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生态文明建设(一)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现将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生态文明建设
(一)详情公布如下,听说各位在备战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最近在闹文荒,关于公务员考试怎么复习?下面提供申论备考范文,积累一句都能提分。
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林海苍翠连绵,松树咬定青山,绿草如茵铺展,野花芬芳斗艳„„盛夏酷暑时节,我们从北京驱车向北400多公里,来到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心,顿时静了、醉了。
置身茫茫林海,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还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僻苦寒之地。五十五载寒来暑往,一代代塞罕坝人忠于使命,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在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中,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今天的塞罕坝,是林的海洋、河的源头、花的世界、鸟的乐园、盛夏避暑的天堂、摄影家流连忘返的地方。
从卫星云图上看塞罕坝112万亩人工防护林,这一片深绿,就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牢牢扼守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这万顷林海,和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
在国家的重要生态区位上,塞罕坝人肩扛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创造了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铸造了一个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生动写照。
偿还生态历史欠账,创造人间绿色奇迹
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一代代塞罕坝人顽强地扎下根来,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种下恢复绿水青山、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
塞罕坝机械林场(以下简称塞罕坝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坝上地区。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末期,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了弥补国库亏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2016年1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语重心长地指出。
1/2
第二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新家园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新家园
背
案例1:宋代野保法令:古代生态保护
宋代十分重视生态保护,专门在工部下设虞部,掌管山泽苑圃之事。而且,宋太祖于建隆二年(961年)下达了《禁采捕诏》,禁止在鸟兽鱼虫的繁殖、生长期采捕,不仅要求明确,而且最大的特色是法令的延续性,强调此令固定下来,每年都要重申发布予以执行。这一条法令,被延续了200多年,表明了大宋的野保决心和力度。后来大宋王朝还出台了禁捕青蛙、禁食重点保护鸟兽、禁止以鸟羽、兽皮为服饰等法令。
案例2:浙江安吉:中国最美乡村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七山一水二分田”,层峦叠嶂、翠竹绵延,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富庶、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全国美丽乡村典范之地,曾是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环境严重污染地区。痛定思痛之后,“安吉模式”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抓手,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前提,依托优势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环境和
景
链
接
足幸福的小康之路,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和谐发展。案例3:崇明案例: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崇明调研时指出,要用科学思维、战略眼光,充分认识崇明三岛建设的重要意义。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多年来,崇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东滩保护区一直致力于在湿地滩涂上为候鸟建一个“家”;尽管空气指标已让市区人艳羡,但崇明仍不断在添绿净气方面下功夫,到2040年森林覆盖率要提升到35%。如今,崇明生态岛发展目标直指“世界级”,干部群众砥砺奋进,全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崇明案例”。综合分析
《十九大报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问题表现
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二)原因分析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未引起足够的重视;2.宏观决策机制不健全;3.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4.生态保护监督机制不健全;5.生态建设上的失误造成新的生态破坏。(三)影响分析
1.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2.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3.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4.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四)提出对策
1.提高全民族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2.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3.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探索环境保护新路;4.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5.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申论范文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在当前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实行“在线实时监督环保”的新举措,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然而,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将生态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名言佳句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老子
2.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
3.没有一个清洁美好的环境,再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无意义。——曲格平
促进生产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
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留下蓝天、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习近平
4.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习近平
第三篇: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一构建生态文明城市
常德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培训笔试课程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网校培训课程,四折起疯抢
【背景材料】
近日,青岛中山公园为了让人们也能在城市里看到萤火虫飞舞的景象,从广西引进了一万只萤火虫。然而这些美丽的小虫尽在青岛待了3天就有一半死去。萤火虫的寿命一般是7天到15天,萤火虫从广西到青岛的路上就走了两天,到14日时部分萤火虫实际已经达到了寿限。再就是大量游客观赏萤火虫的时候使用了闪光灯,这也加速了萤火虫的死亡。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萤火虫来青岛生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青岛这几天一直都没有出过太阳,这和广西的气候还是有差别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给广西的萤火虫养殖基地报了增加萤火虫的计划,一会到8月25日,每周都会从广西补充5000只萤火虫。
【范文】
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为了缓解城市的生活压力,使身处于纷乱噪杂的城市中的市民们享受一份安逸与恬静,体会一下宁静而美好的乡野气息,青岛市中心公园这种从广西引入萤火虫的行为,其初衷是好的,也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行为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存在的血腥的残忍性使这种行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被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造成萤火虫大量死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萤火虫自身的原因,另一个就是外部环境的影响。第一,自身方面:萤火虫有自己天然的生活寿命,在到达青岛三天之后出现部分萤火虫死亡现象是属于正常现象。第二,外部环境方面:大量游客使用闪光灯照射萤火虫加速了萤火虫的死亡;青岛几天都没有出现太阳,使萤火虫无法适应青岛的环境;中心工作人员并没有及时有效的对萤火虫进行相关的护理,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也是造成萤火虫死亡的原因之一。我认为青岛中心公园的行为,其初衷是好的但是这种行为不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尤其是经济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恶意破坏了萤火虫正常的生活规律,是对萤火虫残忍的虐杀。
为了有效地改善这种行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应该做到:
首先,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应该做到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将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力量有效的聚集起来,并且合理的利用手中的资源,避免大量资源的过度浪费。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撤销或是转移城市污染企业等措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共同构建生态城市,而不必将过多的经济资源浪费在购买萤火虫上面。
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自身文明素质。应该通过网络、媒体、新闻、周刊、市民素质手册等形式,向公民进行素质文明教育,提高市民自身的文明素质;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野生动物,避免因个人的一时愉悦而伤害其他野生动物生命的现象再次发生。
