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保法
1、环保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的,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把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空气和水包括海域、港湾、河口和淡水;陆地环境包括森林、干地、湿地、山脉、城市、郊区和农村环境。
2、环保法保护的客体一旦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时就不是保护的客体了。
3、把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因素问题称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把认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4、狭义的环境问题则仅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5、人口增长过快,是我国粮食紧张、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6、环保法所要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即人们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各种社会关系。
7、环保法的特征:综合性、技术性、社会性、共同性
8、保护环境与资源是环保法的直接目的。
9、环保法的最终发展目标,保护人群健康,保护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10、环保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11、环保法关系主体是指导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环保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在我国,包括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社会
二、多选题
1.下列环境要素属地自然环境的为(大气、土壤、湖泊)2.按照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不同,环境问题可分为 1. 3.环保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的特征(综合性、技术性、社会性、共同性)4.我国环保法的体系(宪法关于环保法的规定、环保基本法、环保单行法规、环境标准、其他部门法中环保规范)
5.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
6.在治理时期,环境污染中得到有效控制的是(大气污染、水污染)7.我国环保法基本原则(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奖励综合利用;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2. 8.污染者负担原则赋予了污染者的责任是(治理自身的污染源、防止3. 环境污染、治理被污染的环境)9.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其他等级保护区)1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责任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公职人员、公民)
11.环境民事诉讼的特点表现在(起诉资格的放宽、举证责任的转移、因果关系推定原则、诉讼时效较长)
12.许可证管理程序大致分为(申请、审查、决定、监督、处理)4. 13.排污费征卫生标准确定的依据(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物的危害程5.
4、环保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的特征?
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综合性。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一个极其综合化的法律部门。环境保护需要多种法律规范、多种方法从各个方面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进行综合调查。
2、技术性。环境与资源保护需要采取各种工程的、技术的措施,就使得环保法成为一个技术性极强的法律部门。
3、社会性。环保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公益性,这鲜明地体现了法的社会职能的一面。
4、共同性。在环保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中,较多地涉及到经济发展、生产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同其他法律相比,各国的环境法有较多可以相互借鉴的东西。
4、无过错责任免责的条件?
答: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免责条件,是指因环境污染造成他人财产和人身损害时,因有法律规定的免除责任的条件而不承担民事责任。免除民事责任的条件有以下三种:
1、不可抗力。不可抗力又分两种:一种是自然灾害,另一种是某些社会现象;第二,是因受害人自身引起的。第三,是由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引起的。
5、“污染者负担原则”提出的背景?
答:环境污染会直接间接地造成经济损失,人身危害和环境损害,随组织和公民。
12、环保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一般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财富和其他权益三种,环保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只有物和行为。
13、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出现是环境向完备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我国环保法经历了产生、发展、完善时期。
15、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6、1983年我国召开的环保会议将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17、20世纪90年代我国环保立法发展十分迅速。
18、《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19、对于各类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都必须按照立法规划以及法定程序进行。
20、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必须遵循区域性原则。
21、环境规划包括长远规划和短期规划、全国规划和地方规划、工业污染防止规划、水域污染防治规划、自然环境保护规划等。
22、狭义的环境与资源管理主要指导污染控制 23、1998年国务院机构调整中,国家环保局升格为部级的国家环保总局
2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针对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国内外环境与资源管理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提出的。
25、污染者治理的目的就在于明确污染者的责任,保进企业治理污染保护环境。26、70年代初经济合作发展组OECD理事会首先提出了“污染者负担原则”。27、1970年3月,在东京召开的公害国际座谈会提出了环境权理论的《东京宣言》。
28、我国公民参与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的权利首先在《宪法》中作了规定
29、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合理布局的重要法律制度。
30、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美国。
31、《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中,也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规定。
32、“三同时”制度是我国首创,最早规定于1973年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33、许可证的管理程序大致分为:申请、审查、决定、监督、处理 34、1984年《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向水体排污缴纳排污费,超标缴纳超标排污费。
36、《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规定凡是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单位,不论是企业还是单位都要交纳排污费,一般对排放废水,废气、废渣收费,不少于省市规定对噪声污染的收费。
37、排污费按月或按季征收。排污单位,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缴费通知单,在20天内向指定的银行交付排污费。逾期不缴的,每天增收滞纳金0.1%
38、环境标准体系三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两级:国家有和省、自治区、自辖市级(省级)
39、国家级环境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审批、颁布和废止。地方组(省级)环境标准,就环境质量而言,省级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
40、环境基准是指在一定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或者说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少剂量。
41、《环境保护法》第45条规定:环保监管人员因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未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42、在行政处罚中,使用最多的是罚款。
4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1、排除危害;
2、赔偿损失。
44、新《刑法》设立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或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猎捕和狩猎罪、非法占用耕地罪、破坏矿产资源罪和非法采伐、盗伐森林罪。
45、环境污染经限期治理仍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地方政府可以决定对排污单位予以关、停止、转、迁。
46、防治大气污染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47、1987年9月5日,我国制定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1991年5月24日国家环保局公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自1991年7月1日施行。
48、1996年的《水污染防治法》不包括海洋。
49、污水的集中处理是城市水污染防治的成功经验。
50、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得缴纳排污费。
51、生活饮用水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一级保护区和其他等级保护区。
52、禁止向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水体排放污水,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5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对风景名胜区水体、重要渔业水体和其他具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水体,划定保护区,加以保护。
54、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具体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辅助性渊源、“软法”。
55、国家是国际法最基本的主体。
56、第一个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组织是国际自然保护同盟。
57、国际环境法的客体是:环境要素和行为。58、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次概括了国际环境法的原则和规则,环境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社会经济问题。
59、1992年里约会议提出了“可持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度、排放污染物的浓度、排放污染的数量)
14.我国的环境标准主要有(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
15.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包括(国际公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辅助性渊源、“软法”)16.国际环境争端的解决方式有(谈判、协商调查、斡旋和解、仲裁、司法解决)
17.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所通过的国际条约有(<保护世界文化和6. 自然遗产公约>、<濒铖野-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远距离跨界大7. 气污染公约>、<保护南极海洋物生学资源公约>、<海洋法公约>、<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巴赛尔控制危险刻物越境转移及处置公约>)
三、名词解释 1.“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和基本建设项目、技8. 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9. 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2.国际环境法:是指因污染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是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10.3.环境民事诉讼:环境民事诉讼是环境侵权的受害人为保护自身的人
身和财产的权益,依据民事诉讼的条件和程序向人民法院对侵权行为人提起的诉讼。
11.4.国际环境保护法客体:是指权利和义务所指向对象,国际环境保护12.法的客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种环境要素,二是国际环境法主体针对这些环境要素所从事的各种行为。
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
各种规划、预告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
13.6.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款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作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人们简称之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7.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疼队标准排放污染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现定征收一定的费用。8.环境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或侵害他人的财产权
利或人身权利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里一般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14.和破坏环境,造成被害者人身或财产损失而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
9.污染者治理: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其污染源和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15.10.环保法目的二元论:是指法律规定环境立法具有双重目的。首先,是保护人的健康,其次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多数国家采取此种主张。
11、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由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16.
