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摘要:环境教育和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小学科学课环境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几种方法。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环境教育;渗透;方法
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换、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正威胁着人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程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科学课有效地渗透环境,是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1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活动极大地影响着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在审视过去和展望未来的同时,已经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意义。解决环境问题,科学手段是必需的,但是要“标本兼治”必须人类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自觉地环境保护行动来实现。因此,环境教育成为提高人类环境意识的一个有力手段和有效措施。如澳大利亚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中,一项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推出了“社会与环境教育”课程,并将此课程作为综合学习领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修课程。
我国在1992年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上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2003年1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明确规定环境教育是新的国家课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目前在基础教育阶 1
段,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程,而与环境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便是科学,所以,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而且重要的环境教育手段。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环境的目的和要求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目标中指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这告诉我们,环境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知识和技能,形成环保意识,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然的敬畏感和亲近感,进而提高他们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用亲身体验和行动去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们。小学科学课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科学、社会,初中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就决定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3.1钻研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科学教学中环保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很多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在学科知识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内容选准知识点,灵活机动的进行渗透。科学教材的内容编排主要有两大层次:一是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如《水的净化》、《空气的污染和保护》等知识。二是保持生态平衡。如《食物链》、《我国珍稀动植物》、《地球——共同的家园》等知识。
如在六年级的《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课上,我收集一些学生随意丢弃的“垃圾”,将它们清理干净,用一个精美的塑料袋装好带到教室,孩子们一个个用好奇的眼神看着这个袋子,“这些是老师在校园里收集的一些宝贝,猜猜看是什么?”“玩具”“实验材料”“装饰品”„„“确实不错,你们猜到了很多,但是要变成你们猜想的东西,我们还得做一下加工”我从塑料袋一件一件拿出那些丢弃物,然后和他们一起讨论这些物品还可以有什么用途。结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料,一个易拉罐,学生竟然说出了12种重新使用的方法,其中一个孩子当场给大家做出了一个口哨玩具„„最后,我告诉孩子们,其实这些都是在校园里收集的,里面可能还有我们自己随手丢弃的物品,它们还有如此多的重复利用的价值,而乱扔则不但破坏了校园环境,同时加重了垃圾处理的负担。
对于比较复杂的关于生态平衡的知识,则可以运用情景体验等方式让学生轻松接受。在五年级上学期的《生物与环境》中的“田野里的食物网”中,就可以用课件出示生活在田野的各种生物,包括植物——小麦、稻谷,动物——稻螟虫、蝗虫、青蛙、麻雀、田鼠、猫头鹰、蛇、老鹰、鹤、黄鼠狼等,让孩子们找出它们的食物关系。接着请同学来扮演每种生物,给每位扮演者挂好名称,然后让有食物关系的生物牵好手或者衣角,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形象的“网”。这时,用课件给孩子们讲述到: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稻田里的蛇消失了。“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蛇的扮演者要退出,以蛇为食物的老鹰也不得不退出,而被蛇吃的麻雀和老鼠就更加活跃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就应该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环境教育点,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带领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他们完全能意识到要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环境。
3.2动手操作,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中,也应重视环保,意在培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实验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环境教育的场所,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污染带来的危害,加深了对环境污染的理解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因此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就显得更加重要。
3.2.1在不影响做实验的情况下尽可能节约使用实验用品。例如在做三年级《吹泡泡》的实验中,需要用洗衣粉或者肥皂做成吹泡泡的水,教师可给每一组都分发一定量的洗衣粉、肥皂,每一组的实验都做得非常成功,但有的组的洗衣粉、肥皂没有用完,有的组洗衣粉、肥皂用完了。看到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的实验都做得很成功,有的组,老师给的材料用完了,可有的组还有剩余,对此你想说点什么呢?”有的同学会说:“在不影响我们做实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可能节约使用材料。”有的同学会说:“我觉得用多了洗衣粉、肥皂、水,这是一种浪费,这是不对的。”还有的同学会说:“制作过多的洗衣粉水、肥皂水增加了污染”。从中,使学生认识到完成同样的实验,我们应该尽可能节约使用实验用品,对生活中的物品也一样。
3.2.2在学生实验中要特别强调实验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使学生养成不随地乱扔废渣、乱倒废液的良好习惯。如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一些用完的电池、塑料、纸都可以进行回收处理。而实验用完的一些酸液、碱液,不能直接倒入水槽,因为废液会腐蚀地下水管,从而造成水污染,所以,应统一倒入事先准备好的桶里,再进行处理,从而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习惯。
3.3积极行动,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学是孩子的天职,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位小学生都渴望参与课堂之外的教育活动。所以充分利用科学课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参与到爱护环境,治理环境的行为中去。
3.3.1结合科学教学,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结合科学教学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很好地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 针对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抗污染植物研究,可利用现在先进的信