再次,对于青岛市中心公园应该改变原有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使工作人员能切实的树立保护公园财产、维护公园利益的意识。对于中心公园引进萤火虫事件,不管政策对错与否,工作人员都应该做到定时、定点的对公园中的萤火虫进行安全护理;对于游客的不文明、不合理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保护萤火虫在除了正常死亡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萤火虫造成的影响。总之,想要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政府方面科学、合理决策;社会各方力量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为生态城市的建立贡献一份力量。
第四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精彩标题示例]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主色调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文章精彩开头示例]
习近平曾指出,“生态环保不能只靠借东风,事在人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向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物丰富而多样是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是实现绿水青山的重要前提。生物多样性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发展新型生物产业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明确要求,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文章精彩结尾示例]
当前和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将不断加强,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对稳增长、调结构、强环保都至关重要。对于那些转型升级内生动力尚不足的地方和行业,不妨通过强化环境保护,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大的动力,真正做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发展与保护协调共赢。
谁不渴望蓝天常在?谁不向往绿水常流?总书记曾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才是我们想要的小康生活;美丽中国,魅力中国,才是我们守望的家园;追求蓝天绿水,打造精神领域的文明生态,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朴实目标。
中公教育
第五篇:申论热点一 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文件】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真总结生态省建设经验,研究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全面开展生态省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为浙江当代人民乃至子孙后代谋福祉的战略举措。全省上下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注重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动员全省上下共同奋斗,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十二五”时期的目标是:
——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清洁生产普遍实行,生态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大气环境、水环境持续改善,土壤环境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平原绿化面积稳步提高,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宜居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生态文化研究和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加强,绿色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更加有力。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制度得到全面有效实施。
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转型升级
(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加强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全面实施港航强省战略和内河航运复兴计划,积极打造全国交通物流发展试验先行区,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环保的综合交通体系。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五)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各领域、生产生活各环节的节能,重点抓好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高能耗设备的淘汰和改造,加强工业余热利用,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积极发展核电,合理开发利用水电,大力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浅层地温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清洁煤发电技术,继续推进甲醇汽油试点推广工作,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示范省。研究开发碳捕获和碳固化技术,促进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全面推进节约用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大雨水集蓄、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工业废水回收再利用、区域性中水回用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重点加强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开发利用城镇地下空间。推进各领域的节材工作,重点加强冶金、石化、建材等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快可再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的推广应用。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做好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工作,确定“十二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研究制定新一轮的政策举措。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逐步在化工、石化、造纸等行业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有序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环境工程业、环境产品和装备制造业、环境服务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积极支持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励工业园区、基地开展清洁 2 生产审核,依法对重点污染企业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七)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标准化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依法加强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标志管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从源头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加快发展绿色工业产品,支持企业积极研究开发和生产环境标志产品、节能产品、节水产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和国际绿色认证,创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品牌,不断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八)强化人才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培养、引进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创业人才,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一批能源类、环保类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技术,积极发展节能建筑、轨道交通、电动汽车技术,加强煤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积极发展先进育种技术,研发推广节约资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着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发展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三、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着力提高环境质量
(九)进一步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扎实做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工作,加强重点区域粉尘、烟尘、总磷、总氮等污染物的减排,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鼓励推广使用有机肥,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检测体系,促进各地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餐饮业的环境整治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加强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和入河、入海排污口管理。全面推进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重点做好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以及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工作,着力提高主要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率。
(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着力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的防治。积极推进水生态环境修复,对水体污染比较严重的江河流域和平原河网地区以及水质为Ⅳ、Ⅴ类和劣Ⅴ类的重点水功能区,实施水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注重流域上下游联动治理,着力解决这些区域的水生态问题。开展土壤修复,加强污染耕地、污染场地以及废弃矿场、垃圾填埋场的环境修复,加快推进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加强沿海滩涂、重要海域生态修复,启动海岛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推进主要流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饮用水源和战略性水源的保护。
