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国家远程教育比较1(huyibo2)
比较西方名牌大学远程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胡一波 ,闫爱锋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和中国目前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状况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除了通过现有受限的常规大学教育培养之外,网格远程教育重责难辞,并进一步阐述了现代网格远程教育实施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的必要性、可行性、前瞻性、必然性。
关 键 词:创新型国家网格远程教育交互性资源整合创新教育
作者简介:
胡一波(1978-),男,陕西咸阳人,研究生学历,西安外事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与防护。
闫爱锋(1980-),女,陕西咸阳人,本科学历,西安外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06年政府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号召,而建立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教育,因此,大学无疑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基地,但有限的大学规模、地域限制、优质资源难以共享等问题,都会导致创新教育的普及程度及实施困难。
网格(继网络教育之后的一种提法,网格是在现有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先进的设备,实现资源整合及精确定位,后面现代远程教育即网格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无非是“春风拂面沁人心”,从纵深方面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很好的途径。信息时代的未来教育---网格远程教育,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开发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建设网格远程教育有利我国重点大学(科研机构)甚至整个大学教育紧跟国际趋势,顺应时代发展,切实高效实施创新教育;有利解决我国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和有限教育资源供需的矛盾:
1)我国高等教育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卖方市场,目前经济形式下大幅度增加教育财政投入,扩大传统高等教育规模是不太现实的;2)有利于构建终生教育,实现学校型社会。
目前,美国远程教育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国家之一的美国现代远程教育状况。
一、美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
1、发展概况
美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普及化,1999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63%。目前美国远处教育也是最大规模的国家,3700所高等学校中就有72%向社会提供各种远程教育,最新数据表明,[1]在200多万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中,20万人是注册参加远程教育课程学习的。学历教
育是美国高等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现有的166万远程教育学生中,就有134万攻读学历或学位课程。
美国高效远程教育偏重文理和管理学科,主要集中在外语、工商管理、金融、会计等专
[2]业,占网络课程总数的70%。
2、市场定位
就业市场对技术和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要求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工作比率将介于70%-90%。美国兼职研究生数量飞速增长,一半以上年龄超过30岁,近1/4的人年龄在40
[3]以上。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比大学本科教育起步较晚,但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美国一流大学教育理念和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从需求出发,以传统教育为主体,作为一种面向社会、面向学习者的补充和扩展服务。
美国一流大学对远程教育持一种不冷不热的态度,根据市场需求、自身资源优势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探索和有限度地发展,在动态前进中探求未来发展之路。
美国一流大学认为:作为一种交互性教育,保证质量的关键在于保证交互性,于是增加的教育成本无疑将超过在声像制品中添加学习向导等成本,使远程教育远远超过在校生的继续教育课程的投入,导致在线学生平均教育时间是在校生学生的2-3倍。
3、未来发展趋势
美国一流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队未来发展趋势的态度是:“不是守旧,而是创新”,多元化的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大学将以一种更富于成本效益型的方式向全世界推出精英教育机会。
二、中美两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比较分析
我国的网格远程教育是在CERNET建成后才开展网络教育之后的,起步较晚,发展较快。从网上教学的站点和数量来看,多数分布于国内名牌大学,网上教学作为现代远程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正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但应该看到,我国在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美国相比还存在以下多方面问题。
1.计算机普及率偏低是阻碍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计算机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普及率非常低,社会上没有广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更谈不上进入Internet。而上网又是远程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也就是远程教育很难进一步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原因。目前,一些远程教育主要还是集中在各个学校的多媒体机房中,使教学对象受到了一定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只有当计算机真正达到社会普及时,才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黄金发展时期。美国的计算机普及率比我国高出许多,早在1996年,克林顿总统就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该行动纲领指出:到2000年以后全美中小学电脑都将连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21世纪现代技术教育。
2.现代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还缺少更广泛的资源合作或者资源整合。目前教育部已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50多所通过网络开展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这些大学基本上都是采取学校与电信部门联合办学方式进行的。现代远程教育依托一家网络技术公司,利用其在网络及信息传输方面的技术与设备,通过现有的省、地市远程教学网和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等邮电公网传输信息,这种单一模式不利于资源的精品化、规模化和开放性。
3.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由于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基本上还处于探索与实验阶段,在信息处理技术、网络传输、招生管理等很多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在美国,教育部已经向224家包括大学、州机关、学校以及非盈利研究机构等部门授权,创建帮助教师备课的软件。
4.各自为政阻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进一步规模化、大众化发展。许多学校和企业为了自己的“名声”和“品牌”而固步自封,严重的本位主义与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造成了众多网校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规模这一现实。众所周知,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是教育资源的共享,这种资源包括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等。而目前多数网校则只是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向社会开放,虽然做到了部分资源共享,但这种共享的范围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充其量只达到单向的资源共享,造成了现代远程教育动作模式的僵化和一成不变。