息技术,在因特网上查找资料,确定其研究的可行性,制定方案,着手进行实验研究。针对饭馆、面店里的一次性筷子,调查讨论其利害关系,让学生明白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9%,13亿人一年用的筷子,相当于吃掉了两万棵5年树龄的大树,数目相当惊人。网络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个新阵地。学生乐意在资源丰富的网上冲浪,以便能迅速而准确地搜索到关于环境问题的资料、鲜活的图片和动画。正是学生在网络上获得大量有关环境的资料才使得他们的讨论有章可循、有话可说。同时借助网络,指导学生们把环境考察后撰写的报告公开发表,以便结交更多的环境保护爱好者,更大范围地宣传环境保护教育,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
3.3.2结合科普活动,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再动听的语言也不及亲眼所见来的真切,更不及亲手所为来得真实、要让环境教育深入人心,只在课堂上讲理论、讲现状是远远不够的。如定期举行科技节,开展“桂溪河环境现状分析”、“我为校园献盆花”、“废旧物品我重塑”等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科普活动,让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开始环保行动。而每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都是科学教师开展环境教育的大好时机。
3.3.3小手拉大手,环保路上一起走
学生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家庭、社会中也发挥自身的作用,小手拉大手,共同爱护环境。如帮助学生针对平时家里不环保的行为,共同制定出《家庭环保公约》:不使用塑料口袋买菜;洗漱后的水用来冲洗厕所、废旧电池不乱扔„„让孩子们与家长一起为环保出力。社会是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还要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让学生得到更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可组织学生,定期走上街头,向群众发放宣传单;号召同学们在社区里,做个义务保洁员等,使同学们在社会活动中受到环境教育,同时,也通过学生的这些行动,带动更多的家庭、更多的人参与环境保护中,让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共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蔡其勇,蔡万铃.科学教育论[M].新疆电子出版社,2007.
[3]蒋健微.澳大利亚推出“社会与环境教育”课程.上海教育2007年第6期
[4]钟业喜,杜竟.江西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6期
[5]王玲,霍文冕,康琛丽,梁九奇.西部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问题浅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22-1824
[6]樊变梅.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7卷第140页.[7]罗凡.在高中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措施.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32卷)第一页.[8]王宁.从一份调查问卷看学校环境教育的喜与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9月第36卷.[9]在科学课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http://.cn/jiying/xdds/2009/0611/2600.h
第二篇:怎样把美育教育渗透小学科学课中
怎样把美育教育渗透小学科学课中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关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人文精神之美”,要“不断地使学生振奋精神,以一种登山者的姿态投身科学探究活动,也使学生越来越乐观自信,朝气蓬勃,进而形成性情之美,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在科学课中渗透美育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在相互之间交流受到启发,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如《导体与绝缘体》一课,学生认识各种材料后,提问:你认为哪些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铁钉、铜片、铝丝可以让灯泡亮起来,有的说纸片、塑料、碳棒不能让灯泡亮起来等等。
教师把学生的这些猜想和假设板书出来,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验证。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课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
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丰富他们童年生活与自然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张扬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自然美
大自然的风光是美不胜收的,如“人靠什么运动,小鸟靠什么飞翔,植物靠什么生长,汽车靠什么奔驰„„神奇的能量,神奇在哪里,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学会思考,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中美的事物,使学生得到享受和愉悦,得到美的熏陶。这些美的事物科学课中最多又显而易见。例如:《生物的遗传现象》一课中,出示家庭照片,让学生用连线的方法帮助他们三个同学找到自己的父母,这就要求教师能利用彩色照片、投影、录像等电教手段,指导学生去发现、去寻找,鼓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发现自然美,再结合老师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对自然美的赞叹。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体验美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帮助他们体验美。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
讲授训练更有效。例如:《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中,学生通过阅读“恐龙的化石”了解到,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在教学中,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科学课中美的教育要注重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其中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审美愉悦的感受体验。如:《磁铁游戏》的教学,学生通过“玩”得出磁铁能吸小刀、大头针、铁片等,不能吸纸片、橡皮、玻璃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得出磁铁能吸铁。学生又由磁铁隔着衣服、书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这是本课的两个知识点,推理过程清晰、严谨,给学生一种演绎推理的享受,孩子们就会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同时也从小树立了一种审美的观点。
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指导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一名教师应用心捕捉时机,利用科学教学中提供的丰富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强调说:“你们看它漂亮不漂亮,美不美啊?它们多有意思,多有趣啊!”用各种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去
观察,发现。例如:《各种各样的能量》一课中,所探讨的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通过学生讨论得知,能量是一种驱动着宇宙万物运动的动力,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是它却无处不在,汽车在路上奔跑,喇叭发出声音,蜡烛发出光芒„„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而经老师点拨后他们就知道了,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或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是处在一种自然协调中,是非常和谐的一种美,在学生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
在科学课教学中,在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美育,不仅可以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真、善、美的统一,和谐发展的思想,而且可以引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增强对大自然的了解,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人文精神之美,进而形成性情之美。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符合学生的对知识认识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课堂学习保持积极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
