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学期实验报告[定稿]
盐:白色立方晶体或细小的晶体粉末
绵白糖:晶体细小均匀,颜色洁白,质地软绵
味精:白色柱状结晶体或结晶性粉末
对着光看它会软的,背光看就一块白糖,如果放大镜看它是颗粒状的!
食盐棱形
白糖 立方体
味精柱形
碱面粉胶状
维生素C的晶体像一簇簇针状。
4.放大镜下晶体的各种形状:白糖、食盐的晶体是立方体;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碱面的晶体是一簇簇针状;水晶的晶体是立方体,像金字塔;黄铜矿的晶体像立方体;雪花的晶体像梅花;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那一些较大的环形山是由火山爆发形成的,而那一些小的环形山是因为陨石雨撞击月球而形成的。
测试历程(1)从不同高度往沙土模型里丢下巨细不异的石子。
需要解答的题目:石子撞击的坑是不是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假定:沙土模型各个点的硬度都是不异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测试预设:筹办巨细不异的石子、沙土模型,之后从不同高度往沙土模型丢石子 测试记载:从高处丢下的石子造成的坑比从低处丢下的石子造成的坑深。
论断:从不同高度往沙土模型里丢下巨细不异的石子撞击的坑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2)从不异高度往沙土模型里丢下巨细不同的石子。(应该是“不同”)
问题: 石子撞击的坑是不是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假定:沙土模型各个点的硬度都是不异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测试预设: 筹办巨细不同的石子、沙土模型,之后从不异高度往沙土模型丢石子 测试记载: 大石子造成的坑比小石子造成的坑深
论断: 从不异高度往沙土模型里丢下的石子撞击的坑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环形山形成的缘故原由有:陨石撞击、火山 爆发
实验课题:“环形山”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试验,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猜测,养成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实验器材:沙子(每组若干)、注射器、胶管(每组一套)、重球(每组一个)、学生自己准备的用具
实验原理:环形山是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留下来的。
实验步骤:
1.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
2.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3.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注射器中的水会穿出沙堆,形成火山状;重球砸向沙堆,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实验结果: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最佳答案:(1)从差别高度往含沙很多的土模型里丢下大小不异的石子。
不懂的题目:石子撞击的坑是否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假定:含沙很多的土模型各个点的硬度都是不异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测试预设:筹办大小不异的石子、含沙很多的土模型,然后从差别高度往含沙很多的土模型丢石子
测试记载:从高处丢下的石子酿成的坑比从低处丢下的石子酿成的坑深。
论断:从差别高度往含沙很多的土模型里丢下大小不异的石子撞击的坑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2)从不异高度往含沙很多的土模型里丢下大小差别的石子。(应该是“差别”)
问题: 石子撞击的坑是否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假定:含沙很多的土模型各个点的硬度都是不异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测试预设: 筹办大小差别的石子、含沙很多的土模型,然后从不异高度往含沙很多的土模型丢石子
测试记载: 大石子酿成的坑比小石子酿成的坑深
论断: 从不异高度往含沙很多的土模型里丢下的石子撞击的坑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制造模拟“环形山”实验设计方案
作者:江翔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6 更新时间:2011-12-20 14:40:
43制造模拟“环形山”实验设计方案
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江翔宇1396128166
5造一些模拟的“环形山”是小学科学六年级的一个体验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探究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教材实验设计:
准备材料:
盘子、沙子、注射器、胶管、小石头,一杯水
实验方法:
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到沙堆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用来证明火山爆发,形成环形山)
2、撞击法:用小石头砸向沙堆,观察现象。(用来证明陨石撞击,形成环形山)
我的实验设计:
准备材料:
一次性杯子(切去一部分,留下三分之一,底部戳个小洞)、淀粉、滴管、一杯水
实验方法:
1、滴水法:在处理过的一次性杯中,放上淀粉,然后用滴管从高处滴水,撞击淀粉,观察现象。(用来证明陨石撞击,形成环形山)
2、喷水法:滴管吸满水,插入一次性杯子底部的小洞,不要漫过淀粉,用力挤压,观察现象。
设计的意图:
首先我对这个实验的材料进行了修改。因为本单元内容之前,我们学习的内容中已经用过滴管和淀粉,所以材料准备起来就相对比较方便。从科学角度来说,淀粉这个材料比沙子更加科学,因为月球表面的确是一些类似淀粉的粉尘物质。淀粉相对比沙子要轻,效果上会好很多。滴管在本次实验中用到两次,提高实验材料的使用效率,而且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实验效果会更加逼真。
