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比较李煜与李清照词的异同及其各自的风格特征
一、试比较李煜与李清照词的异同及其各自的风格特征
异:李煜和李清照在词创作的方面虽然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时代和身份的不同,所表现的创作风格,创作的审美取向,作品语言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等存在巨大的差异: ①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程度不同。李煜的词较浅,清照词较深。李煜、李清照的后期词都表现了家仇国恨, 抒发了无限凄苦的情感。李煜的愁苦是从一个亡国之君的角度去体验的,它的深刻性与典型性就有所局限,李煜所反映的愁不能代表一般百姓的思想感情,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流露的是对故国之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句词表明了李煜从生活实感出发,说明了美好的东西总是不能常在。词中看不出下层人们的思想感情。李清照后从一个贵族家庭沦为颠沛流离的穷困百姓,期间较多地接触了人民,接近了生活,她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凄惨心境和痛苦感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当时的社会及人民连接在一起的,侧面反映了北宋山河破碎、百姓国破家亡的惨剧,具有深刻的揭示性和典型性。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典型地表现出她年老生活的孤寂和愁苦,表现了穷苦百姓生活的无奈。
②艺术表现手法不同。李煜的词表现的较为直接,李清照的词表现为较为含蓄。李煜的词表现了他词作“真”的特点,在词中表现出真实感情倾泻,如前期词描写他宫廷享乐生活的情景“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后期的《浪淘沙》也是淋漓尽致的表现他的故国之思,直抒胸臆。李清照的《声声慢》虽也为抒发国破家亡的凄苦之情,但却是含蓄蕴藉。李清照还能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如《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一词中,通过一问一答写出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从而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感情
③就作品的章法而言, 后主词较疏, 李清照词较密。比如《如梦令》,诗词写出了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景物的改观,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心情微妙的变化,可见这首小词层次的密致。而李煜词多数写的只是一时、一地的景物,内容完整紧凑,如李煜的《浪淘沙》,通篇看不到多余的“愁”,而是以一时的感受为中心来组织全篇。
④后期创作的方式不同。李煜的词很多是以回忆过去时光为主题,如著名的《虞美人》,李清照的词的创作以现实为基础,如描写她老年凄苦孤寂生活的《声声慢》。
⑤李煜的词显示的是绝美,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和秋月是让人觉得很唯美的事物。李清照的词显示的是凄美,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同:①作品都明显地分为前后期。李煜以国破被俘为界,前期题材狭窄,多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后期词作,多折射出词人内心巨大的亡国之痛。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前期之词,主要通过闺中生活的写照,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和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后期之词在思想与风格上发她的所见所闻所想,表现了她的抗金愿望,对故乡和丈夫的怀念,以及抒发了她万年的孤独苦闷之感。
②他们的词一个相同的特点是都能体现委婉清丽的本色,他们通过作品表达出来是一种朴素美。李煜前期词写欢乐表现的任纵放浪,后期写哀愁的词也是如此。李清照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婉约派的传统手法,在词中所体现的感情是真实的,她早年的欢乐发自肺腑,她晚年的悲伤更不是无病呻吟。③李煜、李清照词中真挚自然的感情都是通过白描手法表现的。李煜的《长相思》、《虞美人》和李清照的《蝶恋花》、《武陵春》都是用白描手法塑造形象。
④李煜、李清照词用典少,李煜的词作,只有极个别地方用了典故。李清照在词的创作只有《多丽》等少数用典。
⑤李煜与李清照的作品中都有十分美好的物象,李煜词中的物象大致有“秋、月、夜、雨、风”等,李清照作品中的物象主要有“春、花、酒”等。
⑥词风格都豪放的一面。后主的《破阵子》大笔渲染,气势逼人,李清照也有豪放词如《渔家傲》。
⑦语言的应用,对形象的塑造,两者都达到了绝妙的境地,看似平淡无奇,朴实无华,实则超凡入圣,老成持重。李清照的叠字叠句更是绝妙千古:“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只用了七个形容词连用,就构成了四重境界,传了难传之情,达了难达之意。如后主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等等
⑧词的题材广阔,李煜和李清照突破了“花间派”狭隘的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题材,把词从“艳科”中解放出来。
⑨李煜和李清照后期的词都是以“愁”为基调。他们都有亡国失家之痛,都有怀国念人之哀。尤其是李后主,读其词时,完全让人忘了他是亡国之君,而是同情他亡国失国之痛。而李清照在战争发生后,流落在外,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家,我们从她后期作品可以看见她对以前生活的向往,对丈夫的思念,对国家的担忧。他们后期的作品都有一个“愁”字。
李煜的风格特征:①,李煜的词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他的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个方面显得很突出:
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真情感人;二,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词藻;
三、因纯情而缺少理智节制。他在亡国后不曾冷静地自省而是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人生仇恨何能免”,他把自己所经历的一段破国亡家的惨痛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和意义。
②,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圣”。
③李煜的词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多描写宫廷的逸乐生活,男女情爱的小令,风格绮丽清靡婉转,还不脱“花间”习气,有一种近于天籁的民歌情味,后期的作品多描写伤怀故国,追忆往事,风格沉郁苍凉,意境开阔,是代表他最高的艺术成就的,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
