克昌.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307.
[3】曾燕波.城市青少年犯罪特征分析.当代青年研究,1997年
6月刊.34—36.
f4】蒋小燕.试分析新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其防范措
施.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4月刊,12—
16.[5】森武夫.犯罪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85.
f6】郭翔.武汉市同龄群青少年违法犯罪纵向追踪调查研究报
告.青少年犯罪研究,2002,136—141.
[7】cemkovich,s.a.,giordano,peggy c.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delinquency.crininology,1987,25:295-321.
[8】张雪筠.转型时期农民犯罪特点探析.青少年犯罪研究,2002年(2),2-6.
(收稿:2006—10—18;修回:2007—08—20)
第二篇: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定稿)
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记忆并分析青少年犯罪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少年犯罪特点
难点:青少年犯罪特点及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能知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让学生明确犯罪特点,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
四、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案例一 福建五少年杀死同学勒索20万 警方缴获军用手枪
2002年10月9日,福建省福清市警方破获一起在校中学生杀害在校生案,抓获陈某等五名犯罪嫌疑人,缴获作案工具两轮摩托车1部、**式军用手枪子弹3发等物品。
7日下午2时30分许,福清市警方接到受害者家属报案:当日下午2时23分,他家突然接到歹徒打来电话称:“陈某(男,13岁,某中学初一学生)被其绑架要求家属准备20万元人民币赎金,并称不准报案,否则后果自负。”接到报警后,福清市公安局马上组织警力开展侦破工作。根据现场调查,走访群众,获悉受害者陈某于2002年9月29日晚9时许,从福清市新厝镇某中学晚自习回家途中失踪。其家属经过几天几夜寻找未果,直至10月7日下午突然接到绑匪勒索电话。
警方在大量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获悉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陈某母亲与受害者家积怨较深,且陈某近期表现十分反常,有重大作案嫌疑,同时查明陈某近期来经常与同学郭某、黄某等人在一起打电脑、玩游戏,行动诡秘。10月8日下午警方决定对陈某等5位涉嫌人员采取收捕审查。
经审查:犯罪嫌疑人陈某(男,1987年12月出生,某中学初三学生),郭某(男,1987年5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黄某(男,1988年1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李某(男,1987年6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杨某(男,1988年2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供认,他们因长期在一起玩电子游戏机而结为朋友,因陈某母亲与受害者陈某母亲有积怨经常吵架陈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于是犯罪嫌疑人陈某便召集郭某、黄某、杨某进行密谋寻求报复。
9月29日晚9时许,陈某、郭某、黄某三人在受害者回家的途中等候,将受害者陈某殴打杀害后,用两轮摩托车将其尸体载到某水库,用石头绳子捆绑投入水库,然后潜回家中,并于10月7日通过李某打勒索电话到受害者家中索要20万元人民币。案例二刘某,17岁,因犯盗窃罪、抢劫罪和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刘某小的时候,父亲很疼爱他,随着刘某的长大,父亲对他的爱就越来越少,甚至讨厌他。只要刘某稍不听话,父亲就打他、骂他。上初中以后,父亲打得越来越凶,常常把他打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每想到要挨打,就不敢回家,只好在大街上游荡,肚子饿了就去食品店里偷。这样,渐渐认识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跟着他们到公共汽车上扒窃、去居民区里撬门拧锁、在学校门口拦路抢劫。以至多次被警察抓进派出所里进行教育,每次父亲从派出所将他领回家后,对他又踢又打。父亲打得越厉害,刘某越不敢回家,作案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最后一次是父亲用铁链子把他锁住,下班回就打他。一次,父亲用细铁条狠狠地打他时,不论他怎么求饶,父亲都不肯放手,他突然发现身边有一个小方凳,就提起来朝父亲砸去,正好砸在父亲的额头上,加之用力过猛,致使父亲昏倒在地,经检查,为严重脑外伤,至今还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案发后,刘某说:当初父亲如果能好好地教育我,不要动不动就打就骂,更不要把我往死里打,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悲剧。
一件件血淋淋的事实显示,青少年犯罪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来谈谈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已成为新世纪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犯罪年龄更趋于低龄化(即刑法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性质更趋于恶劣,犯罪情节更趋严重。从我市看守所今年以来的违法犯罪资料统计中显示:青少年所占比例相当大,年龄25周岁以下(279人)占总案件的43.4%.其中未成年人占总案件的13.6%之多,尤其在校生所占比重不小,形势令人堪忧。
研究青少年的犯罪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揣摩青少年的心理、更好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当前青少年的犯罪特点主要体现在:
1、犯罪主体男性化。在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男性占90%以上,而女性不达10%,这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息息相关的。
2、犯罪类型多样化。现已从过去的简单型犯罪转向多样化发展,涉案罪种多,且有交叉性,按发案量多少排列的顺序分别为:盗窃、抢夺和抢劫、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家居农村的青少年犯罪多涉及侵犯财产型犯罪,而家居市区的青少年犯罪多涉及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3、犯罪年龄低龄化。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食品营养成分的提高,青少年的发育也提前,智商相对提高,同时也伴随着犯罪年龄的提早,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量的增多,就是一个佐证。如:2001年6月 日犯罪嫌疑人陈上康、吴剑新(19岁)、陈敬彬等3人在新罗区小池镇轮奸一患有弱智精神病得少女。犯罪情节极为恶劣。
4、犯罪手段成人化。在有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他们的犯罪手段极为成熟老练。之所以这样,很大部分是从电影、录像、电子游戏和黄色刊物中模仿出来的,还有的是经成年犯、累犯的传授、教唆而来的。
