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李煜前后期词风变化(精选)
李煜词教学不可避免之词风变化探究
武汉长山学校 高朝云
浮沉的李后主
李煜(937-978)字重光,李璟之子,南唐后主,是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他洞晓音律,工书善画,尤擅于作词。李煜的性格本来不合适做政治家,而南唐的军事力量也根本不能与宋相提并论,所以他二十五岁当了国君以后,只能在年年向宋朝称臣纳贡的情况下,苟安于一隅之地。他三十九岁时,南唐终于为宋所灭,已经投降的李煜也被押到汴京,开始了其后半生的软禁生活,两年多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的一生,以南唐灭亡(公元975年)为界发生了巨变,其前后两期的词风也有很大的变化。本文拟就李煜具体生活境遇把他词的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并对他不同时期的词作风格作一粗浅的探析。以便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赏析古词。
柔靡的前期词
词,源于民间,中唐文人取而加以改造,至晚唐温庭筠而趋向成熟。到五代时,富庶的南唐和西蜀文人填词之风大行。李煜之父李璟就是名家之一。早期的词,大多为应时娱乐 之作,写尽男女恋情、风花雪月,多艳丽之作,属闲居文人之雅兴,李煜早期创作也免为其俗。李煜的前半生,尽管当的是宋朝附属国的儿皇帝,但毕竟是富庶的南唐的一国之主,生
活相当豪华奢侈。他的词作的题材范围,也没有超出花间词人、冯延已及其父李璟,大多是写宫廷生活歌舞宴饮,或是男女恋情以及“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所谓“离愁别恨”。这时的李词,更多的是一种闺阁之气,脂粉之味,语言艳丽,甜赋柔密,虽于抒情表达方式上比前人进了一步,但是未免脱离生活而略显做作之意。
如他的词作:《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待踏马蹄清夜月。”无数肌肤白嫩明丽的嫔娥,在春宵良辰,精心妆扮之后,纷纷列队,来到宫殿之上。她们在音乐声中,或委婉而歌,或翩翩起舞,直到踏月归去。这是李煜表现其豪华生活的词作,这些作品声色豪奢,格调较低。特别是“别殿遥闻箫鼓奏”,概括了当时帝王宫院里普遍存在着的荒唐生活方式及生活在那里面的人们的生活情趣。再如他的《清平乐》一首:“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换生。”写出了较美的意境,但传递的是一种想象中的离愁别恨,文句中的恨,扭扭捏捏,如握帕少女之态,远不如他日后写作之中的那种真情实感的愁恨悔别之意。宫廷生活的舒适,如同温室中美不出能经风雨的花朵。“晓妆初了明肌雪”(《玉楼春》),写出了一种慵懒与无聊,而文中的女子又不正是李煜自己的写照吗?这种美,是人工之作、雕饰之感,是一种近乎病态之美,如同当时很多“花间词”,没有什么太大的艺术价值,只不过是一种华丽的语言标本而已。
总之,这一时期由于李煜特殊的地位和生活环境,形成了他以豪奢香艳为美的审美情趣,使得他这时的词作还呈现出一种富贵之态,华丽之彩。尽管李煜这一时期的词作具有不少特色,但总体上还没跳出“花间”樊篱,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情调都与当时香艳而柔软的词坛世风是一脉承的。
沉郁的后期词
公元975年南唐在赵宋的铁蹄下沦丧,李煜从一个小国之君,变成南冠之客,阶下之囚,对于他的命运来说,这是一种大不幸,而对于他的文学创作,却是一种绝好的转机。成了亡国之君,被拘于汴京的李煜,“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王铚《默记》),亡国的悔恨,对江南故国的思念,伴着孤寂、悲凉的心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的深哀巨痛。反映到他的词作上,促进了他文学创作上的一次大的飞跃。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破阵子》写与他亡国之时,与前期的词风已大不一样:“四十年来家国,„„挥泪对宫娥。”在这首词中,李煜的写作没有了昨日的浮华,矫揉,用真实的心情打动读者的心。那种对故国的思念代替了矫情,对过去的悔恨代替了风花雪月的温情与华美,只有一纸伤心泪,满眼里乡情。“挥泪对宫娥”在他的词作中,我们第一次看到流泪的李煜的形象。
李煜在汴梁除了没有人生自由外,还要时常忍受别人对他人格和尊严的百般凌辱。据《默记》传:小周后随李煜入宋,归宋后,常被征诏入宫,一留数日,遭受宋太宗恣肆凌辱,周后肢体纤弱,痛苦不堪,每回禁处,“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还有什么比这更甚的人格侮辱呢?这无疑是对李煜残破心灵的铁蹄践踏,他羞愧、恼怒、痛恨、懊悔、无奈,无尽无止,各种愁苦盘结于胸,使他无法排解,这就更激发了他对往日生活的追忆和对故土的悠悠思念。如《望江梅》:“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忙杀看花人。”又:“闲梦远,南国正清愁: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这两首词是词人入宋之后眷念南唐故士的作品。词人抓住南国芳春与清秋这的景物作精细的刻画,体现了整个南国的美妙境界,凝练的表达了词人对它的追念怀想。可是这种这种追念怀想非不能让其郁积的情怀有所缓解,反而更激起词人的深哀巨痛。《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五更梦回,雨声潺潺,薄薄的衣被抵御不了浓重的春寒,现实已是如此冷酷,可梦里自已竟一时忘形,贪恋着帝王般的欢乐生活。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怎不使词人倍觉凄苦,而心痛如割呢?