多媒体课件教学主要表现方法有3种,其中动画功能最能生动地表现变化效果。并且可以非常方便地描述出视物的变化规律。丰富的图片和声音能帮助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下面就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到小学科学教学中。
一、多媒体课件丰富了科学课教学的多样性
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要从偏重认知能力,向培养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发展。而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即触景生情如,在讲述《多彩的冬天》时,我们利用声像俱全的动画、录像,在屏幕上展示出一幕幕“冬天”的自然景观,引领学生进入冬天的景色中,让学生感受着冬天的奥秘,学生自然的触景生情,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爱护,从而扩展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课件的技术角度看。课件的丰富色彩和动画效果,还有简要的文字说明,这都让学生以美的享受。
二、多媒体课件增强科学课教学的实效性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在日常的
科学教学中,我们发现用传统的方法教学,进行《观察植物》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对植物的认识很小,平进也缺乏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想象空间有限,运用传统教育方式具有局限性,往往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吃力。而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就能直接了解到学生的认识,使教师能直接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得到教学情况的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调整课堂的难易程度如,在教授《观察植物》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的美景,然后,再用动画演示植物的开花过程,给学生感受花朵的美丽,认识各种有代表性的花朵,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学会和身边同学分享自己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和冬天”的变化过程,克服了学生的时间障碍,学生感受变化过程就容易多了,多媒体课件使用,用教室里的大屏幕投影机代替了黑板,电脑模拟变化代替了教师的对那些如何说也说不清的教学内容,显得更逼真、更形象。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面对精彩的画面,对学生产生听觉、视觉的强享受,使教育信息形象而生动地传输给了学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来的信息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节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加大了课堂教育信息的流量,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智力活动时间与课时间之比,比值越大,意味着教学效率越高,智力活动时间相对就越多教学质量就越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如,我
们按传统的方式在讲台上完整的表达一个视时,会浪费很多的时间,老师在讲台上认认真真的表达,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下面却理解不清,严重影响了课堂效果,而运用多媒体课讲演示实验则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如,我教低年级观察植物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可控性;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和飞冬天”的变化过程,克服了学生的时间变化的空间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突破了空间、时间的界限,把万紫千红、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展示给学生,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了课堂教育信息的动态反馈。学习是外部信息作用于人的器官,通过认知主体的加工和互动作用,在知识和技能上产生的变化。认知主体接受外部信息产生的刺激方式有多种多样,而效果却大不相同。教育心理学家特瑞赫拉对此作了深入地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信息 2.5%来自味觉;7.5%来自嗅觉;32%来自听觉;58%来自视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的信息大部分来自视、听觉。具有丰富动画效果的声像画面是多媒体课件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同时进行听觉、视觉的强刺激,不仅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观察植物》的教学,老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像动画效果,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花,还有花朵盛开的过程,再加上实物的展示。实现了对学生的观感、触感的强刺激,使学生了解很多植物相关的信息。多媒体课件的画面既生动又形象,深
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三、多媒体课件有利于科学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利于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健康,个性培等,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使“启发式”教学更具可操作性。例如,《摩擦起电》的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静电的形成?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天晚上脱衣服是看到身上有闪光呢?随后操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思考),课件显示了晚上脱衣服衣毛衣的闪光,再分析闪光的是什么材料,通过什么的形式会让材料闪光,闪光的是什么东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无须过多地讲解,只需把握时机,用恰当的启发性语言进行适当地引导,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得到了充分的观察、思考。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忽视的个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处在一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生动活泼地探索真理、掌握知识的情境中。由于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得到了充分地落实。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其中,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演示实验的效果常常不够理想。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实验却能较好地避免传统演示实
验教学的缺陷,在“摩擦起电”实验教学中,传统的方法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并示范演示“摩擦起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摩擦起电”,不仅效果逼真,而且可以让学生“看到”实验的全过程。学生认识了静电的产生,然后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学生看得仔细,学得透彻,玩得开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利于学生在观察中动脑,在实验中创新。再如,教学如认识长度课时,先让学生看一段两个同学比长短对话动画的录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讨论,较容易地启发学生对量度长度的兴趣。而后,再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两个同学怎样解决比较问题的动画,并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判断课件展示一系列长短问题的正确性?哪些不正确做法?并说出理由?说对了,课件中的卡通人物会为他加油、鼓劲。通过进一步步地观察、比较、讨论,加深了学生对长度的理解认识。这样,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利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科学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科学启蒙的目的,不只是学习前人总结的科学知识,更应该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大胆、积极地科学探索,形成对事物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学习者,还应是大自然奥秘的“探索者”科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科学课堂教学创设了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探索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在平时的科学教学