5、犯罪组织团伙化。团伙作案尤其体现在抢劫、寻衅滋事犯罪中,多数是3人以上作案,侵害对象多半是中小学生、他校生或偏僻单身人员。团伙作案究其原因是作案时存有恐惧心理,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依仗人多点子多、力量大、野性足的特点,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往往是一人先动手群起而攻之,达到目的后有迅速逃离现场,共同作案,共同受益。危害性广,且有发展趋势。
6、犯罪发展涉黑化。近年来,青少年涉及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案件屡见不鲜,他们多数闲散于社会的无业青年、初中生,有犯罪前科的更为多见。他们被黑社
会犯罪组织所利用,由原来松散型犯罪团伙转为组织较为严密的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如:2001年9月14日,新罗区红坊镇东阳网吧内,几个年青人因争执位置而发生口角,遂用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仅用十几分钟就从红坊、曹溪等地召集30余人,乘坐面的、摩托车,携带马刀、棍棒敢至东阳网吧,寻找对方报复。在未发现目标的情况下,又快速赶到龙岩城区寻找,并在“幸福快乐舞厅”聚集守侯。这30人中75%均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3人有犯罪前科。幸运的是公安机关及时接到了报案,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才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案发后,这30名犯罪嫌疑人均被刑拘羁押查处。
7、犯罪手段智能化。青少年头脑灵活,好奇易学,对当代科技的了解较为普及。不少青少年能利用电脑、电信等现代技术进行犯罪活动。如电脑黑客的犯罪,虽然为数不多,但破坏性大、后果严重,不容忽视。
8、犯罪联动城乡一体化。由于通讯和交通的日益发展,城乡距离和城乡差距在日益缩小。在很多青少年团伙犯罪中同时涉及到城市和乡村的青少年,他们往往为了一个犯罪成员的利益,在短时间内从不同的地方迅速汇集到犯罪地进行共同犯罪。案发后乘坐现代交通工具迅速逃离现场,给侦破工作带来困难。如:2000年10月25日,正值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村主任选举,一方便从龙岩城区纠集了60余人前往闹事,并携带了马刀、铁棍等管制刀具,分别乘坐几辆面的到达。所幸公安机关发现及时,制止了犯罪后果的发生。抓获了案犯28人,其中在校生8人。
9、犯罪后果严重化。部分青少年为了达到犯罪目的,实现犯罪欲望,不仅作案手段残忍,且不计后果,其中以故意伤害最为多见,往往造成被害人重伤、致残、甚至死亡。
10、犯罪动机突发性。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占有欲强、好激动、肚量小、自控能力查。往往因为一句话、一件不顺心的是,就临时起意,盲目动手而为之。如:2000年3月18日,被告人陈健林、袁利春等5人在新罗区西城一美容厅内与随后而来的陈朝祥等人争风吃醋,仅一句粗话,陈健林、袁利春等人就用马刀将陈朝辉当场砍死。(陈健林、袁利春已于2001年8月3日被执行了枪决。)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要实现“五化”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不仅危害社会安定,而且给家庭造成巨大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成长,所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将是整个社会应该关注的课题。如何遏制青少年犯罪,将其降到最低点,已不是单纯的一个教育问
题,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课题,需要整个社会来共同关心这个弱势群体。建立一个日趋完善的机制体系,从而保障“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认为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必须实现“五化”。第一是领导管理制度化。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培养跨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永葆中华民族生机和活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要把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依法治国、长治久安的大事来抓,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领导亲自抓的管理制度,并使之常抓不懈;
第二是法制教育组织网络化。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能看作只是司法行政、教育部门的事情,应该是在党委领导下,把宣传、劳动、公安、财政、文化部门及工、青、妇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各有关部门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三是教学计划程序化。要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从小学到中学都列为课堂教育的必读课,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使之成为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内容;
第四是教育阵地的社会化。以学校为教育阵地主战场,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校外辅导员队伍和家长学校,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齐抓共管的格局;
第五是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学校要把普法、依法治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注重落实依法治校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四结合”,即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学法和守法用法相结合,把知识的传授和法纪教育融为一体。
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及该如何解决。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不仅危害社会安定,而且给家庭造成巨大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成长,所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将是整个社会应该关注的课题。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特点
一、我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数量增多,低龄化倾向明显
据公安机关介绍,2009年至今,河曲县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的初始年龄比前几年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增多,年龄小的甚至不满12岁!在县公安局破获的一起团伙盗窃案件中,6名未成年团伙成员,年龄最大的也只有15岁,最小的仅有11岁。这应该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年龄,很难把它们与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但这个事实我们却不得不正视!