特殊的生活境况,促使词人把眼界从周围生活的小圈子扩展到大自然,使得他的词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首先,那些娇花新月,秋衰春长的自然现象,往往成为触发词人郁苦情怀的导火索,如“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使得他“凭栏半日独无言;“昨夜风兼雨,簾帏飒飒秋声”使得他“起坐不能平”。其次,大量的景物被染上了词人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进入词中,成为他抒情言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几树惊秋,昼雨新愁”,“雁来音信无凭”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再次,词人还常常把自己无常的苦难人生结合着永恒不变的自然景物进行思考,在这种对比性的思考中产生了许多生动、形象、新颖、贴切的佳句,如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等。这一时期几乎每首词都由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国愁家恨编织而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故国之思,并把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的悲慨融合在一起,永恒不变的春花秋月与变幻莫测的世事人生、去而复至的春风与失而不可复得的故国、永在的雕栏玉砌与易于改变的朱貌红颜的对比之中把“往事”、“故国”、“朱颜”等长逝不返的悲哀,扩展得极深极广,滔滔无尽。一任沛然莫御的愁情奔涌,自然汇成“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景象气势,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再如《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上阕虽写景,但这大自然的岁华变迁无一不是抒写人生的岁华变迁,朝雨晚风苦苦相逼,摧残着春意,也销磨人的青春;下阕写人,而人也与自然一样,在风风雨雨中韶华消尽,所以末句说“人生长恨水长东”。没有一点秾丽香艳的修饰,没有一点镶金嵌玉的词藻,完全是直率地倾吐情怀。亡国之后亲身的体验,真情的流露,使李煜的词更真挚、更深切。他将自己的切身感受扩展为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因此,寄慨极深、概括面极广,引起普遍的共鸣。
出自真情的词并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因此,李煜后期的词完全脱去了浓丽色彩与脂粉气味,也减少了对于感情直接显露的阻碍,胸中的真情一泄而出, 文随意出,用情真挚。词中呈现出来的景象也多不拘于眼前身边的实景,大多是渺远阔大的虚象,直让人觉得世间之景皆役于其情了,景因情生。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应该说,李煜前后期词在艺术上是有些一致之处的,即它的动态的显露为词的意脉,因而使词显得流畅连贯;它以抒情为词的目的,因而词中不多用辞藻;它的意象选择很精心,常能与情感表现融为一体;它的结构设计也很巧妙,能使词的感情基调鲜明突出。但是,李煜的前期词题材比较陈旧,不脱“花间”习气,语言上受唐五代词人影响较多,而且有些并非出自切身体验,有时不免有点做作;而后词则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君主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幻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有的白描手法,比喻精妙,语言清新,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词风兼有刚柔之美,对宋词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李煜特殊经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李煜词的思想内容,更好地品味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参考书目: 1. 周虹:《浅谈李煜、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2. 陈柏华:《李煜不同时期的词作风格初探》,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3. 盛汝真:《浅议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文学语言研究,2007年3月号中旬刊。
第二篇:李清照前后期词风
浅谈人生经历对李清照词风的影响
摘要:文学创作的一个最表层的来源就是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作家就不可能写出作品,因为无从下笔。而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个人气质、人格追求,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宋词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又一个高峰,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其中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李清照的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内容与她的生活经历忧戚相关。本文将对她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分别进行品读赏析,以分析其人生遭遇对她心境、写作题材以及词风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 词风 遭遇 转变
李清照,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亲李格非藏书甚富,由于家庭的原因,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词。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
一、李清照前期幸福美满生活中的词
易安前期作品多写其少女时代和初为人妻的悠闲生活,描绘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李清照置身于文化气氛浓厚的书香门第,耳濡目染父母的人格教育与开明教育,使得她幼年起就活泼自由、率真坚强。她并不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勤于女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是遨游在书海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基底,而且培养了自身的修养和气度。
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短短三十三个字,讲述词人回忆起那次去溪亭玩的经历。那天玩得太高兴了,大家都喝醉了,等兴头过去,才发现天色已晚。急忙把船往回划,谁知却认错路了。船被划到了密密层层开满藕花的水面深处。大家着急着把船划得飞快,想赶快回去,结果惊飞了一滩鸥鹭。这是她自由烂漫的闺中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她活泼洒脱的形象。
《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又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源于她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响约重来。”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李清照自己的心境的大胆描写,对文学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是对封建时代礼教对女性束缚的反叛,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人格模式的冲击,具有积极的反封建意义。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少女的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二、李清照后期凄凉悲苦生活中的词