④,李煜的词不论前期后期,其内心精神世界都能真实流露,情之所至,发而为词。李煜前期词,虽然并没有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虽然他只写豪奢的宫廷歌舞,真挚细腻的爱情和深沉的离愁,但我们仍可以感受到他词作中那份真实,那份真诚;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其大多数词作都贯穿着一种忧患意识,在他早期欢娱宴饮的作品中,透过乐景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词人的脉脉愁情;
⑤,李煜的词,总体上生动形象,意境宏远,语言流畅,有大家气象。他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
⑥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用简单的句子概括丰富的内容,《捣练子令》是李煜前期的作品,开篇二句六字“深院静,小庭空”不仅写出主人公的居处,对环境作了描写,更反衬出主人公的情绪,一个“空”字便将其孤寂表露无遗,可谓结构、布局别出心裁,遣词造句简洁凝炼,而且运用十分自然,不着雕饰的痕迹。
⑦在风格上有独创性。构思完整细密,使全词围绕一个中心思想,从句到篇结合成一个和谐和统一的艺术整体,把一般体现在个别之中,通过个别表现一般,使读者从个别的表现中看到一般的意义。如《虞美人》通篇围绕一个“愁”字展开,采用虚设的问答,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以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总收全篇,达到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结构能达到如此高超的成就,在李煜之前是未曾有过的。
李清照的风格特征:①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②在创作上,李清照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③李清照前期之词,主要通过词中生活的写照,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与离情。以女儿家言女儿事,别有一种感觉敏慧、体贴精微之妙,自成一种吐露自我真情的审美方式;
④李清照前期词按内容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其主题是表现得词人南渡前的安定美好的生活,基调基本上清新,另一方面则是表达词人伤春别离的闲思愁绪,但这种愁绪是较淡的,而且是满怀憧憬与希望的,如《如梦令》;
⑤由于女词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她特有的气质、性格、经历和审美取向,所以她对于“愁”情有着深刻独到的感受和体会,并以她特有的才情把“愁”表现得极具感染力; ⑥南渡后,李清照后期作品普遍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所见所闻:抗金愿望,乡都之念,身世之感。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乱的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苍。而纵观李清照的作品,可发现她的作品多以抒发情感为主。前期作品大多限于与丈夫之间分离的不舍,属闺情一类的词。到了后期,金人的大举入侵、丈夫的病死,在颠沛流离中,凄凉的身世却也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创作,使风格产生了改变,用愁苦之词反映个人情感。⑧不论前期还是后期,李清照的词风总以婉约深微见长,但她也有气势极雄壮的作品,如《渔家傲》,虽然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但作品都脱离不了“情”这一字!李清照把她的情感真挚而不虚伪的表达出来,用她生命书写哀愁,用真切的词句表达她真实的内心感受,在整个宋词中都显得相当突出。李清照前期之词,主要通过词中生活的写照,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与离情。以女儿家言女儿事,别有一种感觉敏慧、体贴精微之妙,自成一种吐露自我真情的审美方式。
第二篇:李煜与李清照
李煜与李清照,一为亡国之君,一为旷代才女,却同为婉约派,同是词史上的一流大家,两人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古人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二李并称,极受推崇。
在我看来,李煜与李清照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词的艺术巅峰,走上了词史上一流大家的位置的。
先看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年(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这些后期词作,多折射出词人内心巨大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
其中最著名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当这曲《虞美人》写成之后,拿到七月七日他生日那夜,叫歌伎演唱,饮酒作乐,拨弦弄瑟,名声大振。宋太宗知道后,恨其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国之思,一怒,赐与毒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也许是同情李煜的遭遇,也许是惋惜他的才华,所以就有前人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于是就有今人假设历史:如果南唐后主李煜不当皇帝的话,他会怎样?言下之意,似乎李煜只是因为做了皇帝,他的艺术才华才遭到了浪费和毁灭,似乎李煜如果不当皇帝,他就会在文学史上留下更多的杰出作品。
但李煜如果真的不当皇帝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创作颇丰,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词人,但他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着“词中之帝”美称的一流大词人的,他的词作,也绝不会成为脍炙人口、倾倒历代人的千古绝唱的。因为艺术创作,绝不仅仅靠天才,靠灵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要靠的是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靠的是人生体验的深切与否。他当皇帝之前写的那些叙写宫廷豪华奢侈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的词作,又有几篇能称得上是“杰作佳构”的传世之作?又有哪一首能够和他做了亡国之君后表现深哀巨痛的血泪之作相媲美呢!而奠定他文学史上杰出地位的成就最高的词作,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二年多时间里创作的,如《虞美人》、《子夜歌》、《望江南》、《清平乐》、《浪淘沙》、《浪淘沙令》、《相见欢》等等,这些词作,无一不是抒写亡国之痛的血泪之作,也无一不是与他做皇帝的经历有关的。
可见,正是有了这一段“国中之帝”的惨绝经历,他才有可能成为风流一代的“词中之帝”,他才有可能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传颂不衰的血泪文字,他短暂的一生才有可能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功。而这成功与失败,显然都与他当皇帝的命运息息相关,真是“成也皇帝,败也皇帝”。
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试想,如果没有囚禁的不幸,贬逐的悲哀,他又怎能“感慨遂深”“书之以血”?充其量也只能是继续写就“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的陈词滥调,又怎能成为一位承前启后、可追唐诗的大宗师?