(十一)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着力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加强城镇环境治理,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的治理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大力营造城市森林,加快建设 “绿色城镇”。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村,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支持中心镇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继续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加强畜禽养殖废水、病死畜禽的管理和处理,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形成多样化、规范化的农村污水治理体系。积极开展村庄绿化,不断提高人均绿化面积。
(十二)加快生态屏障建设。加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加强钱塘江、瓯江、太湖等主要流域源头地区生态保护,加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促进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加快江河上游骨干控制性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加强小流域治理。推进森林扩面提质,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名贵树种经济林,重点加强中幼林抚育、低效林和林相改造,着力推进平原地区绿化建设,加快建设“森林浙江”。加强海洋蓝色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加大陆源和海洋污染物的治理力度。加快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岛上水资源的保护、储备与利用。加快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实施海洋生物资源和重要港湾及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建立健全滩涂湿地保护管理机制,不断改善近海海域生态环境。
(十三)健全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做好饮用水源、地下水资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及入海口水质、县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测,完善海洋水文观测系统,加快形成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气象、地质和海洋灾害预警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和海洋自动气象站建设,逐步覆盖全省各乡镇,着力提高气象监测密度和监测能力。加强危险废物处置、核辐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以及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体系。
四、注重建设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理念
(十四)重视生态文化研究。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注重把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生态认知提升为生态文化理论。加强生态文化比较研究,注重挖掘浙江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森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以及茶文化、花文化、竹文化、石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制度机制、对策举措等研究。全省每年安排一批生态文化研究项目,形成一批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和文化作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
(十五)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财富观和生活观,研究制定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生态伦理道德。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大学生、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编写一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通俗教材,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
4(十六)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遗址公园、海洋公园和植物园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保护区,维护生态文化多样化。结合生态城市、生态乡村建设,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生态村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十七)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搞好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试点县工作,扎实推进生态市县(市、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鼓励各地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快创建绿色机关,引导基层单位和城乡居民广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群众性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加强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动员党员干部、大中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时”、“中国水周”、“全国土地日”、“中国植树节”等重要时节的纪念和宣传活动。设立“浙江生态日”,引导人民群众不断强化生态环保意识。
(十八)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抓紧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并逐步在全省推广。积极引导鼓励绿色消费,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继续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及优生优育方针,研究制定应对人口发展“不均衡”的对策举措,完善适度低生育率政策,合理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促进人口均衡良性发展。弘扬文明的婚丧嫁娶风俗。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加强疾病防控,推行室内公共场所禁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五、加快推进制度创新,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十九)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按照各市县(市、区)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加快构建促进科学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落实责任制,突出强调生态建设、改善民生、统筹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定位为优化开发区域的市县(市、区),要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主体功能定位为重点开发区域的市县(市、区),要加强产业集聚,着力提高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和质量。主体功能定位为生态经济、生态保护区域的市县(市、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努力成为富裕的生态屏障。
(二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原则,健全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力度,提高各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完善跨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目标考核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提高源头地 区保护水源的积极性和受益水平。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探索建立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财政专项补助政策。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扶持力度,重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实行省市县联合共建。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机制,根据市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指数优劣状况,对其实施经济奖励或处罚。
(二十一)加快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空间置换和工业存量用地盘活机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开展水权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制定主要流域内各市县(市、区)用水总量控制及水权交易办法。完善分类水价制度、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和企业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建立完善城市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企业超能耗产品电价加价制度,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深化化学需氧量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二氧化硫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加快建立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加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建设,探索省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大力发展碳汇林业,积极探索建立省内森林代保机制和林业碳汇交易机制。
(二十二)完善投融资体制和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积极引导企业等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污水配套管网、垃圾处理设施、污泥处理项目等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清洁生产企业的信贷支持和保险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资本运作方式筹措发展资金,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增发、股权再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用于节能减排。继续抓好国家有关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资源节约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节地节水项目和企业的政策扶持。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绿色节能产品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各级政府要优先采购列入国家“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
