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
目 录
内容摘要„„„„„„„„„„„„„„„„„„„„„„„„„„„„(1)
一、李清照的生平简介、重要经历、文学地位„„„„„„„„„„„„(1)
1、李清照的生平简介„„„„„„„„„„„„„„„„„„„„„„„(1)
2、李清照的重要经历„„„„„„„„„„„„„„„„„„„„„„„(2)
3、李清照的文学成就„„„„„„„„„„„„„„„„„„„„„„„(3)
二、李清照别具一格的人格特点„„„„„„„„„„„„„„„„„„(3)
1、李清照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妇女所不同的人格特点„„„„„„„„„(3)
2、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4)
三、李清照独具一格的诗词风格„„„„„„„„„„„„„„„„„„(4)
1、李清照诗词风格形成的原因„„„„„„„„„„„„„„„„„„„(4)
2、浪漫哀怨、豪迈飘逸的诗词风格„„„„„„„„„„„„„„„„„(5)
四、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魅力之所在„„„„„„„„„„„„„„„„(7)参考文献„„„„„„„„„„„„„„„„„„„„„„„„„„„„(7)
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
XXX 指导教师:XXX
内容摘要:自古文人之路,极少有女人大步走过。历代以来,能著芳菲于时代的女文人不多,而能流芳百世的更是屈指可数。其中也有过一些出色的女子,如蔡文姬、薜涛等人,但却逃不出世俗的樊篱,最终做了文学的素材,在别人的目光中痛苦挣扎,丝毫没有文学主人的味道。然而,历史总会有例外,它偶尔也会眷顾一些超凡的女子,让她们尽了情怀,做一番自己想做的事。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个被历史亲睞的女子。她不仅做了自己感情的主人,而且做了诗词的主人。她的美丽沧桑,她的文学天机,她的忧时伤世,无一不具有动人的魅力。我们在品评她诗词的同时能够从中欣赏到这位女词人高洁的品质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及其诗词风格。
关键字:李清照
人格
风格
正所谓“文如其人”,不同风格的作家其作品风格也截然不同。正如李白的豪壮开阔的胸襟与浪漫的气质造就了他豪放飘逸、自然清新的诗风;杜甫的颠沛辛酸成全了他的诗风沉郁顿挫。他们的风格特点成就了他们不同的风格。反过来,他们的作品也以自己的方式向世人诉说着他们独特的作品风格与人格特点。在宋代文学中,有一位独特的女作家——李清照,她与众不同的人格成就了她自成一格的词作,使她独树一帜,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好评。本文将对李清照的人格特点及在此影响下形成的作品风格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李清照的生平简介、重要经历、文学地位
1、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杰出的诗人如秋夜繁星,交相辉映。遗憾的是,女诗人却如晨星寥落,为数不多,而女诗人中能与众多大诗人比肩并驾的,更是屈指可数。唯有南北宋之交的李清照,如异军突起,以她自成一格的词作,独树一帜,在诗歌史上占据灿烂夺目的光辉。
生活的困顿,使后期李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由前期的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变成了一个饱经忧患、愁寂哀婉的中老年嫠妇。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渔家傲·记梦》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磋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漫”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引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控。又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声声呜咽,字字血泪,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处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没有半点的雕琢与矫饰。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也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真实映现。
3、李清照的文学成就
寂愁哀婉、真挚朴素;情景交融、语言创新;口语化语言、多样性创作,构成了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特色。无论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还是后期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词品,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得了“不徙俯视中国,直欲压倒须眉”的成就。
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的词作,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把玩,以为绝唱。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二、李清照别具一格的人格特点
1、李清照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妇女所不同的人格特点
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信条紧紧地束缚着占社会成员一半的整个女性以及女性的一生。中国女性不仅被排斥在政治、经济等重大社会活动之外,甚至也被无情地排斥于文学活动的大门之外。然而,这其间,李清照却以她辉煌的文学成就,使无数以文学为男性专利而自诩的须眉丈夫也黯然失色。她的成功,是她敢于突破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的结果,这与她所具有的反儒家礼教传统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宋代是孔孟儒学向朱程理学转化的时期,理学使儒家礼教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在压制女性方面也更为残酷。然而,正在理学形成、对女性的压迫更为加重的时期,李清照敢于藐视传统,以自己的艺术成就和反抗精神向整个传统道德观念勇敢地挑战,这与当时的一般封建妇女是迥然不同的。