再来看李清照,李清照的创作成就,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男性词人。宋代文人对李清照就已经拳拳服膺。王灼说:“若本朝妇人,(李清照)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卷二)历代众多心高气傲的文人墨客更是倾倒于她的卓越才华。清代执文坛牛耳者王士祯,也自豪地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李清照俨然为婉约词的宗派大师。其他赞美之辞,比比皆是。
李清照以其天才的文学创作、无穷的艺术魅力,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王僧保作《论词绝句》总结说:“易安才调美无伦,百代才人拜后尘。比似禅宗参实意,文殊女子定中身。”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与李煜一样,李清照词的创作同样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她出生于贵族家庭,其父母能文善词。她十八岁便脱离了她的少女时代,和赵明诚结为连理,这算是她一生生活中最美满的时代,她的许多词有许多描写爱情,其中有描摹少女初恋和少妇生活的,也有撰写自己与丈夫离别的相思。由她的词“绛绡薄,水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帱枕簟凉”(《采桑子》)“绣幕芙蓉一笑间,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綄溪纱》)“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等等可以看出。这样的描写,总是能够深深地烘托出少女的情致和心绪,这样的生活,可算是人生最美满的了。
李清照前期之词,主要通过闺中生活的写照,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和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靖康之难”后,除了与当时许多士大夫有着同样的流亡经历处,李清照的生活还发生了一连串特殊的不幸事故。先是丈夫病逝,接着便是被人认为有通敌之嫌。受此重重磨难,她的思想和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摧残。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生灵的涂炭,个体的不幸,这一系列的变故使李清照的后期之词在思想与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她的后期作品普遍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所见所闻所想:抗金愿望,乡都之念,身世之感。如以下一首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在金华写的。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到金华,她那时已是51岁。我国的抒情词本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但概括起来说,可大别为直抒胸臆的写法和曲折见意的写法。但李清照在宋代体现这个传统是独特的,她的抒情词所透露出来艺术力量是不可多得的。如上词的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仅仅七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落红满地的凄凉环境。生活在这个环境的词人是“日晚倦梳头。”这说明,在这样一个凄凉的环境中,词人内心是充满愁苦的,而不只是空虚无聊了。再加上国破家亡,强敌当前,丈夫逝世,自己孤身飘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个有着满腹心事心酸重重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作者本身。
纵观作为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后为悲,像一条分水岭被划得清晰如水。她的词也应以她南渡人生的这条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二期,这样我们就更能清晰地看到李清照的抒情词里表现的各种抒情主人公形象。她前期人生得意,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多是写在少女少妇的闰阁及爱情生活。后半期失意,其词里人物也多半是带着沉重的乡愁与破败之感。多抒写对国陷家亡的伤感之情及个人与社会的水火不容。
李清照个人生活的影子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深深地印在了她的的作品里。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诚非偶然.
所以当我们在惋惜李煜的亡国亡家,感叹李清照的不幸遭遇同时,也不妨来个假设,假设两位大词人的后半生一如前半生般顺风顺水,换句话说,就是将二人作品中的后期作品去掉,那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如果真的那样,恐怕文学史就没有了“词中之帝”、“婉约之宗”。
这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其实,岂止二李,放眼历史,愈是在乱世,愈能出有深度的作品。或许这已成为了一条规律?由是,则“幸”与“不幸”如何界定?人们应该为那些苦难生活浸泡出的佳作而击节称赞,但如果稍稍偏离一步,认为亡国亡家、孤苦飘零成全了李后主、李易安,那又实在是一种旁观者的残忍!
我心中的屈原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被罢逐流放,也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他,可汨罗江水太混,荡涤不掉它的忧愁;汨罗江水太浅,掩埋不掉它的遗憾。
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但还仍“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扬陈词;在封建初兴之际试图进行贵族权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无不显示出你的大忠诚,大智慧。但很无奈,当一个民族衰堕时,一个人的强大总会被“大众”视为异类,于是“楚王所爱之细腰”下旨:流放。
当楚王背弃“成言”,“悔遁而有他”时,你感悟“君可思而不可侍”,感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但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然,站在失败面前,你呼喊,顿足,指责,抗争,于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不堪。无奈,你轻弹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闪,不讲策略,怒形于色。当别人伤害你时,你便毫不保留的将伤口暴露给他,大声呼喊:我要报仇。
千年前,你开创了楚辞,创作了《九歌》《九章》:浪漫,敏感,潇洒,文采斐然,诗意纵横,这才该是你的内心映照。也正因为你太过追随你的内心,才不肯降低自己的精神品位与世俗思齐。刚直,刚直的有些固执;博学,博学的有些神奇,这便是屈原。当白起的旗在郢城上空飘扬之余,沉吟泽畔,九死不悔。不知道是《天问》问的深邃激荡,《离骚》领千古风骚,才会流芳千古;还是因为一个纯粹书生与大动荡的政治磨合过激才会被后人如此敬仰。想来屈原与“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的南唐后主李煜也不无相似之处:同为浪漫潇洒,才高八斗的文人,同在本不该在的混乱政局。但不同的是:作为君主的李煜做的不是治天下的奋斗,而仅为一臣子的屈原却考虑了一个具抱负的君主应考虑的事;李煜太过柔弱,不懂政局的阴暗,不会运用“手腕”,才致寄人篱下,做人“违命侯”的命运,而同为不会运用“手腕”的屈原表现出的是刚直,抗争,是祖国没落时的“共存亡”精神。当然,从文学角度讲,两人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同为中国历史文坛的浪漫代表却有着不同的浪漫方式:李煜是从作品到生活的通彻浪漫,并一生有大小周后相陪,像处在迷雾中若隐若现般,任由历史公断,后人评说;而屈原只是将浪漫情怀抒写在了橘园,他的生活还是硝烟弥漫,尔虞我诈,屈原一生都不曾婚娶,至于原由想来也知。也正因此,他便赤裸裸的置身于风口浪尖,用躯体抗争敌人的宰割,风雨的冲刷„„
屈原走了,就这样走了,时代的大动荡,环境的难契合,加之性情的正直袒露,终究是造就了这样一场千古难辩难平的悲剧„„
坚贞博学的人才拂袖而去,眼中常泌泪水,伤只伤这一世奇才,竟落得国破人亡,伤痕累累。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暮蔼蔼。
魂兮归来!
