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强省建设论文
以农业强省为契机,促全省动物卫生监督事业发展
李光明 蔡传鹏(湖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2011年5月底6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提出,“湖北农业资源丰富,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推进农业强省建设”。这是总书记对我省“三农”工作的殷切希望,也是党中央对我省明确提出“农业强省”的目标定位,更是我们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强大精神动力。全省从事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同志要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农业强省建设”为契机,创新理念,振奋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促使动物卫生监督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开创全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新局面。
一、以农业强省为契机,推动动物检疫监管工作
1、大力推进动物产地检疫工作
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是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基础,也是确保畜产品安全的源头工作。全省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以《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产地检疫规程等为指导,落实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健全产地检疫网络,优化检疫申报点布局,加大检疫申报点建设力度。推进乡镇派驻机构挂牌和村级报检点的建设,规范落实检疫工作记录,要求对辖区内的养殖情况进行登记备案,做到家底清、底数实。全面落实农业部对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要求,规范产地检疫操作,做到检疫项目、检疫程序、检疫标准、检疫处理、检疫记录“五个到位”,在全省扎扎实实推进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效果。
针对今年面临的动物卫生监督中出现的新的重点和难点,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加大对基层调研力度,对黄冈、宜昌、随州、孝感、武汉、黄石、鄂州、天门、潜江、荆州等地的报检点、定点屠宰场、生猪养殖场、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市场等重点部位进行巡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动物检疫程序规范、动物检疫证明填写规范、执法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及时与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进行沟通,探讨解决办法,制订整改方案。通过巡查,对全省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具体地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通报,并针对这些问题加以进一步监督和规范。
2、加强定点屠宰企业监管
全省各定点屠宰企业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屠宰检疫规程》的要求开展工作,对定点屠宰场严格实行全流程同步检疫监管,严把屠宰检疫“六关”,即凭证进场关、宰前检疫关、宰后检验关、出场验证关、无害化处理关和消毒关,杜绝无检疫证明、无耳标的动物进场屠宰,严防病死、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动物产品进入加工环节,进一步加强屠宰环节的监管。要对检出的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和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均作无害化处理。
3、严格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监管 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监管是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一环,要创新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的监督执法工作机制,做到对患病动物、患病动物的同群动物、疫区内易感动物、未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和未佩戴法定动物标识的动物“五个不放过”,进一步严格流通环节检疫监管。首先,开展动物检疫证章标志的规范整治活动。以启用新版动物检疫证明为契机,进一步严格证章标志管理,严打伪造、变造、转让证章标志等违法行为。其次,加强三项监督检查。加强对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等活动的全程监管。加强饲养环节的养殖档案、耳标佩戴、强制免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监管。加强市场、冷库、超市、肉品专卖店等流通场所的检疫证明及进出台账的监督检查,严格实行查证验物的监管制度,上市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持证率要达到100%。再次,加强公路检查站的管理。上岗期间要认真履行职责,要求做到执法依据上墙、执法行为规范、执法记录完善。严格按照省政府相关文件执行上路检查工作。
二、以农业强省为契机,推动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工作 湖北省自2005年开展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工作以来,综合执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针对动物卫生监督及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以“农业强省”为契机,提出了规范执法行为,进一步加大检疫监管力度,强化“防检并重”的工作理念,完善预前监督与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机制,积极推进执法主体建设,着力提升全系统的整体素质与执法能力,树立良好执法形象。明确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工作的重点:一是力推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三个基本到位”:即工作机构基本到位、工作经费基本到位、工作手段基本到位。二是在进一步督导各地健全综合执法机构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地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培训工作,计划对全省的市、县两级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支(大)队按照每市县3人进行两期培训,培养一批基层执法带头人,全面提高基层队伍的政治、法律和专业能力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素质好、能力强、水平高的动物卫生监督与畜牧兽医综合执法队伍。
近年来,针对全省部分地方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件,省所高度重视,全程跟踪关注。积极加强执法联动机制,推进跨区域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联防互动,进一步形成执法合力。同时,加强来信来访的查处力度。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接到上级交办、新闻媒体曝光、监督检查发现、群众举报等违反《动物防疫法》的案件进行登记建档,每次都派出专人赶赴当地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情况,并提出回复意见,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三、对全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做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是对公共卫生领域一些事务进行监督管理。动物卫生监督职业的外部性,决定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外延的多样性,不仅局限于动物疫病,还应包括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甚至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1、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要求进一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目前,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分散饲养比重高,规模化标准还比较低,存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这就决定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必然要面对监管对象点多、面广、难度大等挑战。随着各地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加快推进,养殖业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和群众消费安全意识的提高,对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督促和指导养殖生产者自觉遵守良好动物卫生规范,落实动物防疫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2、深入推进畜牧兽医依法行政,要求进一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动物卫生监督是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履行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法定职责,责任重大。农业部相继出台畜牧兽医综合执法相关文件后,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近年来兽医工作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业务的拓宽,执法薄弱的“短板”效应越来越明显,需要在进一步加大兽医立法的同时,尽快向立法与执法并重、更加重视执法转变,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贯彻国务院对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新部署,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新期待、适应农业依法行政新阶段的新要求,迎接发展现代畜牧业提出的新挑战,都对进一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省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以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提升执法能力为着力点,推动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全面提高兽医工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作者:李光明,湖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雄楚大街69号,邮编:430064,联系电话:027-87821395。