12、环境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护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7.
13、环境与资源的单行法规:是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如某种环境要素或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而进行专门调整的立法。
14、开发者保护、污染者治理原则是强制污染和破坏环境与资源者承担责任的一项环境与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15、许可证制度: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18.目、排污设施或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
16、法律责任主体: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在其实施或违法行为时,应承担一定法律责任者。
17、环保法律责任客体:是环保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1920..
18、行政处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行政隶属21.关系,依照有关法规或内部规章对犯有违法失职的违纪行为的下属人22.员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
19、环境行事责任: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实施了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并造成了人身伤亡或公私财产的严重损失,已经构成犯罪要承担刑事制裁的法律责任。
20、环境噪音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音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音23.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24.
21、软 法:就是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书面文件,可以是有约束力的,也可以是无约束力的,由于他们的法律效力不是十分明确,通常把它们统称“软法”。
四、简答题:
1.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对环境污染防治的行政监督管理制度规定执行中有哪几个环保制度?
答:对环境污染防治的行政监督管理制度规定如下:
1、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2、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3、实施征收超标污费制度。
4、对告成大气严重污染者实行限期治理。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性质?
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属于预断性的评价。它不同于一般的预断评价,它要求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开发者,必须事先通过调查预测和评价,对项目的选址,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及采取的防范措施等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经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开发和建设。它是一项决定项目能否进行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制度。3.环境民事责任的概述及构成要件?
答:环境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或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而就在承担的法律责任。它的构成要析有四个方面:
1、主面上具有过错;
2、行为的违法性;
3、损害结果;
4、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环境保护的投资越来越大,各国政府过去对环境保护投资大都实行财政援助政策。但有人提出,政府过大的财政援助,等于把本应由污染者承担的经济责任转嫁给了全体纳税人。这样做既不合理,也不利于保护环境的资源。针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应该由谁承担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事会首先提出了“污染者负担原则”,认为实行这一原则可以促进合理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止并减轻环境损害,实现社会公平。
6、环境与资源保护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
答:环境与资源保护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1、同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2、同也治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防治各种公害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有关的社会关系。强调指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定领域,是为了说明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最重要的特征。
7、我国对环境污染控制所包含的两个内容?
答:综观发达国家的环境立法,环境污染防治立法主要是从控制环境污染物质(因子)和对有关生产工艺流程,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原因物质的管理两方面来进行。
8、我国环保立法的指导原则是什么?主要包括: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9、环境与资源管理的原则?答: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工作的重要性;规划与协调。
10、行政责任的概念和构成要件?答:是指违反环保法和国家行政法规的行政义务或法律禁止事项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应同时具备:
1、行为人具有过错。
2、有行为的危害后果。
3、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
4、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11、简述追究民事责任的程序?答:《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对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当事人可以选择行政处理或司法解决程序。行政处理是依照当事人的请求,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对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作出调解处理。但它既不是行政裁决,也不是行政处理决定。任何一方当事人不服调解处理,可以向法院起诉。环境民事责任的行政调处不是解决纠纷的必经程序,受害人有权选择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民法通则》规定的一般诉讼时效为2年,《环境保护法》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
12、对大气有较大污染物主要是有哪些?答:在我国,目前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碳、总是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氯化硫、总是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物、臭氧、铅、苯井芘及氟化物等十大类。
13、什么是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答:《水污染防治法》在环境污染防治法律规范中率先规定大水污染防治方面实行总量控制制度。即省级以上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对有排污量消减速任务的企业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量的核定制度。
14、简述环境标准体系:答:我国环境标准分为三类两级:
1、环境质量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
3、环保基础和方法。两级是:
1、国家级、2、地方级(省、市、自治州、直辖市)。
15、简述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答:对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1、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
2、禁止向生活饮用水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水体排放水。
3、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巳设置的排污口。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限期拆除或者限期治理。
16、简述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答:
1、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
2、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3、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4、环境标准;
5、其他部门法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五、论述题
1、我国环保法的法律体系?
