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间词话》中的文人[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6:1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人间词话》中的文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人间词话》中的文人》。

第一篇:论《人间词话》中的文人

论《人间词话》中的文人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 徐玲)

内容提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境界”为中心理论审视了一批历代文人。透过王国维对文人态度鲜明的评论,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王国维的诗学观、美学观。

关键词:王国维;美学观;文人;不同态度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之一,是中国古典文艺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它涉及词的境界、词的发展历程、历代文人及其作品、历代评论家的评论等方面内容。是不可多得的评论悠久文学历程和众多历史文人的优秀作品。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到的人物,包括诗人、词人、评论家等多达一百二十二人。其中有极其贬低讽刺的,有既贬又扬的,也有充分给予赞赏和肯定的。他的评论关于人物的各个方面,语言精辟而独到,观点鲜明而深刻。体现出王国维对历代文人及其作品的深度了解和探究,体现出王国维的文学观、美学观和意境观。

下面,我将对王国维不同态度下的文人进行一些举例说明和评论,进而了解王国维的美学观、意境论。

王国维极其贬低讽刺的文人主要有吴文英、周密、张炎等人。王国维对他们的批谓是毫不留情。他在《词话》中这样写道“梅溪、梦窗、玉田、草窗、西麓诸家,词虽不同,然同失之肤浅。”(梦窗即吴文英,玉田即张炎,草窗即周密)直接批评他们“肤浅”,而“肤浅”的原因,王国维指出“虽时代使然,亦其才分有限也”。可谓尖刻而犀利。直接将他们归于庸才无才一列,可谓大胆率直。在谈论南宋词的格调情趣时,王国维说道:“......其他豪放之处亦有‘横素波,甘青云’之概,宁梦窗辈龌龊小生所可语耶?”。直接用“龌龊小生”来形容吴文英,可见王国维对此人的不喜爱。另有“‘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秋。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此遗山《论诗绝句》也,梦窗、玉田辈当不乐闻此语。”一言,讽刺、嘲讥的意味十足。对于周张炎之词,王国维也是不胜厌恶。他在《词话》中多次批评贬低了二人之词,如“朱子谓‘梅圣愈诗,不是平淡,乃是枯槁’余谓草窗、玉田之词亦然”干脆利落地直接否定了“草窗、玉田之词”,称之为“枯槁”。另有“余谓北宋之词有句,南宋以后便无句,如玉田、草窗之词,所谓‘一日作百首也得’者也”。“一日作百首也得”引自朱熹的《清邃阁论诗》:“古人有句,今人诗更无句,只是一直说将去。这般

一日作百首也得”①。王国维用此语形容周密、张炎,直接揭示他二人之词庸俗、无意境,可谓激愤。

纵观吴文英、周密、张炎等人的词作,或多或少都有意境上的弊病和缺陷,这便是王国维不喜这几位的原因罢。吴文英所作之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词的意境扑朔迷离、诡异迷幻,这些都是王国维意境观所不能接受的。王国维追求的意境是真实的意境,他不喜用替字,也反对“隔”,这就是吴文英不受王国维欢迎的根本原因:追求意境不同至此。至于周密、张炎,王国维认为他二人之词庸俗、无才、无韵味。更是因为他二人词作的意境不足,周密以漫游吟咏为乐,而张炎的词作虽清雅疏朗但营意不足,这些都是王国维诗词意境中所不看好的。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既给予赞扬欣赏又加以批评指责的典型便是史达祖和姜夔。对于史达祖,王国维有说道:“周介存谓:‘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刘融斋谓‘周旨荡而史意贪’此二语令人解颐”。王国维赞同周济的““偷’足以定其品格”,又赞同刘熙载的“史意贪”,可谓是贬。另刚刚提到的“梅溪、梦窗、玉田、草窗、西麓诸家,词虽不同,然同失之肤浅”,王国维把史达祖放在“失之肤浅”之列的第一位,可谓是贬。但与此同时,王国维又赞道“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咏杨花》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又是肯定史达祖词作之语,可谓是扬。而对于姜夔,王国维说道:“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片语道着”可谓是贬,批评了姜夔的这两首词没有实质。另有一句又认为姜夔之作“雾里看花”“虽格调高绝”“终隔一层”表露出不满之情。王国维的不满在另一段话上表现得更为露骨“······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是对姜夔不仅是词作,同样是人格品质上的否定,鄙夷之情溢于言表。但《词话》中也同样有肯定姜夔的话语“······王无功称薛收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词中惜少二种气象······惟白石略得一二耳”是对姜夔创作风格的肯定与褒扬,可谓是扬。