第二作者:蔡传鹏,湖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副所长,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雄楚大街69号,邮编:430064,联系电话:027-87821395
第二篇:加快强省建设
过去,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分别是(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投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
伟大斗争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坚决打好()的攻坚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精准脱贫
污染防治
从十九大到(20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人民 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贡献者
引领者
从19大到20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ABCDE
1954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是 工业 农业 交通运输现代化 国防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我们的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13—2015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我国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3685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逾(76)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3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两个没有变是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1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2016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500亿元,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2)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1 中国人口13.8亿,占世界人口(18.5%)。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1
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和保障。1
(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加快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三去一降一补”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2015)年11月在长沙召开。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建设()新湖南的发展愿景。富饶美丽幸福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富饶,就是要坚持发展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0美元)以上,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心忧天下”是湖南人民的情怀,(敢为人先)是湖南人民的胆识,“经世致用”是湖南人民的智慧,“坚韧不拔”是湖南人民的意志。
实现“五个大省”向“五个强省”转变,首先是要推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实现“五个大省”向“五个强省”转变,还包括要推动(开放程度)显著提高,实现从内陆大省向开放强省转变。
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愿景,需要把湖南放到(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去定位。
湖南地处中部,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特征。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有效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湖南提升经济实力、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要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作用,从而打造“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一带一部”的区位定位是指,湖南具有作为(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
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要把(岳阳)、(郴州)、(怀化)三个城市作为引领省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门户城市。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落实“一带一部”区域定位,必须大力实施(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战略。
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基本要求是以培育创新精神、开放意识为先导,以()为重点,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开放活力。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开放水平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四大创新”包括()、()、()、管理创新。
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核心内涵是以融入“一带一路”为切入点,实现()、()、()的深度开放。
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核心内涵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理念创新、()、()、()等各方面的全面创新。
湖南出台的“芙蓉人才计划”,提出了推进引才、聚才、铸才、()、()、()等六大人才工程,为了把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落实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三个着力”“四大体系”“五大基地”这个抓手。
工作层面
“三个着力”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以()为先导,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更高级阶段发展。
战略新兴产业 打造湖南全域旅游基地,要以打造国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品牌为引领。
景秀潇湘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构建“四大体系”包括科技文化创新体系、()、()、()。
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打造“五大基地”,包括科技创新基地()、()、()、全域旅游基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早是()提出的。18
()提出“中国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邓小平()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从覆盖的领域看,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短板是(经济小康)
截止到2017年底,湖南贫困发生率为()。
3.86%
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湖南与全国比较相差()
3.9个百分点
2018年湖南省要实现()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2200个左右贫困村脱贫出列。
130
扶贫是最大的民生, 突出抓好总书记交代的()三件实事,推动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
中共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战略
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 近年来,湖南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新的七大战略要求是()。
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
全面建成小康是“五位一体”的小康,是指()。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通过了《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共分六大部分,其中第(5)部分深刻阐述了纵深推进全面依法治省?
