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强市心得体会[范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党校理论课体会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农谷建设、“三化”建设、县域经济建设的有效手段。6月11日下午,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朱根祥围绕高举中国农谷旗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强市的主题,为市第三期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全体学员做了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专题讲座。
朱主任的专题讲座内容充实丰富,立意高屋建瓴,学员听完后都受益良多,对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有更深刻的理解。发展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打造现代农业强市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手段,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度持续增长,更是中国农谷建设、“三化”建设、县域经济建设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我市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认真分析朱主任课中所讲,我认为我市农业整体素质还不够高,与现代农业强市的高标准、高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交织。近年来,无论是自然风险,还是市场风险,都有加大的趋势,困难比较集中,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任务艰巨。
二是农业结构仍需调优。在农业内部,养殖业占农业产值比重不高,没有突破50%左右;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低于农业发达地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不均等。虽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自我比较,进步较快,但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不相适应,仍然数量少,功能弱。农民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势单力薄,“话语权”弱。
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目前随着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留在一产业的劳动力文化水平相对更低,吸纳新技术的能力弱,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二、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设想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主要措施,就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整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抓好农民素质提升是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一方面要通过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变市民。二要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对务农农民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批致富带头人。三是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培训,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培植一批现代农场主和新型农民企业家。
2、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主要是稳定发展种植业,加快发展畜牧业,大力提升水产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一是稳定发展种植业。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调整种植业作物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
二是加快发展畜牧业。发达的畜牧业是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为它上促种植业,下带农产品加工业,和一、二、三产业都有密切的联系,地位非常重要。
三是大力提升水产业。重点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业、水产加工制造业、休闲渔业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拓展水产市场,突出抓好水产品流通和加工。
四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3、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发展社会化服务。
完善加强农技推广公益性服务体系。建立起一支以国家公益型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机制。
大力发展农民自我服务性专业合作组织体系。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使他们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体系建设,强化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提供有力保障。
4、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二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多渠道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用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加大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以信息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网络,为广大农民和企业提供快捷、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6、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可持续农业。一是实施以沼气为主的“一建三改”项目,加快生态家园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三是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集中回收处理乡村生产生活垃圾,实现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全面净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7、打开内外贸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板块基地。一是发展优质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以质取胜,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是打通绿色通道,降低运销成本,搞好销售环境。三是立足国内,走向世界。重视农产品出口,以出口带动内销,促进产品提升质量、上档升级。
第二篇:发展特色农业 建设农业强市
发展特色农业 建设农业强市
