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内容摘要:日本核电站泄漏,其放射性物质泄漏,我国多个省份检测到微量的放射物,引起了人们的担忧。环境问题已是当今世界的五大社会问题之一。严重威胁世界环境的十大问题 :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森林遭到滥砍乱伐;野生动植物大量灭绝;世界人口急剧增加;饮水资源越来越少;渔业资源逐渐减少;河水遭到严重污染;大量地、不适当地使用农药;地球温度明显上升;酸雨现象正在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已经是我们所有人类共同的呼声。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所以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责无旁贷。而小学的语文课教学为环保教育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是认真贯彻和深刻体会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真实体会,更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大工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渗透
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对环境造成的负担也随之增加,生态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也更为重要和紧迫。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生力军。从小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我国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不仅影响着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而且在未来的环保工作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语文教师要将环境教育建立在学生对具有“魔力”的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中的环境因素,将环境教育渗透于知识载体中去,潜移默化的进行。
一、环境教育的必然性。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的生态环日趋恶劣,大自然一次次的给人类敲响警钟,为了我们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我变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为直观形象,使学生乐意接受。课余组织学生观赏课件,图片不乏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我让学生观看98年抗洪抢险那惊心动魄的录像,让学生知道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的过分流失……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我国长江流域,由于原始植被被大量丧失,因此才导致了这场大水灾的惨痛场面。我还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发一些资料让学生课外阅读,从中了解环保知识与其重要性。如《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环保小资料-全世民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耕地:每分钟损失40公顷,每年损失2100公顷。森林:每分钟有21公顷消失,每年损失1100公顷。沙漠化:每分钟有11公顷土地沙漠化,每年沙漠化土地为600万公顷。泥沙: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的泥沙为250亿吨。污水:每分钟有85万吨污水排入江河大海,每年污水排放量为4500亿吨;全世界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丧命。让学生从这些资料的阅读中明白。”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无视生态环境,继续破坏大自然,最终将造成地球的毁灭,这无疑是人类在自取灭亡。向世人呼吁:“保护地球,拯救地球!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但人类的活动却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我认为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今天的小学的环境教育,就是明天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应该站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战略高度,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主题,进行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学校内进行的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相关学科的渗透教学来进行的。在各学科教学中,把教材中有关的环境教育知识点作为渗透的切入点,融环保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这样就可以利用各学科有机渗透环保知识。
二、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这是我们祖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领悟。当今的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将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态坏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态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生存空间。而作为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该如何环保意识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使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去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从而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素养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呢?小学生幼稚单纯,可塑性强,是非观念方向的影响及形成将伴随终身,而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又将决定未来的发展趋向。因此,运用课堂教学的有力因素渗透环保,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保课的情况下,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如何做好渗透教育,关键是选择好环境知识和教材的结合点。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教材内容,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的行为习惯上面,较强感性认识教育。
1、进行爱护生物资源的渗透教育
爱护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绿化自家的庭院和周围的环境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花种草,嗜盆弄景,既可以慰籍精神,又可以怡情养性,更是环保的好行为。因此在教《养花》一课时可通过让学生了解老舍先生是如何热爱花草,精心培育花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不但是一个有丰富文化知识的人,而且是一个具有教养,热爱生活的人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只有热爱生活,珍惜人生,心地善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才爱好绿色,追求绿色环境。有无绿色意识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素质的标志之一。启发学生像老舍那样,热爱花草,爱护环境,积极种花养草,参与学校的各项种养活动。又如《林海》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大兴安岭的美丽就在于它长满珍贵的树木的确是林海,不但可以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造福人类。体会到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必要性。又如《小狮子爱尔莎》、《白鹅》等课文,可让学生在掌握动物的种类、外形和生活习性等,同时感受到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帮助学生认识野生动物是人类补课缺少的宝贵资源。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同时让学生知道近年来野生动物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由于人口剧增,任意砍伐树木,乱杀滥捕,环境的恶化,使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大量减少甚至灭绝,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被打乱。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例如:六年级语文上册共有二十七篇课文、八单元,其中第一、二、五单元中编入了可以渗透环境教育的课文,共九篇课文,占全册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些课文中环境教育显性教材的有《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鹿和狼的故事》《宇宙生命之谜》其它五篇均为隐性的。在教学《桂林山水》、《林海》、《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的‘野’》这几篇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知识结合点,着重培养学生热爱优美的环境,是他们在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懂得这么美好的环境要靠人们的爱护和创造。在教学《鸟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几篇课文时,侧重进行珍爱野生动物、珍惜人类生存环境的教育,尤其在教学《鸟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两课时,要使学生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