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随意性 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往往没有十分明确的动机和目的,他们凭着所谓的“重感情,讲义气”,互相庇护,情绪化行为较多。据公安部门调查,大多数青少年参加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为所谓“义气”而大打出手,根本不知道受害者是什么人,表现出极大的突发性和偶然性。
三是青少年暴力型违法犯罪增多,恶性化程度加重 据统计,盗窃,抢劫伤害,敲诈等侵犯财产、人身案件占到90%以上,他们实施作案不计后果,手段野蛮残忍,社会影响非常恶劣。去年,县公安局打掉了两个青少年持刀抢劫犯罪团伙,这两个团伙的8名成员时常纠集在一起,以中小学生为目标,在夜晚放学途中拦路搜身抢劫,交不出钱就用钢管砍刀等工具猛打乱劈,两个多月先后抢劫32起。一 1
次偶然我在法院见到了他们作案用的二尺多长明晃晃的管制刀具,并在案卷的笔录中看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法官问:你为什么打人?答:无聊,我看那人不顺眼,就想打。
四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呈团伙化、成人化倾向
资料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中90%是团伙作案。他们一哄而起,临时组合,互相壮胆,结伙作案。一般随违法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在团伙之间,又往往是互相勾结,有分有合,伙中有伙。在实施违法犯罪过程中,他们还刻意模仿成年人犯罪的一些行为方式,如雇佣出租车抢劫,利用电话踩点等,还用成人化的一些手法来掩盖罪迹,隐蔽自己,无形中加重了违法犯罪的后果。
五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反复性、顽固性
现今,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都依法按照“挽救教育为主,惩罚教育为辅”的原则从轻处罚。部分青少年在法律的威严面前能认识错与罪,但出了高强铁门,在“铁哥们”的“慰问”及“诱惑”下,又会经不起考验而重新被拉下水。走一条犯罪,悔改,再犯罪,再悔改的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反复性就向顽固性转化。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防控对策及建议
1.切实关注和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式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少年人格不健全,也是青少年发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去年
我县公安局破获了一起青少年团伙盗窃案,这个团伙全年共作案46起,6名未成年人都来自畸形家庭,有的父母离异,又得父母被判刑,除一人在校外,其余五人均辍学在社会上游荡。逐步异化为人格不健全,思想不健康。行为不端正的“问题少年”。
所以团县委将配合县妇联、文明办等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文明家庭”“和谐家庭”的建设和评选,通过示范教育使青少年从中感受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温暖,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和健康文明的人际交往。
2.继续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对网吧的管理整治力度
在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市场执法纠察力度的同时,还将聘请一些老干部、老党员作为网络安全监督员,对各个网吧进行监督,以控制青少年无需上网,并保证反馈联络渠道畅通,与家庭、学校、文化部门形成合力,从源头上使青少年远离诱惑及不良信息。
3.增加社会公共教育场所
青少年接受新生事物快,可塑性强。在校园学习、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共青团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办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思想、理想和道德教育,使青少年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4.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大力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
为进一步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团县委将依托政法各部门,协调人员到各学校担任法律辅导员,在各学校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以案说法,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法、守法、用法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观念。还将在广播、有线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县办、校办杂志上开辟专栏,全方位进行法制宣传。
同时,建议中小学校在进行文化课考核的同时,进行思想道德评价,突出学生道德修养,避免唯分论的偏颇,通过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广大青少年讲社会公德,讲行为规范,讲善恶美丑,知荣辱,明是非,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之,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关心青少年,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1
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并通过积极探索与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兴旺发达、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也是关系到下一代反腐蚀防演变,培养和造就千百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事。本文仅据调查掌握的一些资料对张掖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工作做粗略概述和剖析,以向全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趋势
1999年至2001年上半年,全市各级法院共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443件499人,分别占同期刑事案件的4.12%和4.05%。其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有:
(一)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团伙化和智能化