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一产抓特色”要求,为我们走出具有河北特点的现代农业道路指明了方向。衡水是传统农业大市,加快衡水发展、建设农业强市,必须紧紧围绕“一产抓特色”的要求,坚持市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以特色农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调整结构抓特色。调整农业结构,是打造特色农业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努力,衡水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业生产体系,诸如饶阳蔬菜,枣强大营皮毛,安平斯格猪,阜城漫河西瓜等传统产业都特色鲜明,很受市场欢迎。但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一体化格局的加速形成,过去基于历史文化、自然禀赋等因素形成的特色农业优势,正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只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差异化竞争为手段,以农业增效为目标,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保持衡水农业的竞争活力。因此,要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实现林果、蔬菜、畜禽等农业内部产业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要积极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快发展设施栽培,稳定增加蔬菜面积,把衡水打造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要充分发挥衡水粮食和秸秆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的“第一产业”来打造,大力发展斯格猪、肉奶牛生产,稳步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立足建设生态宜居北方湖城的战略定位,按照
“十二五”末实现“一人一亩林”的目标,合理发展用材林,大力发展经济林,不断提高林业比较效益,实现兴林与富民的有机统一。同时,要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注重农产品更新换代,努力在增加品种、提高品质上下功夫,始终保持衡水农业的竞争力。
创新载体抓特色。特色农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品牌化。必须坚持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走精品农业、项目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路子。要结合农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按照调优布局、调大规模、调专区域的要求,科学规划、集中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要科学编制规划,精心选择主导产业,将种养、加工、物流、休闲观光等产业进行功能分区,切实做到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聚集、示范效应明显。要加强基础建设,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统筹谋划,集中使用,不断提高园区综合生产能力。要创新经营机制,把园区建设、产业培育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起来,通过农民之间的专业合作,着力解决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品牌建设、统一销售等方面的问题。要重视品牌建设,以区域性特色产品为依托,强力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加强品牌宣传和推介,打造一批知名度高、信誉度好的特色农业品牌。
围绕生态抓特色。生态健康是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也是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衡水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良好,特别是拥有衡水湖这一核心的生态资源。借助衡水现有的生态基础,把生态农业作为衡水现代农业的重要方面打造,为特色农业注入生态的内涵,不仅能够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可
以为壮大衡水特色农业品牌提供有力支持。要按照生态、健康、安全的要求,积极推广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无公害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同时,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等新兴农业业态,积极打造环衡水湖生态农业观光带、生态农业科技园、生态农产品采摘园、特色农家乐等,构筑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健身娱乐、农事体验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群。
延伸链条抓特色。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是消化初级农产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需要,也有利于通过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进一步彰显农业特色优势。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大力培育农业加工企业,在做强做大老白干、养元等本土企业的同时,积极引进蒙牛、汇源、雨润、鲁花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衡水。下一步,要在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集中打造特色专业村镇、扩大特色农产品区域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具有衡水特色的中高端农产品及其衍生产品。要抓住和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谋划农产品加工项目,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并通过联合协作、规范重组,不断做大做强个体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入驻,发挥其先进技术优势、市场渠道优势,带动衡水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要不断扩大农业加工企业群体规模,构筑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导,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相衔接、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为衡水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强化支撑抓特色。现代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有效途径。要针对特色农产品需求多元化、更新换代快的实际,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积极研发新品种、应用新技术。要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建立研发中心,加大科研投入,掌握核心技术。要加强与省内外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联系和合作,加速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要鼓励和支持以现代农业示范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实验基地、示范基地等,影响和带动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要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第三篇:依靠科技进步 建设特色农业强市
依靠科技进步 建设特色农业强市
王永忠
2012年第4期 ——经济建设
