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1:2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

第一篇: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

我们在赏析诗词时,经常要提到“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结合诗人本身的遭遇以及具体的创作背景来理解有关诗词的内容。因为,诗词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形式,它必定也是来源于现实的,它所表达的情感也必定是作者在现世界中的生活的具体投射。故而,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于更好的理解诗人,理解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也正是想从这一角度,来对李清照的有关词作作进一步的赏析。关键词:李清照

知人论世

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很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南渡前,生活安逸幸福。其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而南渡后,国破家亡,丈夫离世更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故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苍凉凄楚的。前期词的主要内容及风格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使她幼年即通文墨,加上聪慧颖悟,才华过人,这些都为她后来从事词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清照在二十岁左右与山东诸城的一个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俩有着共同的趣味和爱好,精神生活十分和谐,使她沉醉在一种无尚的幸福里。她这一时期除了偶尔因为丈夫外出而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寂寞外,生活是平静而美好的。这就是她前期作品创作的生活基础,也是她后期作品所时时追忆的实际内容。A.出嫁前 a.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写少女初次萌芽的爱情。词的上片写玩秋千的精神状态。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整个上片都是写人的神态,唯此以雨写景.然而也同时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它以精湛的笔墨描绘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明大白的去见的微妙心理.然而最后她还是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看他几眼。b.如梦令

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这里没有丝毫的造作和粉饰,作者捕捉了闺阁生活中一次荡舟的活动,形象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欣欣然生气勃勃,多情地爱惜芳华的性格。B.出嫁后

告别了无拘无束、欢快活泼的少女时代,婚后,由于丈夫要经常外出游学、做官,短暂的离别,也给多情的词人带来悲愁和苦闷。于是,她在作品中表现真挚的夫妇之情的爱情词也是这一时期的内容。醉花阴。九日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细致地描摹难描的相思:重阳佳节,怀念远人的心更甚。却自始至终并未直接说明这一点,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周围的客观景物。最后两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却突然地把主人公内心的秘密深刻的揭示出来,使读者理解到原来活动在这平淡环境里的人物,内心却隐藏着难以排遣的别离的苦闷。

二、后期词的主要内容及风格 A.孤苦及故土之思 a.《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b.李清照南渡后的名篇《声声慢·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一开首就用了十四个叠字,紧紧抓住了人们的心灵,使人对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的凄凉处境产生了无限的同情,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仿佛每点雨滴都如钢针钉在词人头上,击中心灵痛处,激起一层层涟漪。令人悲痛欲绝。B.盼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小朝廷偷安苟活的鞭挞和批判。《永遇乐·元宵》:“落日熔金,暮云和壁,人在何处!……”通过“元宵佳节”的今昔对比,对当年的“中州盛日”进行着亲切的,同时也是凄楚的回忆。C..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此词是悼念亡夫之作.通过日常生活中触景生情的描写,发抒悲凉凄苦的感情.香断炉寒与情怀如水,情景交融.梅花初放的景色,本应使人喜悦,但词人却用“惊破”,“多少春恨意”来发抒感情“惊破”.二字用得很妙,表面上是写惊破梅心,梅花初绽,实际上词人被轻快的笛声惊醒,笛声勾起她对往事的回忆.从以上的词作来看,前后不同的生活遭遇对李清照的词的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语言风格上。

其前期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点闲愁点缀。如小词《如梦令》中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而后期的词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句无不描绘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

(二)对意象的选取上。

李清照的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等,其中的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的无聊和散愁闲情。而后期则大大不同。“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其中的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的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和悲苦,词人借酒浇愁,然而由于愁浓的得不到片刻的止息。

(三)选取的题材上。

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如《如梦令》、《醉花阴?九日》等都是如此。而后期词作题材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心境,用“星河”、“帝所”、“天语”、“蓬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李清照的词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后世某些具体情况下,也有它的社会效果。就是在今天,她的大部分词作,也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她的词作里表现的那些比较感伤的情绪,我们应该综合其出身和时代环境来理解。至于她的艺术技巧,那就更应当为我们所继承。