对于史达祖、姜夔两人,王国维的态度虽然都可以说是既贬又扬,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别。王国维对史达祖的看法,相对于赞扬而言,其贬低的成分更多一点。史达祖的词精于炼句,用语尖新,造成他的作品大多雕琢过甚,缺少意境和气骨。这是有驳于王国维的意境观点的。但史达祖善于咏物,其《双双燕》堪称咏燕的绝唱,是咏物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品。而对于姜夔,王国维的态度可以用“恨”字来概括:“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恨”意为“遗憾”,一个“恨”字贴切的表达了王国维的惋惜遗憾之情。姜夔之词,意境有了,笔风笔法有了,偏偏因为“隔”而蒙上了一层轻纱“犹有隔雾看花之恨”,① 朱熹:《清邃阁论诗》

独独因为“隔”而丧失了意境以致“格调虽高,然无片语道着”。

最后,谈谈《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欣赏称赞且大为褒扬的文人。《词话》中说道:“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而王国维所褒赞也就此“数人而已”。而《词话》中,王国维谈论最多并始终抱欣赏肯定态度的文人大概为苏轼苏东坡罢。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坡之效捧心也”“东坡之旷在神······”对于苏轼的豪迈旷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认为苏词的豪迈来源于苏轼天然的神理。“读苏轼、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大为赞扬其词风,苏轼之词风奔放灵动、豪迈旷达、逸态横生。被王国维称为“词中之狂”。“狂”者,引自《论语》:“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意为“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而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词中之狂”则意为敢想敢说敢写,坦坦荡荡,无所畏惧,直抒胸臆。而前面提过的姜夔,与苏轼相比,王国维称之为“词中之狷也”至于梦窗、玉田、草窗,“则乡愿而已”(乡愿即指貌似忠厚,实为同流合污之人)。对比之下,差别可见。苏词中,王国维最欣赏的应当是长调了罢。“长调以周、柳、苏、辛为最工······玉局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词论也”。评论之高在《词话》中可谓史无前例。另外,王国维对东坡的推崇还在于苏轼的人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②。“文学之天才”“人格足千古”,这是对苏轼最全面的评价。

苏轼受到王国维的褒赞其原因除了苏轼本身的天才词作和人格魅力,还在于苏轼之作同样注重意境。苏轼重视词的文学生命,重视词的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真正地把词与意境结合起来。另外,苏轼也不喜用替字。秦观曾作“小楼连苑”“绣榖雕鞍”,为东坡所讥。其原因就在于苏轼认为替字使词矫揉。而其词也正是王国维大为赞赏的“不隔”之作。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历代文人的词作风格、内容以及文人自身人格品质都做出了清晰精辟的评论,有赞亦有贬。但始终不变的评论出发点是其经典独到的美学观及意境论。王国维追求诗词的意境,提出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评判标准,以意境美学为基础和核心而创作的《词话》是其最著称于世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上的重量级理论著作。总的来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提出了许多正确而独到犀利的评论及观点,其中包含着意境的哲学、美学的艺术,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2009-10第三版

②王国维:《文学小言·六》 商务印书馆2001-03版

是我们学习、借鉴不可多得的美学理论著作。但《词话》中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偏差,有些观点带有个人色彩和不正确的理解,存在一些以偏概全,过激过火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人间词话》时,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照搬其中的诗学观、美学观,而是要学会保持自己的立场分辨是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以自己的观念看待历代文人,其人、其事、其言、其作。