武穴市委、市政府根据人多地少、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的市情,坚持不懈地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引领农业强市建设的特色之路,先后荣获“全国双低油菜生产、粮食生产、生猪调出大市”和“全省水产生产大市”称号,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入户和农技推广先进县市”、“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市”,水稻科技入户、棉花高产创建等单项工作夺得全国县(市)第一名,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奋力发展农业科学新技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逐步推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武穴市重点通过三种途径,加快农业技术创新:
1、大力“借脑集智”,定向攻关。针对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的重点技术难题,我们与外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试验基地;成功吸引了一批专家来武穴帮助攻克科技发展难题。得益于借智攻关,福康油脂、大宋食品等一批企业成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示范基地、示范企业;首创了棉花、双低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旱直播水稻苗期氨毒害机理与调控、水稻集约化生产的水肥耦合后与养分高效利用等一批高新前沿技术课题顺利完成。
2、积极争上项目,重点突破。争取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双低油菜优质高效生产与产业开发、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广济药业的“发酵法年产10吨天然β—胡萝卜素”、龙翔药业的“高效低毒兽药鱼药新产品研制与产业开发”等一批项目成为国家和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促使一些关键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如广济药业在国内首创的30立方米罐发酵法生产天然色素工业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水稻高产攻关结出硕果,创新早稻单产、晚稻单产、双季稻单产三项全省纪录。
3、引导全员动手,自主创新。在争取和引进外援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和发掘本地土专家、“田博士”,大搞自主创新。先后有30多名技术人员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取得武穴首创的技术成果4项,带动相关技术研究30余项(次)。
推广应用农业科研新成果
武穴首创的油稻稻、棉田多熟种植模式和棉花、双低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
1、主动对接,邀约院所、高校共建。邀请科研院所、高校到武穴建基地,搞实验,做示范,促转化应用。一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首先在我市“开花结果”,2011年,这些院校共安排各类试验示范项目83个,促进武穴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棉花高产创建工作在长江流域夺魁。
2、抓住关键,坚持示范带动。重点建设了占地1000亩的武穴市现代农业示范中心、一批示范基地,构建了农业专家—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三级农技推广网络,重点示范推广轻简化栽培、高产创建等农业科学新技术,工作效果十分明显,武穴市因此被列为“全国科教示范项目建设示范县市”。
3、乘势而上,推动机械化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近些年来,我们加大先进农机具的推广力度,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0%,被授予“全国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1、建设大基地。统筹谋划生产布局,规模发展特色农业,着力优化品种品质,全市优质棉、高品质稻、良种畜禽率达80%以上,油菜双低化100%,已形成40万亩双低油菜、60万亩优质稻、10万亩高品质棉、10万亩小龙虾、3万亩生姜和山药、百万头优质猪生产规模。
2、做强大企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提档升级;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农业“三品”认证工作,加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和知名农产品市场开发;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申报晋级;着力建设武穴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全市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2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15家,36家企业、56个产品获国家“三品一标”认证,先后有12个农产品获国家金奖、创新奖。2011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6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超过1.2:1。
3、盘长大链条。坚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在产业化发展上做文章,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带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业生产大户牵头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等生产模式,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生产风险的能力。全市已发展黄冈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120个,网络农户18万户次,全市订单农业面积保持在80万亩次以上。
强化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支撑
1、政策激励。市里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科技新政”,建立并不断完善科技发展激励机制,表彰和奖励对科技进步有贡献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养大户、科技人员。
2、资金支持。将农业科技推广所需的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保证科技人员队伍稳定,保证科技推广工作运转需要;市财政每年安排600多万元资金对全市油菜实行100%免费供种,对生猪小区建设和母猪品改进行奖补,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升级进位、项目建设、订单生产、品牌创建进行奖励,在全省县(市)中率先成立农业发展担保公司,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3、人才保障。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人才是根本。我们出台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办法,大幅提高人才的政治、经济、生活待遇:采取财政补助、单位资助的办法,组织农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去年投入30多万元,选派1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华农专业本科班、省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的技术培训;实行竞争上岗的办法,择优录取农技人员;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学习运用科学技术的主动性;确保了全市村村都有科技示范户、家家都有种地明白人。
4、体系支撑。改革农技推广体系,始终确保“三个不变”,即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地位不变,农技推广中心的单位性质及管理方式不变,农技人员工资的财政供给渠道不变,实行“管理在市、服务在基层”的市级派出体制,实现了农技推广体系“网不破、人不散、钱不少、业不断、绩不小”的良好建设局面,被国家农业部誉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一面旗帜”。■
(作者系中共武穴市委副书记)
第四篇:建设千里金色长廊 打造沿江农业强市
建设千里金色长廊
打造沿江农业强市
——瑞昌市冬种工作汇报(2008年10月11日)