——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团伙化。犯罪青少年一般都曾是由于某种原因辍学的文盲半文盲和学校中的“双差生”,平时就有小偷小摸、逃学、说谎等不良行为。由于处境、习性相同或接近,加上封建社会的行邦意识在未成年人中的抬头,以为群体作案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合作、成功率比单个行动要高。因此往往聚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交叉感染”,逐步走上犯罪道路,形成犯罪团伙。据调查,各类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与团伙有关的占80%左右,初次违法犯罪年龄在6至14岁龄段的占总数的20%左右,15至16岁的占总数的50%左右,18岁以上到25岁以下的青年人犯罪占总数的30%左右。这表明14至16岁青少年是犯罪年龄峰值期,而18岁至25岁青年的犯罪亦不容忽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在逐年增多,年龄最小的还不到10岁。
——青少年犯罪手段日趋恶劣且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有的犯罪前有预谋、犯罪中有伪装、犯罪后有对策;有的作案前探讨反侦察手段,制定进退的“最佳路线”,以多种形式变幻莫测地化妆作案、伪装现场,作案后实施反侦察的伎俩手段成人化;有的利用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及多种电器、电子设备和电脑等作案,犯罪趋向智能化。据有关部门不完全掌握,许多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已是“二进宫”、“三进宫”,许多刑事案件中的成年人在未成年时有过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以获取不义之财为目的财产型犯罪为主
全市各级法院1991年至1999年审结的156件少年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犯罪居于首位,占66.67%;以流氓、强奸、奸淫幼女为主的性犯罪居第二位占13.46%。1999至2001年审结的443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案件虽然仍居于首位,但所占比重却下降至41.5%,而伤害案件却占到11.9%,居第三位。
(三)青少年犯罪的暴力色彩日趋严重
青少年罪犯在作案中往往很少顾及后果,作案手段极其野蛮残忍,施暴程度不断加重。全市各级法院1999至2001年上半年审结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抢劫、伤害等恶性暴力犯罪占23.8%。总人口近50万且人口流动性大、交通便捷而使社会治安管理任务繁重的甘州区,1991至2002年区法院审结的95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抢劫案25件占26%,伤害案14件占15%,两者合计要占结案总数的40%。
(四)青少年犯罪具有突发性和盲目性
从全市17岁以下未成年案犯的身份上看,不在校的社会闲散人员所占比重很高,占到72.2%,而在校的中小学生犯罪占27.8%。这些人大多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差,缺乏自控能力,实施犯罪常常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看,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表现出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感情易冲动,犯罪往往带有突发性的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浅析
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这里仅就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以及其它某些原因做一些综合性的探索分析。
(一)心理因素
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与此同时,青少年又好幻想、易冲动,特别是缺乏必要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在个人求学、就业、生存竞争中对所面临的一些心理矛盾不能妥善缓释和解决,极有可能形成某种犯罪心理。
一是依附心理与独立意识的矛盾。11岁至15岁间是未成年人从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发展的时期,往往表现得既懂事又在许多方面思想幼稚、不够懂事,对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缺乏辨析能力;既向往有很大的独立性,又不善于约束自己,易受怂恿、诱惑、教唆而走上邪门歪道;其主观上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试图逐渐减弱,有步入社会的要求,却不具备独立生存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易受不良环境熏染、盲目模仿尝试而误入歧途;他们喜欢向朋友讲知心话而反感老师和家长的“唠唠叨叨”,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果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教育,就容易成为学习、品德不好不受欢迎的“双差生”,从而转向社会寻求理解、温暖以满足自尊心或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是青少年上当受骗、被“坏人”驱使的重要原因,如不及时教育引导,就会失足犯罪。
二是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没有独立经济地位的心理矛盾。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金钱、物质对人们的诱惑力日益增大,高消费观念也刺激着未成年人,他们之中不少人要求穿“名牌”服装,吃高档食品,用进口商品,个人需求偏离常规和家庭的实际支付能力。畸形的消费欲、占有欲使得一些青少年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吃喝玩乐,部分青少年甚至采取非法手段满足不切实际的个人奢侈生活需求,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以获取不义之财为目的的财产型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居于首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是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与社会文化现状不相适应的矛盾。青少年精力旺盛。处于长身体长智慧的最佳时期,要求有充足的文化娱乐时间、场所和内容丰富新颖的活动。由于西部经济、科技和文化都欠发达,在文化娱乐的内容和设施上不能满足青少年的特殊要求。加之社会上的文化娱乐场所已进入商品化,更多的也是满足成年人的需求。而当前充斥于影视制品、地摊书刊及“三厅一吧”(即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媒介内容不健康或纯粹属于渲染色情、暴力的文化垃圾与精神毒品,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影响力,诱使一些人精神空虚、误入歧途。据调查,青少年案犯中有60%以上的人是受到各种文化垃圾的污染而逐步演变为追求刺激、染上赌博、流氓、吸毒等恶习,最后发展为犯罪。