第二篇: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08 春 汉 本 学号:081160379 姓名:岳

目录

摘要 ……………………………………………………… 1 关键词………………………………………………………1 清新明丽 哀怨淡雅……………………………………… 2 沉郁感伤 凄凉哀婉……………………………………… 5 参考文献………………………………………………… 11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内容提要】: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是首屈一指的,她的一生以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后期多伤时感世之作,词风沉郁感伤,凄凉哀婉,这一切都与其个人遭遇有关。【关键词】:词风 明丽 沉郁 遭遇

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外,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

以一个女性,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着不亚于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着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

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①,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略带哀婉淡雅的相思;南渡后,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伤时感世,悼亡思乡,风格“沉郁感伤”②,然而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这都与其身世遭遇及个人的性格命运 有关。

一、清新明丽‘哀怨淡雅’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于了她灵气。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且看下面的一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③”

词人当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一幅无忧无虑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李清照是热爱大自然的,这首词是最好不过的证明。当不知归路时,词人竟发起争渡的雅兴。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秋景,不禁使李清照感受到“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轻女词人的心灵敏感于大自然,心有灵犀;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表现少女的天真活泼,极有情趣。

然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好景不长,这位天真烂漫的少女便拥有了爱情,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

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一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父母之意,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万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一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给李清照的妙笔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请看这首《减字花木兰》。④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霞彤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此时她的词充满离愁别绪。有词为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⑤

读罢此词,淡淡的凄凉袭上心头。红花残时,秋凉席也凉;独坐

小船,凭舷眺望,看鸿雁是否带来家信。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对远在异地的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思夫之情挥之不去,这首词不像《如梦令》那样欢快,显得凝重,流露着淡淡的哀愁。

词人内心的相思之情还体现在《醉花阴》中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写的,它通过悲伤分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上片写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笼罩在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气: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五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人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倒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侯、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相对来说,她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而对单调的生活,使不禁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前期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这就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思想表现。

总的说来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形成了两种风格,第一种风格因未婚

流连于自然及婚后的甜密往往呈现出明朗轻快;第二种风格因婚后分别产生相思之苦而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就是其南渡之前的总体词风导向了。

二、沉郁感伤、凄凉哀婉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本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饮二宗,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的知府,不想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作战,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脱逃而羞愧。赵明诚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鱼水之合。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而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丈夫在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此时的李清照已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婉约派的代表了,掷地有声的言语让堂堂七尺男儿都为之汗颜,的确柔弱之中阳刚之气凸显得十足,这在以前是绝无仅有的。

好景不长,赵明诚急病身亡,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

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失家之后的李清照便开始了她后半生的凄风苦雨般生活。

第一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对李清照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同时他还想支配她的自由。当李清照发现二个人志趣大异,同床异梦时,她以超常的勇气和胆识快刀斩乱麻,在短短两个月内甩掉了张汝舟这个包伏。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一次极其危险的实验,是指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能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感幸,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性,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狼,以破釜沉舟的胆子做好了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

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的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不令她沮丧,不让她产生一种孤独的凄凉呢?于是对赵明诚的思念,对孤独的感慨便汇集在《声声慢》之中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城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前三句可以说把一个生长于贵族之家,中经丧乱,家破夫亡,如今过着飘零生活的词人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愁未消,新愁又起。传递书信的鸿雁不能带来她家乡的书信,寄信的人己与世长辞,家破之悲,国亡之恨,夫亡之苦,一齐涌上心头,最后归结到一个“愁”字作总写。此外,还有《浣溪沙》、《好事近》、《南歌子》、《临江仙》等都是她的晚期作品。反映了一颗深受伤害的孤独的心情,表现了哀婉凄凉的词风。

丧夫之后的李清照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可是在那时,国已不国,君也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北人”是什么样子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

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遣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公元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告奋勇。愿昌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者,父母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感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僬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沼,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 一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抷土”

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清照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引用历史上

名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栏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洗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到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如果我们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当然这种国破家愁化作的是深沉悲怆的词风。

