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行合一,和合共进”德育论文
中小学校长培训德育论文知行合一和合共进
——探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与确立
知行合一和合共进
——探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与确立
谢 钰
(禹王台区禹王台小学,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小学德育工作是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彰显校园精神,突出学校特色,促进学生“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善于找到一条为师生共识且教育资源丰富,既凸显学校独有的地域特征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主线”,将校园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挖掘出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宋文化;和合教育
提到校园文化,这应该是近几年教育同行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更是我们不遗余力全心投入的德育工作。在网络搜索引擎上键入“校园文化”四个字,映入眼帘的词条令人眼花缭乱,真正跳入心间的是这样一句话: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掩卷沉思,纵观各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然“百花争艳”、“姹紫嫣红”;但是,只要独具慧眼地找寻到一枝“奇葩”,且独具匠心地栽培料理,照样能“一枝独秀”,甚至“秀艳群芳”。那么,这枝所谓的“奇葩”就必须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校本特点,是人无我有的,是不可替代的;是师生熟悉,且又资源丰富的;是具有强烈的文化渗透性,且又代代传承、生生沿习的精神智慧。
一、时代的选择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传统文化的土壤之厚实,内涵之丰富,不仅对国人的思想,而且也对周边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序言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文化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民族灵魂的塑造。
古都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卷轴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不仅是历史上支撑各王朝政权得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而且对今天人文校园建设和提高学校办学品味,具有重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开封是七朝古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显著特点。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繁华的都市,因此也给现代开封留下了浓郁的宋文化特色。如何让开封“宋文化”有精、真、深的体现和传承,这不仅是开封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深谋远虑,也是开封的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命题和担负的责任。
二、自身的标识
位于开封市区东南部的繁塔和禹王台是这座古都的两个名胜景点,相距仅150米,分别有1000多年和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分属国家、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月7日,开封市正式对外发布这两个景点将联体开发为繁塔—禹王台风景区,建设工程已于2009年6月启动,一期工程计划2010年6月完工。该景区建成后将是开封市目前面积最大、最具文化历史内涵、人文古迹相互映衬的风景旅游区。
开封市禹王台小学始建于1949年,坐落在陇海铁路线旁,与两个千年名园繁塔和禹王台毗邻相伴。由于历史遗留的客观原因,禹王台小学的整个校园身处民房住户和租房户的重重包围中。住家户、租房户和家长从学校的大门随意出入;住家户或租房户在学校教学区域内骑车横冲直闯;校内住家户任意饲养鸡、羊、狗宠物等。这些不安全、不和谐的现象给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以及校园环境卫生都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和困扰。
当前,开封市正在实施的繁塔和禹王台合并开发,依托凝重的宋塔、千古的梁园和具有汴河遗韵的河道,使南部景区成为人们感悟宋文化旅游地的城市总体规划,不仅拉开了我市的景区布局,也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摆在了禹王台小学全校师生的面前。千年帝都的丰厚遗存,是我们骄人的资本;而紧抓机遇使禹王台小学融入古都建设的有机整体中去,是我们肩负的使命。
三、“古都和合文化”的提出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精华。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以“和”为理想目标,是充满着民本主义精神、理想主义色彩和整体思维特征的文化。“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
“和合”语出《管子·幼官》篇:“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起来讲,指的是在承认“不同”事物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其缺点和短处,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由此开来,民众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和谐融合、亲密无间、同心协力,为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具有这样精神的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任何困难也压不倒的,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撼动的。和合精神之于学校,其意为由于和合,师生素质共同提升;由于和合,家校携手共赢未来;由于和合,学校与周边住户共创美好。在此基础上,自信进取的禹王台小学就能用智慧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四、基本理论体系
禹王台小学以“古都和合文化”为教育核心,以“和”为价值导向,以“合”为途径手段,以传古都“宋文化”为活动载体,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具有人文品位的主题校园文化。
核心理念:
知行合一和合共进
办学愿景:
为幸福人生奠基
为心中梦想起航
办学宗旨:
以创新求发展
以发展创品牌
办学思想:
文化立校书香育人
学校文化:
古都和合文化
学校校训:
和而不同追求卓越
学校校风:
立德树人力行致远
学校教风:
陶冶心灵启迪智慧
学校学风:
勤学好问善思乐行
“古都和合文化”建设的主题口号:
博古通今,传承古都文化
知书达礼,构建人文校园
五、构建“古都和合文化”育人平台