四是性生理发育、性意识萌发与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不强的矛盾。少年12至16岁进入青春期,性生理逐渐成熟,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产生好感,喜欢结交异性朋友,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是在我国,无论家庭或学校对性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性道德及有关法律知识的灌输教育开始较晚,许多未成年人接触到黄色书刊、录像等不能正确面对。这成为青少年性犯罪率增高使之仅次于财产型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家庭因素
主要是指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导致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期,如教育不当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严重者还会导致犯罪。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众星捧月式教育。由于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故将孩子置于家庭特殊地位,娇生惯养、百般溺爱,使孩子极易养成娇骄二气和蛮横、任性、自私、贪吃懒做的不良习惯。可以说这种类型的青少年是潜在的犯罪者。
二是封建家长式教育。此类家庭信奉“棒打出孝子”的宗法教条,在孩子存在问题或犯有错误时不是以理说教,而是粗暴体罚、随意打骂。这使孩子容易形成不服管教的逆反心理和
粗野残忍、喜欢打斗的个性,可能走向极端而违法犯罪。
三是放任自流式教育。此类家庭对子女亲情不足,缺乏责任感,或者即使泄芙痰床坏闷浞ǎ挥胁τ行ЯΓ佣ナ判摹⑺餍圆还芤灾劣诜湃巫粤鳌U庵旨彝ソ逃厝皇棺优タ刂贫牙虢】党沙す斓溃獠涣艘呱掀缤尽?BR>四是不拘言行式教育。个别家庭忽视子女的好奇心和摹仿力,在孩子面前不知谨言慎行,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无意之中使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如当着子女面与人攀比物质享受,容易刺激孩子的消费欲望;父母不妥善保管带有诱因的不健康书刊和录像带,使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引发越轨行为等。
五是问题家庭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环境变化、经济利益趋动和家庭承受压力与考验的增大,问题家庭日益增多,尤其是离婚率的上升使失去父爱和母爱的孩子越来越多。一旦家庭不再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支柱时,未成年人由于没有和缺乏亲情而自卑感加重、上进心缺乏,在校学习成绩下降,生活依赖由父母转向朋友辈,从而成为社会不良分子的猎物,极易染上不良恶习甚至失足越轨犯罪。另一方面,作为孩子首任老师的父母、家人和其他亲人中如有赌博、卖淫嫖娼、吸毒贩毒、抢劫盗窃等违法乱纪甚至犯罪行为时,对未成年孩子造成的伤害和影响无疑是毁灭性的。因此,对于生活在父母离异、单亲、再婚及有道德缺陷或违法犯罪记录家庭的青少年,必须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中应受到关注的重要部分。
(三)社会因素
主要指来自学校、社会等客观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大致有:
一是学校教育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应试教育”的体制和方法决定了学校的重心必然要放在“升学率”上,把大量人力和精力投入到中考与高考备战中,而很难把重心放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等素质上,无暇顾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即使上法制道德教育课,也是一般地读读法律条文、空洞地说教而已。“教书”与“育人”脱节,全面素质教育落实不好,从而使一些青少年高智低能,缺乏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意识及承受困难与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自立能力,进而导致个人悲剧发生。同时“应试教育”也导致一些学校不重视对后进生和差生的关怀与帮助,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甚至厌学、逃学、辍学,过早地流入社会。另外,对社会上未成年人的法制、道德教育更是难以有效落实的薄弱环节。
二是社会文化环境污染的直接毒害。近年来各种丑恶现象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极端利己主义思想蔓延,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不时地流入文化市场广为传播,黄、赌、毒及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屡打不绝。这不仅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法制宣传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且妨害了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幸福观的确立,直接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据调查,青少年案犯中有50%以上的人是由于盲目追求吃喝玩乐的生活享受而陷入犯罪的泥潭;在青少年性犯罪案件中有80%以上看过黄色录像或书刊。
三是法制不完善,执法不严、打击不力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呈上升趋势的重要成因之一。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组织,切实强化领导
为了切实搞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工作,1998年地区行署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并设立了办公机构。1999年全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启动时,地区成立了由团委、综治办、公检法等10个部门组成的创建领导小组。2001年4月地区又成立了由政法委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均成立了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组织网络。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
