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前后期作品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06:1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毕飞宇前后期作品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毕飞宇前后期作品读后感》。

第一篇:毕飞宇前后期作品读后感

毕飞宇前后期部分作品读书心得

08中师5班 何志珍 2008014144445

毕飞宇的小说创作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是一位默默耕耘却颇为广大读者喜爱的以为新生代青年作家。他虽然是新生代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又与90年代的新作家有所不同,90年代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充满虚无与解构色彩,而毕飞宇的作品却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和诗意味道。毕飞宇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前后期。以《青衣》为界,前期作品有《孤岛》、《祖宗》、《叙事》、《充满瓷器的时代》、《是谁在深夜说话》、《哺乳期的女人》等等,多以反应现实题材为主,也有历史体裁的小说。后期作品有《玉米》、《玉秀》、《玉秧》、《平原》等,多是现实主义内容的体裁。

一个出名的作家,必定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或是在体裁上,或是在语言艺术,或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所突出。毕飞宇前期的历史体裁的作品,经常会蕴含这一些哲理意味的话语,这些话语冷静、机智、敏锐而又客观,见解又准又狠。比如在《大热天》中有两句话:“生命也许就是这样,更换了空间就面目全非。空间错了之后就不够顺理成章,失去了演绎意义。”这里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空间是固定,生命是有形式的,生命中容不得我们的随意玩弄,我们要爱惜生命。另外,在他的前期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看似普通却很有象征性意味的意象,这些意象要仔细品读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意图。比如《雨中的棉花糖》中“二胡”是主人公红豆无助灵魂的象征,在文中二胡与红豆的生命合二为一了,二胡既是他生命的安慰也是生命恐怖的化身。看完小说使人仿佛置身于《二泉映月》的哀鸣之中。在《哺乳期的女人》中作者也用了很多的普通物体来表达的观点。比如,给那个村子的起名叫“断桥镇”,这个“断”字,说明了那个村子与外界是隔绝的,包括物质、思想、文化的隔绝;“水”是一种流动的东西,总会作者这里用它来象征着人们想走向外界的愿望,是两种文明的连接,是狭隘和开放的连接点;“不锈钢调羹”和“旺旺雪饼”在现代这是每家每户都有的餐具和每个小孩都吃过的饼干,作者在这里是当作物质的象征,旺旺的父母就是因为对物质的追求,在外辛苦劳作,一年才回一次家,回家也是只有5天,导致了旺旺虽有母亲,但是缺少母爱,而对惠嫂喂乳时的状态产生好奇。作者运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意象,来反应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留守儿童”的“心里问题”,提醒人们关注这种异常的社会现象。

在毕飞宇的后期作品中,我觉得他在揭露批判金钱、物质的巨大刺激和腐蚀作用的同时,对城市人的生活处境和心灵世界作了较为深入的探求。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我只看了《玉米》《玉秀》《玉秧》《青衣》,从这几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批判精神的灌注,从日常化生活的描写来批判了现实的权势。就拿《玉米》来说吧。《玉米》写于文革期间,通过讲述父亲王连方作为村支书,在权利失去后对他们一家生活改变的对比。父亲作为一个村支书,利用手中的权利,把村里的所有女人都睡了,最后多行不义必自毙,村支书的头衔落地。父亲的荒唐,母亲的平庸无能,众姐妹的良莠不齐,使身为长女的玉米很快成为一家之主。在父亲垮台后,两个女儿(玉秀、玉叶)在看电影时遭到村民报复性的轮奸,自此玉米一家的生活走向大滑坡。玉米原本与前程看好的飞行员彭国梁相恋,但父亲的失势,妹妹的被辱,导致彭国梁釜底抽薪式的毁婚。玉米痛定思痛,毅然下嫁中年丧妻的公社革委会副主任郭家兴,把自身献于权力的祭坛。她想借助权利来洗去父亲给他们家带来的雪耻。玉米精明、沉着、冷静、工于心计、凡事处心积虑,每一步都藏着目的。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从日常化的生活出发,从平凡的生活本身出发,塑造人物,展开故事。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在文革时期,有权利就意味着有粮票、钱,全家人就可以不挨饿。而玉米是一个很依附权利的人,即使玉米在当时很讨厌甚至厌恶他的父亲,但是她还必须依附于他,没有他,就没有幸福。但是在父亲权力失去后,她的幸福没了,她必须重新寻找新的权力来依附。因此她唯有当机立断,嫁给了一个可以当他父亲的官员郭家兴。看完了《玉米》,让我觉得这是被剖开的现实。毕飞宇从现实出发,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切体会,批判了像王连方这样的腐败贪官。在中国,在农村中,这种腐败官员并不少见,而像玉米这样依附权力的女人更不少见,玉米也是现代都市浮华女性的一个缩影,她们用自己的幸福,用自己的青春来打赌,为了房、为了车,她们可以出卖自己的青春。