好景不长,宋室南渡以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王室无力抵挡金人势力,全面溃退,徽、钦二宗被掳,北宋政权灭亡。这时李清照携带她和丈夫辛苦收集的文物字画南逃。然而,赵明诚染病不治而亡,这对无依无靠的李清照无疑是晴天霹雳。人生一连串的打击降临到了她的头上,国破、家亡、夫丧的痛苦让她一个人承受。这种痛苦较之于前期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愁思要沉痛得多。如果说伤离怨别只是一种生离之愁个人之愁的话,那么,南渡后的痛苦则是一种死别之愁,个人遭遇与国家不幸交织于一处的愁思。这一切却须她一个人默默地咀嚼承受。所以,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 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其主基调是抒写这种愁思。在词中,她的形象是孤独无依、又要保持个性、志趣的嫠妇。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在敏锐地体会天气、气候、时间的细微变化。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清照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背弃的天涯沦落之悲。孤独使她能够敏感地抓住自己内心的情感起伏以及外在的身体感受。综观全词,层层面面无不染上愁之色彩,多层次言愁。缘情布景,情随境迁,情也各有微妙之不同,但归结一个“愁”字。情景婉绝,浑然一体。在《念奴娇》(南渡前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句子,得以体现出她对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敏锐捕捉,“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关着。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仄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词人对环境变换的敏锐贯穿其前后期的作品,说明了“敏感”是她性格特点中的一部分,且并没有因她坎坷的经历而发生根本改变。
《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和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一首抒发昔盛今衰的词。金灿灿的落日, 象一团熔化了的黄金。深沉的暮云, 如同相合的白玉。烟染新柳, 笛吹梅怨, 春意是那样的浓郁。元霄佳节到了, 女友们驾着香车宝马, 来邀自己出去观灯。而她却以“转眼难道没有风雨” 作借口, 谢绝了酒朋诗友的邀请——“ 人在何处”——尽管天气融合,佳节可赏, 可是我现在在什么地方呢?我是流落他乡的人啊!哪有心思玩赏呢?下片起首六句, 忆旧。回想当年, 中原繁盛时期,自己颇多闲暇之趣, 也很重视元霄节。那时,自己戴上嵌镶着翠鸟羽毛的帽子, 插着“拈金”装饰的“雪柳”,向人们夸耀自己打扮得多漂亮。“如今”开始转写今日的衰败境况——现在,自己憔悴不堪,头发蓬乱, 两鬓微霜, 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隔着帘子,听听别人的欢歌笑语。一个在“中州盛日”多暇,“偏重三五”的贵妇人,如今竟然憔悴得忧悉“风雨”,“怕在夜间出去”,只好隔着帘儿,“听人笑语”。这种判若两人的心理变化,正是那个**的年代,给作者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个人的历时变化,寄寓着国家盛衰的沉痛感慨。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想要诉说苦衷,眼泪却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我太多的忧愁。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通观全词,处处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上片极言眼前暮春的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
再如《清平乐•年年雪里》,“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词中都隐隐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上片忆旧。分为两层: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三四句当写丧偶之后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下片伤今。“生华”意为生长白发。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看取意为看着。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
总之, 对比李清照前后期的生活,以及在此背景下所创作出的作品,不难看出生活的巨大转变正是作者文学作品风格转变的最重要原因。李清照前期词在艺术上大胆独创,不落樊篱。同后期词一道构成了清新婉约的独特词风,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正是在李清照这样一位细腻的女性视角下的女词人所特有的感受,才能写出如此委婉精准,情真意切的千古名篇,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参考文献:
[1]杨莹骅.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2]张乃良.李清照自恋型人格倾向论探[J].榆林学院学报,2004(6):85-87.[3]张友亚.李清照的后期词作、诗作[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8(1):42-43.[4]朱晓燕.李清照主题创作中的人格魅力[J].保山师专学报,2007(1):72-74.[5]万丽蓉,王永革.李清照词前后期创作风格浅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4):75-78.2012级 汉语言文字学 赵昕芮(201211000336)
第三篇: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08 春 汉 本 学号:081160379 姓名:岳
梅
目录
摘要 ……………………………………………………… 1 关键词………………………………………………………1 清新明丽 哀怨淡雅……………………………………… 2 沉郁感伤 凄凉哀婉……………………………………… 5 参考文献………………………………………………… 11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内容提要】: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是首屈一指的,她的一生以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后期多伤时感世之作,词风沉郁感伤,凄凉哀婉,这一切都与其个人遭遇有关。【关键词】:词风 明丽 沉郁 遭遇
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外,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
以一个女性,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着不亚于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着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
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①,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略带哀婉淡雅的相思;南渡后,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伤时感世,悼亡思乡,风格“沉郁感伤”②,然而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这都与其身世遭遇及个人的性格命运 有关。