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它由五部分构成:(1)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2)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3)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4)环境标准;(5)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2、论述环保法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历史必然性。
答:环保法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主要依据的标志是:第一、环保法有其所调整的明确的、特定的社会关系领域。第二我国近年环保立法发展很快,环保法体系已经形成。
六、案例分析
1、某化工厂为节省开支,未经环境保民部门同意,擅自关闭水污染防治设施,致使污染物超标大量排入江河,造成下游地区大片农作物减产、绝收,受害农民向县环保局要求处理。县环保局经调查,证实农民因水污染造成经济损失,但厂方以上游地区还有几家工厂也向河道排污为由,致使调解未能达成协议,受害农民因而未能得到赔偿,致使用调解未能达成协议,受害农民因而未得到赔偿。试分析该案应如何处理?厂方应否承担赔偿责任?并简述其理由。答:(1)此项纠纷属行政违法带民事赔偿案件;(2)工厂以上游地区还有几家工厂也向河道排污为借口而推托赔偿责任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环境污染民事纠纷中,衽举证责任转移原则,即由被告负举证责任,厂方只有提出不是该厂排污所致的充分证据,才能免除责任;(3)县环境保护局在调解处理此项赔偿纠纷的同时,还应依法对该厂因擅自关闭防治污染设施致使污染物超标排放的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责令工厂重新使用防治水污染设施,并处罚款。
理由:(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已明确规定:“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2)《环境保护法》规定,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闲置防治污染设施,污染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部门责任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
2、某大型纺织厂的法定厂界内,东、南两侧是职工住宅区(外缘无围墙),而厂和办公区与职工住宅区仅一墙之隔。该厂在靠近职工住宅一侧的生产区内,安装了生产用的空调系统,每天二十四小时向住宅区放强烈噪音。经环境监测部门在该生产区围墙外一米处检测,噪声高达七十五分贝。为此,职工向环境保护部门要求处理,试问:该项纠纷属何种性质?(是劳动保护纠纷还是环境噪声纠纷)该厂职工可依据何种法律向哪个行政部门请求处理?并简述理由。
答:(1)该项纠纷属于环境噪声污染纠纷,该厂职工可以依据环境保护法向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请求处理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2)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是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这种污染纠纷是有害物质和能量从劳动、工作场所向环境排放,使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危害在环境中的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生长因此引发的纠纷;而劳动保护纠纷是在劳动、工作过程中不符合国家规定劳动卫生条件和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标准,而使劳动、工作场所内产生的有害物质和能量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产生的纠纷,环境噪声污染纠纷是以环境为媒介危害了在环境中的人体健康而作过程中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产生的纠纷。(3)本案中大型纺织厂安装的空调系统排放的噪音是以环境为媒介影响和危害在环境中的人体健康,而不是在劳动、工作过程中的,所以是环境噪声污染纠纷。(4)对于环境噪声污染纠纷,职工可依据《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请求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处理或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因环境噪声污染危害造成的损失。
3、山西省某市环保局接到其辖区内一果农的投诉:某焦化厂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使其果树水果产量大幅度减产,向焦化厂索赔不成,故请求环保局予以处理。环保局受理了该投诉,并组成调查对污染损害情况进行调查堪验,地区农业环境监测站也出具了《对**苹果园内烟尘污染使苹果受害的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36条之规定,环保局于1996年3月11日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焦化厂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的15日内向果农支付污染损害赔偿费5000元,但焦化厂收到处罚决定60日后,既不申请复议,又未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于是,环保局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法院却裁定不予执行。请分析环保局在本案中应有的地位及其处理权的性质,并指出环保局在该案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简要说明人民法院的裁定是否正确。
答:(1)环保局应当事人请求对环境纠纷的处理属居间的调解行为,应制作处理决定书或调解处理决定书,而不应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2)《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都没有关于“责令赔偿损失”的行政处罚形式,环保局的这一处罚无法律根据。(3)环保局适用法律错误。本应适用修改后已经生效的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但却适用旧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都没有授权环保部门对不执行其纠纷处理决定的可以申请强制执行,《行政诉讼法》也没有规定对行政机关居间调解的处理决定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四川省某县一企业建设在农村,其排放的环境噪声超过了国家环境噪声厂界排放标准10分贝,但其前后左右都是荒地,因而没有其他单位和居民受到该厂环境噪声危害。当地环保局以该企业超标排放噪声为由,责令其限期治理,并征收其环境噪声超标排污费用每月1600元。该企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环保局的行政决定。其……..请问:法院的判决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该法院对本案的判决是正确的.因为(1)依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构成环境噪声污染必须具备排放噪声超标和扰民两个条件,只超标不扰民的噪声不构成环境噪声污染。(2)责令限期治理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权限,环保局责令限期治理属于越权行政。(3)对不扰民的超标噪声,不应征收排污费。(4)《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不适用本法,因此噪声对该厂工人造成的危害,不属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5、渔场与造纸厂诉讼案件,造纸厂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答:(1)造纸厂应承担赔偿责任。(2)首先应明确的是污染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规则原则,我国法律规定的环境侵权责任是无过错责任制。即因污染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有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除非是具备免责条件。(3)而我国法律规定的免责任为:
1、不可抗力;
2、因受害人自身引起的。
3、由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引起的。
4、在本案中这损害的发生是由造纸厂的排污行为造成的,乙造纸厂既无法定免责事由。又不能没有因果关系。因此,造纸厂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其以排污超标为抗辩事由,不是法定免责事由,不予采纳。
第二篇:环保法解读
导读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24日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法律将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环保法的修订,主要包括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对雾霾等大气污染的治理和应对;明确环境监察机构的法律地位;完善行政强制措施;鼓励和组织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排污费和环境保护税的衔接;完善区域限批制度;完善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对相关举报人的保护;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加大环境违法责任等十二个方面。
新环境保护法如何体现人人参与环保理念呢?对此,全国人大常 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表示,人人参与环保问题是本次修法的亮点之一。这次新环保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修订后的环保法增加了关于生态红线、大气污染,特别是雾霾治理及应对的相关规定。在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对违法排污的惩罚力度、加大信息公开等方面有重要突破,被视为中国用重典向污染开战的举措。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指出,“环保法的修改是针对我国严峻环境现实的一记重拳,一个重大的制度建设,它对我们未来的环保工作,将对我国整个环境质量的提升产生重要作用。”
请大家结合宜兴环境保护和监管工作现状,认证学习好新修订的环保法和信春鹰副主任的解读,能有所思,有所悟,在具体实践中知道我们的工作。
第三篇:环保法总结
1.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简述环境对发展的作用。:(1)环境提供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即环境自净功能或环境(2)容量)。(3)环境为人类提供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2重心,.简述环境法的特征而生态必须以自然科学为控制和管理的依据。:(1)环境法是生态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环境是以生态为因此,环境保护包括法律对环境社会关系的调整,必须与环境科学技术相结合,必须体现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科学规律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通过一系列技术规范、环境标准、操作规程等形式体现出来。(2)环境法是社会法;环境法既不属于传统的公法范畴,也不属于私法范畴,而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属于社会法的范畴。(3)环境法是综合部门法;由于环境法调整的范围相当广泛,涉及的社会关系复杂,运用的手段多佯,从而决定了其所采取的法律措施的综合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部门法。(4)环境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可持续发展;环境法不仅包含一般的价值观念,如公平、正义、效率、秩序等,还有其特有的价值指向:可持续发展。