毕飞宇后期的作品,始终没有离开过现实,是对现实滥用权势的批判。在叙述者和人物形象的背后, 总是有一双作者的眼睛在凝视世界, 一颗悲悯的心灵在感慨人生。

第二篇:巴金前后期作品的对比

巴金前后期作品的对比

你读过巴金的作品吗?当你品读完巴金的作品,你会发现巴金的作品充满热情,但这热情又是不相同的,他的独特风格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明显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两个时期的创作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1928-1941年属于前期,这期间是作者情感爆发期。人们通常用“青春的赞歌”来形容巴金的前期的创作,作品是激情的作品,其特色是多以青年人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的,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的沟通,倾向于单纯、热情、坦率,情感汪洋恣肆,特别能唤起青年人的共鸣,属于青春型创作。文字一气呵成,较少锤炼,整体上有一种强劲的冲击力,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却又不耐咀嚼,缺乏余味。代表作有《灭亡》《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

1942-1949年属于后期,这个时期巴金的作品风格基本稳定。对于巴金后期的作品,大家通常用“悲剧的艺术”来形容,与前期的作品风格对比,有青春浪漫转入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世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憩园》、《寒夜》。——《语文学刊》2006年13期

下面我们通过几部巴金的作品来分析一下:

前期的代表作有:《灭亡》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的、有着忧郁病态的性格的青年杜大心。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

海,杜大心渴望平等、博爱、公正,对专制暴政充满憎恨,忘我地投身于秘密团体活动,把泄愤、复仇当作革命和献身的正义行为。杜大心为“信仰”献身的结局反映了巴金本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想。《灭亡》将炽热的激情与酣畅的笔墨融合一处,使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氛和悲壮的进取精神,显示了巴金的艺术才华。

《新生》是《灭亡》的续篇,着重刻画了杜大心的好友李冷成长的道路,曲折的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转向集体主义的心理变化过程。《灭亡》《新生》等小说无情地揭露了“人掠夺人、人压迫人、人吃人、人骑人、人杀人”的社会现实,赞颂了勇敢反抗的精神。

后期的代表作:《憩园》被认为是巴金小说风格“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的重要标志。这是巴金在重返故居,看到故居颓败时有感所作。这部作品中有归家寻梦的哀伤情调,又对人世变迁莫测的感慨,更有巴金对人们的生存命运的深切关注。巴金以一种超越历史、超越阶级的生命之爱,写出了那个时代最底层的平民百姓的生存之苦和精神之痛;以一种人类景仰已久的悲悯情怀和体恤之心,展示了作家内心深处圣洁的人道思想和良知愿望;以一种诚挚的叙事态度直面着沉重的时代,直面着不幸的命运,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明确的独立意志和自由的精神立场。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觉到巴金心灵深处那种超越了阶级、超越了历史的忧患意识,那种想“揩干每只流泪的眼睛” 的人道主义追求,那种对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的真切召唤。