再次,从学生操作层面来说,我的实验设计更加简便,利于学生的操作。同样是喷水法,教材中的方法,需要将胶管插入沙堆底部(这里其实很难插,因为需要出水口朝上)。而我的设计,只需要笔直插入底部小口,挤压就可以看到效果。教材中是撞击法,用小石头砸沙堆,在课堂上孩子砸来砸去,操作也简单的,但是课堂就不容易保持节奏,很容易出现乱子。我的设计,滴水法来模拟陨石撞击月球的实验,就容易操作多了,而且学生看到的现象也比较真实。
最后从实验的效果上来预计,我的实验设计效果会更加好。这个效果是以我前面的设计最为前提的。
改进思考:
其实学生有的可能会说,有些坑不是一些裂缝吗?可能是太阳照射,让月球地表开裂形成环形山的。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月球本身昼夜温差比较大,热胀冷缩,地表开裂,形成环形山。但是,现在一般的观点,或者权威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如何与学生说明白呢?我再次想法设计一个实验,用石膏粉作为材料,其实以上的实验,也可以用石膏粉作为材料。石膏粉放入一次性杯子中,加水搅拌,过一段时间就会很硬的石膏块了。然后将石膏块一部分放在酒精灯上烤,马上放入水中,多来几次,看看什么变化,会不会形成向环形山一样的变化。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课题:杠杆的研究(备注:实验前应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实验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实验原理: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所改变。实验步骤:
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现象: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实验结论:
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二、实验课题:轮轴的研究(备注:要注意分清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实验器材:轮轴实验装置。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钩码、线、铁架台。实验原理: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实验步骤:
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实验现象:
1、学生发现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
2、对比两个轴大小相同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学生会发现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实验结论: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三、实验课题:滑轮组
实验目的:了解滑轮组的作用
实验器材:光滑的木棒、长绳子、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棉线、钩码 实验步骤:
1、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
实验现象: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的省力。
实验结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四、实验课题: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的: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省力原理。实验器材: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实验原理:斜面越长越省力。实验步骤:
1、将一块木板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把不同的重物分别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
2、还用那个木块支着,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选择一个重物,沿着这些长度不同的斜面逐一拉上去,分别观察用了多少力? 实验现象:
1、发现物体不管是有轮子的还是没有轮子的,是大的还是小的,表面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从斜面拉上去用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
2、发现木板越长,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直接垂直向上提重物相当于坡度为90度,一点都不省力。
备注:注意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与垂直提起重物时用的力相比较才能知道。实验结论:斜面越长越省力。
五、实验内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实验目的:了解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实验器材:硬纸条、砝码、瓦楞纸等 实验步骤:
1、学生预备两个文具盒,中间放一张硬纸条,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
2、把这张硬纸条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再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
实验现象:
1、“一字形”硬纸条只能承受得起一个砝码。
2、把这张硬纸条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可以承受得起两个或三四个砝码。
实验结论: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六、实验内容:拱形的力量
实验目的: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实验器材: 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厚书几本、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实验步骤:
1、拱形承受压测试。
(1)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2)怎样使纸拱的形状保持不变?