一、清新明丽‘哀怨淡雅’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于了她灵气。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且看下面的一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③”
词人当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一幅无忧无虑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李清照是热爱大自然的,这首词是最好不过的证明。当不知归路时,词人竟发起争渡的雅兴。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秋景,不禁使李清照感受到“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轻女词人的心灵敏感于大自然,心有灵犀;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表现少女的天真活泼,极有情趣。
然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好景不长,这位天真烂漫的少女便拥有了爱情,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
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一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父母之意,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万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一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给李清照的妙笔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请看这首《减字花木兰》。④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霞彤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此时她的词充满离愁别绪。有词为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⑤
读罢此词,淡淡的凄凉袭上心头。红花残时,秋凉席也凉;独坐
小船,凭舷眺望,看鸿雁是否带来家信。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对远在异地的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思夫之情挥之不去,这首词不像《如梦令》那样欢快,显得凝重,流露着淡淡的哀愁。
词人内心的相思之情还体现在《醉花阴》中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写的,它通过悲伤分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上片写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笼罩在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气: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五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人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倒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侯、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相对来说,她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而对单调的生活,使不禁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前期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这就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思想表现。
总的说来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形成了两种风格,第一种风格因未婚
流连于自然及婚后的甜密往往呈现出明朗轻快;第二种风格因婚后分别产生相思之苦而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就是其南渡之前的总体词风导向了。
二、沉郁感伤、凄凉哀婉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本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饮二宗,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的知府,不想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作战,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脱逃而羞愧。赵明诚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鱼水之合。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而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丈夫在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此时的李清照已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婉约派的代表了,掷地有声的言语让堂堂七尺男儿都为之汗颜,的确柔弱之中阳刚之气凸显得十足,这在以前是绝无仅有的。
好景不长,赵明诚急病身亡,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
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失家之后的李清照便开始了她后半生的凄风苦雨般生活。
第一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对李清照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同时他还想支配她的自由。当李清照发现二个人志趣大异,同床异梦时,她以超常的勇气和胆识快刀斩乱麻,在短短两个月内甩掉了张汝舟这个包伏。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一次极其危险的实验,是指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能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感幸,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性,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狼,以破釜沉舟的胆子做好了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
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的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不令她沮丧,不让她产生一种孤独的凄凉呢?于是对赵明诚的思念,对孤独的感慨便汇集在《声声慢》之中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城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前三句可以说把一个生长于贵族之家,中经丧乱,家破夫亡,如今过着飘零生活的词人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愁未消,新愁又起。传递书信的鸿雁不能带来她家乡的书信,寄信的人己与世长辞,家破之悲,国亡之恨,夫亡之苦,一齐涌上心头,最后归结到一个“愁”字作总写。此外,还有《浣溪沙》、《好事近》、《南歌子》、《临江仙》等都是她的晚期作品。反映了一颗深受伤害的孤独的心情,表现了哀婉凄凉的词风。