2、进行珍惜水资源,爱护江河海洋的渗透教育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都离不开“水”这样宝贵的东西,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如今水已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水已越来越少。那么人们是否就要停止再浪费水资源了呢?有人会说,地球不是一个蓝色的水星球吗?怎么会缺水呢?我告诉你吧!地球的水资源是多,可是谁能考虑一下仅有的淡水资源呢?据统计,地球所拥有的水资源中,有97.5%是海水,而淡水却仅仅只有2.5%呢!但在这些淡水资源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加以利用的。如分布在南北两极于高山地区的冰川水、高寒地区的永冻土下的冰层和深层地下水等。目前在全球淡水资源中,农业用水占70%、工业用水占20%、家庭和市政用水仅只有占10%。
目前,我国有200多个城市缺水。北京每年缺水10多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有的地方已降到30多米。深圳每天至少缺水10万立方米,曾经出现过“水荒”。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开始重视起了“节约用水”这四个看似简单,可是一当做起来难上加难的字了。
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与水资源有联系的课文。如《海滨小城》、《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大海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资源,了解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让学生懂得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养成不随便浪费用水的好习惯。
3、进行珍惜土地资源,爱护土地的渗透教育
土地资源是人类获取生物资源的基地。由于地球上的陆地是有限的,可以耕种的土地更是有限。教学《草原》、《宿新市徐公店》、《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课文时,可通过让学生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秀丽景色,体会暮春季节田园的美丽风光。认识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为我们提供粮食、肉类、木材等生活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
土地是发展畜牧业最基本的资源,畜牧业对土地资源有不可替代的依赖关系。尽管我国只有世界耕地总资源量的7.7%,却要养活全球近1/4的人口,而且在今天人口增长、建设用地、生态退耕的情况下,土地承受着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看不到土地资源已达到临界状态的危机。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开发,土地数量在急剧减少,沙漠化日趋严重。所以要启发学生认识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4、进行防止大气污染的渗透教育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家园。培养对地球的真挚爱心,人类才可以乘着“持续发展”的列车奔向文明的未来。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可通过让学生了解太阳特点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并借此了解地球,知道由于近年来地球温度明显升高,人类对燃料的用量增加,导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抑制了地球表面热量的散发,形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气温升高,从而引起冰川融化,如不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将会给地势低洼的沿海城市带来灾难。要教育学生自觉做好力所能及的环保工作,并向家长或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不燃烧或排放有害的气体,预防大气污染,增强环保意识。
5、进行防止白色污染的教育
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等是国家环境保护法明文规定的环保场所。因此在教学有关名胜古迹这类教材时,便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特有的优势进行环保教育。如《记金华双龙洞》、《桂林山水》、《颐和园》等课文,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景物特点,体会祖国山水风光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壮观。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人们不重视环保,特别是旅游者随意抛弃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不可降解的物品,就会形成白色污染。大自然的风光将遭到破坏,从而提高学生重视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的环保,自觉抵制白色污染,不随意废弃不可降解物品,重新认识消毒餐具及消毒个人用品,循环使用对环保的重要性,少用或不用纸巾,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6、教师与学生要互相配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因素,意识地渗透教育。
环境教育具有跨学科性,它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是各学科协同进行的。小学语文中有大量内容涉及到自然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一些关于自然景物等的描写性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以情动人,利用文章中优美的词语,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大自然的美;有条件就将表现文章内容的图片制作成课件,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喜爱自然,从而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并能抵制破坏大自然的行为。对于那些科技性、知识性较强的说明文,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明天的太阳城》等,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向学生系统的介绍相关的知识,学生也要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时,明确指出人类面临的威胁,了解其中的厉害关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行对比,针对环境的是如何恶化,为什么恶化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加深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批判人类肆意破坏的行为。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建议
1、加强市和各区、县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让更多的老师有机会接受环境教育师资培训。
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不断充实环境教育的新内容。人的素质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键因素,而国民素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育。只有教育自身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中,首先环境教育最为迫切,强调人口、社会、环境与发展协调进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人与自然的位置,确立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教育就是为提高人的素素质,就是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人。同样小学语文教育也承担着这样的责任与义务,应当培养学生对对自然抱着一种正确的态度: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可以利用改造自然,而不能一昧地征服自然。教育学生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而教师本身对环境要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不断收集有关环境教育的新信息,充实自己,并以身作则,使得环境教育不仅体现在语文课堂中,还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