诗词中哀婉多情,细腻含蓄的内心描写,使她的诗词独树一帜,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成就她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家庭原因,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同时是一位博通经史的的文学家,幼年还深得致仕还乡的祖父的宠爱,得到了好的启蒙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李清照接受了较好的文学熏陶,诗词造诣日益精深。而对她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修养的增进产生的影响最大的,则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甚至是说影响了李清照一生的文学创作。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他们二人志同道合,夫妻情深。婚后,李清照一直协助丈夫收集金石书画,并撰写相关的文论。在与赵明诚结婚的前后岁月里,赵李两家陷入政治倾轧,李清照不得不随丈夫离开,陪同赵明诚仕宦,到过很多地方,所以她的视野也较一般贵妇更为开阔,对事物的见解更为深刻。在随丈夫出仕的过程中,她和赵明诚聚少离多,因此她的词中大部分描写了深沉哀伤的相思之情。例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亲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金树来?燕子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里的“相思”、“闲愁”都是对出仕在外的丈夫婉转深浓的相思情。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开明的家庭环境为李清照的才华提供了极大的保护和肯定。
其次是李清照自身的原因,她多情、敏感的性格和女性细腻的观察力,使她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思想深刻、新颖能发人深省。还有她身上充满着满满的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在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和扼杀妇女才能的封建社会,她没有被驯服,反而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甚至还指出许多著名的词作家作品的不足之处。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批评“柳屯田永者”,“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更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这不仅表现了李清照在文学成就上的自信,还展现出她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抗争,显示了她性格中的刚烈、自强。她的这种复杂性格,使她的诗词兼有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双重特色。
第三,是社会原因。北宋后期,多次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亡国的利剑时时悬在宋朝廷和黎民百姓的头上。靖康之难,金军攻破汴京,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多年来搜集的金石字画被付之一炬,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江河日下的局势和宋王朝的腐败无能使李清照的希望化为泡影,更加深了她的痛苦。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百姓的同情都使她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所以在她的诗词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此类内容,以宣泄她内心的愁苦。赵明诚去世后,她孤身一人,颠沛流离,亡国之恨,思乡之情,都化作一首首沉郁的诗词,唱出她的愁与悲。
2、浪漫哀怨、豪迈飘逸的诗词风格
李清照的诗词博采众长,既有婉约派的浪漫多情,又有豪放派的飘逸大气。夫妻离愁和思乡爱国是李清照诗词的永恒主题。李清照诗词在整体内容上是以“愁”为主,着重描绘她对丈夫的思念和流离江南之痛,还有她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愁。李清照将亡国之痛和个人的身世之悲凝为一体,带
其他词如《满庭芳》用“何逊在扬州”表达幽居独处的冷清寂寥;《渔家傲》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化用庄子的《逍遥游》,感叹人生和世事的变换,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飘逸豪放,《瑞鹧鸪》中“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依太真。”隐喻自己美满的婚姻生活。
李清照的词被后世所追捧,不仅是因为唯美的词句,更是因为她在语言反面的造诣。首先李清照诗词在语言上长用浅白的语言述人物,言真情,清新自然而不“词语尘下”。善于匠心独运创造别致的词句达雅意,简而不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首《如梦令》用浅白的口语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写雨夜花事,细读却能领会女主人惜春、怜春的的淡淡哀愁,与侍女形成饿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这样的例子在李清照的词中比比皆是,如《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减字木兰花》中的“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行香子》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都是用通俗的口语化为文雅的词,自然清新。其次就是李清照的叠字出奇。在《声声慢》开头创造性的用了一系列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难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杯三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十四个叠词,把李清照心中无限的惆怅,怅然若失的状态写的生动明了。以上十四字七组重叠,一气呵成,细腻婉曲而又浑成一体,构成心理描写的绝唱!浓厚的悲凉氛围一开头就笼罩全篇。词的下阕结尾处,又用叠词“点点滴滴”,与开首十四字遥相呼应,气势贯通。遣词造句精炼,准确,传神,并且富有节奏感,音律美,给人百转千回,抑郁顿挫的效果。
四、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魅力之所在
李清照有动感的文思,她的语言清新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所用典故较少,音律明白流畅,读之朗朗上口,犹如一位亦远亦近的佳人在娓娓地道来,但是词中处处可见生动鲜明的事物与细致入微的心理,词的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不做无病呻吟之态,纯粹的有感而发,行于中,发之为词。词句之间展现出的是她“眼所见而存于心”的鲜活的事物,流露出的是她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如弥漫在身边的檀香,融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又如蜿蜒的溪水,清雅而悠然,令人回味其中,又欲追溯其源,她的这种婉约词风深深影响了后代词人也奠定了她婉约词宗的地位。