金秋十月,稻浪翻滚,果园飘香,在这丰收的美好季节,国家农业部各位领导亲临瑞昌视察指导工作,这是对我们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我们的莫大鞭策和鼓舞。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瑞昌市委、瑞昌市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瑞昌市位于江西北部偏西,长江中下游南岸,1989年撤县建市,现为江西省计划单列市,全市总面积1423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其中农业人口30万,全市耕地面积25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近年来,我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山药、小龙虾和螃蟹等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喜人,作为冬季农业开发重点的油菜生产发展势头强劲。今年,全市已落实油菜生产面积17万亩,其中旱地油菜种植面积11万亩,水田油菜种植面积6万亩;建立万亩以上油菜高产示范区3个,千亩以上油菜高产示范区25个;千亩以上水田油菜免耕直播机械化开沟技术示范区6个,500亩以上21个,总面积达3万多亩;全市“双低”优质油菜品种覆盖率达100%,种植密度达标率为100%;油菜免耕直播开沟机械新增98台,免耕直播机械化应用率达36.5%。现将瑞昌市大力发展油菜生产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组织协调。大力发展油菜生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民心工程,瑞昌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一是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全市油菜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油菜生产的协调工作,通过召开政府常务会和油菜生产现场会等形式,分析探讨全市油菜生产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效推动了油菜生产顺利进行。二是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下发出台了《瑞昌市2008年冬季农业生产实施意见》,把油菜生产作为今年冬季农业开发的重头戏,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乡镇综合目标管理考评范围。三是层层签订责任状,市政府与各乡镇签订油菜生产目标责任状,明确油菜生产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增强了乡镇抓好油菜生产的主动性和紧迫感,使油菜生产有序开展。
二、广泛宣传动员,激发群众热情。我市十分重视油菜的宣传工作,积极整合宣传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一是充分利用各种会议,积极宣传国家扶持油菜生产的好政策,使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油菜生产重要性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了他们做好油菜生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市政府分管领导及市农业局班子成员,利用到乡镇下乡或检查工作机会,积极开展油菜生产的政策宣传,同时通过报纸、电视台、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油菜生产政策及免耕直播技术,利用邮政网络直通车,把6万多份宣传单发放到每家每户,使广大村民对油菜生产政策有了全面了解,调动了农民发展油菜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各乡镇及时召开村组干部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学习宣传有关油菜生产相关文件精神,让村干部和 村民吃透政策,进一步增强他们发展油菜生产的信心和决心。由于政策宣传到位,我市广大群众发展油菜生产积极性高涨,呈现出抢抓时间种植油菜,克服天气影响人力浇水种植油菜的喜人局面,为我市油菜生产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强化技术服务,提高种植效益。发展油菜生产,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科技服务,核心在高产示范,重点在技术到田到户。为提高油菜种植效益,我市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技术培训到人。我市早在8月份,就组织10个技术培训专家组,分赴全市各乡镇开展油菜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先后开办培训班86期,直接培训农民1万余人,发放技术培训资料10万余份。二是优良品种到户。根据不同耕作制度,在专家论证基础上,确定德油杂16号等5个优良品种,并统一供种渠道,使全市油菜优质良种普及率达到100%。三是实用技术到田。在全市成立21个技术工作组,每一个组包干一个乡镇,全面负责全市21个乡镇的技术指导、培训及高产示范工作,并对工作组技术服务进行严格监督考核,考核结果与工作经费、物质奖励挂钩。四是高产示范到乡。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科学确定高产示范片创建地点、面积,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千亩示范片。高产示范片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免费发放良种,统一栽培技术标准,统一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免耕机械开沟直播。
四、完善政策机制,加强督促检查。为切实增强各级领导抓好油菜生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在以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奖励机制,加大了督查力度。一是加大政策扶持。依托国家油料大县100万元 奖励资金,除每亩油菜国家给予农民10元良种补贴外,我市还从财政中挤出专项资金,用于油菜补贴购种、水田油菜补贴、油菜示范片建设,对水田油菜每亩增补5元,对各乡镇油菜示范片建设免费提供良种。二是建立严格奖惩机制。今年冬季农业开发,我市把油菜生产纳入乡镇目标管理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与奖金直接挂钩,对完成1000亩以上油菜示范片的乡镇,每个乡镇给予1万元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三是强化督促检查机制。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冬季农业开发督查组,负责对各乡镇育苗移栽和示范片建设方面情况进行核查评比,并建立“十天一督查、半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工作制度。
农业丰则基础强。虽然我市在发展油菜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现代农业要求,离农民群众期望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水田油菜生产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油菜示范区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推动,科技施肥和病虫害防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下一步,我市将严格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工作作出的一系列新政策、新要求,坚定不移地把发展油菜生产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主渠道来抓,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油菜产业,为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跨越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第五篇:强工业 优农业
强工业
优农业
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