丧夫之后的李清照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可是在那时,国已不国,君也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北人”是什么样子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
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遣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公元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告奋勇。愿昌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者,父母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感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僬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沼,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 一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抷土”
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清照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引用历史上
名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栏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洗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到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如果我们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当然这种国破家愁化作的是深沉悲怆的词风。
当然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李清照更多的是拥有一种旷世的孤独。古代社会讲求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从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寥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但她却被看作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现两千年,长夜如磐,风
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尊。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金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
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比较坚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洒清杯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这就是她后半生真实的心灵写照,特别是在晚年孤苦伶仃之时又后继无人,那种寂寞无人相知便通过词幻化出凄凉哀婉之美。
总之,词人是“独创一格;⑦的,她的家事,她的生平遭遇,铸就了她前后的时期不同的词风,无论如何,她和她的词都将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参考文献:
①明代杨镇《词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 ③④⑤⑥《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9月1版 ⑦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第四篇:李煜词教案
李煜词《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的生平和创作。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
中国古代帝王文学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古代帝王也都写一些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以前学过曹操的诗大家还记得吗?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这位帝王在政治军事和文学上都很有成就。但是还有一位帝王,有人这样评价他:“他不是一个政治家,也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确实一个很杰出的诗人”,而且他还被誉为是最有文采的皇帝,他就是南唐李后主李煜。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李煜的这首《虞美人》,共同走进这位帝王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开。
二、作者简介:总结学生预习结果,概况作者生平以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五、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七、板书: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 往事 往事之哀
小楼、东风 故国 故国之思 在 改 亡国之叹
第五篇: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尤其是她那自成一格的词作,最为后世人所称道,是宋代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婉约派的“一代宗师。她的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语言清新自然、淳朴易懂。李清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经历中,个人的心里历程也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这表现在她的词作中,就是前后期词风的巨大差异。其前期的词风表现为清新明快、活泼婉媚、真挚缠绵的特点;而后期的词风则表现为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特点。
一、李清照前期的词创作
1、婚前部分
在北宋末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父亲仕途稳步升迁的稳定家庭环境下,她的爽直、自由不羁的个性逐渐被培养起来。相对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天真少女的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率真的心灵较少受到扭曲。明辨这一点,方能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苏轼的影响。表现在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李格非并不 轻视或束缚女性,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博雅能文,不仅传授给她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养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须具备的艺术才能。在父母人格性格的潜移默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天赋得以充分挖掘。