当然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李清照更多的是拥有一种旷世的孤独。古代社会讲求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从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寥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但她却被看作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现两千年,长夜如磐,风

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尊。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金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

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比较坚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洒清杯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这就是她后半生真实的心灵写照,特别是在晚年孤苦伶仃之时又后继无人,那种寂寞无人相知便通过词幻化出凄凉哀婉之美。

总之,词人是“独创一格;⑦的,她的家事,她的生平遭遇,铸就了她前后的时期不同的词风,无论如何,她和她的词都将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参考文献:

①明代杨镇《词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 ③④⑤⑥《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9月1版 ⑦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第三篇:李清照前后期词作风格的区别

李清照前后期词作风格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文人较少,而能够在创造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更少之又少,李清照则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因为这位巾帼词人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可以说,李清照是出生在一家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后,她和赵明诚相继逃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健康,她就展转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颇有成就,但最突出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论》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这是对的。问题在于她看不到欧阳修、苏轼等在词创作上的革新精神,这就未免太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

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录的只有七十多首,其中还有些不可靠。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我们知道李清照出身于门第很高的宦官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兼散文家,母亲也工文章,家庭的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而且李清照婚姻幸福、伉俪相得,夫唱妇和,生活安静舒适。这样的环境,把年轻时候的李清照培养成一个才华焕发、有抱负、有理想、有豪爽和纯真性格的女子。可是她又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因此被剥夺参与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同时,她那个时代,恰是宋代理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年代。她在有文化的家庭里所培养起来的卓越才能,比较健全的性格以及豪迈的抱负和理想,不仅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力量的压制和束缚,以至于李清照虽不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给她带来了封建时代的妇女所不能避免的苦闷,也使得她把生活和精神的活动局限于对爱情和对自然的喜爱上。所以,她前期词的主要内容也只有这两个方面,描写面较狭窄,但其创作风格、思想内容还是表现突出。

李清照的爱情之歌是纯洁而生动的,请看她的《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倚宝鸭衬香胆,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的娇柔神态和恋爱心理。这在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里,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得自由恋爱的社会里,可以说是大胆至极。她的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追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于是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幽怨的望夫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这些轻盈精妙的相思曲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历程。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维系,更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虽然分离,却互相惦念,一种离愁,由两人分担。“离怀别苦”也减轻了许多,更何况时时尚有传情锦书的慰藉。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大特点。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丽,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如果把她前期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分为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这首《点绛唇》就是一幅线条清晰、情趣盎然的速写图。词中不仅有园中树木花卉茂盛的实景描写,更主要的是词人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出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之余在花园中无拘无束游玩的情态。她生活愉快、性格活泼,在如花的年龄,渴望幸福的爱情生活。从这么一个小小的片段,我们看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风姿。可以说这是她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的生活缩影。这样一个少女的性格、神情、心理活动,全词四十字就勾勒得如此生动、细致、鲜明,不得不令人叹服:“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频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

以上两首词极写了壮丽的祖国风光和迷人的自然景色,并由此抒发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两首词表现了李清照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精神。要知道,在讲究礼教、女子受到严格禁锢的北宋时期,一个妇女能够像男子一样大胆出游,甚至沉醉晚归,是需要勇气的。

然而这种幸福的生活并能维持多久,一一二六年,金人入侵,汴梁失守,北中国相继沦陷。李清照美满的生活,被金兵的铁骑无情地碾碎了。她无所安居而仓皇南渡。最为不幸的是她丈夫赵明诚的暴亡„„然而,南宋小朝廷又不思抗金御侮,一味退避求和。国破家亡,人物殄瘁,孤身一人,漂泊江南又茫无所之。这对一个封建似时代的妇女来说,是何等可怕的命运啊!她通定思痛,怎能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她把金兵入侵,山河破碎,丈夫亡故,漂流异乡所造成的“悲愁”宣泄于词章之中,就不可避免地弹出缠绵凄苦、深沉抑郁的伤感情调,后人读了当然有苍凉之感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悲愁”是来自外族入侵的兵火劫乱,是来自南宋统治集团的忍辱偷安。这种“悲愁”正好反映了当时离乱的现实,正好控诉了金人野蛮侵略的罪行,正好鞭挞了南宋小朝廷君臣的昏庸腐朽,流露出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之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并序》)