(二十三)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和修订完善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执法方式,充实基层环保执法力量。加强检察司法工作,依法严厉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案件。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法律服务工作。加强生态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遵法守法、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
六、加强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
(二十四)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支持人大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和监督工作,强化生态环保预算审查监督,加强环保及生态建设执法检查和监督,依法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各级政府要认真编制相关规划,制定实施配套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行政执法,推进区域合作。支持政协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和参政议政职能,团结动员各方面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献计出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贯彻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省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作用,动员广大职工、共青团员、妇女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新局面。
(二十五)加强社会协同。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控制污染、推行清洁生产、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追求绿色效益。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新闻媒体,要广泛持久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先进典型的总结和推广,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民间环保组织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在环保专项行动、环保监督、环保宣传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土地开发等重大项目,要采取公示、听证等形式听取专家和公众意见,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十六)狠抓工作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委部署,根据工作职责,加快制定和实施“十二五”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方案,细化工作目标,拟订实施意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发布全省各市县(市、区)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价情况,引导各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开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整治、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曝光典型环境违法行为。认真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严格问责制度,对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事件的,要依法追究相关地方、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举报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的公民予以奖励,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政策解读】
省委政研室负责人解读《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是在我省处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推进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全会听取了赵洪祝同志代表省委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深刻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为此,本报记者专访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陈一新,请他详细解读《决定》。
一、关于省委《决定》的基本背景
省委谋划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决定》,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基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考虑。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七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等重要场合和全国各地开展调研时,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新要求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新精神的重大部署和具体行动。
第二,基于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不断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考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委明确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分别作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法治浙江”建设、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改善民生等重大决策部署。在新的发展阶段,省委又召开十二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审议通过《决定》,对于形成和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基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省发展形态历史性跨越的考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遇到的资源环境问题,其实质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尚未彻底转变。我省要破解发展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使我们发展理念由“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力促发展形态的历史性跨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基于提高浙江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如果不重视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将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全省人民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提升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应有之义,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第五,基于巩固我省生态省建设成果、努力使我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十年绿化浙江”、建设“绿色浙江”等工作的部署实施,特别是生态省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已有成果,做好继承与创新这篇文章,以深化生态省建设为载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二、关于省委《决定》起草所遵循的原则
省委高度重视《决定》起草工作。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带头深入调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力求使《决定》既充分体现中央精神、又紧密联系浙江实际,既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又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起草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五条原则:
一是力求科学性。《决定》注意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主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体现了中央一系列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决定》注意科学谋篇布局。主要是从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工作领导等6个方面来构建体系,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框架格局。《决定》注意科学论述重要提法,对重要表述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新提法,务必要有权威依据和规范出处,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力求表述准确、严谨、精炼。
二是力求民主性。《决定》在形成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智慧,不断凝聚共识,充分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 基础。《决定》建立于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去年以来,赵洪祝书记亲自主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课题调研,并深入湖州、绍兴、宁波等地开展专题调研。省直18个部门和11市也积极开展调研,并形成课题调研报告。《决定》建立于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赵洪祝书记多次主持召开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市县(市)委书记、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以及省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省委还委托省政协党组召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协商会议,充分征求意见建议,为进一步推动人民政协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作了重要探索。同时,委托各市委召开座谈会,征求部分党代表的意见建议。全会召开前,《决定》稿印发90个省直有关单位党委(党组)、11市市委、省委委员和候补委员和部分老同志征求意见。《决定》起草过程中,共收集610余条意见建议,已采纳420余条。经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决定》稿提交全会审议通过。