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和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使得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性格洒脱、性情率真、超越尘俗,也同样铸就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与卓尔不凡的文学修养。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阁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到大自然的环抱之中,因此,她少女时期写出来的词,语言欢乐明快,感情清新自然,具有天真烂漫的率真美。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作者以白描手法引出新意、用淳朴语言度入音律的脍炙人口的小令。语言自然流畅,笔调极其轻松欢快。用“日暮”、“藕花”、“鸥鹭”等一系列客观事物,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的荷花日暮图。又用“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动词,在这幅画面上渲染上一层迷离灵动的愉悦气氛。把景、物、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唤起读者的美好想象,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同时,一位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率真洒脱的少女形象也跃然纸上。除此而外,渴望美满爱情生活是李清照追求人生美好幸福的又一集中反映,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从这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的闺中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充满了开心与快乐。这首词的上片描写少女荡秋千尽情嬉戏的场面。自由自在的少女宛如一只快乐的小鸟,在“露浓花瘦”的暮春时节,气候冷暖适宜,着“轻衣”而荡秋千,以致浑身“薄汗”玩得酣畅淋漓。下片写客人来访,少女匆忙躲入闺中这样一个忙乱的小场面。“蹴罢秋千”,稍作休息,却正好碰上了客人来访,为了躲避来客,慌张不知所措到“袜刬金钗溜”。像李清照这样大胆、真率、任性的少女,有如此过度的害羞与紧张,暗示着来客与她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毕竟不是一般少女,临进闺房之门的一刹那,她寻找借口“依门回首”,峰回路转,佯装“却把青梅嗅”,暗地里端详来客。“嗅青梅”这一动作描写,把这位天真活泼、爽朗可爱的少女,从急切希望看清来人是谁,到发现令人爱慕的少年郎时那种芳心欲动,心潮难抑的难以言传的内心活动,细致传神地勾画了出来,真是细致入微,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首词形象抒情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一个“细”,描写细腻传神,特别是心理描写。
[1]
2、婚后部分
在中国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格局中,李清照可谓是幸运至极,她和赵明诚的结合可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相对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为李清照个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又一种良好的氛围环境。李清照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其自主、自强、自信的性格最终走向定型。爱情使得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沓而至,她在诗作中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一个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挚缠绵的柔情。如《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作者以活泼、清新、浅俗的语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实际上,她并不担心丈夫分心到梅花上,只不过借这样一个题目与丈夫逗趣撒娇。少妇的柔情婉娈在这些夫妻日常生活画面中得到徐徐展示。但是,随着赵明诚的宦海起伏,他们夫妻不得不面对离别之苦。尤其是在结婚十几年之后的一次长时间离别,让李清照受尽了相思之苦。离别就在眼前,而相聚却遥遥无期。离情别思汹涌而来,她被相思愁绪所包围了。李清照许多抒写相思之苦的名作,大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中饱含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夫妻团圆的期盼。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凋零殆尽,坐在精美的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的凉意。自古以来,冷落的秋天就是一个典型的悲伤怀人的环境。在这萧瑟的秋景中,隐约透露出了作者孤寂愁闷的心情。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又让我们看到了她对幸福的期待与自信,对丈夫的深情眷恋,对美满婚姻的回味,让她在期待的失望中又满怀希望。下片写别后的相思,脱口而出,自然感人。“花自飘零水自流”写别离已成事实,令人深感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对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于是,这种恋情、别思再也没有办法排解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思之情“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以消失,它可以从外在形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情不自禁地钻入“心头”。
这首词集中抒发了作者对丈夫的深挚情感,吐露了不忍离别之情以及别后的相思之苦,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阁倍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作品的语言自然流畅,清丽俊爽,明白的叙述中包蕴了无尽的情思。
夫妻分离,这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了极大的悲愁与苦闷,于是她把这些情感倾诉于笔端,并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这一时期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除上面提到的《一剪梅》之外,这时期词中还有许多著名之作。如《醉花阴》、《小重山》、《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词。在这些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这段时期是生活在希望与焦灼的等待之苦中的。但是,在这些词中,虽是写生离之愁苦,但悲伤中仍包含着期盼,冷清中也有热烈的渴望。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前期的词作,因为社会安定,家庭环境宽松,婚姻美满,内容多写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以及闺阁之情,多体现生活的悠闲方面,即使在写他们夫妻之间离别相思的词作中,我们仍能看到希望。因此,这一时期的词风主要表现出来的是清新明快,活泼婉媚,真挚缠绵的特点,而南渡之后我们再也看不到了清新明快的调子。词人从生离的希望走向了死别的绝望。
二、李清照后期的词创作