在《寒夜》中,作者继续着他的《家》等早期小说中揭露与批判的主题,但是拓展与深化了广度和深度。他的矛头不再局限于封建制度,而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是整个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巴金以汪文宣的家庭为中心,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致命的弱点——懦弱。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其中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也大都在寒夜,首尾贯串,意境悲凉,以点染烘托的手法,使平淡的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富有魅力。《寒夜》标志着作者现实主义创作的成熟。在取材上,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凡人小事,同样写家庭,《寒夜》写的不再是生活上层的大家庭,而是生活底层的小家庭,写他们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分析,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

第三篇:(毕飞宇《青衣》读后感)

用生命舞一场寂寞青衣

—读毕飞宇《青衣》有感 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就是嫦娥!

——题记 青衣是京戏里的一个行当,仅是一个行当而已。

然而只要你投了青衣的胎,你的骨头就再也不能是泥捏的硬度,只能是水做的柔软,随风飘到任何一个码头,你都是一朵雨做的轻云。

老天爷创造一个天生的青衣实属难得,筱燕秋就是这其中幸运的一个,或者也可以说是不幸吧。20年前的她因饰演《奔月》中的嫦娥而生,也因嫦娥而衰;20年后的她又因嫦娥而“大放异彩”。至此,她和嫦娥再离不了神。

再见她华美的亮相,已是时隔20年后,乔炳璋百感交集,惊叹地问这个执着的女人:“你是怎么一直坚持下来的?”筱燕秋没有解释,没有惊讶,只是扬起脸,淡淡地一句:“我没有坚持,我就是嫦娥!”

筱燕秋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活在奔月里,然而终其一生,却都只能是嫦娥的替身。替身而已!嫦娥终究还是飞走了,独把筱燕秋一个人留在了这寂寞苍凉的世上。

从第一次的登台演出到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悔恨,筱燕秋,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内心最坚实的阵地,顽强倔强地去追求,不惜牺牲一切地去捍卫。有的时候,真的能理解这个带有些许疯狂因子的女子——她是在奔月中被得到了肯定,爱上了嫦娥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20年前,她并不是不想让李雪芬演,只是她太过投入,根本就没有办法停止!她,不过是不允许她心目中完美的嫦娥被李雪芬诋毁罢了。为了所饰演的嫦娥不受侮辱,那个时候的她根本就没有深思,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20年后,她甘愿放弃嫦娥A档,是春来又带给了她所谓的希望——春来是嫦娥能够继续活在这个世上最充分的理由,筱燕秋从春来身上看到了20年前的自己。可此时的筱燕秋确实是嫉妒了,她嫉妒春来的年轻,嫉妒春来的活力。她是这样地需要春来去找回她自己原本失去的岁月。

活生生地掐断一个人的黄金岁月,其实比杀死她更让她寒心丧气。力不从心地活着,时时欲罢不能,处处又无能为力。然而红头盖掀起来,B档的筱燕秋却是最先出场的新娘。就这样,她撩起了水袖,把自己嫁了出去。没有新郎,这个世界就是新郎,所有的观众都是新郎!所有的新郎一起盯住了唯一的新娘——筱燕秋完全找回了感觉,她把满腔的块垒抽成了一根绵延的细长的丝,一点一点地吐了出来, 缠绕了起来,挥洒了起来。筱燕秋的身体连同她的心窍,一起全都打开了,舒张了,延展了,润滑了,柔软了,自在了,饱满了,接近于透明,接近于自缢,处在了亢奋的临界点。

她真的不是有意忘了自己只是嫦娥的B档,她真的只是控制不住,太久的压抑也无法抑制此刻的激情,她是嫦娥,只有她才是嫦娥„„

戏终有落幕的时候,带着遗憾,四场已然结束,“嫦娥”终是离开了舞台。她穿着一件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舞动着手中的竹笛,唱着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一去不复还。