实践中,教师还应经常性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学生自行探索的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探索欲望,支持他们的探究行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始终处于高容量的信息流中。它启发学生不断用自已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与课堂知识进行对比、补充、内化,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
2011年10月29日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以类似研究的手段去实验,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应用各种材料,经整理分析后解决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说明科学课的教学强调的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新课改下“教”与“学”是一个整体,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老师只负责把知识讲完就算,学生把知识听过就完。而必须把“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是为了老师更好地改变教的方法,使老师与学生双方都能够达到和谐发展。
科学教学应该朝着“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方向进行。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很多新的理念正在向我们旧的东西挑战。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以下浅谈一下科学课上的探究教学法。
一、营造探究氛围的和谐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主、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也显得特别活跃,所以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前提。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现,尊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个性发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下,学生的探究意识才能被激活,使探究成为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只有这样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才能成为可能。我在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时,学生用教师提供的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电线,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小灯泡点亮,并要求把小灯泡连接的方法画在科学笔记本上。各个小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过一会儿各小组陆续完成了任务,只有一组的小灯泡始终没亮,他们在别组的欢呼声中变得更加着急,当我发现了这组的情况后,不是叫他们停下来,而是很亲切地安慰他们:“没关系,慢慢来,要不要老师帮忙?”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又忙乎起来,但见一个同学一手拿电池,一手拿电线与电池的负极相碰,另一同学一手拿电线的另一头,与电池的正极相碰,另一只手拿小灯泡碰电池的正极。当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轻轻地提醒他们:“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你们只用到一个连接点,还有一个连接点是不是也要用起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轻地商量了一下,马上修改连接法,终于点亮了小灯泡,使每一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强调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材料,特别是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的探究课题,提供或学
生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可以使探究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一位教师上《研究磁铁》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毛线、牙签、大头针、玻璃球、回形针、铁钉、塑料块,学生任意准备两样物体,不料学生准备的材料都是一些学具和文具之类的物体。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思考的玩法尽情地用磁铁去玩这些物体,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磁铁有吸引金属的特性。使教师处于尴尬的局面。究其原因是材料误导所致,老师若在提供或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考虑充分一点,在金属材料中不光是铁,还有铜、铝等物体,那就能顺利地引导学生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特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注重探究内容的生活性
科学探究内容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基础。内容的生活性体现在探究活动是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而开展的,是否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是否乐于参加的。诚然,学生只要去参与、经历就会有收获,但是不切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结合学生活动实际的探究内容是无法真正让学生理解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我们的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有些探究主题活动的开展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是需要教师进行调整的。四年级科学教材中,就安排了养殖的活动,通过养殖蚕,来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比较短,生长过程中的变态明显,整个单元的课程设置就围绕养蚕,观察蚕的一生,归纳出蚕的周期。但是我们有些学校附近农村不养蚕,学生没有见过蚕,甚至连有些老师也没有见过蚕,更没
有什么养蚕的经验了,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最多就通过投影、多媒体展示一下蚕的生长周期。试想这样的学习过程,又如何达成科学课程倡导的“科学探究”、“经历过程”的要求。科学教师面临这样的现状,不能束手无策,而要积极的处理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如开展养殖小蝌蚪、菜青虫等活动。
四、重视课外延伸的协调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育。然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单纯的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探究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出发,结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从横向、纵向、解决问题、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方面向课外延伸,把大量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的延续下去。比如我在教学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外去玩橡皮泥,运用不同方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有的做成船形,有的做成空的像饺子、像汤圆,有的借助其他的物体把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些都是运用改变物体沉浮的条件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还有的同学把橡皮泥做得很薄,轻轻地放在水面上也能浮在水面上,并提出塑料尺子、三角板等物体也有这种现象(这是新发现,学生对此特别好奇,探究欲望异常强烈),随后同学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仔细地观察探究,发现其中的奥秘是水表面张力的缘故,使探究活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又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时,同学们在探讨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中