(一)以空间熏陶为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校园是教师和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这里的每一条路,每一垛墙,每一棵树,每一根草都是师生每天需要面对的。要让校园里每一堵墙说话,就要赋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以丰富的生命力,让每一个细节成为陶冶感染师生的“无言的画,无声的诗”。为此,禹王台小学以“古都宋文化”为主线,搭建了古都风骨、古都风华、古都风雅、古都风韵四个平台。同时,以经典宋词、宋诗以及古都开封七朝的历史演变进程为点缀,引导师生与古人对话、与科学对话、与艺术对话,与经典对话;通过对话,让校园每一个地方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的作用。
(二)以精神涵养为质
为了将“古都和合文化”做细做实,禹王台小学在”古“字上做足文章,以期有效实现精神涵养、价值引领。一进校门,是学校精心打造的文化长廊,内容是公、义、仁、信、礼等10种儒家精神,并将此路命名为“上善路”,取其“上善如水,厚德载物”的涵义。在进入学校教学区的门柱上,醒目地刻着“立德树人、力行致远”的校风。在学校教学楼内的墙壁上,粘贴着国学经典推荐篇目: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声律启蒙”、四年级“增广贤文”、五年级“千字文”、六年级“论语”。而教学楼和综合楼的楼梯踏步侧面,则粘贴着24节气和12生肖的内容。秉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是学校文化的精神涵养,也是禹王台小学孜孜以求的目标所在。
(三)以教育无痕为途
校园文化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陶冶着师生的情操,净化着师生的心灵,激发着师生的灵感,启迪着师生的智慧,提升着师生的素养,进而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禹王台小学的每幢教学楼都体现了“文化立校,书香育人”的办学思想。综合楼除功能室以外,主要是老师的办公区域。这栋楼我们命名为“德馨楼”,取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涵义。时时激励全体教师如出淤泥而
不染的莲花一般,始终保持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光明洒落的胸襟,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教学楼名为“凝慧楼”,取其“纳仁凝慧”的深意,希望学生在此快乐学习,凝聚智慧,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最为耐人寻味的是,学校紧扣“古文化”的脉络,除了将办公室和各功能室以“听雨轩”、“倚虹台”等命名外,还将学校的男女厕所分别命名为“君子间”和“淑女屋”,言外之意是希望孩子们做一个举止有礼、谈吐有节、处事有理、言而有信的书香学子。禹王台小学处处彰显的文化精神,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优美而有意义的文化氛围中,学生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和而不同,追求卓越”。禹王台小学“古都和合文化”教育理念,充分彰显了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这种校园精神既有学校厚重的地域文化积淀,又是现代化教育实践的丰硕体现。这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选择,更是禹王台小学全校师生回归教育本真的选择。
2012年开封市初中、小学校长
任职资格培训德育论文
论文题目:知行合一和合共进
——探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与确立
姓名:谢 钰
工作单位:禹王台区禹王台小学
成绩:
教师签名:
第二篇:(班主任德育论文)知行合一,当好青春领路人
知行合一,当好青春领路人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尤其青少年时期是人的道德观念建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作为初中班主任,一定要知行合一,注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知行合一;初中班主任;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陈宝生部长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薄弱处着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立德、怎样树人是摆在广大教师队伍面前的头等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念建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班主任来说,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既是对个人能力素质的严峻考验,更是要向党和国家交付的事业答卷。
一、坚定政治信仰,为党为国育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在前,业在后,这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备受屈辱,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驱逐了侵略者,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当前时节,国家虽日益繁荣昌盛,复兴之路仍任重道远。每一个教师肩上的责任都是沉重且坚实的,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授学科知识,而是在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前提下深入探索实践“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一方面,虽然教师队伍都接受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和德育,但自身政治修养和理论水平能否支撑起对学生进行“传道”仍是未知数,这就要求我们克服自身懒惰情绪,保持不断学习的热情和开拓进取的韧劲,把有限的时间用来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非常多的渠道可以给自己“充电”,在全国上线的“学习强国”平台便是一款学习利器,实现了有组织、有管理、有指导、有服务的学习,极大地满足了互联网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多样化、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
另一方面,在将自身政治素养提升到一定水平后,如何引导感染学生是更为复杂和重要的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有的教师精于阐述,深入浅出,通过理论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探求真理;有的教师善于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启发学生明事理、正德行;有的教师偏好案例教学,引用丰富的素材开阔学生视野,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有的教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点燃学生的爱国激情,引导学生认同党的伟大事业,树