3.简述环境保护的内容。(1)预防和治理由生产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4)防止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国土整治、城乡规划、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4.简述环境法的调整对象。答: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因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1)基于国家环境行政管理而产生的社会关系。(2)平等主体之间基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3)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而产生的社会关系。(4)基于国家环境权益保障而产生的社会关系。5.简述环境法律关系的特征。:(1)环境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与环境有关的意志关系;(2)是环境法律规范对具体社会关系的调整的结果;(3)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法律关系;(4)受自然规律的影响与制约;(5)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均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综合性。6.环境法的价值。:
(一)环境法的工具性价值(1)环境法的确认性价值。(2)环境法的分配性价值。(3)环境法的衡量性价值。(4)环境法的保护性价值。(5)环境法的认识性价值。
(二)环境法本身的价值(1)环境法是国家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2)环境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法律手段(3)环境法是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环境的法律武器(4)环境法是增强公民环境意识的精神文明准则。(5)环境法是加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重要手段。7.简述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指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并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积极治理的原则。(3)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原则。是指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把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从而达到自然资源的节约、可持续利用的目的。(4)环境责任原则。也称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也称为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是指人们基于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或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对自然资源造成减损,即应当承担法律义务的法律责任。(5)公众参与原则。也称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环境民主原则,是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靠公众的广泛参与,环境法通过各种法定的形式和途径确立公众在参与环境管理与保护中的资格,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保护他们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进行监督的权利。8.点及客观生态规律进行开发利用。简述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原则的内容。(2)根据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地域性特点,:(1)按照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因地制宜加以开发利用。(3)利用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双重机制,充分运用计划、规划、财政、税收等手段进行综合调控、正确引导,加强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完善。(4)依靠科技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5)完善相关法律,确立和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9.简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适用的范围。(1)规划实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⑴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⑵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2)对环境有重大影响和轻度影响的建设项目 10.“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答:(1)新建、扩建、改建项目(2)技术改造项目;(3)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4)确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项目。11.简述排污收费制度的主要内容。: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国家环境管理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对排放污染物者征收一定费用的法律制度。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征收排污费的对象。一切超标排放污染物(包括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和放射性物质五大类)的企事业单位。
(二)征收排污费的标准。排污费的征收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但个别工业密集、污染特别严重的大、中城市,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对收费标准可适当调整。收费标准分废气、废水、废渣三项,按照污染物的种类、危害程度、排放的浓度和数量等进行分类,收费标准逐项提高。
(三)排污费的增加或减少。对缴纳排污费后仍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排污单位,从第三年起,每年提高征收标准5%;排污单位经过治理达到排放标准,或显著减少排污数量和浓度,可申请停止或减少收费。
(四)排污费的管理和使用。征收的排污费,纳入预算内,作为环境保护补助资金,按专项资金管理,不参与体制分成;主要用于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源、区域性综合污染治理、补助环境保护部门购置检测设备以及业务活动费等。12.简述限期治理制度的主要内容。:限期治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限期治理的对象,包括:
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这些区域内污染物排放超标的,要限期治理。
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如污染物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和危害、严重扰民、经济效益小于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
(二)限期治理的内容,即在规定期限内的治理目标,包括限期治理目标与限期治理期限两方面。对于具体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其目标是在一定期限内达到排放标准;对行业污染的限期治理,可以要求分期分批逐步做到所有的污染源都达到排放标准;对于区域环境污染的限期治理,则要求通过治理达到适用于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标准。
(三)限期治理的决定权,根据法律规定,限期治理的决定权在各级人民政府。13.是行政权运转的动态过程。简述环境行政程序的特征(3)。:„具有形式性。(1)环境行政程序是环境行政权的运转过程。(4)„具有参与性。(5)„具有法定(2)„性。
14.决定或直接实施执法行为,而无须与环境执法相对人协商或征得相对人的同意。简述环境执法的特征。:(1)环境执法活动具有单向性,即环境执法机构可自行(2)环境行政执法主体具有多部门性。(3)环境执法手段具有多样性,既包括以说服教育性质为主的申诫罚。又包括经济制裁性质的财产罚和能力罚,对严重的行政违法行为甚至可处以人身罚。(4)环境执法往往具有超前性,即环境执法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在环境被污染或被破坏的结果发生后进行,而是在环境危害结果发生前进行的。
15.简述环境执法的原则。
答:(1)合法性原则,即环境执法主体必须是依法组成的或依法授权执法的机关;环境执法机构必须在法定权限内执法;执法内容与执法程序必须合法。(2)合理性原则,即环境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必须公允适当。具有合理性,只能根据违法情节轻重。后果大小,选择合理的处罚标准,合理使用裁量权。(3)效率性原则,即环境执法机构的执法行为应讲求效率,在行使执法权时要尽可能缩短时间、尽可能减少人员,办理尽可能多的事务。(4)公正性原则,即环境执法机构必须对任何单位和个人所享有的环境权利给予同等保护,同时对任何单位和个人的环境违法行为都要无一例外地加以追究和制裁。
16.简述环境司法的特征。(1)环境司法活动也具有单向性,即环境司法机构可自行决定或直接实施司法行为,而无须与环境司法当事人协商或征得当事人同意。(2)环境司法主体具有单一性,仅仅有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两个机构。(3)环境司法主体的普遍性,即指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下,没有专门为环境问题设立的司法机关,司法机关具有普遍的司法审判权。(4)环境司法审判具有多样性,既包括以说服教育性质为主的警告、训诫,又包括经济制裁性质的财产罚、能力罚和人身罚。(5)环境司法往往具有滞后性,即环境司法在一般情况下是在环境被污染或被破坏的危害后果发生之后进行的,不是在环境危害后果发生前进行的,环境司法对于案件是被动审理。17.简述环境司法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即环境司法主体必须是依法具有管辖权的或依法授权行使司法权的机关;环境司法机构必须在法定权限内行使司法权;司法内容与司法程序必须合法。(2)合理性原则,即环境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必须公允适当。具有合理性,只能根据违法情节轻重。后果大小,选择合理的处罚标准,合理使用审判权。(3)效率性原则,即环境司法机构的司法行为应讲求效率,在行使执司法权时要尽可能缩短时间、尽可能减少人员,办理尽可能多的事务。(4)公正性原则,即环境司法机构必须对任何单位和个人所享有的环境权利给予同等保护,同时对任何单位和个人的环境违法行为都要无一例外地加以追究和制裁。
18.简述水污染的特点。
答:(1)水污染影响的范围大,涉及地区广,接触污染的对象普遍;(2)水污染的作用时间长,接触者长时间遭受水污染的危害;(3)污染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经过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改变其原来的性质,产生不同的危害。而且污染往往危害潜伏期长,有些对人体的危害不易被发现;(4)水污染造成的某些疾病不以彻底治疗;(5)水污染治理难度大,一旦形成,及时停止排污。旧的污染也难以消除,有的已不可能恢复,且水污染治理费用大、费时长、代价高,治理费用往往要比预防费用高出许多。