发现:学校卫生间、洗碗池里的水龙头有经常没有关或者没有关严的现象。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有的说看见没有关就自觉地去把它关好,有的说贴广告,有的说向全校的学生宣传要节约用水,还有的说派人值班等等,这时我说:同学们,老师有一个与你们不同的想法,用你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利用身边的材料,能否发明一种装置,只要人走后水龙头就会自己关掉,这种新思路,有意识地向科技小发明的方面引导。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兴趣怏然,课后纷纷把我缠住,叙述自己的想法,并决心要把实物做出来,在学校举办的科技展览会上参加比赛。孩子们的智慧和潜能是无穷的,人人都是小小发明家。
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科学”是经过探究、验证获得的知识,可以察觉科学的产生虽然严谨,但却可能因为新的现象被发现或采取新的观察角度而有不同的发现„„在教学中,只要舍得花时间,大胆放手,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必能领悟科学学习的真谛。
2011年10月28日
第三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壶瓶山镇完小饶银银内容摘要: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渗透
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减少,森林面积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等,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而,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教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的就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应积极地渗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空洞的说教是苍白的。应该找准教材与环境教育结合的切入点,将有关环境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入情入理的讲授分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环境知识,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适时渗透环境教育
要想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目标又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只有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
一方面,写景课文教学巧妙渗透。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涉及风景名胜等写景的课文,如《泉水》、《海底世界》、《鸟的天堂》、《春》、《济南的冬天》、《美丽的西双版纳》、《咏柳》、《望庐山瀑布》等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可以借助图片、录像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
另一方面,说明文教学直接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说明文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如《黄河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食物从何处来》、《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这类课文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教师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戒学生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同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环境科学知识,掌握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
二、情景感知、阅读理解
语文学科具有形象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很多语文课都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他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教师授课时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戒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三、浅入深出,注重意识培养
由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我们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环境教育是浅显的,学生力所能及的,重点是环境意识的渗透。因此,在两者结合时,要适当地掌握小学环境教育的度,要浅入深出,要选择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环保渗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话:老树在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启发学生想象:这时候,小树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小树,会对老树说什么呢?朗读体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老树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枝繁叶茂的小树):这是什么季节,小树有什么变化?过渡讨论:小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小树因为有了老树的关心和爱护,才长得这么粗壮茂盛。然后再看图(爷爷在树下乘凉),想象爷爷的心情,想像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感悟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关系。再通过朗读,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最后扩展活动,宣传环保:1、课件出示小树遇到长虫、干旱、缺乏养料、有人伤害等画面。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小树?2、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树木为人类做贡献”的资料。使学生明白:人类爱护树木,树木回报人类。环境保护教育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结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程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环境意识的渗透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注重意识的渗透使环境教育潜移默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浅入深出的功效。
四、深挖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语文课堂是融入环保教育的主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都时时刻刻谈“环保”,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1、巧用插图,唤起环保意识
插图是刺激学生多方面感觉的有利资源,教师应活用插图,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去联想。例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插图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使其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他们会由衷地感叹:古老、慈爱的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事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2、通过对比,移情感悟,激发环保危机感和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环境教育外,还可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环保危机感,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打破教材的顺序,引导学生将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谈瀑布“雄伟壮观”时,随着学生的介绍,大家可以一起欣赏昔日雄伟的大瀑布。在此设计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名游客,看着眼前的美景,你会怎样赞美它?”;在谈瀑布“逐渐枯竭”时,我们可以观看图片,然后又一次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样的瀑布,会说什么呢?”