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资料--环境卫生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质量大为改观。同时,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城乡环卫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惠及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城乡环卫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但农村卫生环境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一是对城乡环卫一体化认识不够到位。由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政策取向,致使县市区环境卫生管理的力量大部分覆盖在城市建成区的公共部分,而城区城中村、背街小巷、乡镇、农村的环境卫生管理大多以村居、乡镇(街道)为中心,村民自治为主,导致经费投入、长效保持存在不足。农村“三大堆”问题依然突出,部分群众公共卫生意识不强,习惯性乱扔乱倒生活垃圾,见坑填坑、见湾填湾,造成二次污染。“看城市像欧洲,看农村像非洲”的现象依然非常突出。
二是公共财政投入较少。当前,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财政,投资渠道单一,导致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资金难以到位,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导致某些地区农村环卫设施设备落后、老化,一线环卫工人工资不高等问题。
三是环卫规划落实存在薄弱环节。环卫一体化工作缺乏指导性依据,乡(镇)、村居环卫管理机构不健全、不规范,致使农村环卫管理工作执行和推进十分困难。由于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规划与环卫规划缺乏衔接,造成环卫设施布局不够合理,大型中转站等环卫设施选址难、用地难;一些移动中转站、垃圾箱无处安置,只能占据在人行道上,影响城市形象。城乡环卫一体化既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是塑造文明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窗口工程、发展工程。为进一步提高城乡环卫水平,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的城市环境,提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健全环卫管理机制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是一项惠及城乡居民的公益性的民生工程,具有无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因此,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在市、县(区)、乡(镇、街道)建立一个垂直管理、精简、高效的组织网络,专门负责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等工作。二是将乡镇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纳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中,纳入到地方政府环境卫生管理体系中,加大对乡镇农村环卫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三是进一步理顺环卫管理网络,充实基础环卫力量,明确界定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环卫管理权限,建立起市级环卫部门为指导、县(区)为核心、乡(镇、街道)为重点、村居(社区)为基础的环卫管理规范运行机制,在环卫机构之间形成相对应的上下管理关系,确保环卫监督、检查等职能落实到位。
二、科学制定城乡环卫专项规划,统筹城乡环卫设施设备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涉及城、乡环卫两个复杂的动态社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城乡环卫发展相对不平衡的现实情况,根据县(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特点、产业结构、生活习俗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制订切实可行的环卫专业规划,并把城乡环卫专业规划纳入城市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健全监督监管体系,对环卫设施实行全程监督,保障城乡环卫设施建设规划落实,合理配置和规划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设备,整合资源,减少或避免资源的浪费,实现环卫设施设备的合理布局。
三、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为环卫一体化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完善合理的资金保障机制,落实资金保障措施,是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正常运转的关键。为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健康长效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建议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补贴,引导县市区政府加大环卫投入,保障必要的环卫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及正常运行。继续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捐赠环卫设施,参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
四、建立健全长效推进机制,实现环卫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有章可循,须建立完善包括经费保障、作业质量标准、管理制度、监督考核办法、媒体通报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一是健全监管机制。整合城市管理的监督检查资源,建立层级清晰、责任明确的市、县(区)、街乡三级监督检查网络,建立环卫管理和作业综合考评体系,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充分调动各地区推进城乡环卫的积极性,推动环卫一体化工作扎实开展。二是落实环卫责任制。加强“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环卫体系建设,建立清扫、收集、运输、处理管理责任制,进一步落实环卫主管部门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负责的环卫管理责任,落实街道、乡镇、社区、村环卫管理责任人和作业责任人,确保垃圾得到及时的收运处理,真正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三是推进农村环卫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环卫工作管理机制和专业化作业队伍,加大农村地区环卫管理、设施建设和作业服务的资金投入,积极提高环卫工人工资待遇,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心环卫工作、尊重环卫工人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村道路清扫保洁专业作业水平,缩小城乡环卫服务差距,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料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建设生态文明,实际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要以党十七大的重要指示为指导,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保护生态意识感,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积极改善和优化人和自然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当前重大而迫切的任务。社会经济发展促使13亿中国人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我们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等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载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如乱砍乱伐、不合理排放污水废气、过度开采资源等。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伟大进程中取得的新认识、树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务,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观念的又一次升华,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要观念先行。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强化我们人口多、资源少、生态问题严峻的忧患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破坏环境就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型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违反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我们应该走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污染环境小的新型发展道路。把产业结构调整、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结合起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情况,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第三,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是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实现小康社会,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党十七大明确地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任务的新要求,反映了党和政府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也体现了人们追求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建立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基础、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相统一为目标、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我们要以党十七大的重要指示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积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已经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一方面,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森林、石油等资源均低于全球人均水平;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收入粗放型的经济传统发展道路约束着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有利于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刻不容缓,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要观念先行。