2011年7月正式出台的(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是当时全国最完备、最翔实的地方法治建设路线图。湖南为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率先在全国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诉法制度),把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考核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面依法治省,是()。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
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提高依法治理工作水平,打造法治湖南建设“升级版”,要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法治“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其中,在司法环节上,要注重()。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通过了《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共分六大部分,其中第(6)部分深刻阐述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从严治党,要害在“治”。从中央到地方,各单位、各部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
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所谓“全面”是指()。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准用好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要()。
第三篇:建设农业强省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设农业强省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李成龙
黑龙江是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有较好基础、发展有巨大潜力的农业大省。1995年省委七届四次会议做出了由农业大省建设成农业强省的决定。现在这一决定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怎样建设农业强省?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为我们指明了建设农业强省的基本指导方针。加速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对于我们建设农业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加速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加速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这是由农业强省的本质特征、我省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建设农业强省战略规划的总体要求决定的。
1.农业强省的农业,必须是产出总量高,向省外供给量大,在全国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的农业。黑龙江由农业大省建成农业强省,要使粮食总产量有突破性进展,农产品有效供给居全国前列,对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突出贡献。改革以来,黑龙江粮食产量已连续登上300亿斤、400亿斤、500亿斤三个台阶,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2000年全国需要增产800亿斤到1000亿斤粮食,黑龙江承担了150亿斤任务。到2010年黑龙江的粮食产量要在“八五”末期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00亿斤。显然,为完成这样的要求,农业增长方式必须加速实行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
2.农业强省的农业,必须是广义农业系统各结构部分都合理发展的农业。黑龙江建设农业强省,要发展多元结构大农业,在充分开发利用农业国土资源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黑龙江的农业国土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均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林地面积3.2亿亩,是全国最大的林区;牧草地6500万亩,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可利用水面1000万亩;苇塘450万亩。此外,还有8300万亩后备土地资源,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这些国土资源在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运用下,利用率极低,过耗与沉睡并存。建设农业强省,就要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大力发展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多种产业的大农业,把黑龙江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畜产品、林产品生产基地。为此,就不能沿袭粗放型增长方式,而要实行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农业强省的农业,必须在本省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进中有突出重要地位,对本省经济发展起重要牵动作用,黑龙江建设农业强省,要大力发展农业后续产业,使同农业关联的产业链条成为有黑龙江特色的优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黑龙江经济健康发展、良性循环起关键性作用。长期以来,黑龙江丰富的农业资源,只提供原字号产品的初级产品,各类农产品加工的比重和深度都很小。目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的产值和利税,只占领全省工业总产值和利税的17.20%和15.4%,分别低于全国平均值12.1和7.8个百分点。后续产业不发达,产业链条短,是黑龙江农业的一个突出弱点。也是黑龙江经济的一个突出弱点。建设强省,要大力发展农业产品加工工业体系,把黑龙江建设成为国家重点的食品、饲料、林产工业基地;大力提高农业后续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这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集约化发展,使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加工增值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竞争,求得发展。
4.农业强省的农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农业。黑龙江建设农业强省,要加强国土的整治与保护,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生态环境基础。建国以来,黑龙江虽然把昔日的“北大荒”开发建设成为“北大仓”,但传统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长方式,却给国土资源造成重大破坏:耕地有机质由开垦初期8—12%下降到6%;草原“三化”(沙化、退化、盐碱化)面积达600万亩;森林过伐,导致灾害性天气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全省水土流失面积7500万亩,其中耕地6000万亩,水土侵蚀区每年流失表土0.3—1厘米;„„这些都在昭示,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已经走向了尽头,如不变转增长方式,我省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建设农业走集约型增长之路,把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整治结合起来。