“中华儿女多奇志”。从李清照的诗、文、词看李清照一生,她确是一位胸有奇志的中华儿女,而她的诗、词、文正是在这独特的人格特点的影响下形成的,正如“作文如作人”一般,李清照柔中带刚,婉约顽强的性格造成了她作品的豪放与婉约共熔一炉的特殊风格。加之,她的家事,她的生平遭遇,铸就了她生平别具一格不同的词风,无论如何,她和她的词都将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第二篇:《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读书笔记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读书笔记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李长之著,三联书店 1984年5月版)
周艳虹
从总体上来说,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和评价司马迁及《史记》的学术专著。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读完全书,我想了更多:
首先,在看完整本书后,我对司马迁这一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他所著的《史记》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李长之先生用自己手中的笔为我们“复活”了历史上的司马迁,使司马迁对于我来说,不再只是一个文学和历史学上的专有名词,而是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他的话语思想精神全部铺现在我的眼前,变成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人物。
对于想读或正在读《史记》的人来说,这也是一本很有借鉴价值的参考书。因为作者在分析司马迁的同时,也对《史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仔细而深入的分析,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诸位对《史记》的兴趣,我即是被吸引的一位。
就学术性而言,这本书远超过其他同类书籍。作者在书中引入了翔实的史料,而更重要的是,作者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譬如,作者对司马迁的生年为建元六年作了猜测。尽管只是猜测,作者也举出了丰富的证据来加以说明。而比之更为重要的一点,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也使得整本书不那么枯燥,吸引着我不断地看下去。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使得作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不够客观,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然而,有点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完全看懂整本书,或者说,我对这本书的某些部分,某些细节并没有完全看明白。李长之先生在说明观点的时候,往往会恰当地引经据典,而由于这些材料都是古文,鉴于我的古文功底不是特别好,我仍有许多地方不理解。
读完了这本书,我有了不小的收获和体验。然而,说实话,我还是不太喜欢这一类的学术著作,也许是因为其中引用了较多古文的关系吧。举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例子来说,在读完整本书以后,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吃了许多大的实心汤圆。慢慢地,汤圆的面粉表皮被消化掉了,却仍留下了许多没有被完全消化掉的内馅,这些没有被完全消化掉的内馅就留在了胃里,让人觉得堵得难受。
另外,整本书又不仅仅有对司马迁和《史记》的介绍,还有对楚文化、齐学、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其他文化的介绍,而作者更是将这些貌似不相干的文化巧妙地串在了一起,让人不得不叹服作者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在读完整本书后,我对作者李长之先生升起了一种敬佩之情,当然,还有司马迁。※
第三篇:读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有感
读《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有感
近日一直在读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刚开始读时把它当做一种压力,因为一看到《史记》就想起“句读”,但是随着这几天的持续阅读自己似乎在作者的情感世界里看到司马迁的精神、风格与异于常人的情感精神。这些都给笔者很大感触.在读此篇文章之前笔者对司马迁及《史记》也只有一些比较片面的认识,觉得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认为《史记》是一部比较全面的记载从三皇五帝之汉德一步史书。看过的一些有关史记的书也大多是记载,而学过的教科书性质的更是仅限于从单篇文章角度思考或者点点标点。而在读过本书后发现自己认识太过于浅显,本书作者的出发点则是另开蹊径,主要着重点是司马迁的风格与人格,从风格与人格出发思考以及成书的过程,而且作者认真的分析《史记》从史料出发真正做到“论从史出”。不难发现现在的文章多是缺少自己的观点,总给人一种一味的沿袭丝毫没有创新的感觉,李长之的文章就恰恰走出这个弊端,文章生动活泼角度也很新颖,把司马迁从史学家的定位中拓展到史学家、文学家、抒情诗人、思想家、批评家。从本书的文章构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作者先从当时的时代着眼,分析司马迁的思想起源,汉文化下夹杂楚文化、齐文化、西域诸文化,子承父业的道家文化夹杂儒家文化。继而引出作者的中心人物的风格与人格。这也许就是作者创新点之所在,因为在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代儒家文化已经达到顶峰,司马迁的作为史官思想也应该是儒家文化。基本上都在追寻三纲五常及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的约束中。这些似乎在史记中可以很轻易的看出比如说《高祖本纪》中描述:“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卻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汉初“君为臣纲”也远远高于“父为子纲”。但是如果你跟着作者思路仔细研究会发现司马迁文章里更多的是黄老道家文化,无怪乎作者在七章司马迁的精神宝藏之内容中写道:司马迁之根本思想—道家。提到道家,黄老,第一反应就是自然主义、无为。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引用了好多《老子》,如《伯夷列传》中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管晏列传》中“知与之为取,政之实也”《酷吏列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等等,关于无为观点也可以在史记中看出,如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司马迁主张在社会上也实行无为。这些例子及多就不一一列举,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思想里黄老道家思想在影响这他,但是我们也不能说他是一个纯粹的道家黄老学派,因为他同样也尊重甚至是追崇孔子,要不然也不会将孔子写入世家。