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教师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知行合一,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让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
二、锤炼自身品质,做到为人师表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目标,就要认真付诸行动,积极投身探索“怎样培养人”的实践。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深切的体会到,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言传身教缺一不可。“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建设祖国的园丁,我们所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明白道理,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真正担当起为国家培养时代新人的重担,就要立足工作实际,着重培养个人品格,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要有浩然正气,切实用人格力量感染学生,而不是单纯的扮演学科知识传导者的角色。为人正直是对每个教学者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也必须做到言行在课堂内课堂外、网上网下要相一致,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学生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染和启迪。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相互接触,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而只有教师具备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才能真正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必须时刻注重陶冶自身情操,培养个人品格。
知行合一,先“知”而后“行”。每一名教师都应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也只有具备了这种素质,才能保证我们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个人威信,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顺畅和传道受业解惑之路的通畅。身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民教师,应当时刻牢记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作为一名担任班主任职务的教师,笔者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注重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书籍武装头脑,并结合教学契机向学生讲授,每当看到他们聚精会神的听讲,内心都由衷的感到满足。与此同时,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和见识都大大增加,我们应当善于联系国际国内实际,拓宽教学视野,用透彻理论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三、丰富载体手段,注重因材施教
前文已经提及,在教学形式方面,不同教师可能偏好不同的方式方法。事实上,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活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应将多种教学方法融为一体。一方面,应积极搭建便于学生学习进步的平台,利用演讲、朗诵、征文、辩论等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真正达到外塑形象、内修心灵的效果;另一方面,应把握因材施教的方法原则,对照不同学生认知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性任务,非一朝一夕可完成,仅仅靠课堂讲授也很难达到良好效果。笔者所在学校经常组织各类活动帮助学生提升修养:通过“弘扬爱国主义”演讲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让他们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认识到红色江山还需要一代代人努力坚守;通过“德才孰轻孰重”辩论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和组织能力,让他们充分体会“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的真谛;通过组织参观军事单位,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保卫祖国的责任感。一系列相关活动配合课堂讲授,深化了教育成果,真正达到了“以‘知’带‘行’,以‘行’促‘知’”的效果。
因材施教,是一条很传统的教育原则,同时也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教育方法。笔者刚开始担任班主任职务时,对这个方法原则缺乏必要的理解认识,经常“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反复强调却起不到效果,事倍功半。经过几年的工作历练,笔者对此有了一定的心得,作为基层教育者,就应该扑下身子、沉下心来,真切关注到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耐心寻找每名学生的“突破口”,利用课堂教育、个别谈心以及升国旗、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和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帮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通过笔者的学习总结与实践摸索,现在的工作成绩虽然距一名优秀班主任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但是班级氛围和综合成绩已较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很难短期内看到成果,但笔者始终坚信,只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劲,长期坚持将自身所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必定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篇:知行合一演讲稿
篇一:知行合一-演讲稿 知行合一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又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还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做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更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亲爱的你觉得世界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呢?