——上墅乡上墅村创建“中国美丽乡村”提升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上墅村位于安吉县南部,上墅乡中心位臵,是乡政府所在地。宽12米的刘彭线县道贯穿全村,是上墅村连接安吉县的主要干道。2007年11月原上墅村与程家村合并为上墅村,合并后区域面积9.6平方公里,辖15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24户,人口2676人。全村有山林面积4475亩,其中毛竹林2400亩,耕地1490余亩。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4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272元。
近年来,上墅村在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团结一心,发扬创业精神,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坚持统筹规划,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亮环境,因村制宜搞创建,因地制宜搞整治,抢抓机遇,创新破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实效。特别是经过了2009年中国美丽乡村重点村创建的经验积累,使我村先后荣获了市级民主法治村、市级信息化示范村、市级绿化示范村、县级文化示范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业创新先锋工程”“五好”党组织等称,为2010年创建提升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彩色道板,种植上墅特色绿化树种—香樟树,安设六角木质花坛。对沿街店面进行铝塑板装饰,涉及40余户1000多平方米,并配套装璜了广告宣传;对下四房、后山、和尚泊、沿街、上墅等集镇中心进行围墙改造4300余米,立面白化、彩化改造58400余平方米;74农户的杂色瓦片进行更新统一;累计投入资金350余万元。使集镇中心靓丽一新,提升服务产业档次。
2、对重点自然村进行提升建新。在09年集镇整治建设的基础上,今年着重对上墅中心村老街、文昌阁自然村、程家道自然村重点实施整治。依托刘彭线二期工程竣工基础,新征土地5亩开展人行道建设,铺设彩色道板4000多平方米,种植桂花130余棵、香樟树50余棵,红叶石楠、毛卷等2000多平方米。新增路灯50余盏,实现了道路绿化、亮化。立面改造:将沿线173户农户31100余平方米外墙重新维护,实现白化;围墙整治:将沿线涉及农户围墙进行整治,做到有特色不破坏,有破损要修改,有危墙要整改,共修改破损围墙2000多米,盖新瓦3000余米,实现有秩序有变化从而凸显特色;沟渠、水池清理:对1200余米沟渠、2个水池进行清淤、除草;石埂整理:去除杂草、柴草,整理石块,修葺石埂500米,硬化田间过道200多平方米。环境提升整治累计投入320余万元,使田间与农房相互连接、相互映衬,面貌焕然一新,群众个个笑逐颜开。
3、完善村庄“三化”建设。为有力的改善集镇综合水平,使村庄环境得到硬化、亮化、美化。2010年对香樟树、长龙山、吴家等村内干道进行道路建设、拓宽、修复共1.86公里,使香樟树、长龙山两条主干道在原有道路4米的基础上拓宽到5.8米,并实行浇筑、完善安保设施,进行种植桂花、红枫、银杏、云南黄馨、女贞等物种
勇、陈鑫锋、张青毅、卞卫刚等一大批青年创业人才。全村79家工业企业中有85%以上的业主是在35岁以前开始创业,全村企业主的平均年龄只有39岁。目前,上墅村的工业经济产值已占据了上墅乡的半壁江山。通过发挥商会的纽带作用,青年创业人才辈出,先后有万德医疗、恒峰纸业、吉利达纸业、仟力神机械、溢源竹制品、利达家具、兴源竹制品公司等多家企业落户上墅,促进上墅村工业经济的发展。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业氛围吸引了众多外出打拼的老板回乡发展,任飞、曹刚等有志青年在外创业后重返家乡进一步壮大发展。上墅村已获县级“现代家庭工业先进村”二等奖称号并在今年继续开展创建活动。
2、着力打造优势农业
1)发展高效优质特色科技型农业。结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大专院校的技术支持优势,致力走出一条产业创新、规模适度、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经营的路子,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由村党总支书记沈长明牵头,村农业能手出力,建立金手指果蔬和硒谷水稻两个科技型、高效性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大力发展瓜果蔬菜嫁接种苗、花卉种苗和珍稀树种苗木穴盘化、容器化繁育,推动蔬菜、瓜果、优质珍稀树种等新型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形成立足本乡本县、辐射周边地区的果蔬、珍稀树种等特色优势产业的现代化科学种苗繁育体系。
2)构建现代设施农业园区。2010年,我村开展了新农村科技示范点创建,主要项目有:主导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蔬菜瓜果)、天然富硒特色农业精品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根据省科技厅下发的文件《第二批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的通知》,“十二
督小组健全有关制度,每月对本村卫生进行监督检查,做到检查有重点、有内容、有点评。保障长效管理资金到位,召开筹资筹劳会议,确定《长效管理资金筹措及使用办法》,积极落实长效管理资金筹措标准并于2010年12月16日全额筹集资金32112元,筹资率达100%。
3)建立宣传舆论推动机制。继续保持宣传工作强势,大力宣传提升美丽乡村创建中的新做法、新典型、新经验,加强对农民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引导和监督。
4)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以“美丽家庭”、“绿色家庭”、“平安家庭”、“文化家庭”活动为总揽,以“美丽乡村”系列活动为抓手,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创建活动。
2、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1)创先争优,加大廉政建设。通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每个劳动力党员结对帮扶1至3名困难群众。切实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认真执行党务公开、党员发展、困难党员帮扶、民主评议等公开制度,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开展了评选晋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建立健全村级管理的各项制度,保证了决策机制能够有效实行,保证村级事务管理科学规范。
2)与省科技厅结对共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根据上墅村的总体规划和山区村自然环境与实际,省科技厅高新处党支部以农业高新科技推广为核心和活动载体,达成结对共建意向,力争在3年内为上墅农业发展添翼,争取直接或间接资金300余万元。
3)推进了“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产业致富链新模式。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小能人”作用,牵头落实成立合作社党支部,进一步解决农民群众想致富、盼技术、要服务的需求,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理念,4)加强关爱帮扶,扶助弱势群体。我村以帮扶弱势群体为重点,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定期开展敬老助残活动,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在每年年末为本村困难残疾人送上慰问金(礼品)等。积极联系农村信用社,为家庭困难大学生争取助学贷款,助推他们成长成才。积极为本村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社区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
三、今后工作思路
继续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在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建设、集镇提升、整体环境上进一步完善。强工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传统产业技改力度,做好现有产业服务工作;优农业,积极发展科技型现代农业,建立结合原始与现代农耕文化展示厅,使上墅村真正成为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
上墅乡上墅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
2010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