读屈原
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战国年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怎奈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你消瘦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
最终,你只得披发行吟于江畔,挥洒着满腔的热泪,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哀绝叹息。有人劝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你却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维护了你高洁的志向。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我知道你最爱的便是香草,因为你欣赏它的高洁品行,那种不与群芳争艳的超脱,那种不随风而屈的坚韧。而你也如生长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缓缓地在风中摇曳,一颗露珠在青青的草叶上默默地闪耀,宛如你回望故国时,眼眸中闪烁地晶莹泪光。
天地也为你伤感,江边袅袅不尽的秋风想拂去你的清泪,却将你的悲伤吹过时间的激流。物换星移几度秋,你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当年轻的司马迁驻立汨罗江边怅望千秋之时,依旧会为你洒下深情的泪水。你怨愤的声音在滚滚江流上渐行渐远,却悲而弥壮。也许司马迁正是听到了你撞击他心灵的声音,于是他挥起了如椽之笔,著成信史光照尘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倾听你用忠贞与高洁演绎的永恒旋律。
品读你,让我读懂了高洁的精神,你让我明白,高洁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洁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内心中的责任。情系国家,心怀百姓,让你的高洁理应属于不平凡。
正是这不平凡的高洁,让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让你亦如墙角的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留得清气满乾坤。
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我依旧品读着你,在这沾满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你遥远的身影„„
品读屈原
薄暮冥冥,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烟染上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汨罗江畔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
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的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的漫游。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
此刻,你的足音正姗姗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襟的今夜,走向我阅读的今夜,走向我审视自己灵魂的今夜!依旧是那阵秋冬的绪风,依旧是那般凄寒,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依旧在汨罗江畔执着地守望,守望着能回到祖国,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又会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恰好是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烂走向平淡;那么,你真的走得一路安详吗?你那伟大的思想及远大的理想都随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们只能在那空蒙浩瀚的疏星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那颗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种长存于尘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而这一切,已经足够了……
虔读你的一腔热忱,遥想你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我一直都相信你是借文章来抒写自己苍凉的人生!文章中那悲愤、抑郁的倾诉,不都寄寓了你深绾于心的血泪,情浓于心的忠贞吗?每回在嘈杂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汨罗江畔的呼声就萦绕于耳畔,回响于心际,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自己。在这个被言情武打以及各种光怪陆离地书籍杂志充斥的社会,是你在时时提醒我,记着仍浮沉于人世的另一种人生。那些我们时不时就可遭遇的人,不都是在以类似于你的方式在日渐冷漠的街巷里蹀躞吗?
你因《离骚》而不朽,这或许是你不幸的一生中最大的幸运——虽然这是千年以后的事。这也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同你一样遭际不幸的生命,他们生命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却不为人知。现代被言情武打、卡通漫画宠坏了的眼睛是不屑于咀嚼这些倾诉的。由此,我也常常在阅读你之余,掬一捧清泪,为那些无声消逝了的生命。在光影班驳的现代社会,固守住我生命里那些最为本真的东西,真的希望你一直都未曾远离我们。或许,你正踏着滔滔江水,穿越千年尘世的风霜,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远远地注视着我们这群现代人。
第三篇: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
目 录
内容摘要„„„„„„„„„„„„„„„„„„„„„„„„„„„„(1)
一、李清照的生平简介、重要经历、文学地位„„„„„„„„„„„„(1)
1、李清照的生平简介„„„„„„„„„„„„„„„„„„„„„„„(1)
2、李清照的重要经历„„„„„„„„„„„„„„„„„„„„„„„(2)
3、李清照的文学成就„„„„„„„„„„„„„„„„„„„„„„„(3)
二、李清照别具一格的人格特点„„„„„„„„„„„„„„„„„„(3)
1、李清照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妇女所不同的人格特点„„„„„„„„„(3)
2、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4)
三、李清照独具一格的诗词风格„„„„„„„„„„„„„„„„„„(4)
1、李清照诗词风格形成的原因„„„„„„„„„„„„„„„„„„„(4)
2、浪漫哀怨、豪迈飘逸的诗词风格„„„„„„„„„„„„„„„„„(5)
四、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魅力之所在„„„„„„„„„„„„„„„„(7)参考文献„„„„„„„„„„„„„„„„„„„„„„„„„„„„(7)
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
XXX 指导教师:XXX
内容摘要:自古文人之路,极少有女人大步走过。历代以来,能著芳菲于时代的女文人不多,而能流芳百世的更是屈指可数。其中也有过一些出色的女子,如蔡文姬、薜涛等人,但却逃不出世俗的樊篱,最终做了文学的素材,在别人的目光中痛苦挣扎,丝毫没有文学主人的味道。然而,历史总会有例外,它偶尔也会眷顾一些超凡的女子,让她们尽了情怀,做一番自己想做的事。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个被历史亲睞的女子。她不仅做了自己感情的主人,而且做了诗词的主人。她的美丽沧桑,她的文学天机,她的忧时伤世,无一不具有动人的魅力。我们在品评她诗词的同时能够从中欣赏到这位女词人高洁的品质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及其诗词风格。
关键字:李清照
人格
风格
正所谓“文如其人”,不同风格的作家其作品风格也截然不同。正如李白的豪壮开阔的胸襟与浪漫的气质造就了他豪放飘逸、自然清新的诗风;杜甫的颠沛辛酸成全了他的诗风沉郁顿挫。他们的风格特点成就了他们不同的风格。反过来,他们的作品也以自己的方式向世人诉说着他们独特的作品风格与人格特点。在宋代文学中,有一位独特的女作家——李清照,她与众不同的人格成就了她自成一格的词作,使她独树一帜,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好评。本文将对李清照的人格特点及在此影响下形成的作品风格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李清照的生平简介、重要经历、文学地位
1、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杰出的诗人如秋夜繁星,交相辉映。遗憾的是,女诗人却如晨星寥落,为数不多,而女诗人中能与众多大诗人比肩并驾的,更是屈指可数。唯有南北宋之交的李清照,如异军突起,以她自成一格的词作,独树一帜,在诗歌史上占据灿烂夺目的光辉。