我觉得世界最遥远的距离是知与行的距离,是说到与做到的距离,是承诺与履行的距离。作为建设银行的员工,它的繁荣兴旺离不开我们的勤劳实干,而勤劳实干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那么知行合一是什么呢?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明阳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决定行,行落实知,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行合一的意思是知和行根本就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东西。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说的可能有点绕,举个例子,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不管是古代的六礼、七出、三不去,抑或是略显糟粕的三从四德还是现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无不教导着礼怎样做,耳濡目染众人多少都知道一点,可这些意识存在于脑海里就算懂礼了吗?反之那些每天能做到却不知道算做礼的范畴是不是又算不懂礼呢?答案是否定的,当你认知了礼,你就必然会去做到,你若只停留于嘴口之间,便不算真的认知了礼。王阳明所谓的 “知行合一”,最开始是停留在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方面,是要使良知时刻关照着人的行为和心理,使人不会失其本心,不会让意志为外物所动摇,沦为外物的奴隶。他的这一理论对于对于当下我们实际工作、对于我行发展又有怎样的借鉴呢?(我觉得要做到两点:)
坚持知行合一,我心有主。银行的风险控制是一个永远不能忽视的话题,就像一个水库蓄水量的多少不仅在于它的高度以及宽度,更在于周身是否有漏水的可能。换句话说能把内控合规做好,其实也就为我行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法学领域,不作为也是一种行为。要实干兴行,必须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对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要算好经济账、事业账、感情帐,面对高息借贷、大额博彩、过渡资金、代客交易等违规行为要坚决彻底地大声说”no!”(粤语代替)
坚持知行合一,贵在落实。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空谈费事,实干兴行”,似赵括纸上谈兵只能沦落衰败,唯有真抓实干才有走向兴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金融改革的浪潮滚滚袭来,对于我行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只有把满腔的热血和全情的精力投入到关注每一次接待客户是否使用了更加标准的手势、是否布置了更为舒适的环境、是否绽放了更为迷人的微笑、是否呈现出更为专业的营销,只有这些实实在在地做好做到位了,才能不断拓展业绩,更上一层楼,才能完成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才能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才能为员工搭建更广阔平台,才能为社会承担更全面企业责任。三从四德论„我觉得如果说金融银行业是一块战场的话,我们必须穿上风险意识的防弹衣,手持迷人微笑核武器,领会知行合一,实现实干兴行的意义。(待完善)
海峰2014/3/26篇二:知行合一 演讲稿 知行合一
梁静茹唱有首歌歌里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也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看着你,而你却在看手机。在坐的正在看手机和准备开始看手机的同学们,你们觉得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当然是开家长会的时候,未来岳母站在你面前你而只能叫阿姨咯。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最缺的不是对事物认知,而是冲上去喊妈的实干精神。知道却做不到,计划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说的正是你我他这样的大学生。刚进学校的时候我们叫嚣着要在图使馆磨穿地板,一年以后我们梦想着做学霸、证霸逆袭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而大二或者大三快要结束的老腊肉们,我们还有动力吗?我们习惯于把每件事情都拖到拖无可拖的时候才去完成,我们习惯了把学习资料、把精品书籍下载在电脑的某个盘里然后不断地遗忘遗忘。
麻木造就了拖延癌的我们,我们遗忘了一个礼拜就可以将一个动作变成习惯,我们遗忘了一次壮士断腕般的行动就可以将做梦变成圆梦,我们只有漏船载酒的运气缺看不到破釜沉舟的行动。我们一直在装睡,不敢直面血淋淋的人生,装着装着就真的永远的睡着了。所以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即使不能让你妈成我妈,也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为你承包了整片鱼塘!宗迅成 应用化学1202 12404700231篇三:知行合一与执行力(范文参考)知行合一与执行力
