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整理论文1
面对我国环境现状的对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原因,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开展,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迫切,但现行的环境法制建设存在诸多的弊端。因此面对我国环境的现状,我国必须要加强环境法制的建设。这就需要:
(一)加强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二十多年来,法律的调整范畴基本上未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环境法在立法上升也未转型,依然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传统型环境法体系。事实上,环境保护不仅包括对已有污染的治理,还包括对现有环境的保护。然而我国的立法长期忽略了这一方面,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环境总局负责人在谈到西部环保工作时强调,“一定按照江总书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举,城镇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重,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方针,力争实现西部环境事业的跨越发展。环境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和总称,即把环境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对于中央立法而言,就要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全面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法制统一,确立环境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即环境管理机构来承担指导和协调任务,通过立法明确有关机构的设置、分工、职责和权限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并进步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只有对违法者实施制裁,才能使受害人权利得到有效保护。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中对污染环境罪与国家环境立法主要是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环境立法具有根本方向性与原则性,是全国人民的环境活动法则,是地方立法的依据,是环境立法的关键。如今,我们国家存在着规定污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这应该是今后环境立法修改的重点。
地方环境立法是享有立法的地方权力机关和相应的地方行政机关制定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法规,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的主要手段,又是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管理本地环境保护事务的保证措施。地方环境立法必须坚强化环境管理,突出重点,兼顾其它的指导思想,坚持为环境管理服务,以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为环境保护立法的重点,具体说来,有如下原则:①建立大环境立法体系的原则,如前所述,国家环境立法存在着污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与此对应地方环境立法中也存在着侧重污染防治立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实际工作中重污染防治而轻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环保工作缺乏全局性考虑。坚持大环境的立法原则是要求在地方立法中运用生态学观点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考虑,以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害等规范组成一种标本兼治的大环境体系,②强化污染责任制原则,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污染者的法律责任感。地方立法应将国家立法中污染者与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谁污染谁治理,这本来就是环境保护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的体系下,市场主体具有趋利性,往往出现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宁愿被罚也不去治理污染的现象。因此,加强地方环境立法,强化污染者的责任已刻不容缓,这应该说也是权利义务原则在环保法中的体现。③坚持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原则,各地方的污染状况不同,环保的具体任务也不尽一样,这就要求地方立法以本地事实为依据,坚持国家立法的原则性与本地实际的灵活结合。同时,由于总结性立法往往带有明显的滞后性,而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地方立法应在科学预见基础上超前立法,以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
(二)改进执法与司法
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强调以行政为主导,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环保行政主导一直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目前,环保工作的重点是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这使环境行政主导的特色更加鲜明,行政主导固然有其优势,如具有较高的效率,能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复杂的特点,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它主要适用于污染防治,而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则另当别论;其次,行政主导具有严格的隶属关系,很容易出现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不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造成体制上的混乱;再者,行政主导的方式降低了环境司法的地位和功能,也降低了环境执法的功能,使司法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要实现环境法治,必须改进执法与司法。但是应当如何改进执法与司法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污染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检察机关应积极参与其中。
其次,生态保育要逐步扩大民事保护的范围而缩小刑事责任的范围,这要取决于民法物权的完善,与取决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正确处理以及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等各种因素。再次,建立起以检察院为主体的公益诉讼制度,检察院代表环境公害的受害者提起诉讼。现行环境侵权诉讼是由民法通则规定的,由于环境侵权的受害民众较广,在诉讼中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不利于共同诉讼人的共同求偿,而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能够克服此弊端,并且在当今我国公众法律意识普遍淡薄的情况下实施此举不失为良策。
最后,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笔者认为,在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系统工程中,执法是末端环节,前面的问题不解决而仅靠末端一刀切,无异于以堵口子治洪水,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会激化矛盾,为环境法治的发展埋下隐患。
(三)加大法律监督力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由于我国实行环境保护行政主导,权力相对集中,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较大,因此法律监督尤为重要。“如果说法治在法律调整机制中是把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实现义务的活动等法律现象聚合起来的重要手段,那么法律监督则是使法治在法律调态各个阶段得到有力保证的重要法律措施,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严格有力的法律监督,也就没有法治。”可见法律监督的真正价值不是在于形式,而是在于力度。
我国环境法律监督大体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舆论监督、各政党和社会团体组织的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司法监督等几类。
权力机关的监督在近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多次听取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报告,对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而且坚持法律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组织并一直坚持进行中华环保世纪行和环境执法大检查等活动。
行政机关的监督以环境监理为核心,成立了专门的环境监理机构,旨在加强环境执法力度。
各政党的社会团体组织的监督主要以舆论监督的形式出现,但我国舆论监督制度程度很低,因而总体上作用很有限。
司法监督主要是司法监督职有机关即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在环境监督领域这块基本上是空白。