5.社会宣传做得不够,许多人还不知道或不清楚这一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和大众化。美国的主导产业是信息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换代频繁,客观造就了大量需要继续学习的群体,终身学习成为美国深入人心的一个观念。又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无升学压力,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网络作为一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手段,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具体如何发展,还有待于人们在实践中去探索。
6.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倾斜政策。从中国网络总体水平来看,远程教育似乎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远程教育的对象是欠发达地区的人群,而这些地区的网络设施以及人员文化背景还不够完善,人们难以得到便利的上网条件,更谈不上远程教育了。美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学校、图书馆跨越“数字分水岭”,实施了E-rate计划,即折扣补助计划,它是由联邦政府通讯委员会的通讯服务基金支付,每年向有待帮助的学校、图书馆提供超过19亿美元的高速上网、Internet配线和长途通信的费用折扣。
三、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对现代远程教育高度重视。中央早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体系。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在1999年国务院就转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利用中国教育和科研网及卫星电视教育网,构筑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专业平台,软件开发和资源建设并重,并组织一批重大的现代远程教育应用项目。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央政府将集中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并广泛吸取地方、企业、个人的资金和力量,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构造。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中,要实现三个“两手抓”,即硬件、软件建设两手抓,网络、卫星两手抓,教育软件开发和产业化两手抓。重视发挥高等学校在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在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从而在整体义务教育中降低成本。并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国家要实施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等教育发展重点工程,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
[4]区、民族地区以及薄弱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倾斜,网格远程教育角色不可忽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结合美国的经验,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要在以下方面同时采取有力措施:
1.政府和学校要加大力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现代远程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并在政策上将大力支持。可以说,我国在网络教育意识上并不比美国逊色。关键是政策能否得到彻底实施,并对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要制定加速发展高校远程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在人力、物力、课程建设诸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建设规划,明确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开发的目标、思路和步骤,确定建设标准和要求。尽快建立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地方能够用相同的方式使用Internet学习。
2.建设宽带高速的广域网络。现代远程教育需要大量的数据传输处理,必须由高速的网络平台来实现。在目前Internet总体速率还不是太高的情况下,如何使信息的传输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网络实际传输效率;二是降低传输,尽量利用目前较低的速率传输那些最重要的信息。
3.重点抓好多媒体教学信息库建设和开发,包括教学内容信息和教学课件的开发。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及形式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必须投入足够的资金与人力,制作一批内容新、形式生动、界面友好的网络多媒体课件。
4.创造方便的上网学习条件。在网络上建设各类多媒体教室、多媒体阅览室,供学生学习使用。对学生在网上的访问和信息下载权限应予以保障,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特点选择学习内容。
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变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综合国力、保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在经济、科技和教育全球化趋势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这个状况,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可以和知名西方发达的远程教育模式合作,以融合而呈现创新,以吸取而辐射特色,关键在于互动性的提高,在于程序的灵活算法实现和先进的网络设备。因此,未来教育发展层次的高低,与教育网络的建设与否息息相关。落后的教学手段与封闭的教学模式与科学的创新教育模式相违背,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而要更广泛地,更深层次地实施创新教育,那么就需要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建立起全方位、互动式交流的全新网格(网络)教育环境。这种教育的功效正如我国著名民办教育家黄藤教授所
[5]提出的教育理念“校无大小、教无高下、学无长幼、育无国界”,否则,将酿成所谓的“被
世界遗忘的角落”。
参考资料:
[1]邓尚民,袁玉珍《中美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状况比较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9期
[2]《WTO带来挑战与机遇》,《中国教育报》,2002-3-4
[3]杨自文等,《美国的远程研究生教育》,《现代远程教育》1999年4期
[4]《湖南统计信息网》http://.cn
通讯地址:西安外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77
英文:Econom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77
第二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都属于代议制度范畴,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较,是更先进的民主制度,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前者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体表现在:
其一,性质不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一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掌权,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它与西方国家的阶级关系、政党制度、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实质是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其二,代议制机关组成人员的阶级基础不同。西方国家议会虽然打着“全民的”、“普遍的”、“平等的”、“超阶级的”选举制度招牌,其实选出的议员多数是有产者,或者是有产阶级的代理人和辩护士。从表面上看,议员都是由选民选举的,似乎是民主的,但实际上是有钱人的民主,是一种金钱和权力的交易。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代表机关的组成人员则都是根据人民意志选举出来的各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来行使国家权力。
其三,职权不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今世界最民主的制度。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和各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工作,充分发挥国家机构的职能作用,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总统(政府)、议会、司法三权分立,矛盾很多,难以统一。