早在1954年,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创立“现代管理学”之后,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管理是一种实践,它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作为一名咨询顾问,当我第一次读到德鲁克的这一精辟见解,因感同身受而激动不已,并把自己公司的名字改为“知行合一”,因为,我认为这是管理的至高宗旨和理想境界。当今,在中国管理者的口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知易行难”,无论是tcl的李东生,还是惠普的孙振耀,他们道出了很多管理者的心声:“在企业管理中,最难的是落实到位。”这就有了畅销书《执行》、《执行力》,也就有了形形色色以“执行”与“执行力”命名的培训班、研讨会、论坛等等,不一而论。
我认为,所谓的执行,就是“由知到行”,所谓的执行力,就是“由知到行的转化能力”。而由“知”到“行”的转化,我认为可分解为“知、信、言、行”四个阶段。
知,顾名思义就是真正地了解、掌握道理,如果能够达到王阳明倡导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也就不需要后面的信、言、行了。目前心态浮躁的管理者很难做到真知、深知。信是由知到行最为重要的阶段,也是知行能否转化的关键,道理很简单,如果你不认可、不相信某特定理论和观点,你就不会去做。于是,作为管理者,你在分析员工执行不力的时候,考虑过他是否认可吗?如何检验他是否信呢?办法之一就是听其 “言”。让他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把某些理论、制度或观点变成自己语言,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说出来,写出来,并把它变成自己的行动计划、变成自己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去行。并且,要行,一定要达到“行之明觉精察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知易行难”的问题。
由知到行比较好理解,但是,在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先生起居室里,我却看到了他的亲笔字:“知难行易”。他认为,行动并不难,难的是在行动中总结出经验(格物致知!),提升到理论层面。现在很多的企业家都是注重由知到行,强调执行力,很少关心由行到知。企业过去成功的经验能不能总结成企业的管理模式?能不能拷贝和复制,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不仅如此,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都这样认为,甚至他们穷其一生的精力都是为了一个“知”。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企业家们也仍然在为此苦恼,除了柳传志总结出了“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的九字真言,除了张瑞敏总结了“oec管理法”、sst、sbu、人单合一,还有多少企业家能够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总结成可复制、可拷贝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管理理论? 如果企业要基业长青,最需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由行到知”。如何由行到知呢?简单地说,也要四个阶段:行、省、辩、知。
首先要行动,实践出真知,坐而论道,空谈误国,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不去行,如何知?同时,行动中一定要“三省吾身”,通过省来悟,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日清日高。省悟之后一定要与同事“辩”,事不辩不明,理不争不清,通过辩,求得真理,达成共识,并把这些共识形成书面的“知”,以此指导新的行动。
于是,企业的管理就变成了由知到行、由行到新知、由新知到新行、新行再到新知周而复始的循环。知、行就是管理生命dna的双螺旋,管理的意义就在于知、行的不断转换、不断提升。
毛泽东在1939年说过“知行合一是一件大事。” 然而,“知者多喜于学而惮于行,行者常碌于为而讷于知;惟具使命者方能知行合一”。我们就是一个以“解决组织激励问题,帮助人发展”为使命,探究管理意义的团队,以我们对“知”“行”理解,帮助客户成功。上善者,知行合一。摘自《光华之桥》2008年第七期(作者:德鲁克管理学院 合作伙伴 郭弘波)
第四篇:德育论文
技校学生德育教育反思
德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需要德育,在这里作为一名技校的教师,说一下技校学生的德育问题。
要对学生进行德育,需要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职业技校的学生主要是没考上高中和没考上大学的,他们大多数的年龄段是16-20岁之间,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上课不爱学习,不喜欢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坐不住,容易冲动,打架等。
分析一下他们形成这种行为特点的原因:
不爱学习,他们的精力集中在玩上面,而在学校有没有什么娱乐设施,整天憋在学校里,他们就养成了打架、抽烟、玩手机、上课睡觉的一些不良习惯。因为这些学生多数是在家里父母也管教不了或是父母没时间管教,一些不良习惯是在入学前就有的,青春叛逆期再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他们身上就出现了很多不良习惯。
目前就我了解到的我们学校学生有如下特点: 1.上课爱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或睡觉。
这是典型的技校学生上课特征,也是多数技校学生表现出的现象。他们大多数对书本知识不感兴趣,贪玩,晚上玩游戏,或是宿舍几个人一块儿玩儿,特别是现在的学生都有手机,晚上会玩到很晚,早上不起床,从而导致迟到,到课堂上也听不进去老师所讲内容,所以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有的胆子比较大,甚至旷课在宿舍睡觉或是出去玩儿。