人民群众的监督主要再现为以环境评价制度等为内容的公众参与,而公众参与首先取决于公众环境意识,其次取决于制度的保证,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人民群众的监督基本上只具雏形,缺少操作性规范,力度亦很有限。
(四)加强公民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
公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公民的的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不只是普法教育与司法权威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公民法律信仰的培养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使民主与自由深入人心,法治现代化道路已达三百年之久,而中国由于长期封建统治思想根深蒂固,现代法律并非本土产物,对法律总持一种排斥态度,尤其是环保法,历史上只有破坏环境与自由,而无保护环境的传统。同时在公有制条件下,自然资源权比较抽象,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被处位于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经济关系而不是法律关系,由此,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五)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
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水面资源等自然资源是构成环境的主要方面,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在我国这些财产所有权都属于国家或者集体的也就是共有制度,这种所有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权是所有权是相分离的,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使用人“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往往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而逃避这种义务。当然,当前我国存在多种因素影响,但外部性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私人成本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的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行为。由于此时行为人的贡献多而获益少,其产生的动力就会不足。相反,负外部性就会导致个人的收益大于社会收益,而导致将成本的转嫁社会或他人,例如通过损人利已或损公肥私等手段。
其实,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要求我们(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地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需要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冲击。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而实际中行为人往往会置社会利益于不顾而追求个人利益。例如我国为了保护环境而实行的“退耕还林”政策与“封山育林政策”这显然会减少农民与林木工人的收入,而政府却没有有效的措施去补偿他们的损失。所以,许多地方盗伐、乱伐现象就屡禁不止。
但是,如给与私人更长的承包期,“私人的物品往往受到最大可能的保护”。(7)从这种观点出发,中国人往往有珍惜自己财产的传统,相信人们会从自身的长远利益出发,做到最大的保护。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政府再加以宏观调控,效果应该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改革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模式就是很值得思考了。
小结:
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朝夕而就,并且,由于我国国情和环境问题成因的特殊性,因而从国外的治理环境举措中(相对于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只有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切实可行的法治化的道路。这应该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而泱泱大国,法治先行,时代赋予我们的法治保护环境的重任,我们也必将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参考文献:《列宁选集》 1960年 1975年 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5年2002年 人民出版社
《辞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环境公报》1985-12-30
马世俊著 《中国生态透视》1990年 北京出版社
洪大用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载《教学与研究》1998年8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二篇:马克思论文
马克思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国6
[摘要]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所走过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败下去,反而更加兴盛。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是具有实践性的。它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正确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与时俱进实践实事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正文] 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于童年时代:他才刚刚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
—萨特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这就是它的实践性、革命性。马克思主义要使自己能够承担和履行并且始终能够承担和履行这一职能、使命,就必须能够随着历史条件和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而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马克思主义能够发展,首先在于它是科学,是真理,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思想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发展的基本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还在于它的开放性。其实,一切科学、真理都是开放的。它能够吸收来自现实实践、来自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1845年以前,马克思研究的主题主要是作为“类”的人的解放和自由问题,也就是理想人性的实现问题。
1845年以后,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主题和理论前提发生了转换,那就是着重研究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也就是研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研究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的社会历史条件。换言之,1845年以后,马克思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论框架和理论基础,主要就是以现实的人、历史的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历史唯物主义,其理论前提主要是现实的人、处在现实生活过程和实际发展过程中的人,其关注的主要是现实的人性和历史变化了的人性。这种研究主题和重点的转移,是与时俱进的一种形式。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恰逢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转折时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再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二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资本主义积聚和集中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向以垄断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过渡。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已经来临。面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1}。