5.农业强省,必须有繁荣富裕、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黑龙江建设农业强省,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繁荣富裕的新农村,在增大农村经济总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过去,黑龙江农村一直单一发展种植业,种植业中又单一发展粮食种植业,产业结构单一,以致农村经济总量不大,实力不强。改革以来,以粮牧企为重点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村经济面貌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变。但畜业作为一项独立产业还在从种植业附属地位分离过程中,经营粗放;乡镇企业现仍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经济的路子;农村其他各业,正从无到有,其生产经营状况也只是追求外延式的数量扩张。这些都阻碍着农村经济有效发展的整体实力的增强,为在增大农村经济总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把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途径
1.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实质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这种转变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科教兴农,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此,一是大力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和应用,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成熟技术组装配套以及良种培育与开发方面搞突破。我省农业近年连续丰收,起到突出作用的就是大面积推广了玉米、水稻、大豆、甜菜等农作物高产模式栽培技术。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有同这种转变相适应的优质高产早熟抗逆作物新品种。二是着眼于农牧渔多元结构大农业和后续产业链条各环节,研究、开发、引进和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提高所有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三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研和推广有其特殊性,必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四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我省农民的平均文化程度只有6.6年,不适应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需要,要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改革和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把农业职业教育纳入农村中学教程,成立初等、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和农民技术学校。一些地方实施的“绿色证书工程”,组织农民技术研究会,开展“科普之冬”、“科普之夏”等活动,对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都有积极作用,应该坚持和推广。我省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仅为40%,同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相距甚远,应努力提高。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改革同步进行
经济转轨和增长方式转型,二者相辅相成,要同步推进,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体制条件,形成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机制。传统计划经济在黑龙江的影响特别深重,强调这一点就更为重要。一是深化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通过延
长耕地承包期,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以有利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在草原和水面开发中,要按照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做法,把可开发利用的草原和水面全部承包下去,以推动对这些资源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转变。在国营农场,要完善大农场套家庭农场的双层经济,释放农垦职工转变增长方式的积极性,在我国有林区,要大范围推行以工资田、劳保田、就业田、养老保险林、家庭林场为主要内容的分户经营。这既是兴林解困的重要措施,也是转变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二是完善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市场,在重要农产品产地或集散地,兴建一批贯通城乡、辅射全省、吸引外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并积极发育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努力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必要的前提。三是改善宏观调控,实行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技术支持、资金投入、要素供给、资源利用、价格诱导、市场服务、风险保障等途径,从多方面促进农业在发展中实现增长方式转变。
3.推行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
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家庭承包制基础上,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通过合同契约关系把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销售者联结起来,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工,形成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格局。实践表明,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改变了农业只从事低层次原料生产的传统方式,实现了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培植壮大一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产业和产业链,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了区域和省区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发展能力,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必须走的途径。