2.爱冲动,自尊性强
主要表现为老师批评几句,极度反驳,有的甚至跟老师顶撞,容易激动,同学之间一句玩笑就可能动手打架,容易打群架。
3.缺少耐心,易暴躁。
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跟家里父母沟通不太好,在学校也不喜欢与老师沟通,出问题了还没问几句就动火,在老师面前还能稍微收敛一点,往家里一打电话,没说两句就急了,充分表现出缺少耐心,易焦躁不安。
4.随手丢垃圾,说话爱带脏字。
这些不良习惯主要是受环境影响,有一个带头的这么做,其他人都跟着做,在这个阶段模仿心理强,特别是好的榜样号召力不大,反面的例子却无形中有很强的号召力,充分说明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教室吃完零食,随手扔垃圾,因为班里的学生多数是男生,说话也没有任何顾虑,张嘴就是粗话。
5.动手能力强,喜欢动,不喜欢被束缚。
其实技校的学生执行力还是比较强的,提前给他们分配好任务,并告诉她们有什么奖励措施,正面激励他们,上一些实训课还是不错的。
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我们要调整教育方针策略。
首先分析不爱上课的问题,除了学生自身的问题,我们教师还要反省是不是课程太枯燥,适当地采取一些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结合现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尽量让他们多参与,避免满堂灌和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课堂模式,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类似小组讨论、小组互评等,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针对学生易冲动,自尊心强的特点,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少年”,尽量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教育,可以课下单独进行沟通,进行思想教育,用平等的语气跟学生沟通交流,去感化学生。对于一些“特别”的学生要私下多沟通交流,先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抵触心理,进一步了解他的家庭情况,试着去跟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共同管理教育学生,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所以很有必要去了解一些“特殊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与家长共同协商管理好学生。
对于学生乱丢垃圾,说脏话的问题,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学生科相关部门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乱丢垃圾的同学,班级要减分批评,学生也要通告批评。说脏话这一问题,班委监督本班同学,先要保证在课堂上不能讲粗话,发现一次就做记录,每天记录最多的几名同学做值日等诸如这类措施,以督促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惯。
这些问题说起来容易处理起来有难度。首先学生一天都在上课,班主任也有课,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查去看,也只能抓住晨检和午检的时间检查一下班上的学生出勤情况,他们具体在课堂上表现怎么样也不是很清楚,需要课下抽时间跟任课老师多沟通,了解自己班上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有针对地去解决问题,对于中间有学生溜号的问题,要责令班里的班委负起责任,要有专门的考勤员,每节课都要清点人数,作好记录,同时班长和学习委员等其他班委也要支持考勤员的工作,共同监督管理班级,做好班主任的小助手,作为班级的一份子都有义务去为班级服务,要坦诚,公正,不包庇,班主任与班委多进行沟通交流,每周定期的做个工作汇报,班干部要及时向班主任反映班级情况。
说到对技校学生的教育,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是德育。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可以说,我国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然而,品德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政治觉悟的提高,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我们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所以抓好德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德育,不同于知识方面的教育,不是指文化知识层面,它贯穿于整个学生时代,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方面等情商方面的教育。
我们学校的很多学生都是在家里让父母头疼的孩子,父母管不了交给了学校;有的是家里经济条件殷实,孩子不爱上学,出去工作年纪太小,就交给学校“照看”,也有一部分是文化课不好,没考上大学,想学一门技术,对汽修或是数控方面有兴趣,从而经熟人介绍过来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或者说上技校的初衷有多种。但是,对于我们老师而言,既然他来到了学校,就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就有义务有责任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在他们最关键的成长阶段给他们一个正确的导向,做他成长路上的启明星。