这样通过文本内容的对比、图片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就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感觉落差,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瀑布消失的那种惋惜之情,而且这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消失的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学生打开网页观看“环保资料”,这些例子和画面都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是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痛,而是升华到关心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并产生了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3、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增强环保的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激活学生的想象,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如学习《五彩池》、《沙漠中的绿洲》、《美丽的丹顶鹤》、《白鹭》、《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时,通过分析、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特别是有表情地朗读,能与文章产生共鸣,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美好愿望。
五、利用作文教学契机,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写“环保日记”,让学生记下自己每天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事,哪怕是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捡自己周围地上的垃圾等日常生活小事。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领悟”到一种可贵的环保意识, 进而又渐渐培养成一种更为可贵的环保习惯。
其次,教师多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每次作文前要安排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游览一个地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作文把它记录下来。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眼中的生活环境,抒发心中的真情实感,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这是作文训练中进行环境教育,同时也是环境教育丰富作文教学的一个成功作法。
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环境教育渠道
虽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蕴含了相当数量的环境教育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达不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必要在课本之外为学生补充一些以环境问题为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视听活动,在培养学生听和阅读能力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环保视听材料,组织学生课外看和听,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新闻报道等,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的事物的同情情感,感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是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学生说写能力培养中渗透环境教育。学生根据自己从书本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编写故事、公益广告词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他们对文体知识的理解应用,而且有助于家庭和社区环境的改善。
三是开展“我让环境更美好”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活动,在学生收集信息和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环境教育。作文前组织学生参加种树种花活动,或者收集废纸、铲除城市“牛皮、清理河边和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垃圾等。通过亲自体验、现实参与来激发他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对日益严重、近在咫尺的环境污染的深恶痛绝,从而增强环保的自觉性。
总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而语文教学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在小学语文新课程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新世纪环境问题对教育的挑战,同时又赋予小学语文教育崭新的内容。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意识,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整合目标,找准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渗透时浅入深出,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课外着重实践,活动深化环保意识,付之行动。
参考文献:
1、潘秀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上海环境教育网。
2、温彦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山西教育》。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5、北京环保教育公众网。
6、王民主编的《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广州市黄埔区荔园小学 刘文涛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与兴衰,也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 努力。不断培养和提高下一代的“绿色伦理”观念,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近几年,我校注重把环境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使保护环 境成了全校每个师生的共识。这里我想结合数学教学,谈谈对小学生渗透环境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环境教育因素
由于小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 渡,他们的认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所以新编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有80%以上的插图都蕴含着 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准确地把握插图中环境教育因素,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级小朋友从进学 校第一天第一堂数学课,就要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在“准备课”第2页上就看到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1座大桥、2只蝴蝶、3幢楼房、4只彩球、5位小朋友、6朵白云、7棵松树、8个字(请您爱护花草树木)、9只小鸟、10朵鲜花„„在学生练习数数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 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第一册第10页和第17页的“校园一角”插 图,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校舍、操场、游泳池„„ 是我们每个小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熊猫、羚羊、松鼠、企鹅、白鹭、猴子等动物的插图,使学生知道动 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 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它们濒临绝迹。
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的拓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也逐步 抽象、充实,从居住环境到校园环境,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从水、大气、土地到动、植物,从资源、人口到地球、宇宙,教材中有50%以上的应用题都作了一定的反映。如:
1.每个窗台放2盆花,5个窗台一共放多少盆花?(第三册)
2.同学们采集标本,捕到9只蜻蜓,捕到蝴蝶的只数是蜻蜓的3倍,捕到蝴蝶多少只?(第四册)
3.一条蚕吐丝1500米,5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第五册)
4.大林有55张风景邮票,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少29张,两种邮票一共有多少张?(第六册)