这首词是一一二八年李清照至建康时所作。它通过南渡前“感月吟风”多少写意往事的追忆和眼前流寓建康苦痛心情的描述,抒发词人自伤“老大无成”的感慨。北宋末年,毁灭性的大变乱,引起作者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她亲身感受到过破家亡的凄楚,使得词中的对比十分鲜明:过去,闲居京、洛,感月吟风;如今,流寓异域,人老建康。追忆往昔,对比目今,一切都感到没意思。试想,一个具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送胡松年使金》)心愿的人,能够在“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的意境里,依然去试灯、踏雪吗?词中反映出来的苦痛,未尝不意味着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苦大众也同样具有的苦痛。

俗话说,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晚年丧子女,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第二年(一一二九年)八月十八日,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李清照的丈夫在建康病逝了。真是或不单行啊!到了这年的冬天,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在极度痛苦中写下了《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好无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词人在这里满含血泪之笔,通过细致的内心刻画和形象的情态描绘,来表现一个孀妇的寂寞和哀伤。战争带来了“天涯海角”,忧伤带来了“两鬓生华”,这就是反映流亡孀居生活的凄寂和辛酸;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政局的危机——“晚来风势”。这既是晚来北风越刮越猛的实写,又可以理解为北方金人连续不断的侵扰。

李清照独处异地,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词的创作风格上更加沉郁凝重了,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了。李清照表现凄楚悲凉的较著名的词作还有《孤雁儿·并序》、《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时代给予作者的烦恼是那样的多,遭遇是那样的苦,怨恨是那样的深。表现这些方面最成功的作品,应推李清照南渡后写的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通过对残秋黄昏悲凉景色的描绘,特别表现出作者的哀愁和沉痛,曲折地反映了充满战乱的南宋广大妇女的苦痛遭遇。

词中连用叠字,一气贯注反映了她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字字凄苦,声声催泪,仿佛连读者的心也被带进了悲哀的深渊。尽管这首词表现的是作者在残酷命运面前的消极情绪,其基调是显得低沉了些,然而词中哀愁和沉痛的流露,并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在南宋小朝廷卖国集团屈辱求全,把祖国大好河山拱手让敌的时代里,作者的那种由个人生活遭遇所引起的沉痛,也就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应有的那种蕴含国家兴衰之感的沉痛。因而这一沉痛不仅仅是个人的,它代表着不少的、特别是那一时代任人摆布的妇女的苦难遭遇。也就是说,饱经去国忧患之苦,又在危难中死了丈夫的李清照,面对凄风苦雨而抒发的这种感情,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当时千千万万经受同样遭遇的黎庶百姓的感情。我们必须知道,李清照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她的遭遇和痛苦都是紧紧地和社会现实连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李清照后期词作表现出深愁惨痛,正是当时统治集团卖国政策的产物,具有历史原因和社会群众的基础。

尽管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在内容和风格上是大有迥异的,但她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如前面提到的《点绛唇》,仅四十字就体现了作者少女时代在花园中无拘无束游玩的情态。又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初到南方时不习惯夜雨霖霪的烦躁心理。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话”(《永遇乐》)等动作细节,也典型地表现出年老寡居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

李清照词的语言也独具特色。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如“绿肥红瘦”(《如梦令》),“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宠柳娇花”(《念奴娇》),“柳眼眉腮”(《蝶恋花》)等,都是“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王士祯《花草蒙拾》)。而《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词,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的心态,更是千古创格。第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八字,传达出心理的曲折变化:收到丈夫的来信,顿感欣慰而喜上眉梢,然独居的寂寞毕竟难奈,相思之情又袭上心头。“只恐双溪蚱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短短三句,也将内心的犹豫和不堪负载的愁苦量化和具体化,既曲折生动又巧妙自然。