2、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1)、利用课件,网络、书籍、广播等媒介,为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观念。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辨别力,我校购进有关环保的光盘,书籍,增设环保专柜……利用问题课,科学课,组织学生观看环保录像,利用阅读课看有关环保书籍,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播放环保歌曲……让学生了解人口剧增、地球温室效应、酸雨、海洋污染、土地沙漠化等对人类的威胁,臭氧层遭破坏、热带雨林减少和城市生活造成公害的原因。特别是提醒学生,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自我毁灭的世界,再不起来担当重任,保护环境,后果不堪设想。只有善待地球,才能善待自己,保护地球,才能保护自己。
(2)、发挥榜样的力量。树立样板,以典型引路,是加强环保教育的有效办法。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便是这个道理。首先教师要做好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看到纸屑丢在地上,老师带头去捡;爱护校园环境,老师与学生一起打扫清洁区;提倡节约水电,老师就要做到人离关灯、随手关水龙头;不用一次性餐具;吃剩的饮料瓶子搜集起来;垃圾分类投放……总之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仿效老师去做。其次注重树立学生典型。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去现身说法,效果比老师不停地讲要好。例如,每学期评选环保小卫士、文明小天使,让同学们学习他们的环保事迹,鼓励同学们争取下次当选;在搜集资料方面出色的学生,就让他们在班上介绍经验;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家人、邻居的,老师要把他们的精彩之处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让大家去学习、仿效。例如我们四年级一班的班长陈寒露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不仅能够自学有关环保的知识,带领班里学生开展环保活动,而且还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家人,使得她的父亲戒了烟,还义务到邻居家宣传环保知识。像这样优秀、有说服力的榜样,我们在全校内宣传,这影响的就不单单是一个班的孩子,而是全校的孩子。(3)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巩固课堂教学的可可持续发展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外,语文课外活动有更广阔的天地,如:动物园、植物园……可供师生参观、学习,提高环保的感性认识。可安排学生搜集有关环保问题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可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大自然,例如春游活动。让孩子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激发孩子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之情与环保意识,这有别于课堂教育,他是学生亲身体会,能进一步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这需要我们一代代不懈的努力。不断培养和提高“绿色伦理”观念。这是社会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与责任。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也符合新课程改革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需要。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善于捕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保教育,脚踏实地地实践“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现代理念,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鲜活起来,使每个学生喜爱上语文,借住语文教材这个强大的载体,在少年儿童的心灵中播散下环保的种子,使其终身受益,也为培养有良好环保意思的社会公民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秀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上海环境教育网。
2、温彦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山西教育》。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5、北京环保教育公众网。
6、王民主编的《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
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阳江镇中心小学
何丽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研究
杨 冬 梅
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许多国家在中小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培养出具有环境意识,懂得基本环境知识,能采取适宜行为保护环境,力争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地球公民”。我国义务教育法也明确提出要重视环境教育。目前,各国实施环境教育主要有三种课程模式:一是单独设立环境教育课;二是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而不是单独设课;三是在一些实施“综合主题”课程模式而不是分科课程模式的学校,以环境教育的若干主题为线索,将各学科或各领域教育内容综合在一起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环境教育采用何种课程模式,要受国家及学校现行课程模式及教学体制的制约。
我国义务教育大纲规定,中小学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部分。根据这两类课程的特点,在活动课程体系中可以进行一些综合主题式的环境教育活动,但这类课程在小学课程所占课时相对很小。在所占课时数明显居多的学科课程体系下,比较适于进行渗透式的环境教育。虽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只有“要重视在小学自然和社会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对其他学科的环境教育功能没有作明确说明,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其他学科没有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能。关于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问题,我们“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课程组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仅就小学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若干问题谈谈我们的研究和观点。
首先,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看,它“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国家教委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工具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决定语文学科在环境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其次,国家教育部为将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于今年提出了对小学部分学科教学进行改革的意见。语文学科教学的改革举措和其他一些学科一样,主要是删减部分教材内容,降低部分教学要求,以保证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改革趋势也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语文是语言文学形式和思想感情内容的整合。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学形式,如词语、句子、文章结构等,而且要了解语言文学形式和它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或练习各种口语及书面语技能时,总不免接触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各种思想感情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关于道德行为和修养的,也可以是关于环境知识或观念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为学生提供以环境教育主题为内容的听说读写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练习语言文学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知识或环境道德的感染和影响,这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想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目标又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首先必须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为此,我们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如下:
一、现行语文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课文,课后练习,以及单元训练等,与环境教育主题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二、各类型教材的教学要点
1.第一类教材
主要是用于阅读教学的课文,涉及风景名胜、动物、植物等。其教学目标除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通过对词句分析理解课文主要意思之外,环境教育方面的目标主要指向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愿意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
只有当学生对自然、对人文景观、对非人生命体产生接受或喜爱之情时,他们才能对环境或其他生物遭受的破坏或伤害产生强烈的同情,并进而对造成这些破坏或伤害的人或行为自觉加以抵制。这类教材的教学重点在“情”而不在“理”。因此,切忌在学生阅读欣赏之后,“画蛇添足”地要求学生明确说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比较适宜的做法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可以借助图片、录像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
此外,在其他学科或综合性的环境教育活动中,可以借助这类教材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是围绕现实环境问题展开的调查、写作活动等,可以指导学生将这类文章所描绘的美好情境与严峻的现实状况加以对比,从而加深他们对环境问题危害性和严峻性的认识。例如,在组织学生游览趵突泉后,引导他们比较《趵突泉》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和参观时见到的情境,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二者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其他如有关芦沟桥、小兴安岭、海底世界、鸟岛等课文,均可以以这种方式运用于其他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
2.第二类教材
主要是用于阅读教学的课文,文体多为说明文。其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并在分析和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
这类教材的个别篇目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如“黄河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等。围绕这些课文可进行一些扩展性的环境教育活动,如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所揭示的环境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找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相关问题或类似问题。探索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并思考自己是否可以为解决问题采取一些行动。
例如,“黄河怎样变化的”一文主要介绍黄河怎样从一条滋养两岸人民的“母亲河”逐渐演变成泥沙滚滚、洪水泛滥的“坏”河。对这篇课文,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组织不同的扩展活动。
地处中原大地,黄河两岸的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考察今天黄河的主要问题,并与课文描写的状况进行对比。黄河今天的问题恐怕已不再是“水太多”而是“水太少”。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查资料或实地调查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短短几十年,黄河就从一条经常有洪水发生的河流变成了今天的“季节性河流”,每年断流200多天?黄河断流对两岸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人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教训,应采取什么对策?
地处长江两岸的学校则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所介绍的黄河变化的原因同长江有没有联系;今天的长江是不是已经变成了课文中的黄河;长江今年发生如此严重的洪涝灾害,其根源是否与黄河当初的变化原因一致;人们对此应该采取哪些对策,等等。
3.第三类教材
主要是一些记叙文和听说读写练习。与前两类教材相经,这类教材比较容易对学生的环境行为和环境道德认识产生直接的影响。
对其中与环境教育目标相符合的教材内容(如不许摘花、不许捉蜻蜓,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除根据语文训练目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外,可引导学生把教材所反映的行为与自己的行为及认识进行比较,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环境教育的要求;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这些教材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实践良好行为,并在要求自己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人宣传这些教材内容。对与环境教育目标有所背离的教材内容(如喜欢鸟就要捉鸟、郊游途中摘花捉鸟、鼓励人去做大森林的主人,等等),最理想的做法是尽可能删减或修改相关的插图、词句甚至文章,因为这些教材可能使学生在无意之间受到不良的影响。当然,我们不可能因噎废食,等到教材修改完后再组织教学,因此,目前我们能做的是在正常教学之中或之后,提醒学生加以辨别,以免学生在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宜的认识或态度。
虽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蕴含了相当数据的环境教育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达不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要求。特别是直接反映环境问题的第二类教材,无论是数量、体载,还是涉及的环境问题,都非常不够。以体载为例,揭示环境问题,不一定非说明文不可;儿童非常喜爱的文学体载,如故事、图画等,也可以用来反映环境问题;故事或连环画可以通过现实的或虚构的情节向学生揭示环境的变化过程,通过生动的语言或平面图象向学生展示各种非人生命体或非生命体由于人类活动而受到的冲击(包括生活条件和心理感受的变化),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的事物的同情情感,使他们能理解和关注人类以外的环境事物,感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必要在课本之外为学生补充一些以环境问题为内容的视听材料,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书籍、图表、新闻报道等,让学生围绕这些材料进行课内外的听说读写训练。如让学生就这些教材所反映的环境知识展开讨论;根据自己从自然或社会课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编写故事、公益广告词,给家长或社区成员写建议书、对他们进行游说;记叙自己或他人的环境行为;记叙自己参加的环境调查或环境保护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他们对文体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引导学生实践积极的环境行为,并对家庭和社区环境的改善带来一些积极影响。
第三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壶瓶山镇完小饶银银内容摘要: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渗透
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减少,森林面积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等,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而,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教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的就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应积极地渗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空洞的说教是苍白的。应该找准教材与环境教育结合的切入点,将有关环境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入情入理的讲授分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环境知识,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适时渗透环境教育