要使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强化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等生态问题的国情意识;强化破坏资源就是破坏经济,保护资源就是发展经济的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数、环境指数和人文指数全方位发展的政绩意识。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要法制约束。完善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处罚。制定排污标准,要求企业利用科技完成环保指标,对超标排污进行监督并查处。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要经济发展转型。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粗放型,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理,不利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依靠科技,走一条投入少、排污少、收益高的新型发展道路,节约资源、节省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提高和保护生态的双赢局面。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新关键,是现代化建设的新内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把和谐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进程中取得的新认识、树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务。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内容,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新贡献。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要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同时,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科学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持续;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够真正拥有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是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建设生态文明”典型事例综述(按时间顺序):
1.2009世界环境日。2009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环境署在此次世界环境日活动中选出了一批在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气候英雄”,其中包括中国环保人士罗红。联合国环境署表示,该活动旨在号召每一个人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人人争做“气候英雄”,通过共同努力来改变世界。罗红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设立了总额为一千万元人民币的的环保基金,主要用于培训全球青年环保领袖,并先后支持了纳库鲁湖火烈鸟保护项目、南部非洲国家人与大象冲突解决、二00八北京奥运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评价报告等多个重要环保项目的开展。据了解,与罗红同获此项大奖的还有四位欧美人士。其中有独自划船穿越大西洋的罗兹·萨维奇,她现在正计划划船穿行太平洋并从英国伦敦步行至丹麦哥本哈根,以此号召人们通过更多的行走和更少的驾驶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三名获奖者分别是用一万多个废弃塑料瓶建造航船的大卫·罗斯柴尔德、骑自行车穿越日本的斯科特父子以
及著名的海星计划团队,这个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打捞海洋中的废旧塑料并将其分解制作为燃料。
第三篇:“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篇申论
“生态文明”引领发展新境界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此后,这些要求被凝练为“科学发展观”。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引领了中国发展的新维度、新方向和新境界,使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环境恶化趋势有所遏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现出新的希望。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状况确实呈现出一定意义上的走向双赢的趋势。在经济增长方面,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长期保持较高的速度。中国政府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生态文明”的观念是党和政府在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中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和教训、着眼人类未来的可持续福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实现了对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超越。首先,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但是反对极端的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的一种类型,是人类创造的结果。没有人的“生态文明”是毫无价值的,也是不可能出现的。其次,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运用人类自身的智慧,通过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和调整人类社会的社会关系,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反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意味着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批判和超越。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少甚至成为衡量人们是否取得成功的唯一尺度与方向。这样一种观念必然地导致人类对于自然的无限索取和压力,必然导致生态危机,必然导致对于人之尊严、价值和自主性的漠视。
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能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它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类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追求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它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作为基础的制度结构,努力控制那种为了资本集团一己之私利的“生产”和“发展”。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也使之面临巨大挑战。就其机遇而言,一是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二是我们及时认识到了发展的环境威胁并开始自觉调整我们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就其挑战而言,一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13亿人口大国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任务非常艰巨,一定程度上还难以消除资本主义式的种种弊端;二是我们应对生态危机的技术创新和相关经验还不够成熟;三是需要有效应对资本主义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生态殖民主义的威胁和压力。在此背景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努力的长期过程。
当前阶段,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加快社会建设。生态危机的根源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的失调。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建设进程,与我们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还很不适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尤其需要快速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发展成果共享的制度安排;二是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福利制度;三是大力推动公众制度化的理性参与;四是有效地促进企业和企业家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五是全面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六是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七是引导整个社会树立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拥抱生态文明根本性变革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
审视我国,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同时,全国主要环境质量指标正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不能不看到,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突出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能源消耗总量增长过快,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环境污染处于较高水平。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明显,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复杂,解决起来的难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大。
放眼世界,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看似无比成功,其实代价巨大,消耗了比其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世界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占据了比其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现在全球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这种不能重复、不可复制的发展方式的危机,它宣告了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它预示着人类发展模式必须转向自觉、自律,必须走出一条包容性增长的新路。
纵观历史,近代中国被从西方涌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惊涛骇浪边缘化,由此埋下了百年落伍、动荡、屈辱的祸根。落后就要挨打,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时,中国成了任人宰割的被掠夺者、软弱无能的挨打者。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时,睡狮醒来了,中国发力了,成为主动追随者、奋力追赶者、积极参与者。但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又来临了,这次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大幅度降低污染排放。中国如何抉择、何去何从?