5.沿海堤有一条防风林带,宽是48米,东港村境内的防风林带占地8640平方米,这段防风林带的长是多少 米?(第七册)
6.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3倍,已知天鹅和丹顶鹤共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第 八册)
7.1996年江苏省海水产品量达79.5万吨,淡水产品大约是海水产品产量的2.09倍,1996年江苏省水产品产 量大约有多少万吨?(第九册)
8.园林工人铺草坪,第一组6人铺了37平方米,第二组7人铺了43平方米,哪个小组铺得多?(第十册)
9.织女星每秒运行14千米,是牛郎星运行速度的—,牛郎星每秒运
13行多少千米?(第十一册)
10.在比例尺是1:25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4.21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 是多少千米?(第十二册)
类似以上题目,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要求,但它们已内在显 示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解答好这样的题目,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二、要善于搜集环境教育的统计数据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但教科书由于编写时间和容 量的限制,一些对儿童有影响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来,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 环境教育,善于搜取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广泛阅读书报,时时留心有关数据,以便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提供环境教育的数据。如:
环境与生活:
1.一个人平均每天呼吸14千克空气,是一天食物重量的10倍或饮水重量的4倍。
2.血液里绝大部分是水,肌肉里有一半以上是水,骨头里—是水,人体是个“大水桶”。
3.一公顷生长旺盛的草坪,每天可以吸收9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0千克氧气。一个人平均每天要消耗 250克氧气,呼出900克二氧化碳。照这样计算,一个人必须拥有一个教室大小的草坪,才能满足人体对氧气的 需求。
4.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药物模仿天然植物合成,—的药物直接从植物中提取或以植物为原料。
环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
1.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地大人更多,物博人均少”,占世界陆地—的土 地却要养活超过世界—的人口。
2.一只燕子在6个月里可以吃掉50万只害虫,一头猫头鹰一年中会吃掉1000只田鼠,而1000只田鼠一年要吃 掉2吨粮食,一只灰喜鹊可以保护1300平方米的松林免遭松毛虫的侵害。
3.最近,新疆罗布泊地区打出了第一口淡水井,井深465米,日出水量达452立方米,为当地矿产、旅游业 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1997年,宁波市共接待境外游客10.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7%,旅游创汇6.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4%。
环境污染的危害:
1.1997年12月中旬,急剧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使沈阳4天内有2000多人急性中毒。
2.1支烟产生的烟雾需一个房间的空气来混合,人才不会受伤害。
3.去年北京市洗车用水就洗掉了13个昆明湖,造成首都饮用水紧张。
4.目前太空有2000个废弃卫星,1400个用过的火简助推器和1100个游弋的小型物体,这些太空垃圾随时会 撞坏卫星。
如此等等,教者向学生提供这些数据信息时,要正确处理好智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要有助于学生“环保 ”意识的提高;要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于无意识的受教育之中,做到自然、贴切、力求渗透,以达到“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三、要善于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时、适量地渗透环境教育内容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年龄阶段都表现出 与其它年龄阶段相区别的一些典型的特征。所以,教者就应该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向学生渗透不同的环境 教育内容。如:
“地球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它的平均深度是4028米,最小的洋是北冰洋,它的平均深度比太平洋少2718 米。北冰洋平均深度多少米?”(第四册)。二年级的学生练习后,只须让学生知道海洋可向人类提供丰富的 海产品,我们要爱护它。“黄海盐场每块盐田长100米,宽80米,500块这样的盐田占地多少公顷?”(第八册)这时针对中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海洋是全球气候的调节者,是动植物的故乡,是资 源的宝库,它需要全人类以最大的爱心去关心它、保护它。“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有5.1忆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 积有3.61亿平方千米,海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第十一册)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这时可告诉 他们:海洋是“21世纪人类的第二粮仓”,我们要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矿产资源,但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又 要特别注意保护和改善海洋资源和环境,让浩瀚蔚蓝的海洋千秋万代,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严重影响人们的 生产、生活和健康。如今年4月香港发生的一次赤潮,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港元。所以我们要与自然建立和谐 的生活关系。
总之,在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的今天,作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断更新教育理论,增强 环境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结合数学课的特点,在完成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 三种能力培养任务的同时,对学生渗透必要可行的环境教育,使每个学生知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地球,我们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她。”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谦宁小学
刘若雪
近几年,我校注重把环境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使保护环境成了全校每个师生的共识。这里我想结合数学教学,谈谈对小学生渗透环境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环境教育因素
由于小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认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所以新编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有80%以上的插图都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准确地把握插图中环境教育因素,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级小朋友从进学校第一天第一堂数学课,就要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在“准备课”第2页上就看到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1座大桥、2只蝴蝶、3幢楼房、4只彩球、5位小朋友、6朵白云、7棵松树、8个字(请您爱护花草树木)、9只小鸟、10朵鲜花„„在学生练习数数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第一册第10页和第17页的“校园一角”插图,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校舍、操场、游泳池„„是我们每个小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熊猫、羚羊、松鼠、企鹅、白鹭、猴子等动物的插图,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 它们濒临绝迹。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的拓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也逐步抽象、充实,从居住环境到校园环境,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从水、大气、土地到动、植物,从资源、人口 到地球、宇宙,教材中有50%以上的应用题都作了一定的反映。
如:
1.每个窗台放2盆花,5个窗台一共放多少盆花?