生为青衣的筱燕秋,也许从她一出场,悲剧命运的锣鼓已然敲响。她错就错在太爱戏,太爱嫦娥,爱到把自己华丽的青春都给了嫦娥,而嫦娥能回给她的,却只能是长长的寂寞和荒凉。嫦娥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但是,“虚无的女人”不是女人,“极致的女人”也不是女人,她们只是一种概念,一种生长在脑海中的概念而已。所以嫦娥不是真正人世间的女人,做嫦娥便做不成真正食烟火的女人了。傻气的筱燕秋一旦下点决定把嫦娥当成自己义无返顾的理想时,就注定了她不能够做一个完整且真实的女人。

繁华落尽,好不悲凉。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究是谁演绎了谁?人生虽说入戏,可是人生毕竟不是戏,把演戏当作了生活本身时,只能迷失了生活中的自我,迷失了自我的本性。正如筱燕秋,不管再怎么把嫦娥饰演地惟妙惟肖, 活灵活现,她也不可能是嫦娥。唯一可相比拟的是,吃错药是嫦娥的命运,也成了筱燕秋的命运。多么可笑。人是自己的敌人,一心不想做人,心心念念地只想成仙。

人是人的原因,人却不是人的结果。人啊,人哪,你在哪里?

有时候,总觉得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失去自已挚爱和梦想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巨大伤痛。而我从筱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怀,看到了她的执著,还有期盼。戏,之于筱燕秋,是一种更高的追求,是生活本身,也是生活的极致。只有在戏里,她才能够真正得到快乐,得到满足,才能真正找到自我,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就像有的时候,明明知道一切都终将结束,我们还是要学着义无反顾地选择开始。因为只有开始,才能看到希望,看到胜利的曙光!任时光如何流转不息,追逐本身不会灭绝衰微。譬如筱燕秋,甘愿用一生去舞一场寂寞青衣!

第四篇:毕飞宇推拿读后感

谁是谁的眼—《推拿》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到毕飞宇的小说《推拿》是在2008年,一口气看完便深留在记忆中。后得知此书于2011年8月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颇觉得欣慰。奖落《推拿》说明该书获得的好评如潮。评委会评价说:“《推拿》将人们引向都市生活的偏僻角落,一群盲人在摸索世界。毕飞宇直面这个时代复杂丰盛的经验,举重若轻地克服认识和表现的难度,在日常人伦的基本状态中呈现人心风俗的经络,诚恳而珍重地照亮人心中的隐疾与善好。他有力地回到小说艺术的根本所在”。

没有《推拿》,我们知道的盲人只是众所周知的弱势群体。1976年出生的萧煌奇,因为先天性白内障而全盲,4岁动了眼部手术后成为弱视。15岁那年,因用眼过度而永远失去视力。萧煌奇凭着超常的毅力和对音乐的执着,自组视障音乐团体——全方位乐团,并推出首张创作专辑《你是我的眼》。萧煌奇一唱三叹感慨身世的凄凉,不无悲伤的唱着,“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人们说的天空蓝,是我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我望向你的脸,却只能看见一片虚无,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深情,哀婉。他渴望爱,渴望“你是我的眼”。

不是盲人“盲”了,而是我们“盲”了,和他们同在一个尘世,却对他们的世界很无知。

以为《推拿》是写一群盲人的日常生活。是,但又不全是。此书向我们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盲人推拿师私密而真实的世界,展现了盲人群体的人生悲喜。阅读了《推拿》,也阅读了盲人。毕飞宇借推拿写推拿师,而且是一群,把盲人的世界刻画得活灵活现,他们的心思、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友谊,他们对世界、对美、对时间、对人、对物的理解,那些被众生忽略的部分,都在他们黑暗的想象之中别具一格,令人如醍醐灌顶,“盲人推拿师群像图”在我们脑海中清晰地立了起来。王大夫有情有义、宽容、血性、担当又不失匪气的形象没有浓墨重彩地铺叙便浮雕般地凸显出来;金嫣对爱情的执著;都红的自尊;小马的纯粹;张一光的荒唐;沙复明的执著;张宗琪的自闭;小孔的泼辣;季婷婷的宽慰等等。在毕飞宇的笔下,“盲”不是常态意义上的残疾,盲人是有眼睛的。毕飞宇尤其强调的是残疾人、盲人有着和身体健全的人一样的爱恨情仇和酸甜苦辣,有着同样需要尊重和关注的精神世界。他们自爱、自强、自信、自尊,凭手艺讨生活,在商品大潮中打拼、抗争,为了生存采取各种手段。他们虽然没有视力,但与普通人一样,内心充满对真、对美、对爱的追求。