语言的清新素雅,和合适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她曾赞美桂花是“暗淡轻黄体本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这既是李清照的审美理想,也可视作其审美境界的艺术写照。无论是写情绘景还是咏物,如《醉花阴》、《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和《孤雁儿》等,都不用华丽的色彩、富艳的词藻来装饰,而用白描手法,创造出水墨般的情婉透逸的意境。

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也是心灵的表现。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能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起来。作为一个女性,她有一颗需要表现和应该表现的心灵。而且,女人的天性更纯真。女人对于生活和社会的认识更多地依靠她们的敏锐而细腻的触觉。女人缺乏政治斗争的实践和经验,因而不善于或不惯于从政治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所以,女作家常常敢于写出她们要写的东西。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的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可以说,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第四篇:李清照前后期词风

浅谈人生经历对李清照词风的影响

摘要:文学创作的一个最表层的来源就是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作家就不可能写出作品,因为无从下笔。而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个人气质、人格追求,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宋词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又一个高峰,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其中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李清照的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内容与她的生活经历忧戚相关。本文将对她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分别进行品读赏析,以分析其人生遭遇对她心境、写作题材以及词风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 词风 遭遇 转变

李清照,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亲李格非藏书甚富,由于家庭的原因,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词。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

一、李清照前期幸福美满生活中的词

易安前期作品多写其少女时代和初为人妻的悠闲生活,描绘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李清照置身于文化气氛浓厚的书香门第,耳濡目染父母的人格教育与开明教育,使得她幼年起就活泼自由、率真坚强。她并不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勤于女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是遨游在书海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基底,而且培养了自身的修养和气度。

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短短三十三个字,讲述词人回忆起那次去溪亭玩的经历。那天玩得太高兴了,大家都喝醉了,等兴头过去,才发现天色已晚。急忙把船往回划,谁知却认错路了。船被划到了密密层层开满藕花的水面深处。大家着急着把船划得飞快,想赶快回去,结果惊飞了一滩鸥鹭。这是她自由烂漫的闺中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她活泼洒脱的形象。

《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又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源于她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响约重来。”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李清照自己的心境的大胆描写,对文学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是对封建时代礼教对女性束缚的反叛,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人格模式的冲击,具有积极的反封建意义。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少女的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二、李清照后期凄凉悲苦生活中的词

好景不长,宋室南渡以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王室无力抵挡金人势力,全面溃退,徽、钦二宗被掳,北宋政权灭亡。这时李清照携带她和丈夫辛苦收集的文物字画南逃。然而,赵明诚染病不治而亡,这对无依无靠的李清照无疑是晴天霹雳。人生一连串的打击降临到了她的头上,国破、家亡、夫丧的痛苦让她一个人承受。这种痛苦较之于前期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愁思要沉痛得多。如果说伤离怨别只是一种生离之愁个人之愁的话,那么,南渡后的痛苦则是一种死别之愁,个人遭遇与国家不幸交织于一处的愁思。这一切却须她一个人默默地咀嚼承受。所以,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 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其主基调是抒写这种愁思。在词中,她的形象是孤独无依、又要保持个性、志趣的嫠妇。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在敏锐地体会天气、气候、时间的细微变化。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清照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背弃的天涯沦落之悲。孤独使她能够敏感地抓住自己内心的情感起伏以及外在的身体感受。综观全词,层层面面无不染上愁之色彩,多层次言愁。缘情布景,情随境迁,情也各有微妙之不同,但归结一个“愁”字。情景婉绝,浑然一体。在《念奴娇》(南渡前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句子,得以体现出她对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敏锐捕捉,“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关着。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仄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词人对环境变换的敏锐贯穿其前后期的作品,说明了“敏感”是她性格特点中的一部分,且并没有因她坎坷的经历而发生根本改变。