列宁勇敢地迎接了挑战,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深刻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已经内在地决定,它总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在与历史和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的结合中、在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的结合中,对时代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列宁主义就是这一时代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首先,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针对当时标榜为“新思潮”的各种唯心主义理论,以及针对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攻击和歪曲,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重要著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针对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谬误,系统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发展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列宁还周详地阐明了辩证法要素,揭示了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列宁主义哲学极大地丰富了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试想一下,如果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没有与时俱进,那么马克思主义一定就被当时面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新的挑战,所冲击,而陨落。如果马克思主义没有与时俱进,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苏联,也就没有新中国。
不管是是从马克思哲学的起源,还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来看,在对待前人的理论成果时,一定要批判的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马克思主义最初的产生来看,马克思正是批判的去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并没有盲目相信,而是从中汲取精华,并加以发展,才形成了最初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的学习也是需要如此,不能教条主义式的照搬书本内容,不要盲目的相信权威,要认真的分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立场,没有主见的人是可悲的。只有带有批判性质的学习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发展。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来看,与时俱进的品格是相当重要的。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与时俱进也是必不可少的品格。当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被社会淘汰,比如电脑手机等产品日新月异,IPHONE5还没出多久IPHNE6都出了,当你还在用office2003时,能熟用PS和视频制作的人早就先你一步升职了,正所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所以作为一个当代大学应该像马克思主义一样,拥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但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要批判的继承,不能一味地排斥旧的,要有选择的,就像最初的马克思主义那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实践、实事求是与马克思的中国化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经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曾出现过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它主张放弃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由资产阶级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地割裂开来,结果葬送了大革命的成果。后来,中国共产党内又发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它完全脱离中国的实际,照搬俄国革命的现成经验,反对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的道路;它也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线,致使中国革命再次遭到严重的挫折。毛泽东思想就是在同这些“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也就是通过在中国的实践,为新中国的解放打下了基础。
年轻的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有过理论上的迷误和实践上的挫折。这种迷误和挫折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极端,出现了全局性的错误,给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损失。这种指导思想上的根本性的错误,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违背了我们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和原则。当我们在理论上背离了这一科学的方法和原则,在实践中就难以避免挫折和失败的厄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拨乱反正,坚决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恢复了毛泽东思想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新时期的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2},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进程。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在1941年,毛泽东就明确的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话,原意是做学问应有的严谨态度。经毛泽东这么一改造,就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构成了我们党正确的思想路线。
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球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以后的列宁,毛泽东亦或是邓小平等人,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工人运动的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经验,才有了最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列宁也是从俄国当时战后的实际出发,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才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在中国,毛泽东更是把中国的实际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才能提出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想法。至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是在新时期的中国,把握住了中国的特殊国情,结合国内外形势,适时提出了走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改革。所以,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应用于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当中,更是要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来。
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三、与时俱进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是由于它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恩格斯说:“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马克思、恩格斯所讨论的具体问题、所使用的思想材料,甚至所得出的某些具体结论都有可能受制于他们那个时代而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但是这些局限性却因马克思、恩格斯所独具的反思批判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思想传统,而得到了消解和超越。即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自我超越,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品质,后人才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与时俱进从外在表现上看是顺乎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其实质则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探求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以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离开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反过来,与时俱进又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目的。与时俱进既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方法论,又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人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事求是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时俱进贯彻到理论创新上将结出实事求是的思想成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则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实践价值。因此,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又是一种互为条件和目的的关系。