我省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推行了粮牧企、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并取得积极成效,应在这个基础上大力推行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我省农业增长方式粗放落后的重要根源。实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我省有8000多万亩中低产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3。目前是1/3的高产田生产全省产量1/2的粮食;而这2/3的耕地只生产另1/2产量的粮食。要强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栽培措施加大改造中低产田的力度。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我省可灌溉的农田很少,基本上全靠天然降水,排水情况同样相当薄弱,必须加强排灌设施建设。西部干旱地区主要是抗春旱、伏旱水源工程建设。东部易涝地区主要是除涝工程、堤防工程和田间配套建设。三是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这项工程应以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半山区、丘陵漫岗区的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四是防护林建设。包括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我省部分和各市县的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农业。
5.开放开发、联合开发
所谓开放开发、联合开发,就是吸引省外国外客商来黑龙江投资开发;引导城市企业富余生产要素向农业分流;引导省内人多地少地区劳动力到人口稀疏地区搞异地开发。这是黑龙江发挥自身特有优势的战略谋划,现已呈现发展的好势头。国外如韩国、泰国、新加坡的一些大企业集
团,省外如有名的山西昔阳“大寨大队”,均已参与。省内四大中直煤矿已确定开发100万亩、兵器企业40万亩、大庆油田30万亩,并仿照农村的经营机制落实。省内传统农区如绥化市,1995年异地开发面积已经达到37万亩,其中市啤酒厂、烟草等单位开发规模达到万亩以上,有的村异地开发面积已超过本村原有耕地。开放开发联合开发,不仅加大了开发力度,而且必然会在观念、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为农业注入新的活力,有益于集约型增长方式的生长。6.加强小城镇发展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加强以城关镇(含县级市的建成区)为中心的小城镇的发展建设。首先是发挥小城联结中心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作用和小区域的经济中心作用,为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服务。其次是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集聚,解决分散布局存在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供应短缺,土地与资源使用不经济,污染环境和缺少分工协作效益等问题,使其向集约化发展。再次是发展城镇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农业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转变产生的剩余劳动力。要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把城市产业与乡村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城市产业与乡村产业的关联度,发挥城市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对乡村产业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二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构筑中心城市为所联系的广大农村服务,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服务的物质技术载体。三是城乡市场一体化,城乡通开,发挥城乡市场各自的特点和二者结合的优势,形成四通八达的流通网络和发育健全的市场机制,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四是城乡科技进步一体化,把城乡科技进步纳入的科技发展规划,推进城市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援农村,促进城市科技与乡村生产相结合,以利于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第四篇:广东文化强省建设
1、请结合实际谈谈,在当前建设文化强省的语境下,在当今广东经济、社会面临新一阶段发展机遇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广东精神”?它与我们以往多有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又应当怎样践行新时代的“广东精神”?
答:汪洋书记提出要提炼新时期“广东精神”后,全省上下掀起了一股讨论广东精神的热潮。务实、开放、包容„„这些几乎已经成为广东符号与广东印象的标签,再次成为南粤大地的热词。
毋庸置疑,时下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广东都将处于攻坚时代——转型升级需要攻坚、社会服务创新需要攻坚、深入改革需要攻坚„„此时的广东,未来广东,尽管已经22年勇夺全国经济总量冠军,并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广东丝毫松懈不得、骄傲不得。回首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工作取得的骄人成就,将来的路,我们更需要提炼出广东精神,加以弘扬,以实现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与建设幸福广东的全面胜利。结合新时期、新背景,我们需要弘扬怎样的广东精神?
务实。广东人历来以务实而著称,但由于近年来兄弟省份、兄弟省份的城市与广东及广东各城市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短,也让不少广东民众、广东的领导干部沾染了浮夸的习气。害怕被超越、害怕被换位;因此不惜不切实际地推工程、上项目。甚至一些地方领导为了任期内能交出高分的成绩单,寅吃卯粮、涸泽而渔,表面上数据风光,实际上却为地方科学发展埋下定时炸弹。因此,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广东要沉住气,说到底要秉持务实的优良传统。现阶段来看,把转型升级的工作做好办实,就是最大的务实。转型升级,也许短期的经济增长率会不好看;但最终的受益者始终是老百姓。只有经济增长的质量上去了,那么老百姓才能分享更多的蛋糕。因此,务实,就是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不搞浮夸风、不搞“短平快”、不为一时的脸面。切实将转型升级工作做好,离不开务实的态度与理念。
开拓。广东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开拓”的意识。在国内内需市场潜力巨大与经济全球化加快的大背景下,广东需要继续当好拓荒牛。广货长年出口旺盛,为广东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强心剂。但在传统的贸易伙伴出现经济、消费疲软之际,广东该如何寻求新的发展极?瞄准国内腹地、瞄准新兴市场。在汪洋等省领导的推介下,广货近来大力挺进中西部、东盟等新兴市场。广货在国内攻城掠地,已经成为广东开拓意识、开拓精神的新时代范例。然而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广货在开拓市场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东盟市场等国外新兴市场。我们的省领导有开拓意识不行,也要广东商人、广东民众弘扬开拓精神,积极迈出“家门”的步伐。