再说作者对司马迁的风格与人格定位在浪漫主义,性格本质是情感者。咋看觉得不切实际,浪漫主义?情感者?这与《史记》的写作以及司马迁史官的职位也不相干,毕竟是在写史实。不过从书中论述司马迁读《孟子》《报燕王书》都会废书而叹。而且笔者也在《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中的《游侠列传》发现司马迁在写游侠时写道:“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硃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一个“恨”一个“悲”包含着司马迁多少同情以及对游侠的怀念。他对游侠的品行也是在推崇的,在游侠文章最后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感触莫过于作者在文章里所提的司马迁是一位聪明的批评家。在看此书之前自己在读史记时仅仅局限于每篇文章,从来也没有将文章整体做比较,在看过本书的第八章司马迁的风格之美学上的分析中的对照律,笔者有了一些感触,遂将《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详细阅读了一遍,在对比之下才发现司马迁的思想。在高祖本纪中我们看到的都是高祖的生平,及如何与项羽争夺最后胜利的事情,其中不乏对高祖的赞美让读者感觉高祖似乎没有一丝的错误,但是在读项羽本纪中又可以看到许多高祖的记载高祖父亲及妻子儿女被项羽捉住,项羽威胁高祖:“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但高祖却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在这笔者记不得不说一句在王朝稳定后高祖每日去拜见父亲,为何在此时却不顾父亲死活?高祖的行为可以说是不孝。如果不对比阅读怕是在高祖本纪中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吧。不过笔者在有所感悟同时也觉得这本书艺术色彩比较浓厚主观色彩也较强烈,有些过分渲染且在写司马谈时笔墨较多,有些喧宾夺主的感觉。
第四篇: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摘要]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写词人少女、少妇的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写国破家亡之痛,风格凄楚。其词在表现形式或语言上都独具特色。本文抓住这一特点论述了其前后期的创作风格异同。
[关键词] 李清照
前后期
风格异同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文人较少,而能够在创造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更少之又少,李清照则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因为这位巾帼词人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可以说,李清照是出生在一家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后,她和赵明诚相继逃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健康,她就展转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颇有成就,但最突出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论》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这是对的。问题在于她看不到欧阳修、苏轼等在词创作上的革新精神,这就未免太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
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录的只有七十多首,其中还有些不可靠。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我们知道李清照出身于门第很高的宦官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兼散文家,母亲也工文章,家庭的学术、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而且李清照婚姻幸福、伉俪相得,夫唱妇和,生活安静舒适。这样的环境,把年轻时候的李清照培养成一个才华焕发、有抱负、有理想、有豪爽和纯真性格的女子。可是她又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因此被剥夺参与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同时,她那个时代,恰是宋代理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年代。她在有文化的家庭里所培养起来的卓越才能,比较健全的性格以及豪迈的抱负和理想,不仅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力量的压制和束缚,以至于李清照虽不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给她带来了封建时代的妇女所不能避免的苦闷,也使得她把生活和精神的活动局限于对爱情和对自然的喜爱上。所以,她前期词的主要内容也只有这两个方面,描写面较狭窄,但其创作风格、思想内容还是表现突出。
李清照的爱情之歌是纯洁而生动的,请看她的《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倚宝鸭衬香胆,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的娇柔神态和恋爱心理。这在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里,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得自由恋爱的社会里,可以说是大胆至极。她的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追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于是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幽怨的望夫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些轻盈精妙的相思曲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历程。