综上,从马克思主义独具的品质看,它的实践品质、科学品质和时代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学理绝不会在某一时空中停滞不前,而必然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具体说,它的实践性决定了能够不断创造新的理论生命;它的时代性决定了能够不断促进理论的新陈代谢;它的科学性决定了能够不断吸取新的营养。
所以通过马克思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实践。
{1}首先,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暂时繁荣,特别是由于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似乎已经演变成“有组织的”经济制度的假象,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似乎已经“消失”,从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时代历史趋势的理论,如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理论,也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假说”。
{2}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主题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下,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系列正确的理论原理和构成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第三篇:马克思论文
游红岩 铸信念
关于游重庆红岩村的社会实践考察分析报告
商务策划学院市场营销三班 2010041302 申强
内容摘要
红岩魂是一种精神,一种坚贞不屈、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他也是一种信仰,一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仰。红岩魂是以江姐为代表的优秀重庆地下党组织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六十年时光过去,血淋淋的历史只好用张张图片来警示,历史已被浓缩成薄薄一层,老虎凳上的血腥味大概也被风雨吹没了。历史是不应忘记的,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将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我们熟悉并记住历史个是必需的,但既然是感受“红岩魂”,就要让我们广大的青年人们要记住,要认真学习马克思,把马克思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为祖国建设发光发热,让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之林!
关键词
红岩 马克思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正文
2011年5月6日星期五,我班组织集体参观了位于沙坪坝区化龙桥的革命圣地红岩村和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麓的歌乐山烈士陵园。
红岩村原名红岩嘴,位于沙坪坝区化龙桥红岩村13号,距市区8千米。30年代,这里是饶国模女士经营的“刘家花园”。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红岩村。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吴玉章、王若飞、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曾在此生活、工作,历时8年,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歌乐山烈士陵园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麓,系国民党政府时期“国民党军事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总部、电台、监狱所在地。二战后期,曾在此建“中
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歌乐山烈士墓、烈士纪念碑和展览馆于1954年修建,1984年改名。
参观后,我不禁思考起这样的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为谁活着?人应该怎样为人?
其实学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人都知道,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因而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是不是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目的,是人生有无价值的根本标志。在人类历史上,从阶级属性上说一切剥削者都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对立的地位。他们的人生目的只能是为了自己和本阶级的私利,尽管历史上也有一些有识、有志之士曾经为民众的利益奔走呼吁,但从整个阶级来说,从其根本目的来说,不可能为广大人民谋利益。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是惟一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它坚持唯物的辩证法,强调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的观点,有力地反对了一切唯心的、迷信的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是我们反对一切歪理邪说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人们指出了观察社会、观察历史发展的正确方法,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认识。它对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给人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它能够使人们在社会主义的事业遭到挫折和困难时,看到光明的前途,增强人们的信心,能够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中,看到资本主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使人们能够从表面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
人生观主要是指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一切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能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生观,是进步的人生观,而一切逆历史潮流而动、阻挡社会前进的人生观,是落后的、腐朽的人生观。历史上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如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利己主义的人生观、禁欲主义的人生观等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最崇高的人生观,它指明了一个革命者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生
死、荣辱、得失、苦乐和贫富关系,使我们能够正确对待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知道和学会如何处理顺境和逆境,从而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懂得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怎样活着才最有价值。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一个人应当追求的高尚的人生观。
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在日常生活中,对什么是“价值”和什么是“价值观”,从不同的学科和视角来说,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从经济学上加以理解的,有从哲学方面理解的,有从美学方面理解的。我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价值主体的,以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目标的,以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以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为崇高价值追求的,以“三个有利于”和“人民满意不满意”为基本评价标准的价值观。它是共产党人行为的最高准则和最终归宿。我们党历来重视价值观建设,并且已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的理论观点,其核心和灵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出个人的一切。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世界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说,价值观的范围较大,因为它泛指人们对一切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看法和评价。而人生观主要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看法,从这个意义,可以说价值观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便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支配作用,是人生的方向盘。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共产党人观察世界和一切客观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它可以帮助我们对客观事物作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从复杂的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在诸多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变幻莫测的事物中找到规律,预见未来发展的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使实现共产主义成为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从而武装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使他们从此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为共