敢为。广东敢为天下先,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然而也要看到由于广东经济的长期领先,无论是改革的魄力与勇气方面,都出现了懈怠、削减的迹象。这对颇需改革攻关的广东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愈是到关键时刻,愈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否则就容易被追兵“弯道超车”。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广东不先行先试,那么江苏、浙江就走在前头了。改革是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倘若广东不敢改革、不轻易改革;那么就难免会丧失经济发展水平乃至经济总量的领先地位。因此,全省上下要弘扬“敢为”的精神,鼓励、提倡敢于尝试、敢于改革,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只要不与科学发展的大方向背道而驰,要接受、原谅试错、改错。
致远。也许我们现在做的事情,短期收获不到什么实实在在的效果,甚至现在还会招徕批评、责骂、否定不断。但是只要是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建设幸福广东,就要有不怕暂时挨骂、不惧暂时被批的勇气与理念。功不在当代、功不在近期;但却是利于广东的后世子孙的。因此,要弘扬致远的精神,为当下考虑的同时,更要为将来考虑、为子孙考虑。建设幸福广东、低碳广东、法治广东„„都是“利在千秋”的重要战略部署,也许五年十年内收效不那么明显;但只要持之以恒、坚定不移,那么将来的广东人一定感谢我们现在所做的。
自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最大的省情。尽管经济欠发达的非珠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形势渐入佳境,已经显现突出的后发优势。但还是有不少欠发达地区的领导干部、民众埋怨这、埋怨那,怪国家、省没给足够的政策、没给足够的资金、没给足够项目。内因是个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对于城市也一样。广东已经进入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一方面既要省和发达地区加大支持、扶持力度,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欠发达地区牢牢把握机遇,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为迎接新一轮大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对待后发地区而言如此,先发地区亦然。部分先发地区总是盯着优惠政策不放,已有“特”,想更“特”。步入优惠政策才能发展的误区,是危险的,也是不可靠的。全国上下这么多省份、这么多城市,谁不想多些优惠、多些政策?国家能给多少?倒不如好好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做到自强不息、自我突破,而不是动不动要省出面、国家点头。自己的功夫还没下足,就老是依赖外部力量推一把,这也是不大现实的。
广东,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起点、新使命、新任务,这需要用好我们的传家宝——广东精神。只要弘扬好广东精神,那么辉煌永远属于广东、广东人民。
这种“广东精神”与我们以往多有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从古到今,开放兼容是岭南文化最重要的特色。岭南文化天生具有开放兼容的品性。岭南文化是在百越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与外来文化长期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广东人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品格。
广东人不安于现状,不满足封闭在自我循环的小圈子里,具有向外拓展的特征。广东人移居海外,始于唐宋,从明代开始,更有成批的人出国谋生。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是广东人出国人数最多时期。由于人多地少,战乱饥荒,生存条件较差,广东人又有较浓厚的商业意识,且有地处沿海的便利,大批广东人外出到异国他乡打工、做生意。广东侨居海外的乡亲人数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粤东地区旅居海外的乡亲人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从南洋首富郑智勇到华人首富李嘉诚以及霍英东、曾宪梓等等,广东人“走出去”,闯天下,打拼出一片新天地。移民文化和商品意识造就了广东人的开放观念和无止境的追求。在海外移民的过程中,岭南文化向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传播,同时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独特的岭南文化造就了广东人开放兼容的博大胸怀。
改革开放的实践,更让广东人先行先试,经受新的洗礼,树立起开放、兼容、开拓的崭新形象。广东人民敢于面对外部世界,吸纳人类文明精华,坚持排污不排外。引进大量境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国内外大量人才,广东容纳和吸引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外来工,更是体现了广东人开放兼容的精神。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进一步增多,广东请进来,走出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十二年来,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已被打造成我省与世界五百强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我省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在拓宽我省的国际视野,推进国际合作,塑造国际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更应该树立世界眼光,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开放兼容,海纳百川,拥抱世界,融入世界。
敢为人先是广东人显著的精神品格。可以说,用敢为人先表达广东精神是“躲不开、绕不过”的,是恰如其分的。岭南文化是以海洋文化为基础,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并重的文化。海洋文化具有勇于拓展、善于创新、敢于冒险、同舟共济的特征。这些特征蕴含了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海内外广东人都以敢为人先,敢闯敢冒,敢于冲破僵化观念和陈规陋习的束缚著称于世。他们以大海弄潮儿的无畏气概,奋力拼搏,充分体现可贵的首创精神。
历史上,广东人有着“闯荡世界”的眼光和气魄,许多广东人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拼搏创业,成了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拓荒牛”。近现代,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维新变法,到孙中山、廖仲恺等一大批仁人志士推翻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都是敢为人先精神的生动体现。
鸦片战争以来,广东人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国民党一大在广州举行,黄埔军校在广州创立,海陆丰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彭湃、毛泽东等相继主持广州农讲所,省港大罢工,东征北伐„„一个个历史事件,充分体现了广东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广东人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