机遇难得,只有这一次我们才有机会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站在同一阵营中,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的发动者、创新者、引跑者。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中国在必将继续发生的“惊天动地”、“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进步大发展中,不能主观上“与天与地奋斗其乐无穷”,客观上却在糟蹋和掠夺大自然中坐等大自然必然到来的惩罚和报复而“其悲无穷”,必须冷静科学地把与“天”、与“地”的关系安排好,实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生态文明建设,要千方百计地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中,让消耗更少产出更多,让发展又好又快持续不断,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把中国建成森林覆盖碧水蓝天,与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的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各个方面各条战线,无论生产方式、发展模式,还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都不能不经历一番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革。
生态文明建设,是躁动于时代母腹中的婴儿,是远眺大洋已露出桅杆的巨轮,是地平线上喷薄欲出的朝阳,让我们关注它欢呼它,举起双手迎接它,全民族全身心投入它。
第四篇:申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范文)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申论范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在当前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实行“在线实时监督环保”的新举措,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然而,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将生态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第五篇:生态文明资料
生态文明资料
在十七大报告中列举十六大以来中国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时,“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被放在首位,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一论断得到了山东代表的热烈赞同,大家围绕如何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进行了认真的交流讨论。
“胡锦涛同志指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确,我们应该从事关民族生存的高度重视环保节能。”滨州市委书记孙德汉代表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很简单的道理,假如我们拼命发展,结果最后搞得吃饭、喝水、呼吸,全都出现问题了,这不成了自己作贱自己吗?”
“建设生态文明,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弘代表分析,“山东是资源大省,但目前煤、铁矿石等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矿产资源,都发生了短缺,必须大量输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越来越突出。如不切实搞好资源节约,不用多久我们的发展就将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针对山东发展实际,代表们认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优化是最大的节约。许多山东代表认为,当前,全省重工业增加值能耗约为全省万元GDP平均能耗的4.5倍,而重工业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推动全省万元GDP能耗上升1.2%。如果我们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使服务业比重上升一个百分点,重工业下降一个百分点,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1.2%。据了解,针对我省现阶段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阶段性特征,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于十七大之后召开全省高层次发展服务业工作大会,出台政策措施,落实市地部门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确保到2020年全省服务业比重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0%。
在既定的产业结构下,完全可以通过科技进步,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技术推动、资源节约和效率提高的新路子。淄博市委书记刘慧晏代表说:日本山口县周南州,产业结构与淄博相似,都是大矿山、大化工、大冶炼,但前不久他去参观,发现人家的城市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生态好得让人难以置信。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发展模式的可能。近年来,淄博通过狠抓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产业档次:制药由原料药变成了药品制剂、塑料原料出口地变成了塑料产品生产地……依靠走集约和精细的路子,淄博近年来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环境指标却越来越好,2005年还拿到了全国园林城市的称号。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王立新代表也深有同感:胜利油田是产能大户,又是用能大户。近年来,油田依靠科技进步,先后对442个经济效益显著的节能技改项目进行重
点攻关,通过改造网电钻机等措施,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几年下来,油田年总耗能量由614万吨标准煤下降到目前的470万吨。
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代表们深为赞同。大家认为,当前,我们强调企业节能减排比较多,而强调全民节能行动还很不够,下一步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家庭、每个个人、落实到人们时时刻刻的生活中。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所长曹树梁代表说,如果全国的白炽灯都转为二极管节能材料的电灯,所节省的能源相当于两座三峡电站的发电量;全国家用电冰箱都用节约型,一年可节电400亿度。山东是人口大省,如果家家户户都有节能灯,都用上节能型冰箱,节能减排成效一定非常可观。
可喜的是,近年来,各地政府在推动全社会生态意识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力度日渐加大。孙德汉代表介绍:在滨州,2002年就提出了“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的口号,几年来人们使用的手机彩铃,就有“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滨州,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公益宣传,如今随着节能环保的意识的深入人心,不少企事业单位自己建起了循环经济设备,为争把生产生活资料“吃干、榨尽、零排放”。日照市委书记李兆前代表介绍,日照市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大力推动在全社会普及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前不久,世界著名的绿色评估组织“太阳21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环保评奖中,将“清洁能源奖”颁发给了日照市政府,并盛赞:“日照这样一个并不发达的城市在推广清洁能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足以为很多发达国家提供范例。”(宋弢 滕敦斋
·山东代表: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胡锦涛同志指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确,我们应该从事关民族生存的高度重视环保节能。”滨州市委书记孙德汉代表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很简单的道理,假如我们拼命发展,结果最后搞得吃饭、喝水、呼吸,全都出现问题了,这不成了自己作贱自己吗?” [详细]
广西代表: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中牢固树立起来
来自基层的代表最关心的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具体环境问题。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解。“我来自农村,大道理讲不好,大岭山屯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过去,我们破坏性地开荒种植,不仅没富起来,反而吃尽了苦头;如今我们填土种桃,既保持水土,又实现增收,还搞起生态旅游,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实践证明,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是可以统一起来的。”生态文明的“亮相”让来自恭城西岭乡大岭山屯的邹存亮代表高兴不已。[详细]
·网友程汉鹏: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的重大意义社会层面的发展,其中包括人民生活质量、公共服务水平、民主法制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等,都应成为对各级政府评价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就透射着这样的内涵――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详细]
·网友付彪:科学发展呼唤“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之后的觉醒,是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相博奕后的权衡。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比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大得多、严峻得多。因此,只有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改善,科学发展才能落到实处,永续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