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维系,更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虽然分离,却互相惦念,一种离愁,由两人分担。“离怀别苦”也减轻了许多,更何况时时尚有传情锦书的慰藉。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大特点。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丽,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如果把她前期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分为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这首《点绛唇》就是一幅线条清晰、情趣盎然的速写图。词中不仅有园中树木花卉茂盛的实景描写,更主要的是词人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出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之余在花园中无拘无束游玩的情态。她生活愉快、性格活泼,在如花的年龄,渴望幸福的爱情生活。从这么一个小小的片段,我们看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风姿。可以说这是她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的生活缩影。这样一个少女的性格、神情、心理活动,全词四十字就勾勒得如此生动、细致、鲜明,不得不令人叹服:“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频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以上两首词极写了壮丽的祖国风光和迷人的自然景色,并由此抒发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两首词表现了李清照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精神。要知道,在讲究礼教、女子受到严格禁锢的北宋时期,一个妇女能够像男子一样大胆出游,甚至沉醉晚归,是需要勇气的。
然而这种幸福的生活并能维持多久,一一二六年,金人入侵,汴梁失守,北中国相继沦陷。李清照美满的生活,被金兵的铁骑无情地碾碎了。她无所安居而仓皇南渡。最为不幸的是她丈夫赵明诚的暴亡„„然而,南宋小朝廷又不思抗金御侮,一味退避求和。国破家亡,人物殄瘁,孤身一人,漂泊江南又茫无所之。这对一个封建似时代的妇女来说,是何等可怕的命运啊!她通定思痛,怎能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她把金兵入侵,山河破碎,丈夫亡故,漂流异乡所造成的“悲愁”宣泄于词章之中,就不可避免地弹出缠绵凄苦、深沉抑郁的伤感情调,后人读了当然有苍凉之感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悲愁”是来自外族入侵的兵火劫乱,是来自南宋统治集团的忍辱偷安。这种“悲愁”正好反映了当时离乱的现实,正好控诉了金人野蛮侵略的罪行,正好鞭挞了南宋小朝廷君臣的昏庸腐朽,流露出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之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并序》)
这首词是一一二八年李清照至建康时所作。它通过南渡前“感月吟风”多少写意往事的追忆和眼前流寓建康苦痛心情的描述,抒发词人自伤“老大无成”的感慨。北宋末年,毁灭性的大变乱,引起作者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她亲身感受到过破家亡的凄楚,使得词中的对比十分鲜明:过去,闲居京、洛,感月吟风;如今,流寓异域,人老建康。追忆往昔,对比目今,一切都感到没意思。试想,一个具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送胡松年使金》)心愿的人,能够在“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的意境里,依然去试灯、踏雪吗?词中反映出来的苦痛,未尝不意味着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苦大众也同样具有的苦痛。
俗话说,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晚年丧子女,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第二年(一一二九年)八月十八日,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李清照的丈夫在建康病逝了。真是或不单行啊!到了这年的冬天,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在极度痛苦中写下了《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好无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词人在这里满含血泪之笔,通过细致的内心刻画和形象的情态描绘,来表现一个孀妇的寂寞和哀伤。战争带来了“天涯海角”,忧伤带来了“两鬓生华”,这就是反映流亡孀居生活的凄寂和辛酸;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政局的危机——“晚来风势”。这既是晚来北风越刮越猛的实写,又可以理解为北方金人连续不断的侵扰。
李清照独处异地,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词的创作风格上更加沉郁凝重了,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了。李清照表现凄楚悲凉的较著名的词作还有《孤雁儿·并序》、《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时代给予作者的烦恼是那样的多,遭遇是那样的苦,怨恨是那样的深。表现这些方面最成功的作品,应推李清照南渡后写的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通过对残秋黄昏悲凉景色的描绘,特别表现出作者的哀愁和沉痛,曲折地反映了充满战乱的南宋广大妇女的苦痛遭遇。
词中连用叠字,一气贯注反映了她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字字凄苦,声声催泪,仿佛连读者的心也被带进了悲哀的深渊。尽管这首词表现的是作者在残酷命运面前的消极情绪,其基调是显得低沉了些,然而词中哀愁和沉痛的流露,并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在南宋小朝廷卖国集团屈辱求全,把祖国大好河山拱手让敌的时代里,作者的那种由个人生活遭遇所引起的沉痛,也就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应有的那种蕴含国家兴衰之感的沉痛。因而这一沉痛不仅仅是个人的,它代表着不少的、特别是那一时代任人摆布的妇女的苦难遭遇。也就是说,饱经去国忧患之苦,又在危难中死了丈夫的李清照,面对凄风苦雨而抒发的这种感情,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当时千千万万经受同样遭遇的黎庶百姓的感情。我们必须知道,李清照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她的遭遇和痛苦都是紧紧地和社会现实连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李清照后期词作表现出深愁惨痛,正是当时统治集团卖国政策的产物,具有历史原因和社会群众的基础。