参考文献:

[1]佛雏 校辑 《新订<人间词话>》 华东师范出版社 , 1990

[2]胡云翼 《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07

[3]贺新辉 《宋词名篇赏析》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

[4]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新注本)》 中华书局 2006-01

[5]蒋建平《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文汇出版社 2010-09.[6]蒋勋 《蒋勋说宋词》中信出版社 2012-01

[7]吕明涛、谷学彝《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 2009-07

[8]上疆村民 《宋词三百首(新注本)》中华书局 2006-01

[9]《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

[10]滕咸惠 校注《人间词话新注》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09-01

[11]唐圭璋 《全宋词》 中华书局 1965-06

[12]王国维 吴洋译《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版

[1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王国维《哲学辨惑》中华书局1903

[15]王国维 《静安文集》编订于1905年

[16]王国维《文学小言》商务印书馆 2001-03版

[17]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一卷)》--《屈子文学之精神》,P.301906年

[18]王庆祥、萧文立校注、罗继祖审订的《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东方出版社 2000

[19]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2009-10第三版

[20]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中华书局 2006-09

[21]朱熹《清邃阁论诗》

第二篇:《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宛若月下纷扬的落花,华美绝伦却又悲喜交集。——卫琪

《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语句中,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运。

《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犀利见解的睿智。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史合二为一。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人间词话》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让那些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王国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却又令人无奈的学士。又是我觉得他和我是如此的亲近,有时又是如此的疏远。王国维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炉火纯青的。

卫琪有言王国维是“一个只认死理脑筋不转弯”的人。他执着,他才能有资格成为研究国学和史学的大师,正如他所言之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的一生刚好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他是个恪守传统,拒绝革新的人,他不能理解革命,也幻想着清王朝能够复辟成功,可惜他的愿望一一破灭。我想王国维如果当年未听取罗振玉的劝告而未尽弃前学去研究新学。王国维也许就会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启新时代的大师了。1924年废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王国维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想自杀被家人严密监控而未遂。到1927年,北伐进军华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王国维最后的希望破灭。“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人间词话》倾注着王国维的心血,才情高绝。其中对读者影响最大以及最成名之段莫过于“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其实我对这三段话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虽称不上大事业大学问,但也足以以小见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种境界说的是入门前,心中惶恐不安,不知从何开始。曾记高一虚度光阴之后,各科成绩尽是让人心碎的,高二时幡然醒悟想努力一番考个好成绩,然而面对千疮百孔的学业却不知从何补起。彷徨、痛苦与渴求正如此。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执著无以成,王国维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与隐忍,才成就了他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师地位。而我高一那段暗地里奋斗的时光,那些狠追尖子生的拼劲才使我能够在期末取得好成绩。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往昔追寻之中的种种艰辛苦楚,在顿悟瞬间得到了完美补偿。这种释怀的感觉尖子生们必然感受到,正如题海战术之后,突然灵机一动,看透各种题目中的真谛,然后触类旁通,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

《人间词话》中的真谛如是。

王国维带着中国最后一个传统士大夫苍老而悲凉的背影,在一汪碧蓝如玉的湖水中,渐渐地沉没,消失,永不再现。而我们只需守住对《人间词话》的青睐,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静静的感受那一份无声的悲喜。

高二、八班

董琳钰

第三篇:《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1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而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中华书局精装本《人间词话》上这样评论:“晚清以来影响最大的词学美学著作。”可见《人间词话》的地位之高。第一次知道王国维先生是在高中老师说“词有三种境界······”的时候,但高中忙于刷题中,根本没时间看,后来在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的节目上听到《人间词话》,在图书馆找了一下,却看见里面的文字,畏难放下。最后在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才将其看完。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说:“在近代学人中,我最钦佩的是鲁迅和王国维。”他还说:“他(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可见王国维先生的影响之大。