他们受网络的影响,受当下的拜金主义的影响,身上有很多不良习惯的影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帮他们扭转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是广义的,说小一点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毕业后直接步入工作岗位,上学时养成的习惯在工作岗位上都会表现出来,因此我们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必须要监督、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首先,要从基本的日常习惯做起,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尊敬师长。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且不能轻视的习惯。到了工作岗位,必须要守时,这是用人单位看中的一点,在学校的尊敬师长到单位就是尊敬领导,这也是最基本的礼貌问题。
其次,在校园里说话要文明。这看似是小学生要学的东西,其实不然,现在的学生嘴上总是带脏字,不以为然,久而久之就成了口头禅想改也改不掉,这在今后的工作中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因而文明讲话也要贯穿在日常管理中。也是德育中的必修课。
另外,要讲卫生。不单要把自己打扮的光鲜亮丽,还要将宿舍打扫干净,教室卫生要按时打扫,并且要维持,不能随地丢垃圾,走在路上看到垃圾要随手去捡,而不是随手去丢,这看似容易,真正做到却不容易,这项内容也是德育中的一项。
诚实守信是企业很看重的一项基本素质,也是我们对学生德育过程中必须贯彻实施的一项内容。
学生在学校里面的诚实守信,要分诚实和守信。先说诚实,自己犯了错要承认不说谎,敢作敢当,拿了别人的东西要承认错误,不能自己编谎话骗老师骗家长,要明白老师和家长都是在帮助自己、爱自己;守信,约定好的不迟到,就不能迟到。答应老师今后不迟到不旷课就要做到,有事情向老师请假,说好的时间要按时返校,守信即信守承诺,这是一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到了工作岗位都很重要的基本素质。
诚实守信,四个字很简单,要时刻记着、坚持做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一思想,这一素质要不断地向学生灌输,并督促学生做到、记住。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很多习惯、道理不管以后走向什么工作岗位,都是受益终身的,因而我们要不厌其烦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变得更好!
德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要贯穿在学生在校的每一天。作为一名园丁,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对祖国的花朵负责,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对我们的学生进行德育,直到毕业离校的那一天,将他们打造成一名合格的中技工、高级工,一个具备职业素养的技术工人。
参考文献 [1]朱小曼.《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 [2]张金凤.浅谈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大连机车技师学院 [3]耿向东.教师的科学思维.川大出版社出版,1996
第五篇:德育论文
动情教育化解中专学生信任危机
摘要: 学习知识,学精技能,学会做人作为中专学校的办学宗旨,尤以后者意义重大。本文将从动情教育在中专德育工作中实施的原因、途径、对象以及如何提高有效性等方面来阐述这一育人育情的教育艺术。
关键词:动情教育 中职教育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理论,让我这个新教师倍感亢奋。“什么是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在教育中,教师不是抱着敷衍了事的投机的态度,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人的成长——一个稳定而持续不断的工作服务。这些论述明确地告诉我们情是教育的魂。而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将教育视为一种艺术,在他的巴甫雷什中学倡导和践行了他的“心灵教育”。确实,教育是循序渐进,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教育是浸染满心血绽放的鲜花,教育是一门动情的艺术。
一、对动情教育的理解
《礼记·中庸》中说:“明则动”,其中“动”是“动人心”的意思。《说文》中对“情”的解释为 “人之阴气有欲者也”。动情即打动他人的感情。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师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与愤怒。”而心理学家伊斯特布鲁克的研究表明:人在情绪饱满的时候,能更快地理解词语之间的异常关系,提取带有相应感情色彩的信息的速度加快,因而能更敏捷地思维。可见情感是具有两极性的。教师应该记住:良好的情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也更容易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恶劣灰暗的情绪,让学生有压力和排斥感,恶化师生关系,从而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