从“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到中国国内制成第一架飞机的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冯如;从广东籍左翼作家洪灵菲、冯乃超、戴平万、冯铿等成为中国创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一支重要生力军,到当今学者泰斗、一代宗师饶宗颐;从人民电影事业的开创者陈波儿、蔡楚生,到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开创者、奠基人梅益„„无不体现广东人敢为人先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是处处表现出敢为人先的精神。从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到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从建设文化强省、到创新社会管理,广东人都勇立潮头。他们敢闯敢冒,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的佳绩。敢于“杀出一条血路来”,成为新时期广东人精神的形象描述。可以说,敢为人先是广东人当之无愧的文化精神。当前,广东要继续当好排头兵,仍然需要发扬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
文明向上既是新时期广东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党的十七大明确作出的要求和部署。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文明向上。
文明向上富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它既立足广东,又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放眼未来。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广东精神内涵之一,这里特指精神财富。人类发展史就是从动物到文明人的进化史。追求和向往文明是永无止境的,也是没有国界的。昂扬向上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新人。人民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理论创新的热土。“两个文明建设”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全省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不自满,不停步,不懈怠,不僵化,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也是广东鲜明的时代精神。提炼打造文明向上的“广东精神”,体现出广东特色和独创性,是广东精神区别于其他省区市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
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实现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科学发展的试验区,率先建成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地区任重道远,迫切需要凝聚文明向上精神。只有广东率先践行文明向上精神,为全国作出示范和榜样,才能推动我国成为文明向上的国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才能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2009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强调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以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提升文化软实力,基础在于提高公民素质。只有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们的理想信念才能树立,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才会形成。从而,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在培育文明向上精神上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面对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面对“小悦悦事件”反映出来道德滑坡现象,亟待整个国家和民族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以党和政府的文明向上的精神引领社会的价值取向。因而,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文明向上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广东在这方面也应该先走一步。
我们又应当怎样践行新时代的“广东精神”?汪洋书记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大力弘扬岭南优秀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弘扬新时期的广东精神,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必将为广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认为,“广东精神”的提出,不只是一句口号,关键还在于践行。
“广东精神”一出台,各大报纸网站也都相应的进行宣传,如今,新广东精神迅速传遍南粤,打开各大广东网站的论坛,对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有很多观点和跟帖,短短时间就形成了“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思想共振。虽然广东精神只有短短的三句话,九个字,但它的理念是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提高人民道德修养,提升广东文明形象的时代要求。
“广东精神”,不能像一阵风,而是要深入到广大人民的心坎里去,让大家都来积极践行。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需要社会,团体,市民的一同努力,将之转化为行动引领。“广东精神”应作为当前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使之成为改革发展实际行动的引领。新的历史时期,政府机关要讲求
“政德”,企业商人要坚持“职德”,家人朋友要重视“道德”,有了良好的道德风尚,才能将“厚于德”更好地实践到“敏于行”上来。
“敏于行”是对新广东精神关键在于践行的体现,也体现了一种先行先试、不尚空谈、务实敢闯的精神,这也正是我们广东精神的内在动力。广东精神的实质是要多做实事,多做有益的事,而不是在于呼口号,在于唱颂歌唱。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目标,不需要过多的数字,不强调太多的精神,要的是以精神作为引领,切切实实做出好事来。
作为新时代的广东人,新时期广东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主流价值观,它是当代广东人实干精神的彰显,我们应当以新广东精神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为建设幸福新广东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五篇:二、建设文化强省
1、请结合实际谈谈,在当前建设文化强省的语境下,在当今广东经济、社会面临新一阶段发展机遇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广东精神”?它与我们以往多有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又应当怎样践行新时代的“广东精神”?