19.简述我国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的主要法律制度。
答:(1)总量控制制度;国家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并对主要污染源分配排放控制数量。(2)海洋污染事故应急报告制度;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向可能受到危害者通报,并向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3)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是指依据海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特定条件,界定海洋利用的主导功能和使用范畴。(4)海洋环境标准制度。(5)排污和倾倒收费制度。此外,我国其他环境保护单行法规已实行的一些制度,如“三同时”制度、落后设备强制淘汰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申报制度、现场检查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环境监测制度等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都有规定。
20.生态区域,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以及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海洋自然生态区域;:(1)典型的海洋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2)海洋生物物种高度丰富的区域,或者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滨海湿地、入海河口和海湾等;(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区域;(5)奇特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21.简述环境噪声污染的特点。:(1)噪声污染是一种感觉性危害。由于人体承受能力的差异,不同的环境噪声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危害;(2)噪声污染是一种能量型污染。其污染的程度与噪声源的声能强度成正比;(3)噪声污染是一种局部性和多发性的公害。噪声源的分布多而分散。(4)噪声污染是一种暂时性危害。噪声污染随着噪声声能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5)噪声污染是一种其危害性不易评估的危害。
22.简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律原则。“三化”原则;即减量化(使固体废物少生产或不生产)、资源化(已产生的固体废物在生产过程中回收、循环、再利用为资源)、无害化(固体废物安全、无污染地进入环境)。(2)全过程控制原则;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排放、储存、运输、利用、处置的全过程实行监督管理,避免其污染环境。(3)集中处置和分散处置相结合原则;区域型、专业化的集中处置可以节约投资,提高治理水平,同时,产生固体废物量较大的企业,宜自行分散处置。(4)分类管理原则;根据固体废物的种类和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对固体废物实行分类管理。
23.简述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1)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水资源与防治水害。(2)国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自然植被,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3)节约用水,国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会错失,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4)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保护和改善水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加强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24.简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1)开发利用水资源,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利。(2)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实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原则,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地区间的利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3)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的需要。(4)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结合本地区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按照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调度开发、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优先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的原则,合理组织开发,综合利用水资源。25.简述人文生态环境的价值。:(1)历史文化与科学研究的价值,为人类研究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客观依据。(2)美学价值,特定的人文生态环境中的天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人类延续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3)生态价值,良好地生态环境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对于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以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4)经济价值,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可诱导人们的生产及生活价值取向,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26.《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提出保护小城镇环境的具体要求:(1)保护农村饮用水源。(2)防止农作物污染,确保农产品安全。(3)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4)开展秸秆焚烧,促进综合利用。(5)保护小城镇环境。27.环境行政诉讼的特征:(1)是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服环境行政管理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引起的。(2)原告是环境行政行为的相对人。被告具有特定性,只会是有环境行政管理职能,实施了具体环境行为的环境管理行政机关。(3)标的是环境行政争议(3)被诉的行政行为,必须是法律法规规定了的可诉行为。28.后果的致害性(环境污染的特征5)系统的破坏性(1)原因的人为性(2)途径的介入性(3)机制的变异性(4)
第四篇:环保法学习计划
2014环保法律、法规专项学习计划
为了加强全局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更好的保障执法和监管工作的严谨,全面掌握国家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特制订本学习计划;
一、学习目的提高全局干部对环保法律法规的意识和熟练掌握,提升全局执法能力与水平,按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准则,公开公正执法,杜绝不懂法,不依法,预防不作为,乱作为行为,避免伤害群众利益并造成环境违法事故。
二、学习内容
见附表
三、学习形式
1、学习时间:11月初至12月末。每周三下午和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每周三下午集中学习,每周五下午各科室组织自学。通篇、逐条对新修订的《环保法》进行学习,各科室负责人或高工组织集中讲解。
2、组织专家或者领导授课。局班子成员或专家要准备专题内容进行辅导。每周一次,具体内容另行确定。
3、学习环保法与业务相结合,在正常集中学习新环保法同时,以各科室为单位组织深入学习,其他法规和
专业知识并联系自己科室业务,进行讨论、研究,总结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着眼点和如何面对新形势的挑战。
4、组织开展全局研讨会。全局干部都要写学习体会,针对新法或某条款,或具体工作,要结合日常环境监察执法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并加以运用,在全局研讨会上都要做发言。
四、学习要求
1、各科室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在集中学习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人缺少此课程的学习。
2、集中学习与自学过后,在明年新法规实施前,统一组织新环保法知识测试,测试结果未达到要求,要进行补课。同时取消执法资格与年终各项评比资格。
3、坚持学习活动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对所学法规在执法过程中,与企业、工商业户做好新环保法的宣传讲解。
本次新环保法学习,由局党支部总体负责组织、督导,局法制宣传科负责具体内容和课程的安排,各科室相应配合。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八日篇二:新环保法宣传学习主要内容
新环保法学习宣传重点内容
一、引入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在第一条和第四条明确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明确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确立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原则。将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写入环境保护法中,突出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明确了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三、完善了环境管理基本制度。完善环境监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跨行政区域的联合防治机制、防治污染设施“三同时”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区域限批制度、明确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增加生态保护红线规定。
四、明确了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促使地方政府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五、严格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保责任。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六、规定了公民的环境权利和环保义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七、强化了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新法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八、提出了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经济政策是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九、强调了农村环境保护。为实现环境保护的城乡公共服务公平,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实现了从城市环境保护向农村环境保护的拓展,从工业环境保护向农业环境保护的跨越。