为了从源头上遏制减少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市区县各有关部门、单位、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把预防作为根本、教育作为主要途径,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经努力,逐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管齐抓、综合治理的良好格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认真贯彻落实《张掖地区学校法制教育实施方案》,普遍建立了德育工作、法制教育内容和法制教育行政管理“三个体系”,形成了目标管理、典型引路、督导评估“三个机制”。基本做到了法制教育与教学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强化了学校法制教育功能。全市90%以上的学校聘请了由公、检、法、司执法人员担任的法制副校长及法制辅导员,开展系统、经常的法制教育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目前,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部门主持,综治部门组织协调,政法机关指导督查,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在全市基本形成,青少年法制教育已迈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三)综合整顿治理,净化成长环境
一是积极做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整顿治理工作。全市各级公安机关近几年把开展“扫黄打非”集中统一行动和对中小学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密切结合起来,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作为严打整治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同工商、文化、城建等有关部门,不间断地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进行清理整顿,依法打击违法犯罪分子;查禁收缴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和电子版物;查封取缔非法经营的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台球室等娱乐场所;坚决清理整顿校园内外的非法摊点和出租房屋。公安系统在加大警力维护学校周边秩序的同时,建立健全学校内保组织和防范制度,打击了一批混扰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分子,从而净化了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为学校教学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针对近些年不法分子拐卖、绑架、侮辱、勒索、残害儿童、奸淫幼女、胁迫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等恶性案件日益增多的情形,市区县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机关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惩处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实施重点查处,造成了社会声势,震慑了犯罪分子,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威严。
三是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依法维护犯罪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尽量不使用治安拘留等强制措施,凡监护人有条件管教的,一律不实行劳教、收容教养和少年管教;对可捕可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一般作出不捕不诉的决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理坚持不公开原则,充分发挥特邀陪审员和诉讼参与人、辩护人、法定代理人的当庭教育、感化作用,在量刑上优先考虑减轻、从轻处罚。与此同时,各级公检法及有关基层组织普遍建立帮教小组,对获释、解劳及缓刑人员持续不断地搞好帮教,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及时解决他们诸如重新上学难、工作受歧视等问题,帮助他们走上自立自强之路。预防重新犯罪,巩固了司法教育挽救的成果。
四是深入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构筑青少年维权新机制。由市团委、公检法司等10家单位联合开展并成立办公室,制定各行业创建活动的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各部门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中的职能作用并做到创建网络、区域联动。争取筹措资金34.74万元,建起希望小学3所,救助失学儿童587人。自始建活动开展以来,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被命名为国家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地区司法处、甘州区人民法院、张掖电视台新闻部、山丹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等10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另有31个单位被命名为地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全市范围内还深入开展了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以社区内单亲家庭子女、残疾弱智子女、刑满释放解劳人员、吸毒贩毒人员为对象开展“帮教活动”和“结对子活动”,努力为社区青少年特别是有困难的青少年提供帮助与服务,极力消除法制教育盲点。
四、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一些思考
(一)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措施,意义重大而深远,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可以说通过这项工作,已经和必将继续感化、教育、挽救大量失足和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使党和国家永远能“赢得青年”也“赢得未来”,从而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作为一名公安干警,自己将义无反顾毫不懈怠地投身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中去,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此项有意义的活动不断奉献微薄之力。