2、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实验现象: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实验结论: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七、实验内容:电磁铁
实验目的: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实验器材: 大头针、透明胶、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实验步骤:
1、制作铁钉电磁铁.(1)在铁钉上绕线圈。最好用8厘米以上的大铁钉。导线用带绝缘胶皮的导线,在大铁钉上沿一个方向绕50至80圈。注意用砂纸把线头磨光。导线两头留出10厘米至15厘米做引线。
(2)测试铁钉电磁铁。把电磁铁连接到电池上,能吸起大头针吗?断开电流,还有磁性吗重复做两三次,看看是不是都有同样的现象。
(3)测试一下,我们的电磁铁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
2、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用指南针靠近电磁铁检测电磁铁的南北极。(2)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与电池的接法、线圈的缠绕方向有关)实验现象: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实验结论: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第三篇: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实验报告】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集锦
一、实验课题:常用工具的使用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实验器材:克丝钳、开瓶器、剪刀、螺丝刀、钉锤等。
实验原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可以为我们做些不同的事情。实验步骤:
1、教师用克丝钳将一根铁丝夹断,让学生概括出它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开瓶器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把一张纸剪碎,让学生概括它们各自的使用方法。
3、要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看看是用螺丝刀还是用钉锤省力? 实验现象: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有些不同的作用。
实验结果:
1、用克丝钳能轻易地将一根细铁丝夹断。
2、用开瓶器能轻易地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能轻易地把一张纸剪碎。
3、要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应使用钉锤最省力。
备注:实验时应注意安全。
二、实验课题:杠杆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实验原理: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所改变。实验步骤:
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现象: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实验结果:
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备注:实验前应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
三、实验课题:轮轴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实验器材:轮轴实验装置。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钩码、线、铁架台。实验原理: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步骤:
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实验结果:
1、学生发现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
2、对比两个轴大小相同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学生会发现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现象: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备注:要注意分清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四、实验课题:滑轮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实验器材: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
实验原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步骤:
1、用铁架台作支架,把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固定在支架顶部,用一根细线当升旗绳,用纸做一面旗帜固定在细线上,当向下拉动绳子时,观察旗帜会怎样?
2、在绳的一端挂上重物(专制马),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平衡
3、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实验现象: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结果:
1、旗帜会随着绳子上升,这说明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发现两端的钩码数是相同的,由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
3、发现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方向。
备注:可以用橡筋代替测力计进行测量。
五、实验课题: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的: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省力原理。实验器材: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
实验原理:斜面越长越省力。
实验步骤:
1、将一块木板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把不同的重物分别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
2、还用那个木块支着,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选择一个重物,沿着这些长度不同的斜面逐一拉上去,分别观察用了多少力?
实验现象:斜面越长越省力。
实验结果:
1、发现物体不管是有轮子的还是没有轮子的,是大的还是小的,表面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从斜面拉上去用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
2、发现木板越长,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直接垂直向上提重物相当于坡度为90度,一点都不省力。
备注:注意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与垂直提起重物时用的力相比较才能知道。
六、实验课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它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系。
实验器材:电池、漆包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实验原理: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实验步骤: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现象: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结果:
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2、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备注:
电磁铁的磁力强度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
七、实验课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研究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器材:硬纸条、砝码、瓦楞纸等。
实验原理: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实验步骤:
1、学生准备两个文具盒,中间放一张硬纸条,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
2、把这张硬纸条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再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
实验现象: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实验结果:
1、“一字形”硬纸条只能承受得起一个砝码。
2、把这张硬纸条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可以承受得起两个或三四个砝码。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一、制作“小水塘”
制作名称: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
制作材料:广口瓶、冷水、放大镜、叶子、草、土
制作过程:
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
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
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
二、设计如何自制酸奶
制作名称:设计自制酸奶