三是力求针对性。《决定》紧密联系浙江实际,既把握全局,强调全面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又突出重点,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生活品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决定》在总体框架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决定》在各项重点任务的分条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决定》在工作举措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委部署,根据工作职责,加快制定和实施“十二五”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方案,细化工作目标,拟订实施意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是力求前瞻性。《决定》放眼全国、面向未来,提出要“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这一总体目标,描绘出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蓝图,必将有力提振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信心。同时,《决定》立足当前、适度超前,提出了与国家和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相衔接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比如,提出将“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生态文化日益繁荣、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提出要“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提出将氨氮、氮氧化物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一起纳入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目标;在确保完成好国家相关约束性“规定指标”的同时,自加压力,主动提出“加强重点区域粉尘、烟尘、总磷、总氮等污染物的减排,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等“自选目标”。
五是力求连续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历届省委省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继承和深化,是与生态省建设等战略举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产物。《决定》注重工作载体的连续性,提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以深化生态省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本届省委坚持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坚定决心。《决定》注重相关规划的连续性,吸收了《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精髓,注重两者的统一性、协调性和延续性。《决定》注重具体举措的连续性,继续强调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工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继续强调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工作,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继续强调加强污染治理,加大污染物 10 减排力度,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等等,体现了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的坚持和推进。
三、关于省委《决定》的特色亮点
《决定》作为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战略高度、认识深度和工作力度,符合科学发展方向,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浙江发展实际,具有起点高、立意远、观点新、举措实的特点。归纳而言,其主要特色和亮点有:
一是目标上有新设置。《决定》提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这是我省继提出打造“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目标之后,适应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要的思想,把实现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环境优先,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追求。同时,《决定》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的新载体,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加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和“海洋蓝色生态屏障”建设的新定位,对重点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示范省”、“全国交通物流发展试验先行区”等新目标。
二是文化上有新追求。《决定》注重建设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支持作用。《决定》强调挖掘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出要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总结提炼浙江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森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以及茶文化、竹文化、石文化中的丰富生态思想。《决定》强调引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出要研究制定我省推进生态的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生态伦理道德,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大中小学生和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决定》强调推进生态文化的物质载体和活动载体建设,提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植物园等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开展生态市县、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加强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设立“浙江生态日”,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决定》强调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出要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鼓励引导城乡居民生活节能节水、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和全民健身,主动做好垃圾分类,积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三是制度上有新安排。《决定》完善了政绩考核制度,提出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强调按照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强化了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作用。《决定》完善了生态补偿制度,作出了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跨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目标考核、森林和饮用水源生态效益补偿、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等制度设计,表明我省对生态保护和源头地区的生态补偿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决定》完善了市场化运作制 度,提出要加快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强调要探索开展水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探索森林代保机制、碳排放权、林业碳汇和排污权交易机制,有利于形成政府行政推动与市场推动并举的良好格局。《决定》完善了投融资体制和财税扶持政策,提出对推行绿色发展的企业要给予税收、信贷、保险、融资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决定》完善了法治化制度,提出要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研究制定和修订完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立法,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常态化发展的轨道。
四是举措上有新实招。《决定》突出了促进绿色发展的新举措,提出要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建筑、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认证,发展绿色产品等。《决定》突出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新举措,提出要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的治理力度,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监测,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鼓励推广使用有机肥,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加强餐饮业的环境整治和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开展土壤修复,加强污染耕地、污染场地等的环境修复,大力营造城市森林,积极开展村庄绿化,不断提高宜居水平,努力使全省人民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拥有舒适的人居环境。《决定》突出了刚性约束的新措施,提出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依法对重点污染企业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对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事件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等。《决定》突出了合力推进的新举措,对各级党委政府、纪检监察、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支持人大政协按照职责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强调要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新闻媒体、民间环保组织、全体公民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