十、明确环境公益诉讼。新法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5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十一、加大了违法排污的责任。解决了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加大了处罚力度,规定了按日计罚制度、责令停业、关闭、行政拘留等,进一步加大环境违法责任。
电炉分厂 2014.12.16篇三:环境保护法学习资料
环境保护法学习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 1989 年12月29日颁布施行。
2、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 自然因素 的总体。环境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 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两部分。
3、环境保护法所调整的环境主要是指 自然环境。包括: 聚落环境、地质环境、地理环境 和 星际环境。
4、《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也是环境保护的任务。
5、原生或第一环境问题是指: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 自然灾害 问题;次生或第二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 环境质量 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健康和生命的影响问题。人类的活动,特别是有害于环境的活动是引起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6、环境问题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原始捕猎阶段、农牧业阶段、现代工业阶段。
7、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 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二是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破坏。
8、环境污染有时也称之为公害。我国最早对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作比较具体、全面规定的是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
9、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破坏问题主要是由于 不合理 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引起的 生态破
坏 和 资源浪费。
10、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是: 社会化、累加化、综合化、高技术化、全球化、政治化。
11、1962年美国人 卡逊 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首次指出大量使用 农药 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12、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发起了第一个地球日活动。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13、地球日活动和 《斯德哥尔摩宣言》,使现代意义的环境保护概念得以形成,即环境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是 社会经济问题。
14、七十年代是发展的第一阶段,提出 保护环境需要全球合作。这一阶段的标志是1972年6月5日,在 斯德哥尔摩 召开的 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1973年联合国成立了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5、八十年代是发展的第二阶段,提出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不仅要积极治理,更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污染和破坏的发生。这一阶段的标志是 1985 年,在肯尼亚首都 内罗毕 召开的 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
16、九十年代是发展的第三阶段,提出 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阶段的标志是 1992 年在巴西 里约热内卢 举行了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这一阶段已经和正在采取的行动包括,形成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条约。17、1983,在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上,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一项 基本国策。
18、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区域特殊性。
19、建国以前,我国环境保护法侧重于 自然环境保护,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规定较少。20、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起步(1947-1972);前期发展(1972-1979);环境立法初步完善,环境法制逐步健全阶段(1979-1989);第四个阶段是 1989年至今。
21、环境保护法在维护国家环境权益方面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维护国家环境主权;二是防止环境污染转嫁。
22、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强化政府环境保护监督职能,形成经济发展靠市场,环境监督靠政府。
23、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认识,一是零度增长论,二是先污染后治理论。
24、科学技术性 也是环境保护法的一大特点。要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奋斗目标,一要靠 政策,二要靠 科学技术。
26、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核心是要解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 损害 以及治理污染所支付的
费用 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27、老三项环境保护基本制度是: 三同时制度 ;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排污收费制度。
28、新五项环境保护基本制度是: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 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与许可证制度 ;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和 限期治理制度。
29、三同时制度是我国防止新污染源出现,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也是我国出台 最早 的一项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它是我国独创,是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30、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工业、交通、市政等对环境有影响的 生产性建设项目 和 非生产性建设项目 以及 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表现方式是 环境影响报告书 或 环境影响报告表。
31、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⑴总论;⑵建设项目概况;⑶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调查;⑷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和环境近远期影响分析和预测;⑸环境监测制度建议;⑹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⑺结论。
32、我国实行排污收费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事业单位 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收费只是防治污染、改善环境的一个 经济手段。p
33、我国征收的排污费分为 超标排污费 和 非超标排污费 即排污费两种。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的征收超标排污费为主,征收非超标排污费为辅的收费体制。对于非超标排污费征收,只限于 水体。
34、排污收费的依据:排污单位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排放污染物的 种类、数量、浓度,经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其指定的监测单位核定后,作为征收排污费的依据。
35、同一排污口中含有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时,按 收费最高 的一种征收排污费。
36、排污费按 月 或者按 季 征收,逾期不交,每天增收 千分之一 的滞纳金。
37、排污费一般用于补助重点排污单位 治理污染源 以及环境的 综合治理,这种补助不得高于所缴纳排污费的 80%。其余 20% 可以适当用来补助发展环境保护事业。38、1988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规定排污费由过去的 无偿拨款 改为 有偿贷款,即从排污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一般为 20-30% 设立污染源治理专项资金,采取委托银行贷款的方式有偿使用。
39、第二批限期治理项目共140个,其中,区域性限期治理项目34个,行业性限期治理项目6个,点源治理项目100个。在仍然以 点源治理 为基础的前提下,把 局部污染治理 扩展到 区域环境污染 的总体控制。40、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决定中央或者省级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 市、县人民政府 决定市、县及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
41、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 加收 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依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 罚款,或者责令 停业、关闭。罚款的处罚由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的处罚,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 人民政府 决定。责令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事业单位停业、关闭的处罚,须报 国务院 批准。
42、限期治理制度的内容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限期治理的项目、限期治理的内容、限期治理的期限 和 限期治理所要达到的目标。