准备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等 制作步骤:
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OC,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并且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结论: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三
(一)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实验准备:湿馒头、干馒头、塑料袋等。
实验步骤:
1、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5天后观察它们。
实验现象:湿馒头发霉了,干馒头没有发霉。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二)“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报告
问题: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假设:
实验设计: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
四、设计地球的形状模拟实验
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
步骤:
1
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
4、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我的发现:船在地球仪上航行,进港时先看见桅杆,再看见船身;出港时,船身先消
失,桅杆后消失。而在桌面上航行时,船身和桅杆始终都能看见。
结论:地球是球形。
五、设计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实验名称: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铁架台、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实验现象:番茄酱向外溢出。
实验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六、研究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准备: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
实验过程:
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实验现象:会发现石头开裂变碎了。
实验结论:冷暖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七、研究流水的搬运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流水的搬运作用
实验准备: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水杯
实验过程:
1、用木条将沙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
2、把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
3、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盘和木尺之间。
4、沙盘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
5、往水杯中加水,展示现象,并描述结果。
实验现象:往水杯中加水,沙子和泥土会被水冲走,并且水盆里有沙子和泥土。
实验结论:流水的搬运作用可以侵蚀岩石,使地表发生变化。
2
八、设计地震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毛巾、细干木棍等
实验步骤:
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2、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现象:毛巾会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木棍被压断时,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强烈的震颤感。
九、设计蜡烛变化的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
实验步骤:
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的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
实验现象:干燥的烧杯内有小水珠;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有浑浊(像雾);白瓷燃烧皿底部有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一种新的物质。
十、做铁钉生锈实验,研究铁钉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研究问题:铁钉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铁钉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验材料:3根相同无锈铁钉、三支试管、试管塞、干燥剂、煮沸过的水
实验过程:
1、将3根洁净的铁钉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
2、向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使铁钉一部分浸入水中,另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向第二支试管中加满冷却的沸水,塞紧橡皮塞;向第四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干燥剂,塞紧橡皮塞。
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了大量的锈,第二、第三去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
实验结论:铁钉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几年都不会生锈,另外光有水也不会使铁钉生锈。
十一、设计变色花实验
材料:紫甘蓝水、碱水、毛笔、白醋、纸花等。
步骤:
1、用毛笔在“花瓣”上抹白醋。
2、在“叶子”上抹碱水。
3、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看一看纸花变成什么颜色?
现象:纸花的“花瓣”变成红色,“叶子”变成绿色。
3
结论:这说明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十二、如何用紫甘蓝做试剂
1、将紫甘蓝(约50克)撕成小碎块,装入厚的透明塑料袋中。
2、往塑料代中加入半杯温水(约50OC——60OC)。
3、握住袋口,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流出紫色的水为止。
4、将紫甘蓝汁倒入小烧杯中。
十三、做“哪种洗涤用品的效果好”的实验需要控制哪些条件?
答: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中我们需要控制好变量和不变量。在这个实验中用水量、污物大小、洗涤时间、用力大小、洗涤剂的用量应该相同,不同的是洗涤剂的品种。
十四、做模拟环形山实验的记录。
(一)从不同高度往沙盘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
问题:石子撞击的坑是否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假设:沙盘各个点的硬度都是相同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实验设计:准备大小相同的石子、沙盘,然后从不同高度往沙盘丢石子
实验记录:从高处丢下的石子造成的坑比从低处丢下的石子造成的坑深。
结论: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撞击的坑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二)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问题:石子撞击的坑是否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假设:沙盘各个点的硬度都是相同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实验设计:准备大小不同的石子、沙盘,然后从相同高度往沙盘丢石子
实验记录:大石子造成的坑比小石子造成的坑深
结论: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石子撞击的坑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十五、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实验名称: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研究问题: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我的假设:行星公转周期与行星与太阳距离有关
实验准备:1.5米长的细绳、水笔的塑料管、有孔的橡皮塞、秒表、砝码、合适的场地
实验过程:
1、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
2、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
3、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每次转动10圈,然后用转动时间除以10,至少重复三次,取平均值为公转周期。
实验结论: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
4
5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之二)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之二)
实验二
实验内容:铁片和铁锈的比较
实验仪器:铁片、铁锈、铁锤、电池、小灯泡、导线。
实验方法步骤:
1、观察铁片和铁锈的颜色。
2、用铁锤敲打铁片和铁锈。
3、分别把铁片和铁锈接通在电路中。
实验结果:
1、观察铁片和铁锈的颜色时发现:铁片是灰白色,铁锈是棕红色的。
2、用铁锤敲打铁片和铁锈,铁片延展性好,铁锈几乎没有延展性被敲打就碎了。
3、把铁片和铁锈分别接通在电路中,铁片能导电,铁锈不能导电。实验说明,铁片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