尽管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在内容和风格上是大有迥异的,但她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如前面提到的《点绛唇》,仅四十字就体现了作者少女时代在花园中无拘无束游玩的情态。又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初到南方时不习惯夜雨霖霪的烦躁心理。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话”(《永遇乐》)等动作细节,也典型地表现出年老寡居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
李清照词的语言也独具特色。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如“绿肥红瘦”(《如梦令》),“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宠柳娇花”(《念奴娇》),“柳眼眉腮”(《蝶恋花》)等,都是“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王士祯《花草蒙拾》)。而《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词,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的心态,更是千古创格。第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八字,传达出心理的曲折变化:收到丈夫的来信,顿感欣慰而喜上眉梢,然独居的寂寞毕竟难奈,相思之情又袭上心头。“只恐双溪蚱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短短三句,也将内心的犹豫和不堪负载的愁苦量化和具体化,既曲折生动又巧妙自然。
语言的清新素雅,和合适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她曾赞美桂花是“暗淡轻黄体本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这既是李清照的审美理想,也可视作其审美境界的艺术写照。无论是写情绘景还是咏物,如《醉花阴》、《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和《孤雁儿》等,都不用华丽的色彩、富艳的词藻来装饰,而用白描手法,创造出水墨般的情婉透逸的意境。
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也是心灵的表现。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能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起来。作为一个女性,她有一颗需要表现和应该表现的心灵。而且,女人的天性更纯真。女人对于生活和社会的认识更多地依靠她们的敏锐而细腻的触觉。女人缺乏政治斗争的实践和经验,因而不善于或不惯于从政治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所以,女作家常常敢于写出她们要写的东西。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的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可以说,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参考书目
1、吴世昌:《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9期。
2、施议对:《宋词研究概述》,载《文史知识》1984年第2期。
3、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载《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
4、杨海明:《婉约——唐宋词的主体风格》,载《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7期。
第五篇:论李清照词的分期及其风格的演变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异同
论文作者:
作者单位:
内容提要
李清照的性格、思想、个性特征,作品的思想内容、社会意义和风格特色在其研究史上,都有一定的争议。她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女作家,词诗文以及相应的理论都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其生平(1084-1151)经历了宋朝由统一到分裂的过程。国难导致家难,而两难又使敏感的她在意识范围内自觉不自觉的发出恢复故国、回归故土的身世之叹,词正是她的这种思想的外显。而这一历史政治的演变,很自然的就把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分隔开来。前期的李清照由于家庭的原因,衣食无忧,这尤其表现在以少女时代的生活为题材的词上。而后期面临国家沦亡,家园被占,家庭的变故,词风及词的内容也由前期的生活题材转换成身世沧桑,家园之恋,亲人之思,基调也转变为悲壮苍凉。这也是本文想要论述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本文也将对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一致性做一点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李清照 南渡前后 风格异同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异同
引 言
在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学发展史上,宋代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以独创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跻身于文学大家之中。她长于诗词,通晓音律,工散文,能书画,在诗、词、文、赋、文艺批评各方面都有杰作。但是更能代表她创作成就的,表现其艺术思想的,还要数她的词。
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婉约以易安为宗”)。
笔者分析了李清照的词作和生活经历,以及前人对李清照的研究成果,认为李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后期词风既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某些方面又有前后贯通的一致性。
一