其四,与选民关系不同。西方国家议会议员一经选出后,选民无权罢免。这说明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和不彻底性。而我国的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选民或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这说明人民权力的至高性和权威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必须服从人民的意志,按照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办事。
我们之所以不能照搬西方“三权分立”,除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三权分立”优越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三权分立”不能适应我国国体的要求。
其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与这种国家性质相适应的只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决定了劳动者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决定了人民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只能实行“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这一国体相适应,我们的政体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邓小平同志说:“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要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而不是美国式的三权鼎立制度。”
其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如果放弃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必然动摇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根基,动摇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其三,我国实行的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另一方面,又保证了人民意志的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了决策的效率。
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这种制度使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国的立法、行政、司法也有必要的分工,也分设了三种机关各司其职,但它们之间不是三权分立、互相平等的关系。三权之中立法权居首位,行政、司法均从属于它。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掌握立法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居最高地位。我国正是通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体现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点和长处,就在于它符合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符合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这一重要原则。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指出:“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
当然,目前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党风和社会风气还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吏治、司法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表现得还比较突出,广大人民不满意。但这并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造成的,更不能作为在中国照搬“三权分立”那一套的借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多年来的历程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这个制度受到破坏,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那么,如何认识“三权分立”?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这一制度?
我们应用历史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来认识这一制度。三权分立学说作为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斗争的理论武器,曾经起到了进步的历史作用;这一学说提出的“为了防止权力滥用则必须对权力加以限制和监督”的思想,对于人们探索国家权力的监督问题不无启发。但是,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形式,不符合我国国情,不应照搬。这是因为:
第一,三权分立制度的确立有其深刻的经济和政治根源。它是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生活所导致的利益多元化的状况相适应。在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民主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通过分权制约的方式来协调内部不同利益的冲突,防止某个集团或阶层的专制,维护资产阶级的长久统治。
第二,随着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发展,三权分立制度已经同资产阶级多党制融为一体。三权分立框架内的权力制约,实质是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竞斗。例如,今天的美国,立法权(国会)和行政权(总统)之间的制约,基本上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制约。
第三,三权分立本质上是占社会少数的资产阶级所享有的民主形式,总统也好,首相也好,议员也好,大法官也好,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家或代表人物。广大的人民群众在这种制度内的作用和影响是无足轻重的。
第四,这种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一是影响国家权力的统一,特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往往造成几个权力机关各说一套,多个声音,造成社会上人们的思想混乱,无所适从。这是西方国家普通民众对政治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由于三权之间的互相牵扯,往往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发生。
总之,三权分立是同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特征相适应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不适合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国情,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在我国,只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因为:我国实行的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体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广大的人民群众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另一方面,又保证了人民意志的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了决策的效率;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其他权力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按照职能分工协调一致工作。这种制度使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已经找到的、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能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有效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政治刮度。这种制度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在这种制度内部,我们完全可能、也有能力解决好权力的监督问题,而不必采用三权分立的方式
第三篇: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
当我上这节形势与政策的课的时候,我觉得不以为然。因为个人认为,西方再怎样渗透,也抵不过我们中国多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上完这节课,我感到再小的一件事也是一种潜而默化的渗透。很多外国的文化输入我国,例如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信息网络等媒体。无时无刻的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英雄主义的电影无时无刻改变我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那么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起源,怎么渗透我们。这是我现在想讨论的议题。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意识形态作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并把它渗透到方方面面。