《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和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一首抒发昔盛今衰的词。金灿灿的落日, 象一团熔化了的黄金。深沉的暮云, 如同相合的白玉。烟染新柳, 笛吹梅怨, 春意是那样的浓郁。元霄佳节到了, 女友们驾着香车宝马, 来邀自己出去观灯。而她却以“转眼难道没有风雨” 作借口, 谢绝了酒朋诗友的邀请——“ 人在何处”——尽管天气融合,佳节可赏, 可是我现在在什么地方呢?我是流落他乡的人啊!哪有心思玩赏呢?下片起首六句, 忆旧。回想当年, 中原繁盛时期,自己颇多闲暇之趣, 也很重视元霄节。那时,自己戴上嵌镶着翠鸟羽毛的帽子, 插着“拈金”装饰的“雪柳”,向人们夸耀自己打扮得多漂亮。“如今”开始转写今日的衰败境况——现在,自己憔悴不堪,头发蓬乱, 两鬓微霜, 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隔着帘子,听听别人的欢歌笑语。一个在“中州盛日”多暇,“偏重三五”的贵妇人,如今竟然憔悴得忧悉“风雨”,“怕在夜间出去”,只好隔着帘儿,“听人笑语”。这种判若两人的心理变化,正是那个**的年代,给作者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个人的历时变化,寄寓着国家盛衰的沉痛感慨。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想要诉说苦衷,眼泪却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我太多的忧愁。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通观全词,处处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上片极言眼前暮春的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

再如《清平乐•年年雪里》,“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词中都隐隐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上片忆旧。分为两层: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三四句当写丧偶之后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下片伤今。“生华”意为生长白发。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看取意为看着。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

总之, 对比李清照前后期的生活,以及在此背景下所创作出的作品,不难看出生活的巨大转变正是作者文学作品风格转变的最重要原因。李清照前期词在艺术上大胆独创,不落樊篱。同后期词一道构成了清新婉约的独特词风,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正是在李清照这样一位细腻的女性视角下的女词人所特有的感受,才能写出如此委婉精准,情真意切的千古名篇,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参考文献:

[1]杨莹骅.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2]张乃良.李清照自恋型人格倾向论探[J].榆林学院学报,2004(6):85-87.[3]张友亚.李清照的后期词作、诗作[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8(1):42-43.[4]朱晓燕.李清照主题创作中的人格魅力[J].保山师专学报,2007(1):72-74.[5]万丽蓉,王永革.李清照词前后期创作风格浅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4):75-78.2012级 汉语言文字学 赵昕芮(201211000336)

第五篇: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摘要]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写词人少女、少妇的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写国破家亡之痛,风格凄楚。其词在表现形式或语言上都独具特色。本文抓住这一特点论述了其前后期的创作风格异同。

[关键词] 李清照

前后期

风格异同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文人较少,而能够在创造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更少之又少,李清照则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因为这位巾帼词人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可以说,李清照是出生在一家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后,她和赵明诚相继逃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健康,她就展转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颇有成就,但最突出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论》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这是对的。问题在于她看不到欧阳修、苏轼等在词创作上的革新精神,这就未免太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

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录的只有七十多首,其中还有些不可靠。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我们知道李清照出身于门第很高的宦官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兼散文家,母亲也工文章,家庭的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而且李清照婚姻幸福、伉俪相得,夫唱妇和,生活安静舒适。这样的环境,把年轻时候的李清照培养成一个才华焕发、有抱负、有理想、有豪爽和纯真性格的女子。可是她又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因此被剥夺参与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同时,她那个时代,恰是宋代理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年代。她在有文化的家庭里所培养起来的卓越才能,比较健全的性格以及豪迈的抱负和理想,不仅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力量的压制和束缚,以至于李清照虽不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给她带来了封建时代的妇女所不能避免的苦闷,也使得她把生活和精神的活动局限于对爱情和对自然的喜爱上。所以,她前期词的主要内容也只有这两个方面,描写面较狭窄,但其创作风格、思想内容还是表现突出。