生活的困顿,使后期李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由前期的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变成了一个饱经忧患、愁寂哀婉的中老年嫠妇。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渔家傲·记梦》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磋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漫”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引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控。又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声声呜咽,字字血泪,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处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没有半点的雕琢与矫饰。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也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真实映现。
3、李清照的文学成就
寂愁哀婉、真挚朴素;情景交融、语言创新;口语化语言、多样性创作,构成了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特色。无论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还是后期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词品,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得了“不徙俯视中国,直欲压倒须眉”的成就。
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的词作,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把玩,以为绝唱。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二、李清照别具一格的人格特点
1、李清照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妇女所不同的人格特点
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信条紧紧地束缚着占社会成员一半的整个女性以及女性的一生。中国女性不仅被排斥在政治、经济等重大社会活动之外,甚至也被无情地排斥于文学活动的大门之外。然而,这其间,李清照却以她辉煌的文学成就,使无数以文学为男性专利而自诩的须眉丈夫也黯然失色。她的成功,是她敢于突破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的结果,这与她所具有的反儒家礼教传统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宋代是孔孟儒学向朱程理学转化的时期,理学使儒家礼教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在压制女性方面也更为残酷。然而,正在理学形成、对女性的压迫更为加重的时期,李清照敢于藐视传统,以自己的艺术成就和反抗精神向整个传统道德观念勇敢地挑战,这与当时的一般封建妇女是迥然不同的。
诗词中哀婉多情,细腻含蓄的内心描写,使她的诗词独树一帜,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成就她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家庭原因,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同时是一位博通经史的的文学家,幼年还深得致仕还乡的祖父的宠爱,得到了好的启蒙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李清照接受了较好的文学熏陶,诗词造诣日益精深。而对她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修养的增进产生的影响最大的,则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甚至是说影响了李清照一生的文学创作。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他们二人志同道合,夫妻情深。婚后,李清照一直协助丈夫收集金石书画,并撰写相关的文论。在与赵明诚结婚的前后岁月里,赵李两家陷入政治倾轧,李清照不得不随丈夫离开,陪同赵明诚仕宦,到过很多地方,所以她的视野也较一般贵妇更为开阔,对事物的见解更为深刻。在随丈夫出仕的过程中,她和赵明诚聚少离多,因此她的词中大部分描写了深沉哀伤的相思之情。例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亲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金树来?燕子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里的“相思”、“闲愁”都是对出仕在外的丈夫婉转深浓的相思情。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开明的家庭环境为李清照的才华提供了极大的保护和肯定。
其次是李清照自身的原因,她多情、敏感的性格和女性细腻的观察力,使她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思想深刻、新颖能发人深省。还有她身上充满着满满的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在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和扼杀妇女才能的封建社会,她没有被驯服,反而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甚至还指出许多著名的词作家作品的不足之处。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批评“柳屯田永者”,“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更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这不仅表现了李清照在文学成就上的自信,还展现出她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抗争,显示了她性格中的刚烈、自强。她的这种复杂性格,使她的诗词兼有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双重特色。
第三,是社会原因。北宋后期,多次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亡国的利剑时时悬在宋朝廷和黎民百姓的头上。靖康之难,金军攻破汴京,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多年来搜集的金石字画被付之一炬,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江河日下的局势和宋王朝的腐败无能使李清照的希望化为泡影,更加深了她的痛苦。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百姓的同情都使她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所以在她的诗词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此类内容,以宣泄她内心的愁苦。赵明诚去世后,她孤身一人,颠沛流离,亡国之恨,思乡之情,都化作一首首沉郁的诗词,唱出她的愁与悲。
2、浪漫哀怨、豪迈飘逸的诗词风格
李清照的诗词博采众长,既有婉约派的浪漫多情,又有豪放派的飘逸大气。夫妻离愁和思乡爱国是李清照诗词的永恒主题。李清照诗词在整体内容上是以“愁”为主,着重描绘她对丈夫的思念和流离江南之痛,还有她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愁。李清照将亡国之痛和个人的身世之悲凝为一体,带
其他词如《满庭芳》用“何逊在扬州”表达幽居独处的冷清寂寥;《渔家傲》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化用庄子的《逍遥游》,感叹人生和世事的变换,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飘逸豪放,《瑞鹧鸪》中“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依太真。”隐喻自己美满的婚姻生活。