产主义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分析中国社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从战乱和灾难中拯救了我们的国家,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新中国,接着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二代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纠正了工作的失误,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比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在内容和内涵方面更广泛更具体,由于四代党的领导人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想大家都有同感。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能否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共产党人形成正确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纵观党的历史唯物主义,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党就能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什么时候在世界观上出了问题,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遭遇挫折。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既是共产党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共产党人改造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这个武器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了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如果不从农民中大量吸收党员,就不能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党;而大量从农民中吸收党员,又会把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到党内来,如果任凭这种思想在党内泛滥,党就有被毁灭的危险。根据中国社会这一客观现实,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强调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改造种种非无产阶级世界观,成功的解决了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中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对于共产党来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的不彻底,就不能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只有自觉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才能在复杂的生活中保持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才能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
己,勇于正视和纠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些党员所以在政治问题和原则是非面前缺乏辨别力,在作风上存在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生活中存在讲奢侈、讲享乐和消极腐败现象,都能在世界观上找到根源,可以说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每个共产党员坚持正确方向,提高工作本领,永葆革命青春的关键所在。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实事求是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实际按照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规律办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冲破落伍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摆脱以往那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对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使思想认识符合中国今天的现实,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了解放思想路线,正确的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在不发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就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改革开放二十来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胜利,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看待中国,违背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做了不切实际的判断,提出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从而造成了重大的失误,历史经验证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事业胜利最为宝贵的生命线。
面向新世纪,正当全国人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我们要牢记历史经验,自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分析形势,以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为根本标准,不断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不断的更新观念,开拓思想,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把本职工作做好。作为未来祖国的栋梁,我们更应努力学习知识与技术,做好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经典中国:第一卷.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四篇:马克思论文
位神说「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神到底是单数还是复数?我们不是说上帝是独一的真神吗?怎么这里又是复数呢?有人说这里的我们指的是神和天使,其实不是,这是神对祂自己位格的说明--我们的神是三位一体的神(Trinity)。什么是三位一体的神?我们的神是独一的神,但有三个不同位格(Hypostasis),圣父(天父)、圣子(基督)、圣灵。圣父不是圣子,圣子也不是圣灵,可是祂们是同一位神,圣父是神,圣子是神,圣灵也是神。
父、子、圣灵同尊同荣,没有等级之分。天父预备救恩,基督成就救恩,圣灵施行救恩:子由父所生,父差遣子道成肉身(*),就是耶稣基督,耶稣为了要承担世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从死里复活,人受了从父及子而来的圣灵感动,接受耶稣为救主,罪就得赦免而得永生。
神,在希伯来文旧约圣经(**)是 “Elohim”,是复数名词,但在其后所接的动词是单数,如诗篇47:8 「神作王治理万国;神坐在他的圣宝座上。」,神后面所接的动词 “治理、坐在” 都是单数型态,所以我们的神同时是复数又是单数。
有人说圣经里从来没有出现『三位一体』这个名词,这是初代神学家所创造出来的,这是事实,然而『三位一体』确是根据整本圣经,归纳整理出来的基要真理。圣经处处可见三位一体的启示,举例如下:
1.来自旧约的启示
创世记1:26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创世记3:22 耶和华神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
创世记11:7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以赛亚书6:8 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
2.来自新约的启示
马太福音3:16 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彷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