答:(1)结合我们广东的实际情况,在当前建设文化强省的语境下,在当今广东经济、社会面临新一阶段发展机遇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是指”侧重于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广东精神的来源和基础;“诚于信”侧重于对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融合和坚守,是广东精神的时代要求;“敏于行”侧重于对敏行、敢为、实干的当代广东鲜明特色精神的彰显,是广东精神不断发展并永葆生机的内在动力。“厚于德”是指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甘于奉献,它既是一种美德也代表了广东人民的追求。“诚于信”是一种做事的原则,实际上就是要做到真诚、友信。“敏于行”是一种行事的风格,“敏于行”是指不空谈,务实、不张扬,很敏锐地知道世界发展的趋势,敢于先行一步。(2)“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提法既体现了广东特色,与我们以往多次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岭南文化历来倡导尚德、乐善、好施,造就了广东人宽厚的精神品格;广东在对内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形成了讲诚信、重契约的历史传统;广东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敢想敢干,具有敏于行的行为特征。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广东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的现象,时代呼唤整体 道德水平的提高;广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下一步培育诚信意识、契约精 神;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过程中,也将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善于把握发展机遇,敢想会干,才能化解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广东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精神支撑。所以说广东精神体现了广东特色,与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我个人认为,要践行新时代的“广东精神”,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①我们要清楚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广东精神是一种道德追求,是一种精神信仰,也是一种道德力量,它是不分群体,不分阶层的,在广东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践行广东精神。因为一个人生活的环境跟当地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社会氛围是息息相关的,每一个人都要在其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整个社会向善的风气才能弘扬起来。当然,党政领导干部在践行广东精神方面更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起到践行广东精神的榜样力量。②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需重视榜样的力量实践广东精神需要全体广东人的努力,我觉得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要明确实践“广东精神”的具体要求;树立实践“广东精神”的先进典型,通过榜样 的力量培养广东人践行“广东精神”的自觉; 将“广东精神”转化为具体的道德 规范、行为准则。比如以推进广东志愿服务开展及创新来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志愿者,在践行广东精神的过程中他也是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志愿服务、志愿者精神是一 种新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基于德、立于信、践于行”的。志愿者的这种行为是基于德的,因为它是利他的,同时也立于信,大家找到志同道合者共同来服 务社会,而且他们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付诸实践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志愿者 服务跟我们所倡导的广东精神是相符的,可以成为我们践行广东精神的一个重要 的方式。再比如,让“广东精神”走进课堂,让广大学生明白“广东精神”的基本内 涵与实践要求;其次,要让广大学生认同“广东精神”,将“广东精神”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再次,要让广大学生将“广东精神”落实到行动上,将“广东精神”转化为创业干事的具体实践。③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人人有责。开展广东精神的活动当中一定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干实事、求实效,真正使广东精神在全省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发芽,让广东精神之花处处盛开。一方面,我们要有实践“广东精神”的文化自觉,明确实践“广东精神”的重要 性和实践“广东精神”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有实践“广东精神”的文化自信,相信通过践行“广东精神”能化解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彰显“广东精神”的魅力,有了这样一种文化自信,就能够把广东精神的精神品格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作为一个公民,生活在广东,我们要认同、理解和践行广东精神。从小事做起,贯穿于具体工作的细小环节,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培养家 园意识”,我也希望广东人和来到广东工作生活的新广东人能够真诚地融入到广东的大家庭里,来宣传和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作为教师,实践“广东精神”,最重要的是在教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体现“广东精神”的要求,各项工作都做到“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比如,以厚德的精神关爱学生,行为示范,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表率的作用,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以诚信的品格从事研究,不浮躁、不造假;以敏行的品 格从事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多思考、多创新。建设文化强省 打造“广东精神”。汪洋要求认真反思“小悦悦事件” 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大文化强省建设力度。着重突出提炼打造“广东精神”、推进文化民生工作、做大做强广东文化产业、擦亮叫响广东文化品牌等方面工作。针对最近我省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汪洋在常委会上要求进行认真的反思,结合贯彻全会精神,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