《人间词话》是在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做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然而事实上王国维却为这种陈腐的体式注入了新观念的血液,而且在外表不具理论体系的形式下,曾为中国诗词之评赏拟具了一套简单的理论雏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人间词话》读后感2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国维先生最崇尚的乃是自然、朴素之美,莫与之争。境于一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写出了花开得热烈,阳光下的灼灼其华。所谓只是一字,便尽显风流。“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好似柔情倾泻,浑然天成,极其自然。千古壮观之境界,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

山水之程,路途遥遥,行迹千里,夜色深深,千帐之灯尤为壮观美丽。帐内之温暖,夜色之融融,看似温情脉脉,却又是怎样的酸楚。王国维先生以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词话人间,先生之风,境阔言长,再读此书,感悟愈深。

《人间词话》读后感3

关于“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小”,在中华书局中的附录中有所提及,其观点主要是叶嘉莹先生的观点。

“有造境,有写境。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关于“造境”与“写境”,叶嘉莹先生否定了以往认为“造境”与“写境”乃是“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而是由于作品取材之不同而提出的两种区别。

第四则中王国维写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先生受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影响十分大,而关于“有我”、“无我”也是根据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叔本华认为世人莫不受意志之驱使支配而为意志之奴隶,故其哲学之最高理想便在于意志的灭绝。由此来看文学作品,就会感觉到大部分作品不外于意志、欲望的表现,因此乃经常与物对立,成为“有我”之境界。至于能超然于意志驱使支配而表现出“无我”之境的作者,按叔本华哲学来说,当然可以算得上是“能”树立的“豪杰之士”了。

而境界之大小与作品之优劣并无必然之关系。就整体来说,修养学力高的诗人,有时也写“小境”的诗,反之,修养学力低的诗人,有时也写“大境”的诗。如陶渊明之“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与沈佺期的“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山出尽如云汉岭,池成不让饮龙川。”数句相较,则陶诗所写境界虽小,而意韵深远,沈诗所写境界之大,而洞然无物。由此也可见境界之大小与作品之优劣并无必然关系。

《人间词话》读后感4

清代文学家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采取宋词三首中各一句,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

王国维选择三首词的三句话集在一起,选的很巧,集的很妙。我们每个人在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后,就要一往直前,勇于高攀,勤于探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要有废寝忘食的精神,有专一不二的热爱,甚至为之消瘦憔悴也不动摇,不后悔,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要刻苦学习,认真工作,遇到问题要不厌其烦,有不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的恒心,必须做到“踏破铁鞋无觅处”,才会有“得来全不费工夫”。曾经“为伊消得人憔悴”,曾经“众里寻他千百度”然后才可能“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才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个求识的过程是经过千辛万苦、酸甜苦辣的,在顺境中勇往直前,在逆境中心志不衰,立下凌云志,勇猛向前,敢于拼搏,这个经过除非亲身经历了由淡到苦、由苦到甜的全过程,别人是无法真正体会到的。

王国维提到的三个境界,第二个境界是至关重要的,在确立了目标和奋斗方向以后,第二境界就是漫长的求学过程,肯不肯刻苦钻研,肯不肯下苦功,这就是成功与失败的两种结果,正如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怕劳苦,沿着它的`陡峭小道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它光辉的顶点”。

《人间词话》读后感5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着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理论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他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人间词话》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是对人生的反思。它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是作者对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基本人生问题讨问和思索的结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需要认清自我,选定道路,继而的执着追求和最终的顿悟。 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关于王国维的这“三境界”妙论,百读不厌,给人深刻的启发。

《人间词话》读后感6

《人间词话》19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人间词话》的中心论题就是“境界说”,这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王氏标举“境界”高屋建瓴地抓住了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他强调诗人的情感、意趣和创造性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并指出:意象鲜明、情景交融、情境相谐的“境界”所具有艺术感染力。

《人间词话》艺术理论的造诣是将中西美学思想冶于一炉的产物,那么王国维的《人间词》则是其文艺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相融合的结晶。王国维作数量不多,共115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小令和中调,长调仅有10首。