43、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主要是靠 环境保护责任书 来体现的,其指标分为 本届政府环境目标 和 工作指标 两部分。
44、各地区按照国家下达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20 项指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考核项目,并提出内预计达到的标准和得分。
45、排污申报登记的主要程序:⑴ 确定排污申报单位 ;⑵ 填写《排污申报登记表》;⑶ 排污申报登记审批。
46、我国目前的排污许可证分为 排污许可证 和 临时排污许可证 两类。排污水污染物的许可证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五年 ;临时许可证最长不得超过 二年。
47、环境管理概念是在本世纪 70年代初 提出的,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前,环境问题基本上被看作是一个由于 工、农业发展 而带来的污染问题。
48、环境管理的特点是: 综合性、社会性、区域性 和 适应性。
49、我国环境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初-80年代初、80年代初-90年代初、90年代初至今。50、我国专门从事环境监督管理的机构始建于 七十年代初,1974年成立了 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地方也成立了相应机构。
51、环境监督管理 职责分工 是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核心。
52、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全面负责。根据法律规定,责令企业限期治理 和 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 的职权必须由人民政府行使。
53、国家渔政渔港监督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主要是负责对 海洋海港船舶排污 实施监督管理,对 渔业港区海域的环境污染 实施监视。61、环境规划目标 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从大的方面可分为 环境质量 规划目标和
生态 规划目标。生态规划是为保护 生态环境 和维持 生态平衡 而编制的。62、县及县级以上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设立 环境监理机构。63、全国环境监理执法标志分为 中国环境监理证件 和 中国环境监理证章。64、环境标准 是取得环境标志的依据。1978年 德国 首先开始实行 环境标志 制度,目前以对数千种产品发放了 环境标签。65、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主要由 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两级和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 四类构成。66、制定环境标准时,应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执行,即 特别法 的规定要优于一般法的规定。
67、保护土地资源的法律规定:
⑴ 我国实行 土地公有制。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 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外,属于 集体所有。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 使用权 可以依法转让。
⑵ 国家建设征用耕地1000亩以上,其他土地2000亩以上,要经 国务院 批准。征用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土地,要经 省级人民政府 批准。征用耕地3亩以下,其他土地10亩以下,要经 县级人民政府 批准。
⑶ 使用国有土地,用地单位应缴纳 土地使用费 ;国家建设征地,用地单位应支付 土地补偿费,征用耕地的还应支付 安置补助费。
⑷ 土地复垦的规定:因采矿、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造成土地破坏的,应当按照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土地复垦规划应与 土地利用规划 相协调;国家鼓励生产建设单位 优先使用 复垦后的土地;复垦后的土地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可依法 减免农业税,用于基本建设的,按照国家规定 给予一定优惠。
⑸ 禁止在坡度 25度 以上的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68、保护矿产资源的法律规定:
⑴ 矿产资源属于 国家所有,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⑵ 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缴纳 资源税 和 资源补偿费。
⑶ 勘查矿产资源,必须 依法登记,由国务院地质产矿部门或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负责。
⑷ 矿产资源的开采实行 许可证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申请采矿许可证取得 采矿权。
69、保护水资源的法律规定:
⑴ 水资源属于 国家所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 集体所有。
⑵ 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 取水许可证 制度。
⑶ 使用供水工程供应的水,应缴纳 水费,对城市中直接从地下取水的单位,征收 水资源费。
70、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律规定:
⑴ 森林资源包括 森林、林木、林地 和 林区内的野生动植物。⑵ 森林分为 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 五种。⑶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年满 11周岁 的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每人每年应义务植树3-5棵。
⑷ 禁止在 幼林地 和 特殊用途林 内砍柴、放牧等毁林行为。
⑸ 国家实行 林木采伐许可证 制度。⑹ 森林资源至少有二方面的作用:一是 提供林产品 ;二是 保护和改善环境。⑺ 森林资源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主要有:⑴ 防治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⑵ 是野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地、生长地 ;⑶ 可以调节气候。71、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法律规定:
⑴《野生动物保护法》中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 珍贵、濒危 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是指非人工栽培的,在 自然状态 下生长的各种植物。
⑵ 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 一级保护 和 二级保护 野生动物,其猎捕实行 特许猎捕证 制度;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行 狩猎证制度。
⑶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分 三级 :一级8种(人参、金花茶、水杉、银杉、望天树、桫椤、珙桐、秃杉),二级143种,三级203种;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物种也分 三级,禁止采伐 一级 保护野生药材物种。72、保护草原资源的法律规定:草原属于 国家所有 即全民所有,法律规定属于 集体所有 的草原除外。73、特殊环境:是指在科学、历史、美学、文化、教育、保健、旅游、经济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 自然景观 和 自然区域。74、风景名胜区分为三级: 市、县级 风景名胜区; 省级 风景名胜区; 国家重点 风景名胜区。81、1956年,广东 肇庆,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991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 700多个。75、自然保护区分为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和 地方 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 国务院 批准公布。地方自然保护区由 省级人民政府 批准,地方自然保护区又分为省级、市级、县级 三级 自然保护区。76、农村环境是指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一个区域性概念,而农业环境则是一个产业性概念。
77、保护和改善农业 生态环境 发展 生态农业,是我国保护农业环境法律规定最核心的内容。所谓生态农业,是吸取我国 传统农业 的优点,克服 化学农业 的篇四: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
部门: 姓名: 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1.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
a.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活环境等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c.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等 d.人工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 2.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a.排污收费制度 b.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3.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保护方案 d.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4.破坏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危险责任原则 5.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自然界中的灾害性事故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6.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制度。a.征收水资源费 b.取水许可证 c.节约用水 d.合理开发利用 7.排污费的()部分可适当用于补助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等业务支出。
a.20% b.80% c.50% d.40% 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连续处罚。
a.季度 b.月 c.日 d.年 9.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a.环境监察 b.环境影响评价 c.环境检查 d.安全验收评价 10.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a.自给自足 b.节约 低碳 c.奢华 d.铺张 11.《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规定,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和有关部门报告。
a.地方政府 b.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公安机关 12.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a.审批单位 b.监督管理单位 c.行政主管单位 d.建设单位 1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a.当地 b.军队 c.相关 d.建设 14.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a.制度 b.标准 c.规范 d.依据 15.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