李清照的爱情之歌是纯洁而生动的,请看她的《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倚宝鸭衬香胆,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的娇柔神态和恋爱心理。这在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里,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得自由恋爱的社会里,可以说是大胆至极。她的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追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于是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幽怨的望夫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些轻盈精妙的相思曲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历程。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维系,更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虽然分离,却互相惦念,一种离愁,由两人分担。“离怀别苦”也减轻了许多,更何况时时尚有传情锦书的慰藉。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大特点。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丽,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如果把她前期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分为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这首《点绛唇》就是一幅线条清晰、情趣盎然的速写图。词中不仅有园中树木花卉茂盛的实景描写,更主要的是词人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出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之余在花园中无拘无束游玩的情态。她生活愉快、性格活泼,在如花的年龄,渴望幸福的爱情生活。从这么一个小小的片段,我们看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风姿。可以说这是她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的生活缩影。这样一个少女的性格、神情、心理活动,全词四十字就勾勒得如此生动、细致、鲜明,不得不令人叹服:“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频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以上两首词极写了壮丽的祖国风光和迷人的自然景色,并由此抒发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两首词表现了李清照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精神。要知道,在讲究礼教、女子受到严格禁锢的北宋时期,一个妇女能够像男子一样大胆出游,甚至沉醉晚归,是需要勇气的。

然而这种幸福的生活并能维持多久,一一二六年,金人入侵,汴梁失守,北中国相继沦陷。李清照美满的生活,被金兵的铁骑无情地碾碎了。她无所安居而仓皇南渡。最为不幸的是她丈夫赵明诚的暴亡„„然而,南宋小朝廷又不思抗金御侮,一味退避求和。国破家亡,人物殄瘁,孤身一人,漂泊江南又茫无所之。这对一个封建似时代的妇女来说,是何等可怕的命运啊!她通定思痛,怎能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她把金兵入侵,山河破碎,丈夫亡故,漂流异乡所造成的“悲愁”宣泄于词章之中,就不可避免地弹出缠绵凄苦、深沉抑郁的伤感情调,后人读了当然有苍凉之感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悲愁”是来自外族入侵的兵火劫乱,是来自南宋统治集团的忍辱偷安。这种“悲愁”正好反映了当时离乱的现实,正好控诉了金人野蛮侵略的罪行,正好鞭挞了南宋小朝廷君臣的昏庸腐朽,流露出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之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并序》)

这首词是一一二八年李清照至建康时所作。它通过南渡前“感月吟风”多少写意往事的追忆和眼前流寓建康苦痛心情的描述,抒发词人自伤“老大无成”的感慨。北宋末年,毁灭性的大变乱,引起作者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她亲身感受到过破家亡的凄楚,使得词中的对比十分鲜明:过去,闲居京、洛,感月吟风;如今,流寓异域,人老建康。追忆往昔,对比目今,一切都感到没意思。试想,一个具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送胡松年使金》)心愿的人,能够在“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的意境里,依然去试灯、踏雪吗?词中反映出来的苦痛,未尝不意味着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苦大众也同样具有的苦痛。

俗话说,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晚年丧子女,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第二年(一一二九年)八月十八日,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李清照的丈夫在建康病逝了。真是或不单行啊!到了这年的冬天,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在极度痛苦中写下了《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好无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词人在这里满含血泪之笔,通过细致的内心刻画和形象的情态描绘,来表现一个孀妇的寂寞和哀伤。战争带来了“天涯海角”,忧伤带来了“两鬓生华”,这就是反映流亡孀居生活的凄寂和辛酸;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政局的危机——“晚来风势”。这既是晚来北风越刮越猛的实写,又可以理解为北方金人连续不断的侵扰。

李清照独处异地,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词的创作风格上更加沉郁凝重了,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了。李清照表现凄楚悲凉的较著名的词作还有《孤雁儿·并序》、《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时代给予作者的烦恼是那样的多,遭遇是那样的苦,怨恨是那样的深。表现这些方面最成功的作品,应推李清照南渡后写的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通过对残秋黄昏悲凉景色的描绘,特别表现出作者的哀愁和沉痛,曲折地反映了充满战乱的南宋广大妇女的苦痛遭遇。