马太福音28:19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以弗所书4:4 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以弗所书4:5 一主,一信,一洗,以弗所书4:6 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约翰一书4:13 神将他的灵赐给我们,从此就知道我们是住在他里面,他也住在我们里面。约翰一书4:14 父差子作世人的救主;这是我们所看见且作见证的。
在我们所认知的世上,有没有什么比喻可以完全说明神的三位一体性呢?答案是不可能,因为神是独一的,是无法比拟的。有人以「A是B的妻子,又同时是C的母亲,同时又是D的媳妇」来比喻;有人以「水的三态,冰、水、水蒸气」来比喻;有人以「一个对象的长、宽、高」来比喻;有人以「蛋壳、蛋白、蛋黄」来比喻„这些比喻瑕疵都很大,下面这个比喻「A,B,C三个人都各拥有一本圣经,每本圣经互不相同,是三本各自独立的圣经,但其本质都是圣经」虽然稍微接近,但也是将某种认知作一简单解释而已。
神的三一性是很难用人的理性去参透的,根本在于神是创造者,是真理的本体,我们是被造者,我们只能谦卑的来到神的面前,求那真理本体的神透过圣灵来光照我们,在祂的话中来认识祂。
精彩回答
2010-12-10 10:38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
3|评论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即为三位一体,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即为四位一体,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从原有的三位一体正式扩展为四位一体。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在总纲第九自然段中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奋斗目标时,增写了“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内容。这就在执政党的章程中,明确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十七大对党章做这样的修改,有利于全面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奋斗目标、具体任务更加明确;有利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个阶层更好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利于指导和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格局的发展。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充分地体现了我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按历史发展的规律治党治国,按历史发展的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成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显著标志,是我党越来越成熟,始终体现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党“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理念的直观体现。“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在党的章程中充分体现出党的建设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使党的奋斗目标阶段性步骤更加具体,更加明确。为使全党同志都能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章总纲第十四至十七自然段分层分别详尽论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涵。经济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化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 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同时,为了实现“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章第九自然段还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增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以人为本的全新观念。“四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是党领导人民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构想。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格局的发展。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充分地体现了我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按历史发展的规律治党治国,按历史发展的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成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显著标志,是我党越来越成熟,始终体现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党“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理念的直观体现。“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在党的章程中充分体现出党的建设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使党的奋斗目标阶段性步骤更加具体,更加明确。
党的十八大报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世界历史进步和中国发展的时代新高度,全面总结新时期新阶段的实践经验,科学规划未来社会进步的宏伟蓝图,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民族复兴的行动纲领。深入研究十八大报告,是高校师生进一步形成文化自觉、政治自信、理论自强的重要条件。
十八大报告内容丰富、内涵深刻、高屋建瓴,是理论武装和指导党和国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动教材,要早谋划、早动手、早渗透。
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如何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展开讨论。西北大学教授李刚指出,十八大有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亮点,如何进课堂,一是要动作快,形成一个进课堂的意见,供教师参考;二是要利用十八大的学习宣传,加强与教学有关的课题申报,以研究促学习;三是可以举办专题研讨会,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西北工业大学丁社教教授指出,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自信,这是理论自信的根。要让学生对理论自信,要让教师有职业自信,要结合十八大精神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研立项工作,利用多种方式把十八大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外事学院戎毓春教授指出,十八大精神进课堂要尽快制订出实施意见,在历史唯物主义等部分,可以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渗透到教学中。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可以在原理中体现,教材许多地方都可以体现十八大精神。西安交通大学刘儒教授指出,十八大精神进课堂,一方面要体现整体性,另一方面也要有具体的对应点,例如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可以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创新。西安交通大学李永胜教授指出,十八大精神进课堂,关键是要把握十八大的精神实质,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渗透到教学中,结合十八大精神要加强专题研讨,还可以搞一些示范教学。
王颖在总结讲话时说,十八大刚刚闭幕,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会就迅速行动,研究十八大精神进课堂工作,反映了政治上的敏锐和高度的责任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重点从把握十八大精神实质上进行体现和渗透,应召集专家进行专门的梳理和研究,制订出指导性的文件,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讨论和征求意见,尽快下发,用以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
常务理事会决定,请有关专家尽快制定十八大精神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指导意见,2013年元月中旬在西安外事学院召开全省《原理》课教学贯彻十八大精神工作推进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几天来,五位一体已经成为代表们讨论的“热词”。
五位一体,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十八大代表中,很多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也是见证者。结合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代表们深深感慨,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和重大部署,都是根据实践与时俱进的结果。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代表、辽宁沈阳市委书记曾维代表、宁夏中卫市委书记马廷礼代表、贵州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代表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从三位一体发展至五位一体的历程:
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从注重物的增长到尊重人的发展,这是在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为现代化进程提供稳定的社会架构,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如今的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在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升华之举。
“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为发展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为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为发展的方式确立了新坐标。”马廷礼评价说。
“这个总布局意味着中国进入21世纪后,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大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胡鞍钢评价说。
“这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表明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略更加完善。”曾维评价说。
“这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李军评价说。
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新亮点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中代表们讨论的热点。
“过去,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生态欠账‟比较多,这些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偿还„欠账‟,让天蓝了、山绿了、水清了”。这是辽宁代表团热议的焦点。
辽宁省鞍山市委书记谷春立代表的话很中肯,“我们城市的发展近百年来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几年来,我们强调„绿色GDP‟,用生态文明建设指导矿产开发,让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其他四项文明的建设。看起来投入增加了,但实际上,收益远远大于投入。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文明的发展方式。”
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有成代表也从实践中谈体会: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对生存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北京下大决心调结构,实行首钢搬迁;转方式,大力发展服务业;创新驱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生机勃勃;今年,北京全年将完成25万亩造林任务……这些都是践行生态文明的例证。
江西农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路生代表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真正拥有“金山银山”。
全面协调,未来发展坚持可持续
“五位”如何一体?
“五位一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单兵突进‟。”辽宁营口市委书记魏小鹏代表说。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曾维说。
谈到未来,代表们信心满怀。
江苏泰州市委书记张雷代表说,我们要始终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把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重要动力,坚持把改善民生、造福于民作为根本目标,坚持把创先争优、奋勇争先作为不懈追求。马廷礼说,为了更好地落实五位一体,要做到五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业发展,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定要选择绿色、环保、循环、低碳的工业;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化,不是简单地造房子,而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聚居地;坚定不移地打好扶贫攻坚战,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坚定不移地抓好党风政风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内容进行梳理,使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历史任务作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表述。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共产党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内容进行梳理,使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历史任务作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表述。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 ,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奠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最重要的是让我们青年学生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由此我认为 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果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至今已有158年了。马克思主义于德国产生后,就把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崇高使命。而要实现这样的伟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走出德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民族化过程。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58年前,它要继续指导当今和将来的世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以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也就是说要不断与时俱进,实现其当代化和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成果。
是否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我们党85年的历程来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错误就是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搞革命,因而给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危害。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文化大革命”,我们党所犯的一系列“左”的错误,反映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只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我们党的事业才能胜利发展。
联系社会实际。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具有将近160年的历程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经过了 90多年的发展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经济全球化深入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世界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所以 ,我们要联系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我们学生实际。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深奥难懂 ,离我们很远。有学生说: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了 ,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 ,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 ,发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 ,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 ,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第五篇:马克思论文
用马克思解释食品安全问题的现象
摘要:从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到今年的“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此起披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民以食为天,在当今社会,人们不断的提倡食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理念,但为什么还会出现与这些理念相悖的食品问题呢?