要想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目标又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只有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
一方面,写景课文教学巧妙渗透。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涉及风景名胜等写景的课文,如《泉水》、《海底世界》、《鸟的天堂》、《春》、《济南的冬天》、《美丽的西双版纳》、《咏柳》、《望庐山瀑布》等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可以借助图片、录像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
另一方面,说明文教学直接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说明文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如《黄河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食物从何处来》、《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这类课文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教师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戒学生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同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环境科学知识,掌握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
二、情景感知、阅读理解
语文学科具有形象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很多语文课都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他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教师授课时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戒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三、浅入深出,注重意识培养
由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我们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环境教育是浅显的,学生力所能及的,重点是环境意识的渗透。因此,在两者结合时,要适当地掌握小学环境教育的度,要浅入深出,要选择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环保渗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话:老树在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启发学生想象:这时候,小树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小树,会对老树说什么呢?朗读体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老树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枝繁叶茂的小树):这是什么季节,小树有什么变化?过渡讨论:小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小树因为有了老树的关心和爱护,才长得这么粗壮茂盛。然后再看图(爷爷在树下乘凉),想象爷爷的心情,想像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感悟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关系。再通过朗读,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最后扩展活动,宣传环保:1、课件出示小树遇到长虫、干旱、缺乏养料、有人伤害等画面。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小树?2、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树木为人类做贡献”的资料。使学生明白:人类爱护树木,树木回报人类。环境保护教育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结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程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环境意识的渗透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注重意识的渗透使环境教育潜移默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浅入深出的功效。
四、深挖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语文课堂是融入环保教育的主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都时时刻刻谈“环保”,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1、巧用插图,唤起环保意识
插图是刺激学生多方面感觉的有利资源,教师应活用插图,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去联想。例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插图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使其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他们会由衷地感叹:古老、慈爱的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事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2、通过对比,移情感悟,激发环保危机感和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环境教育外,还可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环保危机感,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打破教材的顺序,引导学生将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谈瀑布“雄伟壮观”时,随着学生的介绍,大家可以一起欣赏昔日雄伟的大瀑布。在此设计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名游客,看着眼前的美景,你会怎样赞美它?”;在谈瀑布“逐渐枯竭”时,我们可以观看图片,然后又一次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样的瀑布,会说什么呢?”这样通过文本内容的对比、图片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就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感觉落差,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瀑布消失的那种惋惜之情,而且这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消失的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学生打开网页观看“环保资料”,这些例子和画面都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是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痛,而是升华到关心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并产生了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3、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增强环保的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激活学生的想象,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如学习《五彩池》、《沙漠中的绿洲》、《美丽的丹顶鹤》、《白鹭》、《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时,通过分析、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特别是有表情地朗读,能与文章产生共鸣,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美好愿望。
五、利用作文教学契机,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写“环保日记”,让学生记下自己每天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事,哪怕是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捡自己周围地上的垃圾等日常生活小事。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领悟”到一种可贵的环保意识, 进而又渐渐培养成一种更为可贵的环保习惯。
其次,教师多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每次作文前要安排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游览一个地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作文把它记录下来。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眼中的生活环境,抒发心中的真情实感,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这是作文训练中进行环境教育,同时也是环境教育丰富作文教学的一个成功作法。