随着“靖康之变”后的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和饱尝背井离乡、漂泊动荡的生活之苦后,其词主要抒发伤时感旧、怀古悼亡之感,词风表现出的是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的特点。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往日曾写到的“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那种活泼俏丽,“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如梦令》)那种逸兴消失了。有的只是国破家亡,孤身流落他乡的凄楚与忧愁。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写于作者南逃后寓居金华的晚年,其时,作者已年逾五旬。词中所写暮春的景色是非常迷人的:天气转暖,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但由于已是“物是人非”,词人仍然是“愁永昼”,从早到晚精神颓靡,懒得梳头打扮。“事事休”既指丈夫早逝,残生孤寂无比,也指山河破碎,内心无比伤痛,二者糅合在一起,因而“欲语泪先流”。作者曾几度打起精神,像他人一样“也拟泛轻舟”,但终因“载不动”的愁情而打消了这一念头。
历来诗家喻愁的种种形式,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也有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这里李清照却说:“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不落俗套,别开生面。船能载重,而说载不动愁,则其愁之多,不言而喻。
李清照的名篇《声声慢》也是她后期词中抒发愁情的经典之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形象地描绘出残秋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诗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的之后的悲痛。这里,既有诗人与当时人们所共同感受到的国破家亡之恨,背井离乡之愁,又有个人所具有的晚年丧夫,没有儿女,孤苦寂寞,辛酸艰难的生活体验。全词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形象地再现了词人南渡后孤苦无依,走投无路的处境和百计难解,欲说还休的国难家愁,低沉的调子中微露愤激的情感。这首词的开头连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字,这是作者在声调艺术上的大胆创新,这样的开端,在宋词中是绝无仅有的,博得了人们的称赞。和李清照同时代的罗大经说:“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2]周济也认为“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3]的确,这七个叠字用的非常好,它不仅使词在声调上抑扬顿挫,和谐悦耳,而且在表达感情上也层层深入,步步加深,细腻地表现了词人的心境。“乍暖还寒”是九十月之交的暮秋时节,此时人们特别容易得病,其实这是词人情绪恶劣的曲折表现。词人不说环境之冷清,心情之凄惨,而将身体不适的一切原因都归之为外界的“乍暖还寒”的气候,词人故意避开现实环境和内心深愁,想借口外界原因而自我安慰。其作用是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哀愁。既然归之外界,词人就用“三杯两盏淡酒”来抵寒,事实上还是在借酒浇愁。恶劣的情绪终究难以回避,所以,词人借“雁过也”,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在这时候,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在周围一片沉寂的冷漠中,大雁蓦然闯入,使人有“空谷足音”的感受,但这种感受不是喜悦,而是“伤心”。因为大雁到了秋天,由北而南,躲避严寒,李清照也是北方人,避乱南下,与大雁似乎是“旧时相识”,于是就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词人把投向秋日长空的目光收回到空寂幽静的院落内,映入眼帘的却是“满地黄花堆积”的凄凉景象。这里满地憔悴,无人赏识的菊花,不也象征着词人晚年孤独无依,寂寞忧愁的处境吗?无论是“旧时相识”的大雁,还是“满地黄花”的新知,引起的都是物是人非的感觉,光景今昔不同的愁苦。“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白天凄苦无聊,夜晚总可以在睡梦中忘却,词人于是盼望着黑夜的到来。但是,愁苦煎熬中的词人,到夜晚真的就能入睡吗?
结句是全词各种描写的总结。面对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黄昏细雨,这一连串的光景,以及在这种光景中的万般滋味,就非一个“愁”字所能概括。所以,词人喊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哀鸣,便戛然而止,留给人无限的深思。
整首词从头到尾全是写景,可是,人们并不认为它是景物词,而认为它是一首极好的抒怀词。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地把感情寓于景物中,达到了古人所要求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地。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4]在这些好像纯属写景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词人无限的愁情。
整首词通篇突出了一个“愁”字。而这首词中的“愁”已经大不相同于早期作品中的“愁”了。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所道的是“闲愁”,“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说的是一种对丈夫思念的“离愁”、“相 思之愁”。这种愁都只是儿女情长的个人之愁,而且在那种“愁”的心绪中,她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对爱情仍给予了无限的希望。而这首词所笼罩的“愁”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前“愁”的范围,不再只是个人的闲愁离愁,而是把国破家亡的痛苦,颠沛流离的生活苦难,自己对国家时局动荡不安,社会政治风雨飘摇的堪忧都融合、浓缩于这个哀怨缠绵、无穷无尽的“愁”中了。这也正是李清照前后期词情感上的差异。南渡之前,是写生离之愁苦,悲伤中包含着期盼,冷清中又有热烈的渴望。而南渡之后词作表现的则是一种死别之悲苦,是人生了无趣味的生不如死的煎熬,是一种彻底的绝望。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寡居,孤苦无告的命运巨变后,她的心境和词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期间,她的词风表现出的是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特点。
总之,特定的社会生活及个性心理历程对李清照的词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词在前后时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美:由活泼灵动,温馨缠绵到哀怨低沉,苍凉沉郁。艺术上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描写抒情真挚感人,意境优美深远,语言平淡出奇却又耐人寻味,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与一般婉约词有明显的不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注释:
[1]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2]《鹤林玉露》转引自《李清照词赏析》。
[3]《介存斋论词杂著》,转引自《李清照词赏析》。[4]《人间词话》,转引自《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参考文献
1.诸葛忆兵《李清照与赵明诚》 中华书局 2004.5.1 2.侯健《李清照诗词评注》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8 3.罗宗强 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10 4.郑孟彤《唐宋诗词赏析》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