当我们读完小说后,脑海里异常清晰的是他们那种“人”的形象,而不是“盲人”形象。《推拿》不是推拿,揉捏的是人的感情。毕飞宇《推拿》的独特性在于将盲人当作正常人来写,改变了文学史中盲人形象的“传统”。在这些书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个性的人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演绎自己的平凡人生,在那个黑暗的世界闪烁着自己的光彩,而不是呈现黑暗世界的另类神秘,《推拿》不动声色却奠定大局的基调。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中国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约有500万,„„同时,每年约增加45万盲人。”从小说技艺还是现实关怀来说,《推拿》不仅是“2008年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也是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因为它回到了“小说艺术的根本所在”。

感谢毕飞宇和他的《推拿》给了我们一双透视社会和人性的“明眼”。

第五篇: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

2009年的时候,我读了实力派作家毕飞宇的小说《玉米》就被这篇优秀的小说吸引住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首先声明作为一个根本不会写小说的人来说,是不适合对小说发表看法的,尤其是这么有实力的能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家的作品,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我觉得也是未尝不可的。

首先,这部小说妙就妙在它的刻画人物上,玉米,在北方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庄稼,但是作者用玉米作为小说的名字我想也是独具匠心的。预示着平凡而伟大。

今天我再读此小说,就萌发了要谈一点自己的看法的欲望。小说中的玉米生的那个年代应该是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由于父亲是村支书,尽管母亲木讷,从一嫁给他父亲就一直没嫌着,一直在生娃,生了七个丫头,努力到最后终于生了个小八子。也许是父亲的特权,也许是父亲生性风流,还可能是母亲一直就是在怀孕、生娃中,总之,父亲在村子里的“相好”很多,虽然母亲由于自己的能力,无法驾驭她的父亲反而觉得无所谓,可是对于人小有心计的玉米来说,父亲的这种作为简直就是打母亲的脸,也是打自己的脸,她像一个小大人一样,把她的弟弟照顾的妥妥帖帖,还要抱着自己的弟弟在村子里那些和父亲有染的女人面前时不时地给她们一点颜色看看,为母亲挣得应有的面子。就连她那生性风流的父亲都害怕她三分,因为这个家还要靠玉米支撑,她就像《红楼梦》里的王西凤。

小说中的玉米,不但漂亮、高傲还特别懂事。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不管父亲再怎么风流,毕竟在农村来说,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啊,在加上在乡亲们的心目中,玉米是他们那个年代教育女孩子的榜样,不像现在比的是谁能考上清华或者北大,那时候比的是谁家的女孩能干、端庄又懂事,而这时的玉米就成了当地女孩子学习的典范。