李清照的词被后世所追捧,不仅是因为唯美的词句,更是因为她在语言反面的造诣。首先李清照诗词在语言上长用浅白的语言述人物,言真情,清新自然而不“词语尘下”。善于匠心独运创造别致的词句达雅意,简而不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首《如梦令》用浅白的口语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写雨夜花事,细读却能领会女主人惜春、怜春的的淡淡哀愁,与侍女形成饿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这样的例子在李清照的词中比比皆是,如《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减字木兰花》中的“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行香子》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都是用通俗的口语化为文雅的词,自然清新。其次就是李清照的叠字出奇。在《声声慢》开头创造性的用了一系列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难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杯三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十四个叠词,把李清照心中无限的惆怅,怅然若失的状态写的生动明了。以上十四字七组重叠,一气呵成,细腻婉曲而又浑成一体,构成心理描写的绝唱!浓厚的悲凉氛围一开头就笼罩全篇。词的下阕结尾处,又用叠词“点点滴滴”,与开首十四字遥相呼应,气势贯通。遣词造句精炼,准确,传神,并且富有节奏感,音律美,给人百转千回,抑郁顿挫的效果。
四、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魅力之所在
李清照有动感的文思,她的语言清新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所用典故较少,音律明白流畅,读之朗朗上口,犹如一位亦远亦近的佳人在娓娓地道来,但是词中处处可见生动鲜明的事物与细致入微的心理,词的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不做无病呻吟之态,纯粹的有感而发,行于中,发之为词。词句之间展现出的是她“眼所见而存于心”的鲜活的事物,流露出的是她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如弥漫在身边的檀香,融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又如蜿蜒的溪水,清雅而悠然,令人回味其中,又欲追溯其源,她的这种婉约词风深深影响了后代词人也奠定了她婉约词宗的地位。
“中华儿女多奇志”。从李清照的诗、文、词看李清照一生,她确是一位胸有奇志的中华儿女,而她的诗、词、文正是在这独特的人格特点的影响下形成的,正如“作文如作人”一般,李清照柔中带刚,婉约顽强的性格造成了她作品的豪放与婉约共熔一炉的特殊风格。加之,她的家事,她的生平遭遇,铸就了她生平别具一格不同的词风,无论如何,她和她的词都将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第四篇:论李清照词的分期及其风格的演变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异同
论文作者:
作者单位:
内容提要
李清照的性格、思想、个性特征,作品的思想内容、社会意义和风格特色在其研究史上,都有一定的争议。她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女作家,词诗文以及相应的理论都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其生平(1084-1151)经历了宋朝由统一到分裂的过程。国难导致家难,而两难又使敏感的她在意识范围内自觉不自觉的发出恢复故国、回归故土的身世之叹,词正是她的这种思想的外显。而这一历史政治的演变,很自然的就把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分隔开来。前期的李清照由于家庭的原因,衣食无忧,这尤其表现在以少女时代的生活为题材的词上。而后期面临国家沦亡,家园被占,家庭的变故,词风及词的内容也由前期的生活题材转换成身世沧桑,家园之恋,亲人之思,基调也转变为悲壮苍凉。这也是本文想要论述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本文也将对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一致性做一点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李清照 南渡前后 风格异同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异同
引 言
在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学发展史上,宋代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以独创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跻身于文学大家之中。她长于诗词,通晓音律,工散文,能书画,在诗、词、文、赋、文艺批评各方面都有杰作。但是更能代表她创作成就的,表现其艺术思想的,还要数她的词。
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婉约以易安为宗”)。
笔者分析了李清照的词作和生活经历,以及前人对李清照的研究成果,认为李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后期词风既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某些方面又有前后贯通的一致性。
一
李清照前期的词风格雅致,总结起来三个字:真、善、美——思想感情真,表现意境美,并把这种感情上的真通过卓越的表现手法上升为艺术上的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其前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词作是《如梦令》和《一剪梅》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前期的李清照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感情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未来报有更多的理想主义态度。在词中可以看出家庭对于李清照的教育处于比较放任的状态。出游时的所见所闻,如“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都是其当时生活态度的生动写照。此间的“醉”,既可以理解为陶醉于自然界的景物,亦可以当作“醉酒”来讲,从她的性格脾气以及父亲家教方面的举措来推测,她醉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的。而“不知归路”之后丝毫没有半点惊慌,不曾有担心父母责怪的惧色,反而兴致勃勃的“惊起一滩欧鹭”,语调轻松欢快,语言清新,自然流畅。充分显示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性格直率、大胆、无忧无虑和其对自然的喜爱。景物的陶冶成为李清照早期教育的一个方面,同时培养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敏感而独到的审美能力。在中国众多的诗人中,能将自己的真性情诉诸于纸上的“真诗人”,千百中不过三四人而已,李清照便是这最少数的真诗人中的一个。
相比之下,《一剪梅》所表达的心情就比写《如梦令》时要成熟了许多,少妇相思成了这一阶段的重要主题(“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然身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和丈夫也相亲相爱,但也有其要忧虑的地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思想历程发生了变化。内容上显现家境的慢慢变迁,语言上精练准确,虽经锤炼但看起来仍然出乎自然,形象生动的语言构造出感人至深的思与愁,以至于后世流传。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一种怎样轻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又是何等的缠绵!心的灵动,并不是普通的人所容易体验得到的。这里除了有她写作的天分外,更重要的是她感情上的真挚。这一阶段她的创作并不乏佳作名篇,除了《一剪梅》而外,还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写来都不同凡响,耐人寻味,不仅表现了词人超群的艺术才华,而且反映了她对爱情、对生活的真挚执着的态度,不同于浮浅庸俗之作。
伴随相思之作,李清照前期词也不乏惜春悲秋的题材,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人对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有细入毫芒的体会,表达了其对美好事物无比怜惜的思想感情。