李清照前期的词风格雅致,总结起来三个字:真、善、美——思想感情真,表现意境美,并把这种感情上的真通过卓越的表现手法上升为艺术上的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其前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词作是《如梦令》和《一剪梅》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前期的李清照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感情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未来报有更多的理想主义态度。在词中可以看出家庭对于李清照的教育处于比较放任的状态。出游时的所见所闻,如“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都是其当时生活态度的生动写照。此间的“醉”,既可以理解为陶醉于自然界的景物,亦可以当作“醉酒”来讲,从她的性格脾气以及父亲家教方面的举措来推测,她醉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的。而“不知归路”之后丝毫没有半点惊慌,不曾有担心父母责怪的惧色,反而兴致勃勃的“惊起一滩欧鹭”,语调轻松欢快,语言清新,自然流畅。充分显示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性格直率、大胆、无忧无虑和其对自然的喜爱。景物的陶冶成为李清照早期教育的一个方面,同时培养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敏感而独到的审美能力。在中国众多的诗人中,能将自己的真性情诉诸于纸上的“真诗人”,千百中不过三四人而已,李清照便是这最少数的真诗人中的一个。
相比之下,《一剪梅》所表达的心情就比写《如梦令》时要成熟了许多,少妇相思成了这一阶段的重要主题(“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然身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和丈夫也相亲相爱,但也有其要忧虑的地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思想历程发生了变化。内容上显现家境的慢慢变迁,语言上精练准确,虽经锤炼但看起来仍然出乎自然,形象生动的语言构造出感人至深的思与愁,以至于后世流传。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一种怎样轻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又是何等的缠绵!心的灵动,并不是普通的人所容易体验得到的。这里除了有她写作的天分外,更重要的是她感情上的真挚。这一阶段她的创作并不乏佳作名篇,除了《一剪梅》而外,还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写来都不同凡响,耐人寻味,不仅表现了词人超群的艺术才华,而且反映了她对爱情、对生活的真挚执着的态度,不同于浮浅庸俗之作。
伴随相思之作,李清照前期词也不乏惜春悲秋的题材,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人对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有细入毫芒的体会,表达了其对美好事物无比怜惜的思想感情。
纵向查看李清照的思想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少女时代无忧无虑,性格开朗活泼;少妇时期惆怅而压抑,家庭变故后,境况变得越来越艰难,直到南渡寄居金华,她的词中充满了过去从没有过的愁苦悲凉的情绪。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永遇乐》(落日熔金)等作品,都是一个备受折磨妇女的心灵倾诉。在靖康之乱前,李清照过的是高洁平静的学者生活,她与丈夫赵明诚“食去重肉,衣去重彩,(1)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把节省下来的钱购买书画名器,沉醉在金石文物的整理研究中。金人入侵的战火毁坏了李清照静谧的书斋,国破、家毁、夫亡,只身奔亡,颠沛流离。在民族沦亡的大灾难中,李清照受到了种种打击。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变故之后,在她抒发个人身世感情的作品中,失去了曾经有过的欢乐明快的调子,有的是无边的痛苦和深刻的忧郁。
这里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李清照坎坷的遭遇是与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联系在一起的。靖康乱后,李清照“飘零遂与流人伍”,代表了在民族灾难中阶级地位下降的一部分士大夫阶层。他们与普通人民接近并有相似的命运与共同的愿望。正如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所说:“那些处境和我们相近的人的不幸,必然能最深刻的打入我们(2)的灵魂深处”。李清照的后期抒发悲伤愁苦情感的词作,拨动了每一个不幸者的心弦。
李清照后期写的词,不仅抒发了个人身世之悲,而且寄寓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表现了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情感。如《蝶恋花》上阕: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在这里,长安代指北宋故都汴京。通过梦长安,表现了词人对北方沦陷区的怀念。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曾深深的感动了南宋末年的爱国词人刘辰翁。他受李清照的启发,也填了一首《永遇乐》,序中说:“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以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不及,而悲苦过之。”在刘词中象这样标明效法前人的仅此一见,可见这首词的爱国思想感人至深了。从词史上看,用词的形式表现爱国思想,李清照是较早的一个。
由于心境的极大变化,李清照词在前后期所选取的题材是有许多不同的。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前引的《如梦令》、《醉花阴》、《点绛唇》等都是如此的。而后期词作题材明显有了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往,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在杨敏如先生看来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并且说是一首豪放(3)词,“有苏辛之风”。这个观点笔者不能苟同。这首词从意境上来看显然是一首后期词。陈祖美先生在《李清照评传》中指出《渔家傲》作于李清照47岁时,显然属于后期作品。作品中写“仿佛梦魂归帝所”,显然是怀念故人于地下。“殷勤问我归何处”,作者心情迷茫,不知何处可去。词人到了后期才会有这样的心境。词中“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做法,写出了词人消极思隐的心境,却有苏轼《西江月》中的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心意。《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心境,用“星河”、“帝所”、“天语”、“篷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差异还表现在她对意象选取的不同。李清照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东篱把酒黄昏后”(《醉花阴》)、等等,其中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无聊的散愁闲情。而后期词则大大不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等,其中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和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悲苦,词人借酒浇愁,然而愁浓不可片刻止息。