当玉米和邻村的考上飞行员的彭国梁经人介绍谈起了恋爱的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觉得欢欣鼓舞,觉得只有这个飞行员才能配得上如此漂亮如此能干的玉米,总之,作为乡亲们来说,玉米本就不该属于那片贫瘠的土地,就应该是山沟沟里的金凤凰。可是,当两个人见了面,在农村来说订了婚的,彼此都是深爱着的两个浑身燃烧着欲望的年轻人,玉米却是很自尊的,她在心里告诫自己,男人得到的太,就会看轻了女人,硬是守住了最后的一道防线,虽然彭国梁是带着遗憾走的,但是心中又充满着欣慰,因为在他的心中更爱玉米了,觉得玉米是圣洁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读后感《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可是好景不长,玉米的父亲终究要为自己的风流买单,由于破坏军婚,被双开,从此后,玉米家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那些当年和父亲有染的女人都躲的很远,只有“有庆家”的还记点旧情,父亲一贯以体面人自居,只有把一家人扔给玉米自己去外面学手艺谋生去了,一个不到二十岁的,还是个孩子的女孩,突然要撑起一个家,谈何容易,紧接着,玉米的两个妹妹玉秀和玉叶却在晚上看电影的时候被人轮奸,也许是她的父亲做的孽,欺负的女人太多了,在他的女儿身上遭到了报应。在这里我要说,农村人在淳朴善良的同时,又透露出那种偏狭甚至落井下石有时比城里人有过之而不及。屋露偏逢连夜雨,这时候,在玉米的心里是多么的渴望她的心上人彭国梁来分担她的痛苦,来挣回她家因为父亲的变故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所造成的颜面尽失,可是这时候,把女人的贞洁看得很贵重的彭国梁听说了她家的变故,第一个就问,是否玉米也被强奸了,接着不容玉米的解释,毅然选择了退婚,尽管玉米非常爱这个飞行员,在那个年代,一个农村女孩要是能嫁给一个飞行员那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呀!可是面对这样的结果,玉米在伤心过后却表现得出奇的坚强和镇静,最后为了她的家族,只有选择嫁给权力,毅然嫁给了一个五十多岁的革委会主任做填房。能看出来她有多么的心不甘,可是,现实粉碎了一个少女玫瑰色的梦,她别无选择。为了她的母亲、六个妹妹一个弟弟,她作为老大必须做出牺牲,这牺牲的代价是亲手毁掉自己的爱情和一生的幸福。这时,作家毕飞宇笔锋一转,这个从小就有心计的烈性女子,却做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对自己视为最珍贵的东西,女人的贞洁自行了断,就是说在她的心中,她要将最珍贵的东西献给自己今生最爱的人,就是没机会献给,也只能自行了断,而那个五十多岁的老男人是不配得到的。在我看来这是神来之笔,这也是对男权世界的一种宣战,哪个男人在结婚的时候不盼望着自己的妻子是一个真正的女儿身?结婚后只和自己从一而终?可是男人对自己这样要求了吗?显然没有,有的下作的男人甚至以今生有过多少女人而荣耀。有有几个男人会把自己此生经历过的女人当做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心底留存呢?这就是毕飞宇刻画的非常成功的鲜活的玉米形象,或许她就在我们的身边。

下载毕飞宇前后期作品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毕飞宇前后期作品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

    浅谈人生经历对李清照词风的影响 摘要:文学创作的一个最表层的来源就是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作家就不可能写出作品,因为无从下笔。而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个人气质、人格追求,以......

    项目开发前、后期工作流程

    甲方在开发前期的工作 一、 确定投资建设工程项目 对项目从前期开发角度入手,进行合理分析和有效测算,为公司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二、建设项目用地计划办理 1.所需资料 a.地......

    百货开业前后期工作内容

    百货开业前工作及物料的准备 完成导引导视系列 “百货”LOGO字招牌、百货入口处、门招 吸塑字发光字、楼层VI标识、收银台、值班服务台、办公室、科室牌 VIP室、团购室、广......

    浅谈李煜前后期词风变化(精选)

    李煜词教学不可避免之词风变化探究 武汉长山学校 高朝云 浮沉的李后主 李煜(937-978)字重光,李璟之子,南唐后主,是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他洞晓音律, 工书善画,尤擅于作词。李煜的性......

    雨果作品读后感

    雨果作品读后感(一)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

    毛泽东作品读后感

    机电1304 欧阳君颜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从点滴做起,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读后感 《星星之火,可以......

    毛泽东作品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主席1956年4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做为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文献,其核心思想,就是正确处理......

    杨红樱作品读后感

    我很喜欢杨红樱的作品,特别是《瞧,这些老师》这本书,作者以诙谐而灵动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小学校园中诸多老师的形象。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严肃刻板,虽然挚爱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