纵向查看李清照的思想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少女时代无忧无虑,性格开朗活泼;少妇时期惆怅而压抑,家庭变故后,境况变得越来越艰难,直到南渡寄居金华,她的词中充满了过去从没有过的愁苦悲凉的情绪。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永遇乐》(落日熔金)等作品,都是一个备受折磨妇女的心灵倾诉。在靖康之乱前,李清照过的是高洁平静的学者生活,她与丈夫赵明诚“食去重肉,衣去重彩,(1)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把节省下来的钱购买书画名器,沉醉在金石文物的整理研究中。金人入侵的战火毁坏了李清照静谧的书斋,国破、家毁、夫亡,只身奔亡,颠沛流离。在民族沦亡的大灾难中,李清照受到了种种打击。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变故之后,在她抒发个人身世感情的作品中,失去了曾经有过的欢乐明快的调子,有的是无边的痛苦和深刻的忧郁。
这里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李清照坎坷的遭遇是与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联系在一起的。靖康乱后,李清照“飘零遂与流人伍”,代表了在民族灾难中阶级地位下降的一部分士大夫阶层。他们与普通人民接近并有相似的命运与共同的愿望。正如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所说:“那些处境和我们相近的人的不幸,必然能最深刻的打入我们(2)的灵魂深处”。李清照的后期抒发悲伤愁苦情感的词作,拨动了每一个不幸者的心弦。
李清照后期写的词,不仅抒发了个人身世之悲,而且寄寓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表现了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情感。如《蝶恋花》上阕: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在这里,长安代指北宋故都汴京。通过梦长安,表现了词人对北方沦陷区的怀念。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曾深深的感动了南宋末年的爱国词人刘辰翁。他受李清照的启发,也填了一首《永遇乐》,序中说:“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以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不及,而悲苦过之。”在刘词中象这样标明效法前人的仅此一见,可见这首词的爱国思想感人至深了。从词史上看,用词的形式表现爱国思想,李清照是较早的一个。
由于心境的极大变化,李清照词在前后期所选取的题材是有许多不同的。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前引的《如梦令》、《醉花阴》、《点绛唇》等都是如此的。而后期词作题材明显有了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往,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在杨敏如先生看来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并且说是一首豪放(3)词,“有苏辛之风”。这个观点笔者不能苟同。这首词从意境上来看显然是一首后期词。陈祖美先生在《李清照评传》中指出《渔家傲》作于李清照47岁时,显然属于后期作品。作品中写“仿佛梦魂归帝所”,显然是怀念故人于地下。“殷勤问我归何处”,作者心情迷茫,不知何处可去。词人到了后期才会有这样的心境。词中“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做法,写出了词人消极思隐的心境,却有苏轼《西江月》中的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心意。《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心境,用“星河”、“帝所”、“天语”、“篷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差异还表现在她对意象选取的不同。李清照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东篱把酒黄昏后”(《醉花阴》)、等等,其中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无聊的散愁闲情。而后期词则大大不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等,其中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和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悲苦,词人借酒浇愁,然而愁浓不可片刻止息。
“雪”在李词中也用得较多,前后期取向同样是截然不同的,前期有“雪消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后期就有“莫恨香消雪减,须给道归迹情留”。前期“年年雪里”,后期却是“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可见词人是非常喜欢雪的。在北方,年年下雪,词人也年年踏雪赏雪,而住在南方后,雪比以前少了,难得下一次,词人却也难以再提起游兴,只任它“香消雪减”去了。词人非不爱雪,只为愁情满怀,什么事都难提起兴致来了。取向上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前后期词情感上的差异。
二 在研究李清照词作的论文中,讲述李词前后期相异的很多,但对于其前后一致性则言之甚少。其实,虽然李清照前后期词在风格上、感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其中有许多前后连贯的相同点。
首先,李清照前后期词都具有感情强烈奔放的特点,然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又不是爆发似的呼喊,而是很讲究技巧和形式的。如前期词《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小词,描写少女好奇而羞涩的情怀,感情质朴真挚,作者用“溜”、“走”、“回首”、“嗅”四个动作,把一个芳华少女这种情怀活灵活现地描画出来。
后期词感情则更加奔放,如《蝶恋花》词中“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句,阳关本只有三叠,然而作者面对丈夫的冷落,为了挽留丈夫却唱出了四叠阳关,还要唱到千千遍,这种情感是多么强烈,而作者表达这种感情的形式又是如此巧妙。又如《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写出了作者愁浓似海,不可估测,却又没有正面写愁,而用有形的舟载不动无形的愁来反衬愁的无穷无尽。
其次,李清照的词作敢于创新,这在她前后期词中都有很鲜明的表现。例如,她的《如梦令·咏海棠》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前人评曰:“此词盖用其语点缀,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可谓女流之蕴思者矣。‘知否’二字叠得有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此词是易安十七岁时所作,而作品中已敢创造新语。到后期词中,创新之语更多。如《永遇乐》中“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句,《武陵春》中的结句等等。另外,她的名作《声声慢》,开头用了七对叠字,并且她还大胆的把“将息”、“得黑”、“次第”、“了得”等被当时正统文人鄙视的新鲜活泼的口语词汇吸收进词里来,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意,从而达到了翻陈出新,化俗为雅的目的。在李清照前,柳永善于运用俚俗的语言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但是提练不够。有些方言俚语过于俚俗,甚至使人费解。李清照运用民间俚语,则是经过精选的,她采用的是新鲜活泼、富有生命力的民间口语,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韵味无穷。
另外,李清照的词作中一直表达出一种归隐的愿望,词非常贴近自然,隐然一种孤傲、清新之气。她曾经说过,“便有饭蔬衣?穷避乡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4)又说“甘心老是乡矣。”前期词作中,多用“东篱”这个意象,如“人情多,何须更几,泽畔东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显然出自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中的归隐之意非常明白。另外她的词中常用梅、菊自比,如“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手种红梅更好,又何必,凭水登楼”等等,更流露出李不与俗同的一面。后期词中,李清照遭受了国破家亡之痛,然而她最怀念的还是青州幽居的生活,如《永遇乐》中说道:“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她是多么怀念以前“闺门多暇”的清闲生活啊!现如今纵有宝马香车,诗侣酒朋,也难以再提起游兴。此刻她心中自然在念着她的霜菊雪梅,思念着青州时的闲散生活。
李词中还有许多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东西。例如她擅用修辞手法,拟人、比兴等在她的作品中屡屡出现。她的词基本上都谨守音律,用韵平整。
结 语