境界,或意境,大家都熟悉,谈诗、论画,常常提到它。它本是佛教用语,以后又用于品评诗歌。但是,把境界当作“文学之本”来认识,又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系统的、独创性的研究的,当首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王国维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中,总结我国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指出外来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思想相结合,是推动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把创造“新学语”,作为自己理论工作的奋斗目标。这里讲到的“新学语”,大致相当于我们说的“新概念”吧。他说:“近年文学上有一最著之现象,则新学语之输入是也。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者也。

思想之精粗广狭视言语之精粗广狭以为准,观其言语而其国民之思想可知矣。”这种创造“新学语”的理论意图,实际上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科学,打破封建社会闭关自守的思想牢笼,当然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人间词话》读后感7

《人间词话》,字字珠玑,读来口齿生香。作者王国维先生,才情与睿智,令人叹服。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语别开生面,鞭辟入里,浑融贴切,高矣。非此,无以配先生之大才也。思之于己,莫说灯火阑珊,就是第一重境界,尚不能独上高楼,也只是昨日西风而已。求索无门,茫然无绪。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

初学诗词,偶有涂鸦之作,亦尝欣欣然而得意焉。然今观之,终难登大雅。言情言景,娇柔造作,失之本性而求奢华,可鄙之极。此是先生所言隔之障也。

先生又说,词人之词,有倡优和俗子之分(此处不是原文)。倡优之词,在于娱人,虽有媚骨而可亲也;俗子之词,在于逞才,每有骄气而不可近也。观我之词,俗子之俗子,骄不足而气不盛,陋矣。

词忌用替代字。

然我此弊连连,才墨不足也。昔时幼安化典于无形,不着痕迹,心驰慕往,雀然欲试。填江城子一首,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贻笑大方之家。

先生最推境界。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是我所不能达也。境界有造境写境之分,又有有我无我之分。此处无心一一叙述,有意者返回原本,于汝诗词之造诣,受益匪浅。

有时不曾填词,非无心思,实不忍惊先生湖底幽梦。

第四篇: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有词

高一(5)班 陆 敏 燕

静安先生所著“人间词”作文艺评论,超脱境界之深,在诗词中体得诗人之悲苦,却又识得诗外意横生。寥寥数词,我欲在品,品其中那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深情。不胜诗情画意随意淌下,夜下执笔对月,敬一番悼念之词。

写诗,源于诗人内心的淡然,似乎是看破了世内外的真假,用一颗饱满的心去呐喊。而现代诗,矫揉造作的内容却又颇多而硬搬为一种风格。形形色色的名字在诗坛上如水母般在海域里沉沉浮浮,单赏几笔矫情之词,也轻易不去读他们的诗。

低微的人总写廉价的诗,写出来胡吹乱扯,争相吹捧。而真正受到尊崇的人才淡隐在繁华荒芜世界里对月吹箫,他们活在自己心中的山上,有梧桐滴雨,牡丹邀月,芭蕉怜萤,小荷露角。

“人间”一词囊括的内容极其大。人间有真善美,假恶丑,而时光总是随着诗人们的脚步款款前行。史铁生的文字总让我想到人世间的温情,他已故去,想这桌子上的汤汤水水早已凉了半截,心中感叹那坐在轮椅上的背影被阴影冲淡,曾几何时,在暗黄的小灯下读他的文章,想着母亲,心中就如八月的雨下得不能自已,酣畅过去,才觉得泪流之处便是伤痕。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即使文学在当今时代更多成为“艺术”,但我更愿意让它成为我的信仰,是一种内心的笃定。徘徊在书店多时才买下来《人间词话》,终得此书,心中不禁为之静化且安和。

女子的风体想是婉约词了。秦观的一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叩起心肠寸断,看不见埋没在岁月里的深情,素纸一抹,扯开两行清泪,自是人生恨水不能流去无数崇山峻岭,何谈这渡船上的相思曲,寒意几许,雾中人影朦胧,索然独自吹箫,画地为牢。这样的影在心中久驻不去,结成暗痼已病入膏肓,只得见夕晖撒手在杜鹃声里,啼血望乡。