(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根本途径在于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实施综合治理。市上在这方面已经积极地做了并取得成效。但是据了解,仍然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贯彻实施“两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重视不够,工作措施和组织协调不力。一些部门和单位责任不落实,工作不扎实,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学校、家庭、社会、司法等各个环节的保护、预防工作还没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等。一个做得较好的地区如此,在全国全省其它一些地方怕就很带有普遍性了。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学习和贯彻实施“两法”的力度,继续下大力持久性地做好全社会的宣传动员工作,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分行业治理,分别落实学校、家庭、社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职能和责任,以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消除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丑恶现象,减少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措施在于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只有不断克服贯彻“两法”中的模糊观念和认识,认真解决好法制不完善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宣传、夯实基础、健全网络”,依法维护权益、预防犯罪,并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预防犯罪与维护权益结合,各司其职与齐抓共管结合,优化环境与满足需求结合,社会保持与自我保护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解决突出问题,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法制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开创工作新局面。
(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根本保证在于切实强化党委政府在高度重视基础上的组织领导。在把这项工作做为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定期分析研究形势切实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应继续加大对这项工作检查、考核的力度,把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同时也应加大监督、指导和协调力度,督促各有关方面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收实效;应通过组织深入调研进一步探索分析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种主客观及社会原因,积极研究探讨预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等等。
第五篇: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比率
如今这个社会,青少年的犯罪率已经非常普遍,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青少年犯罪动机。具有贪利性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理所当然地就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因而也无法完全摆脱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就消极因素而言,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市场的竞争性,使一些人为了获得利润,甚至不惜违法犯罪。有人将当前犯罪归纳为“三种手段,一个目标”。一种手段是权,利用职权,大搞贪污犯罪;其二是钱,用钱贿赂,买通关节,大干违法犯罪勾当;其三是拳,既无权,也无钱,又想发财,只好靠拳头,进行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追求一个目标-钱。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影响,绝大多数为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犯罪。据吉林省青少年犯罪研究所1996年对吉林省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1992年到1995年吉林省未成年人犯罪共有3892名,涉及到7种犯罪类型,侵犯财产犯罪(盗窃、抢劫)为2840名,占总数的72.9%。另据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统计,1993年48名少年犯中有42人犯盗窃罪,1994年56人中有40人犯盗窃罪,1995年96人中有61人犯盗窃罪,分别占同年少年犯总人数的87%、91%、63%。从犯罪动机分析,绝大多数是追求享受,任意挥霍。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表现方式具有疯狂性特点。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具体表现为:
(一)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有的青少年谋财害命、焚尸灭迹;有的报复杀人;有的因婚恋矛盾杀死对方;有的因邻里矛盾打架斗殴,严重伤害他人。如深圳市早在1989年一年之中发生该类类案件56起,死19人,伤害38人,案犯中青少年占60名,为总数的84.5%。
(二)暴力抢劫。近年来,青少年抢劫犯罪已由原来的随意性向特定性方向发展,犯罪手段由原来的仅仅凭借拳脚施暴、口头危胁转向使用武器,如手持匕首、棍棒、屠刀、抢支等作案。
(三)暴力强奸。这部分犯罪分子手段恶劣。例如,1994年湖南省怀化市发生的4起重、特大强奸案,犯罪分子都是挟持女子搭乘机动车到市郊偏僻失控地区实施强奸,其中搭“的士”的三起,搭三轮车一起。
(四)疯狂地侵吞公款。从近年来查处的此类案件来看,这类犯罪分子不仅年龄小,犯罪数额巨大,而且往往是钱财到手,即大肆挥霍,或周游中国,或携款潜逃国外,或偷渡台港澳地区。例如辽宁鞍山市民生食品厂出纳员金某,工龄仅4年,贪污的历史劫有3年零3个月,共计贪污24.38万元。云南省大理市工商银行石如刚,21岁,竟贪污70.5万元。再如广东省东莞市的贪污犯林某某时年方19岁,贪污数额竞高达126万元。如此疯狂的攫取,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三、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形式具有团伙性特点。渴望友情、乐于合群,是青少年的一种心理需求,是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青少年往往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而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想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群体。青少年违法犯罪也便多以团伙形式出现,这些犯罪团伙大小不一,少则三五人,多则上百人。由于青少年经验少,能力差,他们结伙作案,可以相互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恐惧感和孤独感。特别是一些未成年犯罪人员往往是在校的双差生、辍学生、流失生。