a.安全监督管理局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公安机关 16.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a.《突发事件应对法》 b.环境保护法 c.安全生产法 d.消防法 17.()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a.城市建设 b.城乡建设 c.城乡规划 d.城市规划 18.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a.补偿 b.奖励 c.许可 d.处罚 19.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报告,依法接受监督。a.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b.环保主管部门 c.人民政府 d.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制度。a.考核评价 b.验收评价 c.环境评价 d.评价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4.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均属于环境范畴。()2.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3.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4.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5.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
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不得对外公开。()7.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8.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9.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技术、设备、材料和产品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一些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拘留,请列举出此条规定中的具体违法行为?
答:篇五:环境法授课计划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学 期 授 课 计 划
2013至2014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环境法学 授课班级 法学2011级1、2班 任课教师 佀 连 涛 课程类别 必修 总时数 36 已开时数 0 现开时数 36 其中:课堂教学 34 现场教学
课堂实验习题大作业
复习测验 2 其 它 1 学 期 授 课 计 划 审 查 意 见
说明:审批意见主要应包括: ①是否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 ②教学进度是否适当合理; ③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
④授课计划的内容是否完整、规范; ⑤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⑥整改意见。2
1、按照教学大纲做好授课计划,并附有授课计划说明。按教学的顺序周,以两个课时为一个单元编写授课计划,每次课的目的要
求、作业布置情况应在计划中体现,重点、难点有所标注。
2、授课计划一式三份,任课教师、所在系部及教学科各保留一份。
3、授课计划须在学期开始前由各系部相关负责人审查通过,并签字后方能实施。
第五篇:环保法试卷(答案)
新环保法试卷
单位: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 :在括号内填入正确选择(每题2分,共40分)
1、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法是(B)年制定的。A、1984 B、1989 C、1990
2、新修订的《环保法》自(C)起施行。
A、2014年6月1日
B、2014年12月31日 C、2015年1月1日
3、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项(A)。
A、基本国策
B、政策 C、方法
4、新修订的《环保法》规定每年的(C)为环境日。
A、4月22日B、5月31日C、6月5日
5、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十九条规定,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A)。
A、环境影响评价 B、环境监察C、环境监测
6、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A)连续处罚。A、日 B、月 C、周
7、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A)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低碳、节俭 B、自给自足 C、奢华、浪费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C)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A、经济发展 B、节约资源 C、环境保护
9、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二十八条规定,(A)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一切单位和个人 C、各级环保部门
10、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C)。
A、环境保护税B、经费C、排污费
11、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C)和有关部门备案。
A、国务院B、地方政府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12、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四十九条规定,(A)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A、县级 B、市级 C、省级
13、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A)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A、建设单位 B、审批单位 C、监督单位
14、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C)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A、一 B、二 C、三
15、环境保护坚持(C)的原则。
A、保护优先、预防为主 B、综合治理、公众参与
C、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
16、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A)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市级人民政府C、省级人民政府
17、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B)和修复制度。
A、调查、监视、评价 B、调查、监测、评估 C、调查、测量、评价
18、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C)。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A、同时设计,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B.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C、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
19、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B),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A、环保管理制度 B、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C、环境措施制度 20、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A),不得排放污染物。
A、排污许可证
B、安全生产许可证 C、产品合格证
二、判断题:在括号内正确打√、错误打×(每题2分,共40分)
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2、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3、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4、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5、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可以不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6、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
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7、已缴纳环境保护税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再缴纳排污费。(×)
8、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9、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10、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11、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12、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1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14、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15、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16、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17、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18、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
19、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20、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三、问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
1、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哪些行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答:(1)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
(2)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
(3)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4)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2、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怎么处理?
答: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