二、实施动情教育的原因
在中专学校,生源的质量普遍不高。以煤化工专业——全校相对生源较好的专业为例,一个班级50个学生,参加过中考的不到50%,且成绩远远地低于普高自费分数线。在与学生初中老师联系的过程中也发现,学生普遍在学习能力与
目的性,纪律观念等方面存在缺陷。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原因,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人格缺陷或心理障碍。在家庭情况调查表上发现,生活在父母离异后的单亲家庭,父母再婚后的重组家庭,父母外出经商务工的留守家庭,父母下岗失业的困难家庭等的学生还是占了近40%的比例。这些学生不是溺爱过度就是关爱不足,很多同学在小学初中时基本就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边缘少年。所以,中专学生大多数缺少的不是批评,不是忽视,而是爱,是尊重,是理解,是宽容,是交流。动情教育在中专学生德育工作中可谓是势在必行。
三、实施动情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信息交流是多元化的。我们可以相对简单地把动情教育的表现形式分为语言和非语言。语言的表达主要是运用抒情式的语言,可以是直抒胸臆,也可以是蕴含事理。前者往往让学生有醍醐灌顶的警醒,而后者则更多的是润物无声的熏陶,但是不管哪一种,都达到了教育的效果。而非语言的表达,可以是声调节奏音质等副语言,也可以是态势语言、距离等。但这一切无不帮助教师传递着信息,表达着情感。而动情教育的途径更是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开学初学生信息的仔细了解;周记中针对性的批复答疑;学生公寓里隔三岔五的小坐谈天;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学生学籍卡成长档案的不断完善;家校联系渠道的畅通;网络平台上与学生的频繁接触;每学期与每位学生至少一次的促膝长谈;善假于物,进行教育沟通„„这些都是真诚而又真实的接触与交流,这些都需要教师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摒弃蜻蜓点水式的敷衍,务实,务实,再务实。
四、实施动情教育的对象
在我的德育工作中,我把动情教育的对象主要分为两类,即学生与家长。实施动情教育的学生着重是两类:
一、学习专业好,品行习惯差的学生;
二、学习技能差,品行习惯差的学生。第一类学生往往自负自怜,不太愿意轻易地相信接受别人。他们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有关。在《孙子兵法》谋略篇中提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此乃将帅用兵艺术最高境界。在教育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在这样的学生身上,更需要耐心,细心,恒心,爱心,需要加强家校联系。找出他们的心结所在,对症下药。第二类学生往往破罐子破摔。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兴趣,找好帮扶的学习对子;另一方面,要让他们知道老师在乎他们,重视他们,他们是有能力为班级做事情的。同时要及
时地与家长联系,反馈其闪光点,要求家长也能肯定表扬;对于其不足之处,希望家长避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心平气和地与自己长大的孩子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家长实施动情教育,主要是每个学期,再少与每位学生家长进行两次的当面或电话书信交流。必要时进行家访,不把学生的错误简单地推脱给家长去处理,尽可能地发现反馈学生的进步与闪光点。通过加强家校联系,帮助学生在赏识中逐步找回自信。
五、教师如何有效进行动情教育
教师不是圣人,不可避免地有教学成绩不理想,学校领导不满意,学生淘气,家庭困扰等诸多方面带来的烦心事。所以教师往往也会因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在对待学生时产生喜“优”恶“差”的情感偏差。所以中专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动情教育,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中专教育的特性,积极寻求各种情感支持,走出情感低谷。
2、把教育当作是事业来打拼,而不是职业来敷衍。这样才能源源不竭地产生动力,激情,爱心与责任心。
3、善于自我调适,正确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与人际关系。
4、牢记动情教育不是千篇一律,而应注重其情景新,适度性与个别性。
5、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注重劳逸结合。坚持体育锻炼,打造健康体魄。
6、保持年轻的心态,随时充电学习,善于接受新事物。
作为一名中专教师,不仅仅需要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学习知识,学精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而动情教育,则是教师用心、用爱,用智慧,为教育事业而动情地诵读。
参考文献:
〔1〕刘丽华.教师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2006,(14)〔2〕李如密,王恩军.课堂教学动情艺术初探〔J〕.教育科学论坛,2007,(5)〔3〕舒建红.教师情感: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J〕.教育研究与实验:课程新研究,2006,(7)〔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