关键字:马克思理论;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在任何时候都是百姓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中国历来将“民生”与“国计”相联系,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食品安全亦是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全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抓好食品安全工作,是坚持马克思理论的根本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问题。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导致许多婴儿变成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的“大头娃娃”;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又导致了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2011年安徽的含致癌物质的“牛肉膏”添加剂;以及最近的肯德基“豆浆门”事件。这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食品安全事件向我们表明了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乐观。这些问题事件的食品生产商中不乏有我们所熟知的知名品牌。人们已经开始对身边所谓的安全有机绿色食品感到怀疑了。这也不禁引起人们的感叹,以前是怕吃不饱,现在是怕吃得不安全!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经济日益的全球化,食品贸易日益的全球化,人们对食品的各方面要求都有所提高,各种食品添加剂应时而生,造成了各种的原体污染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的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各种原体污染问题必将导致食品安全的缺失,而食品安全的缺失则将引发各种食源性疾病,使得人们谈“食”色变!虽然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
二、引起食品安全的原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引起食品安全的原因有很多,归根有以下几方面:
(一)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企业对社会财富的渴望致使有些企业过分追求自身利益,罔顾法纪与道德观,缺失诚信与责任感。因此不少企业产生很多产品质量档次不高、标准水平低、可靠性不强的问题,甚至还有很多“黑生产黑加工”的小企业小作坊的质量隐患;加之有的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问题突出,严重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职能的缺失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能缺失导致很多企业的生产监控为没有实施到位,很多重点监管重点督查的部分没有进行严格把关,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达到国家标准。例如有的监管部门不认真履行职责,个别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监管环节之间衔接不够,执法不严同时存在,使生产产品在消费时存在安全隐患。
(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过于薄弱、规定不严、范围不明、内容不全,对很多新问题没有涉及,使得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惩处,导致我国很多食品生产经营不规范不合法的企业没有相应的处罚条例。
(四)消费者自身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相关食品安全知识掌握不
足
很多消费者自身没有理性的消费观念,而且对于生产厂家所生产的产品的安全情况认识不足,从而使很多生产厂家利用消费者这个弱点进行不合理的生产,最终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侵害。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提高认识,充分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同时,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事物又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此,可以采取以下具体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
(一)全面提高生产企业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不少企业过于追去利益而漠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存权,甚至有些企业全然不顾法纪进行“黑生产黑加工”。马克思理论认为,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首要提高企业的责任心,增强企业的责任感,使得企业在发展之初就深刻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根植心中,在今后的生产中严格遵守。对企业的负责人进行法律法纪教育,提高其法律认识,宣传其社会定位,使
其自觉参与到食品从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中,并全力做好各环节的自我监控和监管,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从意识上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二)负责食品安全生产和检验的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食品
安全的监督检查
马克思理论告诉我们,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第二位原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之外,还应有各相关部门的外部监控。第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抓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对切实关系的群众生命健康的产品进行从严监管。对生产经营者违法违规使用原料、辅料、添加剂和农业投入品的行为,要从源头上采取断然措施,避免类似“三鹿门”事件之后经媒体曝光才采取整治措施行为的发生,切实从源头把关和监督。第二,对违法行为要处罚,不符合规定的要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要坚决取缔。对管理薄弱的企业,要加大日常监管和巡查力度;对制假售假的企业,要依法处理,并列入“黑名单”向社会曝光。第三,严格实施国家各项强制性标准,严格准入许可,严格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生产者必须负责召回,销售者必须停止销售。
(三)加强食品安全质量法治建设,充分利用政策和法律法规
辩证唯物论要求我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主观符合客观,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是法制的国家,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法律来引导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工作,确保社会各阶层的食品安全责任能够依法实行。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主,还包括与食品相关的行业、食品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等都有法可依的进行生产消费。《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从加强源头监管、强化基础、应对贸易保护和歧视、完善应急机制、加强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舆论信
息工作、强化领导责任等方面,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研究修订《食品卫生法》、《计量法》、《国境卫生检疫法》。最重要的是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依法打击各种质量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加强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常
识的认知能力
马克斯理论告诉我们,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联系,所以消费者自身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学习相关食品安全的知识,掌握辨别合格的安全食品的能力,食品监管部门也可以经常组织相关的食品安全教育供消费者参加学习。消费者应该有理性的消费观念,不攀比,不盲目从重。平时多积累食品安全知识,例如,食品安全的相关图标、字符等。在选购食品是应注意生产日期,生产厂家,保质期等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对于不合格的食品应坚决抵制并报送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生命健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话一直警醒我们食品安全的重要与不容忽视。面对现今诸多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作为消费者不仅应该有明确的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还应明白,食品安全同样关系国家建设和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形象和未来,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坚持走食品安全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体现,是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一切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胡潇..马克思的解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7—183.[2]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10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47.[4]新华网.吴邦国:切实改进我国食品安全状况.(2011-3-5)[2011-1-0]htt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