“客观的诗人,多阅历深重,厚到一层,材料丰富,变化多端,《红楼梦》是也。”而李后主不必太多阅世,写下的感情便足够真切,悲痛不言,婉约自成一派。“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风不渡,有人泪,咽得下独守春寒秋凉的窗棂万千冷暖,打湿手帕丝帛凝结的泪,红不过今日的桃花,停不下翱翔的飞鸟,只是此悲又有几重?国破山河犹在,笑已不在手中。凭空握住几只束草,吊唁死去的江南,谁为历史推上锈上的门?

这只不过是你我的命运,守上了几只飘零过海的花。

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崖主簿》中“寒雨暗深重,流萤渡高阁”看了不厌,也无庞大的欣赏之情,只感叹微薄的景物能写得这样厚重,多多少少是有功力的。高阁,流萤,拾一片火红的枫叶在细微流火中诉说着儿女情长,深夜老街欲诉人断肠。望天涯思念远如斛叶枳花截了那一波秋影。圆一个燃烧无烬的背影,离人无言,相执合欢。

清朝的诗人不知为何多是记不住的。但最喜纳兰容若,他的词总让我忘了自己身在何处,是漠北的荒山,夜深帐幕下的灯光影影绰绰,又或是少妇凭栏欲羞的娇艳神韵。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中有一句“未到江南先一笑”,便将我对纳兰词体会得到位十足。但细想来又偏偏觉得这塞上之词女气略重,无深阔之说,似乎提不起精气神来,伤感得似潮水要淹没内心的堤岸。

而贬谪后的诗人往往都出大作,这必然是真感情、真流露。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句句带着畅快,欧阳修能写出“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苏

东坡能写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呵,这样的真实。

为此,我跳越般的想念起了柳永。我自幼崇敬他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女子的容貌不一定算是倾国倾城,但贤惠温柔,男子高瘦,脸庞棱角分明,女子手指粗糙却白皙,两人衣服简单朴素,千万句话在心里想要说个够,可任凭眼泪肆意流淌,堵在胸口的千言万语化为灰烬,若能随风而逝,驿外断桥,只求蝴蝶托载这燃烧的思念。两人并不要姣好英俊的颜色,却能珍藏一段美丽的爱情。曾经我并喜欢“美丽”这个词,觉得太俗,毫无清新可言,现在想来,这却是必须要用美丽形容的。

一晚独自坐于阳台,寒风一阵又一阵吹过我的肩膀,我看着道外灯红酒绿的世界,又望望万家灯火,心生寂寥。几百年前,那些人也是如此吧。想着南唐后主李煜,他应许是在此刻一人独坐在亭下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像一口气吹干净剑上飘落的花瓣,血液在喉中迸出,弹指间,林花谢了。梦一般的词人,至此再无出现。我想着那些人,那些事,好像离我很远。可读在嘴里,咀嚼完我爱的诗人们的感情,泪痕重重,犹有不甘。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像从来没有伤过一样。

我等着月亮在眼前一点一点爬上来,没有星星。那天的晚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站起来的时候总觉得失去了什么,把泪哭干,才知道原来有些东西压在心头,很重。

我喜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爱黄庭坚的“未到江南先一笑”,我爱柳永的“雨后月华生”。但或许我更爱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神韵。一代又一代人逝去了,一代一代的诗词留下了,看完的并不多。杜牧在《阿房宫赋》提到“后人”,我的心中如钟“鸣”了一下。后人,不知道杜牧想到“后人”时,我们这些现时的后人能否多多少少记住些什么。又好像一帧祯画卷放在我的余生,如默片。

第五篇:《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着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人间词话》读后感1

在寒假期间阅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虽然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其实是不乏深奥的文学评论书,甚至涉及谈人生、谈哲学。我跟着飞快地通读了一遍。