词中连用叠字,一气贯注反映了她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字字凄苦,声声催泪,仿佛连读者的心也被带进了悲哀的深渊。尽管这首词表现的是作者在残酷命运面前的消极情绪,其基调是显得低沉了些,然而词中哀愁和沉痛的流露,并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在南宋小朝廷卖国集团屈辱求全,把祖国大好河山拱手让敌的时代里,作者的那种由个人生活遭遇所引起的沉痛,也就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应有的那种蕴含国家兴衰之感的沉痛。因而这一沉痛不仅仅是个人的,它代表着不少的、特别是那一时代任人摆布的妇女的苦难遭遇。也就是说,饱经去国忧患之苦,又在危难中死了丈夫的李清照,面对凄风苦雨而抒发的这种感情,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当时千千万万经受同样遭遇的黎庶百姓的感情。我们必须知道,李清照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她的遭遇和痛苦都是紧紧地和社会现实连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李清照后期词作表现出深愁惨痛,正是当时统治集团卖国政策的产物,具有历史原因和社会群众的基础。

尽管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在内容和风格上是大有迥异的,但她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如前面提到的《点绛唇》,仅四十字就体现了作者少女时代在花园中无拘无束游玩的情态。又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初到南方时不习惯夜雨霖霪的烦躁心理。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话”(《永遇乐》)等动作细节,也典型地表现出年老寡居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

李清照词的语言也独具特色。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如“绿肥红瘦”(《如梦令》),“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宠柳娇花”(《念奴娇》),“柳眼眉腮”(《蝶恋花》)等,都是“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王士祯《花草蒙拾》)。而《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词,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的心态,更是千古创格。第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八字,传达出心理的曲折变化:收到丈夫的来信,顿感欣慰而喜上眉梢,然独居的寂寞毕竟难奈,相思之情又袭上心头。“只恐双溪蚱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短短三句,也将内心的犹豫和不堪负载的愁苦量化和具体化,既曲折生动又巧妙自然。

语言的清新素雅,和合适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她曾赞美桂花是“暗淡轻黄体本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这既是李清照的审美理想,也可视作其审美境界的艺术写照。无论是写情绘景还是咏物,如《醉花阴》、《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和《孤雁儿》等,都不用华丽的色彩、富艳的词藻来装饰,而用白描手法,创造出水墨般的情婉透逸的意境。

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也是心灵的表现。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能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起来。作为一个女性,她有一颗需要表现和应该表现的心灵。而且,女人的天性更纯真。女人对于生活和社会的认识更多地依靠她们的敏锐而细腻的触觉。女人缺乏政治斗争的实践和经验,因而不善于或不惯于从政治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所以,女作家常常敢于写出她们要写的东西。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的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可以说,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参考书目

1、吴世昌:《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9期。

2、施议对:《宋词研究概述》,载《文史知识》1984年第2期。

3、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载《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

4、杨海明:《婉约——唐宋词的主体风格》,载《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7期。

下载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巴金前后期作品的对比

    巴金前后期作品的对比 你读过巴金的作品吗?当你品读完巴金的作品,你会发现巴金的作品充满热情,但这热情又是不相同的,他的独特风格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明显可以分......

    浅析李清照词的对比手法

    浅析李清照词的对比手法 〔内容提要〕: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尤其长于词。且她是一位在词作中较多地使用对比手法的词作家。对比是清照词创作的一大特......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精选多篇)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尤其是她那自成一格的词作,最为后世人所称道,是宋代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婉约派的“一代宗师......

    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对比阅读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阅读 一、词人生平经历: 二、写作时期的对比: 三、古迹的特点对比: 四、古人典故数量涵义对比: 五、抒发的情感对比......

    论李清照词的分期及其风格的演变(★)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异同 论文作者: 作者单位: 内容提要 李清照的性格、思想、个性特征,作品的思想内......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 作者:山菊花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李清照在不同时期的词风的论析,如少女时期的词清新鲜丽、明快活泼;新婚时的词婉媚秀逸,真挚缠绵;乱世中的......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如......

    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

    目 录 内容摘要„„„„„„„„„„„„„„„„„„„„„„„„„„„„ (1) 一、李清照的生平简介、重要经历、文学地位„„„„„„„„„„„„ (1) 1、李清照的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