2.同学们采集标本,捕到9只蜻蜓,捕到蝴蝶的只数是蜻蜓的3倍,捕到蝴蝶多少只?
3.一条蚕吐丝1500米,5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4.大林有55张风景邮票,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少29张,两种邮票一共有多少张?
5.沿海堤有一条防风林带,宽是48米,东港村境内的防风林带占地8640平方米,这段防风林带的长是多少 米?
6.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3倍,已知天鹅和丹顶鹤共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7.1996年江苏省海水产品量达79.5万吨,淡水产品大约是海水产品产量的2.09倍,1996年江苏省水产品产 量大约有多少万吨?
8.园林工人铺草坪,第一组6人铺了37平方米,第二组7人铺了43平方米,哪个小组铺得多?
9.在比例尺是1:25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4.21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 是多少千米?
类似以上题目,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要求,但它们已内在显示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解答好这样的题目,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二、要善于搜集环境教育的统计数据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但教科书由于编写时间和容量的限制,一些对儿童有影响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来,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善于搜取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广泛阅读书报,时时留心有关数据,以便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提供环境教育的数据。如:
1.一个人平均每天呼吸14千克空气,是一天食物重量的10倍或饮水重量的4倍。
2.一只燕子在6个月里可以吃掉50万只害虫,一头猫头鹰一年中会吃掉1000只田鼠,而1000只田鼠一年要吃掉2吨粮食,一只灰喜鹊可以保护1300平方米的松林免遭松毛虫的侵害。
3.最近,新疆罗布泊地区打出了第一口淡水井,井深465米,日出水量达452立方米,为当地矿产、旅游业 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1997年,宁波市共接待境外游客10.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7%,旅游创汇6.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4%。
5.1997年12月中旬,急剧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使沈阳4天内有2000多人急性中毒。
6.1支烟产生的烟雾需一个房间的空气来混合,人才不会受伤害。
7.去年北京市洗车用水就洗掉了13个昆明湖,造成首都饮用水紧张。
8.目前太空有2000个废弃卫星,1400个用过的火简助推器和1100个游弋的小型物体,这些太空垃圾随时会 撞坏卫星。
如此等等,教者向学生提供这些数据信息时,要正确处理好智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要有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要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于无意识的受教育之中,做到自然、贴切、力求渗透,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三、要善于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时、适量地渗透环境教育内容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年龄阶段都表现出与其它年龄阶段相区别的一些典型的特征。所以,教者就应该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向学生渗透不同的环境 教育内容。如:“地球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它的平均深度是4028米,最小的洋是北冰洋,它的平均深度比太平洋少2718米。北冰洋平均深度多少米?”。二年级的学生练习后,只须让学生知道海洋可向人类提供丰富的海产品,我们要爱护它。“黄海盐场每块盐田长100米,宽80米,500块这样的盐田占地多少公顷?”这时针对中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海洋是全球气候的调节者,是动植物的故乡,是资源的宝库,它需要全人类以最大的爱心去关心它、保护它。“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有5.1忆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有3.61亿平方千米,海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这时可告诉他们:海洋是“21世纪人类的第二粮仓”,我们要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矿产资源,但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改善海洋资源和环境,让浩瀚蔚蓝的海洋千秋万代,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如今年4月香港发生的一次赤潮,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港元。所以我们要与自然建立和谐 的生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