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环境教育渠道
虽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蕴含了相当数量的环境教育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达不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必要在课本之外为学生补充一些以环境问题为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视听活动,在培养学生听和阅读能力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环保视听材料,组织学生课外看和听,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新闻报道等,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的事物的同情情感,感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是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学生说写能力培养中渗透环境教育。学生根据自己从书本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编写故事、公益广告词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他们对文体知识的理解应用,而且有助于家庭和社区环境的改善。
三是开展“我让环境更美好”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活动,在学生收集信息和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环境教育。作文前组织学生参加种树种花活动,或者收集废纸、铲除城市“牛皮、清理河边和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垃圾等。通过亲自体验、现实参与来激发他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对日益严重、近在咫尺的环境污染的深恶痛绝,从而增强环保的自觉性。
总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而语文教学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在小学语文新课程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新世纪环境问题对教育的挑战,同时又赋予小学语文教育崭新的内容。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意识,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整合目标,找准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渗透时浅入深出,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课外着重实践,活动深化环保意识,付之行动。
参考文献:
1、潘秀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上海环境教育网。
2、温彦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山西教育》。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5、北京环保教育公众网。
6、王民主编的《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
第四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初探论文
【摘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要求学生知道《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明白益虫益鸟是人类的朋友;了解环境污染的表现;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而且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现有的课本为基础,尽量发掘,找到与环境教育相关的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关键词】学科;渗透;环保;提高;意识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帮助他们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做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环境教育的结构,要通过直接与间接的教育手段把未来与现在的公民培养成为21世纪创造人类更好生存环境的积极参与者。1992年我国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①1994年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环境教育的目标提高到培养和增强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有效参与的高度②1999年教育部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环境教育正式做为一个跨学科文题纳入中小学课程,推动了环境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开展。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要求他们知道《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明白益虫益鸟是人类的朋友;了解环境污染的表现;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而且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现有的课本为基础,尽量发掘,找到与环境教育相关的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环境教育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挖掘本学科环境教育的素材
由于语文科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显性和隐性的,显性的比较容易找,隐性的则需要教师认真的分析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九年义务教材语文第十一册共有二十七篇课文、八单元,其中第一、二、五单元中编入了可以渗透环境教育的课文,共九篇课文,占全册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些课文中环境教育显性教材的有《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鹿和狼的故事》《宇宙生命之谜》其它五篇均为隐性的。在教学《桂林山水》、《林海》、《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的‘野’》这几篇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知识结合点,着重培养学生热爱优美的环境,是他们在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懂得这么美好的环境要靠人们的爱护和创造。在教学《鸟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几篇课文时,侧重进行真爱野生动物、珍惜人类生存环境的教育,尤其在教学《鸟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两课时,要使学生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
对于隐性的环境教育教材,需要教师分析挖掘才能使环境教育的因素,显露出来。例如,《小站》一课中,只有寥寥数语,介绍了“小站”在工作人员的精心设计下……“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针对这句话,教师则可以深入地分析小站的工作人员给旅客们带来温暖春意的原因,这是因为在四周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山的冷落、单调的环境中,旅客们看到这么一个小站,看到这“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心情必然为之一震,感到了几分温暖和愉悦。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进行生动的对比,启迪学生的心灵,认识到优美的环境不仅需要人们去创造,更需要人们去保护,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进行知识教学的主要形式,语文学科中的环境教育是随着知识技能的教学而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我们要根据各课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教育,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采用了课件演示,将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的课文中涉及的宇宙现象形象地展示出来,虽然本课是环境教育的显性教材,但由于地球是我们无法直观的看到,学生只是凭空想象,感到很陌生,想了解它的美丽、渺小有一定的难度,宇航员的慨叹“地球太渺小同时有太容易破碎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通过课件,形象地演示出与茫茫宇宙相比它确实易碎同时又显得那么渺小。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大开眼界,在心灵深处掀起情感的波澜,教师此时点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唯一的家园。