王国维这本书里面最广为人知的片断是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层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儿的所谓境界是指修养或者造诣。王国维的境界说我读中学时就知道,但那时似懂非懂,如今重读此书,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的理解如下:第一境是告诉读者要学会享受孤独并要有所追求。第二境是告诉读者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第三境是告诉读者成功往往青睐那些不轻言放弃者,在你困惑不堪时翩然来临。

《人间词话》是一本好书,岁月更是一本好书。

《人间词话》读后感2

它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理论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他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人间词话》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是对人生的反思。它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是作者对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基本人生问题讨问和思索的结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需要认清自我,选定道路,继而的执着追求和最终的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关于王国维的这“三境界”妙论,百读不厌,给人深刻的启发。

《人间词话》读后感3

关于“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小”,在中华书局中的附录中有所提及,其观点主要是叶嘉莹先生的观点。

“有造境,有写境。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关于“造境”与“写境”,叶嘉莹先生否定了以往认为“造境”与“写境”乃是“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而是由于作品取材之不同而提出的两种区别。

第四则中王国维写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先生受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影响十分大,而关于“有我”、“无我”也是根据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叔本华认为世人莫不受意志之驱使支配而为意志之奴隶,故其哲学之最高理想便在于意志的灭绝。由此来看文学作品,就会感觉到大部分作品不外于意志、欲望的表现,因此乃经常与物对立,成为“有我”之境界。至于能超然于意志驱使支配而表现出“无我”之境的作者,按叔本华哲学来说,当然可以算得上是“能”树立的“豪杰之士”了。

而境界之大小与作品之优劣并无必然之关系。就整体来说,修养学力高的诗人,有时也写“小境”的诗,反之,修养学力低的诗人,有时也写“大境”的诗。如陶渊明之“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与沈佺期的“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山出尽如云汉岭,池成不让饮龙川。”数句相较,则陶诗所写境界虽小,而意韵深远,沈诗所写境界之大,而洞然无物。由此也可见境界之大小与作品之优劣并无必然关系。

《人间词话》读后感4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而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中华书局精装本《人间词话》上这样评论:“晚清以来影响最大的词学美学著作。”可见《人间词话》的地位之高。第一次知道王国维先生是在高中老师说“词有三种境界······”的时候,但高中忙于刷题中,根本没时间看,后来在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的节目上听到《人间词话》,在图书馆找了一下,却看见里面的文字,畏难放下。最后在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才将其看完。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说:“在近代学人中,我最钦佩的是鲁迅和王国维。”他还说:“他(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可见王国维先生的影响之大。

《人间词话》是在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做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然而事实上王国维却为这种陈腐的体式注入了新观念的血液,而且在外表不具理论体系的形式下,曾为中国诗词之评赏拟具了一套简单的理论雏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下载论《人间词话》中的文人[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人间词话》中的文人[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宁津县新城实验学校教师:张雪岁月不居,天道酬勤。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历经风雨,尽管道路坎坷,尽管困难重重,但却成绩辉煌!2021我们继续要付出,努力过后曙光出,未来......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1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在高中的时候读过,不过那时候由于课业的负担,对于这些课外书也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到了大学,选了“民国学人......

    人间词话 摘抄

    [十九]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①。 注释: ①冯正中:冯延已 ②中、后二主:李璟和李煜......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词话出于人间,存于人间。由人而感,由人而抒。诗词是诗人感想的文字整合,字里行间都是人生感悟。对词话的品味,也就是对人生的感想。阅读《人间词话》,除......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专业导论期末作业 2011汉语言文学 鄂文旭 2011010307114《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读第一遍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只是王国维的一段段评论、正文下面一条条评析、注释里一首首......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说实话,我从来就不认为我读明白了这本书,只是知道这本书开卷便提出了“境界”一词。 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静安先生以“境界”二字作为文篇开首,奠定了中心,一词知因,至于这果,还是要细细来品。叶嘉莹先生曾提......

    读书笔记人间词话[推荐]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一)原文:《诗·蒹葭》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然一洒落,一悲壮耳。 评:《蒹葭》确有洒脱,写下这首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