“雪”在李词中也用得较多,前后期取向同样是截然不同的,前期有“雪消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后期就有“莫恨香消雪减,须给道归迹情留”。前期“年年雪里”,后期却是“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可见词人是非常喜欢雪的。在北方,年年下雪,词人也年年踏雪赏雪,而住在南方后,雪比以前少了,难得下一次,词人却也难以再提起游兴,只任它“香消雪减”去了。词人非不爱雪,只为愁情满怀,什么事都难提起兴致来了。取向上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前后期词情感上的差异。
二 在研究李清照词作的论文中,讲述李词前后期相异的很多,但对于其前后一致性则言之甚少。其实,虽然李清照前后期词在风格上、感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其中有许多前后连贯的相同点。
首先,李清照前后期词都具有感情强烈奔放的特点,然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又不是爆发似的呼喊,而是很讲究技巧和形式的。如前期词《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小词,描写少女好奇而羞涩的情怀,感情质朴真挚,作者用“溜”、“走”、“回首”、“嗅”四个动作,把一个芳华少女这种情怀活灵活现地描画出来。
后期词感情则更加奔放,如《蝶恋花》词中“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句,阳关本只有三叠,然而作者面对丈夫的冷落,为了挽留丈夫却唱出了四叠阳关,还要唱到千千遍,这种情感是多么强烈,而作者表达这种感情的形式又是如此巧妙。又如《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写出了作者愁浓似海,不可估测,却又没有正面写愁,而用有形的舟载不动无形的愁来反衬愁的无穷无尽。
其次,李清照的词作敢于创新,这在她前后期词中都有很鲜明的表现。例如,她的《如梦令·咏海棠》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前人评曰:“此词盖用其语点缀,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可谓女流之蕴思者矣。‘知否’二字叠得有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此词是易安十七岁时所作,而作品中已敢创造新语。到后期词中,创新之语更多。如《永遇乐》中“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句,《武陵春》中的结句等等。另外,她的名作《声声慢》,开头用了七对叠字,并且她还大胆的把“将息”、“得黑”、“次第”、“了得”等被当时正统文人鄙视的新鲜活泼的口语词汇吸收进词里来,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意,从而达到了翻陈出新,化俗为雅的目的。在李清照前,柳永善于运用俚俗的语言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但是提练不够。有些方言俚语过于俚俗,甚至使人费解。李清照运用民间俚语,则是经过精选的,她采用的是新鲜活泼、富有生命力的民间口语,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韵味无穷。
另外,李清照的词作中一直表达出一种归隐的愿望,词非常贴近自然,隐然一种孤傲、清新之气。她曾经说过,“便有饭蔬衣?穷避乡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4)又说“甘心老是乡矣。”前期词作中,多用“东篱”这个意象,如“人情多,何须更几,泽畔东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显然出自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中的归隐之意非常明白。另外她的词中常用梅、菊自比,如“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手种红梅更好,又何必,凭水登楼”等等,更流露出李不与俗同的一面。后期词中,李清照遭受了国破家亡之痛,然而她最怀念的还是青州幽居的生活,如《永遇乐》中说道:“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她是多么怀念以前“闺门多暇”的清闲生活啊!现如今纵有宝马香车,诗侣酒朋,也难以再提起游兴。此刻她心中自然在念着她的霜菊雪梅,思念着青州时的闲散生活。
李词中还有许多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东西。例如她擅用修辞手法,拟人、比兴等在她的作品中屡屡出现。她的词基本上都谨守音律,用韵平整。
结 语
经过上文对李清照作品及其身世经历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既有很大的变化,又一脉相承。李清照的词一向被人们看成婉约派的代表,与李白、李后主共称“三(5)李”评价还在秦观、周邦彦之上,因此准确把握李清照词对婉约词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注释(1)《金石录后序》。(2)《汉堡剧评》。(3)《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79年第5期。(4)《金石录后序》。(5)明杨慎《词品》。参考文献
《女词人李清照》,梁德石文,《新疆日报》1979年6月10日第4版。
《李清照词浅论》,杨敏如文,《北师大学报》1979年第5期第40-49页。
《从艺术性上看李清照的词》,黄海澄文,《光明日报》1980年2月27日第1期第4版。
《评李清照后期词》,韩楚森文,载《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1期第47-52页。
《李清照〈词论〉的达诂与确评》,张惠民文,《李清照集校注》,王汝礼校著,中华书局1994年5月第1版。《试论李清照所受魏晋人物及文学影响》,刘瑞莲文,《文学遗产》1993年1月第64-67页,又见《人大复印资料》1993年第2期第104-107页。《谈李清照词前后期的变化》,王汝礼文,《南通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2月第132-142页。
《李清照评传》,陈祖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李清照诗文选译》,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