教师小结:同学们,有许多环境的公害能够铲除,失去的美有些可以寻回,但如果毫无节制的破坏地球资源,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我们人类将无家可归,因为除了地球我们找不到任何可以居住的地方。可见,人类的家园是靠我们去精心的呵护与创造的。如果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留给子孙的将是“石头林”,为了给子孙留下碧水蓝天,一方净土,让我们都来保护环境吧!此时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心灵深处埋藏下热爱环境保护地球的种子。
3.注重横向联系,拓宽环境教育空间
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感官认识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尽早唤醒他们的环境意识。因此,要把课内的教育向课外延伸。作文指导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要特别重视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例如,在指导写一处景物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使学生在习作时学习到考察某地地理环境的方法。在组织学生观察之前,首先确定观察路线,给每人提供一张校园略图,将行走路线表于图中,按图行走。
要求:在图上准确填上途经的各种建筑物名、甬路名,找出水源的位置与走向,讨论建筑物的风格、年代、建筑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有条理的有重点地写下来,突出某一景物的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环境,懂得校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行写作训练的好办法,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途径,我是这样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的:
城市中的生活垃圾是一种环境废弃物,其来源主要是日用品的包装材料,请同学们对包装的方法开展调查,重点围绕包装袋的颜色、设计、种类及功能,并开展失去作用时处理方法的讨论。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想像,如果将废弃的塑料袋、瓶丢在大街上或运动场上会发生什么事情?会对环境污染吗?对行人有什么危害?会影响市容吗?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社会,接触周围环境的能力,又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环境道德意识。
小学的环境教育应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因人施教。应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逐步渗透。一个有觉悟的、成熟的公民是逐步形成的,决不可企望十几岁的孩子一下成为环境专家。
几年来,由于我校十分重视环境教育工作,构建了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提高了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懂得了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而,他们都热爱自己的环境。夏季,校园里百花盛开,却看不到一枝花被折,在操场上看不到杂物、纸屑。同学们爱惜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大到校舍、器械,小到座椅和班级的物品,无一刻画、损坏,同学们懂得保护环境就要从爱护我们身边的物品做起,由爱周边的小环境到爱社会这个大环境。
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为了蓝天更加湛蓝,碧水更加清澈,土地更加肥沃,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环境教育这块热土上耕耘,继续探索小学语文科渗透环境教育的新途径。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跨世纪的人才必须符合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要求,把我们的接班人培养成具有现代意识的人,而环保意识是现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保教育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数学课程解读》中明确指出:这次课程改革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教育、环境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等;而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数学课程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极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它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者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中的环境因素,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实现数学课程与环境教育的整合,使学生不仅在数学学科中学到数学知识,而且受到环境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确定教育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1、目标是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在小学阶段,环境教育应注重环保意识的起步培养,教育学生从生活的点滴做起,通过感知、体验自然培养起朴素的、根深蒂固的环境意识,因此我确立的教育目标是:关心——知识——意识——实践。具体来说,关心:要深化个人对社会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性;知识:对社会总体环境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对自己家乡海洋环境状况的认识;意识:明确个人对保护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强烈意识;实践:能为解决个人和社会的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的实践行动,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观念是教育行动的航标。教师的环境教育观念须具备以下几点:
(1)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就是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当然环境教育也不例外。环境教育以人为本,是要全面认识环境教育的价值。它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将社会需要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而且要注意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确立综合发展观念。环境教育的着眼点不仅看学生的环境道德发展,而且要通过环境教育促使全面发展;不只看他一时环境道德的提高,而且要着眼于他长远的发展。
(3)确立系统教育观念。我们要把环境教育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全方位地实施环境教育。从教育者方面看,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工都是环境教育工作者,人人肩负起环境教育使命;从环境教育内容方面看,要求教育的内容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使学生的环境道德水平在不断提高、深化。
(4)确立自身环保意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明确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要求,使之具有计划性;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教育因素,把教育和数学有机结合,使之具有整合性;结合教学实际引入国际国内环保新成就,增加教育信息量,使之具有开放性;制定教案时,考虑到与知识能力同步进行的环保教育,使之具有协调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1、环境教育内容了然于胸,环境教育契机适时把握
在某种意义上讲,课本、教材已不再是我们老师上课时所局限的内容。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使教材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所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并不是提倡每堂课都要进行环境教育,只有适用于环境教育的内容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就要求我们教师细心研究教材内容,对其中的环保内容做到了然于胸,这样才能灵活有效地抓住时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发现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保护生态平衡和热爱自然的教育内容,现整理如下: 可进行环保教育的项目 主要内容
环境意识 爱护植物意识
1、学校花坛里有多少盆花?