这些人往往是学校的落后群体或者是由于邻里关系,或者是结识于游戏机、录放厅等低游戏场所共同的失落感、消极心理和志趣,使他们聚合在一起。因此,团伙犯罪则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其社会危害性极大。据有关部门调查,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约有60-70%属于团伙犯罪。据黑龙江省公安厅研究室对哈尔滨少管所700名在押犯调查,团伙犯罪占88.23%。其中杀人团伙占17.1%,抢劫团伙占43.75%,盗窃团伙占27.38%,强奸团伙占7.25%。大兴安岭行署公安局1995年1-10月份打掉犯罪团伙84个,其中未成年犯罪团伙就有79个,占94%。在青少年团伙犯罪中,有些属于一般性结伙犯罪,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并且有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已经成为完整上意义的犯罪集团。从近几年青少年团伙犯罪发展趋势看,团伙作案惯做大案要案,一旦团伙中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性结伙犯罪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甚至成为一种带有黑社会色彩的有组织犯罪集团。当前许多青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名称、有头目,而且有纪律,实施犯罪时有计划、有分工,大部分青少年犯罪团伙属于同性组成的团伙,但也有不少是男女青少年组成的混合型团伙。有的犯罪团伙实施特定的单一类型的犯罪,但也有不少犯罪团伙实施多种类型的犯罪。犯罪团伙的精神纽带主要是”哥们义气“和性格志趣的一致性及犯罪意识、犯罪利益的相联性。他们凭借人多势众,称霸一方,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一般地说,大案要案均为青少年犯罪团伙所为。十多年来,多次”严打",团伙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历史与现实的情况表明,团伙犯罪比青少年个人实施的犯罪危险更大,并且具有相当大的腐蚀性,因此对于这类犯罪要坚决予以严惩,决不能心慈手软,姑息迁就。
四、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看,具有反复性特点。青少年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易于接受教育改造。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例如,有的青少年犯过去只是“一面手”,通过劳改、劳教农场出来后,则变成了“多面手”。根据研究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间,我国青少年重新犯罪率很低,一般不到5%;到了八十年代,重新犯罪率上升到100%左右。近些年来,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不断增加,有些地方达到15%以上,甚至在20%左右。个别地区超过了30%以上。据调查,青少年重新犯罪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犯罪的要严重得多,当前我国许多大案要案和恶性案件,多系重新犯罪分子所为。特别是一些青少年惯犯、累犯、教唆犯及犯罪团伙头子,他们虽然经过多次处理和教育挽救,但是,由于他们多次人作案强化了犯罪动机,已由初犯的恐惧,转为熟练,不仅不思悔改,当他们的犯罪行为受到制裁或不切实际的需求受阻后,非但不予收敛,反而疯狂地报复社会,成为对社会治安具有极大危险的分子。所以加强研究重新犯罪的特点和规律,预防和控制重机关报犯罪率是一项极其重要任务。
此外,就少年犯罪而言,还具有突发性、连续性、传导性的特点。突发性之所以成为少年犯罪的特点,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地说,较少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化,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所谓连续性,是指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所谓传导性,青少年有强烈的模仿性,然而由于他们年龄幼小,辨别是非能力薄弱,易感性强。这种传导性在团伙中犯罪表现的最为明显。在团伙中少年犯常以老带新,多面手带单面手,把自己违法犯罪的“技术”、“经验”传授给新伙伴。所以,有人比喻青少年犯罪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回答人的补充2011-05-24 15:27
案例一 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 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
17岁少年小新(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事后,小新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
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
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诉记者,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
案例二:
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男,汉族,17岁,初中文化,江西省人。
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在湖里后埔某网吧上网,因其盗用他人帐号上网被管理员发现而被赶出网吧,2005年1月4日,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纠集了两名身份不明的男青年到该网吧为其被赶出的网吧的事出气,到网吧后该三人将网吧管理员李某打成轻伤,将另一管理员黄某的手划伤,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检察机关经审查以寻衅滋事罪对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批准逮捕。
案例三:
2004年11月26日晚上,犯罪嫌疑人何某某、王某某、谌某、黄某某、童某某在一起喝酒时,王某某提出说去抢点钱来花,于是当天晚上将近凌晨时,上述五人外出寻找目标,无人来到湖里兴隆路正遇上骑自行车下班回家的被害人林某,上述犯罪嫌疑人上前将林某的自行车踢倒,并将林某推倒,犯罪嫌疑人何某某还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林某的大腿捅伤,五人抢了林某身上的一部手机和200多元现金,逃离了现场,被害人林某因被捅伤后失血过多而不治身亡。事后犯罪嫌疑人张某在明知上述犯罪嫌疑人抢劫犯罪的情况下,还让上述犯罪嫌疑人在其住处留宿。检察机关对该案审查后,对犯罪嫌疑人何某某、王某某、谌某、黄某某、童某某以抢劫罪批准逮捕,对犯罪嫌疑人张某以窝藏罪批准逮捕 辍学少年抢劫近百学生围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