经过上文对李清照作品及其身世经历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既有很大的变化,又一脉相承。李清照的词一向被人们看成婉约派的代表,与李白、李后主共称“三(5)李”评价还在秦观、周邦彦之上,因此准确把握李清照词对婉约词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注释(1)《金石录后序》。(2)《汉堡剧评》。(3)《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79年第5期。(4)《金石录后序》。(5)明杨慎《词品》。参考文献
《女词人李清照》,梁德石文,《新疆日报》1979年6月10日第4版。
《李清照词浅论》,杨敏如文,《北师大学报》1979年第5期第40-49页。
《从艺术性上看李清照的词》,黄海澄文,《光明日报》1980年2月27日第1期第4版。
《评李清照后期词》,韩楚森文,载《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1期第47-52页。
《李清照〈词论〉的达诂与确评》,张惠民文,《李清照集校注》,王汝礼校著,中华书局1994年5月第1版。《试论李清照所受魏晋人物及文学影响》,刘瑞莲文,《文学遗产》1993年1月第64-67页,又见《人大复印资料》1993年第2期第104-107页。《谈李清照词前后期的变化》,王汝礼文,《南通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2月第132-142页。
《李清照评传》,陈祖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李清照诗文选译》,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第1版。
第五篇: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
我们在赏析诗词时,经常要提到“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结合诗人本身的遭遇以及具体的创作背景来理解有关诗词的内容。因为,诗词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形式,它必定也是来源于现实的,它所表达的情感也必定是作者在现世界中的生活的具体投射。故而,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于更好的理解诗人,理解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也正是想从这一角度,来对李清照的有关词作作进一步的赏析。关键词:李清照
词
知人论世
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很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南渡前,生活安逸幸福。其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而南渡后,国破家亡,丈夫离世更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故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苍凉凄楚的。前期词的主要内容及风格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使她幼年即通文墨,加上聪慧颖悟,才华过人,这些都为她后来从事词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清照在二十岁左右与山东诸城的一个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俩有着共同的趣味和爱好,精神生活十分和谐,使她沉醉在一种无尚的幸福里。她这一时期除了偶尔因为丈夫外出而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寂寞外,生活是平静而美好的。这就是她前期作品创作的生活基础,也是她后期作品所时时追忆的实际内容。A.出嫁前 a.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写少女初次萌芽的爱情。词的上片写玩秋千的精神状态。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整个上片都是写人的神态,唯此以雨写景.然而也同时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它以精湛的笔墨描绘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明大白的去见的微妙心理.然而最后她还是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看他几眼。b.如梦令
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这里没有丝毫的造作和粉饰,作者捕捉了闺阁生活中一次荡舟的活动,形象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欣欣然生气勃勃,多情地爱惜芳华的性格。B.出嫁后
告别了无拘无束、欢快活泼的少女时代,婚后,由于丈夫要经常外出游学、做官,短暂的离别,也给多情的词人带来悲愁和苦闷。于是,她在作品中表现真挚的夫妇之情的爱情词也是这一时期的内容。醉花阴。九日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细致地描摹难描的相思:重阳佳节,怀念远人的心更甚。却自始至终并未直接说明这一点,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周围的客观景物。最后两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却突然地把主人公内心的秘密深刻的揭示出来,使读者理解到原来活动在这平淡环境里的人物,内心却隐藏着难以排遣的别离的苦闷。
二、后期词的主要内容及风格 A.孤苦及故土之思 a.《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b.李清照南渡后的名篇《声声慢·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一开首就用了十四个叠字,紧紧抓住了人们的心灵,使人对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的凄凉处境产生了无限的同情,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仿佛每点雨滴都如钢针钉在词人头上,击中心灵痛处,激起一层层涟漪。令人悲痛欲绝。B.盼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小朝廷偷安苟活的鞭挞和批判。《永遇乐·元宵》:“落日熔金,暮云和壁,人在何处!……”通过“元宵佳节”的今昔对比,对当年的“中州盛日”进行着亲切的,同时也是凄楚的回忆。C..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此词是悼念亡夫之作.通过日常生活中触景生情的描写,发抒悲凉凄苦的感情.香断炉寒与情怀如水,情景交融.梅花初放的景色,本应使人喜悦,但词人却用“惊破”,“多少春恨意”来发抒感情“惊破”.二字用得很妙,表面上是写惊破梅心,梅花初绽,实际上词人被轻快的笛声惊醒,笛声勾起她对往事的回忆.从以上的词作来看,前后不同的生活遭遇对李清照的词的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语言风格上。
其前期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点闲愁点缀。如小词《如梦令》中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而后期的词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句无不描绘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
(二)对意象的选取上。
李清照的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等,其中的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的无聊和散愁闲情。而后期则大大不同。“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其中的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的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和悲苦,词人借酒浇愁,然而由于愁浓的得不到片刻的止息。
(三)选取的题材上。
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如《如梦令》、《醉花阴?九日》等都是如此。而后期词作题材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心境,用“星河”、“帝所”、“天语”、“蓬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李清照的词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后世某些具体情况下,也有它的社会效果。就是在今天,她的大部分词作,也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她的词作里表现的那些比较感伤的情绪,我们应该综合其出身和时代环境来理解。至于她的艺术技巧,那就更应当为我们所继承。