2、同学们种向日葵,棵数和幼苗叶子数量的计算
3、同学们植树,求树的棵数
4、计算草地面积的计算
5、森林里树的棵数
6、我国花卉品种的计算
保护动物意识
1、有关动物只数的计算
2、动物寿命的计算
3、动物消灭害虫数量的计算
4、动物在自然界中玩耍的图 保护水源意识
1、小猫钓鱼
2、动物在水中嬉戏图
3、计算水中鱼的条数
4、桂林山水
保护耕地意识 有关耕地的问题解决
节约能源意识
1、家庭节约用水、用电的问题解决
2、节约用纸的问题解决
环境知识
1、世界上的鸟及动物之最
2、中国部分濒危和受威胁动物数种
3、植树节(3月12日)世界环境日(6月25日)
4、世界部分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中国8.18,德国50.0)
5、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从建国初期的0.167公顷减至现在的0.08公顷,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60位之后。
6、全球人口、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及各省人口
7、地球陆地、海洋总面积
8、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四百五十亿双,需要砍伐二千五百万棵树
9、一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约32吨,一天可从地下吸出约85吨水
10、生产2000张贺卡要消耗一棵3米高的树;据调查,北京市每年圣诞节至春节的贺卡量达3000多万张,相当于砍伐10年生树木1万多棵 环境行为
1、以春游为背景的解决问题
2、以打扫教室卫生为背景的解决问题
3、以参观自然博物馆为背景的解决问题
4、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为背景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5、以学生收集易拉罐和矿泉水瓶为背景的解决问题
6、以统计方法调查各地降水量、家庭用电用水的解决问题
7、以收集废电池为内容的计算和数的认识
8、以环保小队进行环保大行动的计算及解决问题
9、以节约用水为内容的解决问题
10、以节约用纸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2、环境意识培养重中之重,良好环保习惯从小养成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中所渗透的环境内容可以分为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而环境意识所占的比例稍大些,这说明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多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良好环境的熏陶,以便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新教材图文并茂,大部分插图都包含着环境教育内容,如“我们的校园”,让学生看到校园里整洁、优美的环境,在让学生数数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校舍、操场、游泳池„„是我们每个小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
又如,新教材中呈现了许多动物的图片,第五册还出示了中国部分濒危和受威胁动物数种统计表,从这些数据当中激发了学生保护动物的情感,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它们濒临绝迹,使学生树立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3、“解决问题”模式有效应用,节约资源意识逐步渗透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以环境保护为背景的“解决问题”题型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也是因为这种题型表述性强,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这说明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意多结合应用题的教学进行环境教育。在学生当中浪费水和纸张的现象很普遍,通过应用题教学渗透节约意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他们误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通过环境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此外,还可结合应用题教学进行节约用纸以保护森林资源教育、海洋资源、保护耕地、节约能源和控制人口意识的教育。在教学应用题时通过合理改编穿插进一些环保知识:一棵树一天的氧气排放量、一个家用水龙头一天的流水量、近年来二氧化碳的增长量„„具体内容表格中已列举。
4、依据年龄特征合理安排,环境教育目标分步实施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年龄阶段都表现出与其它年龄阶段相区别的一些典型的特征。所以,在进行环境教育时应针对儿童年龄特点采取在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目标,分步实施环境教育,逐步提高要求。低年级通过渗透,让学生粗浅地认识和了解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体会大自然的美丽,能自觉地爱护花草树木,激发美感,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可采用游戏等方法渗透;中年级可结合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环境知识,培养较强的环境意识,参与一些爱护和保护环境的简单实践活动,可采用数据渗透、编题渗透;对高年级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对环境进行初步观测、统计和分析,为解决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可采用实践活动和小课题研究的方法渗透。
四、加强实践活动,提高环保能力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能力。
1、与环境节日相结合。借助6月5日世界环境日、3月12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提高了环保意识,增强了热爱环境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数学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2、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让环境教育的内容尽量贴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使学生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如:让学生了解我们每天产生多少废物,如何减少废物;让学生知道我们产生的废物哪些是可再利用的,哪些是不可再利用的,可再利用的应反复使用。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利用废弃物制作一些学具,变废为宝,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寓环境教育于数学课中。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之后,可以在练习拼摆组合图形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用火柴、废纸板和旧台历纸来制作各种图形并进行拼组;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废弃的各种长方体药盒、牙膏盒、饮料盒、火柴盒等作为学具使用;在教学《圆柱体体积的认识》时,还可让学生收集废弃的圆柱形易拉罐作为学具使用;在第七册教材《你寄过贺卡吗?》一课中,让学生知道了少寄贺卡的好处后,可以让学生用旧台历和废弃报纸、杂志做环保贺卡,让学生知道节约用纸,拯救树林!
3、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在学习《年月日》后,让学生说出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国家为什么要定3月12日是植树节,植树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以后,再追问学生:“你能说出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吗?如果现在你不知道,课后可以查阅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下一堂课进行交流。”课后学生通过翻查日历、报纸等知道了与环境有关的节日除了植树节还有爱鸟周、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学生通过课外查阅,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统计》这块内容在新教材中分好几个阶段来完成:统计动物的数量(第三册)——某地区1994年到2003年沙尘天气情况(第六册)——城乡人口统计、由于绿化程度不同而导致各地降水量不均统计表(第七册)„„所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布置不同的调查统计任务,如调查家里每月水、电、煤气使用情况并制成统计表、调查家里每天垃圾数量、调查舟山海洋资源和海水污染状况等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提高了能力,从而诱发了学生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良好动机,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保护环境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国民工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也符合陶行知先生的课程观,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形势需要。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立足生活教育、绿色教育,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善于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