近几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继续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外,还采取了一些新的手法:一是在全球范围内借苏东剧变和冷战结束极力宣扬“淡化意识形态”,企图让我们淡化政治意识形态,淡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淡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利用我们执政党内少数党员和政府中少数公务员的工作失误、少数分子的腐败行为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添枝加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加以丑化,企图使大众对共产党失去信任,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三是利用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一事实,通过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无用了”、“社会主义失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等,企图搞乱人们的思想。四是强化西方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企图利用西方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影响和动摇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信念,从而逐渐侵蚀社会主义的基础。五是散布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黄祸论”等论调“妖魔化”中国,攻击中国的爱国主义为“狭隘民族主义”,视中国的社会主义为“极权主义”,企图搞乱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削弱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六是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文化“植入”。西方国家通过与我国经济交往挟带意识形态“私货”,把“人权”、“人道主义”同经济活动挂钩,利用一切手段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近似强制的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以达到“以接触促演变”的目的。七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信息网络等媒体输出文化产品,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策略,要害是要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破坏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以达到人们对共产党信任的丧失和对社会主义信心的丧失。而这一切,恰恰针对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趋势虽然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地方还严重存在,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非混淆、善恶颠倒、荣辱不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有一些人极力散布“淡化意识形态”,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等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挑战。我国正在丧失自我认同的国家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变得越来越模糊,道德意识形态出现某种程度的滑坡。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会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从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但长期形成的这种独特文明并没有得到世界各个民族的完全认同。这既为西方国家进行价值观渗透和宗教势力进行宗教渗透提供了机会,也为我们用统一文明凝聚国人思想提出了难题。我们这样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思想处于混乱状态,则有可能演变成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剧变,就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对整个世界也是一场灾难。
我们必须从提高综合国力、掌握国际文化竞争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勇于面对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形势,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维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
编撰者:关荣昌
班级:英语(英法双语1303班)
第四篇: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思考题
名词解释:
政治制度
宪政
违宪审查制度
选举监督制度
政党制度
利益集团
简答题:
西方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并举例说明。
议会君主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制的主要特点。
单一制和联邦制国家结构的主要特点。
西方宪法中体现的基本原则。
竞选宣传的必要条件。
政党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西方国家议会的主要议事规则。
司法权的基本特征。
司法独立原则的基本含义。
列举美国/法国/俄罗斯总统的主要行政权力(四项以上)。日本象征性天皇制的主要特点。
论述题:
评述多数代表制、比例代表制和混合代表制。
评述政党对立法、行政和司法过程的影响(可以某一国家为例)。比较英美两党制的组织特点和运作方式的异同。
评述美国两院制的成因及特点。
评述西方议会的立法权/监督权。
23个司法大案中的任意一个。
第五篇:西方国家的感恩节
感恩节(Thanksgiving)
感恩节是美国民间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the4th Thursday in November)。
感恩节的起源有一段有趣但很复杂的历史,这一段历史要从英国的宗教史说起。大约16世纪中叶,在英国教会内出现了改革派。他们主张清除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烦琐的礼仪,取消教堂内华丽的装饰,反对封建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主张过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因而被人称为清教徒。清教徒中又分为温和派和激进派。温和派主张君主立宪,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的利益。激进派则提倡共和政体,坚持政教分离,主张用长老制改组国会,代表中小资产阶级贵族的利益,后来遭到当局的迫害,部分清教徒于是被迫逃亡国外。
1620年9月,102名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木船(Mayflower)从英格兰的普利茅斯(Plymouth)出发,经过将近3个月的海上漂泊,于当年12月23 日来到美洲的Massachusetts 东南部的 Plymouth 港口,并在附近意外地找到一个印地安人的村落,他们发现村内无人于是定居下来。但是当时是冬天,又人生地不熟,白手起家,缺衣少食,以及疾病的侵袭等原因,到第一个冬天结束时,活下来的只有50来人。但有幸的是,第二年的春天,这批幸存下来的移民得到了当地印地安人的热心帮助。善良的印地安人给他们种子,教他们打猎,教他们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种庄稼等。就这样,在印地安人的帮助下,再加上移民们的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1621年的大丰收。
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大丰收,移民们决定举行一次盛大的庆祝活动,同时也是为了感谢印地安人的热心帮助。于是他们在1621年的11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四,与邀请来的曾帮助过他们的印地安人一起举行了一个庆祝活动。他们在天亮时鸣放礼炮,举行宗教仪式,虔诚地向上帝表示感谢。然后他们用自己猎取的火鸡以及自己种的南瓜、红薯、玉米等做的美味佳肴,隆重庆祝上帝的赐予,这便是美国历史上的感恩节的开始。
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正式宣布将11月26日作为过感恩节的日子。一直到1941年由国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将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全国统一庆祝感恩节的日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